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情片台湾2014

主演:詹怀云,魏汉鼎,石康均,蔡承恩,王裕城,袁加乐,高正倓,杨奕晨,张孝全,李千那,洪都拉斯,杨宜蓁,黄河,张书豪,胡玮杰

导演:易智言

播放地址

 剧照

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1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2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3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4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5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6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13
更新时间:2023-07-21 05:58

详细剧情

  阿左(张怀云 饰)自认是全台北最穷的国中生,为了改变这个现况,他把脑筋动到了学校储藏室中没有人管理的废弃物上,“如果把这些东西变卖给回收…”阿左盘算著,但是,他没有盘算到半路会遇到小天。  小天(魏汉鼎 饰)也自认是全台北最穷的国中生,也为了改变这个现况,他也把脑筋动到了学校储藏室中没有人管理的废弃 物上,“如果把这些东西变卖给回收…”小天也盘算著,但是,他也没有盘算到半路遇到阿左,阿左也对废弃物有兴趣。  阿左和小天互不相让,于是,一场废弃物争夺战在平静的校园展开,而这场尔虞我诈,两败俱伤的争夺战终将让他们开始反省为何社会存在著贫穷,让他们开始面对即将到来成人世界……

 长篇影评

 1 ) 台湾的背面

2012年9月,我去台北国立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交换念书,在台北待了一年。导演过《蓝色大门》的易智言就在其中任教编剧。 我没有上过他的编剧课,但却是他的影迷。《蓝色大门》是一部对我影响很大的青春片,但自从2006年的电视剧《危险心灵》后,就一直没有看到易智言有新作。在校期间,听说他在写一部名叫《行动代号:孙中山》的戏,不免一惊:难道这位青春片导演要转型拍动作片了吗?!因为在我印象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一部香港动作片叫《广东五虎之铁拳无敌孙中山》。 后来辗转得知,易智言要拍的是一部与“钱”有关的戏,“孙中山”其实是暗喻“金钱”(因为台币上就是孙中山的肖像)—莫非是讲一帮人去打劫银行?仍是云里雾里。 时日如飞,两年后,等到《行动代号:孙中山》在香港上映时,我才得以一窥全貌。而这部电影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既非动作片,当然更没有“打劫银行”的戏码,故事讲述几个校园中的年轻人去偷一个学校里废置了的孙中山铜像,希望将其变卖,用来缴班费和进行毕业旅行。整部电影讲述的实际是一个关于“贫富悬殊”的严肃议题,是一个外人所不知道的台湾“里子”;但表面的故事一样是易智言过往青春校园片的路数,而且多了谐趣——但易智言其实是在尝试用自己的这样一套东西打倒自己,颠覆自己。 电影中有不少易智言的老招,譬如戏中不停通过重复对白来制造谐趣效果,不禁也会让人想起《蓝色大门》里反复听到的“张士豪”自我介绍与重复多次的“月珍出来啦”,我觉得这类处理或是易智言不经意中对于台湾语言习惯的一种观察和放大,随着台湾社会的完善与和谐,台湾语言其实渐趋简化(尤其年轻一辈),而给外人也留下一种台湾人说话比较“嗲气”、“过分单调”的印象;又譬如易智言在《行动代号:孙中山》中又一次使用了“面具”:戏里偷铜像的几个年轻人为了掩饰身份,各自戴上了同样的一个动漫美少女的面具。其实在《蓝色大门》中,林月珍喜欢张士豪,就曾叫孟克柔戴上张士豪的面具陪她跳舞。从这看来,我反而觉得面具在这部《行动代号:孙中山》中有一种“假象”的意味:无论是简化的台湾语言,还是卖萌的美少女面具,某种程度上都是台湾给人的一种既定印象,是台湾的“面子”。易智言的整个故事其实是冲破这些东西的,又或者像是在说:这些“萌”、“可爱”、“傻气”、“小清新”其实统统只是表象!而他要告诉你的,是一个台湾内里的,本质的问题。就像电影中的阿左要和一帮朋友商议如何偷铜像时,他们的身后总是会出现一些诸如空姐、运动的男女、清洁工等各式人物,这些人物表面上让整个社会看起来欣欣向荣正常运转,但这些年轻人心中却有另一份隐忧,他们一一避开这些人物,因为他们要继续讨论的是一个秘密,一个台湾的问题——而那个问题,就是“贫穷”。 台湾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都是富庶的,而事实上台湾在华人社会中确实也是相对最完善舒适的。但我在台湾一年的生活经验却令我察觉,就算这样,却一样不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作为一个艺术家、创作者,其实重要的是要居安思危,或具备一份敏感和关怀去体察时代的隐疾、社会的另一面。易智言要提出的就是这样的拷问:台湾依然有贫穷,而受贫穷影响最大的,就是年轻的一辈。 也许电影中表现出来的贫穷,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大陆,见惯了太多惨不忍睹的苦况,听闻了太多骇人听闻的事实的人来说,有点太过小打小闹,轻描淡写。但这不过是比较出来的一种偏见,事实是,台湾的这种贫穷对台湾社会而言到底有多严重呢?易智言的资料搜集做了八个月,他在采访中搜集了一些少年人的所感所想。于是,你在电影中看到易智言用小天这个人物来表现这种“贫穷”的痛,电影中小天近乎疯狂地要抢到孙中山铜像,不惜一切。最后一个长镜头拍摄小天与阿左扭打在一起,直到打到筋疲力尽一声不发,小天在这个镜头中显露的奋不顾身、执拗、压抑,就是易智言所要讲的“贫穷之痛”(小天其后有句对白说:“什么阿公的阿公,连儿子的儿子,都注定穷毙了!”)。而在阿左和小天扭打的背后,夜晚的台北市显露着迤逦和繁华,挥手的孙中山铜像正面对着这个拥有美丽“面子”的城市,这又不免是另外一番深刻的反讽。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剧本是相当精彩的,举重若轻,用过去的自己打破自己,付出了极大的勇气,最后一段抢夺铜像戏又充满了港片“错摸”(编者注,粤语,有阴差阳错的意思)式的趣味(我联想到的是徐克的戏,及《铁三角》中杜琪峰执导的最后一段)。当然最重要的,是一份“文以载道”的作者精神,对社会的一份敏锐观察和关怀,这在一个看起来很美、人人安逸的时代,尤为难得。 当然这部戏也不乏一些缺点。而个人觉得最大问题是两个主角的casting。两个角色的样子并不讨好,也不太有化合作用,导致有不少观众可能很难移情,不太投入那些处心积虑建造出来的“呆萌”处境,甚至可能反感。虽然我觉得两位小演员的演出已经相当努力(你知道的,就算是“发嗲”也是要分人的,林志玲和hold住姐说同样的话,效果大不同)。至少我看完並沒有对两个演员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不像当年看到桂纶镁,陈柏霖或张孝全,这也大概就是找素人演员的风险。 在这部戏拍完后没多久,台湾就爆发了年轻人反服贸的太阳花,如火如荼——年轻人对未来的隐忧原来并不是纸上谈兵。艺术家的前瞻性与洞见,如此也可见一斑。 (北京青年报)

 2 ) BBC英伦网去年专访易智言导演

全文链接:

http://www.bbc.com/ukchina/simp/entertainment/2015/05/150522_ent_iv_yizhiyan

易智言:台湾贫富差距非常严重。


关于《行动代号孙中山》的部分:

第五届华语视像艺术节5月7日-22日在伦敦举行。获得去年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的影片《行动代号:孙中山》作为“台湾视野”展映单元的一部分,将于周五(5月22日)晚为艺术节闭幕。
台湾资深导演易智言曾执导过多部影视剧,2002年的作品《蓝色大门》讲述高中生的爱情故事,被视为小清新电影的始祖,带动一批校园题材电影出现。

《行动代号:孙中山》讲述台北一所高中的一些学生试图盗走闲置在学校储藏室内的国父孙中山铜像变卖未果的故事,诙谐的剧情揭示了台湾深刻的贫富差异,尤其这一问题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发人深省。

电影在伦敦放映之前,易智言导演来到BBC全球总部,接受BBC英伦网专访。他谈到该片的涵义、台湾政治生态对电影业的影响、对台湾电影生存之路的思考、对大陆电影市场以及对华语电影在海外推广的看法。

子川:为什么要拍《行动代号孙中山》这样一部有“小清新”的外壳却揭示台湾贫富差异电影?
易 智言:我并没有刻意地算计什么时候该拍什么样的电影,而是真的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关心的题目会自然地改变。到了四、五十岁,我觉得很自然地把对自己的关 心渐渐地转向对外—对其他人、对社会、对体制、对世界的关心。很多人说《行动代号孙中山》看起来不像我的电影,其实我自己觉得这是很自然的,随着创作者的 改变就改变了。

至于所谓小清新的外表,我想可能因为电影中的高中生。我觉得用青少年学生做这个电影的切入点对我而言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即 将面临世界性的问题,即贫富不均的问题,而未来十年、十五年,是他们这群人要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届时我大概退休了,我就看着他们如何补足这个世界上不 足的地方。

子川:选择孙中山铜像,有什么政治隐喻?一些情节似乎有些恶搞的意味?

易智言:其实我觉得自己 并没有恶搞孙中山先生,但创作者的观点常常不准或有偏颇。台湾一直把孙中山当作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国父。其实我本质上对他是尊敬的。在这 部电影中,其实到最后的时候,这群小朋友在深夜的校园里面遇见了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他们到最后好像也有一些改变,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一些很简单的想法,开 始有个雏形出现。

这个电影中对我而言一个好玩的事情是,在夜黑风高的晚上,一群贫穷的年轻人遇见了孙中山先生,从此之后,他们的生命可能会改变,而这个改变可能是来自于孙先生,来自于那天晚上的相遇。我认为,片中的恶搞只是形式上的戏剧手法。

子川:台湾的贫富差距真的像这部电影中表现的那种程度吗?

易 智言:其实很严重。我想台湾在世界上还是相对富裕的,比电视新闻中看到的在战火中,或者有饥荒、有内战的国家当然状况好很多,可是贫富差距这个问题在台湾 一直存在。尤其这5年来,整个台湾跟着全球经济化,讲求自由市场,讲求以竞争为主要目标的时候,牺牲了一群在社会里面本来就弱势的人。再加上这几年大家赚 钱的手段已经从自己的本事、知识、技能逐渐转变成用金钱去赚更多的金钱,用金钱去生产金钱的时候,那这些原来就处于弱势的个人或家庭就更难改变自己的命 运。

所以,这几年贫富差距严重了。我不记得具体数字,可是图表显示,整个社会中高收入5%跟低收入5%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并且低收入的5%人数越来越多。甚至前几年随着台湾产业化,很多原本的中产阶级也变成了相对贫穷的人了,而且这种状况还在逐渐加重。

子川:这部电影在上映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任何困难?

易智言:因为台湾已经没有电检(编者注:电影审查制度) 了,所以在政府或体制这方面没有什么困难,反而遭遇观众的一些质疑。观众的质疑来自于两派,一派极左一派极右:极右的人觉得我恶搞孙中山,极左的人觉得我 太推崇孙中山。极右的人觉得,我的观点太强调平等而忽略了自由,极左的人觉得我描述的还不够平等,甚至觉得我描述的穷人看起来不够真正的悲惨,等等。不 过,我没有碰到什么深刻的刁难。极左和极右两派之外我想就是一般观众,他们对电影中描述状况的接受度还可以。

 3 ) 如果想说,还不如大声说出来的好

很早就开始关注这部电影,但是没想到真的是预告片好过内容。
电影名称以及电影中的主要物品被设定为孙中山铜像本身,不用多说,大家都会主动去联想到与社会话题,与政治话题有关了。那么导演,就不必如此隐晦滴再去掩饰些什么了。
早些年白色恐怖的时候,不是一样有《悲情城市》这样的电影出现吗?越是被压抑的,越应该被释放出来不是吗?
换到现在这种相对言论自由的时代,竟然还如此遮遮掩掩的,我只能说导演失策了。我相信他本来想说的东西有很多,只是要么不知道要如何表达,要么不想表达。

电影整体没有预想的好看。看评论,很多人把这个归结到演员的身上。确实,演员都太小了,而且应该是导演没有辅导好的原因。非职业演员有很多,为什么别的电影就不会突兀呢?连动物都可以在镜头前被训练的,更何况是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他们都在青春期,正是对这个社会似懂非懂的时候,这个时候其实是很容易调教的。

电影的节奏过于拖沓了,而且这当中的戏剧冲突也太少了。单就是偷铜像的时候在学校里面扮僵尸那一段,我真心不知道导演要说什么……
很无厘头的一场戏,白白浪费了张孝全的颜值。

如果要轻松地讲一个青春片,那就轻松些,像那些年那样。
如果要讲一个貌似深刻的故事,那就深刻些,像小毕的故事那样。
这样似是而非,不知道导演到底要什么……

 4 ) 如何讓臺北最窮倆國中生的“十月圍城”計畫 演變成牛頓與萊布尼茨的“惡作劇”之爭

2004年易智言導演的《行動代號:孫中山》,是一部不太容易歸類的電影,而且這很可能是編導的刻意為之,一般“刻意”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矯枉過正,希望由此產生一種新風格,甚至是新類型,第二種則是以所謂另類“文藝”的腔調,以一種類型潔癖的心態,避免落入任何所謂的“套路”中,清清白白開場,飄飄蕩蕩落幕,套用武俠的名詞來解釋,第一種就如同“萬人斬”,在千刀萬剮中殺出一條新穎的血路來,而第二種大致就相當於“萬人不沾”,以極輕快靈動的身法或輕功,在萬人大潮中穿過,就如同把紅海一分為二,不沾一點血腥,也不傷半根毫毛。我覺得易導的《行動代號:孫中山》應該是屬於後者,雖然他自己,甚至片中的“孫中山”未必同意這種看法。

《行》中後半段孫中山銅像被搬到大街上後,兩位學生在“他”周圍扭打,後來銅像被高高吊起的畫面,不可能不讓人想起《再見列寧》來,當然後者的喻意是很明顯的,而不是隱藏在所謂“弦外之音”中。而另外一部,將所謂民國政治元素,藏在類型片中的,當然不是指《廣東五虎之鐵拳無敵孫中山》,而是李仁港那部《94獨臂刀之情》,不過那片更多還是把心思放在了取人名上,故事情節本身還是武俠的套路,而且氛圍與招式上有一種民國與古裝雜糅的古怪腔調。

易導可能會很不爽上面一段中,將《行》與其它相近類型或元素的電影放在一起,畢竟再上面一段中,我猜測他是“萬人不沾”的那一類作者,而不是那種殺氣騰騰的“萬人斬”,那就只說《行》本身,故事可能比一般的電影還要精簡一些,講兩個各自認為是臺北最窮的國中生,為了交班費或畢業旅行費,不約而同的打上了倒賣學校儲藏室“舊貨”的主意,而那個可以用來換錢的舊貨,便是國父銅像,因為一本寫著“收舊貨”計畫的冊子,很偶然的讓這兩個可能並列最窮的臺北國中生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一方希望另一方放棄,另一方希望對方合併加入,最後兩派勢力在爭搶銅像的過程中,於臺北午夜的西門町大街上兩敗俱傷,又不偷不相識的故事,對了,差點忘了提,其中一方的小頭目叫阿左。

如果從男主角叫“阿左”這一點,就認為找到瞭解開這片“政治密碼”的鑰匙,那可能是高興的太早了,因為跟薑文那種《讓子彈飛》不同,《行》中涉及到的元素非常少,除了學生自己之外,連老師的戲份都極少,唯一在偷“國父”過程中,能給學生們造成一點麻煩的,就只有張孝全客串的學校大門保安了,而這位保安對於“國父”顯然不太上心,更在意的是能不能跟女友親熱,於是這麼一個容易對立起來的角色與符號,也就這麼“雲淡風輕”了。當然除此之外,很多人也注意到《行》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對白故意的重複,反反復複,這一點也讓人容易想起薑文電影裏的對白設置,也是不斷重複,重複自己的話,以及別人的,我覺得薑文這麼弄,是有他下意識裏的強迫性思維,不可抑制,而易導在《行》裏這麼處理,可能只是一時的“靈感”,反正應該不會是湊片長這麼簡單的動機啦……

其實這種另類風格的偷盜電影,也並不罕見,如同彭浩翔導演的《大丈夫》可以說是偷食偷腥電影,而他監製的《飛虎出征》風格上的反差與錯位就更明顯了。而《行動代號:孫中山》中的處理,可能更類似於《色,戒》,或者更準確的說,是類似於那一句對白:再不殺,就要開學了……我個人覺得雖然此片劇作得到了金馬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但整體而言還是覺得太清淡了,情節與喻意都比較簡化,與其說是黑色幽默,還不如說是淡灰色幽默,或者米色幽默。

那如何加強這樣一個故事的黑色幽默風格呢?我的設想是這樣:國外大學有那種惡作劇的比拼,比如把什麼標誌性的雕像,放到了學校的屋頂上之類的。這所國中有一個老師,突發奇想,也想開展這一活動,但問題是,不管是學校領導,還是學生自己對此,都不是很感興趣,更關心升學率,或者追星,於是這位老師只好自己在校內盡可能的“推銷”惡作劇計畫,認為這對於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以及發散性開創思維,極有好處,開始他還把希望都寄託在好學生身上,但很快發現所托非人……

而另一方面,兩個各自認為是最窮臺北國中生,起初又互不相認的,因為其中一位叫小天的把寫有偷搬“國父”計畫的本子遺落在街上,又極為巧合的被“英雄所見略同”的阿左撿到,於是知道了世上還有一顆偉大的另類頭腦,與貧窮的青春肉體,兩人起初比窮,後來阿左想拉小天入夥,但後者拒絕,並把阿左等人好不容易籌集到的“裝備”給偷走了,而接下來的劇情,並不是馬上動手偷搬“國父”,兩支隊伍又狹路相逢……

而是設想開頭提到的那個老師,注意到了這兩個學生,以及類似的計畫。他如獲至寶,覺得這是潛在的人才,以及偉大的另類頭腦,絕對不能放過。小天開始以為阿左太不上道,雖然他之前是“黑吃黑”,偷了他們團隊的“裝備”,但上報老師,總是不應該的,就如同黑道可以火拼,但報警的那一方,肯定是最不講道義的。不過小天很快發現自己是誤會了,這個特別的老師不是怪他倆,而是欣賞有加,但眼下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判斷兩人的計畫到底誰先誰後,這就如同牛頓與萊布尼茨G. W. Leibniz之間關於微積分的那段公案一般。於是雙方都各自提供人證物證,試圖證明自己的偷搬“國父”計畫,才是最早最正宗的。而且更重要的一點,這個老師為了這次惡作劇大賽,是籌到了一筆獎金,而這筆獎金的數額,跟賣掉銅像的錢差不多,而本質的區別,前者是合法的,而且還是一份榮譽。

經過一番爭辯分析,老師得出結論,小天的計畫在先,所以他才是這個計畫的合法實施者,接下來還沒完,小天還不得不配合老師,一起設計銅像搬出儲藏室後,應該放到哪里,怎麼放,才是能最大程度發揮惡作劇的精髓,在這過程中,原先不太愛學習的小天,倒真的是在“惡作劇”過程中,開始對理科產生了濃厚興趣。但另一邊,阿左不服氣,他的小夥伴們更不服氣,竭力要用自己過剩的聰明才智,破壞小天的“惡作劇”計畫,像《十月圍城》一樣保護“國父”,並讓他老人家待在應該待的地方,不是學校儲藏室,當然也不是垃圾回收站,或者學校大樓樓頂……並以此證明自己才是民族的棟樑,兼惡作劇之王……

 5 ) 要撼動的是外表為國父的巨石

藍色大門的導演易智言的新作,電影以輕鬆荒謬的方法表現,戲院裏笑聲不絕。一如導演的各部前作,畫面到處暗藏各種符號。

表面上這是一部台式的青春片,好笑得讓人一直掉眼淚。實際上這電影沈重得讓人掉眼淚。也對,這就是新一代的青春,為再下一代去衝去偷的青春。

兩位主角一位叫左邊的左,一位叫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天;大家齊心合力才能撼動的是外表為國父的巨石;孫中山手上拿著的書本封面刻著三民主義,但卻被丟棄在儲存室,是「沒有用的」;從儲存室被出櫃後,終點只是矗立在西門町,兩位主角就在他腳下打個口腫鼻青,彷彿訴說「革命尚未成功」。

他們年輕、懷抱希望,所以勇往直前,所以不屈服於上上代阿嬤的穿膠花,也不畏懼於上代母親的遺棄父親的毒打,更不退縮於自身的貧窮。

阿左說,我沒有要偷,我沒有要偷。這明明是被丟棄在儲藏室沒有人要的東西。這是偷嗎?還是拿?還是幫助世界?

也許大家各懷心事、背景不盡相同,訴求也不一樣,但當他們的目標都是孫中山,那一刻大家管不了異,同心協力得讓人流淚。
同學帶上同一個少女面具,觀眾再不能分辨他們誰是誰。不論你偏幫哪一方,你只會把他們視為同一個整體,沒有名字,沒有性別,沒有特點,每一個人都知道,齊心就事成。這是最純粹的社會主義。

每一個革命的墜落也許皆相同,忽然想起來,你要繳班會費,我要繳畢旅費,大家道不同,不相容。看官也許恨得牙癢癢,既然繳了費還會有剩,大家一起平分豈不甚好?世事總是這樣的,覺得荒謬麼?這就是最現實的一點。

小天說,我們不能窮斃了,我們兒子的兒子不能窮斃了。被關在教室寫悔過書,說知道錯了,對未來又有什麼幫助改變?

我們不想自己兒子的兒子窮斃,又可以做什麼,又應該做什麼?

--以下嚴重情節透露請慎服--

故事以班長叫醒一群睡著的同學繳班會費揭開序幕。4個繳不出班會費的同學合謀把禮堂貯存室的孫中山銅像偷走變賣。計劃中途殺出程咬金:一個同樣很窮、同樣打算偷走孫中山銅像的同學。這時候,電影去到一半,我們才知道主謀A的名字「同學,我叫阿左,左邊的左。」
兩幫人馬一邊為了班會費,一邊為了畢業旅行費,目標不一但終點一致。經過一輪小學雞式的勾心鬥角,畢竟還是需要兩幫同學齊心協力合作。可惜革命尚未成功,孫中山先生才不過站在西門町十字路口,兩方主謀再一次鬥個你死我活,警車聲響起。
故事來到最後,主謀B才告訴大家「我叫小天,天空的天。」下一次,一定要合作。最後一鏡,青空下,8人的背影單手握拳舉高。

 6 ) 他们知道了!!!

#此篇观后感是『台湾大众文化解读』校选课老师要求所写,在此声明(向sir)并非抄袭#

《行动代号:孙中山》,片名神秘中带着肃穆,实际上影片讲述了一个荒诞而夸张的故事:一群学生因交不起班费或毕业旅行费而计划偷盗国父孙中山的铜像。事实上,从任何角度而言,此次行动是注定失败的。

从风格上说,这部喜剧颇有日本喜剧的味道。它的叙事风格和转场方式以及镜头安排都令我想起了《菊次郎的夏天》和《偷钥匙的方法》。令人惊喜的是,影片中,两派人马在同样装束下的『合作』行动确实将影片推向了戏剧冲突的最高潮。以及之后的阿左同小天在西门町的厮打、在街道中被警车追逐的长镜头都发人深省,更是为影片渲染上无力感、迷茫感。

台湾所谓健全的素质教育、社会保障,实质上最后的压力都落在了人民的头上。影片中的『阿左』们空虚,但又有令人心疼的懂事,他们『攀比』,他们比谁家穷、比谁家惨、比谁家的『阿公』先失业……他们是那样的幼稚、单纯。事件败露后,生教组长在媒体前道歉,连声『他们知道(错)了!!!』,然而孩子们知道错了吗?他们只知道了如何跳土风舞、教人如何变美丽、知道了『儿子的儿子不能再穷毙了』……

影片的最后,国父在卡车上巡游街头,观察着整个台湾。

台湾人民知道了吗?他们知道了吗?他们知道了吗?

2018.5

 短评

難得在香港看首映,在大螢幕上看小成本青春電影,萌萌的輕幽默略腐臺式小清新。好奇支撐導演的信念是什麼哈哈哈

10分钟前
  • 觉某人
  • 还行

想法蛮好,略有一点单调

14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大家都知道这片子有隐喻啊,但是有隐喻不代表可以这么粗糙啊!台词说好听点的是呆萌,难听点就是无聊简单到死。全片好重的日本风,标个荒诞签不过分。

19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较差

比預期中好一些,劇本平庸,細節粗糙,不過亮點還是有一些;兩個小男主角討喜有加分,青春就是無敵啊……2014.07.18

20分钟前
  • 圓心
  • 还行

很有隐喻的片子,然后这些社会阶级和教育体制却披了一层厚重的小清新美少年外衣。。。不难理解为何分数并不高。但没办法我就好易智言这口,甘愿陪着片中人一起呆萌

24分钟前
  • Weirdo啊啊瑞。
  • 推荐

故事感觉像学生作品

26分钟前
  • 楚门
  • 推荐

呆萌呆萌的笨拙感,有点单薄但单纯,而且很好笑><喜欢它是因为青春片可以不光是分手撕逼堕胎,甚至跟男男女女爱情无关。p.s.制片公司叫蓝色工作室,而且Logo是一扇蓝色的门,这点好萌。

29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波米有赤子之心。

32分钟前
  • デブリ
  • 还行

表演可够蠢萌的,剧本是较为俗套的喜剧路子,但是效果还可以,比穷啊什么的怪好笑的

3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开始以为刻意 渐渐发现并不是 人人都在不断重复自己的对白 为了争夺孙中山的两帮人 没人能靠自己的力量得到 得手后在车边又瞬间反目 暗夜台湾街头的追逐和大家 想起了 一页台北 当初放着没打分 现在一并记录下来 而在一片“你吵屁”中 国父又被束之高阁 回到了杂物间的角落里 同学 我叫阿左 左边的左

39分钟前
  • Sebastian
  • 推荐

节奏过慢,对话拖,表演端着不入戏,打架那场还可以,最后写检查那段演的实在太表演了。

43分钟前
  • 马克西米利安
  • 较差

CVF 闭幕片。整部片故意将少年们塑造成善良无知的形象,导致对话节奏太慢,生硬、一个梗重复太多遍,让人有些疲劳。相比之下,本届电影节还是纪录片水准较高。但很喜欢最后一个镜头。

48分钟前
  • 天行者爱grogu
  • 较差

That's why I love somewhere called Taiwan.这种让人失措的纯与真,只得来自这块小岛的风土。少年不识孙中山,却举起了革命的拳头:“他们知道了。”

51分钟前
  • 力荐

浅薄且粗制滥造,导演一直在制造小清新的气氛,却不肯花时间在故事上细细琢磨一番,最后导致电影整体显得非常业余,除了画质像电影之外,剩余的都极像网剧。演员非常刻意,表演痕迹太重,不自然,连念个台词都相当的生硬,有人说这是呆萌,我觉得其实就是傻。只有张孝全的客串还算得上是惊喜。

53分钟前
  • Ron Chan
  • 较差

一个字,白, 色调白的,人物是白(痴)的。

57分钟前
  • 阿生
  • 力荐

第51届金马奖最佳最佳原著剧本-易智言(看完五部入围影片,想表示,这一届我个人心中的最佳原著剧本还是《殡棺 / 心迷宫》),并提名最佳新演员-魏汉鼎。—— 1.(制作方/出品方?)「藍色」片头惊喜听到《蓝色大门》的配乐,而电影正片里侯志坚制作的配乐也有些《蓝色大门》的味道;2.这样一个“偷盗”故事如果能像《天才枪手》那样拍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会更精彩吧?现在的成片给我的观感有点像国中生们的小打小闹,不够扣我心弦,另外个人觉得装丧尸吓人那段是败笔;3.洪都拉斯的小天父亲,张孝全的学校警卫、李千娜的警卫女友、张书豪的生教组长……有些惊喜的客串;4.吊孙中山铜像的画面联想到《尤里西斯的凝视》《再见列宁》。-11555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那刻意为之的表演方式真心喜欢不上来,也见不得到底有多聪明。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就这还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啊????????

1小时前
  • Syfannn
  • 较差

清新到腻歪

1小时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超出預期的一部片,歡笑之外提供了很多想像的能指,即將被賣掉的孫中山和叫做阿左的計劃賣掉孫中山的學生盜賊,以及白色校服下面的黃色T恤……噢好的好的夠了,自己慢慢看吧,免得一會兒這條短評不見了。

1小时前
  • 独孤树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