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远山淡影

悬疑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叶硕,周楚濋,杨骏,聂礎一,谢宇朦,董浩然

导演:贺泉

 剧照

远山淡影 剧照 NO.1远山淡影 剧照 NO.2远山淡影 剧照 NO.3远山淡影 剧照 NO.4远山淡影 剧照 NO.5远山淡影 剧照 NO.6远山淡影 剧照 NO.13远山淡影 剧照 NO.14远山淡影 剧照 NO.15远山淡影 剧照 NO.16远山淡影 剧照 NO.17远山淡影 剧照 NO.18远山淡影 剧照 NO.19远山淡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7 16:08

详细剧情

90年代,中国中部沿江小县淮川的一起凶杀案,模拟画像师章欣奉命前往画出嫌疑人。却意外画出了一个已经死去了十多年的女人,是原来县文工团的一个舞蹈演员严华。当全部人都觉得章欣画错时,案子却又诡谲的和80年代的一起连环谋杀案关联在了一起。章欣为了证明自己,一步步走向这迷雾之中......

 长篇影评

 1 ) 淡影何尝不是艺术

看到朴素的演员名单,不报期望地开始了这场观影。没想到朴素的电影却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雨夜老大爷在仓皇失措中看到一张脸,于是有了速写师画出的“女鬼”。由“女鬼”的日记及死后仍在跳舞的经历,一步步推演出一个热爱舞蹈的库管员和首席之间的友情故事。首席为了给库管员报仇杀了凶手,这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可是那双绣花鞋和根据大爷描述绘出的画像却成为无法解释的通的疑点。绣花鞋明明是严华送给林音的礼物,怎么却成了凶手从严华身上扒下来的?既然是林音复仇,那么大爷的描述,出来的怎么却是严华的画像?凶手每次从不出错,必然是调查+确认才会下手,怎么就会错杀严华?这些疑点,静下心想想画像不会出错,答案也就昭然若揭了。

速写师有些哽咽的觉得自己的作品不是艺术品,不值得珍藏,却在最后关头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这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艺术?就叫它是“永不消逝的真相”吧。

 2 ) 《远山淡影》不急不躁讲一个那个年代的故事

导演:贺泉 演员:叶硕、周楚濋、杨骏、聂礎一 上映时间:2022年6月18日 时长:126分钟 内容简介:90年代,中国中部沿江小县淮川的一起凶杀案,模拟画像师章欣奉命前往画出嫌疑人。却意外画出了一个已经死去了十多年的女人,是原来县文工团的一个舞蹈演员严华。当全部人都觉得章欣画错时,案子却又诡谲的和80年代的一起连环谋杀案关联在了一起。章欣为了证明自己,一步步走向这迷雾之中...... 🌈1.5倍速看就可以,丝毫不影响 🌈一般我不太看文艺片,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简介里悬疑凶杀的情节,看是看过之后,又觉得,这更像是披着凶杀外衣的文艺片,不急不躁的讲一个故事,甚至,凶手不再重要,对于死去的陈默也不关心,只是想看完两个女人之间故事,严华和林因。 🌈对于结局不意外,我想看这不电影不要太纠结剧情,无论是画面的质感,还是娓娓道来不太沉闷的节奏,在网大剧里面都是不错的,我很喜欢电影里秋意浓浓,枯枝落叶下女人的侧影。 🌈那个时代,人们面对来自外在的诱惑干扰少一些,更能安静的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跳舞,比如画像,比如破案,比如~~~而这样的平静下,一个人对于一件事的执著,会是长久很深远的,如同那个时代,单纯而坚毅。 🌈其实最大的疑问:林因死后,为什么别人认不出死去的不是严华??为什么? 🌈挺推荐这部剧的,当然不能和众星云集相比,但是,喜欢他昏黄的色调和充满回忆的画面感。

 3 ) 文艺片也得情节合理,您说呢

其实对我来说,本片题材不错,氛围营造还行,两段叙事也穿插有序,属于看得过的片。

但看完之后总感觉憋着一股劲,没个释放点。

想来,除了人物塑造并不抓心讨喜之外,大概就是逻辑问题稍多了些。

评论中有些朋友说这是文艺片,不必太计较BUG。但我觉得,对于一个故事来说,悬疑也好,文艺也好,即便是无厘头,在剧情上也要以“合理”为第一原则,否则其他全部免谈。

提几个我眼中的问题吧。

1,日记本

作为案件侦破的重要线索,以及推进剧情的重要工具,我实在不理解这个日记本为什么会出现在案发现场。如果凶手是为了与昨天告别,那一把火烧掉日记本不是更符合传统习惯吗?而且也更安全。像这样故意给警方留下重大线索,还不如直接去自首。

另外,日记里边记录的是严华和林音之间真挚的情感,让如此珍贵圣洁的东西和一个BT杀人魔埋在一起,这几个意思?

2,沈队和章欣的关系

从一开始,沈队就对这个文弱新面孔感到不爽,这很像《杀人回忆》的人物关系,大城市来的新技术派年轻警察,和小县城的老炮,天生八字不和。

但在《杀人回忆》中,两位刑警大概是同等的地位,彼此对立并不违和。而本片中,章欣只是个辅助画师,即便沈队心里不吊他,但真的没必要每次见面都甩脸子,不吼就不会说话。毕竟人家是大城市来的同行,又是来帮你的,面子上的客气都不要了?

而在后边,沈队对章欣的指责也是自相矛盾,有时会冲章欣嚷嚷一句“你很闲吗?”,有时又指责他太过积极(越权办案),也就是说,章欣不管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之后,在章欣帮助下,沈队查清了陈默是BT杀人犯的事,了解了当年一桩悬案,按说两人的关系应该缓和了,但却依旧针锋相对。

这种对立关系的刻意放大,我觉得有些生硬。

3,目击者老石

章欣跟目击者谈话时,客客气气的叫了一声“老先生”,然后老先生横了吧唧的回了一句:“什么老先生,叫我老石。”

我擦,这是跟警察说话的语气?我以为来了一个有个性的硬角色,马上要有一场激烈的对抗了。结果老石马上变脸,规规矩矩描述情况,一边介绍还一边哆嗦,吓死宝宝了……

……!!那开始你横那一下是啥意思?

然后,老石又介绍了一个重要线索,他当时看到的是个“女鬼”。

而之前,老石说他已经多次和警方介绍过凶手的大概情况,然而,警方竟一直不知道凶手可能是女的(至少警情大会上没提过,章欣作为参案人员也不知道)?那之前警方问那么多遍,都问什么了?

4,准到离谱的画像

这个问题可已经被广泛讨论了。技术方面我不懂,但我是真不明白,章欣是如何通过老石“没看清面貌”的描述,就把已经毁容的凶手给复原的,而且还是她十七年前的样子。

神奇。

5,严华申请入队

严华竟然在队长训练队员的时候,闯进来提申请,这时间点卡得令人摸不着头脑。咱就不能等领导下了班,不忙且没人的时候再去说么?尤其是这种“要进一个必须出一个”的敏感申请,真的要当着其他所有队员的面说出来吗?

相比之下,第二次找主任提申请的场景就合理得多。但这次被主任乘机那啥,我觉得有些无趣。为艺术献身有点……太俗套了。而且失身事件对于剧情推动并不起决定作用,林音本来就不能跳了,另外这件事对于严华思想的变化也没有起到太大作用,有种为了暗黑而暗黑的感觉。

6,发现尸体

警方估计死亡两三周,实际死者已经死亡一个月,但我想,即便是一个月的时间,也不至于分辨不出容貌吧?芭蕾队的队长和队员可就在旁边看着呢。

7,时间错误

王宝介绍案情时说,严华于1980年11月7日失踪(实际是死亡),但根据老李的查案记录和墓碑上的日期来看,严华是死于1981年的。这是个硬伤。

8,报纸细节

如果确定严华死于1981年,再根据章欣找梅莉时说的这句“十七年前”可以推断,当前是1998年。

而前边章欣准备回上海时,有一个镜头细节,他在码头看报纸。

在杀人案的上边,是叶利钦访华的新闻。叶利钦当总统时一共四次访华,分别是1992, 1996, 1997, 1999,单单是1998年,他宅在家里没过来。

这张报纸,做的不严谨。

9,拜访老李

章欣拜访刑警老李,当时,老李在吃饭,章欣坐在他的对面,顿了顿之后,他开口说道:“老李同志,有个案子想请你协助一下。”

这个???章欣进门之前就没说过来意么?老李不问清楚就让他进来看自己吃饭?

10,沈队推断林音已死

沈队从广州找到的资料显示,五年前广州一场大火,烧毁了林音(其实是严华)住的酒店,造成6人死亡,141人受伤。于是,沈队认为,林音很可能死于那场大火。

但如果查阅当年的案底,应该很容易核实死亡名单,至少酒店也会有人员记录。而且沈队自己也说,林音是“很可能”死于那场大火,后边还专门对章欣补了一句:你要找的人,或许早就死了。

林音这么重要的线索,却用“可能”和“或许”来草草对待,实属费解。

11,脚后跟认人

无论后来章欣如何解释,反正他通过脚后跟就锁定嫌犯,然后开枪射击,这点我是不能信服的。

12,季节问题

淮川应该是虚构在湖北的某个县城。

根据王宝介绍,林音(其实是严华)是去年6月份回的淮川,而根据严华自己的口述,她是回淮川半年后来到了照相馆,也就是12月。那天下着大雨。

但湖北的12月,会下暴雨吗?至少我在湖北的那几年,冬天是没见过的。

13,一双绣花鞋

巧合,是在以逻辑为主的悬疑推理片当中,应竭力去避免的。

而此时,严华之所以发现陈默就是当年的杀人凶手,恰恰是因为碰巧那天陈默在鼓捣那双绣花鞋。

一个离开了十多年的人,回来后偶然来到照相馆,又偶然看到老板拿着当年的那双鞋,这得多大的缘分呀。

倒不是说故事中不能有巧合,但在重要的节点上,靠一个巧合来推动进展,这是很拉分的。

另外,她仅仅因为这双鞋就断定陈默是凶手,其武断程度不亚于沈队认为林音已经被火烧死。

14,陈默智商堪忧

根据严华供述,她计划了好几个月,然后约陈默到芦苇荡。

陈默来了以后说:我来了,你是谁呀?

他居然连约他的人是谁都不知道,那自然更不知道要去干嘛。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去了?而且是去他的作案现场!

再者,前边严华在照相馆看到绣花鞋之后,反应那么大,陈默竟然一点警觉都没有!作为一个连环杀手,显然他很不合格。

15,尴尬的礼物

前芭蕾队员梅莉曾让章欣帮她画一张像,然后章欣画了,临走前送给了她,但是梅莉说:你留着吧,做个纪念。

我擦!我给你画的,专门送过来,然后你让我自己留着,还做个纪念?

无语,又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

林音因脚伤而不能再跳舞这件事,舞蹈队早就知道的,但这个消息居然是在抓到凶手之后,才由梅莉传到警方这里。那之前警方的都调查什么了?再假如,章欣走之前不来找梅莉,那影片就提前结束了?

这样看来,倒是可以理解为什么梅莉不要那张画了,因为画本身不重要,趁机向观众透露重大讯息才是目的。

16,严华埋尸

严华发现林音的尸体后,没有选择报警而是埋尸,然后化身林音,这肯定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也是被广泛讨论过的,其心理动机我就不多说了。

我只从事件逻辑来说,林音从走出化妆间到后门,再跟随陈默去芦苇荡,然后在那里被杀,这需要多少时间?

严华怎么来到芦苇荡的?又怎么发现林音尸体的?

发现之后,她难过了好一阵子,又花掉了很多时间。

然后她要徒手挖一个大坑,这又要多少时间?

她还要给两人换衣服,要知道,给死人换衣服,又是个花时间的活。

然后还要一点一点把尸体埋好,又是时间。

所以,严华能准时回到剧院登台,我认为这是个奇迹。

17,不透明的透明面纱

最后在舞台上,严华仅仅因为蒙上一块透明面纱,就骗过了所有队员和队长。

要知道,这些都是朝夕相处的人,一丁点异常和变化都会引起注意,但他们就这样盯着看,竟没能发现这是个赝品?!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另外,虽然说了故事中的一些问题,但不影响本文开篇的评价,这片子还看得过。希望国产悬疑片越做越精,瑕疵越来越少。

 4 ) 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悬疑”是什么?

首先,什么是悬疑?见仁见智。

普遍意义上的悬疑,起码要包括核诡高级、反转精彩、动机深刻、立意新颖,并在此基础上做到逻辑自洽。然而,该片几乎完美的绕过了这些“普遍意义”上的悬疑,甚至连逻辑都是漏洞百出。事实真的如此吗?试想,在一个国外影视剧唾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不管是拼凑、嫁接、还是照猫画虎,模仿一二还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完全做不到”,恐怕要小心了。那些声称发现全部bug的人,不是没看懂,而是没有看的那么深刻。

破案不重要?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案件”是什么?

看了许多评论,大多围绕在杀人、复仇、心机、腹黑等方面。但我认为,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案件”是那本日记,以“我”的口吻讲述,我与她的故事。谁是“我”,谁是“她”?这里有两个选项:林音,严华。可是,我看了两遍,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也许你会说:日记中包含林音死后的经历,记录者也应该是严华呀,“我”是严华。没错!只是,记录人写下的“我”,并不意味着是她本人。用第一人称撰写的小说并非都是作家亲身经历,这一点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很容易理解,解读这本日记时也一样。

先来看一个影片中有趣的点:

林音手把手教严华跳舞,安排严华接替自己首席的位置。与其说是林音“教”严华,倒不如理解为林音将严华“变成”自己,严华所学尽是林音毕生所会,学成后,严华与林音无异。此时,林音交出自己的身份给严华,自己成了空壳。

结下来,林音被变态杀死,蒙在鼓里的严华误以为林音无法去广州逐梦,此时,严华为了完成林音的梦想,将死去的林音变成严华,她则以林音的身份离开。此时,严华交出自己的身份给死者。

至此,二人完成了身份交换。(以下【林音】、【严华】指的是交换后的)

【林音】来到广州逐梦,她与之前一样,深爱着淮川的姐妹【严华】,但【严华】已经不在人世,她希望对方的人生依然继续,因此,只能在平行世界中为其编织一个可能的人生——日记的由来。(看到此时,我认为日记中的“我”是【林音】,二刷的时候发现打脸了。这一点后面再解释。)

继续,【林音】广州梦破碎,日记被烧,【林音】的人生就此完结,而这场梦幻人生,是【严华】用命给她换来的,梦境破碎,一切回到起点。此时,【林音】要为【严华】做一次牺牲:回到交换之前,让【严华】恢复自己的身份。

起点是陈默制造的,如果世界没有陈默,杀戮就不存在,二人就可回到起点之前。因此,【林音】回到淮川杀死陈默,抹去了起点制造者,二人拿回自己的身份。

所以说,这起杀人案与仇恨毫无关系,更像是一场仪式。只不过,杀掉陈默恰好符合尘世中“报仇”的情感表达,难免让人以仇杀来解读。

再来说之前那个问题:日记中的“我”到底是谁?

起初,我认为日记中的“我”是【林音】,记录者是持有【林音】身份的严华。但是,二刷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这仅仅是我自己的理解,我不是林音或严华,她们二人又会做出怎样的解释呢?

更加细思恐极的是:无论“我是”谁,都可以还原以上推理。那么,真正的死者到底是谁?

不要提DNA鉴定什么的,那样的思维方式只会将高级的东西抹杀掉,失去反思的机会,也会错过这部电影真正的最大的“悬疑”——

我们真的可以成为另一个人吗?

 5 ) 文艺与悬疑的结合

文艺+悬疑,电影最让我沉醉的,是整个光影的设计,非常唯美。跳舞的两位女演员也很有气质,尤其是林音眼中的忧郁,好让我沉迷。感觉最拖后腿的应该剧情了,有些混乱。比如在电影前半部分暗示了严华为了可以上台跳舞,遭到了主任的性骚扰,并进了主任的办公室,所以后来才有了有上台的机会。可是后面又说,是因为林音离开了,严华才可以进舞蹈队…至于在看电影的时候,弹幕有人质疑,林音被杀死,虽然换上了严华的衣服,怎么可能只根据衣物来判断死者的身份呢?事实是陈默被杀死的时间是1997年,林音是1980年被陈默杀死,几个月之后才被发现,那个时候中国尚未有把DNA检测技术运用到刑侦。这点我可以理解。我认为有bug的另外一点是,章欣竟然能根据目击证人对已经严重毁容后的严华的描述,画出严华毁容之前的模样,真的是让我难以置信。总之个人感觉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值得一看,可惜的是没能搬上大银幕,相信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的光与影,会更让人震撼。

 6 ) 剧情逻辑和行为动机分析

———⚠️涉及大量剧透———

1 林音参加了最后的演出,但是没参加谢幕环节,因为她没来得及,就被照相馆的陈默叫出去给嘎了。 2、陈默嘎人的动机是——心理变态扭曲。之前他女友家里嫌弃他,抛弃他去了大城市,他心里有恨,所以他对任何想要离开这里的女人,都要嘎掉。(影片中间他想嘎陌生女孩已经交代清楚了) 3、陈默知道林音要走的消息,是在他给剧团拍合照时。那会儿他就选定目标了。 4、林音被陈默叫出去嘎了,当然没法参加最后的谢幕环节。领导着急,让林音的好闺蜜严华出去找人,严华找到林音时,发现她已经被嘎掉了。严华很伤心,但是这时她也动了一些别的心思,所以没有立即报警,而是和林音换了衣服,相当于和林音换了身份,并把她浅浅埋了。原因: 一,时间太紧来不及报警,且谢幕演出救急,所以浅浅埋了,这和影片开头警察说女孩尸体一个月后被野狗叼了出来,可以对的上,埋的浅嘛。 二,她也有个主角的梦,这时正好可以代替林音上场,完成谢幕演出。 5、舞团里大家视角,认为林音没谢幕就跑掉去广州了,让严华去找,但是很快又看到“林音”回来,就没多想了。其实,她们看到的回来的人是严华。因为蒙着纱巾看不出来。此处,有严华舞台上的想象情节,影片中大家虽然提到是林音,那是从大家视角误认为的。 这个事,只有舞台上的另个女孩,后来出去从事那啥工作的,她通过鞋子,看出来了一些端倪。镜头有给特写暗示。 6、严华顶替林音谢幕,然后就消失了,其实是代替林音去了广州。这里,剧团人的视角是,林音回来谢幕完去了广州,而严华为了出去找她消失了,一个月后被发现,他们认为那就是严华,时间和对换的衣服对的上。而这,也就是为什么退休老警官说,严华的死和系列杀人案不太一样。其实是一样的。死的是林音,被误解是严华了(尸体毁容)。 有人觉得这里逻辑奇怪,我的理解: 一,严华发现林音嘎了,就决定要替她报仇,所以,在这里她和林音换了衣服,换了身份。制造自己已经嘎了的假象,以后她去报仇,大家也不会怀疑她。因为在大家那里,林音早走了,而严华也死了。 二,她已经实现了主角演出梦,没有遗憾了。接下来,她要替林音出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这里不排除她私心也想出去。 三,严华冒名代替林音去广州舞团,也有自己的私心。因为她知道林音去了也跳不了,身体早出问题了,那还不如严华自己去呢。结果谁知道,去了,发现也没进去剧团,还只能在外面奔波,最后遇到大火把自己毁容了。 7、毁容了,好像给回来报仇提供了很好的掩护。所以她回来了。并且机缘巧合,在照相馆里通过她送给林音的鞋子,发现凶手原来是陈默。她把陈默约出来开枪嘎掉。这里的情节,就是开头目击者老头看到的一幕,他坚信凶手是女人。 8、画像师一开始画出的凶手就是严华,没有出错。不仅带出了陈年旧案,开启了故事,也在影片最后被证明,正面体现了章欣的技术高超。另外,大家对他的误解,也带出了他和队长从对立到和解的故事。 这里的画像技术开挂了,但作为有原型人物的故事片,为树立典型,也能理解。

 短评

为什么要用人石黑一雄小说的名字啊,明明一点关系都没有…

6分钟前
  • 乱世浮生
  • 很差

女知青、文工团、芭蕾舞、照相馆、杀人案、画像师、悬案,这些元素被国产悬疑片翻来覆去地拍,比的就是哪个更有新意。显然本片从剧作和摄影上只能说乏善可陈,缺乏那种新意,最后的反转也没有丝毫意外。还有,和石黑一雄没有一毛钱关系……

8分钟前
  • 我不是江湖骗子
  • 还行

比大多数电影差一些,但也比大多数中国电影好太多。

13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起了一个片名是石黑一雄的小说,然后一味的往《杀人回忆》的风格上靠,弄得十分的文艺,絮絮叨叨两个小时,其实故事打磨得很粗燥,逻辑上的漏洞太大了,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它居然是网大,以网大来说有这种资质就算不错了。PS:三个女演员我感觉都一个模样。

17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很耐心地讲了一个故事,可惜人物深度不够,尤其是主角

21分钟前
  • 4eyebrows
  • 还行

★★★☆☆ 导演的选景和对光与影的认识蛮好的,一看就是有摄影功底的,很多场景,慢下来截一副图就是壁纸。唯一不足的就是对案件的叙述与呈现,但是影片的完成度非常高,值得三星半。

22分钟前
  • WellIgotone
  • 还行

这是一部诚意十足的剧情片啊。在最后的舞台上,严华看着林音的感觉一切文字都无法形容,光凭这一场戏,这部电影就已经无法被时间抹去它的价值。

23分钟前
  • 回车挂扶桑
  • 力荐

服化道质感都在线,几个空镜很有感觉。探案中夹杂着一丝感性的思考,骨子里是个文艺片

26分钟前
  • kiess
  • 推荐

画面与调色终于像学过摄影了,但是各路人物动机行为漏洞百出。感情牵强,悬疑不足,整体很平淡。

28分钟前
  • 砹韧
  • 还行

悬疑剧情确实不足,但是色调和镜头挺美的!就有一类刑警吧总觉得自己刑侦才是科学,其他都不是科学。这时候活该你们刑警被一个叫夏洛克·福尔摩斯的人治的死死的,锁住,毫无翻身机会。

32分钟前
  • 猫觅
  • 还行

文艺片和犯罪片的恰到好处的融合,促成了这部佳作。远山处,层峦叠嶂,只缘身在此山。待云雾散去,淡影处,山峦互为映衬,不分你我。

36分钟前
  • Y.Sir
  • 推荐

电影版《猎罪图鉴》,中国版《杀人回忆》,网大里的五星作品,无论节奏、美学、剪辑、故事、演技、氛围感都是对的,被时代伤害的弃儿,绝境中的女性互助,贫瘠土壤开出梦里花,复仇黑天鹅的金蝉脱壳,每一个元素踩在悬疑的点上。

40分钟前
  • 凸肚
  • 力荐

有在用心做,但是剧情存在bug,后期悬疑力度也不大

44分钟前
  • 虎虎生刺
  • 还行

又名《人工天眼》

47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我很喜欢这种慢吞吞的感觉,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拍这种娓娓道来的片子了

52分钟前
  • 第四声
  • 还行

像杀人回忆,罪案只是幌子,真正揭开的是时代的那道疤,最后那段独舞,仿佛一百年那么遥远,可望不可及的美

53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因为题目而看,结果无关,但也还不错,2倍速播放毫无影响,也不会过分在意纰漏和细节。

58分钟前
  • 天然呆の枫
  • 还行

中国电影人对《杀人回忆》的执念这是有多深,前赴后继地模仿和致敬……这一部其实还好,质感完全不像一部网大,尤其是摄影,非常出色。

1小时前
  • 安东
  • 还行

泛黄老旧的滤镜加持下,悬疑复古的氛围还算尚可;但是剧情而言,悬疑、文艺两手都没拍好,尤其是双线叙事下,两位女主的感情没有任何铺垫,两位男主的纠葛更是毫无缘由,莫名其妙;节奏上更是冗长拖沓,无数繁琐的独白更是降低观感

1小时前
  • Rex
  • 较差

摄影略好,表演后期勉强及格。其他部分就都是问题了,2小时的时长水份太多,剪掉20分钟完全没问题,无论当初目标是院线还是网络,这个时长都是很难接受的。剧情方面,看了开头,推理爱好者基本可以才出一个大概来了,但是bug实在太多。推理方面,首先是当初的尸体被被刨出来没人发现真身。老警察的录音带自己听了也不上报,夜晚遇到强奸犯也没有后续,土枪来源避而不谈了,这都是明显的问题。新老警察配的经典组合却没有用好,缺少互动交集,老警察老发火,主人公明明啥也没影响他。两个女性的交集缺少铺垫,仅仅是一点点跳舞宣传片蒙太奇就把关系推上去了完全不够。再加上调色的泛黄老调子和现实没有区分开,表演上女孩见到主任就上去动手动脚等等问题。总之创作者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1小时前
  • ricoshi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