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西北偏北 剧照 NO.1西北偏北 剧照 NO.2西北偏北 剧照 NO.3西北偏北 剧照 NO.4西北偏北 剧照 NO.5西北偏北 剧照 NO.6西北偏北 剧照 NO.13西北偏北 剧照 NO.14西北偏北 剧照 NO.15西北偏北 剧照 NO.16西北偏北 剧照 NO.17西北偏北 剧照 NO.18西北偏北 剧照 NO.19西北偏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7

详细剧情

  罗杰(加里·格兰特 Cary Grant 饰)是个平凡的广告商人,最近却莫名其妙的惹了一身的麻烦——他被别人错认成一名叫“凯普林”的人,还被人灌醉放进车中,意图造成车毁人亡,命大的罗杰却顺利逃过这一劫。这个离奇的经历让罗杰又后怕又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非要找出真正的 “凯普林”不可。
  噩运在纠缠罗杰。他一路设法摆脱追杀,一边千里追踪凯普林的线索。他跳上了一趟开往芝加哥的列车,车上巧遇娇娃坎多(爱娃·玛丽·森特 Eva Marie Saint 饰),愿意助他一臂之力。眼看就快可以约见凯普林,事情却又起了波澜——他不但没有见到凯普林,还随之陷入了又一场危机当中。真相越来越扑朔迷离,拉什莫山的总统雕像,也成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舞台。

 长篇影评

 1 ) 过度阐释,破坏悬念

这部电影的开头是成功而且引人入胜的。一段略带卡夫卡荒诞色彩的抓捕与逃亡。在电影的前40分钟,电影的悬念集中于乔治·卡普兰到底是谁?他与桑希尔的关系。 这个构思是成功的,卡普兰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中。然而,到了第41分钟,CIA解释了卡普兰的不存在。这部影片的悬念消失了。桑希尔的逃亡变得毫无意义。 然而逃亡本身依然具有对于观众的吸引力,遇到美人儿并且发生风流韵事,甚至有了浪迹天涯的感觉,观众的心弦一直被导演牵引。成功地忽略了电影的毫无意义。 随后,女人的身份暴露,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她迅速与桑希尔上床的原因。然后桑希尔遭遇到了女人的陷害,受到那架飞机的攻击。我不得不说,这个情节拖得时间太长了。希区柯克似乎有意展现他所拍摄到的环境之美,用了不同的角度去呈现同一个场景。但是我不得不说,尽管希区柯克的电影画面制作一贯精良,可是在一部悬疑电影里,每一秒钟都浪费不得,创意就是生命。节奏的突然放缓降低了这部电影的效果。而且他最后成功躲避直升机的桥段太愚蠢,当然不乏吸引力。但是这种吸引力是任何电视剧都可以做到的。 如果勉强要我夸一句的话,他不小心摔到卡车底下这一点具有些许创意。 然后,这部电影的致命性缺点显露出来。就是桑希尔毫无意义地东奔西跑。 这个时候,电影仍然有一个具有价值的悬念,他是否会被警察抓住。可是即使如此,这也已经不具有意义。因为电影忽略了这一点,讲述其他的故事了。 电影成了无头案件,悬念缺失使电影陷入冗长,陷入毫无意义。 还好,此刻,希区柯克让女人再次出现。这里显示出导演已经黔驴技穷,因为坎多不太可能在此处出现,她为什么要住在与卡普兰一样的酒店。即使她知道桑希尔可能已经死了。而且这部电影已经出现了逻辑错误。如果坎特给卡普兰打电话这就确认了坎特知道桑希尔不是卡普兰,那她为何还要告诉犯罪团伙杀死桑希尔,她为什么不说明真相。 然后黑色幽默的拍卖场景成为电影恢复生气的动力,但是效果有限。接着又是一段必要但是毫无精彩之处的解释,与电影在第40分钟一样。 但是女人原来也是特务,这一点事实使得电影有了新的动力。但是桑希尔配合参与行动是荒唐的。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坎多会随着犯罪团伙一起去国外。这里是导演又一次破绽。 假死是精彩的。 接下来就是破绽百出了。桑希尔就那样逃出了医院,营救过程是富有吸引力的,但是节奏仍然过于缓慢。 保姆的假手枪这一点运用精彩,以电影过去显而易见又为观众忽视的元素解释未来,这是最为高明的解释电影的手法。 整个逃窜过程太长且无趣,最后得救狗血,不说了。 这部电影的致命性缺陷就是悬念太弱。这来源于导演的过度解释,活生生削弱了电影的精彩程度。我曾今设想可以删去40分钟的解释,但是后面的剧情太乱,无法连缀。这部电影不可挽救地失败了。 PS:希区考克式的黑色幽默与爱情因为悬念缺失显得精彩。 一些细节上的伦理冲突把握得很好,比如当犯罪头头得知坎特是假的,依然打了另一位一拳,心理值得推敲。

 2 ) 伟大的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导演,对电影商业和艺术性的两难讨论很有启发性,半个世纪以来,理论界对他的研究和分析从来就不曾停止过,评论称他具有三重人格:公众的、私人的和电影的。所谓“公众的”是他那些充满作秀意味的照片、电视采访和公开言论,“私人的”是他真实的性格(腼腆、孤僻而又幽默),而“电影的”则是他赋予电影这门艺术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即使是在50年后观看也同样韵味无穷,在最近观赏的[西北偏北]里,有这样三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镜头1:影片开始的2:08秒处,银幕上出现一个赶公共汽车却被关在门外的臃肿家伙,那就是希区柯克本人。
    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匆匆亮相,这个有趣的小动作最早似乎就是从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开始的,据说,在其一生拍摄的53部作品中,出现他身影的竟有35部之多。事实上,这也早已成了他的影迷观看他作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乐趣所在。对于此事,还曾有过一个令人捧腹的逸闻:1943年,希区柯克在拍摄影片[救生艇]时,由于艇内空间有限,无法容纳他的习惯性客串,为此他绞尽脑汁,甚至一度曾计划扮演一具水面浮尸,结果被健康顾问奋力阻止。随后他又生一计,当时正值他一生中成果最辉煌的一次减肥计划成功(从280磅减到182磅),于是他将减肥前后的照片拿来制作了一则虚构的“利可达”药物减肥广告,印在报纸的显著位置上,而这张报纸则被精心地铺在了救生艇里。有趣的是,影片公映后希区柯克收到大量来信,内容竟多是询问那种药品在那里可以买到。
    为什么对这种小动作乐此不疲,希区柯克在接受特吕弗的单独采访时曾谈到这个外界猜测再三的话题。特吕弗是个非常善于设计问题的人,大概是出于导演和聪明人的敏感,他完全能够理解希区柯克的这种良苦用心,提出这个问题多半是为了满足好奇的读者,所以他问道:“这是不是因为你没有相当的角色可演,而来插科打诨,过过戏瘾或者只求实利?”狡猾的希区柯克当然明白特吕弗的用心,所以也并不隐瞒,顺水推舟道:“这完全是只求实利——点缀银幕。后来是过戏瘾,最后变成了插科打诨。”然而他随后的一句解释却充分体系了他作为电影艺术家的良好素质和宏观智慧:“我必须很小心,一定在影片开始后五分钟里公开露面,这样观众看剩下的部分时才不会分心。”鉴于希区柯克的作品大多是需要观众高度投入的悬疑剧,这一解释就显得相当令人钦佩。

    镜头2:[西北偏北]最著名的那个飞机追人镜头,长达7分钟!
    后来好莱坞很多以调侃经典为乐的喜剧片都曾多次戏仿了这一镜头,比如[白头神探]系列,但在它们轻松的游戏里,究竟有没有刻薄的嘲弄意味恐怕很难辨别。事实上,大多数人对[西北偏北]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这个镜头,当时脸黑似炭的加利·格兰特在镜头前沿空旷的野外公路奔跑着躲避一架农用滑翔机,而飞机上的人却又是机枪又是农药地对他“狂轰滥炸”,应该说这个镜头的视觉冲击力的确惊人,以至于特吕弗对此作出如此评价:“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没有戏剧动机,这场戏抽光了所有的涵义和所有的真实性。”
    这里,我必须向您简单解释一下,当时有很多迷信“戏剧真实性”的影评人对希区柯克的这一处“神来之笔”提出了质疑,指出此处希区柯克虽然用心良苦却处理不当,因为这里的情节存在明显的失实:飞机从何而来(这里希区柯克有意跳过了一场必要的情节交代),为什么敌对间谍组织冒然采用了飞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杀人手段,派个杀手岂不干净利索?后来飞机撞上加油车爆炸就更是莫名其妙,这使“飞机杀人”这样的做法显得尤其愚蠢。说实话,虽然我对维护所谓“戏剧真实性”的尊严没有任何兴趣和义务,但对此处处理也存有相同的疑问——难道仅仅是为了让电影更好看?如果是这样,鼎鼎大名的特吕弗有必要刻意拔高这场戏的艺术价值吗?以丧失“戏剧真实性”为代价,拍摄这样一场对情节发展没有任何帮助的纯视觉场面,可能对增强影片的娱乐性大有裨益,但对电影的严谨和整体性却无疑是一个重大伤害。(就像[珍珠港]里那长达45分钟的轰炸镜头,其视觉炫耀显然大于推动情节、突出主题的叙事功能)而有趣的是,法国新浪潮的精英人物却恰恰肯定了这种技巧对本质的伤害,这很值得玩味。
             
    镜头3: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伴随着骤然响起的交响乐,一列火车钻进了隧道。
    在酷爱发掘镜头隐喻功能的观众那里,这个火车钻山洞的镜头显然起到了赤裸裸的性行为的暗示作用,而联系上一镜头,罗杰和艾娃脱离险境,平安地躺在火车卧铺上拥抱亲吻,这样的解释就显得更加合乎情理,且服务周到。这让人不由地联想到希区柯克电影性意味的话题,应该说,希区柯克的电影大多数是相当性感的,其中无论是那些技巧纯熟、具有开天辟地的探索性镜头技巧,还是惊艳夺目的明星女主角一贯的金发和尖叫,都充满了令人荷尔蒙分泌过速的快感刺激功能。但是,希区柯克似乎不怎么喜欢赤裸裸的性爱场面,他的电影性感而决不色情,在他的电影里你从来也看不到裸体女郎,更没有肉欲四溅的华丽镜头。而且,希区柯克电影似乎还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爱情片也会拍的相当悬疑,而悬疑片里又总有缠绵的爱情相伴。但这一切并不能回避其作品中存在这样的明显缺陷,那就是为使情节紧凑曲折而忽视人物性格刻画,比如最典型的[爱德华大夫]、[精神病患者]、[鸟]和这部[西北偏北]。

    希区柯克是位伟大的优势导演,影片制作严谨,个人风格鲜明且善于突破模式(传统的和自我的),但也偶有为惊人情节而牺牲合理性和人物性格扁平的致命缺陷。这是作为入门者,我的一点暂时的粗浅认识,希望以后能够丰富和进一步修正。

 3 ) 《西北偏北》:一种电影微观研究的方法论示例

        《西北偏北》是希区柯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拍摄于1958年的电影是证明艺术不朽性的典范之作。它不仅仅为当时的大众提供了娱乐,而且成为后辈电影家不竭的灵感泉源,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学术界向来严肃挑剔的目光同样给予了这部作品高度的凝视。对于一部经典之作,我们一方面倾向于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热情和钟爱,以致于将其视为不可替代、无法重现的历史神话,另一方面则始终不放弃运用理性揭秘经典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震撼之谜,企图将其降级为一部可理解的、能够被模仿的亲近之作。本文将介绍一种对《西北偏北》的理解方式,选自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夫妇撰写的经典电影教材《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最后一部分的电影评论示例分析。这不仅是一篇针对个别电影的个别解读,最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够生发为一种读解电影的方法论,从而拥有普遍意义。
        作者将《西北偏北》视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电影,仔细研究了这部电影的运作方式。首先这是一部典型的类型电影。尽管希区柯克一向宣称,他拍的是惊悚片(thrillers),而非侦探片(mystery films)。不过作者认为这部电影仍然借助了侦探故事的情节模式。一个侦探式的主人公代表观众的视角去解开影片所制造的谜团。惊悚片强调悬疑和惊奇效果,鼓励导演在剧情中误导观众。因此,《西北偏北》是两个片种的混类型。
        像大多数好莱坞电影一样,《西北偏北》采用双线叙事模式。其一是一群间谍误会广告业务代表罗杰·索希尔是美国情报员乔治·卡普兰。虽然那群间谍一直无法抓到他,但是索希尔自己反而成为他们所犯下的谋杀案的主嫌犯。所以,他必须逃避警方的追捕,设法找出真正的乔治·卡普兰。不幸的是,事实上,根本没有乔治·卡普兰这个人存在,这不过是美国情报局(USIA)设下的饵。另一条叙事线,是乔治·卡普兰遇到了伊娃·康达,然后两人之间发生一段主流电影不可或缺的罗曼史故事。
        除却运用双线叙事模式外,该电影的中心情节含有许多传统叙事惯例。譬如“搜索”的模式:索希尔出发去寻找卡普兰。“旅程”的模式:索希尔一路从纽约到芝加哥,再到南达科塔的瑞比城。一路换乘出租车、火车、卡车、警车、巴士、就护城及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
        为了使由各种叙事惯例编织而成的复杂情节看起来合理一致便于理解。首先,影片制定了一个精密的时间表,包括四个昼夜:一天半发生在纽约;第二晚搭上前往芝加哥的火车;第三天在芝加哥和皮瑞站;第四天在总统山。其次,主人公要保持统一的形象和性格,由加里·格兰特出演巩固了这个形象作为一个广告商机智、绅士、优雅、充满男性魅力的形象特征;再次,重复出现的母题,也让此片有了统一的调性。如索希尔身陷的陷阱都在高处:汽车差点跌入悬崖;爬上范·丹在悬崖上的别墅;以及最后和伊娃悬在总统山壁上雕出来的石脸上。索希尔不断变换交通工具也形成一个重要母题。
        仅是外部叙事上的统一,并不能解释本片在情绪上所造成的冲击力。对于影片内部不断营造的悬疑与惊奇,我们需要借助波德维尔创造的认知层级(hierarchy of knowledge)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情节提供故事内容范围的尺度拿捏形成了认知层次。最简易的方式就是问:“谁在什么时候知道什么”。在《西北偏北》中,形成了中情局、观众、索希尔这三个认知层级。导演的叙事安排就穿插在这三个层级之间。本片最直接操控观众认知的方式,就是通过视觉上的主观镜头(optical POV)。这个策略限制观众在那一刻只能知道该人物所知道的事情。
        比如,影片开始时,影片的镜头多是索希尔的主观镜头,他看到什么,观众才能看到什么。观众的认识能力和主人公同一。观众和索希尔一样希望尽快找到自己被误认为卡普兰的原因。影片采用这样的策略引入影片的第一个悬念:谁是卡普兰?观众的认识水平被影片限制了38分钟,在几乎快要失去等待耐心的时候,影片通过一个索希尔逃亡的全景镜头,将我们的视野从索希尔的感知能力中解放了出来。观众来到中情局,知道了卡普兰身份的真正秘密,而索希尔依然在逃亡路上。在这个时刻观众的认识能力超过了主人公。观众认识范围的改变,提供给剧情一种惊奇的效果,我们拥有了比主角更多的故事信息,在接下来当索希尔每一次设法寻找卡普兰时,就会引发“他是否会发现这个事实”的悬疑气氛。
        在随后的剧情中,观众的认识能力多次超过主人公。比如,当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的帮助之下在火车上逃脱了警察的追捕后,观众一开始和男主人一样沉浸在一场艳遇之中。不过,当女主人公托人将一张小纸条塞进另外一个厢房。接入手打开纸条的镜头,上面写着:“明天早上我该如何处置他?”摄影机一退后,观众马上就发现,读纸条的人正是追杀他的间谍,原来伊娃也是间谍群的一员。而索希尔要到影片的十分钟后才知道了这个事实。正是在这十分钟的时间内,导演安排片中的那场著名的高潮戏,索希尔被一架飞机暗杀。
        片中另外一场戏,中情局的教授将伊娃卧底的身份告知索希尔,他们制定计划以帮助伊娃重新取得间谍头目的信任。观众的认识能力在这场戏中被降到最低水平,我们能看到的是索希尔和教授在上飞机前的谈话,而具体计划估计是在飞机上制定的。这是一次中情局知道、男女主人公知道,唯独观众和反派不知道的计划。所以当他们完成计划在树林重逢时,影片又制造了一次惊奇。
        再如,影片最后部分在总统山下别墅发生的事情,是全片第一次让索希尔知道的比其人物都多的地方。他发现了对方走私的来龙去脉,以及发觉坏人即将杀害伊娃的阴谋。于是,影片又回到了全片开始时以索希尔的主观镜头为主导的视觉叙事中 ,观众被引导去注意男主人公能否成功。这时,被限制的线索是中情局的行动,所以当他们命悬一线,观众也不知道怎么办时,中情局出现了,上演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套路。
        总之,导演通过随时掌控变换片中人物以及观众 的对剧情的认知范围,巧妙地对认知层次进行布局,在一系列“可能”与“意外”的事件中制造出悬疑和惊奇的效果。这构成了这部影片以及希区柯克电影的戏剧张力。
        
        综上所诉,在这篇对《西北偏北》的分析中,两位作者提出了“认知层级”这个核心概念。电影艺术家正是通过对认识层级的掌握,从而操控和调动观众观看电影的情绪,这是电影“悬疑”的核心创作手法。我们可以将这个概念推向所有以制造悬疑吸引观众的所有同类型电影。这篇文章的贡献就在于从微观的文本分析出发,把原本只存在于观众观感的模糊的悬疑气氛透明化,使之成为一种可以普遍效法的创作手段。即在一个神奇的希区柯克身上挖掘可以被复制出无数个“希区柯克”的电影基因。
        
        
文献
大卫·波德维尔 克里斯汀·汤普森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0月第1版;
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4 ) 多层悬疑转变下的人性蜕变

这部摄制于1959年的彩色电影虽然在名头上不一定有第二年的《惊魂记》声名大噪,但是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已经看出希区柯克在对“悬疑”这一词的重新定义。在一般人看来,让一个故事的发展始终保持行动和结局的未知便是一个悬疑电影标准的测度,但是在《西北偏北》中,希区柯克开始用多层悬疑转换和叠加来构架同一个故事的发展,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他的那部《惊魂记》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他开始将《西北偏北》做减法,用两次悬疑转换便完成了整个故事的构架,但是在后者中,这种悬疑转换多达十次。

多层悬疑转换

本片的故事开端,便放置在喧闹的城市街道上,一种无意识的人群攒动画面,让观众很快进入一种在“城市工作”的状态,而随着主角罗杰和秘书的一连串对话中,我们便了解到这位“广告界”人士的基本性格——世俗、精明、过度自信,这也让他在之后的绑架遭遇中降低了不少观众的同情和怜悯,总而言之,我们的主角是一个偏于“灰色性质”的都市成功人士。

但是在电影开场仅仅六分钟,便发生了让人咋舌的绑架事件,这种迅速进入悬疑场景的手法,貌似如果提前知道是希区柯克的电影,便不足为奇,但是之所以这么迅速,还是和其后多层悬疑转变有关,在第一个悬疑发生之后,电影便开始一连串的悬疑转变:悬疑1:罗杰为什么被绑架?被谁绑架?悬疑2:卡普兰是谁?悬疑3:罗杰能不能活着走出去?悬疑4:绑架罗杰的人为什么会消失不见了?悬疑5:被警方通缉的罗杰会如何收场?悬疑6:伊芙和绑架罗杰的人是一伙的,罗杰深陷两面受敌。悬疑7:罗杰知晓伊芙和绑架他的人是一伙的,他会如何对待伊芙?悬疑8:在知晓伊芙原来是CIA的间谍,就是实际的“卡普兰”,罗杰会如何面对?悬疑9:罗杰被伊芙枪杀?罗杰假死之后事态如何发展?悬疑10:罗杰英雄救美,是否会成功?

这种密集型的悬疑制造,其实除了增加故事的叙事力度外,更多是在继续希区柯克一贯的电影主题——人物如何行动?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众多悬疑的营造只是改变了配角的人物身份,或者改变事件发生的背景,但是唯一具有行动力的始终是主角——罗杰的如何应对,比如对于女主伊芙,一开始她只是一个萍水相逢的性感美女,而之后则变成了和绑架自己的人有关,再之后才发现她原来是CIA的卧底,这种多重身份的设定转变只是作为悬疑的背景存在,而罗杰面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措施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意即——他如何走下一步。

人性的转变和商业电影“套路”

如果我们尝试思考下在经过多次悬疑转变之后,故事的结局和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便会很快发现,主角罗杰的人性转变才是整部电影最后的“结晶”。

我们稍微留意下电影开头的那段罗杰和秘书的对话便发现,罗杰既做出了为争抢一时的出租车而撒谎秘书生病,并在车中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道:“在广告界没有说谎这回事”。这种言行便将都市中产阶级上班族的优越感,和犬儒主义的价值观肆无忌惮的表现出来,而这个经历过两段婚姻的中年男子,在对待爱情这一块相信应该相当老道并麻木了,但在经过诸多事件和巨变之后,他开始为伊芙心醉,不仅第一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找寻她和绑架分子,而且还在伊芙有生命危险的时候,第二次去英雄救美,这种行为已经不是一开始的罗杰可以做的出来,或许这种多层悬疑的转变本身也是在多层次的转变人性吧!

但是这次希区柯克并没有用一种煽情性的方式去讲述这对甚为复杂的情侣,而是用一种流行于五六十年代的“性暗示”技巧来组构加里·格兰特和爱娃·玛丽·森特之间的“热情似火”,尤其是火车包厢中的一段,两人用着各种充满挑逗意味的词句来调情,但是这种浓厚性暗示的场景风格也并没有让电影的情色意味过于厚重,而是通过流行化的爱情桥段来调节这段危机四伏的冒险经历,尤其是当我们知晓伊芙和绑架分子是一伙的,更是需要一种“刀刃上的玫瑰”来调和这种“温柔的陷阱”,貌似死亡之前的性诱惑总能勾起人们无尽的遐想,希区柯克这次狡猾的利用这种通俗爱情的“套路”来让悬疑的危险沾上“夜色的香芬”。

毫无疑问地是,这种对于人性的转变和性暗示通俗爱情故事的利用,把电影悬疑的多层转变进展的恰到好处,当然这也和希区柯克向来利用形式主义场景调度分不开,从联合国上方俯视的几何构图,到拉什莫尔山上用总统雕像来进行画面的营造,都充满了浓重的“希区柯克”风味,自然让这部商业意味浓厚的电影有着不同的标志和符号,但是不管是前一年的《迷魂记》,还是后一年的《惊魂记》,都不同于本片的整个基调——一种喜剧式的气质,《迷魂记》中的金·诺瓦克有着忧郁的气质,同时电影的结尾也相当凄惨;而《惊魂记》中死去的数人和安东尼·博金斯最后邪恶的笑容,无论如何都让这部电影的恐怖和惊悚意味弥留在每个观众的心中。

但是《西北偏北》却不同,不管是醉酒后的追车,还是火车上的挑逗,都在加里·格兰特那副英俊而调侃的脸上显现出众多活跃气氛的因子,而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电影气质或许才是本片在希区柯克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亮点吧。

转自时光网

 5 ) 分镜教科书

希区柯克的脚本非常精准、仔细、神奇,每个镜头都画了草图(即分镜表),特别是剪辑较复杂的戏。他的剧本大多有六百多张草图,每个镜头的效果都精准计算过。他曾说:“我喜欢将他们写下来—不论是多小的细节—就像作曲家加下音符一般。”

在这些分镜表的说明中,每个数字代表单独的一个镜头,数字后带有字母的图则代表前一个镜头的延续。说明后括弧内的数字代表镜头的时长(以秒为单位)。

 6 ) 飞机追逐

文章首发 公众号【小导演儿】 ,转载请注明出处。

飞机追逐拉片

镜头1:鸟瞰:汽车从路远处开过来,中间停车,下来一个人,汽车开出画框。

镜头3:汽车在远处开走

镜头4:从左往右看

镜头6:从右往前看

镜头8:往背后看

背景天空有一个飞机在往右飞

头转回,往前看

十字架路牌

往右看

小汽车从远处开过

镜头跟着汽车运动

头跟着汽车从画框右边往左转

汽车开往远处

失落,看右边

转向左边

汽车远处开过来

镜头跟着汽车由远开近

往右转头

汽车开走

远处大车和小汽车交汇

大车开进

大车从前景开过,带来一路尘土

右边往前看

远处从麦子后面开出来一个小车,往左开

小车转弯,往镜头方向开

十字架处停车,走出来一个人

人往前走

男主取景变大

从右往镜头方向转头

解开扣子,叉腰

男主往前走,相机跟着走

相机模拟男主视角,往前推进

小导演儿电影馆|学术放映片单 //www.douban.com/note/745009944/

小导演儿工作坊 //www.douban.com/note/741107695/

 短评

【上海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 放到今天依旧是一部超赞的商业类型片。犯罪,悬疑,喜剧,爱情,动作…飞机火车总统山,各种元素应有尽有。开启嘴炮模式的加里格兰特魅力无穷,演技润物无声。金发女主也很有魅力。名垂影史的摄影和分镜更是名不虚传,道具布景也很精致。巨幕效果亦为影片增色

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后悔自己不是学电影出身,不然能对希区柯克的电影“长篇大论”,写他个几篇论文,赶机会也模仿他拍个作品。庆幸的是自己不是学电影的,不然把爱好变成任务,爱好终会变成痛苦。

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一个被误认为是A的人去寻找并不存在的A.现在看来并不够悬疑,不过在当时相当不错.

10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你变成了一个不存在的人。经典的飞机杀人一幕,确实大银幕震慑。旁边一个胖头男开音轨给天真小妹讲解起来:知道嘛,大家都说诺兰《星际穿越》玉米地🌽,其实原始出处是这里。

1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肥西对场景分镜头的要求近乎苛刻,那场公路农场飞机的追杀戏已经载入影史,在《认识电影》里有100多个分镜,包含远近中景、构图、运动镜头、人物表情和台本。于运动镜头的推敲,肥希你是有多痴迷。8.4

2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喜欢其中的幽默元素,很好地填补了当时技术上的不足。Cary Grant在拍《西北偏北》时,一天的片酬就有5000美元,Eve一天的片酬是2000美元。《西北偏北》上映时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当时算是希区柯克呼声最高且最成功的作品。By the way,其实我心目中的理想男主是James Stewart。P.S.话说Stewart本来是要出演本片男主角的,结果《迷魂记》票房不佳,希区柯克觉得James太老气质不再,后来就回绝了他。结果最后Hitch找了比Stewart还大4岁的Cary Grant(不过Cary Grant看起来确实比James Stewart年轻些)。《迷魂记》成为了James Stewart和希区柯克最后一次合作。

22分钟前
  • 因爱斯坦的忧愁
  • 力荐

情节一如既往的愚蠢,但是这次的摄影太漂亮了,摄影师非常棒,嗯。

2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想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国语配音版的 “噢!太好了,他把床铺好了!” “对” “就一张床!” “对” “这是个好兆头!” “对极了!” “一个光着身子的人,能干什么呢?”

29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推荐

情节上的大悬念依然优秀,细节上的纰漏从今天的电影水平来看又令人无限遗憾。

34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应当说是希胖生平野心最大的一部电影,要满足恰逢其时的精神分析理论,要将已经锤炼至炉火纯青的悬念技艺再推升到一个新的层级,要拍出几个永垂影史的场景,要在貌似娱乐性的场景中注入有涉冷战对抗的荒诞味母题……功败垂成也得对其有敬意 3.5

38分钟前
  • LOOK
  • 推荐

8/10。希氏偏爱使观众随着角色视线看见威胁的接近产生焦虑:罗杰被大灌波旁酒后飞速转换方向盘逃命,故意拍到前景的发动机盖,给观众带来疲劳驾驶的震颤;在罗杰和伊娃对话的餐车外出现警车,侦探走向停止的火车;在罗杰刮胡子的时候清洗室进来两侦探;当罗杰乘侦探们的车开走,镜头摇向伪装成园子的打手;总统山上的打手突然从背后跳出来;辅助悬念的幽默俯拾皆是,譬如罗杰给母亲指了右边的打手,母亲直接对谋害儿子的打手发问,电梯乘客们哄然大笑,再如罗杰假装疯子,质疑艺术品真假,不按规矩随意出价,被保安撵走让封锁拍卖会的打手干瞪眼,制造混乱脱险的套路上升了新意。锋芒犀利地探讨了国家造成公民的牺牲,政府为了重要的情报乐意以普通人的生命作为诱饵,仅高潮就表现了政府的冷酷:国父头像高高在上盯着逃亡的男女主角,冷漠不眨一眼。

41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恐怖不仅产生阴暗的、狭窄的的空间里,如果需要,也可能让他发生在明亮的、空旷的地方。重要的是让它不知何时来,从那个方向来。

46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这部希胖知名度最高的电影之一却成为了我在今年至今为止最糟糕的观影体验。纵观这个剧本,逻辑硬伤无处不在,人物行为不合理性严重,一些细节处理幼稚到令人发笑,这样的故事让人根本无法提起观影乐趣。即使有希胖精湛的戏剧处理手法和剪辑功力,这部电影现在看来仍有过誉的嫌疑

51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较差

希胖的所谓“悬疑”是极度尊重观众的悬疑,不明白这一点的后来者都只是东施效颦罢了。

56分钟前
  • 力荐

商业片导演还是应该以希区柯克为偶像,积极地汲取营养。

5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明明叫北西北很好,为什么豆瓣选名是西北偏北呢?唉..谍战片的经典,十分喜爱那个建在峭壁上的木屋。加里格兰特一错再错地被利用到底,变成了半路出家的间谍,整部割裂式的情节让人感到十分有趣。

60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希胖就是质量保证,场景多样巧妙,对话幽默感十足,复杂的悬疑片也能很轻松。

1小时前
  • 半城风月
  • 力荐

如此巨大的逻辑错误,这片居然成经典了=,= 声效还不错,女主角的每一套裙子都挺美的。至于最后的火车进洞。。。

1小时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一年里最后一天能看这么好电影,新年快乐。

1小时前
  • Peter Cat
  • 还行

经典悬疑追踪片配美女帅哥的模式,现在倒是看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不过在当时肯定是很轰动啊。当然最后那个总统雕像那里还是够刺激的,嘿嘿,火车进洞。(被选进Museum of Sex里面作为电影情色段落发展历程的一部分。。)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