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不夜城1948

剧情片美国1948

主演:弗兰克·康罗伊,特·德·科若,豪斯·詹姆森,安妮·萨金特,巴里·菲茨杰拉德,霍华德·达夫

导演:朱尔斯·达辛

 剧照

不夜城1948 剧照 NO.1不夜城1948 剧照 NO.2不夜城1948 剧照 NO.3不夜城1948 剧照 NO.4不夜城1948 剧照 NO.5不夜城1948 剧照 NO.6不夜城1948 剧照 NO.13不夜城1948 剧照 NO.14不夜城1948 剧照 NO.15不夜城1948 剧照 NO.16不夜城1948 剧照 NO.17不夜城1948 剧照 NO.18不夜城1948 剧照 NO.19不夜城194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3 16:09

详细剧情

  让是一名性感美艳的女模特,某日,她被发现惨死在公寓里,凶手逃之夭夭。侦探唐(巴里·菲茨杰拉德 Barry Fitzgerald 饰)和助手吉米(唐·泰勒 Don Taylor 饰)负责调查此案,发现看似一目了然的案件,隐藏了种种的疑点。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嫌疑人的身影浮出了水面,巧合的是,他们都曾经和一宗连环入室抢劫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当年抢劫案的真相成为了解开这次事件的关键的钥匙。又一宗入室抢劫案发生了,这次的罪魁祸首亦是被害人,唐和吉米终于逮住了隐藏在重重线索背后的关键人物——一个名叫薇利的男人,他的行踪目前仍然隐藏在迷雾之中。

 长篇影评

 1 ) 精彩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观影过程中整座城市几乎尽收眼底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

这或许是我看过的最早类似纪实题材的电影,影片中的故事大概也只是整座城市的冰山一角吧。

评分:7.53丨影库榜:148


剧 情 简 介

故事发生在40年代的纽约,一个模特死在家中。

经过法医检查,死亡原因是被药物麻醉后在浴缸中溺亡,从挣扎的痕迹来看显然是他杀。

侦探丹和助手吉米被派往调查此案。

通过询问女仆,两人得知死者生前并没有太多的社交活动。

却与两个男性朋友交往密切,一个叫亨德森,另一个叫法兰克。

除此之外,死者还拥有大量的珠宝,可是在现场却并没有发现。

丹决定从她的两个男性朋友入手调查。

可是找来找去,只找到了法兰克,亨德森这个人却无处可寻。

法兰克声称自己是个退伍军人,与死者只是普通朋友关系。

但是警方意外发现,原来法兰克的未婚妻和死者曾在一起工作过。

也就是说他们三个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神秘的三角关系。

深入调查后,丹发现法兰克一直在说谎,他根本不是个军人,且在大学时期就劣迹斑斑。

不过他不可能是凶手,因为死者被杀的时候他有不在场证明。

这条线索就这样中断了,但是这个时候竟然在附近的河里又发现了一具尸体。

死者是个男性,死亡时间与之前那个模特就相隔了几个小时……


影 片 浅 析

所谓“不夜城”,也是美国纽约市的别称,顾名思义,这就是一部讲述发生在纽约的故事。同时,这部电影也很“特别”,影片的过程中包含着大量来自出品人马克·海林格的旁白,就像在给我们介绍那个年代的纽约,有时我们甚至会将其和影片中角色的对话搞混,但是声音确实很好听。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甚至都不能用“不复杂”来形容,因为它太简单了:一件凶杀案,两个侦探展开调查,时隔数日后找到真正的凶手。没有什么大阴谋、大秘密,甚至除了结束前的那场追踪戏外,连惊心动魄都没有,但就是这样一部看似“平庸“的电影却也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因为这部电影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不搭建摄影棚,采用外景拍摄的。也许本身的主题就是“不夜城“,所以出品人想更多的让我们了解这个城市,我们可以在跟随警探断案的过程中看到很多纽约市的人群、生活、景色等等,这些或许比罪案本身更有意思。

这种感觉给我带到了中国的老片《405谋杀案》,同样案子的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对于中国那个年代的描绘却是非常吸引人的。《不夜城》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纽约白天的繁华、夜晚的寂静,也可以看到大人们的匆忙和孩子们的嬉闹,整个城市尽收眼底。

回到影片本身的话,给我印象深刻的东西并不是很多,最喜欢的角色是又高又帅的探员吉米,最吸引我的情节自然是片尾的那一段为数不多的“惊心动魄“了。总之,如果在茶余饭后想坐下来轻轻松松的欣赏一部黑白老片的,可以试试这部《不夜城》,它虽然是悬疑片,却不烧脑,还有些俏皮,它更像一部纪实电影。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小骗子、大骗子之分,之于利益,骗子是没有底线的。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

专注分享最值得一看的悬疑片

作者:小九 审核:小七

 2 ) 我家黑猫警长逮Garzah

为了鼓励有意义的分享,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为了鼓励有意义的分享,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为了鼓励有意义的分享,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为了鼓励有意义的分享,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为了鼓励有意义的分享,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为了鼓励有意义的分享,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为了鼓励有意义的分享,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

 3 ) 《不夜城》

“在不夜城中有八百万个故事,这只是其中的一个……”

一部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的好莱坞经典。

一部带有黑色元素,但却是一部循序渐进的侦探片。

一部关于犯罪但整体却显示了健康有序的社会运转。

一部战后纽约的世态风景画。

一部矛盾的影片。

2008-01-20

 4 ) 几条花絮,献给我的同好

《不夜城》看完了,很喜欢。虽然是1948年的电影,但影片的深刻、对人物刻画的精心和幽默感、吸引观众投入其间的推动力,一点都不含糊。动辄就千万上亿制作,号称多么多么精英团队的,现在的,俺们的电影,别的不说,在人物刻画上,还是赶不上它。

         整个故事,改换地点、人物和相关的背景、地标建筑等等,非常象今天的都市,比如上海。连社会批判都可以照搬过来。

结尾,仍是纽约这座城市不夜却又是晦暗的凌晨,旁白说:

“ 又是凌晨一点,还是这座城市。这是城市的灯光,这就是那个叫作贝特里(被杀的金发美女)的孩子梦想的光芒,她的激情已经结束了。她的名字,她的面孔,她的故事,在这六天里面价值五美分。明天又会出现新的事件,当时有些人仍会想起简·德克斯特(被杀美女后来改的名字),她不会被人忘记,不会完全地,被忘得一干二净。在这个赤裸的都市里,有八百万个故事,这只是其中一个。”

画面上接连出现了,纽约璀璨的灯光;印刷厂里成摞成叠即将流向城市各处的、新鲜出炉的报纸;露台上陷入沉思的老干探;月光下被骗钱骗色的富家女孩;身陷囹圄的骗子;充满激情正义的青年警员和他的妻子在地铁站前注视记录着这件案子的报纸;死去的女孩远在小镇的父母,在自家的廊檐下黯然神往;街道边,散落着看过的旧报纸,清洁工走来,把印着被杀美女大头像的报纸扫进垃圾车,走向这个依旧璀璨繁华,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过的都市,这个赤裸的,不夜的城市。

手边这张碟,是著名的“CC收藏版”,D9,有很多花絮。之前,我买片子,有时会特别问有没有D5,因为我对片子的声效不是很在意,我也不认为,我一定有时间看那些应该是很珍贵的花絮。

这张碟的评论音轨正好是这个电影的编剧之一,马文·瓦尔德,出于对编剧的好奇和热爱,我奇迹般地在这个评论的指点下,又看了一遍电影。之后又忍不住看了花絮中有关达辛在2004年,在洛杉矶接受采访的实况录像(帅哥已老,但风采,我想,肯定不减当年。有趣的是,为什么,我越看达辛,越像之前的巴里菲茨杰拉德呢?当然,是好看一些的菲茨杰拉德):

瓦尔德的评论和达辛的采访里有很多该片的花絮,很有意思,列举几条,如下:

1、 电影里,老干探的扮演者巴里·菲茨杰拉德在一开始拒绝了这个角色,因为他认为自己长得不像侦探,侦探应该是亨弗莱·鲍嘉那样的,能跑能打能开枪的人。但瓦尔德说服他,说自己在警局下生活的时候,侦探都不打斗,大多数时间他们都在审问犯人。于是,巴里才算答应了,并以这个角色颠覆了他过去扮演的牧师、医生等角色。

2、 美国电影里,警探两人搭档的格局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的。

3、 在电影中,对于纽约这座都市里贫富悬殊的描写,使得当时“环球影业”的上层忧心忡忡。因为当时正是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当这部电影受到好评的同时,好莱坞发起了一场调查,很多人,包括导演朱尔斯·达辛,都被列入黑名单。

4、 电影中,那些意味深长的画外音,都是该片的制片人兼投资人马克·海林格自己朗诵的。(真有文化啊!)而全片突破性地运用黑白摄影和纪实风格的基调,也是海林格定下来的。影片最后那段旁白中,关于“八百万个故事”的说法,后来被不断引用。

5、 后来,海林格自己的故事,同样了佐证了那个著名的说法:当影片拍摄完成之后,海林格在出席了1947年12月,在洛杉矶的首映之后的一个星期后,去世了。在他死后,环球公司不知该如何处理这部电影,而环球的一些上层,由于担心黑名单上的朱尔斯·达辛和该片编剧之一,名列“好莱坞十君子”的阿尔伯特·马尔茨会使得影片蒙上一层不受欢迎的政治色彩,曾经企图毁掉这部电影。但由于该片是海林格自己投资拍摄的,环球公司和海林格还有合同在先,海林格的继任告诉环球公司,他们必须履行合同,发行这部电影。(即便是那会儿,美国的合同还是很管用的说!)环球公司因此被迫发行了这部电影,而公众对这部电影的反应让他们震惊,他们没有想到这个片子会成功。他们甚至没有花一分钱为这个电影做宣传,但电影却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奖和三项提名,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6、 该片创造性地让侦探片融入了“追逐”这个新元素,并将纪录片的风格和侦探小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7、 这部电影把警察表现得像一个个勤奋劳作的工人,这在之前的好莱坞电影里是从未有过的。

8、 马文·瓦尔德在警察总局调阅了很多档案,因此影片中很多的细节和元素都来源于真实。包括影片临近尾声,杀人犯加尔扎跟冲动少经验的青年干探狭路相逢,他夺过了警察的枪,这时观众都以为加尔扎会杀了警察,正是瓦尔德在警察局“下生活”的经验告诉他,最聪明的罪犯是不会杀死警察的,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那样的话,警察会不惜一切代价追捕他们,直至他们落入法网。

9、 最后一段追逐杀人犯的戏,是交叉剪辑创造刺激的绝佳典范。该片的剪辑师保罗·威德维克斯也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剪辑。

10、 影片的最后一段,杀人犯加尔扎走投无路逃上了威廉斯堡桥,这也是瓦尔德事先就设计好的桥上戏,有着很好的视觉效果。特别当几近绝路的加尔扎站在高高的桥上,向下张望,不远处一个巨大的网球场上,人们还是在悠闲地打着网球,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头顶,一个人的生命已到尽头。这一幕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瓦尔德跟达辛说,你运气真好,打网球的人都穿着浅色T恤(这样,这个高空的俯拍镜头才有如此的震撼力!),达辛笑说,我早就想到了,那些都是我安排好的,穿着白色T恤的群众演员。

11、 达辛也是第一个在纽约实地拍摄的导演。他想了很多办法,在闹市区隐藏摄影机来拍摄,比如用一种特殊的玻璃幕墙,能拍到外面,而外面却看不到里面的那种。但他最喜欢的一种,也是他认为适用于其它任何一部电影的办法是,在该片中,有一场在酒店拍摄的戏,很多路人围过来看他们的拍摄。达辛在演员就位以后,让剧组中的一个人,带着一架梯子和一面旗帜,走到拍摄地点200码外的一个地方,登上梯子,高喊:“我们美国,需要平等和自由。”,他说,这下,围观的群众们呼啦一下子就涌过去看那人了,我们可以安心地开始拍摄了。

 5 ) 戏剧性与纪实风格的完美结合

作为一部纪实风格电影的先驱,本片除了引入大量的城市外景镜头之外,风格上也没有采用传统的黑色电影所惯用低角度、夜景的气氛渲染,以及“蛇蝎美女”等标志性角色。更重要的是一改“私家侦探”和“无辜的人”式的黑色犯罪电影模式,而将警察作为了故事的核心。但这样作所带来的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由于观众一般是不会对于始终处在优势地位的警察产生足够的移情作用,所以难以制造紧张悬疑效果。不过显然它并没有难倒达辛。演员高度戏剧化的表演,以及轻松幽默的叙事风格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首当其冲的便是主人公警长形象。此人不仅具有模范警长所共有的优良品质:目光敏锐、思维缜密、经验丰富。而同时同时态度和蔼、风趣幽默,加之演员矮小身材,捎带瘪嘴的形体特征(有人颇为形象生动将其形容为是个不带烟斗的大力水手),使其与传统类型片中的智勇双全的警长形象有了明显的区隔。不过,老警长虽作为影片中的一号明星,但光彩集中闪现办案工作之中。他的家庭背景、有无子女、业余爱好等影片丝毫没被提及。而对于他的助手,达辛却慷慨许多。镜头不止一次对准他的幸福家庭:美丽动人的妻子、两个可爱孩子(一个已经可以上街骑单车,另一个则是只会哭闹的婴儿)。一位初出茅庐且明显缺乏经验年轻警察却已经有如此“丰富”的家庭生活?这在同类型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上实属罕见。它仅仅是一种巧合,还是导演的有意而为?不清楚。但无论如何,颇具新意的角色设置为影片带来了不错的喜剧效果。

而他们的对手,那个杀人元凶,虽是虎背熊腰身手敏捷的前职业摔跤好手,却偏偏有个吹口琴的嗜好。凶残本性和文雅爱好集于一身并形成强烈发差,使这个直到影片结尾才真正出场的反面角色一下变得鲜活起来。而将凶杀的习惯特征作为侦破案件突破点的情节设计也颇有点希区柯克的味道。只不过,达辛并没有凸显借助其发现真凶时的戏剧化效果,而是以写实手法侧重表现警察在大海捞针式的巡查后始终一无所获的艰难。

很讨女人喜欢的的帅哥嫌犯,有着充分的不在场证明,加之大眼睛的漂亮女友的鼎立支持(美女的直觉往往是最准的),一度使观众产生了某种移情,不自觉地认为他可能真的又是个“无辜的人”。可最终真相大白时,大家被从虚幻的期待拉了回来:现实生活中的帅哥真不是个好东西!而这个不苟言笑的家伙也具有另类幽默细胞。第一次警局聆讯时他的谎言层出不穷,随即又都被一一揭穿。最后当老探长有感而发,“我办案这么多年,遇到过那么多嫌犯,却从来没见过你这么执着的撒谎者”时,相信很多观众都不免会哑然失笑。

同许多经典老片一样,串场龙套们也成为幽默风格展现的重要载体。去警局提供信息的老太太自恋情结严重,以致交谈中两位侦探忍俊不禁;而对行凶过程茫然无知就去自首的神经病患者更是让他们哭笑不得。即便是那个矜持的女佣,达辛也不忘调侃一把:被偷拔了头发后听到几句敷衍用的奉承话,就信以为真地认为老警长对自己似乎有了一点意思。

影片的结尾在戏剧性方面没有太多亮点。面对警察四面合围,敌我力量悬殊,走投无路的凶杀爬上了铁桥高塔。等待着他的最终命运已无悬念可言。不过,日本影评人的精彩文字使有些反高潮结尾段落有了新的看点。文字摘录如下:

…《不夜城》中的一个场面:被警察追捕的犯人走投无路爬上大铁桥的桥栏。摄影机这时跟着犯人向上移动。爬到定点的犯人突然往下一看,一座网球映入眼帘。筱田正浩导演看了这个场面后说过这样一段话:“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打网球 。在拚命逃窜的那个犯人背后突然出现网球场的白线。我不禁吃了一惊。心想电影为什么要把这种不合理的情况拍下来。这部分在剧本里是无法写的。在我们过去拍摄的戏里面,犯人爬铁桥这件事是作为戏来处理的,它和戏以外的东西不会发生联系。从犯人后面出现的网球场,从某种意义来说,可能意味着我们的世界的复杂性。把犯罪的人、打网球的人、追捕的人三者这样并列起来,那时不会有很大意义的,但是如果像我刚才所说的那样去看,那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如果把人真正作为对象,通过故事情节来描写的话,那就会发现电影这门艺术可以从细微末节中窥视到一个很不合理的世界。我想就连达辛本人恐怕也没想到要拍网球场。这个网球场通过在我们的和平环境中犯罪这一事实,告诉人们说,我们的和平环境是被淹没在一个多么混沌、多么不合理的世界里。”筱田在惊讶之余发现了形象的作用。……
 
其实就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资深影评家们的最爱。因为导演留白越多,他们的借题发挥的空间越大。而对于其中“和平环境是被淹没在一个多么混沌、多么不合理的世界里”,本人倒是想起了一个“说者也有心”的例子。《狂凶记》中男主人公的女友被凶杀骗入屋内,镜头随即有意识地一个慢速的大幅后撤,并最终停在街的对面。而那一刻画面中的安静的居民楼、人流穿梭的街道,与观众无法亲眼目睹的正在进行的凶案组合在一起,是否也呈现出了极为相似的感觉?

 6 ) 留口水的两截衫

  这个电影最大的特点是流畅,其次就是现实主义,原则上我讨厌现实主义的那种憨,不过那个小矮子主角很好地调剂了这点。

  这个电影的翻译非常不错:

  “她只不过是面包上的果酱”

  “我只是在赚我的工资”

  基本上人物全部出现后我就猜透了结局,不过由于这不是个 谁干了 的电影我依旧看得非常愉快,主要还是睿智的小矮个探长,让我想起了 七宗罪 里的弗里曼。智慧可以令一个李天济般的男人很有魅力。办案的过程让我想到《砂器》了。

  看花絮碟得知希区柯克很喜欢拉辛,而科波拉同样如此,似乎有一种脉络。

  里面的女孩可怜,除了在报纸上作为被害者出现,就是在自己家的浴缸和殓房里,即使那样还是看不见脸,但就是这样一个角色,猜测还是会有很多人争取。影片最后说这是纽约八百万故事之一,颇有天地不仁的味道。

  最后提一下年轻警察妻子家居两截衫,该是令lm们很留口水的衣服,我就是其中之一:)

 短评

方方面面的好 破案过程写得剥丝抽茧 并将黑与白同时置于受害者/嫌犯之中;据传为了拍摄大量外景达辛专门雇了街头小丑和演讲者用来转移行人注意 片中也充满制片hellinger去世前对纽约的满腔热血(曾为本片每一个外景踩点)年轻的库布里克也曾去片场为杂志拍摄本片幕后照 - 太多传奇

2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推荐

从不休眠的城市把一切的罪恶都裸露在外。

3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像上帝俯视人间一般开场,航拍纽约,然后转入城市的肌理。以一件谋杀案的侦破过程做核,进而将一些没有内在联系的事情关联起来——人类的欲望和罪恶填充了这座不夜城。

4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八百万分之一的城市故事。挺生活化的,去掉了不少黑色。

6分钟前
  • k-pax
  • 还行

极具风格特色的罪案悬疑电影,虽然故事整体比较中庸,没有大的反转和惊喜,警察抽丝剥茧一步步接近真相,但风格化的旁白叙事无疑是本片最大的亮点,颇有盖·特立斯非虚构新新闻主义的味道,当然这片子要比特立斯的作品早很多,说启迪盖·特立斯特未可知,最后的结尾又点题《八百万种死法》,可见本片文本对后续诸多创作者的深远影响。四星

7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首尾完全是影像诗,感谢朱尔斯·达辛,正式将Noir由街巷角落中的侦探故事提升到一座城的哀叹调,从此,黑色电影不再仅仅关乎犯罪案件,更将关乎社会现象。

1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画外音开场白,很像比利怀尔德后来的花街神女与黄昏之恋,俏皮而不失犀利,更为影片定下轻松纪实的基调。幽默侦探告诫年轻人不要指望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也像是十二怒汉的价值理念,更是影片花去许多镜头去表现警局各部门分工合作办案效率的概述……唯一悬而未决的是:侦探老头与女佣到底有没在一起?

13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更喜欢他的另一个名字:裸露之城,这翻译虽难听但也更加直接。说书人的解说虽让人感到厌烦,但也提供了不同的视点,主角不在于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也不在于纽约,真正的主角是事件的本身,发生在纽约角落中的一则故事,这样则有每个角色成为故事驱动的牺牲品。意义在于消弱重要性,强调纽约的宏大。

16分钟前
  • 啊砸
  • 推荐

达辛的重要突破有两点:一是对传统黑色电影的突破,以警察为主角,事无巨细地呈现出破案过程,呼应战后男性责任与价值的回归;二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实景拍摄,从第五大道的高档公寓到移民聚集的贫民区,暗含着城市夜幕下芸芸众生们的悲欢离合,和同时期的《血溅虎头门》是有趣的对比

17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高级。纪实风格,航拍外景,没有套用脸谱式的人物形象,以诙谐幽默打破观众习惯的叙事视角,引发新鲜的共鸣。我觉得最妙的肯定是高空追逃戏码中的网球赛,这也和片尾的画外音相匹配,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每个人的故事只值几天的篇幅几美分的价钱,相当黑色。

18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目前看得最爽的一部朱尔斯·达辛的影片,据说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奖,其中有最佳剪辑,看后面那段交叉剪辑就能明白为什么会获奖。影片带有半纪实风格,导演走出摄影棚,在城市大街小巷里拍摄,甚至尝试了当时其他导演不敢尝试的航拍,同时又结合了很强的戏剧性,对黑色电影进行了改良,使影片引人入胜

23分钟前
  • stknight
  • 力荐

侦破剧元老,事无具细的跟踪整个破案过程让人拍按叫绝,但有些担心过于正经而加入的幽默感明显过剩。那场年轻侦探的家庭生活戏尤为败笔

28分钟前
  • 衫弃
  • 还行

1.开场的旁白引入故事有创意;2.办案是脑子和腿加一起的工作。

3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以殺人事件展開各種人物關系網路以及對整個城市的描畫。

34分钟前
  • Mango
  • 力荐

7.后公民凯恩时代,少有的几部主创声现银幕的影片之一(制片开场解说)。匹配剪辑,虽然摄影机还没那么轻便,但利用纵深及线条交错的构图达到惊险刺激的追逐效果。|那么影片之于黑色电影大体上有两方面突破,1.黑色电影中大量的实景拍摄,战后的预算限制而产出的一批浮现现实主义/半纪录式的影片风格,那也称为街头现实主义(street reallism)2.以正面人物/破案人视点叙事。

36分钟前
  • 杨小槑
  • 推荐

朱尔斯达辛这片属于无论什么人看了都会迷上的那种电影。就像约翰休斯敦的沥青丛林。剧作是完美的,把日常和罪恶搅拌在一起,罪犯不是城市的毒瘤,而是城市的孝子。但摄影更是真正优胜的部门,纽约被剥开,露出残忍、冷酷而富有魔力的骨架。小镇女孩的美德被城市驱散,警察的孩子暴露在城市的辐射之下。

39分钟前
  • dinosaurs
  • 力荐

最后凶手的自省声音绝了;作为叙事者的背景音描述着城市的境况,是一种有趣的叙事方式;最经典的是说谎者的表演,义正言辞,特别真实,与嬉皮笑脸的警长产生强烈反差;对案件全景展示的代价是稍显流水账;凶手不紧不慢的出场,压迫力感十足,配合大量的人群与绝佳调度,也直接导致追逐战的视听效果一流;故事就是普通的关键点反转式探案故事,希区柯克那种

41分钟前
  • 半弦月
  • 推荐

创新之作!制片人的在场:马克·黑林格——幕前存在感最高的制片人,自我袒露地参与旁白,而且是别出心裁的小说式复述人物内心想法并点评或给予建议(Don't lose your head!)的创新型旁白,参见最后十分钟追捕段落,类似的旁白实例亦见于《小城之春》;“枝蔓横生却不离树干”的特殊叙事结构:不停有人如主角般闯入观众视线之中,却发现他/她们全部都是与浴缸谋杀案紧密嵌合的一环;技术上闯出摄影棚的人为藩篱,在二战后的好莱坞敢为人先地采用航拍、实景拍摄、群众演员等突破性手法,成为好莱坞新现实主义的强势源头。在这个赤裸的都市里,有八百万个故事,这只是其中之一。关注底层百态人生,是成长于哈姆莱区的俄裔犹太人朱尔斯·达辛终生的使命。

42分钟前
  • 吴丝月
  • 推荐

A "neo-realistic" noir with a sense of humor -- bizarre, morbid, even sadistic humor at times. Nothing like the melodramatic "Open City". Such semi-docu noir had been made before [and after], but it's Dassin who elevates it to something we might call art, as in NATC & Rififi.

47分钟前
  • paracelsus
  • 推荐

一件离奇的命案,被谋杀的美女,干练的警探,机智的探长,正义伸展,邪恶被惩。一切似乎如此的类型片,只有开头和结尾才昭示了黑色电影的本质--看似浮华之下恶心横行污秽四起。

50分钟前
  • Uncle Wang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