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上帝的笔误2022

悬疑片西班牙2022

主演:巴巴拉·莱涅,爱德华·费尔南德斯,洛雷托·莫利昂,哈维尔·贝尔特兰,巴勃罗·德尔基,Samuel Soler,费德里科·阿瓜多,阿德尔法·卡尔沃,Antonio Buíl,达芬斯·巴尔杜兹,大卫·塞尔瓦斯,Francisco Javier Pastor,路易斯·索莱尔,Luis Sacristán,比森特·贝尔加拉,Txell Aixendri ,Joan Crosas

导演:奥里奥尔·保罗

 剧照

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1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2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3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4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5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6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13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14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15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16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17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18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19上帝的笔误202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9 12:06

详细剧情

Alice作为私家调查员伪装成偏执病人进入一家精神病医院来收集关于一个内部人员离奇死亡案件的证据。不过她在医院的“疗养”期间所遇到的事情超乎了想象,而她的理智告诉她这一切背后必有文章。一段完全陌生又充满激情的故事即将展现在她面前。本电影改编自Torcuato Luca de Tena同名小说。

 长篇影评

 1 ) 一部事先张扬的悬疑片,还能怎么拍

(by Mr. Infamous,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看不见的客人》一战成名后,获封西班牙「悬疑大师」的奥里奥尔·保罗成为国内观众又一位严阵以待的「假想敌」。在这几年一盘又一盘的迷局里,观众总爱跟看不见的导演对战,找蛛丝马迹,找漏洞,找胜算。

找多了,就成了智力游戏。尤其是新作《上帝的笔误》,情感比例被压缩,就更像一出心智的较量。到头来,也没有多少人要兴叹所剩无几的感情元素,只想争辩故事最基本也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即女主爱丽丝究竟有没有精神疾病。

毕竟这次要讲的故事,是身为侦探的她,在得到精神病院院长萨姆埃尔(所有译名依从原著)支持后,假装患者阿莉霞入院,进而调查院里一位年轻人离奇自杀的案件。但随着时间推移,事情愈发蹊跷,观众也会持续修正对所见所闻的判断,特别是会反复质疑关键的女主,究竟能否承担故事的正确性。

网上不乏争论,都要从各种似是而非的证据里,寻出唯一的定论,一如爱丽丝在不断开眼的奇境里,说服自己,也试图说服别人。这里存在一个判断与导向的共生关系,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而观众在电影开头,即女主踏进精神病院的同一时间,就几乎毫不犹豫地跟这个藏有秘辛却尽显脆弱的正气人物,产生足以代入主观视角的情感勾连,尤其是当她如同阶下囚一样接受耻辱的身体检查过后。

由此,一切自然而然地以她为转移,不知不觉就吊高了买定离手的「风险」。

这是导演玩的把戏,即通过两条时间线的并置、人物关系的误导、刻板印象的借用、对不合理论调的合理化粉饰等等手段,把看似笃定的东西,逐一瓦解,直至观众恍然察觉,自己早已陷于两难,代入女主视角原来是个错觉,站到病院医生与其他患者背后,通过审视她,来换取精神安慰才是真实。

电影并不存在一个开放性结局。爱丽丝诚然具有侦探本事,但这不妨碍她同时患有精神疾病的事实。而电影在最终结局揭开之前,有过一些暗示,除了回忆过往时的分身镜头,最明显的就是她重新拿回私人物品时照镜子,镜面是经典的分裂状态,进一步指向她等同的精神境况。

从这里回看电影开局,介绍她入院的医生所下的定论,已经提前透露答案,「她非常擅长撒谎,即使谎言与前言自相矛盾……不要低估她,她的智慧很容易让天真的人,包括没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上当受骗。」

只是谁都不相信事情会是如此简单,而这类电影有趣的地方,正是这种堂而皇之的「诚实」。

豆瓣7.3分的评价,放在保罗创作序列里并不算高,毕竟不少人对标的是8.9分的《禁闭岛》。我本也觉得悬疑过后,空落落的情绪无从打捞,差了一味。

《禁闭岛》

但对比1983年墨西哥导演图里奥·德米切利的同名电影(以下简称1983版),则能够感受到保罗的改编,好了太多。起码,它不再是一个玛丽苏的故事。

1983版情感重于悬疑,善良、聪慧而勇敢的阿莉霞被各种男人、男孩甚至女人所爱,不知不觉间,全员围绕她形成相同立场,这立场可以把真相推到边缘,只让人关注,究竟她会选择哪个男人。电影最后,也确实截断在她找到所爱之人的嫣然一笑上。

这很有八十年代那种古朴的热烈,寻爱实际上也是对自由的追逐,阿莉霞作为真善美的化身,更是要起到感化与提振的作用。

1983版

素来对人物倾注浓情的保罗,这次一反常态,也在最大程度上反了1983版的模式与旨意。

最浅层的做法,是调高主要角色的年龄,特别是女主与几个爱慕对象,都褪掉了青春气色,不会在异性相吸里表现出过多心血来潮的稚气。像是医生塞萨尔,听从女主建议去换眼镜,1983版是迅速改变了形象,但保罗版是等到最后,以此做那心意相通的暗示,沉稳得来,合情合理。

在《看不见的客人》里扮演男主出轨对象的巴巴拉·莱涅,这次担纲主演。她比1983版女主多了些妩媚与神秘,角色塑造也就不再拘泥于绝对正确甚至天真无邪,多了遐想乃至怀疑空间。

有这样的基础,1983版才能更贴合西班牙作家卢卡·德代纳的同名原著,即被称为「上帝的笔误」的病友们,在力图「纠正」错误的同时,也在展现本身的合理乃至必要。

女医生蒙塞拉跟阿莉霞说,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这当中藏有作者深入病院考察并建立悲悯投射的经历,所以当阿莉霞被认定有病之后,蒙塞拉才会说出相当重要的一句,「你要是没疯,你就逃。」

阿莉霞出逃后被遣送回来是后话,更有意思的是,最终病院的风气变好了,陪伴蒙塞拉一同离开的阿莉霞念着丈夫偷情,无法面对,决心重返多少有点避世天堂属性的病院,去跟相互萌生爱意的医生待在一起。

1983版

此前对上帝留下「笔误」到底有何意义的探讨,在这里就有了正话反说的烘托。而保罗要做的,就是打破如今看来稍显廉价的绝对纯美,实现更胜一筹。

而他所使用的,还是「反转」这一招牌动作。

就从国内观众最为熟悉的电影《看不见的客人》《海市蜃楼》和电视剧《无罪之最》看起,每一部都在疯狂反转,甚至都要盖棺定论了,最后一分钟也能实现颠覆。《无罪之最》用得明显,《上帝的笔误》更是火速定格反转,以开放式假象引发封闭式讨论。

《无罪之最》

这就涉及一招「断情」,尤其是跟1983版相比。后者在反复积累人际情感,最终要以爱情来对抗外在偏见的冰冷。前者则要连所谓美好的情感,都要一一颠覆。

女主在院内的侦查,得到了医生与病患的许多帮助。最有代表性的是在1983版诉过衷情的病友伊格纳西奥,在新版里体现得更多的是仗义,尤其是女主形象发生嬗变,成了某种自由的而且能予人自由的化身,因此他的援助,超越了凡俗男女的恋爱需索,带有一种正道的、反叛的精神。

当他后来跟其他人一起目送女主正名的时候,温馨中带有一丝激昂和感伤的配乐,几乎要把故事高潮敲定为全篇华彩,叫人联想到《飞越疯人院》或《死亡诗社》这类电影。

然后保罗趁他们以及观众沉迷于公道的再次胜利时,通过击溃女主正常人的身份,质疑真情的百分比以及公道的可能性。

这时候回想电影开头医生对她的判断,擅长撒谎,操纵人心,就会在恍然大悟时重新审视兴许跟伊格纳西奥他们一样错付的情感,最起码,不存在1983版那种纯净的爱。

原著有这么一段话,「精神分裂症对现实的歪曲完全是随意的,令人费解的和纯粹荒谬的,而妄想狂症则恰恰相反,它对现实的改变往往符合逻辑,构成一个和谐的、完美的有机整体,这类病人的天资越高,其虚构的内容就越是无懈可击。」

电影未必要一板一眼遵从原作,不过这次倒是在最大谜团上达成一致,而且,这部电影在本质上,也是一直要打造无懈可击的虚构内容。

以此为重点的处理,也是他对自己的极大反转。

往常保罗最好的作品,未必是最难猜的,但一定有浓厚的情感在驱动,令人着迷。《看不见的客人》《海市蜃楼》《无罪之最》最为出彩的,分别是亲情、爱情和友情。这些感人至深的情所牵动的反转再反转,才更能浓缩地模拟现实冲撞,最终带来情绪共振后的升华。

《看不见的客人》

《上帝的笔误》不乏情感表达,而且三者兼备。剧情推进一方面是各种情感交错累积所体现的善意与正义,正如1983版,另一方面则是对所有情感在内核层面的背叛,以此获取最强烈的情感冲击。

这里涉及对角色情感的剥削,以及对观众情感的玩弄,一反导演的温情脉脉甚至情深义重。但当电影更像一个缜密的道具盒,隔断过往作品的影子甚或是积累,保罗铤而走险的处理,才让他终于在这些年相似气息的创作中,找到了巨大的突破口。

这样的设定,未必是对人性的沮丧,甚至绝望,而是调侃,是讽刺,是要让所有人在眼见未必为实的自我怀疑中,嘲弄真实性与正义性的绝对。毕竟傲慢而冰冷的院长萨姆埃尔作为情感靶心,竟然打破刻板约定,成为全场唯一清醒的高光人物,如此「西方」的设定,就起码是我们穷尽脑力也不敢、不愿想象的虚拟现实。

说到底,当频密的反转造成一种为反转而反转的感官负荷后,保罗这最后一变,确实有遏止电影变成冰冷解谜机器的功效,尽管需要不怀好意地踩踏一遍此前精心修剪的花园。

但这样的招式,宜精不宜多,观众在信赖希冀的前提下受骗,得了些提防心态,摆在保罗面前的,就是难以跃过的更高门槛,如何突围不仅成了之后的看点,也成了他创作生涯的拐点。

 2 ) 女主精神病or正常?其实不是个问题

浓厚的《禁闭岛》影子,所以本作最大的讨论点也就是女主Alice到底是不是精神病

个人先抛下结论:在结尾审判前,我被电影带着,一度相信女主Alice是个正常人,是被贪财老公联合私人医生Donadio和无良院长Alvar诬陷;然而,如果这个结尾是导演有意为之不是故弄玄虚的话,基本坐实在结尾那个时间点,女主Alice是患有精神病的,不存在留白、模糊(类似禁闭岛那种双结论)。我用反证法简单表述下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剧情不做概述了,很好理解。我就单从电影的逻辑角度出发,假设女主Alice是正常人的话,那么这个结尾就是毫无意义且逻辑混乱的。因为女主Alice正常的话,那么站在女主Alice对立面且一伙的人有女主老公私人医生Donadio院长Alvar这3人。按照电影结尾前的叙事,是这3人合谋把女主Alice送进精神病院且想让Alice长期被关在里面,从而达到夺取女主Alice财产的目的。那么,结尾的逻辑混乱处有2点:

1. 院长Alvar为什么主动弃票?如果是坏人,目的是让女主Alice被误诊为精神病被长期关在院里,那么不弃票直接无脑投“否”即可达成目的,想辞职辞职,完全不影响投否决票,因为放女主Alice出来是个更大的威胁。弃票动作实在不符合电影中的逻辑,也不符合现实逻辑。

2. 院长Alvar为什么在投票结束后才把同为一伙的私人医生Donadio出面和女主Alice对跳?这个画面的逻辑怪异之处比院长Alvar弃票更严重。因为私人医生Donadio在电影中本就无人能联系上,已经可以说是逍遥法外了,回来干什么?和女主Alice对跳有任何意义吗?甚至是在投票结束后,女主Alice可以出院的情况下对跳,是来送人头的吗?

鉴于以上2点怎么都无法自圆其说,所以我尝试从另一个结论(女主Alice有精神病)来看结尾,发现逻辑能够自恰。还是结尾那2个点

1. 院长Alvar为什么主动弃票?院长Alvar认为其他医生都被女主Alice蒙骗了,院长Alvar的确是有些自傲的,他一直坚定自己没看错Alice是精神病,但是其他医生不相信自己,警长也站在了女主Alice这边。一个人坚持投否决也会招来非议质疑,而且辞职是大势所趋无法避免了,所以他发自内心地在结尾说“我厌恶你们所有人”,以及“我很高兴不用承担责任”。院长Alvar的主动弃票是带有嘲讽其他人的意味在里面的,意思是你们不信我,我也懒得和你们对抗,强行投反对票,反正要辞职了,那么女主Alice如果真的有病却被放出去,那是你们的责任,和我无关!

2. 院长Alvar为什么在投票结束后才把同为一伙的私人医生Donadio出面和女主Alice对跳?接着上一个点,还是嘲讽!院长Alvar的辞职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本可以在投票前把Donadio带进来,告诉其他医生,Donadio没有合谋,他就是个正常的私人医生,现在回来作证了。但是他偏不,他希望还是有其他医生能主动醒悟。可惜其他4人全部投了“是”,所以院长Alva决定r在结果确定后才公布Donadio,告诉其他医生,你们都错了!但是“我很高兴不用承担责任”,院长Alvar这句台词说的就是这个,不用承担错误地让精神病人出院的决定

结尾逻辑理顺后,那么有1个点需要注意,也是导演的误导,就是如果Alice真的是精神病,那么其实有3拨不同阵营的人。因为对于Alice是正常人的论点来,阵营就2个(象人和侏儒排除,这条线完全独立),帮助女主阵营:Alice、其他医生和病人以及警长等人;谋害女主阵营:Alice老公,私人医生Donadio和院长Alvar。但是如果Alice是精神病,那么阵营有3个,帮助女主阵营:其他医生、病人和警长;谋害女主阵营:女主老公;中立:院长Alvar和私人医生Donadio

结尾的反转一个是女主是否有病的反转,另一个其实就是主要人物立场的反转,即前面2个多小时一直以为院长Alvar和私人医生Donadi是和女主老公一个阵营谋财,和其他想帮助女主Alice的医生是对立面。但其实只是纯粹中立,院长Alvar收到了20倍普通收留病人的钱,但“光明正大走公账”,从女主Alice正常的论点来看,可以说是在撒谎,但反过来,如果事实就是这样,也是非常合理的。

在结尾前,其实2个论点(女主Alice有无病)都能自圆其说,但是结尾的弃票和Donadio作证,让女主Alice是正常人的论点显得逻辑混乱(上面提到的2点,我认为无法解释且必须要有符合逻辑的解释才合理);但是女主Alice是精神病,逻辑依旧合理。

PS:最后吐槽下,这里没说恐水症病人、双胞胎、象人和侏儒这条线是因为这条线纯粹的工具人线,双胞胎为了电影前期混淆观众关于插叙蒙太奇的时间判断,恐水症男就是纯好人帮忙的设定,象人和侏儒可称之为故弄玄虚,纯粹为了让剧情在中期有起伏,多点边角料。

总结:主要悬念的铺垫略长,花了大笔墨让观众认为女主Alice真的是正常人,结尾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意味过浓,完全没法比《禁闭岛》。支线工具人属性过浓,警长、其他病人等纯粹剧情需要出现下。

实际故事线可能就是:女主Alice是个私家侦探,她吃软饭的丈夫贪财,因一些电影中没描述的原因,女主Alice得了精神病,可能和下毒有关。私人医生Donadio诊断Alice患病,需要去精神病院,Alice憨憨丈夫将计就计,想贿赂院长Alvar长期关住Alice。不料院长Alvar走公账,没理Alice丈夫,一心就是治病人,临床诊断Alice的确患了严重的精神疾病。但是Alice的表现让其他人都认为Alice的确是被非法绑架到精神病院的,最后投票认为Alice健康出院。院长Alvar觉得你们都是憨批,众人皆醉我独醒,做什么都没用,辞职前主动弃票,不承担任何责任,最后把真相关键人物Donadio叫出来,真相大白。

 3 ) 没有到最后的结局不是真正的结局

标题这句话,是悬疑剧永远的铁律。然而,到了最后的结局是真正的结局吗?就如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1。

“阳了”不适合看这部电影。我这几天来一直在头晕,今天略有好转,甚至看得见明显的记忆力衰退。

这样烧脑的剧,会让你更加头晕。

它到底是几根时间线?一根?两根?三根?

让我混淆的因素,是女主角还会以第三方的视角进入过去的生活。

2。

大家都见过这样的逻辑题吧,题干列出几个选项,但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对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提示。最终,需要答题者从中选出正确的选项。

这部剧就是一道这样的题目,选项不断罗列:侦探、工作人员、院长、医生、患者……他们的证词——片面的证词。

而观众才是真正的侦探,才是最需要辨别其中真伪的人。

3。

精神病是一种亦真亦幻的病,来精福病院的人,可以是真病人,也可以是假病人。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资本家一样压榨了产业工人的最后一滴血似的,把“精神病”的各种“好处”都压榨了出来,让这部电影充满悬念。

哪怕到了结尾,观众们正在收拾情绪,准备长舒一口气时,用最后一幕将观众的疑虑又调动起来。

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答案是——未必。

 4 ) 上帝的笔误

刚刚看完,心绪未平,于是先从影片的片名说起《上帝的笔误》吧。 “笔误”自然是无心所为,那上帝有哪些无心所为被编剧和导演把故事搬上了银幕。 影片从角色的外形外貌与心智特征进行了两组对比。 造物主给了病人畸形、国际脸、侏儒、巨人症等形象,同时也给了女主的丈夫、医院院长、富商委托人英俊、绅士、儒雅的外貌。 同时造物主还给病人简单、直接的性格特征,也给了女主丈夫、院长以狡诈、阴险的特征。 而且仿佛病人有多单纯、多可笑,女主的丈夫、院长就有多么的复杂与机关算尽。 不知这是不是上帝在创作人的外貌与内心时的一个“笔误”。(如果说智障相对正常人是一个“笔误”,那让少数的人过于精明而且欺诈正常人是不是也是一种“笔误”呢?) 然后说剧情设计。影片应该算悬疑片,故事设计了3次反转。个人觉得第3次反转设计的比较牵强,原因院长收了超过正常20倍的住院费,而两次委托人的出现,都是在给女主制造错觉。此外如果女主给男主投毒与男主把钱转走都是事实,那故事就变成女主蓄意杀夫,丈夫将计就计把女主困在精神病院。女主的叙述一直是从接受富商委托开始,没提投毒的事。若投毒是真,那她是恶之源头。 最后的审判时,大厅里坐满了白衣天使,只有女主穿黑色的衣服、院长穿灰色的西装,这也是一种人物形象的暗示。 局中侏儒与双胞胎中的一个之死只是烟雾弹。 女主在精神病院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这是一个著名悖论。如果第一次出现的委托人真是孩子的父亲,而第二次出现的委托人只是丈夫雇佣的冒名顶替的委托人,那女主就没法证明自己接受委托,然后自己自造假文件住进医院的事实。

 5 ) 刻意的反转,故弄玄虚,靠观众开脑洞来圆逻辑,受不了哈

先谈初步感受哈。

首先是女主进入医院后,突然插入下雨病人暴动的场景,让人以为是在回忆,是在讲述女主要调查的男孩达米安(Damián)之死的情形,还故弄玄虚的说有一个病人失踪了。。后来,才晓得,这是倒叙。。。。。这不是导演恶意误导吗??

再就是,最后的反转,实在让人反胃了。。为了反转而反转,。。家庭医生多纳迪奥突然出,然后让女主露出诡异的表情。。

拜托,整部电影,女主都自信满满,从来没有露出过这么个眼神的,这不就是想告诉观众,这女的真是精神病吗?

但如果真是精神病的话,前面很多的事情逻辑上就不通了。。。

假设女主的精神病,那么,塞缪尔·阿尔瓦院长说的话,就应该大部分是真实的哈。

把时间线随便捋一下,就会发现有问题。

 6 ) 在现实和虚幻之间寻找逻辑支持

1、女主是真有病,而且是经常意识不到自己有病的那类精神病人。但大概率确实是个私家侦探(家里的牌子)。

2、精神病院确实之前有人自杀并有媒体大肆报道,女主在入院前了解到这件事(毕竟你要进去接受治疗,不可能完全两眼一抹黑)

3、女主是自愿住院的,但从一到精神病院门口就开始试图将自己入院的理由正常化,并特意不让私人医生送她入院。

4、女主在之前确实有人自杀的基础上,将自己设定为来此查案的私家侦探,根据病人的不同特征去逐步完善构造了一个该人是在院内被谋杀而非自杀的情节,即影片的前半段。影片前后半段高度重叠的原因也在于此,院内谋杀案完全是女主在真实的基础基于严密的逻辑推理构建而来的。

5、当女主发现她想象中的委托人和现实人物冲突时,逻辑无法自圆其说从而陷入混乱,导致精神崩溃。于是又构建出自己是被老公、私人医生联手做局送进来的情节去完善她的虚幻世界,以达到逻辑的完美闭环。

6、女主决定按照最初臆想的谋杀情节来制造火宅以逃出精神病院。连同火灾在内,都是当初基于现实并经逻辑推理精密构造出的情节,所以顺利展开。

7、女主在精神病院大门前被验尸官叫住并告知蒙落德已死时,表情先是诧异,然后是有点兴奋的诡异一笑。这是一个出自潜意识的微笑,因为这代表了她的进一步胜利。

8、最后类似法庭的投票会是女主自己脑内虚构的,真实场景之前展示过。

9、私人医生结尾处最后登场,居然是她想象中委托人的模样,女主瞬间意识到自己真有病,于是构造的虚幻世界又一次崩塌……(这里有个伏笔是幻想中的委托人就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和现实呼应)

补充下:我在看前半段关于女主接受精神病医生委托前往精神病院调查医生精神病儿子死亡的真相这个设定时有种奇妙的违和感,因为太凑巧了,到结局时恍然大悟。

10、女主在入院前是知道自己有病并做出了入院治疗的决定,丈夫和女主应该是协商后才把女主的钱转走的,甚至交超额的钱搞不好都是两人商量的结果。(PS:女主入院丈夫跑到国外散心很正常)

以上,女主就是个智力超群的精神病,她构建出的虚幻世界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现实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产生的,从而成功的骗过了四位精神科医生。这片的很多细节设计真是非常出彩,很上头.....

 短评

精神病院对应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很让人窒息,但有些剧情设计很莫名其妙

2分钟前
  • Iron
  • 推荐

由于先看了1983版电影《上帝的笔误》和另一部没买版权的美国片《穿越杜鹃窝》,所以并没有被保罗导演的改编和风格所吸引,其实这三部电影都谈不上喜欢。但能看出保罗团队做了很大改进,使小说成为一部悬疑电影。在大背景前提下尽可能营造紧张和神秘的气氛,用主角不可靠的身份和讲述方式去玩弄观众,包括虚假闪回的运用,通过剪辑技巧使悬疑的张力能一直到最后。这是保罗的强项,但剧本的漏洞还是经不住推敲,最后的秘密会议更加荒谬。我相信很多观众看完后会觉得它太像《禁闭岛》了,《禁》的小说可能就是受到本片原小说的影响,当初看《穿越杜鹃窝》时也有这感觉。

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新年开箱」!结构工整精巧,悬念与逻辑设置异常缜密,看得出奥里奥尔·保罗导演的确在原作的基础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如此精彩绝妙的呈现效果。前半段铺垫稍显冗长,然而本以为早早露「底」的事件,却在后半程的时间故事发展中高潮不断、层层反转,逻辑排列紧凑,包括「凶杀案」的出现以及《飞越疯人院》的即视感都会让人连呼过瘾,回味无穷。最终的大「底」更给人以遐想和判断的空间,开放式结局设计确实很棒!!果然西班牙悬疑电影不是只有《看不见的客人》,此般操作堪称2022悬疑电影「天花板」了。

6分钟前
  • 周宇勋
  • 推荐

不管女主是假装正常人的神经病,还是假装神经病的正常人,至少都演得很有魅力和说服力。

8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如何证明“我没病”

11分钟前
  • 賴床不起。
  • 推荐

悬疑片看多了还是多多少少能猜出类似禁闭岛的一些痕迹,但多重视角下正叙插叙倒叙这些叙诡轮流使用,还是让铺垫略有点长的本片在后半段振奋起来。

14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推荐

这么平庸无聊的故事居然拍了两个半小时。这可是拍出《看不见的客人》的导演啊,难看到想给一个差评

19分钟前
  • 喜悦之地
  • 还行

7分吧 西班牙语好催眠

24分钟前
  • Ber_雪碧
  • 还行

强行反转最为致命

25分钟前
  • anonymous
  • 还行

诠释了一个非常经典古老细思极恐的问题“当你被关进了精神病院,你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 算得上今年最佳

27分钟前
  • 宅小歪
  • 力荐

高智商犯罪悬疑片一枚,《禁闭岛》+《飞越疯人院》+案中案模式+打乱时间线叙事的巧妙结合,虽然慢热但不乏精彩。当精神科医生在警局报案时,工作人员将大独裁者弗朗哥的画像取下换上了卡洛斯国王,故事从这里开始转折(暗示后面导向民主的胜利)。翻盘后,女主拿着破碎的化妆镜沉思的一刹那意味着这桌子菜还没上齐。故事在女主的情绪复杂(迷茫、震惊、不甘、挣扎)的凝视中戛然而止,这种开放式结尾是西班牙悬疑片惯用的手法。所有的真相如何(4个阵营)?你猜......导演奥里奥尔·保罗以往的作品有《海市蜃楼》、《看不见的客人》、《女尸谜案》、《茱莉娅的眼睛》等,一窝子都是品质保证业界良心思密达。

32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推荐

前一个小时比较琐碎,从女主要自证没疯开始才精彩起来。其实最重要的一笔是一个细节,男医生去警察局报案时,警察将墙上的佛朗哥像换成了胡安卡洛斯,这标志着西班牙从长期的军事独裁政府转变为民主政府的时代背景,这也就可以理解最后精神病院开大会,以民主表决方式否定院长独断专行的情节设计了。但一通如虎操作之后,老家伙最后一句话又把真相消解掉,不知道这是导演调戏观众,还是居心叵测了。

36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机翻真的很费劲.

37分钟前
  • A吖博
  • 还行

与达斯汀霍夫曼《迷宫中的人》一样的叙诡安排,修剪紧凑下剧情到90分钟左右会是部不错的片子。《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爱德华大夫》《恐怖走廊》《三十六小时谍报战》《疯人院惊魂》《禁闭岛》《病院惊魂》《地狱医院》《救命解药》Setting: Insane Asylum这种二十年前的时髦剧情在2022年确实拍不出花样了,照例还有古早西班牙电影逃不出的“九七”“光州”情节,弗朗哥政权。怀念《牛的见证》

41分钟前
  • 邮差总按两次铃
  • 推荐

没看过原著和老版电影,看简介应该是和原作改动不少,保罗这次没有完全靠巨量反转,还加上了时间和误导,算是不错的新意了,只是这家精神病院里的人也太太太太多了吧!网飞这回唯独没有官中很奇怪

44分钟前
  • mills
  • 推荐

导演厉害了,类型片拍到现在还能拍出新意,创造新的表达方式,这可能就是用心在拍电影吧。三部电影,每一部都能在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里把重点焦点和所有的看点都押宝在女主角身上,现在也没几个电影这么做了!👍👍👍

47分钟前
  • 量子纠缠
  • 力荐

女主角也太像ladygaga了吧!

52分钟前
  • 该用户己注销
  • 推荐

悬疑片与推理小说看多了,多重反转没预期中意外,包括模棱两可的最后一分钟反转,不过精神病院群像依然引人入胜,有病的明明是这个自以为正常的世界,

55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因为一个结尾,掉了一颗星!无语的反转,索然失味

58分钟前
  • se亓en
  • 推荐

我是不是没看懂啊。。。。哪里烧脑了。。。。。除了两条线怎么并成一条确实惊了一下,其他都是意料中啊。。。。女主太美了,衣品太好了,我以后听summer wine脑袋里要有画面了。。。

1小时前
  • 一碗云吞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