播放地址

龙须沟

大陆剧大陆2009

主演:李诚儒,马以,蔡雯艳,郑天玮,杨平友

导演:李诚儒,王志强,李伟

 剧照

龙须沟 剧照 NO.1龙须沟 剧照 NO.2龙须沟 剧照 NO.3龙须沟 剧照 NO.4龙须沟 剧照 NO.5龙须沟 剧照 NO.6龙须沟 剧照 NO.13龙须沟 剧照 NO.14龙须沟 剧照 NO.15龙须沟 剧照 NO.16龙须沟 剧照 NO.17龙须沟 剧照 NO.18龙须沟 剧照 NO.19龙须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57

详细剧情

  解放前,北京龙须沟是条臭水沟,沟旁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下层劳动人民。这些居民经常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生活凄惨。
  为人耿直正派的老艺人程宝庆,原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被其爪牙打伤,逃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程宝庆满怀忧愤,但人们不理解他,都叫他疯子。只有程娘子忍辱负重,希望丈夫能等到再出头的日子。
  小恶霸冯狗子抢了程娘子的烟。同院的三轮车工人丁四也受到恶霸欺凌。正直的泥瓦匠赵老头为他们打抱不平,无济于事。
  不久,丁四的女儿小妞子掉进了脏臭的龙须沟,被淹死了。解放后,龙须沟同北京一起获得了新生。人民政府法办了恶霸流氓黑旋风与冯狗子,治理了龙须沟,龙须沟沿岸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baidu

 长篇影评

 1 ) 2022.1.22

19日将《茶馆》看完,这本书分为「话剧卷」与「散文卷」,所以话剧除了《茶馆》,还有《龙须沟》。这一部电影跟《茶馆》一样,都是原班人马(当然我是刚刚才知道的),程疯子就是《茶馆》中王利发的扮演者——于是之先生。

其中触感最深的是小妞子还有她的两条小金鱼。在看书时无法真切体会小妞子的活泼可爱,在看电影时深深喜欢上她,小妞子的形象变得活灵活现起来,程疯子最喜欢跟小妞子玩,甚至可以为她买小金鱼而卖掉穿了大半辈子的长衫,我想大概是只有小妞子懂他的奇奇怪怪,而没有把他当“疯子”。后来解放后,当大家都在为修沟而欢呼雀跃时,只有他重新找出那个鱼缸,落寞地在大杂院坐着。

普通人的不幸全然不是因为普通人自己——丁四因碰上一个当兵的免费当劳动力且误了别人的班而需缴两份车费,空手回家后不想面对妻子的不理解与质问,选择睡觉逃避。最后两人大吵一架之后在赵大爷的调和下才解开误会,在丁四身上,我仿佛也看到了祥子的影子。

“旧社会把你逼成疯子,新社会一定要把你变成个有用的人。”为人耿直正派的老艺人程宝庆,原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被其爪牙打伤,逃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程宝庆满怀忧愤,但人们不理解他,都叫他疯子。只有程娘子忍辱负重,希望丈夫能等到再出头的日子。后来程疯子在赵大爷的介绍下重新工作,负责区里的自来水工作,后来也重新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从“疯子”变回了艺人。

尽管是1952年的黑白电影,也没有字幕,但看完总令人觉得仍有希望,有希望,总归是一件好事。

 2 ) 《茶馆》姊妹篇:所謂「十七年」

 反映“旧社会”黑暗的片子大多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或隐或显,即赞颂新社会。《茶馆》与《龙须沟》在这上面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只是,茶馆没有将其点出来,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得到暗示,后者则是直接的描绘。故事的场景也从颇为“主流”的茶馆移到了更为边缘、底层的龙须沟——现在叫做棚户区。不但几十年前是这样,去年(前年?)北京人艺重点推出的《窝头会馆》也是如此。
 只要回到那个时代的语境,这些都没有一点问题。想想自己在看那段历史的时候,也曾为之感动。确实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年代,“沧桑转变一色新”,如果沿着当时(确切说57年是一个分水岭)的路子走下来,前途未可限量。然而这样的时光只有十七年。老舍正是在「十七年」的语境中真诚地写出了它。相信在那时,老舍也是充满了激情与感动的。
 美丽新世界、一个好政府,穷人、老实人、劳动者翻了身。身处其中的人怎能不心潮澎湃呢?但是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过眼云烟。看起来真的有些莫名其妙。“十七年”最终没有走下去,是什么原因呢?怪谁呢?答案很难轻易给出,也许我们可以从片中看出一些端倪。
 最明显的启发我们的地方,就是“毛主席像”。有一个细节,他们把毛主席像和财神爷像放在同样的心理位置,甚至更高(用前者代替后者)。而且不是说“买”,而是说“请”。“请”的意味就很深了,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宗教性。
 宏观地来看看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他们对“现状”的描述,都是“翻身”、“头朝上”、“好政府”之类的,他们只要质朴的公道、平等和安身立命。虽没有触及社会的深层机理,但又确是天经地义。再看他们对这历史剧变的解释,口口不离“共产党”、“毛主席”,今天的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问题。
 政府新官都是充满理想的,原来的恶霸是被铲除了的。但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片中透露出来的也只是历史的表象,距离真正解决“十七年实践为什么没有成功”的问题还差十万八千里。这既有电影这个形式的限制,也有创作者老舍的自身限制。我相信老舍在那时也是没有看明白的,不然也不会在一朝看破之后遭受如此大的打击,竟然要“自决于人民”。
 老舍的生命随着「十七年」一同终结。


PS:1952年的于是之那么年轻,真是没有看出来!

 3 ) 解放

向老电影致敬!

那个年代的电影看着总觉得是话剧的感觉。

龙须沟位于天桥东边,有生意可做经济来源有保证,但是有两恶,一个是恶霸黑旋风,一个是恶臭的臭水沟,还淹死人。

这里住着一帮老邻居。年长独身的泥瓦匠赵大爷,带着女儿二春的孟大妈,唤作疯子和娘子的夫妻二人,疯子叫程宝庆,原来是个曲艺人,妻子出摊卖烟茶等糊口,还有丁四一家四口,丁四是个黄包车夫,媳妇在家做裁缝,一个儿子和妮子。那个众邻居都喜欢的妮子在北京解放前掉龙须沟淹死了。

影片中的雨很大,臭水会漫进家里,人们淌水进出,生存条件极差。

解放了,大家再不受欺辱,有饭吃有事干。恶霸黑旋风被法办了,臭水沟政府也整治了,铺成了宽敞平坦的大路,大家充满了干劲。

电影说:人民政府好,毛主席好。大家都请了毛主席的像张贴在家里。剧终的那个黑烟囱神预示般诉说着半世纪后的环保运动。

 4 ) 自由,个人命运,理想主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80年代末,08到13年,这两个阶段都出现了波澜,好在都有人力挽狂澜。我不是自由的反对者,但我知道有了安定和富庶,自由才不是空中楼阁,才不会出现阿拉伯之春那样的悲剧。没到民不聊生,千万不要兴风作浪,否则就是开历史的倒车。

人的命运离不开时代的大潮,个人的性格,社会发展还有一些冥冥之中的东西。文革是一个悲剧,也酿出了好多人的人生悲剧。但一个人的艺术成就的高低,却不是一个人的命运顺逆决定的。梵高,曹雪芹,吴敬梓,贝多芬……他们哪个人的人生不是悲剧的?人生不如意十八九,人的一生哪有那么多的顺顺当当?命运不由人,怎么个活法儿却掌握在自己手里。

应该庆幸我们生在好的时代,有吃有喝,和平安定。历史总有起伏,战乱和和平交替发生。和平年代,当好好珍惜。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文字工作者也离不开他们所属的时代。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艺术和思想局限,理解这个国家所犯的错误和纠正错误的努力和实践,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虽然有时对国家有怨言,对他人有不满。父母育我,国家养我,和他人一起生活,宽容一下别人,检讨一下自己,这个社会才会更和谐,国家才更有希望。

 5 ) 龙须沟

2016-11-26 23:23

老舍名著改编的经典电影。 描写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
北京市崇文区有名的龙须沟,从天坛以北、以东,向东南流出北京城外。解放前,这是一条污物漂流的臭水沟。解放后彻底整治成一条清水沟,人民艺术家老舍以此沟的变化为题材,写下了著名的《龙须沟》。

 6 ) 这个人哪,他兹但是倒了霉...

这个人哪,他兹但是倒了霉,也就只能认命了。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于是之演得真好。这些老一代人艺的话剧演员比现在的这些所谓的演员不知高出了多少个量级。张伐的表演一贯的平平,话说他老人家也是表演经验丰富了,可是演技比起他同时期的那些人还是有明显差距的。这些五十年代的电影还有民国时期的影子,感情都很真挚。由于话剧改编的限制有些表演是过了,但这种效果倒也蛮好。当然,扎实的剧本自然是功不可没。可惜,命运作弄人啊。

 短评

前半部分很精彩,后半部分歌功颂德的太刻意了

7分钟前
  • 小酸枣
  • 还行

老北京版《小偷家族》,不通过血缘关系、阶级立场,建立起一个肮脏绝望世界下的温情家庭,这个家庭里没正事做的程疯子、无用的赵老头、象征美好希望的小妞子都得到了呵护,组建起一个真正大家庭。在这个残酷世界里,丁四被人拿枪劫持未归,丁四嫂不是担心不是担心安全而是担心生计,丁四的委屈在赵老头那得到理解。小妞子对金鱼的渴望,也成了只有苍蝇蚊子的院子里唯一的希望,得到全院人的支持,程疯子视金鱼为小妞子唯一的玩意,唯一珍视的东西,呼应着他珍视的曲艺艺术。他应该也是老舍最疼爱的角色,从程娘子对他的温柔呵护上可见一般。总之,这些人物的特质与关系并不是“解放”赋予他们的,而是一直就有的,一种市民间邻里间的温情,而不是基于一种政治信念。影片片头几个平移镜头颇有东方风格,让人不在认为他是戏剧。结尾大雨和放苍模式一模一样

10分钟前
  • samee
  • 推荐

当时片子拍得质量蛮高的,艺术水平很高。

14分钟前
  • 宏大哥
  • 推荐

【2019年3月13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前篇•民族觉醒”第二部分:“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得益于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体量,以小见大,以“龙须沟”作为母题,引出时代的主旨。主旋律电影中的上乘之作,成熟的导演思维,无论是调度还是演员,都很成功。实景棚和闪电灯的运用,在当时已属于较高的制作水准。

15分钟前
  •  
  • 推荐

斯人已逝。

20分钟前
  • 水水
  • 推荐

太好的片子。。。像是话剧。。那沟小时候着实很害怕。。。

25分钟前
  • kindsos
  • 推荐

实测110min(

29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前面好好的……突然……一下……就开始恶心人了

31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

四星全给解放前,尤其开场几个长卷式的移动长镜头真是太亮了。布景也真是自然主义,这大水拍得真有气势。然而一到解放后任谁都不知道要怎么拍,简直堪比朝鲜片儿。不过最悲苦的是,北京大雨之后再看这个片,真是句句都打在某些人的脸上。老舍大人真是预言帝。

3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看的是立新版滴~

36分钟前
  • 氯雷他定
  • 推荐

不敢再看第二遍,太痛苦了

40分钟前
  • 哪吒
  • 推荐

千年看一会电视,换了一个又一个台,净是各种阿哥格格太子殿下。最后换到农林TV的时候,终于停了下来。在家人诧异的眼光中看完了这部电影。。。

45分钟前
  • kitano kazuo
  • 力荐

初中时很不情愿的看了此片;对那时拍到这个质量的片子太意外了;艺术手法娴熟;主题表达明确;布景 演员 到位

49分钟前
  • N米
  • 推荐

那个年代,从底层民众到文艺工作者,都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相信新社会的美好,亲眼见到人民政府为人民,这份感情不是简单能演出来的。

51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力荐

老舍先生、于是之先生、还有于蓝郑榕等先生,在他们1951年捧出话剧《龙须沟》、并在1952年把他们搬上大屏幕时,国家还是新的,社会还是愉快的。电影前半是旧社会,后半是新社会。后来新社会反倒是让老舍先生投了湖。旧社会那些恶霸面目可憎,我忽然觉得可能正是坏人把好社会也过坏了。2017年8月b站观影

54分钟前
  • {莫热}
  • 力荐

杰作

5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现在看太红太专,前面拍的再好,也是渲染苦难,为解放做准备的。但是后面的技法让解放后的情节失真了。修沟的对白相当刺耳。

60分钟前
  • 王写写
  • 还行

解放前的部分生动辛辣,解放后的部分近乎阿谀。讽刺的是,尽管如此,老舍还是在文革中投了湖。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

臭沟好比那旧社会 压抑的阴霾只待大救星来驱散;前后对比反差真大 完全理解 表示接受 资料馆早期保存修复

1小时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电影资料馆 半部好戏,解放后忽然就难以下咽了,歌功颂德的话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领导说龙须沟不能随便修,要跟整个北京的下水道排水系统结合起来,对照前不久的北京大雨真是讽刺至极,这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舍先生照今天的话来说,那不就是高端黑那~

1小时前
  • 树木夕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