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的暑期日记

剧情片大陆2014

主演:陈晓轩,方嘉怡

导演:曾赠

播放地址

 剧照

明月的暑期日记 剧照 NO.1明月的暑期日记 剧照 NO.2明月的暑期日记 剧照 NO.3明月的暑期日记 剧照 NO.4明月的暑期日记 剧照 NO.5明月的暑期日记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7-21 01:59

详细剧情

  丧父的12岁小女孩明月,在暑假里由于怀疑和嫉妒,将妈妈的情人推入水中疑似死亡后,迎来了人生的初潮。但是这一切,在她云淡风轻的应试化暑假日记作业,灿烂童年式的描述中结束了。影片表达的是一个小女孩成长的孤独和羞耻,同时也刻画了人在面对体制时的自我分裂和粉饰太平。  《明月的暑期日记》有一种独特的诗意。 大量隐喻符号和主观化音响效果的使用,为电影语言留出了极大的阐释空间。影片用最丰富和敏感的触觉,为观众呈现了一段孤独而羞耻的成长岁月。明月直视镜头的同时也撕裂了伪善的谎言:我们忽视他人的痛苦并不是不知情,而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冷漠早就决定了,真相对谁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

 长篇影评

 1 ) 少女心事,孤独成长

剧情短片《明月的暑期日记》叙述的是丧父的12岁少女明月,在暑假里由于怀疑和嫉妒,将妈妈的情人推入水中疑似死亡后,迎来了人生的初潮。但是这一切,在她云淡风轻的应试化暑假日记作业,灿烂童年式的描述中结束了。细节处理的深入人心。不矫情的文艺片,略晦涩深刻,表达的是一个少女成长的孤独和羞耻,同时也刻画出了人在面对体制时的自我分裂和粉饰太平。

导演兼编剧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11级硕士的湖南人曾赠。《明月的暑假日记》是曾赠从娱记转行电影的处女作,拍摄于湖南益阳,电影全程标准的益阳话。据说片子改编自身边真实的故事。

影片里取景的那段资江渡口实为三国时期关云长将军单刀赴会的历史遗址,古素谓之资江十景之“碧津晓渡”。很欣赏曾赠导演依托资江渡口实景和河畔民居小巷讲故事的才能,更惊叹于曾导将益阳人民一贯认为的土到“上荧幕听着会起鸡皮疙瘩”的益阳方言成功润色处理成台词化的功力。

短片以暑假作业日记带出了成人世界与青春季节的双重文本,有个性也有共性。少女心事、孤独成长,表现手法浑然一体,潮湿又静谧的江边空间营造得相当成功,内心世界的噩梦段落亦很出彩。短片以暑假作业日记带出了成人世界与青春季节的双重文本,有个性也有共性。

 2 ) 南方少女的青春残酷物语

美国电影理论家波布克有句名言:对于成熟的导演“每一个视觉画面上都有它的签名”。时为青年导演的曾赠,她的毕业作品《明月的暑期日记》却有着不应该在其创作年龄上本应具备的成熟感,整个观片过程也深受惊讶和震撼。 本片以日记为载体,因被班长错交日记本为起因,讲述了杜明月在暑期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导演以日记的形式回顾杜明月的过往经历,这种方式不仅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同时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它使文本与剧中杜明月的联系更为密切,也使观众走进杜明月内心更有了足够的心理预期。 即使本片在叙述故事时是以写实为主,手持摄影、自然灯光、生活化布景等制作模式均以纪实表现为主要目的,但导演也并不仅限于写实。片中的杜明月将小吴叔叔推下水后,第二天在烧纸时梦幻般的看到了死去的爸爸和小吴叔叔,杜明月的恐惧与内心的孤独,通过声画关系形象的表现了出来。 色彩是一部作品影像化呈现的关键。本片以冷色调为主,透露着杜明月暑期生活的压抑与孤独。杜明月身着白色校服,暗含着纯洁、非成熟阶段的女孩儿形象,这与美美身上所穿着的红色衣服形成巨大反差,红色往往有着开放、激情等特点,这与美美的形象不谋而合,剧中的小吴叔叔身着黄黑条纹衬衫,而黄色往往带有着警示的含义,并且小吴叔叔对于杜明月而言也是一份危险的存在。 一个合格的导演对于空间的把控一定是精致到位的。片中主要涉及杜明月学校、家中、街道等场景,而这些场景的出现往往有着以下的特点,在家中,由于是整个社会空间中最安全的地方,所以导演在呈现时多用小景别,用以表现和此空间的亲密性,而杜明月在街上时多用大景别,来表现杜明月所处环境的不安全感,进而增加了一些悬疑特点,而在学校这个“中性”场景,导演运用中近景等中性景别来交代叙事,从而完成人物与空间之间的感情关系。 导演不仅是在画面造型上做了苦工,在声音设计方面也颇费周章。片中多次表现的主观化意象段落,辅之以魔幻化的音乐,造成了奇异的传达效果。在小吴叔叔出场时伴随的口哨声,也成为了其独有的出场方式,这种设计不仅强化了小吴叔叔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小吴叔叔对于杜明月的威胁性存在。真实日记本中的益阳话对白与日记作业的普通话独白对比撕开了生活的伪善与真实,而老师那句“没有看”的益阳话对白也在为其伪善的内心做注解。 《明月的暑期日记》有一种独特的诗意。大量隐喻符号和主观化音响效果的使用,为电影语言留出了极大的阐释空间。影片用最丰富和敏感的触觉,为观众呈现了一段孤独而羞耻的成长岁月。明月直视镜头的同时也撕裂了伪善的谎言:我们忽视他人的痛苦并不是不知情,而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冷漠早就决定了,真相对谁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

 3 ) 同样是留守儿童,怎么有的人总是在“抹黑”?

这两年各种留守儿童的所谓微电影、电影都冒了出来,不管有没有诚意,能不能成型,都打着公益的旗号,这算不算给伟大的党抹黑?顺便也给中国电影抹黑了?然后呢?然后也没有然后了。
在短片质量已经沦落到几乎只剩学生毕业作品的情况下,同样是留守儿童,怎么别人就能拍出如此有诚意的作品?

什么tmd是创作?
这tm就是创作

小演员的表演太棒了,让我想起了《细路祥》里面的那个跟着父母偷渡到香港的小女孩,他和细路祥在维港大叫“香港是我们的”的时候,她口中的“我们”是谁?她的家又在哪里?
飘在船上,摇摇晃晃的家,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或许只是日记本中那个想象世界的栖息之地。什么是成长?知道却不说出来,或者知道却装作知道,这算不算成长?现实虽然残酷,但每个人总得去一层层揭开,或者不愿揭开的,总是用一个个谎言来麻痹自己。

 4 ) 浮沉于水的明月

——评《明月的暑假日记》人物形象塑造

一轮明月从乌云里钻出,投射到浑浊的水面,随即又沉下去。

《明月的暑假日记》是曾赠执导的一部剧情短片,在梦幻的影调和手持式的摄像风格里,沈炼细腻地描摹了一个少女徘徊在摇晃家庭情感和自我成长的路口的个体转变。短片在纪实般的画幅里提炼出诗意的意象表达,让小女孩明月鲜活的形象展开在观众面前,表达了成长也有一种潮汐般的阵痛。

黝黑稚嫩的脸庞和瘦弱的身型,齐肩短发勾勒出女孩的轮廓,眼神的迷惘和怅然表现出明月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跟随镜头,观众看到女孩渔船上的家——冰冷,昏沉,江水起伏,船只轰鸣,明月的成长是沉浸在一片冷色调和红黄蓝绿大人里的孤独。市井嘈杂,灯火闪烁,明月沉默的望向成年世界里的迷醉。短片娴熟的将穿着白色衣服的女孩与周围深色调的环境剥离出来,表现出人物和世界的隔膜,而明月由方言念读的日记则作为旁白穿插在短片里承接故事的叙述。小女孩的心事只能讲给自己听,明月一直喊着“爸爸”,流露出一个小孩自小经历丧亲的迷惘和对父爱的渴求。

短片里几次通过镜子、窗户的栏杆缝隙里表现明月,也表现出少女的孤独和内心映射的隐秘情感。导演借用明月的主观视角窥看黄色条纹的男人,看瓷碗里游动的红金鱼,这外化了人物对母亲情感生活的愤怒和妒忌,与人物自己青春的疼痛,对原生家庭的失落迷离的隐喻。关于明月青春隐私的日记透过一个中年男人的窥视视角展开在观众面前,表现了少女成长过程中无法摆脱的被成人的身份裹挟的无奈。观众又透过日记的文字进入明月的内心。无不体现了小小女孩成长的阵痛和隔阂。

“小孩说的话,从来都不重要。”外部世界冰冷且芜杂,明月是投射在江面上的影子,她随潮汐浮沉,在成长的阵痛里感受到孤独,所以她筑起坚硬的外壳把本我蜷缩在一片潮湿的梦境里,向所有陌生的人事高兴的说道:“天晴气爽,万里无云。”两本日记,方言普通话,说尽一个少女成长里未间断的疼痛,看到一个叫明月的女孩对体制的妥协。短片借用物象,自然塑造出这样一个少女。

一轮明月从乌云里钻出,投射到浑浊的水面,随即又沉下去。

 5 ) 孤独成长,疼痛青春

小孩子说的话,从来都不重要。 弥漫湿热气息的夏天,躺在船里一袭血红色短裙浓妆艳抹的母亲,反复出现的穿着黄色条纹的陌生男人,摔在地上的父亲遗照,噩梦中突如其来的初潮……影片通过讲述班主任偷窥了女孩明月交错的日记本,展现了明月在暑假中经历家庭重组,初潮来临的成长过程。雨雾濛濛的蓝灰冷色调下,导演将一颗单亲家庭下稚嫩而破碎的少女内心剥开呈给观众,展现出女孩面对家庭不幸时敏感而压抑的扭曲心理以及在母亲职业的性冲击之下被迫长大的惶恐与疼痛,一个纯良质朴的女孩就此踏入伪善冷漠的成人世界,青春的疼痛与成长的孤独感游离在每一帧画面里,令观众仿若在朦胧的镜中窥探着自己的青春期,引人深思。 影片中日记本回忆录画面中手持镜头的运用颇为巧妙,在颤抖与摇晃间,营造出一种迷乱躁动的朦胧和青春质感,也清晰地刻画出女孩明月面对成人世界惶恐而敏感的内心。母亲带明月来逛夜市,镜头在人流中剧烈晃动,明月眼神的茫然与母亲的热情形成对比,展现女孩对于母亲浮于金钱的爱意表达的抗拒以及她对母亲身后成人世界的迷茫与恐惧;明月的噩梦中,镜头的快速摇移,超现实的虚幻梦境和女孩在初潮来临前的茫然和惶恐被刻画的淋漓尽致,瞬间让人掉进女孩的情绪碎片中,却也让人们在迷离间感知到曾经青春期躁动不安的自己。 影片中充满意象化的道具和符号设计,将明月孤独恐惧的成长历程以更加朦胧而又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片中血红色的短裙、浓妆艳抹的面庞暗示着成人世界的血腥和虚伪,最终在梦境里明月穿上了母亲血红色的短裙,展现出她在破碎的家庭环境中被迫长大的扭曲的伤感;日记本上雾霭沉沉的天气恰似女孩阴郁愁闷的内心;片中从未以正面示人的条纹衫男人最终成为新家庭的一份子,家庭的概念对于她而言更加陌生化,女孩对家庭的失落感以及成长历程的孤独感在她抗拒的眉眼中显露;片中最为精彩的意象符号橘红的金鱼:鱼缸里唯一一条金鱼,却是和明月一样孤独的灵魂,梦境中金鱼从鱼缸跃入海里,意味着明月自由和反叛的情感的发泄,鱼儿从明月胯下游出,这样充满诗意的意象暗示着女孩初潮的来临,象征着她的成长,这之间是伪善冷漠与稚嫩单纯的相互撕扯,也是直面现实的勇气,青春的疼痛感跃入人心。 整部影片最富意蕴的是方言与普通话的巧妙互换:明月在自己的日记本独白中运用方言,这是她熟悉的语言,更加亲近和私人化;在上交给我老师的日记本中运用普通话,语言充满着虚假和疏离感。结尾在两本日记本的互换,两种语言的交互中,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诉说出明月内心更深的悲伤。成长之愁与苦对于少女来说只能隐藏在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在表面却要依然维持着老师喜欢的青春阳光的学生模样。她的成长之路仍旧是孤独的,却也映射了无数人的成长历程,许许多多的人都能在这方言与普通话交互之间窥见自己曾经面对成长挣扎痛苦孤独的内心。 影片的结尾也是明月走向成长的开始,她要直面父亲的离世,直面陌生男人成为家庭的一员,直面母亲的职业……面对成长这一永恒命题,每一个人都是在摸爬滚打中前行的,没有人能预知自己的未来,也无人可逆转生命的进程,成长的本身是在于自己的心境。当我们能够直面一切而无所畏惧,当我们能在家庭的泥泞中负重前行,当我们踏入成人世界却依旧能保持纯与善,成长后的蜕变会使每一个人都充满力量。愿无数像明月一样的少女都能在成长的夜路上为自己亮一盏灯,也愿无数的大人能在孩子的身上寻回纯良的灵魂。 小孩子说的话,从来都不重要。但,只要对自己重要就好。

 6 ) “父亲的女儿”,少女对女性身份的恐惧

明月是典型的“父亲的女儿”,父亲在她心里的地位是高于母亲的。父亲虽然已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但在明月心里,爸爸依旧在身边,她依恋着已经去世的父亲;母亲虽然就在她的身边,但她很排斥母亲,与母亲之间有一种难以消除的疏离感。她不喜欢母亲的工作,也不喜欢母亲的情人。她认为母亲的情人是害死父亲的人,她想为父亲报仇,于是在梦中杀死了母亲的情人,完成了一种“厄勒克特拉”式的复仇。母亲的话语和欲望在明月的梦中被阉割,明月在梦中彻底完成了从“母亲的女儿”到“父亲的女儿”的转变。

母亲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充满魅力的女性。在影片中,她是明月窥探的对象。和大多数电影一样,这类年轻美丽的女性角色往往被用来满足人们的“窥淫欲”,母亲的身体通过少女的视角展现给大家,尤其是夜店那场戏,台词更为直白地告诉大家:美女和啤酒,都是奖品。少女尝试以“父亲的女儿”这一身份进行自我反思,并且带着父权制的偏见去观察母亲,一边压抑自己逐渐形成的欲望,一边充满好奇的捕获母亲的生命力。这种窥探感割裂了母亲与明月间的亲密感。观影过程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是很爱明月的,她对明月很温柔,也在努力拉近母女之间的距离。但明月很抗拒母亲,即使后来决定对母亲好一点,也依旧没能摆脱“父亲的女儿”这一身份,她和母亲的物理距离与心灵距离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带有浓烈的悲剧氛围。

少女在初潮时做了噩梦,表现出少女对女性身份的恐惧。怀孕的金鱼是被人嫌恶的宠物,在夜店工作的单亲妈妈是遭人排斥的边缘群体。她们因为自己的性别身份而被边缘化。早熟而又敏感的明月似乎已经意识到:从初潮的那一刻起,她就要承担起作为女性的苦难了,她对自己成为女性感到焦虑与不安。就连已经成为女性的母亲在抱住明月对她进行宽慰时,也带有一丝无奈。

这似乎是父权制的传统:女性的苦难是不允许被提及和展现的,她们的声音被残酷地忽略了。老师窥探到了明月的内心世界,却佯装没有看过她的日记。他沉默了。沉默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短评

诗意的失意,推搪的颓唐。少女的一次谋杀,都荡成床上的一对船桨。母亲分开腿得天下,女儿也只好落金鱼,上天堂。

6分钟前
  • 甘蔗普洱小橘灯
  • 力荐

感觉很自传体,毕竟小女主角和导演看起来真是好像。影像风格倒是蛮有特点的,故事也讲得还不错,整体很成熟,不过老师偷看日记这个行为真是不得不让我吐个槽啊!作为学生作品来说挺不错的了。不过题外话,我真心受不了电影学院的学生作品永远是苦难悲惨底层拧巴为主题的了,能不能有点积极向上的东西!

11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推荐

镜花水月,漂浮之家。粉色的羽毛笔记本是不可言说的隐秘角落,写给父亲,而永远无法到达。少女在凝视中划破青春,在梦境中舔舐伤口。红裙浓妆,是替母的赎罪,胯下金鱼,是成长的代价。

16分钟前
  • 熱煙帶雲
  • 力荐

BFA的毕业联展里很赞的一个。夏日湖南益阳的暑期记事,隐匿着诸多成长阴郁记忆的共通可能。结局部分比照张作骥的《暑假日记》颇有小趣味,同前年陈卓的《杨梅洲》有着接近的气韵,女主也似另一个尹雅宁。

21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导演应该是受过金基德影响,立意、场景、意象直奔漂流欲室+雏菊,启蒙、初潮,恋父嫉母,成长阵痛。看完跟朱老师激烈讨论了为什么双手沾满血而衣服没透,大概“金鱼”涌出那一瞬也是下半身的觉醒时刻吧...水上衣柜,变幻遗像,惊悚梦境无疑是出彩段落,视听不算独创,但运用自如,学生作品值得鼓励

2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金鱼从腿间游出来那个镜头,太惊艳了。

27分钟前
  • 带刺的刺猬
  • 推荐

看过的最好的毕联之一。摊开一本少女日记,不露声色而直击人心。环境对了,演员的状态也对,是学院应有的稳准狠。几乎所有剧作上的设计都打动到我,尤其是初潮段落的想象力,几乎切一个镜头就又多一层意象,如南方雨季般绵密潮湿。收尾念起另一版日记,声画对立中也对应试教育进行迎头痛击。

29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今年拿奖拿到手软的片儿啊。完成度很高,梦境控制得太棒了,完全是个长片的底子。不过走残酷青春破碎家庭一路真的是北电导演系风格吗?两本日记对应着方言和普通话这个梗也太棒了。但是值得商榷的是视点问题,真的需要一个阅读日记的叙事人吗?

3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女孩儿天生具有弑母恋父的欲望,一旦取代母权她就会过早锐变为女人。老师窥探中,她还是个女孩,那是给面子看的;其实一个假期已经锐变成人,那是给自己看的。章明的学生还是受导师很大的影响,结尾有看到感谢路学长。

3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这真的厉害了,怪不得拿奖拿到手软,好久没有看到这种被一个镜头惊艳到头皮发麻的感觉了。时间总会证明一些东西,很高兴曾赠导演今年终于红了。

38分钟前
  • recallair
  • 力荐

难得一见的佳作,虽然只是个短片,但丝毫不逊于《路边野餐》,对得起北京电影学院的头衔。由两本截然不同的日记来展开叙事,影像的色调、情绪的营造、氛围的渲染、细节的把控、都有着高超的水准,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自觉把观众拉进去。氤氲、潮湿的质感与少女孤独的成长融为一体,最惊艳的莫过于那段梦境的处理,金鱼的符号、月经初潮是电影语言和文本最完美的结合,而且留下了大量的空间想象和延伸。最后提交给老师的两部日记,方言和普通话点题,完成了少女成长的阵痛和忧伤与成人世界伪善和冷漠的对抗。看完日本的《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再过来看这部,虽然后者是中二的画风,剪辑贼拉炫酷,前者诗意后者放纵,且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是金鱼和少女成长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罢了。

41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女孩從紅色衣櫃裡走出,向水中的父親踏水而去,終被圍困在水中的鏡頭,有金基德電影的味道。2020年2月13日凌晨於海甸島。

45分钟前
  • Bork
  • 力荐

学院派还有人,都是女人。

48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方言和普通话代表的两套语言系统以及真实和虚构之间的争夺不错,梦境不错,旁白负分。

49分钟前
  • 十八爷
  • 还行

创意性和完成度在学生作业中均属一流。以私人日记的形式串联起片段式真实的个人生命经历。父亲的去世对于一个尚处青春期的女孩的巨大影响,那些关于父亲的执念一直是萦绕在她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手持肩扛的摄影机呈现出的是一种迷乱躁动的青春质感,同时又有一种自由和反叛的情绪在当中。梦境和现实的穿插呈现,强烈的虚幻感,梦中的金鱼那是少女的初潮。以作业日记中的虚假结束了整部短片,有一种黑色幽默式的反差。女导演的才华和天赋尽显无疑。

50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力荐

海报设计的很好看呀

52分钟前
  • tperry
  • 力荐

少女心事、孤独成长,表现手法浑然一体,潮湿又静谧的江边空间营造得相当成功,内心世界的噩梦段落亦很出彩。短片以暑假作业(日记)带出了成人世界与青春季节的双重文本,有个性也有共性。作者的自觉,更令它与同在湖南在地的《杨梅洲》、《鸡蛋与石头》形成了有趣的互文。

5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梦境中“金鱼”涌出、母亲“附体”的那一刻真赞!两本日记,一本方言、一本普通话也是十分用心的设置。剧本就文学性而言完成度很高,集中地塑造了少女长大成人的敏感、多疑和孤独,可惜符号堆砌得太满,同时不喜欢通篇念日记的处理,显得有些违和,它打破了文本营造的静气和韵味,还有些故作天真的刻意

1小时前
  • levitating
  • 还行

放在毕联里算是神级了,收尾漂亮得让人想鼓掌。距离少女版《登堂入室》几乎只有一步之遥,可惜叙述者视角的处理问题很致命,终究不是《登堂入室》啊。(十个在湖南取景的片子九个要放烟花)

1小时前
  • 字母君
  • 推荐

广州女导演短片展 | 看过很多学生短片作业,往往表演都是里面最弱的一环,我想知道导演在片场是怎么指导非职业/年龄比较小的演员的。另外,在片头看到章明导演是指导老师之一,想知道在拍摄过程中,他都给这部片子提出怎样的建议。无论是有意无意,或者只是我个人的感觉,片尾的超现实段落多少能看到章明导演的拍片风格。剧本而言,以日记内容作为线索呈现,感觉挺没新意的。

1小时前
  • 电个爆炸头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