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牧马人(1982)

爱情片大陆1982

主演:朱时茂,丛珊,刘琼,牛犇,雷仲谦,奇梦石

导演:谢晋

 剧照

牧马人(1982) 剧照 NO.1牧马人(1982) 剧照 NO.2牧马人(1982) 剧照 NO.3牧马人(1982) 剧照 NO.4牧马人(1982) 剧照 NO.5牧马人(1982) 剧照 NO.6牧马人(1982) 剧照 NO.13牧马人(1982) 剧照 NO.14牧马人(1982) 剧照 NO.15牧马人(1982) 剧照 NO.16牧马人(1982) 剧照 NO.17牧马人(1982) 剧照 NO.18牧马人(1982) 剧照 NO.19牧马人(198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7 04:06

详细剧情

  1970年代末,在西北敕勒川牧场做了小半辈子牧马人的小学教师许灵均(朱时茂)一路风尘来到北京饭店,与3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旅美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刘琼)见面。当年,追求个人自由的许景由无法忍受与妻子的错误婚姻,丢下妻儿去了美国。此次归来,他有心带许灵均回美国继承事业。
  交谈中,许灵均不认为将自己融在集体中、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行为是思想陈旧的表现,对于父亲的舒适生活,他并不艳羡。
  回顾自己几十年来所走的道路,虽有幼年成为弃儿、青年被打成右派下放牧场的悲惨经历,却也数次从牧区质朴、善良的乡民身上感受到人间温情,而在艰难岁月中与四川苦命女李秀芝(丛珊)结为夫妻后,许灵均更是尝到苦尽甘来的心酸与甜美。他认为,国家在好不容易迈过“文革”这个大坎之后,个人更应该同亲朋一起,不离不弃地跟着她走向新生。

 长篇影评

 1 ) 牧马人

出生罪(爸爸是右派)

妈妈说,爸爸就是妈妈手里的一支风筝,飞的再高,线也在妈妈手里。 ——我没瞎编,我听见了,你昨天夜里对爸爸说的。 哎,给家里再留十块钱。 ——嘿,家里要什么钱,穷家富路,你带上吧。 别跑,别跑 我大概是在集体中生活惯了,就很重视我们国家的荣誉感。 你家里没有人了,你就搬到学校宿舍来住吧,吃饭嘛,可以和教室搭伙。 我死过去,不过我又活过来了。 我不但找到了人的价值,还找到了人的温暖,我找到了父亲,还找到了母亲,对于他们给我的,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哎,拿了一双筷子。 吃饱了饭,不想家。 什么?让一个老贫农上山,让一个年轻的右派在家享清福?你是什么阶级感情? 我爱人喜欢吃,她是四川人。 你要老婆不要 你要老婆不要,只要你开金口,我一会就给你送来。 那你太可怜了。 ——我不可怜,我看出来了,你是一个好人。 这是我们七队,每家送你五毛钱,一共是二十三块五毛。 一去十多天,连马都想家了,人也不想家。 真那么荒凉的地方当教师,你不觉得乏味吗? ——在那些地方播种文化是很有意思的,沙漠上的绿洲是很可爱的。 人是万灵之长,智慧的差异是很小的,经历本身就是文化。 妈妈,长大我也当老右,挣好多钱给你买小皮鞋。 他就是当上官,我也不稀罕,就算再放20年马,我也不嫌弃。 钱只有我们自己挣来的花的才有意义,才心里安逸,就像我买盐,我知道是我卖鸡蛋挣来的…… 不去,中国这么大还住不了了,非得到外国去住。 现在我们国家走到正路上了,我愿意和人民一道来爬这个坡。 我是坚信我们这个民族生命的。 请你相信四十岁人得信仰不是那么幼稚的。 我不想做金钱的奴隶。

 2 ) 金钱无法创造天伦的宫殿

    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弃子,二十年窘迫的人生,影片用交替陈述的方式讲述了经历那个年代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用亿万富翁的父亲这个角色来使矛盾激化,更体显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时代的背景,使人物性格更鲜明。

    属于那个时代的真挚和纯朴在如今看来似乎遥不可及,如今的人们忙碌的寻找着地位,财富,荣誉,较量着手段和脑力,人与人的真情交流显得苍白无力,幸福感和知足感被欲望和空虚所替代,坚定和毅力被浮澡和诱惑所打跨,还有先结婚再恋爱的吗,还有人因为一句“这是我存的四十块钱和一些粮票,你回老家吧,我是右派”“我的命好,因为我遇到了好人。”而泪流满面,只因你懂我。

    秀芝小学没毕业,她善良、能干,海陆空齐降,勤俭持家,“我不管他是老师也好右派也好,在我眼里他就是许灵钧,是富翁我也不稀罕,是穷小子也跟他过一辈子。”瞧这种坚定和志气,有像现在一样发誓说无论贫穷和富有都坚守吗,没有,有的只是一纸窗花,两只红烛。灵钧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去了国外,从此他成了弃儿,后被打成右派去放马,遇到了一群纯朴的牧马人,对他无微的照顾使他重燃生活的希望,毅然放弃了出国的机会,选择了大草原,选择了祁连山,选择了山里的孩子和患难与共的妻儿,因为这是他的根,这是他二十年后写下的我的祖国,他的知恩图报也是那个时代人物真善美的最完美体现。

   信念是生活的基石,时代论英雄,或许每个时代对于真善美的表达方式不同,然而坚守和感恩的精髓理应值得传承的吧,而现在还有这样的时代人物吗,是诱惑太多还是现实太残酷,几十年后还有什么影片什么情结是可以重温依然感怀的,悲凉和无奈,又让我想起了前些天看的书法展,依然是一些老同志的笔迹和题词,也许时代的人物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给人生留个希望吧,相信多年后,会有属于我们这个变革时代的人物出现,会有一种新的信念指引人生,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3 ) “老许你要老婆不要”的火爆,源自这个时代单身狗们的恐婚情绪

“老许你要老婆不要”这句话在去年火爆全网,这话出自1982年上映的电影《牧马人》。

《牧马人》于1982年上映,当时共有1.3亿人观看了这部电影,假如按照25元一人的票价,换算到现在相当于32.5亿票房,该片可以凭文艺片的属性排到历史票房前十位。

女主角丛珊在同年当选《中国青年报》“最喜爱的十大青年银幕形象”,成为了当时无数少年的梦中情人。

但丛珊绝不会想到,34年后,她又成为了无数单身狗心中的“最佳老婆”。

1

一部文艺片的火爆,必然契合了一个时代的人的心理需求。

1982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wenge时期留在人们心里的伤还在隐隐作痛。

《牧马人》的主人公许灵均是戴了20年右派帽子的地主家的儿子,他在被人称作“老右”的日子里苦熬,终于熬到了摘帽,重新成为教师,还获得了500元补贴。

但就当许灵均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他远在美国身价达亿万的富豪老爹跑来中国找他,希望许灵均能跟自己回美国发展。

许灵均回顾了自己这些年来所经历的一切,他满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抵挡住了诱惑,选择继续留在了国内。

“秀芝,你说得对,有时候,感情是信念的基础,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相濡以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牧马人》

2

如今牧马人能再次大火,主要源自这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淳朴爱情,这恰好满足了当代单身青年对脱离物质的爱情的向往。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使人们产生了恐婚的心理。

现在男女双方要谈恋爱,可要比做黄冈的高考数学模拟卷都要难。

于男方而言,一提到找对象,就特怕女方谈房子、车子,“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成为了很多男同胞找对象的阴影。

反过来,女方拜金,难道男方就不拜金了吗?

如今许多男性找女性怕遇上扶弟魔,所以要找独生女,最好岳父还有能耐,与之相对应的,也有“找个富婆少奋斗十年”这种俗语在民间广为流传。重金求子的骗局,就是专门为这种心理的男同胞而设置的。

即便双方条件相符了,你敢将自己的心全给掏出来吗?

万一对方是个PUA咋办,骗财骗色,睡完晒群。

万一对方是个渣女咋办,十动然鱼,你怎么不追了?

即便是男女双方谈恋爱了,男方能熬过自己被绿的猜忌和各种求生欲测试吗?女方又是否能保证男方耐得住寂寞不去找别的小姐姐玩。

老一辈的人无法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给子女介绍相亲会引来他们强烈的排斥!我爸告诉我,他在我这个年纪已经结婚了,要是有人给他介绍相亲对象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其实年轻人也并不是真的只想就这么一直单着,不然,我们也不会自嘲单身的人为“单身狗”。

我们只是担心,担心自己还不够优秀,担心真心喂了狗。

我们希望在尘世间多磨砺一段时间,让自己配得上理想中的那个他\她。

恋爱之路的两旁满是诱人的红色玫瑰,但玫瑰的枝条上长满了毒刺,到底摘不摘?

有的人戴着金手套,有的人戴着银手套,屌丝们看着自己赤裸的双手,想想还是攒钱买副手套再摘吧。

但与此同时,满腹心事只能交由漫漫失眠夜,不离不弃的陪伴,相濡以沫的爱情,谁会不想要?

3

此时,有个神仙般的黑胡子大爷忽然闯进了你的家门,问你:“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只要你开金口,我待会给你送来。”

老许以为是开玩笑,于是笑笑说:“那你就送来吧。”

后来,大爷真的给老许送了个老婆,两人还没见面,结婚证就先领了,属于先结婚后恋爱式的爱情。

不管如何,这种简单粗暴、先斩后奏的包办婚姻首先就将广大单身同胞的纠结之苦给解决了。

更令人激动的是,秀芝和老许认识的第一个晚上,就相互确定了对方的人品!

电影中老许已经三十多岁的年纪,性压抑了十几年,但是他第一晚见到秀芝,就掏出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积蓄,让她回娘家探望。

秀芝没有接钱,她只是流下几滴大眼泪,哭着说:“你嫌我长得丑!”

这时候老许急了,他可不是这个意思!他也哭着说:“我,是右派。”

秀芝说:“姓郭的大叔跟我说,你不是坏人。”

之后的对话,就是老许揭底,诉说自己的穷困,秀芝表示不嫌弃。

老许:“我是犯过错误的。”

秀芝:“犯过错误,我们以后不犯就是了。”

老许:“我这个人,注定要在这儿劳动一辈子。”

秀芝羞答答地说:“一辈子有什么不好?我陪你在这儿劳动。

老许:“那也太可怜了。”

秀芝:“我不可怜,我命好,我看出来了,我遇上个好人了。”

秀芝非但没有嫌弃老许,还认为自己捡到个宝,认为自己是个潜力股。这对于长期受压迫、苦哈哈过日子的老许而言,是多么大的精神宽慰。

同时,这对于广大单身男青年,也是具有巨大的心理安抚作用,让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

4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段话出自前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电影中秀芝看了这场电影,记住了这段台词,在电影中不断念叨着:“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中国人有句俗语叫“贫贱夫妻百事衰”,但老许和秀芝这对贫贱夫妻,却将生活过得温馨又幸福,让原本寂寥冷清的土房子变得生机勃勃。

老许出去放牧,秀芝就在家里打土坯,在院子里养鸡养鸭养兔子,还为老许生了个大胖小子。

等老许回来,秀芝就告诉老许自己有多想他,在老许离开的这段日子秀芝还记了日记、看小说。

夫妻俩读着秀芝的日记,秀芝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老许还在秀芝手掌上教她写她不会写的字。

秀芝嫁给老许几年后,老许就被平反,还当上了教师,邻居们都到他们家来祝贺夫妻俩。

郭大爷对秀芝说:“秀芝啊,你还真得请我喝一杯,许老师不光改正,现在还是国家教师啊。”

秀芝说:“我不管什么教师不教师,在我眼里,他是许灵均,他就是当上大官,我也不稀罕,再放二十年马,我也不嫌弃。

秀芝接着说:“从结婚的那天起,我就把他给改正了。”老郭开玩笑道:“你改正有什么用?你改正也不能补那500块钱呐。”

秀芝动情地说:“我把心都挖给他了!比钱贵重得多!”

这是很多文学作品、电影作品一直都在试图告诉我们的道理:真心比钱重要!

这种质朴的道理仿佛被提了太多次,导致人们都有了免疫,再次朝着物质至上的方向发展。

回过头来我们惊觉:若感情夹杂太多的物质因素,会变成一条荆棘丛生的路,会变成一道极难的选择题,会让生活的重担压垮你的精神。

5

很多人会批判,电影终究是电影,将爱情渲染地过分美好,我们也只能看看受点安慰,现实中怎可能有这样好看的媳妇忽然闯入自己的生活?

现实中,也极少有辛苦劳作后不嫌夫穷的好老婆、飞黄腾达后不嫌妻丑的好丈夫!

但我想这便是电影的意义,向我们诉说美好的存在,向我们描绘爱情应有的样子。

纵然只有千万分之一的概率,我们也要飞蛾扑火,去寻一个许灵均or李秀芝。

以上。

ps:我建了一个影视交流群,在群里,遇见和你喜欢同样类型电影、剧集的人。入群加我微信:joker61964,记得备注“电影”。为营造良好聊天环境,群里仅讨论、交流,不能发广告,热爱发各种购物链接的网友、微商请勿加。

 4 ) 这绝不是一部爱国主义宣传片

这部片拍得是人性。

美国老爹说老许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其实是误解了,有血有肉的人,无关主义,不计仇怨,无论政治和历史。 这绝不是一部爱国主义宣传片。老许“爱国”的选择,不是出于某种宏大的政治理想,是从个人与牧场、牧区的人民、妻子和孩子的真实情感中生发出来的。现在我们仍然需要这种情感,从爱家、爱家乡,再到爱国。

如果牧场的乡亲们不是把老许当做人来善待,而是把他当做老右来批斗,他对这些乡亲和这个牧场、这个祖国和这段人生经历,会是怎样的情感?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牧马人的生活才真正是“人”的生活。男人牧马、教书,老婆孩子热炕头;女人打坯、种树、养鸡,学字、写日记。现代中国经济上越来越接近美国,不幸精神生活也越来越接近美国了——人们发现了空虚,像老许的儿子期盼小汽车,现在长大后的他,会像他父母一样幸福吗? 台词真的是太有力量了—— “不管他是老右还是老师,在我眼里就是许利军。” “有文化的人就应该干文化的事儿,来放什么马。” “我也想当老右。” “桌子板凳都平反了!” ……

 5 ) 时代里面的小人物

主人公许灵均被错划为右派后的生活遭遇来看,本身是悲剧的,但是影片表现出来的并非是悲剧。影片开片从外部的场景来看并非阴郁可怕,而是将更多的描写大自然的风采。主力描写在许灵均在普普通通的劳动群众中所得到的关心和帮助,所感受到的温暖和情意。
作为许灵均的妻子,李秀芝这位纯真善良而又勤劳能干的农家女子,在与主角婚后,秀芝的勤劳能干脱坯建房、种植、饲养、样样行;面包会有的,所有的东西都会有的。她为许灵均带来了妻子的温柔体贴和充实丰富的家庭生活,使他通过她,与那片立足生存的热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淳朴可爱的秀芝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许灵均初见秀芝时,由陌生、惶然、同情,而终至喜出望外的情感变化,都表现得真实而富有层次;俩人之间的夫妻生活和感情交流也很自然、生动。
作为配角的郭扁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真实生动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牧民形象,从“郭扁子喝口水都是自己拿瓢往锅里舀,还发动乡邻们凑钱,忙不迭地张罗他们的婚礼……集中表现了他的热心和善良无私,“文革”风暴袭来时,郭扁子子煞费苦心地用计,机智保护他免遭造反派的冲击与批斗。他同董大爷商量,咬定山下草情不好,绕着弯子迫使队长留下许灵均使其免遭批斗,他教育孩子不要再喊“老右”的苦心;他将孩子们郑重托付给重新执教的许灵均时的诚恳。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征,使郭扁子这一独具光彩的形象深入人心~

 6 ) 《牧马人》——李秀芝

“她呀,就是个毛丫头。”这是在爸爸面前,许灵均对妻子李秀芝的形容,这句话被爸爸漂亮的女秘书称之为甜蜜。的确,“毛丫头”这个形容令人羡慕,在谦虚的同时,也表达了灵均对秀芝的容许和爱。谁会对一个毛丫头有过多的要求呢?不过,秀芝又不止是灵均形容的毛丫头,她还有一身的本事。

“勇”秀芝,在四川闹饥荒,走投无路之时,敢于离开家人,自找出路。坐在一辆拉砖的火车上面逃到祁连山,找表姐给介绍的未曾谋面的“未婚夫”。无奈到了祁连山,未婚夫却因意外亡故了。

“智”秀芝,在无可选择之际,碰到路人郭piǎ子问询,她说出自己的情况,说自己能干活,想找一个吃饭的地方。郭piǎ子说要给她找个家,她点头答应。郭piǎ子已来回跑了三十里路将秀芝和灵均的结婚证办好。

“勤”秀芝,结婚后,秀芝主动洗碗、缝衣服,因为妈妈告诉她,到了人家要勤快。她脱土坯、套院墙、种树。她养鸡鸭鹅,还有鸽子、兔子,被邻居笑称“海陆空司令”,说她养什么成什么。她把家折腾成了她想要的样子,邻居来了都说灵均的家简直换了一个样子。

白天劳动,晚上学文化。她和邻居去看电影《列宁1918》,她学字,写日记。秀芝看到上山放马十天才回来的灵均时,她正在脱土坯,回头对灵均哼了一声,说道:“马儿都知道想家,人都不知道想家。”这是她说出来的,也是她写在日记里的。我觉得许灵均说的“经历就是文化”这句话真是没错。她拿出日记本给他看,像是拿出了一件礼物那样,灵均也很为她的进步开心,一字一句念着。甜蜜的情景着实让人羡慕。翻了几页时,秀芝突然抢过来不让看了,说是土坯的坯字不会写,灵均刚要落到纸上,她伸出手,让他写在手心里。

“下次我也要去,一去就是十天。”

“汉人的女人哪有上山的?”

“那我就化妆成男人。”

话音刚落,她大力抽了一下手中的鞭子,发出一声脆响。正在用毛巾擦脸的灵均被吓了一下,眼神又变成一个爱护妹妹的大哥哥的眼神。

灵均的老右身份被平反,被安排到学校当老师,每月还能领导500元的补贴。数着灵均拿回来的那么多钱,她说:“在我眼中,你还是那个你。”

灵均爸爸来北京接灵均回美国做企业的接班人。临去北京的前一个晚上,秀芝为未曾谋面的公公做了很多茶叶蛋,做完已经很晚,秀芝累得几乎直不起腰。灵均问秀芝:“如果我和爸爸去美国呢?”“你开心就好。”这个年代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一个小女人的觉悟,竟是如此深刻,即使现代,也是很多的亲密爱人都无法做到的。“你不怕我丢下你?”“你舍不得祁连山的孩子们。”首先声明自己微不足道,其次强调灵均的教师身份。我觉得这是一种信心,对自己,对爱人。而她在送灵均上车时,又在汽车开走时刮起来的灰尘中背着儿子追出那么远,我很为她心疼,又感觉她不是那么确定。虽说笑称灵均是风筝,自己是风筝线。

灵均和爸爸在北京相处的一周时间里,灵均和爸爸和解了,爸爸也理解并开始羡慕灵均的简单的幸福了。在写给妻子的信中,爸爸读到了灵均的选择:留在国内,留在祁连山。王子和公主继续幸福的生活。

前几天还和大姐姐讨论独立生活的能力,我甚至还对这种能力大为赞赏,大姐姐提醒了我:追求幸福也是一种能力。是啊,如果可以,我们宁愿选择幸福。

感谢收看

 短评

谢晋反思三部曲之二,父子俩再见面更像是两种文明、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一个在现代文明中适者生存,一个在阶级斗争中苦苦挣扎。虽然改编自伤感文学,但并没有营造凄凉的氛围,很克制地反思过去,寻根、信仰这样影片探讨的主题在现在显得更合时宜,三十年前找到的根现在被抛却之后的根在那里?

10分钟前
  • 尾生
  • 推荐

他没有跑到外国去拿欧洲三大的奖,他的电影没有某些文革片至今还广为人称道,但某些导演永远也学不来的各种特写和蒙太奇手法他却能信手拈来。他拍文革片不是为了借机大肆批判攻击,讨好西方赚得满身荣誉,而是真的为了反思,为了更好的明天,因为他是这片土地的守望者,是祖国和人民的牧马人。谢晋是一个有气节的导演!

12分钟前
  • 红苹果香烟
  • 力荐

对爱国派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表现得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嘛,虽然文人士大夫始终不愿意承认,但古往今来的历史,包括他们自己记下的故事都一次次显示出这样一个事实:泥腿子、手茧子确实就是比大多数他们所谓的“知识阶级”更加诚实可靠。

17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推荐

续集是朱时茂携家属去美国继承遗产买了农场养马,牧马人变身美国牛仔。

21分钟前
  • 冇有
  • 还行

看得我热泪盈眶,这片土地能把人弄的遍体鳞伤,也能靠着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心把人治愈,许灵均和父亲的对话,实际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撞,借许灵均之口说出的主旋律,是历经苦难后,看到一丝希望的真情流露,这种主旋律比这几年院线流行的要高级很多,只是过去三十年再回过头看,许灵均最终还是错了。

26分钟前
  • 迷失东京
  • 力荐

这算是一个西方社会个人欲望与享受与东方社会集体荣誉的两种文化冲突,许灵均代表了那个年代大多中国人民,感受到了民族发展的希望:在那个年代,或许人民会物质匮乏,但心灵却是十分的美丽。

31分钟前
  • Elvis Tang
  • 力荐

那个年代的影片 当然是充满正能量的歌颂社会主义好 讲述敕勒川的小学教师前往北京与失散多年的美国富翁老爸相见 通过两人相处七天穿插回忆 重现了男主角朱时茂从被赶出地主家庭到被打成右派到前往敕勒川牧马到与妻子结婚到平反做教师的坎坷一生 最后与男主角拒绝前往美国继承父业来展现伟大的爱国情操

36分钟前
  • 李小庫
  • 力荐

这种女主是“传统中国男人”永远的意淫吧……不用花一分钱的贤惠机器,任劳任怨还能生儿子,而男人只需要记住对方爱吃的东西就是模范丈夫了。末尾更是错误又做作的选择,以大义凛然作为虚伪的外衣。

38分钟前
  • 鲁镇周可儿
  • 很差

感情营造很成功,故事采用倒叙手法,形象的刻画了徐林均在选择是否和父亲去美国的矛盾心理,“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对祖国的爱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共有的内心情感。

40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牧马人》看完了,不得不感慨,那时人们的三观真的好正。特别是女主的几段话。教育孩子花自己挣的钱才有意思,妈妈告诉她要勤快,放一辈子马也不嫌弃,中国那么大为什么要去外国。这些朴实的观念,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41分钟前
  • 叶寻
  • 力荐

找这么个媳妇我也不去国外

43分钟前
  • 罗夏
  • 推荐

许灵均用现代话来讲算是典型的佛系青年,对自己的遭遇和婚姻都是安于现状,用孔子的话来说算是中庸处世。之所以他能如此佛系还是归结于遇到的基本都是好人。。

47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49年,许景由去美国,许灵均11岁。30年后,再见面是79年,许灵均41岁。这是一部反映当时政治路线转变的影片,一方面物质生活在提升(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另一方面不做金钱的奴隶,独立自主。知识更加收到尊重,人尽其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灵均的信仰不是浪漫的理想主意,国家当时处在黎明的前夕。相比个人的物质享受,建设10亿人口的国家更有意义。讲得非常明白了。男主女主的价值观跟我爷爷奶奶一模一样,想起童年了。

50分钟前
  • 普通但自信
  • 力荐

2019年快结束的时候,这部电影火了,引起了年轻人广泛的共鸣。影片质量优秀,虽然老派,从镜头语言来看,还是一级大师水准。而在今年火了也确实有当下时代背景,人们羡慕那时的爱情的纯真不掺杂物质,与当下年轻人压力过大有关系,人们羡慕朋友邻居间的热心真诚,与现在人情冷淡有关系,有人感动与家国情怀,与今日祖国强大有关系。社会变了,80年代末期到2000年代,甚至到2010年代的前几年,年轻人,知识分子都还是认为外国的月亮圆,挤破脑袋往美国跑,到今天一切都变了,虽然还是向钱看,但是不一定要去美国。电影被大家诟病的爱国主义,其实我们都是这样,只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遇到钓鱼岛,中美贸易战时,大家却是齐刷刷的对外,我们嘴上不说,但是我们骨髓里都有家国情怀。我最感动的导演对待2种主义的态度,没有否定任何一个。

55分钟前
  • 比烟花寂寞
  • 力荐

《天云山传奇》与《牧马人》的问世,与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徐桑楚有着莫大的联系。正如谢晋所说:“我的电影多半是一场风波”,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触碰反右题材太危险,徐桑楚的肯首和担保才打消了谢晋的顾虑,纵是如此,《天云山传奇》也是在不断修改剧本的情况下才完成的,至于后来“戏剧性”的通过审查、获得奖项,确实是未曾预料到的结果。《牧马人》创作过程中,因改编右派伤痕文学而引起的非议、为通过审查而临时修改的剧本以及徐桑楚的支持与协助等情形都与《天云山传奇》时别无二致,两部影片的呈现效果也多有相似之处。时至今日,我们已不知那些不尽如人意的段落有多少是迫于无奈而添加的,不过我们总会记得,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上,那些善良而质朴的牧区人民在物质贫乏、政治动荡的年代所迸发出的、原始而自然的力量。

60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30年后再来看这部感情饱满的电影,俨然成了现实的互文。

1小时前
  • 向阳花
  • 还行

看完这个电影我有几个反思:80年代,关于文革关于右派的电影并没有少拍,虽然也有禁止,但是还是很多为人所知,例如孩子王,例如 芙蓉镇等等。到了90年代,好像被封禁的主要是敏感话题同性恋等等。到了21世纪了,却倒退了,什么都不敢拍了,什么都不敢写了。。。#如果不去回顾历史你怎么能吸取教训呢# 另外就是:例如这个从小处出发,讲述淳朴的爱国感情的电影,现在几乎已经绝迹了。动不动就是 什么大业,什么大典,好像国家就是人山人海堆起来的,--国家是无数默默奉献的人建设起来的。 越是在艰苦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中国的农民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的天然的淳朴,一方面是天然的狡猾。。但是这些农民本质还是纯良的,简单的动机带来简单的行为。。。

1小时前
  • W.史密斯
  • 推荐

三年级时看过,学校组织的,当时根本看不懂。只会对一些镜头发笑。 但现在快五十了,重新再看,却是泪流满面。而且几乎全程流泪。 女主的形象太感人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改革相结合的经典人物。她的每一句话,放在当时,看起来政治意味都有些浓。但放在当下,我却深刻地领会到了其中的博大。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要活得像祁连山下这些牧马人一样的纯粹,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和快乐。丛珊和朱时茂,牛犇的演技真是绝了。 特别是丛珊,原本怎么看,都不是美女。可在电影里这个可爱的妻子形象的衬托下,怎么看怎么漂亮。 不得不承认,真正的美丽是由内而外的。

1小时前
  • shunlu
  • 力荐

20岁的丛珊就是另一个版本的乡村全智贤,水灵灵的。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时隔37年突然爆火了!哈哈哈哈,看来现在很多人通过这部老片发现了现在许多无比稀缺的东西,哈哈哈哈哈 我缺老婆吗?!我缺的是牛犇这样的好兄弟啊!!

1小时前
  • 长腿爱德华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