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黄金时代1946

爱情片美国1946

主演:玛娜·洛伊,弗雷德里克·马奇,达纳·安德鲁斯,特雷莎·怀特,弗吉尼亚·梅奥

导演:威廉·惠勒

 剧照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2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3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4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5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6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3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4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5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6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7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8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9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2:00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45年,弗雷德(达纳·安德鲁斯 Dana Andrews 饰),艾尔(弗雷德里克·马奇 Fredric March 饰)和霍莫(哈罗德·拉塞尔 Harold Russell 饰)是三名刚刚走下战场的军人,即将回到久违的家乡,即将见到久别的亲人,虽然三人的境遇各不相同,但内心中的激动和忐忑却别无二致,分别在即,他么许下了再相聚的约定。
  丈夫艾尔的平安归来让米莉(玛娜·洛伊 Myrna Loy 饰)的内心陷入狂喜久久不能平静,带着已经长大成人的一双儿女,四口之家的未来幸福而又光明。弗雷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不仅父母的状况不容乐观,新婚的妻子也风流成性夜夜出没于欢场之中。对于霍莫来说,战争给自己带来的残疾成为了压在亲人和爱人肩上的重担,在自责和悔恨中,他终日闷闷不乐。约定的日子很快就到来了,此时的三人尚不知,这一次再会即将改变他们的命运。

 长篇影评

 1 ) 最好的时代不在过去,而是在未来

一部让人充满希望的电影。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某段时间失去了,重新开始永远不会迟,不要眷恋过去,要有新的希望重新开始是最重要的。

就拿fred来说,当空军时很痛苦,很危险,但那是他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待遇高,荣誉多(拿生命换来的)。但是战争一旦结束,这些当兵的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他们的生活得重新开始,再多的荣誉也没办法帮他们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工作经验,所以曾经的手下变成了他现在的领导。

Al肯贷款给没有任何担保的退伍士兵,这是影片中少有的温存,他从别人眼里看到了希望,我们的未来怎样不就是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希望吗。

影片的另一个温存就是结尾homer的婚礼吧。 最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时,自己忽然间成为了无用之人。

但是过去的荣誉就永远留在过去,只要怀着希望,未来还会再有另外一个黄金年代,我们最好的年代永远在未来。

活下去的动力不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希望吗。

 2 ) 《黄金时代》--老兵梦想秀

这个童声版本的结婚进行曲真心好听

一部主打温情与浪漫的战争故事,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老兵回家后的故事,有的人失去了健康的身体、有的人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有的人失去了多年天伦同乐的幸福,回家所要面对的是另外一个不熟悉的世界,没有了枪林弹雨,却同样要面对生存的危机:工作、亲人、爱情无一不威胁着普通人信心的支柱。这部长达两小时五十分钟的影片在每一个细节做到了美轮美奂,穿插了从政府到银行对其他老兵自食其力的支持和鼓励,最后在一场完整的婚礼上结束。从个人角度来看,怎么看都像是主流思想的宣传片,唯一一个出来质疑战争的仅仅被一句“你以为当兵的都是笨蛋吗”而打发掉了,这时作秀的嫌疑就相当大了。

这对夫妻的调情真是深得我心

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作品是向英勇作战的老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它在极尽详细的描绘了老兵回家后会遇到的种种挫折后,以主流媒体的价值观乐观积极的评估他们回国后的未来,简直感动的人“涕泪交流”。如果你是结婚许久远征多年的老兵,那么你回家之后会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完全不用操心的美满家庭等着你;如果你是个刚结婚不久的老兵,回家后发现与起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完全背向,那么你离婚后会有一个满脑子童话故事的森女等着你;如果你不幸致残,亲爱的,你会是最幸运的,因为你的家人全忙着伺候你,而你的爱人哭着喊着要嫁给你。

献给所有结了婚还渴望彩旗飘飘的男性

这部剧情流畅人物饱满的作品获得了第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它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说非常特别,因为在目前看过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中,它在拍摄爱国情操大洗脑这一题材上是最生动的。姑娘们可以选择活在王子恋尸癖的浪漫中,小伙子们也可以为这无上光荣的孤傲献出青春。不得不说,如果天朝多拍一些美国这么些优质的“战前总动员、战中兄弟情、战后齐反思、回家乐融融”的战争题材影片,现在征兵也就容易得多了。

最令我惊讶的是水兵的扮演者竟然真的是残疾军人,导演在影片几乎结束的时候让观众看到他如何脱下假肢,又自嘲“如果门被风吹上了我就只能像个婴儿一样大哭”,联想到全片他所表现出的乐观、努力、善良,以及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变化,便可以理解这部影片为他带来的荣誉,可以说是感动全美的模范士兵,用坚毅的性格和纯真的爱国思想安抚着老兵的心灵,以亲身示范传播着爱和希望。我们可以有反思,但反思之后更多的,是勇敢的面对生活。

弗雷德是比较复杂的角色,多年的从军工作不仅给他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更在回家之后成为夜夜不能安睡的梦魇,而这些不是他头脑简单的妻子可以理解的,此时此刻的出轨似乎成为了一个光明正大的借口。导演为了给这个傲慢又带点小聪明的魅力男人装进一个美满爱情的套子可谓煞费苦心,还好,兵旅生涯赐予了他面对突变的冷静和勇气,妻子的离去给了他重生的决心,他决心从收废品的工作做起,放弃难以割舍的高高在上的自尊和荣耀,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自己,脱下军服后踏踏实实的找寻个人的价值。在这里有个片段是我现在的年龄所关注的事件:弗雷德决心去另外一个城市重新开始,父母虽然担忧不舍,但完全支持他的行动。联想到天朝很多地方“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着实唏嘘。许多年轻人打着孝顺的旗帜安心守在父母安排的工作,我不知道他们是真的认为守在父母身边让他们看着自己的生活有多么平静如水岁月静好才是孝顺,还是害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重新打拼之中的孤独和恐惧。但我喜欢外国许多影片中的父母所表现出的宽容和理解,或许在某些人眼里这些家庭缺少亲情的氛围,但我觉得这种家庭里的孩子活得更像一个有独立思想、可以为自己人生负责的人,而不是从一出生就被输好了程序的机器孩子。

经典台词:

“你知道那会是什么样子,对吗,佩吉?也许要过很多年才能去别的地方,我们没有钱,没有干净的住处,我们必须工作、被人踢来踢去。”男主角的这段表白感觉比“没有钻戒但有心”的靠谱多了。

 3 ) 社会批判与景深

坦率的说,911之后已经不太喜欢看美国的所谓反战(特别是越战、伊战)电影。首先,这种反思根本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效果。韩战完了反思,然后越战。越战中拳王阿里因拒服兵役而成为民族英雄,一度给以为美国人民如此爱好和平的印象。可911爆发之后呢?他们又迅速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更重要的是,此类影片的道德立足点普遍不高。无论手法如何精巧思考如何深刻,归根到底它们反思的都是“美国人为什么要去别国杀人”的问题。而一旦涉及“别人为什么会杀美国人”时,一个二个就撕破深沉伪装开始争先恐后的玩主旋律了。奥利弗·斯通和他的《世贸大楼》就是活脱脱的例证。相比之下,我们在观看反映正义的二战题材的好莱坞电影时便不会有类似的反感。其中表现退伍老兵回归社会的《黄金时代》更因为融入了难得一见的社会批判意识,而成为了真正的经典。

艾尔战前是拥有豪华公寓和美满家庭的银行的高级职员。但是在战争结束时他却只是一名普遍的陆军中士。相反,战前在百货店供职的蓝领小职员费雷德却最终成为了一位功勋卓著的空军上尉——两人的反差不仅直观的体现在官衔上,甚至各自所在的兵种也成为了某种隐喻。但战时的平庸表现却丝毫没有影响40多岁的老男人艾尔战后的职业生涯。尽管当初的职位早以被他人顶替,等待他的却是收入更高的风险贷款部门负责人的职位;可年轻的上尉费雷德的就没有这样好运。回到百货商店后却由于驾驶战斗机的纯熟技术完全没了用场而不得不接受继续当一名普通职员。甚至还要降格被自己原来的学徒所领导。影片通过两位主人公战争前后的身份、处境变化的强烈对比,凸显这样一个社会现实:战争一度使原本处于有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有了全新的自身价值的定位和展现的机会。可一旦结束,原有的等级秩序又重新主宰了他们的命运。而对于费雷德这样的人说来说,这是何等的不公。

不过,在一部好莱坞类型影片中,任何对社会现实讽刺和鞭挞都只能是调节剂。影片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表现伟大的美国民众如何克服战争创伤重新面对美好生活的主旋律当中。所以尽管处于社会底层的费雷德确面临着各种困难。尽管不喜欢再在百货商店工作,却苦于没有一技之长而在求职过程中到处碰壁;尽管希望在夜总会挣高薪的妻子留守家中可自己那每周35美元的微薄薪水却无法维持夫妻二人的日常开销(艾尔升职后的年薪是1万2)。尽管作为一个有妇之夫爱上艾尔的女儿佩蒂……但到了影片结尾,费雷德最终还是战胜自我。他决定继续留在家乡当一名普通的机场拆卸工,而亲手拆除自己曾经自己驾驶过那种型号的飞机也象征着彻底摆脱了内心深处的战争阴霾。

同时,各个方面都可谓顺风顺水的艾尔也没有因此而回归到昔日的生活轨迹当中。残酷但无比珍贵的战争体验使他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正如在一次公司举办的晚宴中他所总结的:打仗不该像银行工作那样过分权衡风险(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他只是一名中士),而要更多的释放信任。所以公司对老兵的无抵押风险贷款并不是如某些人认为的是“在拿储户的钱去冒险,而是把宝压在了这个国家的未来之上!”很煽情也很主旋律,当年一定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共鸣。但不知目前处在次贷危机阴影下的美国民众重温此段情节时还能有多少认同感。

第三位主人公霍默是在海军舰艇上服役机械师。他从未参加过一场真正的战斗,却在一次敌方的空袭所导致的大火中失去双臂。这种略带黑色幽默式的人物背景设计非常高明。一方面它为影片带来了更多戏剧化情节——由于儿子这个秘密一直不为家人邻里所知,所以当霍默把自己关在车库里狂练射击时,他父亲非常不解:难道儿子在前线还没有打够吗——另一方面,双臂残疾与缺乏战斗经历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让霍默在重新融入社会和家庭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进而使观众对这一角色产生更多的关注与同情。当然,主旋律影片需要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霍默也不能例外。但即使如此,他领着女友到卧室向其展示(更重要的是向观众)伤残双臂的一场戏还是非常感人。感人的原因就在于大家知道那是一个真正的退伍伤残老兵。相比之下,现代同类型电影便很难给产生同样的感染力。因为它们通常是用电脑特效配合明星去制造类似的伤残效果。可问题是观众认识那位明星,知道他不可能真的失去了手或脚!

对于霍默扮演者的哈罗德·拉塞尔,奥斯卡评委本来认为他可能得不到奖,所以设立一个特别荣誉奖。但没想到最终拉塞尔成功问鼎最佳男配角。于是他也就成为了奥斯卡历史上唯一因一个角色而获得两个表演奖项的演员。

与极具特色的男主人公们相比,本片中的女性角色则略显单线条和类型化。费雷德妻子的市侩放荡,艾尔女儿佩吉的善良贤淑的性格反差过于鲜明,使得有情人没有经过什么严酷考验就终成了眷属。而令人惊奇的是佩吉竟然还不是影片中最完美的女性,那位矢志不渝追求双臂残疾的霍默的邻家女孩似乎更加伟大。不过,对于此类角色和故事(类似的还有朱诺的少女生子),即不必嗤之以鼻为纯盘煽情,更不必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或许结合特定的故事背景(诸如美国健全的保障体系,以及当事人所在的中产阶级家庭)去解读才是一种正确的心态。

威廉惠勒与托兰德合作的影片总能提供深焦+场景调度的经典桥段。本片酒吧的一场戏,大景深的近景是霍默在兴冲冲地向叔叔和艾尔表演用刚刚学会的铁钩钢琴。而艾尔此时却被远景中电话间内的弗雷德所分心,而不时的转头张望。戏剧效果很好!不过一旦联系巴赞的理论去分析,却产生了困惑。因为如果深焦调度真的可以让观众从“一种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并且“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那么这场戏是否也可以改为将镜头放到电话间,以打电话的弗雷德作为前景钢琴旁的三个人作为远景去拍?因为所谓“自由选择”的前提似乎应该是不同景深所发生的事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关注价值。但实际上却不可能如此。由于之前的情节中观众已经得知,弗雷德答应艾尔打电话给后者的女儿说自己不再和她交往,此时再以电话间作为前景肯定就是一种不必要的重复,犯了叙事的大忌。所以,霍默的钢琴表演必定成为前景的唯一选择。但是这样一来,所谓的观众自由选择也就不存在了。他们必须“被动”地接受导演的机位设置和场面调度。
 
另个例证是结尾处霍默的婚礼。画面右侧中景是神父正在为两位新人证婚。神父的征婚词显然是触动了前景中的伴郎费雷德的心绪。他转头向艾尔女儿方向望去,而远景中的对方此时也在深情回望……这场戏的问题是:由于霍默与邻家女友的宣誓带婚戒等事件已交代过了。观众的关注重点不再是新婚夫妇如何浓情蜜意,而转为另外两位昔日恋人是否能够重归于好。换句话说,观众此时并不想主动地“自由选择”镜头中不同景深的“事件和对事件进行解释”。而是导演在迫使他们“被动“地接受。何况,这场面也调度的并不令人满意:前景中的弗雷德转头后,实际上是把后脑勺留个了观众。他们无法像远景中的艾尔女儿那样看见费雷德的面部表情。而这与上个例子有本质差别。在酒吧那场戏中,至少前景的霍默和叔叔是侧对观众在弹琴,我们看的到他们的喜悦的表情。而中景中的艾尔也通过来回的转头传递了情绪的变化。因此是否可以斗胆妄言:导演其实是把一个本该由蒙太奇(两人的表情特写)+ 画外音(神父的征婚词)的去表现的段落,错误的运用了景深和场景调度呢?

BTW:为什么伟大的法国导演和理论家们的某些论述明明只适用于某种类型的电影,却经常被人拔高放大到了指导全局的高度?比如布列松的演员无意识表演理论,的确在他的《逃狱》《乡村牧师日记》《扒手》的得到了完美诠释。但当面对诸如《大路》中安东尼奎恩所扮演脾气暴躁的杂耍艺人,甚至他自己的《巴尔克扎尔的驴》中的狂喜豪醉的阿诺德时,它却明显力不从心。同样,如果巴赞主张的的深焦+场景调度是在揭示电影本质的话,那在他之前出现的的德国表现主义,之后的好莱坞警匪、黑帮等各种类型片难道都不算电影了吗?

 4 ) 荣归故里以后……

四十年代的电影往往配有非常“恶俗”的海报,恨不得把所有的角色都装进去,一个又一个人头,一点艺术感也没有,顿时就没有胃口了,不像现如今的海报,逼格都很高,但看完电影常常会失望。四十年代的电影很多看完觉得意犹未尽,要感叹一声“居然这么好看“,电影不是随着年代的前进越来越好看的。

黄金时代讲述海陆空三个退伍兵荣归故里后的故事。

功勋卓著的空军上尉弗雷德战前是个做冰淇淋的蓝领小职员,退伍后他驾驶飞机扔炮弹的技能无处发挥,原来的职位又被人顶替了,一度非常失落,又招爱慕虚荣的妻子的嫌弃,弗雷德准备远行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来到了飞机场,看到一架架退役的飞机即将被拆毁,他纵身一跃进入飞机内舱,坐到驾驶座,俯视前方,导演功力深厚,首先仰视的角度拍摄弗雷德进入飞机,然后是面部特写抓住了弗雷德内心的悲怆和痛苦,重新坐在飞机舱里,使他重拾自己的尊严,于是他决定留下来拆除这些战斗机。

战争中表现平平的陆军中士艾尔回到了自己的豪华公寓,原来他是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又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和一双长大成人的儿女。虽然他战前的职位也被人顶替了,但他得到了收入和地位都更高的“风险贷款部门负责人“的职位。他的归来是妻子和儿女猝不及防的,一下子家人都有些不适应,对他来说,儿女们好像一夜间长大了,家里的事物是那么新鲜,他感受到这种隔阂,当晚就要求出去酒吧喝酒,被和平年代的夜风吹拂一下。结果他遇到了弗雷德和另一位海军士兵,他喝得烂醉而归。第二天早晨从梦中醒来,看到桌上自己当年的英俊又生气勃勃的照片,同时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当下憔悴的面容,内心无法不感叹年岁变迁,物是人非。他遇到退伍的军人来贷款,明知道是高风险很可能还不了的,他还是同意了,战争的那一段经历让他对军人这个职业有了认同感,而少了一分商人的理性。

也只有战争能将社会中的人重新洗牌,颠覆其原有的阶级。

片中第三位退伍士兵是海军舰艇上服役机械师霍默。他在一次敌方的空袭所导致的大火中失去双臂,而他本人从未参加过一场真正的战斗,这种略带黑色幽默式的人物背景设计非常高明地讽刺了战争的荒诞。霍默虽然失去了双臂,在陌生人面前他依然保持地非常自然,甚至可以用代替手的钩子写字、点烟、拿行李;然而,面对自己的亲人和爱人,他显得慌张、不自信、过度自尊,他害怕亲人的怜悯,也质疑自己今后生命的价值。最终他被挚爱的爱人感动,被她的爱唤醒,走进她爱的怀抱。扮演霍默的演员本人在二战中失去了双手,由他出演霍默,非常感人;现实中他也有一位接纳他无怨无悔,和他始终相亲相爱的妻子。

片中的女性角色戏份也不少,霍默的未婚妻、弗雷德贪慕虚荣的妻子前面已经提到,还有艾尔的妻子和女儿。艾尔的妻子虽年到中年依然美貌,眉宇之间自有成熟的智慧。女儿佩蒂爱上了弗雷德,艾尔坚决反对,而妻子表现冷静。当女儿指责父母彼此相爱无法理解她和弗雷德的爱,母亲亦用冷静的语言道出“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烦恼?(她望向丈夫)——多少次我告诉你我恨你,而且从心底里相信?多少次你说你对我感到厌倦,我们都感到筋疲力尽?多少次我们又重归于好?……“说着她走过去抱住女儿的头。这风雨历炼过的平和坚强之美,正是她触动我的地方。

影片几乎完美,如果有什么不尽如人意的,那就是最后弗雷德和佩蒂的甜蜜相拥,有点强按上去的感觉。符合美国主流审美。

 5 ) IMDB238 爱是心灵的港湾

238.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 8.0 黄金时代

    大学期间我曾下载过这部电影,当时囫囵吞枣地就看完了,和平年代里战争太遥远了,实在很难产生共鸣,于是也难以下笔,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整理,也许我按按快进,又一次匆匆看完。
     
    关于战后的影片,《第一滴血》看得我心潮澎湃,《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则是引人深思,而这部《黄金时代》则显得有些单调而缓慢, 嗯,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它有教科书级别的镜头以及留名影史的剧情展开,但是我并不关心这些。TFBOYS现在有多红?我不知道,我更喜欢周迅。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

    影片拍摄于1946年,讲述三名军人在战争结束之后重新回到故乡,开始新生活的故事。这根本是个难题,《第一滴血》里兰博与生活在和平的人们的格格不入,《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里十九岁男孩看穿列队欢迎者的唯利是图。额,唯利是图排除异己也许,也许并不是贬义词,请原谅我这么说,因为这些人的行为合乎法理逻辑,指望商人政客为其负责,可能有点天真了。
   于是,这些人开始面对他们真实的生活了,家人的不理解,社会的不适应,妻子的背叛,常常令人倍感失望,然而失望中又有生机,这生机来源于他人的爱。
   
   爱是心灵的港湾。
 
   兰博没这么好运,不堪心灵的重担大开杀戒,被劝说之后仍旧是满腔的不接与愤懑;比利林恩兴许好一些,啦啦队女孩爱上了他的英雄形象,虽然这样的爱脆弱不堪一击,但毕竟是爱。他们的离开,甚至说是逃跑,虽说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心灵没有慰藉,站在人群之中也像隔着一道保护膜,你能真实地感受到你们内心的距离。
    《黄金时代》中,他人的爱慢慢消融了这层保护膜,虽说看得我有些不解,因为一个失业,一个失去双手,还能抱得美人归,艳羡之余不免有些怀疑。怀疑来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嗯,毕竟这样的女孩子始终是难道。少之又少,因此有些不真实了。
      不过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这样的电影使人心存希望,也给了几分慰藉。出现这样的影片,符合社会需要,倒也是理所应当了。

     回头想想,兰博和比利林恩们不知道怎么样了,希望他们也能遇到这样美好的女孩子。
     刚刚我本来打出的字是“找到这样美好的女孩子",想想还是用"遇到",这样更合适些,毕竟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6 ) 《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回到家乡(IMDB250 TOP 171)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4990064.html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

看完了《满洲候选人》后,只想大概浏览一下这部电影,可是我却被电影的开头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一口气把这部172分钟,时长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看完了。

本片的情节很吸引人,主要讲述了老、中、青三个退伍军人回到家乡的故事。战争结束了,在飞机上偶遇的老、中、青三个退伍兵相识了。老、中、青三个人代表了男人三个不同阶段,老年人结婚二十年有两个孩子,中年人结婚后就奔赴了前线,青年人则是高中毕业之后就参军了且只有一个女朋友。老年人的回到家里受到热烈欢迎;中年人的回到家里却发现只有年迈的父母,妻子不见踪影;青年人则因为失去双手,回到家里并不开心,虽然女朋友并不介意。在回来的那天晚上,中年人偶遇老年人与他的妻子和女儿,大家很开心的在一起庆祝,高兴得两个男人都醉了。两个女人只好将醉鬼们送到自己家里睡觉。经过一夜之后,中年人与老年人的女儿互生爱慕,可惜中年人已经结婚,他们不能继续发展感情。中年人找到了自己的老婆,可是他的老婆爱慕虚荣很会花钱,中年人只好继续回到战前的工作地点做最普通的工作。与此同时,老年人回到战前的银行上班,青年人则继续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一天,老年人的女儿找到中年人,两个人表明了爱意。很犹豫的来年人的女儿,在一次聚会后发现中年人的婚姻并不幸福,坚定了与中年人交往的信念,并决定拆散他们,于是他们开始交往。但是老年人不同意,老年人与中年人交谈后,中年人与老年人的女儿分手了。虽然如此,分手后中年人还是与自己的老婆离婚了,此外还因为失去工作,要离开家乡。幸运的是,他在家乡的机场上找到了一份自己擅长的工作。青年人则在中年人的鼓励下,与自己的女朋友表白了心意,于是他们要结婚了。在青年人的婚礼上,三个老兵又相遇了,并且中年人与老年人的女儿旧情复燃,影片在他们的热吻中结束。

这部电影看点十足,矛盾冲突很强烈,非常吸引人。影片开始时,就可以通过三个人物不同的生活背景、人生际遇对他们的未来而感到担忧。老年人的家里状况会如何?中年人的婚姻是否幸福?年轻人的是否能继续同女朋友在一起?影片设置的这些悬念,紧紧的抓住了我的心,让我欲罢不能。随着情节的展开,观众们会继续关注着剧情,而且还有着新的看点展开:中年人与自己的老婆如何生活?他与老年人的女儿是否能够终成眷属?老年人一意孤行的工作方式,是否会得到老板的认同?年轻人的女朋友会不会因为年轻人的沉默而离开?这些看点每一个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套用一句俗话,我与剧中人物是“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一部上个四十年代的电影,可以将情节设置的如此真实生动、吸引人,实在难能可贵!

本片更难得的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它不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盛行的黑色电影,也不是什么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推理片,而是一部可以引起观众共鸣,让观众思考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我看过不多的四十年代电影里,本片算是一个异类。电影反映了多个社会上的现实问题,比如战斗英雄并不会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而受到优待,如果没有一技之长还只能做一些最底层的工作;为国家流血的战士们并不会因为他们对国家做出的贡献而得到怜悯,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矩办,比如贷款;退伍士兵的离异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穿上制服的男人很拉风,脱下制服的男人很普通,爱慕虚荣的女人选择离开是必然的;那个因为战争失去双手的年轻人更可悲,人生才刚刚开始,没有双手会对他将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难。总之,这部电影表现了美国二战之后,退伍士兵的真实生活,除了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痛心之外,还让我们感受到真实社会的残酷。

当然,这是一部好莱坞电影,还是要给观众们希望,给电影前的人们塑造一个美国梦。所以,电影有着皆大欢喜且充满希望的结局:中年人在最落魄的时候幸运的在家乡找到了工作,还与爱慕虚荣的老婆离了婚,并且与老年人的女儿有情人终成眷属,青年人也与青梅竹马的邻居女朋友喜结连理,就连电影的名字也叫做“黄金时代”。多么阳光的结尾啊,多么美好的结局啊!可是看起来太假了,现实社会并没有那么美好,这只不过是人间的童话,好莱坞的一个梦。

除了现实的反映社会以及吸引人的情节之外,电影的风格也很清新。它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将电影稍显沉重的情节讲述的有声有色。电影的前半部分有一些喜剧的成分,尤其是在老年人与中年人喝酒及回到家里睡觉的过程,实在搞笑,笑点不少,具体不多说了。从影片开始到他们几个人醒酒之后早上起来这段过程,电影足足用去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但就是因为编导采用了这种带有喜剧成分的表现方式,使得我在观看的过程中一点也没有感觉沉闷,60分钟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电影的后半部分虽然因为情节的关系,使得影片的基调有些沉重,但是它也没有使用非常黑暗的表现手法来推进剧情,还是带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此外,电影的节奏很协调,没有特别拖沓的地方,这也是电影让我完全投入的原因之一。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William Wyler。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才发现他真的是一位伟大的导演。查过资料之后,发现我已经看过三部他的电影了,分别是《宾虚》、《罗马假日》及本片,以前都没有注意到。这三部电影风格都不一样,但每一部都有着它自己的特点,这是我最佩服William Wyler的地方。William Wyler拍摄的电影可以没有自己的风格,但是每一部他拍摄的电影都非常好看,无论是爱情片、史诗片,还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看着他的作品列表,知道以后还会看到他的许多作品,相信他会继续给我带来新的感受。

本片的演员里,男演员没有什么看点,就不多说了。但本片是一部家庭为主的电影,女星有很多,所以这部电影又让我认识了很多美女。最漂亮的还是女主角扮演者Teresa Wright,长相很标致。其次是另一个女主角Cathy O'Donnell,她在刚刚看过的《宾虚》里出现过,那部电影里对她没什么印象,在本片里倒是很清纯,女人还是年轻的时候美丽。最后,母亲的扮演者Myrna Loy也是一个美女,网上看到她年轻时的照片,才发现那时候的她一点也不次于本片里的Teresa Wright。本片还有一份配角Virginia Mayo也很漂亮,只是她在本片的戏份太少,网上资料说她四十年代以后表现不俗,估计以后能有机会看到她在那个时候的表现吧。

总之,一部情节引人入胜,而且会让人思考的佳作,而且美女有很多,非常值得一看。

Teresa Wright

Teresa Wright

Cathy O'Donnell

Cathy O'Donnell

Myrna Loy

Myrna Loy

序列:0490

Top188.黄金时代.The.Best.Years.Of.Our.Lives.1946.D9.MiniSD-TLF

2011-08-08

 短评

很新奇的一个角度的电影,讲的战后的生活,感觉还不错

5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上映距大战结束仅一年有余,威廉惠勒便敏锐地用三位战士回乡各自的遭遇从不同角度深刻地表现了战争对人从肢体到精神,对家庭从内到外的伤害,尤其是从战场归来的士兵们重新融入社会回归家庭的艰难,叙事流畅自然、感情细腻真挚,故事通俗易懂且富于批判性,接近3小时的片长却毫无沉闷拖沓之感,难得

8分钟前
  • 洛梦蝶
  • 推荐

叙述有耐心,细节好。但对战后返乡军人处境的描摹,太像小心翼翼、不敢戳破什么的童话,现实哪会有如此甘美、顺遂。唯一给军人制造痛苦的反面角色,竟是一个“不守妇道、欠缺淑德”的妻子形象。女性角色的设置不是意淫出来的王宝钏式的模范样本,就是社会的替罪羊。

1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好莱坞老电影靠谱得就像晒过太阳的老棉被。提威廉·惠乐只说《罗马假日》真是失敬。几乎每场戏我都在赞叹:怎么这么会拍?怎么拍得这么好?简直心目中完美的drama:三人初识Homer露出双钩铁手,Al回家进门时摆盘子的老婆问了两声是谁后停下,小酒馆Homer和Butch弹琴聊天自带bgm,女人对军人制服崇拜的目光惹来后方男人的妒忌,开放厨房边做饭边拉近距离,巧克力圣代做得眼馋,还看到一只和家里同款的咖啡壶,我从来不知道那玩意儿是怎么用

14分钟前
  • 山下猫
  • 力荐

威尔玛和佩吉都是好姑娘啊。现在这么情深意长,知书达理的姑娘可真不多见了。

17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三个军人的战后生活,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编剧男主男配,威廉惠勒掌控调度纯熟,故事自然行进,又将战后军人生活问题讲得深刻透彻,大师水准之作

18分钟前
  • Carl
  • 力荐

首部夺得8项奥斯卡的影片。1.描写3名不同阶级境遇的退伍老兵回归家庭,适应社会的历程。2.Gregg Toland的深焦摄影不可不提(酒吧弹琴与结尾婚礼场景的纵深调度)。3.细节精致,表演出彩,饰演残疾军人的哈罗德·拉塞尔是唯一凭同一角色获得2座小金人的演员。4.化妆室2女对话的镜子长镜头很惊艳。(8.5/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一部工整完美的影片。也许影片中洋溢的种种过于美好让你无法相信,但在1946年,人们刚刚从战争中走出,这样的美好不正是他们需要的吗?

20分钟前
  • 最爱百年孤独
  • 力荐

【B-】好一大锅心灵鸡汤,熬那么久,我味觉都要失灵了。

23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A significant post-WWII paean that honestly and sensitively depicts with a satirical undertone the trauma and obstructions encountered by scarred veteran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24分钟前
  • 马赛克
  • 力荐

在电影院里狂流眼泪,真没想到看这样的情节剧也能感动得浑身散架。三个退伍军人返乡后的不同遭遇,台词精妙,表演动人,三份戏组合恰到好处。其实能想到的这里都有:融入不回以前的生活,接受不了身体的残疾等等。但那是1946年啊,还有什么比一个“爱情和家能拯救支离破碎的人”的故事来得更及时呢?

2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一语成谶,只是当年的主创万万不会想到,很多很多年后,Marie们的三观成了“主旋律”;“I think they ought to put you in mass production.”;特蕾莎·怀特说“我要拆散他们的婚姻”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是大义凌然啊,跟美国队长似的

29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力荐

战后人生;柔情似水。生活或许艰辛,人生依旧美好,苦尽甘来。理想化的一面人生。

3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二战刚刚胜利,好莱坞式的表达,美国宣传部用3个小时,讲述了3个退伍军人的故事,歌颂了国家、社会、民众对英雄的包容。如今看来,又红又专啊!两个女主角都很漂亮,放到今天,也是超级美女。这个美,不是赤裸裸的美,而是有味道。脉脉含情,眼里有光。

39分钟前
  • Feilong
  • 力荐

影片把触角伸向大家视而不见的地方,从炮火散去后的平淡中挖掘出战争的创伤和永恒的亲情。

40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真的是很有创意的一个拍摄角度 很少有拍退役军人的生活

45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并不惹人生厌的主旋律题材。感觉这里大部分角色对William Wyler的片子来讲都三观正直得过分呢= = 他还是拍阴暗复杂型人物效果更好。 话说这分明是部群戏嘛,March的戏份真算男主?Myrna的妻子形象太完美了,Homecoming那段真经典。

50分钟前
  • \t^h/
  • 还行

批判现实,反映战后创伤,又带有励志情节。这很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它是一部让人有些难过又充满希望的影片,那是当时的观众所需要的,也是给予我们慰藉的~

51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力荐

如今看起来,仿佛都是套路,每个故事的走向都能猜到,但它仍然是如此令人感动,数次落泪。作品中有太多动人细节。它可以与日本的《野良犬》《黑雨》《芋虫》比照着看,想起那位波斯民亚诗人的话:“愿上帝保佑追击者,也保佑被追击者”,愿上帝保佑被炸弹伤到的人,也保佑扔炸弹的人⋯⋯仅仅在战后一年,美国就有这样的作品问世,战争对生活对人心巨大的破坏,令人心酸。三个退伍老兵的故事交相推进,节奏合适。几位女性像天使像圣母,男人是摧毁者,女性是安慰与重建的力量。虽然有些理想化,但估计对彼时饱经创伤的人们来说,应该是极大的安慰吧。

55分钟前
  • 梅大姑
  • 力荐

中产阶级家庭情节剧拍到这种程度就算是登峰造极了。从电影看,战后回国的老兵对抢了他们工作的职业女性很厌恶,倒是在家政学习班里学习过的传统家庭妇女更容易获得中产阶级的认同。

57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