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语者

剧情片美国1998

主演:罗伯特·雷德福,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斯嘉丽·约翰逊,山姆·尼尔,克里斯·库珀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剧照

马语者 剧照 NO.1马语者 剧照 NO.2马语者 剧照 NO.3马语者 剧照 NO.4马语者 剧照 NO.5马语者 剧照 NO.6马语者 剧照 NO.13马语者 剧照 NO.14马语者 剧照 NO.15马语者 剧照 NO.16马语者 剧照 NO.17马语者 剧照 NO.18马语者 剧照 NO.19马语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3 08:06

详细剧情

  安妮(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饰)的女儿格雷斯(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饰) 喜欢骑马,却在一次事故中和好友一同从马背摔下,好友遇难,而格雷斯也摔断了一条腿,她心爱的马匹“朝圣者”受伤得面目全非。格雷斯的心里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霾。  母亲心里十分着急。听说蒙大拿有精通马语之人汤姆(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饰),安妮决定携女儿和“朝圣者”同往疗伤。汤姆起初不答应,终被感动,格雷斯和“朝圣者”在马语者精心的训练调养下慢慢复原,而离开了大都市的安妮也沉浸在那一片安静广袤的天地中。但是,安妮为此付出了代价——她长期离职,被解雇了,同时和丈夫的感情越来越疏远淡漠。另一方面,汤姆的与众不同让安妮心里泛起了阵阵涟漪。

 长篇影评

 1 ) 一曲终了人散尽

看完《北京遇上西雅图》,自然联想到了《马语者》。以前都把《马语者》当婚外恋主题,尽管重复看过好多遍,但几乎都是跳跃着看的。 以前关注的问题是,这么个独立强悍理智的女人究竟从哪一刻开始爱上了那个与她生活状态大相径庭的西部男人。依稀感觉《马语者》对情感的把握比《北京遇上西雅图》到位很多, 又翻出来看了一遍。才发现,《马语者》在豆瓣上的评分居然才8分,评价的人数才九千多,有点埋没了这部影片。另外还发现,该电影的导演,原来是Robert Redford,也就是剧中的男主Tom。Robert出生于1936年,算来拍《马语者》的时候已经接近60岁了。怪不得,把剧中的每个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揣摩得很透彻。

一开始的Annie
Annie是一个杂志社的编辑,有点像工作狂,是一个要求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要出色的女强人。在剧中一开始反映的性格特征就是忙、对自己和下属都要求严格、有主见。Annie的性格导致她控制着整个家庭,要求自己的女儿和丈夫都要出色,要混得有模有样。女儿Grace遗传了妈妈的性格,有主见,很反感整个家庭被妈妈控制,都是跟爸爸亲。电影开头,Annie和丈夫Robert之间的情感也很淡,淡到似乎只是靠女儿这个点来维系。原因可以推测,Annie和Robert对问题的处理态度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女儿骑马发生意外事故失去了一只腿时,Annie的态度是让女儿尽快适应装上义肢后的生活,Robert却是处处扶着女儿怕她摔倒,这个时候Annie对Robert就有点不满,觉得女儿被这样宠着的话她永远也没办法自己站起来。其实Annie和Robert都很爱女儿,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Robert对女儿更多的是尊重,而Annie更理性,她想帮女儿找回生活的勇气。看到这里,会觉得Annie有点不近人情。不过电影在后面通过Annie与西部牛仔男Tom的谈话,道出了Annie这种性格的形成原因,Annie的爸爸是个外交官,Annie从小就跟着爸爸满世界跑,在任何地方都只是短暂的停留,没有家的感觉,爸爸在Annie十二岁的时候去世了,也就是在Grace这么大的年龄,Annie学会了独立,学会去be extraordinary,因为生活对于她而言,就是残酷得停不下来,停下来,就输了。于是她觉得此刻的Grace就是彼时的自己,叛逆、倔强、遇到了人生中的大事天塌下来了的感觉,她觉得此刻的Grace需要心灵的救赎,途径就是帮Grace医治好出车祸时严重受伤并且受到惊吓的那匹马——朝圣者,因为彼时的她、此刻的Grace和朝圣者都遇到了人生中同样的困境。Annie开始把工作放在一边,研究各种治疗马的途径,发现了马语者Tom。无奈Tom不肯到亲自到纽约,Annie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开车载着Grace,拉着那匹疯掉的马从纽约到西部。我觉得一个导演或作家好不好,功夫都在细节上。比如这里,Annie要开好几天的车拉着一匹疯马去西部,为什么她老公Robert没有跟着去。这里隐藏着几个原因。一是,从这个家庭一贯的格局看来,Annie一直在做决定下命令,不管你同不同意我都得做,而Robert是比较温和的人,我即使不同意你的做法但我也会尊重你的选择;二是,Annie一直表现得很强很优秀,Robert觉得这个在一般女人身上难度系数很高的举动Annie完全能hold住,可以看出,做什么事情Robert对Annie都很放心。这也是他们俩之间关系越来越淡的原因,缺少沟通和关怀。其实Annie是那种死撑着的女人,别人都觉得她很强,其实她心里有很多不确定,比如她也不确定不远万里带着女儿去治愈朝圣者这个举动到底对不对,女儿要请假,她要移动办公,她其实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觉得需要采取措施去解开女儿心里的结而不是等时间去治愈,很男性的思维方式,再一次突出了她的性格特点“理性、有主见”。作为丈夫的Robert其实不是很了解Annie。
 
倔强的Grace
十三岁的Grace跟好朋友出去骑马时遭遇了车祸,好朋友丧生,Grace断腿,朝圣者受伤受惊。遗传了妈妈性格的Grace很抑郁很自卑也很叛逆,成天闷闷不乐,还经常对她妈妈Annie凶。Annie拉着她去治朝圣者她也不去,最后被硬拖上了车,在车上带着个耳机听歌不跟她妈说话,最后把她妈妈气得下车哭了一场。仔细想想,这是典型的青少年作风啊,总觉得自己做得都对大人做得都错,大人还动不动就要来管自己。Grace从小就对强势的妈妈Annie有种抗拒心理,Grace对妈妈的理解是从妈妈愤怒的时候吼出“你们总觉得我什么都知道,其实我也有很多东西不知道不确定”开始。我常常认为,青少年的成长存在很多契机。青少年的时候,最讨厌大人一本正经的讲道理,态度好点的左耳进右耳出,态度差点的直接就喊大人闭嘴。真正教育青少年的,是无意中触动他们的事情。比如突然发现父母有白头发了,发现自己把父母气哭了,发现原来大人们也会这样无助,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有另外一种过法。要想成长,就得去经历。言归正传,Grace虽然有点触动了,还是很反感妈妈的决定,所以在跟Tom见面的时候说“你们要治马治你们的,不要把我拉进去”。从影片的后面部分可以看出,与青少年的沟通要以身份平等为前提。第一个跟Grace沟通的是马语者Tom的侄儿,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年纪比Grace略小。Grace跟他交流的时候语气很温柔,但是一提到有关她腿的事时一下子就凶巴巴地结束了他们之间的谈话。Tom时常在半强迫半鼓励Grace去做正常人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开车、打扫马厩、骑马等,帮Grace建立信心,而且Grace是把Tom作为她体系外的人对待的,所以Tom在他眼里不算长辈对她不存在约束力,这才有了与Tom之间的沟通。最后Grace与妈妈Annie之间倾心的交谈,也是从Annie放下架子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开始的。总结一下,与青少年的沟通要平等而真诚。

大叔Tom
Tom大叔,由《马语者》的导演扮演,用媒体的话说是”一个能看透马灵魂的人“,这类人叫马语者(Horse Whisperer)。他是个陶渊明式的人物,去芝加哥念完大学工程系后就回到农场了。他在农场长大,这边有他所有的亲人,Tom大叔比较无欲无求,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哥哥的孩子们在农场一起长大。他在芝加哥念大学的时候遇到了他的妻子,一个音乐家,他被她的音乐触动并且爱上了她。可是音乐家妻子跟他的追求不一样,在农场生活得很不快乐,他就放她走了。Tom留在了农场,每天干农活,跟哥哥嫂嫂侄子们一起过,生活得很平静。Tom这个角色有点饱经世事的感觉,觉得那些表面上的繁华都没什么意义,还不如与家人充实地过每一天实在。影片中的Tom有很多优点:一是Tom具有较强的洞察力。Tom第一次去拜访Annie的时候观察到Annie接电话时翘着二郎腿的脚不停地抖,他发现了Annie生活的忙碌和内心的焦虑,同时他看见Grace拿手挡着自己的义肢,明白了Grace的自卑。二是Tom深情。在与Annie聊他妻子(应该是前妻吧,但是他说的是他妻子)的时候,他说他们怎么遇见怎么分开,Annie给他们下的结论是“试过之后才发现彼此不合适”,Tom却说“我并不是因为她是适合的人才爱她,我只是爱她”。所以Tom是那种“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的男人,只有年纪大了才会有这样的境界吧,爱你却不非要和你在一起。怀念妻子成了他的习惯,于是他会在忙碌一天后静谧的夜晚,打开唱片机静静聆听那些熟悉的曲目。想来Tom也很孤独,才会不知不觉中对Annie动情。三是Tom很笃定。Annie在农场待久了,有点儿喜欢这里的慢节奏,但是觉得这里只是适合养老的地方,年轻应该在大城市里拼一拼。因此,即使迷恋也不敢选择。Tom在这方面却相当确定,他觉得农场能给他广阔的空间去平静心灵。想想纠结于去北上广还是回家乡的我们,是不是也会像Annie一样很羡慕Tom的这份笃定呢?

Annie与Tom的感情
先夸一下Annie的饰演者Kristin,真是演婚外恋女主的高手,她演的《英国病人》也是我的大爱啊!都是演那种很顽强的女子,深藏着很细腻的情感。
可以说,Annie和Tom的这段感情是顺理成章。Annie缺少关怀和保护,有典型的大城市综合症,焦虑、越来越忙,忙得放弃了骑马这项爱好。所以Tom邀请她骑马的那次她相当感动。而在Tom身上,好像时间走得很慢很静,做什么都来得及。Tom喜欢的女人,一定是能触动他的,他妻子的音乐打动了他。Annie的决断和勇气从一见面的时候就把Tom震慑住了吧。
情动之时。Annie和Tom第一次认真的交谈设在黄昏、阳台、alone。这段对话很有意思,Annie先动了情绪说“我为什么觉得你一直在嘲笑我”,然后引出了Tom的“叫我Tom吧”和在芝加哥遇到他妻子的故事。
Annie:笑什么?
Tom:你有安静地坐过一分钟吗?
Annie:额,要是在纽约安静地坐久了就会被淘汰掉。Mr. Booker,为什么我有时感觉你在笑我?
Tom:我不懂,为什么会这样觉得?
Annie:不,你应该说你并没有笑我。
Tom:哦,我懂了,谈话的两方都归你管,是吧?
Annie:这是个男人的世界,Mr. Booker,大多数女人不得不这样。
Tom:你可以叫我Tom。 可能我是有点笑你。我觉得你既然来这儿了,你可以放松点去融入这个环境。
Annie:是啊,这是个好地方。我也觉得有时来度度假什么的挺好的,我不明白你怎么能一直待在这儿。你不挂念着别的地方吗?
Tom:有哪些地方好挂念的?
Annie:额,如果你没有在博物馆、剧院、餐馆、音乐厅等配置都很齐全的城里待过的话,我很难解释。
Tom:那芝加哥算吗?
Annie:你在芝加哥生活过?
Tom:额,我在那里遇见的我妻子。
Annie:你,你在芝加哥跟一个女人结婚?
Tom:对,真的,一个女人。
Annie:哦,不不不,我不是那个意思……
Tom:我学工程,她学音乐,大提琴,有次听到她演奏德沃夏克协奏曲,我觉得那是我听过的最美的音乐。所以,倒是说说是谁笑谁啊?
 
太佩服导演和编剧对细节的处理了!有意见能够直说和开始八卦自己了,就说明两个人的关系已经有点亲密了。

接下来Tom邀请Annie骑马的片段中,可以看出Tom对Annie有种同情和怜爱,同情Annie一个人死撑着把自己搞得忙忙碌碌精神紧绷,怜爱Annie在这么大压力下还大老远奋不顾身跑来治愈女儿的心灵。骑马过程中双方进一步八卦自己,年龄、考虑的问题相当,就更结成亲密小团体了。然后有个情节,Tom看到Annie的扣子掉了帮她系上,这个时候彼此的情意都了然于心了吧。不像《英国病人》那么轰轰烈烈,编剧给Tom和Annie的仅仅一个热吻和一支舞。国外的爱情片好像都爱扯上舞,舞里面充满了暧昧和激情,典型的如《廊桥遗梦》。《马语者》的这支舞里包含的情感太复杂了,爱、离别、确定、不确定、隐忍……正如歌词里写的“You can ask me anything, but where I've been"、”Things that used to matter seem so small“、”I was looking for a soft place to fall“、”Nothing more than a small taste“。
这部影片恰到好处的地方是,Annie和Tom情感的火刚点燃,就被理智灭了。Tom一直都处于更理智的那方,早就看出了Annie心中的不确定,问了两次”Are you sure?“ Annie说”It's not that simple. It's not fair." 是啊,对于Tom来说只用决定去不去爱就好了,对Annie来说却要决定去不去推翻人生的定局重新来过。

这部影片更让我感动的是两个配角,Annie的老公Robert和Tom的嫂子。
作为丈夫的Robert具有超强的男人第六感,利用假期去看望妻子和女儿,第一天晚上就发现了妻子的不对劲。可能发现一向强悍自信的妻子身上有股柔情和不安了吧。Robert在Annie面前一直都没有作为男人的成就感,他觉得Annie太优秀了,优秀得让他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在努力让自己变为一个更出色的律师,因为他爱Annie,他以为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把Annie留在他身边。我甚至觉得Robert多么希望Annie开车去西部的路上打电话向他求救,或者无功而返,可是Annie就是那么顺利地到达了。正如Robert对Annie所说,他一直觉得在感情里面他比Annie付出得多一些没有什么,能娶到这样优秀的女子他觉得有些幸运和惊喜,所以一直以来Annie爱他太少他也不介意,但是他看到朝圣者,觉得自己要么去改变这件事情要么去接受它,他希望Annie能在回家之前把爱不爱他这个问题想清楚。没有愤怒,只有理智。Robert在卑微地爱了Annie那么久后开始去勇敢地追求Annie的爱。

Tom的嫂子,一个农妇,我甚至都忘了她的名字。Annie刚到农场的时候她纠结于又要准备更多的食物,她老公Frank邀请Annie从旅馆搬到附近的小房子来的时候这个农妇怕麻烦也满脸的不乐意。一个在生活里有些斤斤计较的持家女人。但是当Annie有天问她为啥愿意一辈子住在乡村里的时候,她回答说”我是个牧人的女儿,我觉得当牧人的妻子也应该差不多吧。我有时候也会想想那些我没有得到的东西。比如我说等有机会了去摩洛哥看看,但我也明白这也就是说说而已,绝大可能去不了。“这就是所谓的知足者常乐吧。我生活里有梦想,但我也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梦想能实现当然好,不能实现我也不会沮丧。一种与生俱来的豁达。

想表达的也表达的差不多了。发现这一阶段的成长,表现在回忆起来不会为做错事而脸红,只是觉得有些事情做得欠妥。渐渐地,以前不懂的事情现在明白了,以前不关注的东西开始关注了。现在才真正懂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八个字的含义。

 2 ) 心灵的朝圣者

                            心灵的朝圣者
                      ——浅析《马语者》中安妮的形象
摘要:
《马语者》是一部表现人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影片。导演借助人与人、人与马、人与自然的沟通,来表现现代都市人心灵上的缺失与回归,通过抚慰挽救一只极赋灵性的动物,逐渐揭露并解决一个个敏感的矛盾。本文试图通过对影片当中安妮的形象进行分析,来解读《马语者》,并从中感悟创作者与导演所要表达的对生命的关怀与对自由的追求。
        
关键词:心灵 朝圣 自由 关怀 责任

一、

《马语者》曾获金球奖,导演用温馨浪漫的情调与缠绵悠长的镜头语言向我们讲述着风光旖旎的自然,温情脉脉的人性,善良顺服的骏马,和含蓄婉约的爱情。但在浪漫的画面中,无处不透露着人与人、人与马、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及导演对这些的独到思考。
影片由一次意外展开叙述,格雷丝因为骑马发生意外,不仅失去了朋友,被截去了右腿。她的马“朝圣者”也受了重伤,对周围极度恐惧,成了一匹疯马。母亲安妮为了能使意志消沉的女儿重新振作,不远千里找到了被人称为“马语者”的汤姆。在那个远离喧嚣的西部小村庄里,汤姆分别为“朝圣者”、格雷丝和安妮找到了与心灵沟通的钥匙,而安妮也为汤姆的所作所为而心动……

二、
整部影片中,安妮一直以一个女强人的形象出现,或者说典型的形象特征代表了这样一类都市人,隐忍好强的性格甚至可以让人们忽视他们的性别。而“朝圣者”和格雷丝仿佛是一条线索,可以看成是安妮扣问心灵,寻找生命意义的一种隐喻,是安妮坚硬内心的化身。当人们的心灵在激烈的竞争中,只余下麻木知觉,他们的确比真实的伤口更显得狰狞可怖。而同时,这也是导演对生命关怀的一种思考与体现。
  影片的开始即以流畅的剪辑描述格蕾丝的梦境。一匹漂亮的马奔腾在无边的雪野上,晨曦辉映出它优美的线条和奔腾的姿态,这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美,象征着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暗示了这是安妮后来一路往西部朝圣心灵,努力追寻并找到的理想的状态。也是很多人梦想达到的境界。
与此同时,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喧嚣的大都市,高压的生活,快速的节奏,紧接着是格雷丝的灾难,医院和报社里的人情冷暖,这些都让安妮心生恐惧,也迫使她去自我发现,探求生命的意义。于是她独断地带着女儿和马匹开始了西部之旅。
当她们踏上寻找汤姆的旅途,横穿美国时,导演叙述的基调由冷变暖,给我们展现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画面:湛蓝的天空,皑皑白雪覆盖下的群山,生意盎然的草地,安静唯美,远离尘嚣,甚至连收音机里放的都是些悠闲的琐碎。但车上的安妮,却急促不安,表情凝重。愤怒、争吵、丢下女儿独自离去,这些都是因为来自城市的压力。途中的古战场成为矛盾的一个小高潮,随着与牧场的逼近,画面鲜亮起来,两人的心情也逐渐平和,影片也随之凑起轻快的音乐。牧场是一个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世界,开阔、和谐、友善、安宁、温馨。从城市到牧场,是安妮心灵的朝圣之旅的开始,也体现了都市人对心灵家园的渴求与追寻。


三、
  
接下来,影片当中安妮与格雷丝、汤姆的几次谈话,成了安妮寻找自我和朝圣心灵的证明。或者说是安妮一点一点地放松自己,朝生命理想状态迈进的所必不可少的过程。
汤姆是理想的化身,“帮助马解决有关人的问题”,嫌弃城市“太小”而“逃到”牧场。辽阔的牧场,温顺的马匹,自得的生活使他激情四射,处处迸发出生命的火花。他的善良与平和,他对亲情的关爱,对爱情的阐释,对马的解读,以及对自然的理解,都给来自城市的安妮以巨大的冲击。他教格雷丝开车,可以在毫无驾驶经验的小女孩的车里悠闲地闭眼休息。他邀请安妮骑马,和她诉说往事,帮她放下绷紧的神经,打开心扉。他两次看见安妮抖脚,问她能不能安静地坐着哪怕一分钟,安妮回答说:在纽约如果想安静的坐那么长时间,就会被淘汰。这是个男人的世界,女人必须这样。他找到安妮内心真正焦虑和恐惧的原因,她不是一个冥顽不灵的女强人。她也不是一个生来冷酷地只会说不的女人。她13岁的时候了也常常会去看历史遗迹,12岁的时候父亲离她而去,近乎绝望。她的心,只是在城市的喧嚣中自发地包了层保护性的硬壳。
   影片中穿插的两次安妮与格雷丝关于生命意义的两次谈话,也可以明显得看出安妮心境的变化。在纽约的家里,当格雷丝向安妮诉说想结束“朝圣者”和她自己时,安妮只是感到窒息,于是面色凝重地跑去开窗透气。而母女两人在农场再度说起“意义”这个话题时,她已经懂得抱住女儿,告诉她,我像你们这么大时,当我父亲死了,我当时觉得我失去了一切,我会一直孤独下去,可是我有了你……可是有一天,会有人发现你变成了一个多么出色的女人,他们都明白。此时此刻,她不再是那个不苟言笑的母亲,她是女儿身边最亲近的人。两颗迷失已久的心灵终于又靠在了一起。

四、
安妮找到一个自由的自己,和女儿的关系也变得和谐。心灵之旅虽然走得很辛苦,但是貌似也很圆满,故事到这里,本来应该结束。但是安妮和汤姆的矛盾却隐隐地出现了。
寂寞是可怕的东西,寂寞是可耻的东西,可它偏偏如暴风暴雨在某个时候向你侵袭而来。找到自我的安妮,爱上自由的生活,也爱上了自由的汤姆。
这个时候,是应该倾听内心的声音,还是理性地克制?影片的结尾。安妮趁着汤姆去备马鞍的空当快速地开着车子离开了。汤姆骑着马,在山头,看着佳人驰骋而去。也许是西方哲学思想使然,仿佛理性才是完满,所以影片的结尾显得非常平和,理智与责任终于击败了荷尔蒙分泌的临时错乱。艾利丝笑了,家庭归于辑穆,牧场重归平静。
自此,安妮完成了她的心灵朝圣之旅,也终于找到了丢失已久的自我。

结语
导演通过“朝圣者”、格雷丝这些暗线来帮助塑造主题人物安妮,以抚慰“朝圣者”和格雷丝的心灵伤害来隐喻安妮的心灵朝圣,从而进一步地表现对生命的关怀与意义的探究,达到灵与肉的统一,温婉平和,却不失张力。

参考文献:
1、《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马语者>的生态批评解读》 程素红
2、《真情背后的现实批判——对<马语者>的另一种文化解读》 杨晖
3、《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埃文斯<马语者>的文化意蕴之阐释》 李满
                     


 3 ) 莫问两人有多情,只问人间几许恩

豆瓣和IMDB在评分上,会有个别时候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文化上,体现在观众的心理和预期满足上,比如在这部电影上,两者之间的分歧就很大。

豆瓣给出了8分以上的优秀,而在IMDB上它只以6.6分惨淡收评,而评论基数都在20000+,可谓两方观众分道扬镳.虽然五星评分和十星评分系统有所差别,但是总的来说,忍心打下三星的人很少,而在IMDB上打下七星的人却很多。

爱和被爱,到底是不是简单的事?

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此一时相爱,彼一时不爱,都是很正常的,我就是我,他就是他,她还是她,每个人都是个体,都有自己的抉择,体会爱和被爱的权利更多是自由,不是束缚。于是相当一部分的IMDB评分者下意识里认定这部以治愈内心的电影充斥着朦胧和矫情,哪有天地如此无限,人生如此拘谨。

中国说一对夫妻感情好,都是一句话,夫妻恩爱。恩在爱前,有恩有爱,一日夫妻百日恩,在东亚的文化圈子里,婚姻是一种报恩还恩似的关系,至于情欲、爱欲都在其次,主要是恩在当前,嫁给一个人,娶一个人,不知道怎么会衍伸出莫大的恩情来,关系靠所谓的恩来维系,《红楼梦》里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以及白蛇嫁许仙,都是一则则报恩还愿的套路,前世姻缘讲究她还他的恩,女性在这种文化谱系中丝毫没占到一点便宜,所以有些家庭美德的宣传中,认命也是一则。莫问两人有多情,只问人间几许恩。恩这个词就本身带有一种强迫交易的性质,施恩于人,意不求报那是不可能的,天大地大,也不如党的恩情大,恩字一出,问题大矣。所以,大凡对于敢于勇敢直视内心、追求自我的电影,我们都不吝于给出高分,而在它的产地而言,这也似平常。

一匹受伤的马,一个残疾的女孩,一个感情疏离的妻子,一个寄身原野的牛仔,他们各有各的话要说,他们的内心各有各的语言,能听得懂他们的将会是谁?他们又将怎样解决自身的问题?从哪里得到治愈和抒怀呢?《马语者》虽然是一部西部片,但他已经失去了西部片的内核,只是风光在西部,人心在东部,生活不仅仅只是呼啸山林,纵马驰骋,还有夜色微凉,揽衣徘徊,天总有黑的时候,人总有伤心的日子,于人于马都是这样,《马语者》的立意是在疗伤,但伤总难疗好,大多数的心病不是治愈了,而是靠遗忘的。

忘记以前就是此时此地的新生,记住当下的美妙超脱就是新的出发。人似乎有几样东西忘不掉,死去亲友的最后面容,美好情愫的完美瞬间,和莫名其妙的午后斜阳。

当初因抉择而成之今日,也希以今日成往后之抉择,斯嘉丽会继续骑马,她的心病被遗忘了,就是崭新的开始,而她的母亲则选择不动声色地告别,消失在这茫茫的天地之间,美好过往,她的选择,对错有那么重要么?很重要,也不重要,因为他们已经享受了那美好情愫的完美瞬间。

牛仔一生,故事丰满,面对荒原,难得动情,但他还要再出发去这天地,马群已被烙下印记,它的嘶鸣就是路过一片草原,看过最绚丽的晚霞,最终还是要沉醉在那马厩里。

 4 ) I didn't love her because it was right

谁会不喜欢汤姆这样的男人呢?有他在身边,时时刻刻心安,知道天不会塌下来,知道即使天真的塌下来,也有他在身边。

惊人的敏锐诚实与勇敢:

"Either you want to or you don't."

“I didn't love her because it was right. I just loved her.”

“I don't ask those questions, Annie. And I didn't ask to love you, but I do. I'll always have that with me.”

多完美的恋情,他在她失神落魄的时候接住了她,疗愈她的女儿、女儿的马以及她自己,在一切刚刚好的时候,把选择权交给对方,没有怨怒,没有纠缠,坦然放下,让这段感情保持其最动人的状态。

 5 ) 都市人的脆弱心灵与心灵的成长

   电影《马语者》改编自同名小说,其本身是作者对原著的一种解读。“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样的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电影《马语者》也同样如此,它可以解读为爱情、亲情、心灵释放、心灵流浪、都市悲剧或者理想与现实冲突、得到与放弃等,也可以从纯电影角度解读它的声、色与情感冲突。我在电影中读到的是人类既脆弱又坚强的心灵。每一个飘零的心都在寻求自己的家园——心灵的家园。
    马,无疑是贯穿影片的主角。影片以一匹奔跑的骏马作为片头和片尾,但并不完全相同。片头以蓝色为基调,一个雪后清晨,太阳刚刚升到地平线,马儿孤独地奔跑在无际的雪地里,风扬起它的鬃毛,马蹄溅起飞雪,它矫健而孤独,直到一个女孩子骑到它的背上,传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片尾则截然不同,背景换成了夕阳西下的广阔山坡,整个画面以温暖的金黄色为基调,同样的骏马,同样的奔跑,却增添了一种温馨在里面。在这里,马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代表了人的内心世界,代表了人的心灵。片头与片尾这两组短片前后呼应,从蓝色、冰雪到金黄色、夕阳,从孤独冷漠到温馨与爱,这正象征了人心灵的成长。“马语者”字面上的意思是能与马交流的人,实际上,它应该是一种更抽象的含义——心灵的沟通。安妮带着女儿格瑞斯和朝圣者来到遥远的蒙大拿牧场,以及在牧场中与汤姆.布克一家人的一段经历,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次心灵的释放,马语者汤姆如同救世主一样为他们甚至他自己医治心灵创伤。我认为,无论朝圣者、格瑞斯,还是安妮都在这个牧场里学到了爱与被爱,这更是一个心灵的升华与成长。
     整部影片前后也分为冷暖两种基调,以安妮带着朝圣者和格瑞斯驾车到牧场的旅途为界。不难发现,城市中的他们急躁、争吵、愤怒、悲伤……是一长串的灰色;途中的古战场成为矛盾的一个小高潮,随着与牧场的逼近,画面鲜亮起来,两人的心情也逐渐平和,影片也随之凑起轻快的民族音乐。而牧场是一个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开阔、和谐、友善、安宁、温馨。城市与牧场的对比,可以解读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但我认为,牧场更像是避风港,是流浪的、疲惫的都市心灵停靠的港湾,或者说牧场象征了每个人都在寻找的心灵家园。正如影片中汤姆的母亲所说“人对内心的家的需求强于实际的家”,从城市到牧场,体现了都市人对心灵家园的渴求与追寻,也映射出都市人心灵的脆弱。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都市在繁华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心灵的危机。有人说,现代都市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周围充斥着虚假、冷漠与隔阂。而影片中,我们也可以从几个主人公各自的心灵创伤中很清楚地感受都市人心灵的脆弱:冷陌、逃避、迷惘。
冷陌体现在很多方面,影片中,整个城市都被冷陌所充斥。影片开始就是安妮忙碌紧张的生活,她专制、强势、时刻武装着自己,连头发都硬邦邦的挺在头上,无论对谁,哪怕是她最亲近的丈夫和女儿。而她可以说是都市人的一个代表,更多的都市人都或多或少在重复着她所做的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是忙碌的,用安妮的话说:在纽约,你一放松就会被社会淘汰。没有人能够停下匆忙的脚步与朋友与家人心平气和的交流,也没有人愿意用一颗平和的心来看待周围的人,周围的世界。他们被尔虞我诈,被功名利禄蒙上了眼睛,人与人之间也因为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而产生隔阂。因而我们看到安妮的暴躁,下属对她的反感以及安妮引起的诉讼;看到医院里护士的非人性化,他们不及时给格瑞斯换药水,原因是他们要下班;看到格瑞斯拄着双拐在校园里上楼梯时,周围同学冷陌又略带嘲笑的眼神……更可悲的是,这种冷陌也存在于家庭之中,因为缺少必要的交流,安妮的专制引起了与丈夫的隔阂,与女儿格瑞斯也越来越疏远。可以说,冷陌是他们家庭冲突的根源之一,也是造成接下来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源头。而造成冷陌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沟通和理解。冷陌是安妮、女儿和朝圣者共同的心理创伤,它一度使她们母女之间的感情降到冰点。
     如果说冷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逃避则是人自己内心的挣扎,这也是现代都市人的心灵弱点。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而这种压力又得不到及时排解,人们往往就会采取逃避心理从而寻求自卫。影片最突出体现在朝圣者和格瑞斯身上,那场飞来横祸给他们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他们开始悲观,自暴自弃,开始用刺将自己武装起来,不准许任何人接近。安妮去牧场的初衷正是想要通过马语者对朝圣者的医治来挽救女儿,在安妮看来,朝圣者是女儿心灵的寄托,也是令女儿重新振作起来的希望。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汤姆从一开始就看出了安妮与女儿之间的矛盾,看出了女儿与朝圣者的逃避。牧场的生活加上汤姆的帮助,使他们渐渐意识到,逃避无济于事,一切都取决于自己。
迷惘是更加突出的心灵弱点,面对浮华的都市生活和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人们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一样整日忙碌,得不到丝毫的宁静,他们内心空虚,因为他们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迷惘在安妮身上得以集中体现,无论是汤姆还是安妮的丈夫都对安妮强调过这一点。
     牧场的生活是整个影片的转折。它的和谐、温馨和宁静抚慰了三颗受伤的心,融化了他们心灵的冻土。在汤姆对朝圣者的医治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爱,认识到爱,懂得了爱需要理解,需要沟通,需要耐心,需要互相尊重;爱同样需要勇气,选择的勇气。选择就会有所得有所弃,选择就难免会有痛苦。影片中的每个人都面对着选择,朝圣者和格瑞斯需要面对选择沉沦下去还是正视自己,勇敢地接受自己;安妮需要面对爱情和责任的选择,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选择;汤姆也曾经在牧场生活和城市生活中作过选择;戴安娜也在选择中放弃了去摩洛哥的旅行……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选择,要学会面对选择。回避选择是一种逃避,同时这也是造成迷惘的原因。有人说整个影片是一个逃避,片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逃避。逃避挫折,逃避压力,逃避社会,甚至认为汤姆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逃避者,他逃避的是现实和压力,逃避的是繁华但同时沉重的都市生活。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汤姆并没有在逃避而是一种选择,牧场生活是他们的选择。而选择什么本身并没有对与错,无论你选择什么都将会有所舍弃,都难免会有痛苦,关键要学会寻找心灵的平衡点。这就需要我们拥有爱的能力,学会爱与被爱,先学会爱自己然后才可以去爱别人;需要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一种责任感在身上,正如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传达的:人正是因为责任才显示出生存的价值。因此,面对选择,我们要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同时也要有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即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影片最后,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汤姆选择了牧场,选择了他的家庭和责任;安妮选择了回归都市生活,同样也有责任感在里面,同时这也是她内心的声音。安妮的选择应该是大多人的选择,当症结化解之后,一切都将回到原点,这并不是向社会的妥协,她没有错;汤姆也并没有逃避什么,他同样也没有错。人与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选择属于自己的选择。但无论怎样,在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个心灵的家园。影片里,牧场无疑是喧嚣社会中的一个心灵家园,安妮、格瑞斯在这里认识了爱,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也学会了爱与被爱。而学会选择,学会爱与被爱,正是一个人心灵的成长。
     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我们,能成为汤姆这一类人的毕竟是少数。面对同样浮华的都市生活和同样沉重的生存压力、竞争压力,我们每个人都该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让理想与现实在这里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学会选择,学会面对,学会爱与被爱,学会在并不轻松的社会中快乐生活。

 6 ) 爱情

爱情真的是美妙的东西,真的是那么难得的东西。
anny,幸福的女人,有这多男人真心的珍惜并爱着他。老公,深爱,这种深爱真的太难得。所以anny选择留在老公身边方才是珍惜,和对爱的回报。爱是付出,不仅仅是得到。
tom的标准好高啊,必须漂亮,必须来自大城市,必须干练、有主见、有专长,事业有成,有故事。必须遵循他的喜好留在草原……他为别人付出了什么呢? 只有这么优秀的女人心甘情愿的留下来他仿佛才心满意足。
女儿生活在幸福的家庭,父请是律师,母亲是时尚杂志的编辑,都是有地位有钱的职位。父母的教育让他们知道对孩子的创伤要努力帮她度过,才会有条件冒着丢掉工作的机会跑去大老远的给孩子还有马疗伤,物理的伤和心灵的伤。
好了,总结一下,就是超级羡慕的场景,在现实中从未见过,也许永未能见

 短评

不仅是马需要马语者,人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更需要“人语者”。

2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片名可得知:小语种学者

3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这样好的电影怎么没得奥斯卡呢

5分钟前
  • kingfish
  • 力荐

这片感觉就是《大河恋》和《廊桥遗梦》的混合体,只不过都略逊了一筹。最大的亮点还是在于14岁的Scarlett Johansson啊~

6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小说的结尾烂俗死,可是电影的结局让人难过死了。K剪短了头发,却和英国病人里一样动人,她才是婚外恋代表。Redford满脸的皱纹,可是我更爱你了!!!!呜呜呜

9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发现这种拥有醇粹隽永又细腻绵长情绪的电影和《与狼共舞》《完美的世界》《廊桥遗梦》《断背山》如出一辙。再看看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凯文·科斯特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李安……是不是只有演员出身的导演才能捕捉这种特定的气质并呈现在电影中?

11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推荐

好多纠缠牵扯的爱呀 老娘貌似好的就是这口 从头到底这眼眶就没怎么干过= =最后那些婚外恋隐忍不舍惆怅唏嘘内心撕扯 像看廊桥遗梦和英国病人时候的感觉 K啊 你也跟RF一样啦……尽搞不正当男女关系 啊另外 OST大好 风光大好

12分钟前
  • 死小姐
  • 力荐

好看很治愈的影片!斯佳丽小时候都这么好看!

13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小斯嘉丽真美,演的真好

15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1、62岁的罗伯特+38岁的克里斯蒂,如果罗伯特年轻10岁,效果会更好。2、克里斯蒂非常适合这个角色,优雅中带点忧郁,中性而迷人,像在《英国病人》中那样,具有被两个男人深爱的说服力。3、整部片感情充沛,细腻,尤其是男女主角相拥跳舞那段,情不知所起,深入人心。给马和给女儿疗伤的部分也很动人。4、人生总有受伤,总有遗憾,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有时候我们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或克服它,或接受它。5、风景不错,意境悠远,有些片段让我联想到《断背山》。

19分钟前
  • 愚子
  • 力荐

但是,安妮为此付出了代价——她长期离职,被解雇了,同时和丈夫的感情越来越疏远淡漠。另一方面,汤姆的与众不同让安妮心里泛起了阵阵涟漪。©

2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情深说话未曾讲

2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母親安妮知道如果終結了馬兒,等於也終結了女兒格蕾絲的身心。今天真的很難再享受到如此又深刻、又細膩、又療癒的電影。

28分钟前
  • 珠海小豬豬
  • 力荐

在HBO上看的~印象极深,音乐唯美动听

30分钟前
  • yolanta
  • 力荐

心太老,以至于无法太感动。朝圣者在小溪里被找到时脸上的伤着实让人震了一下,小女孩的反叛也不是无理取闹,台词更像是成人的反思(编剧花了脑筋但弄巧成拙的意味)倒是汤米和女主相拥跳舞的那段,看着非常让人心动。煽情,激越,唯美。比滚床单妙多了。编剧导演都是风月之人呐~

32分钟前
  • 灼灼裴质
  • 还行

该片相比《廊桥遗梦》要显得寡淡寂寞得多,但就思想性、艺术性及可读性而言,《马语者》是远在《廊桥遗梦》之上的。该片折射出当下浮躁社会下的情感盲区。

36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疗伤,救赎,和爱的遗憾。多年回望,你是岁月中,硌过心尖的一粒砂。

41分钟前
  • JulyChan
  • 还行

我以为是少女和马的故事,结果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像极了《廊桥遗梦》,但比廊桥更宽广的是草原不是吗,雷德福在骨子里永远是个牛仔,叫SundanceKid的牛仔,比Eastwood更细腻的牛仔。

46分钟前
  • octopus
  • 力荐

许多有关touch的镜头实在toughing到不行,习惯了肉弹版斯嘉丽看十三岁分分钟出戏

50分钟前
  • 烧炭小五郎
  • 力荐

接近三小时的标准肥皂剧,虽然看到最后一幕的时候我小小地唏嘘了一把。我只喜欢RR和小正太牛仔,女猪脚们都不喜欢。说喜欢本片摄影的大概平时喜欢用美图秀秀的柔光镜吧。另外比较费解的是15周年纪念版蓝光在前半个小时居然上下左右四周都有黑边

53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