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花开正盛

剧情片日本2022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花开正盛 剧照 NO.1花开正盛 剧照 NO.2花开正盛 剧照 NO.3花开正盛 剧照 NO.4花开正盛 剧照 NO.5花开正盛 剧照 NO.6花开正盛 剧照 NO.13花开正盛 剧照 NO.14花开正盛 剧照 NO.15花开正盛 剧照 NO.16花开正盛 剧照 NO.17花开正盛 剧照 NO.18花开正盛 剧照 NO.19花开正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4:27

详细剧情

居住于喷灰不止的火山 · 樱岛火山邻街上的知花(小芝风花饰),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爱情上都过着不温不火的生活。有一天,知花所在的房屋中介公司来了一位正在寻找公寓的名叫幸次郎(吉冈秀隆饰)的男性。在实地看房时,因为幸次郎意想不到的一句话,故事的齿轮开始旋转。为了寻找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幸福的模样“——。该剧充分展现了鹿儿岛专属的绝美风景。

 长篇影评

 1 ) 胡波和他的大象

(本文首发深焦微信公众号:deep_focus)

2017年10月12日,青年作家、导演、编剧胡波在北京的家中自缢。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开,惊异、唏嘘、遗憾充斥着作家圈与艺术电影圈,而由于处女作剪辑不顺导致轻生的定论,也让和他有着紧密合作的冬春影业陷入了舆论的讨伐。在人们的心目中,创作失利,生活窘迫让性格原本就不甚开朗的胡波做出了极端的选择,一时间,不为创作者留下任何退路的势利电影圈成为了旁观者发泄感慨和愤懑的众矢之的。

在去世之前,不到三十岁的胡波已经出版了《大裂》、《牛蛙》两本小说集,获得过台湾第六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首奖。首部长片电影《大象席地而坐》正在后期制作,新项目也逐渐眉目清晰……他被视为华语文坛头角峥嵘的黑马,用自己的笔书写着冷漠荒诞城市中令人窒息的生活。脱胎于小说的电影剧本也在创投会上迅速得到资方的赏识,以其他青年创作者艳羡的速度向前推进着。而就在生活似乎逐见起色的时候,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留下《大象席地而坐》的导演剪辑版。人们相信这部长达230分钟的电影是解开胡波死亡原因的钥匙,不仅是因为导演曾因影片片长和出品方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在剥夺署名权的威吓下万念俱灰。更因为,这个发生在中国北方城市充满绝望情绪的故事,可以看做胡波对自己生命写下的最后的注脚。2月16日,《大象席地而坐》在柏林电影节举行国际首映,这部因为导演自杀而显得神秘的作品,终于在观众面前解开了沉重的面纱。就让我们沿着这部电影指明的路径,拼凑胡波生前好友点滴的讲述,重新认识和缅怀这位过早离开的理想主义者。

· 他身上有一种乌托邦气质

《大象席地而坐》的摄影师范超和胡波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同学。2010年两人入学,胡波在导演系,范超在摄影系。胡波年龄稍长,因为他曾连续考了两年才最终入学。2011年,胡波找到范超给他拍一部学生作业。两人熟识后,范超参与了胡波后来的全部项目,渐渐成为他的好友。

2016年5月,胡波找范超看了还是名为《金羊毛》的电影剧本,面对这个刚刚诞生的作品,他显得很兴奋。10月份,他告诉范超,本子能够有机会拍了。三个月前,胡波带着这个项目参加了FIRST青年电影节创投,在一场并不抓人的路演后,他还是凭借剧本本身吸引到了在场的资方,其中就包括冬春影业的刘璇。刘璇看中了这个剧本,把胡波介绍给了王小帅。后者欣赏胡波的才华,很快将其招致麾下。为了便于立项,公司给剧本换上了《爱在樱花盛开时》这个带有浓烈偶像剧气质的片名,但剧本的内核,完全是胡波最原初的创作。事实上,创作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也让冬春的当家王小帅与刘璇在组织团队的时候,往胡波的项目上倾斜了不少资源。除了在选角上就经历了一些风波之外(但最后敲定的演员,也在片中完成了令人惊异的高质量表演),其他人员的配置,胡波都相当满意。这部戏,除了摄影师范超和一位女配角是胡波大学时代的同窗之外,其他人人都是通过冬春才找到的。在开拍前,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对身边的朋友说,自己很感激冬春为他提供的一切。

项目推进得很快。2016年12月底便已经进入开拍前的筹备状态,2017年2月15日影片正式开机。这是胡波毕业之后的第一部长片作品。

对于很多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说,能够拍自己真正想拍的电影,并非易事。离开学校后,“导演系毕业证”不过是一张薄薄的文凭,职业命运依然不为自己所控制。自己想拍的剧本无法落地,为了生存,要么只能给人做执行导演、做剪辑,要么不情不愿地接些商业项目,撰些快钱养活自己。相较而言,胡波在骨子里就对商业化这件事相当排斥。时常有同窗看到他的生活方式,好心介绍一些广告项目,他都一口拒绝。当好友说自己要去拍电视剧的时候,他甚至会告诫他的朋友不应该这么做。胡波的定力为他带来了这份外人眼中所谓的“幸运”。大学时代,他就将情感诉诸文字,在小说中创造自己的世界。《金羊毛》的剧本,也是由小说集《大裂》中一片名为《大象席地而坐》的短篇延伸而来(他也在电影剪辑阶段,将小说的原题用在了电影上)。心无旁骛的创作,终于得到了回报,在最关键的当口,他的才华得到了外界的认可。

胡波是一个极为靠谱的创作者,虽然他在片场常常因为客观原因或突发事件陷入焦灼,但其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很快地找到解决方式,他不会让自己盲目地陷于坏情绪中。这种能力在他的学生时代就已经显露出来,当他没有钱去外地取景的时候,他总是能在学校周围犄角旮旯的地方找到一些有意思的场景,从而完成自己的作品。有一次胡波、范超和另一位录音系的同学马哒拍拍毕业联合作业的时候,提前勘好场景,结果看门的保安临时起意不让他们拍。当时已经是凌晨三点,胡波二话不说就骑着助动车迅速地找了一个另外的场地,把当天的工期给赶了出来。“如果碰到其他人的话,可能这一天就废了,但胡波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生活上,他可能没有什么条理,但在工作上,他绝对不含糊。”范超说。

《大象席地而坐》的取景地是河北省井陉,一个在石家庄边上的一个工业城市。勘景的时候,胡波在那里呆了将近半个月,天天骑着助动车找合适的场景。留意到此地严重的雾霾,他认为正合适影片应当呈现的灰色、毫无希望的影像风格。但当剧组进驻井陉时,两会的召开让周边的工厂都停止了生产,空气质量自然也大大好转。这让胡波非常恼火。为了尽可能地抢时间抓到城市雾气蒙蒙的样子,剧组不得不从凌晨四点太阳出来前去走位,太阳刚刚出来那会儿抓紧拍摄,然后收工,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之前再抢拍一段。每天躲避太阳把时间打碎进行拍摄,整个剧组疲惫不堪,但为了达到胡波所想要的效果,所有成员还是非常齐心协力。范超说,好多人都被胡波的乌托邦气质所吸引,剧组其他成员和他关系特别好,他不善交友,也从不刻意经营朋友关系,却依旧能让大家被他所吸引。也许是他对于艺术的偏执追求,让他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迷人气质。影片的场记瑶瑶因为这个项目和胡波熟识。她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胡波的夏天,他穿着人字拖和他裤衩,顶着一头没有打理的油腻头发,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吊儿郎当”的艺术家。他的思维非常跳跃,时常说一些常人看来不着边际的话,有时候却对细节较真到极致。朋友调侃小说《大裂》封面上右侧的五条蓝杠是Wifi信号,胡波听后一脸严肃地纠正说,“这是光。”


· 满洲里的大象一去不回


在最亲密的朋友范超看来,胡波可以在生活上松松垮垮,但一涉及自己的作品,他绝对容不得半点干涉。而这份超乎常人的执拗,也是悲剧发生的最终导火索。

在学校拍作品的时候,他执拗的性格便以显露无疑,当学校的老师对他的作品“指手画脚“时,他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反感。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学校会给每个项目12万的预算,胡波当时争取了两个机会。他拍了一部个人气质浓郁的艺术片,却遭到导师的批评,让他学学韩国那样的商业片。他试图按照导师指示的路径前行,但中途便对如此易于妥协的自己出离愤怒,他把自己封闭起来写小说,于是有了后来在台湾拿奖的《大裂》。这段故事,书写在《大裂》的卷首,而这个片段的作者是后来一度成为胡波电影监制的王小帅。

电影学院作品事件后,胡波曾经对范超说,他发誓毕业之后自己觉不会被任何人的意见所左右。出品方冬春对于胡波的剧本并没有施加太多压力, 除了曾经提议过一个关于结局的不同想法外,并未提出过分的改动,这点让胡波很满意(并且,胡波最终也没有采用冬春提出的结局,而是坚持用了自己的版本)。

但到了执行阶段,裂痕却渐渐暴露出来。在胡波导演的设想中,《大象席地而坐》的每一场戏都应该由一个单机位的长镜头完成。冬春却觉得这个做法太过冒险,对人员调度及走位要求都太苛刻,需要一遍一遍地排练,拍摄的周期也不可能允许剧组再从第二个角度进行拍摄,公司建议他采用两个机位,更为保险。单机位长镜头的使用,是胡波对自己电影的美学坚持,他拒绝了出品方的建议,并觉得对方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开机前几天,出品方给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用“换导演”来试图让他妥协。作为胡波的朋友,担任摄影师的范超心中甚至是笃定的,“反正在我看来,从小说到剧本到电影,胡波都应该是《大象席地而坐》唯一的缔造者。它的文本和影像风格是如此个人化,只有胡波本人能拍,其他导演无论如何都无法胜任。”

王小帅在参加了开机仪式后就离开了片场,刘璇则在井陉多呆了两天,杀青时候她又来剧组看了一圈。不过,即便冬春不信任胡波单机位长镜头的拍摄方式,他们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放任”胡波用自己的方式工作。开机一周之后,影片风格略显雏形,来自外界的干预也渐渐平息。在范超看来,胡波对这个拍摄过程还是比较满意的。

然而,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雷区。关于影片真正的矛盾,最终还是爆发了。25天的拍摄完成之后,影片进入了后期制作。胡波四个小时的剪辑版遭到了出品方的抗拒,在后者看来,如此长度是反市场、反观众的,他们建议胡波把影片的长度缩减到两个小时之内,否则就将剥夺他的署名权。也许是恫吓,也许是通牒,但这对胡波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要求。“从毕业到影片拍摄完成,胡波这么些年就只在做这一件事情,他最其他是事情都可以淡然处置,唯独电影的坎,他过不去。恰恰在这个节骨眼,有人说如果你不妥协,我就要剥夺你的署名,这个打击对他来说,是巨大的。”他的压力,范超看在眼里。

胡波的死亡对于朋友们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意外。即便他会陷入创作者的焦虑,但他选择在29岁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大家如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毕业之后,由于拍戏的关系,范超和胡波接触得并不是那么频繁,但每次收工回到北京后,哥俩总会喝个酒吃个饭。2017年10月5日是范超最后一次见到胡波。当时他神情雀跃,甚至穿了一件新买的毛衣,他告诉范超自己又有新戏可以拍了,2018年年初就会开机,可能会找到贝拉·塔尔来做他的监制,他是胡波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同时他还在筹备一个叫做《抵达》话剧的项目,看起来处于一种健康的忙碌状态。那天好友见面都特别开心,聊天也一直进行到凌晨。由于之后范超要去外地拍戏,胡波甚至答应要帮他照看他的狗。就在范超将要离开北京前,他想再次联系胡波,胡波却意外地失联了。一开始范超并没有当回事,直到后来才听到消息说,胡波出事了。

朋友们不敢相信他的离去,因为他平时看上去对生活仍有热爱。他养过猫,养过狗,甚至还养过松鼠,在高速路上救过小动物,并且会自己磨咖啡、做饭,甚至喜欢开玩笑。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个善良有趣,有带带点幽默的人。《大裂》还只有样稿的时候,他连续二十多天“求爷爷告奶奶”,一有希望就把稿件给出版社发过去,为了小说的出版,胡波想尽了所有办法,抓住所有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当最终作品得到出版的时候,他在与朋友的微信聊天里表现得如此兴奋。然而,胡波也不是那种会为成功兴奋很久的人,他曾对朋友说过,“幸运的事情发生了。但当我慢慢去做的时候,我就会开始觉得恶心。”

胡波离世后,有关他窘迫的生存状态在网上传得纷纷扬扬,人们试图勾勒一位在极度清贫状态下,试图在电影圈立足脚跟,却不断被压榨的青年创作者形象。在熟悉胡波的人看来,这样的解读多少带有旁观者夸大其词的成分——胡波对于物质几乎没有欲望,相反,他对创作的执拗却是致命的。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胡波拒绝任何妥协。后来,朋友们在淘宝上找到了胡波购买绳子的记录,才相信他真的是下定了决心,要和这个一直以来抗争的世界告别。“我老觉得胡波不该是这个结局,他的抗压能力也没有那么差,毕竟他光考一个电影学院就考了好几年。如果硬要说原因的话,他倾注三年心血的项目,最终被剥夺了。这是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事实。但常人不会理解他的选择,我也不能,但放在他的身上,可能这个因果就成立了。”电话中的范超说到后来有些哽咽,“胡波刚出事的时候,好五、六媒体来找我,我都选择了回避,我不想在消息刚爆出来的时候在网路、媒体上造成更多失控的言论,对当事人的父母造成二次伤害。胡波被遗忘是迟早的事,我现在选择发声,就是希望他能够在大家的脑海中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

没有遗言,满洲里的大象一去不回。


· 何其幸运,在这四小时里经历了人生

小说集《大裂》中,《大象席地而坐》仅占了短短的篇幅,勾搭了朋友老婆的男主角,在目睹朋友跳楼自杀后来到台湾避风头。他找到了自己追求的另一个女人,并邀请她一起去花莲看动物园中的一头大象,“它他妈的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在那。”这个荒诞的要求自然遭到了拒绝,独自一人前往动物园的男主角,想要在栅栏里拥抱这头孤独迷人的大象,却成为了它足下的牺牲品。

电影版《大象席地而坐》保留了小说中关于自杀和动物园的部分,把故事的发生地从台湾搬到了中国北方,胡波在叙述中增加了林林总总的人物,从而撑起了一部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如同小说一样,这是一个关于“伤害”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或肢体或言语的呐喊质问着同一个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彭昱畅饰演的高中生韦布,为了给自己的兄弟出头,失手将同学于帅推下楼梯。于帅的哥哥于城是远近有名的混混,而不想他自己却摊上了一堆烂事儿——哥们发现他睡了自己的女人,跳楼自杀了。韦布的女友黄玲与教导主任的关系被一段手机视频曝光,而她冷漠的母亲却无法给她提供更多的慰藉。与此同时,韦布的邻居老头绝望地发现他的儿子儿媳计划着把他赶出家中,好把他们如今居住的房屋卖了。不知所措的个体,徘徊在灰蒙蒙的城市街道上,他们在不同的时刻被“满洲里马戏团”的彩色海报所吸引,并想要去那里看那头静坐不动的大象。遥远的满洲里,虽然只是一张火车票的距离,却以梦幻的姿态,搅动着所有人的心绪。

人物之间疏离僵硬,充满敌意和算计的关系,因为偶然的事件伸发出如蛛丝一般具有无限延展性的网络。作家黄丽群在《大裂》的序中写道,“在你意识到以前他以捻出漫长的线索,在你意识到以前嗖一下已被卷了进去”。观看《大象席地而坐》,同样有一种被吸进去的感觉。胡波在影片中展现了充分的野心,他用4个小时的长度,讲述四组人物从白天到夜晚一天内发生的故事。230分钟,是对观众的挑衅,但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善意。对如同《大象席地而坐》这般充满戏剧性又追求日常质感的影片来说,铺垫、勾连、回溯都是极为必要的过程。所以,即使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他仍旧选择“不省略”的方式去交代所有人困惑与压抑的来源。胡波电影里的铺垫,是道具的复现(绳子、枪、视频),是人物殊途同归的命运(命案、“你非得跟我一个下场“),是场景从不同视角的刻意反复讲述,是观众跟随人物,亦步亦趋地走在”谁都能搞死你“的大街上。

在一处名叫满洲里的地方的召唤下,他们又各自从烂泥般的生活中挣扎而出,奔赴同一个重点。在那里,究竟能不能看到大象,谁都不知道。正如电影中频繁使用的浅焦镜头所昭示的那样,无人能躲过当下,无人能远视来路。颓丧的生活死死地盯住人物的后背,向前走,只是为了离深渊更近。胡波曾经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根本不知道是冲下悬崖,还是安然无恙,对这一生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也许是影片所传达出的最大的困惑,也是萦绕在胡波身边最无解的命题。

“大象席地而坐”是一个诗意的隐喻,但诗意无法解救绝望。“一个教授问渔夫,你懂艺术吗?渔夫说不懂,教授说,那你生命丢失了一半。教授又问,那你懂音乐吗?渔夫说我不懂,教授说,那你生命又丢失了一半。渔夫反问教授,那你懂游泳吗?教授说不懂。渔夫说,我们现在在水中,要是船翻了,你就丢掉了全部的生命。”教导处副处长在点题中对黄玲说的那个笑话,是幽默,亦是谶语。胡波用电影表达了他的绝望,而他自己则成为一部更为绝望的电影。不过,在胡波曾经也向周围的朋友透露,《大象席地而坐》的结尾并非全然绝望,他仍旧试图向观众传达一丝温暖。巧合,必然,因与果都铭刻在生活的血泊之中。

(感谢范超、瑶瑶、Yiwen所提供的帮助)

 2 )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之前发的那篇被“当事人”举报了,说我诽谤他,口口声声说是“实名投诉”,但并没有说这位“当事人”是谁。

这篇文章重新再发一遍,把很多“不能说”的内容删除了,下文仅仅是那些“可以说”的内容,目前完整版文章在知乎上还在,但也有可能什么时候就不在了。网址://www.zhihu.com/question/265876648/answer/462522341


2017年10月12日,年仅29岁的胡波导演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无法得知胡波自缢的原因,但种种线索都指向了……(此处省略700字)

毫不意外的,仍然有不少网友认为悲剧源于胡波太脆弱。网友说:

“胡波所面对的,不过是工作的正常压力。”

“如果胡波坚持多活几年,多攒点工作经验就会明白,这些都很正常。”

“其实他所承受工作上的压力也是很多人的日常。”

“脾气挺大,能力大不大?这人有才华不假,情商不高。”

胡波都已经去世了,还有人不放过他,还要化身为人生导师,假装自己在丛林法则中如鱼得水,站在制高点上以上帝视角指点江山,“教育”胡波该怎么做,“指点”胡波的人生,实在是可笑。

但我一想到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都有人说“你不应该那样拍,应该这样拍”,库布里克的电影都有人说“节奏太慢了,节奏拍快一点会更好”,侯孝贤的电影都有人说“太多废戏了,我可以剪得更好”,甚至对于比尔·盖茨、乔布斯、李嘉诚这样的成功人士、业界精英都有网友说他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于有网友认为胡波太脆弱、自己比胡波强的现象,我就不感到很奇怪了。

的确每个人都有评价任何事物的权利,但一个业余人士去“指点”专业人士,自己都过得不好,还去别人面前当人生导师,说他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

胡波明明是被【此处省略】一步步逼得走上绝路,人们不去指责施害者,却去指责受害者。

胡波已经去世,我们不知道他对生前、生后发生的事情有什么看法,但他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都拍进了《大象席地而坐》。

他想说的,都在电影里了。

人们听说满洲里动物园有一头大象,它整天就坐在那儿,可能有人老是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儿。有人要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于是,少年韦布(彭昱畅 饰)、少女黄玲(王玉雯 饰),以及一位大爷相约去满洲里看大象。

韦布是一位中学生,眼看校霸于帅怀疑李凯偷了他手机,于是韦布帮李凯出头,却不小心把于帅推下了楼。

韦布是出于好心,但到头来却成了众矢之的,谁也不愿意帮他。

李凯转身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韦布的父母,还义正言辞的对韦布说自己是在帮他。

事实证明李凯的确偷了于帅的手机,他却撒谎说他没偷。假如他不撒谎,韦布就不会和于帅发生争执。但李凯非但不感谢韦布,反而说:你搞砸了。我什么都不怕,没有你我也不会怕谁。

这和路人好心扶老太太,老太太却反咬一口说是他把自己推倒的有什么区别?

我想起了《硬汉》中,老三(刘烨 饰)眼看黄牛卖别人假票还想打人,于是出手相助把黄牛打了一顿,但自己也被小刀划伤。

老三帮了受害者,然而警察问起受害者的时候,他却说:我刚刚才过来,我啥都没看见。

孙俪曾经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这位学生进入大学后变本加厉,对孙俪索要生活费的次数越来越多,导致孙俪停止了对他的资助。

然而,他却反过来骂孙俪,还在网上各种诽谤孙俪。

《我不是药神》票房突破6亿的时候,片方宣布捐赠白血病机构380万元,并且票房每增加一亿就追加30万元。

然而不少网友嫌他们捐得少:赚一亿连百分之一都拿不出?

正如网友说的:他们哪怕是一分钱不捐都没错,捐了300万反而还错了?

我们何尝没有这样的经历,帮朋友出头,完事之后他就认怂了,说他根本没有要你帮他,是你自己要帮他的。好心被当成驴肝肺,好心好意帮他反过来却错了。

事前口口声声说:“你大胆的去做,遇到困难我们会帮你的。”事后立马改口:“你怎么这么鲁莽呢,怎么这么不小心呢,你能不能顾全大局,能不能不要成为大家的累赘?”

面对同学的冷漠和无情,韦布绝望了。他什么都做不了,也无法改变同学的想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满洲里看大象。

黄玲也有着和韦布类似的经历。

她喜欢上了学校副主任,却没想到喜欢上了一个魔鬼。

副主任有老婆也有孩子,他告诉黄玲自己已经离婚了,事实上只是骗她而已。他婚内出轨,出轨的对象还是自己的学生。然而他和黄玲的师生恋曝光后,他却把责任推给黄玲:你把我毁了,我去不了新学校了。

副主任的老婆也对黄玲说:这个小孬货啊,才十七就这么大的本事。

即便是黄玲亲生母亲也说:我每天工作那么忙,你在干什么?你就写点没用的破作业。这都不是因为我,你只能这样。

黄玲身为一名受害者,却受到了所有人的指责。

感觉就像是女性被性侵了,网友说她自己要穿那么少;空姐被杀害了,网友说她不关心社会新闻;演员被潜规则了,网友说她不想被潜规则干嘛要做演员;学生被猥亵了,网友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人被歹徒杀了,网友说你怎么不练练武术……永远都是受害者的错。

看来,每个人都要内心强大,要多穿点,要练武术,要关心社会新闻……你必须十全十美,不能有任何缺点,否则你遇害了就会有人来指责你,说你有这样一个缺点,活该被害。

狼吃羊,和羊有没有毛无关。

坏蛋害人,也和受害者内心强不强大、穿得多不多、关不关注社会新闻、是不是演员、练没练过武术无关。

人们总是轻易原谅施害者,却去指责受害者。

人们总是对施害者太宽容,却对受害者太苛刻。

正如胡波遭到【此处省略】的伤害,人们不去指责施害者,却说受害者太脆弱、情商太低。

胡波在《牛蛙》中写道:

【此处省略】

他辛辛苦苦花了一整年才完成的电影,却【此处省略】,这换做是谁都会崩溃吧,和他脆不脆弱、内心强不强大有关系吗?

韦布是如此,黄玲是如此,大爷也是如此。

大爷的儿子、媳妇嫌弃他了,就以各种理由要把大爷赶出原本就属于大爷的房子。

大爷的狗被咬死了,他去向狗的主人讨要说法,主人却认定大爷是想讹诈他。

媳妇不帮助大爷,反而说:狗死了也是好事,这样你就可以安心去养老院了。

大爷遭到小混混的欺负,儿子不出手相助,竟然站在一边旁观,甚至报警都不敢。

太冷漠,太自私,太无情。

于城(章宇 饰)也是终其一生都在逃避。

他睡了朋友的老婆,导致朋友跳楼自杀,却把责任推卸给朋友和朋友老婆:他跳楼不是因为我,他过得很惨,因为你非要买这套房子,他每个月只有两三千,两三千能干嘛?只能跳楼。

甚至,他还怪拒绝了她的女生。他的逻辑是,女生拒绝了他,所以他去睡了朋友老婆,所以朋友跳楼了。如果女生不拒绝他,他就不会去睡朋友老婆,朋友也就不会跳楼。实在是荒唐。

他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于城和韦布、黄玲、大爷是一类人,他们心灰意冷,麻木不仁。不同之处在于,韦布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黄玲是师生恋的受害者,大爷是诽谤诬陷的受害者,他们都是受害者,而于城是施害者。韦布、黄玲、大爷都是受到了本不应该受到的伤害,而于城是在推卸责任。

相比之下,于城更像李凯、副主任、狗主人、儿媳。

李凯不感谢韦布反而觉得他是累赘,副主任在师生恋曝光后只在乎自己的前途,狗主人认为大爷在讹诈他,大爷的儿媳只在乎自己的居住环境可以清静些,于城把错误归咎于他人……《大象席地而坐》中,大部分人都冷漠、无情、自私、利己,丝毫没有人情味。

这与现实生活如出一辙,【此处省略】只在乎自己,却否定了导演的思想和理念。甚至很多网友站在【此处省略】这边,认为他们毕竟是领导,员工就应该服从领导的命令,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脆弱,并不是胡波自缢的主要原因,而是人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只在乎自己的现状让他绝望。

如果【此处省略】不过度的追求利益,而是考虑一下导演的感受;网友不过度的站在资本这一边,而是怀有一丝怜悯心和同情心,这个世界是不是会不一样?

大部分电影都是讲述主角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从而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大象席地而坐》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整部电影都很“丧”。

主角们无法改变现状,也无法战胜挫折,所以只能去满洲里看大象。

大爷对韦布说:你能去任何地方,到了就发现,没什么不一样。你留在这里才能解决问题。

这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大爷饱经风霜,经验丰富,他教育韦布面对问题,但最后他自己也选择了逃避,和韦布、黄玲一同前往满洲里看大象。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明知道应该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但还是会贪玩;

你明知道吃炸鸡喝可乐会长胖,但你还是会嘴馋;

你明知道面对困难应该努力克服,但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想要逃避;

你可以指点他人的生活,但当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也同样会处理不好。

乐观是一种活法,丧也是一种活法。没有高下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的权利。

乐观固然有益,但丧也不应该被指责。一个人只要不犯法,就不应该被网友指指点点。

胡波当然知道应该坚强,应该内心强大;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知道苦尽甘来,雨过天晴……但他早已看透了这一切,他不想玩了。

他想活着就活着,不想活了就与世界挥手告别,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潇洒。

去满洲里看大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逃避也解决不了问题。

我知道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不想解决问题,我只想抱怨。

我知道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不想解决问题,我只想逃避。

即便是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导演,一旦创作受到资本的干涉就会严重影响影片质量。胡波的电影经历那么多风浪还能完成度很高,已经非常不错了。

我们无法想象,假如【此处省略】多给胡波一些自由和空间,电影是不是会更好。可惜,我们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了

 3 ) 胡波并不是丧,是向死而生

看死君:作为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开幕影片,胡波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就像“是一个清晰的讯号,正式开启了一场为期十天的观看仪式”。面对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唯有“放下所有预判和成见,安静地坐在电影院里,把那些议论纷纷的言语重新拉回对电影本体的交流,而这一切都只能从观看当中获得“。

在《大象席地而坐》的映后交流中,几位主创对胡波导演的回忆无疑是最为触动人心的时刻。演员章宇也是《我不是药神》中黄毛的饰演者,他在《大象席地而坐》中饰演的于城,是个狠戾、挣扎、陷入绝望的灰度人物。谈及对本片理解,他说:“《大象》是胡波这样被没收了工具的人,开垦世界的方式。”

FIRST影展运营部总监高一天,也是《大象席地而坐》后期制片人,他说:“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部电影最好的样子,是一部留存在当代中国电影史上、不会被忘记的电影。希望大家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有些东西能被留下来,这是胡波和我们同在的另一种方式。”

【看死编辑部の评论】

文/ 陆支羽、小飞侠、方知进、白泽、皮皮丘

第一次看胡波的电影,还得回溯到去年FIRST训练营的闭幕仪式上,仅仅16分钟的短片《井里的人》,以极具灵魂的末日感,赢得了导师贝拉·塔尔的盛赞。而在我心目中,这届训练营真正触动人心的短片,唯有胡波这一部。

三个月后,胡波去世。那几天,我正辗转南方宣传我的新书,去了胡波也曾带《大裂》去过的先锋书店,还后知后觉地在苏州诚品买了本刚刚出炉的《牛蛙》。那几天,我的脑海里总是回想起自己六年前写在豆瓣上的话,“好遗憾阿,不能说服你热爱死亡,或死而不去,或向死而生”。

直到终于得见《大象席地而坐》,虽然是第一次观看,却仿佛有种似曾相识的着魔的力量,从俯拍镜头以行走之速摇过雪地、道出满洲里大象寓言的开场伊始,我便被攥进这阴沉沉的情境中。整整234分钟,永远只有阴天。

无可避免的是,终究会有不少人责难片长问题。但在我看来,对于曾经“消受”过七个小时《撒旦探戈》、九个半小时《浩劫》的影迷们而言,区区四个小时的《大象席地而坐》,真的并不漫长,更何况胡波留给这个世界的电影长片,注定永远只会有这么一部了。这样的电影,不需要“找”观众,而只需要观众来“找”他。

看完我才明白,为何胡波最初会把这部电影定名为《金羊毛》,他真的是承载了对未来莫大的希望在努力前行,正如“金羊毛”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勇于冒险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理想和对幸福的追求。即便每一个角色都如此愤怒不安,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头破血流的活着。这样的勇气,我们何尝不曾有过!

是啊,胡波并不是丧,是向死而生。无论《井里的人》还是《大象席地而坐》,都是在狗日的绝望中寻找操蛋的希望,即便整个世界只剩下穷途末路的肮脏废墟,即便满洲里的大象只是空有嘶鸣的幻影。选择速朽,难道不是一种永恒吗?至少在那个出逃的夜晚,他们曾暂时安放下愤怒,围在一起勇敢地踢毽子,宛如轮舞。(文/陆支羽)

影片《大象席地而坐》的整体完成度很高,是很不错的作者型电影。片中用了大量手持长镜头,跟在四位主要角色身后,带领观众沉浸在影片营造的情绪当中,如意念流动般一气呵成地“读”完这部长达四小时的文学电影。

和贝拉·塔尔以及塔可夫斯基更诗意的镜头语言不同,《大象席地而坐》的整体风格是落到实处的生命疼痛和命运反抗。影片在一日之内用平行多线的叙述手法呈现韦布(彭昱畅)、黄玲(王玉雯)、姥爷(李丛喜)三人从命运挣扎到奋力挣脱桎梏。

偏蓝压抑的色调如同三人生活的小城一样,永远埋于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中。深藏在小城骨子里的戾气,蒸腾起迷茫死亡的雾霭。导演借助三位演员的表演,表达着自身无法摆脱的困境和痛苦。永远不要以为离开现在的泥潭就可以到达光明的对岸,因为人永远都在痛苦中受折磨,世界依旧是一片荒原。

最为让人动容的是,胡波导演借助三位主演的力量“吼出”了心中的愤懑。姥爷从敬老院无望暗淡的余生毅然逃离,韦布在泥泞荒原怒吼着“你个废物,你个狗屎,你个恶心的东西,你去死吧!去死吧!”黄玲看透人事恶毒后,酣畅淋漓的两记铁棍怒打泼妇渣男。粗粝的叙事和意识流的镜头,搭配出绝望而脆弱的作者电影风格。

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只能说叙事结构到了后半段有点绷不住,甚至可以看出来导演从开端从容流畅的镜头,变得急躁偏执,当痛苦悲伤过于现实就成了刻意矫情,台词设计得过满,剧情结构中部起伏过猛与风格不搭,少了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余韵。

影片结尾处的那声大象嘶鸣,似乎成了照亮黑暗的点点微光。导演为他的人物铺好了前往乌托邦的旅程,可惜他自己却最终没能够登上属于自己的那趟开往满洲里马戏团的列车。但正如FIRST影展组委会所言,胡波导演用电影写作一首关于命运的诗歌,这就是送给影迷、送给影史值得感恩的礼物。(文/小飞侠)

真实的悲凉不过是认清生活的无可奈何。“我能怎么办呢?”韦布对于城说的一句话让他释然了,仿佛里面所有的角色都是在诠释这句话,“我能怎么办呢”。他们从一开始就仿佛置身于无穷无尽的绝望之中,整部影片发生的这整整一天时间,也是他们重新开始的一天。或意外或逃避或反抗地在这一天毁掉了自己的生活,打破过去毫无意义的无止尽重复的每一天。

影片并不是想要压抑我们自己,并非想要去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来故意让观众的心情变得沉重。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压抑的,影片里面父母的歇斯底里,老师的不负责任,子女的无情冷漠,更多的社会的欺诈压迫,这都是我们所经历的看到的现实。

而影片里的人反而都做出了改变,去寻找新的希望——坐在满洲里的大象。结尾,当大象划破天空的嘶鸣宣泄出我们心中压抑许久的愤懑和不满,带给我们勇气回到现实去面对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

提到《大象席地而坐》,人们更多地是谈论导演胡波,很多人都是在他去世之后才认识和了解他。这个现实也像他经常嘲讽的生活和人那样,没有人会去真正关心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而像韦布那样还讲着朋友情谊和自我正义的人迟早会遭遇无情地背叛,发现自己所坚守的不过都是一坨狗屎。

我们无法真正去了解胡波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在他去世之后更没办法,但是他的书和电影已经完美地表达了他自己。《大裂》和《牛蛙》的文字像裂缝里的树根,我们窥探期间就能感受到冲破整个大地的力量。

文字已然是我们最容易表达自我的方式了,而电影则是最难去实现的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但也是最让人幸福和满足的,胡波有了这样的机会却也成了绝唱。他的文字是沉静下的爆发,冷漠的控诉,更像是拍电影前的一次总结和释放。电影是更适合他的工具,是他开垦世界的方式。

接近四个小时的时长和只跟主要人物的手持长镜头对观众是一种观影考验,但是这种方式是胡波选择的最好的方式,因为他在解刨生活的时候,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的时候,他是爱自己的,他是拿命去热爱电影的人。这种时候,无论他做什么都注定是正确的、真诚的,值得人们尊重和铭记。(文/方知进)

观影过程很有共鸣,却不怎么喜欢。

共鸣是被人物的情绪带动的,四个角色各自出场的时候都以长段无效的表达来揭示他们被推挤出门的状态,每个人都在努力辩解,每个人却都被忽视,进而都选择默认。找不到的超市卡,被压扁的生日蛋糕,喝不到的水,理不清的房产归属,他们以为事件的本貌就有力量,但这样的力量在他们辩解的对象眼中,却毫无意义。

而当他们彼此交汇的时候,你以为是孤独的心可以互相抚慰,但事实是,孤独是各自隔绝的,他们尝试着靠近,但却永远是互相排斥的。

当然,最终他们都被“满洲里的大象”给串联在一起,至少形式上有了和解,希望似乎在远处若有若无闪着光亮。

另外一些出其不意的细节也是妙笔,例如黏在天花板上的火柴痕迹,像剪雪茄一样剪掉灭掉的烟头。

不过,喜欢不上,是因为观影体验不佳。

首先是时长,一场就一个镜头的设置太过刻意,从文本上找不到足够的理由去支撑这一设置的必要性,特别是有些镜头的运动明显的感觉到是在避穿帮或是拖足够的时间去给演员上妆;其次是一些镜头失误性的晃动和散焦,加上前半部分大量的小景别,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看到人物,而没有物理环境,以及大量镜头构图总是落在人物的剪影处,以及把日光压得过分阴暗等;再而,唯一一处或是时间重叠,或是环线的情节,人物走位是不接戏的,而这两解的情节,总显得格格不入;最后,一些文学性的台词并不贴合角色的形象。

当然,这些综合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影像风格,只是恰好不对我的口味,不过我依然认同这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即使是抛开电影以外的社会事件。(文/白泽)

一天,四人,伤口,奔走。

满洲里是四人莫名的方向,有席地而坐的大象,有逃离现实的迷惘。四个小时,压抑,情绪一直绷着,仅仅在黄玲打向教导主任的棒球棍下,稍微的喘了口气。

丧吗,并不。我看到的更多是愤怒。

被校园霸凌的愤怒,被送去敬老院的愤怒,被现实生活折磨的愤怒,亲人离世的愤怒。

怒,而走。

但“你以为那里很好,其实到了就会发现,没什么不同”。

处女作就形成了强烈的作者气息,大量的手持、虚焦、剪影充斥。平行空间,同步叙事,事故巧合,将四个人串联到一起。台球杆、垃圾场、不见的狗,死去的人,明喻暗喻交错,世事反复无常。四人命运有点像,四人可以说是无数人,也可以是一个人。

有人说,《大象》风格很像贝拉·塔尔,像吗,有点,但那又如何。

四个小时,不乏诸多闪光时刻。韦布抢来的毽子,与老人隔着铁栏杆撕扯,无赖却有趣;母女二人最后的一次争吵,愤怒却克制;中途停下的大巴,韦布掏出抢来的毽子,与乘客们借着车灯围圈踢了起来,简单却升华。

还有漆黑中那声大象的嘶鸣,大象在哪,不清楚,嘶吼什么,不晓得,人们愣在那里,望向黑处。你不说丧吗,可结尾有光,你说失声吗,可远处有响,虽然光不太亮,虽然声不太响,但依然有,依然有。

四位主演每一个人都贡献了精彩的演技,完全hold住了角色,尤其男主韦布非常出彩,电影感很好。

四个小时,确实很沉浸,但依然有出戏的地方。我能想象到,对白,就是导演的表达,但在于城这个人物身上,台词略显文艺生硬,与人设不符。而韦布的同学,台词也有让人出戏之处。尽管如此,但依然掩盖不了这部电影的锋芒,沉重而耀眼。

结束的时候,胡波导演的书编哽咽地说,胡波不是丧,是向死而生。是啊,有时候所谓正能量太虚假,负“离子”或许才是人类更为重要的组成吧。(文/皮皮丘)

作者| 看死编辑部;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4 ) 大象席地而坐--真有这事那就是它腿不好使,没别的。

《大象席地而坐》新获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此片29岁导演胡波于一年之前悬梁自尽。此番遗作获奖,作者身事已及各种好评瞬间铺天盖地。从豆瓣到特评,世间的冷漠和羞辱逼死了孤独的天才,是所有评论的一致重点。因对作者的境遇的唏嘘和对影片的期望,本人立即决定熬夜观看,然而四个小时看完却呆若木鸡。

大失所望--是我对影片的所有观感。

先说影片本身

作者用不厌其烦的长镜头,自始至终的灰暗色调,用四个小时的时间,极力刻画了一个无比压抑的氛围和所有人都无处可逃并且无法可解的空间。然而众多逻辑硬伤让故事本身从基础就不成立,所有的情节也就成了无病呻吟,甚至没病找病。

再说人物和情节

韦布的绝望:家庭贫困,亲情不睦,暗恋的女同学黄玲却深陷师生恋,替朋友出头对抗校霸,失手伤人。过后得知原来是被朋友利用和欺骗,因此身心都深陷绝境。

可我很纳闷,穷孩子多了,但没谁在青春期就穷疯了。人人只要有荷尔蒙都暗恋过,没谁暗恋就能导致对社会绝望。有过青春期的男孩都有过朋友,可真没听说过谁觉得随身带着手枪的朋友软弱,需要自己出头相帮。从起因到逻辑,所有情节和人物刻画纯粹是为了绝望找绝望。

黄玲的绝望:单亲家庭,亲情不睦,父亲远在千里,母亲自私自利,和教师关系暧昧而纯洁无比的好女孩,手持棒球棍伤人的无助受害者。身心都深陷绝境的女主一号。

我不懂,我冷漠。我体会不到这种绝望何来。当真师生恋曝光,绝望该是男老师,上门闹事的也该是女孩的妈。男老师敢带着媳妇上女生家闹事,女孩的妈居然还唯唯诺诺?我不知道作者跟我生活的是不是一个国家,或者说是不是一个地球。即使为了绝望找绝望,我都找不到。

王金的绝望:家庭贫苦,女儿和女婿无德,费劲心机要把他轰出家门送进养老院,养了条狗还被别的狗咬死了。一个爱管闲事的平静老人,一个打得过流氓的社会弱者,一个爱心满满上门去丢狗人家讨说法被误解的社会底层,一个心系家庭不打招呼就带孙女离家出走的身心都深陷绝境男配角。

可我还是很纳闷,儿女不孝是你家教无方的后果,养的狗打不过别的狗是你的狗品种长的小。我更纳闷,明明知道人家的狗都丢了多天,到现在满世界贴条没找到,你非上门跟人家说“你家狗把我的狗咬死了”,然后觉得别人冷漠,误会了你是去讹钱敲诈。那你到底是干嘛去了?你想让对方说什么?你想得到的正确回应和满意结果是什么?这不纯属于吃屁噎顶了,浪风抽的难受,上门找啐嘛!这样的人如果生活不郁闷,那“生活”都该受处分。

于城的绝望:睡了朋友老婆,导致朋友受刺激自杀,因此自己心情失落,却没有得到应有安慰,所以这个世界太冷漠了。弟弟在学校被打,,满世界找不到对方,身体疲惫,所以这个世界太沉重了。等找到了对方韦布,发现对方和其实自己处境和心情跟克隆一般的完全一样,对世界,对社会,对未来,对眼前只剩一句“我能怎么样”!太特莫的无助因而瞬间落泪,给朋友母亲打电话坦诚朋友死亡真相,然后挨了不知从哪窜出来的软弱中学生一枪。

这是一个伪装成流氓的哲学家。集青春期,更年期,贱货兼二逼的思想家。我的层次太低,无论他的博爱与深刻我都无法理解。

最后说说导演:

从观影前,看到很多关于死者的评论,尤其是名导演和老板双身份的王小帅夫妇,对这个年轻天才导演,恶毒打击侮辱以及由此自杀的种种陈述。从头对导演夫妇就先充满鄙夷,尤其看到爆料的死前双方微信截图,言辞之蔑视,态度之粗暴,简直让人发指。

然而看完电影,再重新看看这封“恶毒”的留言,感觉完全不同。针对影片而言,这只是一篇客观的陈述。当然,在这个世界上,说实话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一种恶毒和恶行。自诩艺术的导演,死后被商业了一把,荣获了金马奖,这种恶毒却被交口称颂,喜闻乐见。再回头看看观影前甚至影响了我情绪,勾起我唏嘘和期望的那些评论,简直要吐了。然而死者为大,捧死者是一种善行,即使以此作恶,也必须配合气氛,否则就是最大的恶,因为这种情况下,是尤其不能说实话的。

而我在浪费四个小时的期待后,能做的也只有恶了。结巴不等于有思想,只是嘴笨。四个小时也不等于深刻,只是陈述能力太差。全灰色调不等于有深度,只是表达手法太笨重,全片单长镜头更不等于艺术性,只是婚庆摄影习惯影响太深,音效杂乱不等于写实和特点,只是技巧太粗糙,大象当真席地而坐--真有这事那就是它腿不好使,没别的。

----------------------------------------------

ps:被误解成疯子,傻子和偏执狂的天才,是对不幸天才的侮辱。被吹捧成天才的疯子,傻子和偏执狂,是对天才的更大侮辱和更大不幸。

最后说句,我知道评论死者这种事会受到“正义人民”的无情反驳,我只希望反驳前,你能真的花四个小时像我一样把电影看完。如果你连四个小时都看不下来,就粘贴几句豆瓣影评,显示你有艺术细胞,那就成恶心了。

 5 ) 我在柏林看了胡波这部4小时长的遗作

去年在柏林看了马莉导演聚焦精神病院的纪录片《囚》(后来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今年在柏林看了青年导演胡波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两部华语片的共同点是长,前者近五个小时,后者四个小时,都是体能和精神上的一场马拉松,且看完心情都会很低沉。 提前一天就去媒体中心申请了《大象席地而坐》的票,没想到被告知已经售罄,后来辗转通过其他渠道才得到一张票。我走进影厅的时候,主持人正在台上请观众帮忙寻找身边是否还有空余的座位,直到全部座位都被填满。看见外国普通观众们兴奋期待的面孔,我心情稍微有点复杂,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即将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故事,以及它诞生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心酸。可能很少有过这样的情况——电影节本该是一名导演最荣耀的时刻,观众翘首期盼,而后报以尊敬和掌声,可惜导演已经看不到了。 1,《大象席地而坐》讲述了四个人的困境: (以下四段为剧透)

第一个人是社会混混A,他睡了朋友的老婆,被突然回家的朋友撞见,朋友一时受刺激跳楼了。他觉得不是自己的责任,隐瞒事实的同时想去满洲里避避风头。

第二个人是少年B,他为了帮好友摆脱校园霸凌,失手将霸凌男孩推下了楼梯。男孩有个混社会的哥哥A,少年害怕他哥哥来报复,便离家出走到处躲藏,想去满洲里看传说中整日坐着的那头大象。

第三个人是少女C,她和母亲关系恶劣,却渐渐和学校副主任产生不正当的感情。C和副主任的绯闻传遍学校,濒临崩溃之际,她决定逃去好友B提过的满洲里。

第四个人是老人D,是少年B的邻居。儿子儿媳以学区房太小住不下为由,要送他去敬老院。老人机缘巧合被卷进了A与B的争端,再加上对子女的失望,便擅自带着小孙女前往满洲里,去看看他年轻时当兵的地方。 男女老少四个人之间有着种种复杂奇妙的关联,他们四个都在遭遇接连不断的麻烦,仿佛掉进了逃不掉的人生怪圈。眼看四个主角都无路可逃的时候,传说中满洲里那头整天坐着、不为威慑和食物所动的大象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情感出口。 2,技术层面先营造出压抑氛围: 这部电影刻画了众多底层小人物,故事以一座并不发达的北方小城为背景,再加上非常粗糙的制作——完全不打光,多数时候画面都是偏暗的,接近消色调的,甚至看不清人脸;不怎么稳的手持镜头,嘈杂的同期声,一些素材看似并未被精剪过,很多地方的混音都出现了严重问题……首先在技术层面就营造了一种十分压抑的氛围。这一方面可能是受限于成本,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导演个人风格的选择,以及后期部门出于对导演的尊重进行了全盘保留。

【FIRST二刷补充:柏林版是调色、混音均未完成的“半成品”,后在FIRST的仗义支持下,后期制作得以全部完成,二刷技术层面的观感提升了很多】 3,一部悲观厌世的作品,但流溢出作者才华: 死者为大,我很难以客观准确的语句来评价这部电影。但看的过程中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实在太沮丧了,太悲观了,每个人物身上都萦绕着一股厌世情绪。但作为一部影像作品而言,它又时闪现出作者的非凡才华。 电影里每个人物的台词多少都是有些深沉和文艺的,连两个中学生都是,口吻相当成年化。这些人物不停地拷问自己一些抽象的问题,也直言不讳地表达着对身边人和对这个世界的愤怒与绝望:“我什么都不是”,“你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吗?”,“我是最后一个看透你是个狗X的人”,“人渣!狗屎!恶心的玩意儿!”,“这世界可真恶心”,“你什么时候感到舒服过吗?”,“人生就是一桩接一桩的麻烦”……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 尽管在价值观念上我不全然倡导,但不得不说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融汇成了一股颓废、堕落、歇斯底里的气质,使得这部电影别具一格。尽管也是相互穿插的多线叙事,但并没有刻意营造昆汀和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那种戏剧性的冲突和巧合,张弛有度的叙述,隐隐的情绪高潮,让四小时的片长并不觉得煎熬。片中用了很多跟在主人公背后的手持长镜头,很多场戏干脆就是一镜到底,除了人脸外几乎没有特写,很克制,还是有一些作者性的设计思维在里面的。据说导演在拍之前跟摄影师一起做了仔细的分镜,并非肆意而为。 几个主演的形象都很接地气,但演技一点都没被掩盖,尤其是彭昱畅,从《闪光少女》里的靓丽男闺蜜摇身一变,成了北方小城土里土气的中学小混混,年龄和气质竟然都毫无违和感,真是相当厉害了。个别配角演员略微出戏。 4,影片结尾向胡波致敬: 此次《大象席地而坐》开始放映之前,FIRST青年影展负责人高一天上台介绍:“这部电影可能会是今年大家看到的最长的一部,但是一点都不沉闷,它讲述了四个人的生活,生活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长一点。希望大家可以多一点耐心,共同度过接下来这四个小时。”电影开始了一段时间、交代了主角们各自的故事开头后,银幕上才打出片名,没有主创名字。 在影片结尾,屏幕上出现“原著/编剧/导演:胡波”字样,然后放了一张胡波的黑白照片,写着英文“纪念胡波”和他的生辰逝世年月;再然后打出了这部电影的版权归属者(胡波的母亲和父亲);最后才是主创人员名单的滚幕。可以看到演职人员名单中有一个后期部门,有“后期制片人”和“后期统筹”等等,他们义务帮忙做了一些胡波没能完成的收尾工作,最后还有一长串鸣谢名单。 近四小时的电影结束后,我惊讶地发现,现场依旧几乎满座,没什么人提前退场。胡波的母亲在掌声中被请上了台,她表示能来到柏林电影节既高兴又悲伤,悲伤是因为儿子为了这部“大象”失去了生命。简短的发言后,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向观众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被搀扶着下了台,有人为她献了一束花。 花伦乐队的配乐非常出色,与影片相得益彰。片尾曲的人声采样是基督教赞美诗,颇有洗礼和升华的意味。片中四位主人公最终都在那头坐着的大象身上获得了解脱,可惜在比电影更加残酷的现实世界里,胡波却没有。

(何小沁/文)

补充短评:

柏林首映:影片摒弃了一切主流的,工业的,取悦的表达,在作者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影像作品里,进行了一次极端的,彻底的,自我的释放。尽管外表粗陋,内里的戏剧结构、场面调度、演员掌控都颇为出色。//FIRST二刷补充:后期补完后观感提升很多,不再因为技术瑕疵偶尔出戏,没有一分钟是多余的,如章宇所说,这个片长本身就是胡波的一种语言,这种情绪需要漫长的积累,最后时刻爆发。一刷看故事,二刷看视听语言,胡波力求每场戏一镜到底,剥离出主体,配角都是失焦的,但画外音画表现空间又很丰富。章宇和彭昱畅太好。其实几个主人公都在问为什么,人怎样看待自己的痛苦处境,到底什么因造就了什么果。坐着的大象真的很有看头吗?出路到底在哪里?可惜胡波也无法作答。结尾黑夜里那束天堂一样的光,还有基督赞美诗,大概就是无解之解吧。

PS:这是一部极其适合大银幕沉浸体验的电影,四小时真的没那么长,平时你可能聊会儿微信、刷会儿淘宝、打几盘游戏就过去了。相信我,只有你尊重它的篇幅和节奏,看到导演在各方面调度的用心,才能感受到内在层层递进的情绪积累,也才能理解片中主人公和胡波的最终选择,这个过程需要必要的时长。

电影很不迎合商业市场需求,但这些特质都是胡波用生命捍卫住的东西。如果你是真心爱这部作品,求你不要传播它,不要下载(蓝光都出了别跟我说不下盗版就没地方看的鬼话了),更不要快进瞄上几眼就轻易否定,这些对你走近这部电影毫无裨益。在中国的语境下我并不抵制盗版,我只是说这一次是作者拒绝妥协、抗争而来的应有结果。

 6 ) 大象席地而坐:人世间的仇恨与恶意,都在凝视的目光里

【24日最新消息】:《大象席地而坐》在当地时间24日晚举行的颁奖礼上获得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特别提及奖。 (特别提及的意思基本是:我们实在没法给它奖又舍不得所以发个奖状口头表扬一下) 以下是处女作评委会主席,罗马尼亚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的回复,关于他们评委会对《大象》的看法以及授奖词:

我们都对这部电影爱不释手,并且整个评奖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对它的讨论。这是一部非常特殊的电影,并且是一部如中国电影史上那些伟大的处女作一样、必将被铭记的电影。 这部影片的表演非常动人,对调性有着出色的掌控,推拉镜头也不输名家,这些标志都显示出这位英年早逝导演的渊博才华。在他仅有的这部影片中,胡波已经在电影史上留下了印记,他用电影发出的声音绝对不会被忽略。基于以上理由,我们三个评委非常高兴可以将特别提及奖授予《大象席地而坐》。”

【23日最新消息】:《大象席地而坐》于当地时间2月23日晚获得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的费比西影评人奖。

首发于公众号“奇遇电影”(Cinematik)

图文版参看:链接

以下是我稿件原文。奇遇版本有编辑删改部分。

胤祥发自柏林

虽然被安排在第二天的晚场放映,但世界首映场的《大象席地而坐》(以下简称《大象》)仍是首日早上八点开票不到九点就被哄抢一空,放映厅外早早排期了等空位的长队,放映也真的是座无虚席。或许外媒及观众更多是对场外信息感兴趣,毕竟刻薄点说,“自杀的年轻导演”已经足以成为一个巨大的噱头了。放映后观众们的提问也主要集中在这部影片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导演的原意,最终能不能在国内上映之类。胡波去世前完成了《大象》的粗剪版本。由FIRST电影节出面协助进行后期制作,赤角(REDiance)担任国际发行。目前这个版本仍有一些技术瑕疵,尚未获得龙标,不知何时会以何种方式在内地上映。

或许胡波这部电影并不会如他的死亡那般引起(有限范围内)的轰动——吆喝是一回事儿,卖票是另一回事儿,但这部有待进一步后期打磨的影片仍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成为2018年乃至近十年非常重要的华语电影作品:胡波在影片中实践了一种贝拉·塔尔式的时间-凝视美学,是华语电影中极为少见的极端作者化风格,然而也是因为没能解决剧作和视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作品仍呈现出一种撕扯般的分裂状态。

《大象》的片名和一小部分情节来自胡波的小说集《大裂》中的一部短篇小说,不过影片把小说中席地而坐的大象从花莲动物园搬到了满洲里马戏团;睡了朋友老婆导致其跳楼的“我”也不再是失业编剧,而改成了小混混;他跟前女友的纠葛也得以保留,这些大概是……影片十分之一的情节吧。小说《大象》算是作为小说作者的胡波的某一种特定风格:深受雷蒙德·卡佛(尤其是其译文)影响的作品。另外一种典型的胡波风格则是脱胎于电影学院剧作教学的强戏剧化作品,通常人物及关系比较简单而事件比较离奇。我相信《大裂》中不少片目都是当做电影故事大纲来写的。这种创作状态忠实地反映在了电影之中。

《大象》是极度分裂的:剧作上是一个昆汀、盖里奇、宁浩或者《心迷宫》式的多线复杂叙事,并且更为极端地将故事时间限制在一天之内,四个人物之间除了人设上的联系,基本是靠巧合完成的,这是典型的靠剧作技巧实现的编剧工作。但与之背离十万八千里的是……恍如贝拉·塔尔般的视听风格。作曲听上去颇从Mihály Víg的作品中找了些灵感,有着很相似的曲式和编配方式;音效虽仍有待进一步润色,但仍能听出一些颇为作者化的处理,比如强调人物的主观感受,在情绪极端激烈的时候故意使用音效的静场处理等等;摄影则是以时下最流行的“沉浸感”为要点,但语法结构上则是强调对人物的凝视和对真实时间展示,以中近景到特写的手持跟拍和环移为主要的镜头调度方式,有许多设计非常精湛的长镜头。胡波曾参加了贝拉·塔尔做导师的FIRST训练营,也拍出了一部颇受好评的短片。《大象》中有多处指向贝拉·塔尔的段落,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养老院那场戏,完全是对《鲸鱼马戏团》里暴徒袭击养老院的致敬。这种视听风格当然极大地加强了对片中人物仇恨、恶意、无助、焦灼等情绪和状态的表现力,但也相当大程度上与剧作的强情节无法匹配。

这大概是胡波作为导演最挣扎的所在。一方面他的全部学院训练都将他指向一个强调强叙事剧作和类型电影的方向;另一方面他的个人美学追求又是与之完全悖反的。相比之下,贝拉·塔尔的处理就是以视听为先,《伦敦来的男人》作为一部乔治西默农改编,一部看起来一点不像,却又事实上包含主要元素的黑色电影和犯罪片,以牺牲叙事为代价换得了纯粹的影像。当然胡波无法跟早已大成的塔爷相比,这个例子是想说明高度类型化的叙事和极端作者化的影像风格是如何之不可调和。

如果胡波选择他作品中另外一种影像来源作为主要风格的话,这种分裂状态或许可能得到解决——我所说的这个方向是日本“丧片”,比如山下敦弘等三位日本导演改编佐藤泰志的作品,或者桥口亮辅的《恋人们》。《大象》在影像风格上最接近的是吴美保的《只在那里发光》。片中有不少看上去颇为日系“凹造型”的段落,加之四个主要人物中两个中学生一个青年小混混——其实《大象》的一个可能的方向是(无论日式还是中式的)残酷青春,但是胡波完全摈弃了这种可能,更多地通过(贝拉·塔尔式的)凝视来直抵人物内心的恨和他们遭遇到的恶意。《大象》是无比绝望的,而且随着情节的推进变得愈加绝望;它对社会并无意批判,而是一种彻底的拒绝。片中人物不无故作深沉的那些人生感悟式的对话或者独白,正如片中那个刻意设计的、虚幻且无法抵达的满洲里一样,完全是作者赤膊上阵的干预;而这种稚嫩和生涩可以被原谅,而且必须被原谅。正如《大象》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的光芒是显而易见的闪耀。

看《大象》的时候其实我一直想起罗马尼亚的天才导演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库。2006年时年28岁的他在拍完《加州梦想》后不久因车祸去世,同车去世的还有他的好友,年轻的录音师安德烈·通库。一年之后按照导演台本剪辑完成的《加州梦想》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并捧得大奖,也成为名震一时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代表作。从那年起,罗马尼亚国家电影学院的国际学生电影节CineMAiubit就将最佳导演奖命名为“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库奖”,最佳声音设计奖命名为“安德烈·通库奖”,直到现在。那么国内的节展,会有类似的举动来纪念胡波吗?

 短评

说句气话:死的怎么不是王小帅啊!

10分钟前
  • j
  • 力荐

四个人终究在坐着的大象身上求得了解脱,可惜在比电影更残酷的现实世界里,胡波却没有。影片摒弃了一切主流,工业,取悦的表达,在作者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片作品里,进行了一次极端,彻底,自我的释放。尽管外表粗糙,戏剧结构、场面调度、演员掌控都颇为出色。//FIRST二刷补充:后期补完后观感提升很多,不再因为技术瑕疵偶尔出戏,没有一分钟多余。一刷看故事,二刷看视听语言,胡波力求每场戏一镜到底,剥离出主体,配角都是失焦的,但画外音画表现空间又很丰富。章宇和彭昱畅太好。其实几个主人公都在问为什么,人怎样看待自己的痛苦处境,到底什么因造就了什么果。坐着的大象真的很有看头吗?出路到底在哪里?可惜胡波也无法作答。结尾黑夜里那束天堂一样的光、基督赞美诗,大概就是无解之解吧。这是一场梦,谢谢你,胡波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在UCCA看完大象席地而坐,回到家里,吃了个饭,昏昏沉沉睡到现在,感觉昨天的一切就像一整个梦一样。胡波这四个小时,太纯了,几乎没有什么污染,除了最大限度的影像,其他都是最低限度,事实上我连丧也没感觉到,关于生活,关于生命,人与人的关系,明明就是这样的,全都是大实话,生无可恋是一种恰当的态度。也正因如此,结尾那些踢毽子的人,难道不让人感动吗?他们是多努力地在无可避免的黑暗中,寻求一丝若有若无的联系啊。

1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以为爱犬不会伤人,却在四处狂吠;相信朋友不会撒谎,却是真的窃贼。无法用水灭火,不能肉身挡枪,钻不出笼子觅食,跳不下高楼殉道。韦布捡起一枚毽子,于城抖落一身烟灰,黄玲背上一包风雪,老王扛起一根球杆,从肮脏的世界出发。于是满洲里多了一只坐着的大象,再没人拿叉子去扎它,它也再无法站起。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华语电影的确很多年没有出现这样单纯展示愤怒与绝望情绪的电影了,这在很多过来人眼中的确还是一个稍显幼稚的表达。但对生活不满,纯粹骂街式的态度是青年人绝对必要的一个阶段。集体性理中客式的青年状态对于一个民族来讲甚至是恐怖的。

22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有很多喜欢的地方,但更多的是遗憾。遗憾导演没有再抵御这个世界的严寒更久一些。若他活下去,可能就不会这么狭隘,不会把经验和常识不足当作外界加诸的苦难,把故作深沉当作青春姿态,也不会把父母和成年人都当作敌人。他再也没机会理解挣扎熬过去是什么感觉,是更苦涩,还是更宽广。

23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4.5 如果粗暴地想象,可以把这个脱胎换骨的彭昱畅,看作是胡波的“代言人”,去见“看不见的大象”。《大象席地而坐》在彻底寒凉的绝望中,显露出导演本人的愤怒和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丝温存。他那惊艳绝伦的镜头调度与叙事上的才华,被一股子“社会即暴力”般麻木的笃定,使劲拖着向前走,没有尽头、也不见后路。其实,哪怕“生”没有意义,寻找意义的路径也不该被封堵、丢弃。活着不是一个关于撑不撑得下去的幻觉,它也不会在哪个时刻或不同的地方就会变得有多不一样——即便是痛苦,也只能被“生”所感受到。哪怕是陷入绝境的人,出路也永远会有的。自由赋予处境意义,而非处境决定人的选择。这是这部电影想说的,但很可惜,胡波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不要让自我被这个社会的暴力所埋葬。能活住这样一个念头,便足够了。

25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这个故事太真实了,就是我身边发生过或在我成长过程里看到过的,电影中的那些事件对峙、心理对峙,没有生活经验和内心思考过的人是做不出这样的电影的。大量的长镜头、跟拍,镜头虚实结合,在物理上它们不是景深镜头,可它们在叙事层面上却是极有深度的。导演原本有机会成为华语电影最有影响力的导演。

27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力荐

一股原始生猛的影像力量。

2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你听过人类这种丑恶的东西吗,所以他们才要编造一个大象的故事;你见过人间这个丑陋的地方吗,所以胡波才要消失变成一只大象;你经历过人生这件丑诞的事情吗,所以孤独的人才都要去满州里看那头动物园的大象。可是火车都开走了,我们发现自己还被留在原地。

29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这电影不行。导演过于自恋:所有的角色其实是同一个人,就是导演自己。不管角色年龄职业经历性格心性,说话办事一个调调。都因他缺乏阅历所致。他戾气太重:所有的角色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全部在发泄情绪,没有一个人是去解决问题的。如果全世界都欠你的,可能因为你是中二吧。在表现方法上,他表达的东西就那么点儿,浅薄得很,观众一眼就明白了。完全用不着这么冗长,浪费大家时间。人品不知,作品真不行。违心叫好,才是对艺术和对他的不尊重。

34分钟前
  • 呕吐的女尸
  • 很差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6分钟前
  • 东林君
  • 力荐

即便是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导演,一旦创作受到资本的干涉就会严重影响影片质量。胡波的电影经历那么多风浪还能完成度很高,已经非常不错了。我们无法想象,假如制片人、监制多给胡波一些自由和空间,电影是不是会更好。可惜,我们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了。PS:11月17日,《大象席地而坐》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这应该是对当初不看好导演和这部电影的人们最有力的回击。

4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别拍电影,别当作家,学个绘画,或者音乐,哪怕跳跳舞也行。——胡波。

46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香港艺术中心的空调冷的我骨头缝疼,尽管如此,我还是睡过去了3次。对不起了导演,不好看就是不好看。我觉得自己这四个小时应该去爬太平山。

49分钟前
  • 邢早早
  • 较差

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是家庭问题,父母如此,子女便如此。家庭如此,社会便如此。鲁迅早就说过: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关于胡波的死,我觉得是看透了,他用他的电影和自杀回答了加缪所说的哲学的根本问题:生活不值得经历!

50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你总是不高兴,跟个诗人似的。

51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因为导演去世了,所有人就把焦点放在导演身上,忽视了作品本身,部分观众熬了四个小时可算看完了电影,开始大笔一挥批判导演心理阴暗目光狭隘,甚至说他卑鄙无知,“这个国家的人怎么都这样邪恶?”这句话还真说对了。部分观众太把自己当个人了,站在上帝视角指责导演抗压能力差,作品呈现的三观太狭隘,所有人必须热爱这个世界吗?所有人都必须乐观吗?凭什么呢?他拍电影就是一次彻底的释放自我,不可以随心所欲一点吗,因为这就是他眼里的世界,他拍下来给我们看,然后你双手叉腰开始喊:世界才不是这样的!生活处处充满希望!有什么用呢?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也不一定要每个人都理解。你的世界是彩色的那是你的荣幸,以此来指责嘲笑黑白世界里的人,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53分钟前
  • 卟咚
  • 推荐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远算不上完美的作品,无论是粗糙的混音还是略显稚嫩的台词,但调度与运镜实在是太出彩了。这几年不少国内独立制作都喜欢去塑造这种一片死灰、丧到极点的环境,这部片无疑是最成功的

5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结尾剧作和台词都露了馅,陷入一种偏执的无路可走,但这个死胡同其实是假的,是作者自己给自己按上去的,他当然知道出路或许是可能的,但他不相信,不相信事情和人是会变的,他更愿意相信那个死胡同,那个速朽的永恒。无论是电影还是真实生活。

59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