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风尘

剧情片台湾1986

主演:李天禄,辛树芬,王晶文,柯宇纶

导演:侯孝贤

播放地址

 剧照

恋恋风尘 剧照 NO.1恋恋风尘 剧照 NO.2恋恋风尘 剧照 NO.3恋恋风尘 剧照 NO.4恋恋风尘 剧照 NO.5恋恋风尘 剧照 NO.6恋恋风尘 剧照 NO.13恋恋风尘 剧照 NO.14恋恋风尘 剧照 NO.15恋恋风尘 剧照 NO.16恋恋风尘 剧照 NO.17恋恋风尘 剧照 NO.18恋恋风尘 剧照 NO.19恋恋风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9

详细剧情

  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许,15岁的农村少年阿远(王晶文)放弃学业来台北做事,初尝人生的辛苦,却仍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着。一年后,阿远青梅竹马的恋人阿云(辛树芬)也来到台北,了解到现实的台北同阿远信里所描述的,是两个世界。可是困顿的环境并没减少他们的快乐,因为他们拥有彼此。  阿远服兵役时,因为有每日抵达的书信,孤身在台北的阿云起初并没感到有多孤独。然而日子久了,遥远恋人的纸上诉情总比不过现实生活中鲜活男孩的低声耳语,加上对未来怀有的恐慌,阿云在阿远退伍前选择了嫁作他人妇。伤心虽有,阿远也只能选择抑压。

 长篇影评

 1 ) 青春心事,无迹而终。

看《恋恋风尘》之时,一直在想,现在的侯孝贤在很多人心里,已经热得同岩井俊二差不多了吧!我不敢说我懂侯孝贤就比其他人要多一些,但如果一个人被其他人争先恐后地谈起时,正是误读最厉害的时候。就像很多人说岩井俊二,谈来谈去一部《情书》(或《花与爱丽丝》)、一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残酷青春、唯美爱情,似乎岩井俊二就是他们唯一的代言人。殊不知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同于他人的,更没有人有能力将这不同的青春作代言。
我这么说可能会被很多岩井俊二的粉丝骂。但骂恰是无力找到自己的又一证明。当拼力去拥护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时候,其实正在不知觉地失去。岩井俊二最好的一部作品是《梦旅人》,他所谓的唯美与残酷两极并置的美学在这片子里差不多用尽了,后来的是力度过了,前面的是没到力度。如果不能将《梦旅人》作梳理,谈岩井俊二听来实在有点可笑。

《恋恋风尘》如果拿给一个从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看,可能看到的只是浅浅的一层所谓的忧伤,如风划过皮肤,有些想落泪,然后真的落了几滴,便认为感动了——其实,那是很表面的,就像一个南方人对北方的向往,说北方粗旷有劲道,却又接受不了北方人性格里的粗野——一句话,潜意识里的过滤,只想只愿留下想象中的好的而已。但实际上,好的和坏的,从来都是并存的。而好与坏,也从没有过绝对的标准。
影片最后阿远的阿公反复念叨的是:种番薯比种高丽参还要辛苦。我脑子里一下想起了很多过往。番薯我也种过,绿色的藤,还会开一种小花。过段时间,是要用一根长长的棍子翻藤的。如果不翻,养分会被藤吸尽,番薯便长得很小,吃起来不甜。翻藤不是件浪漫的事,起初干起来,很轻松,但要不了一沟,身体就会疲惫,另加动作的反复——可能要那样重复着弄一个下午,没一个人跟你说话,你只是为翻而翻。很单调,却又不得不做,不光那是父母交给你的任务。
其实从农村走过来的小孩子(懂事的小孩子)都明白,种庄稼不容易;而更重要的是,当你在收获的时候吃那些味美的番薯的时候,你会记得某个天气闷热的下午,你一个人在地里沮丧地翻番薯藤的场景,一沟一沟地过去,还是看不到一个人影,还要小心蛇——很多蛇就藏在那一条条绿色的藤下,便成了一种食自己果实的美。
想想电影里的阿公跟我爷爷多像啊!他见我也无非那几句话,今年的和去年的,甚至和前年大前年的,都没什么鲜明的变化。重庆怎么样?习不习惯吃米饭?等等,像电影里的阿公。但他是我真实的爷爷,一个老农民,抽的永远是劣质的烟,关心的永远是土地、儿子和孙子。

比较起来,我该是农村小孩子中,相当不懂事了的。很多的事情,城里的小孩子可能永远都不会去考虑,但如果生在农村,那需要老小就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去担。
就像阿远,他并非不欢喜念书,但爸爸的身体、妈妈的辛劳、正在念书的弟弟妹妹,这些都要去考虑。不是他非要去承担责任,而是他觉得,作为家里的长子,是不能太自私的。牺牲点自己的利益,只要妈妈爸爸、弟弟妹妹脸上能多些笑颜,是值得的。

农村的小孩在城里小孩面前,有天然的自卑。不管成绩多好自己多优秀,在那些一无所是的城里小孩面前,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我第一次去城里时,真可说处处在意自己。而在城里好几年,某些东西仍是放不下。总觉得自己很愚蠢,衣服穿得不像衣服,说出去的话不像话。——当然,这些东西《恋恋风尘》里没反映。侯孝贤另一部作品《风柜来的人》对此说得很透。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麦当劳的时候,紧张极了。看起来比我小很多的小孩子熟练地掏钱买可乐买汉堡,我有说不出的复杂感受。我想干脆撤出去算了,不吃了。想想《风柜》里那几个少年,也是时不时紧张地拉着自己的衣脚,我就有心酸又安慰的感觉涌上心头,而这些,怎是那些城市出生城市长大的小孩子能体会地呢?

还有爱情。
阿云结婚的消息传到阿远的耳朵里时,他无力地躺在床上,然后是伤心的眼泪。失恋的故事人人都有,但农村少年,尤其如阿远那样的少年,是把爱看得很重的。青梅竹马长大的女孩,转眼为了别人妇,难过涌上心头是小事,受不了的是某种对土地的背叛——这话说得一点也不远,也许农村孩子也在城里混日子,但让他最想流泪的,永远是操劳的父母和给予他粮食的土地。——
我不知道浪费粮食是否可耻,我现在不自觉地经常浪费粮食,但如果能吃勉强吃完,我会把自己所点所做的食物(哪怕不好吃),尽量吃完。
大概小学四、五年级时,我有个姐姐同一个城里人结婚了,消息到我这里时,我有种现在回忆起来已经变了形的难过。虽然她是我的姐姐,但阿远的悲伤,应该是与那时的我相同的,虽然,那时我不过十多岁。

侯孝贤的早期电影,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青春片。它里面牵涉的另一种对土地的情感——大陆——是最不易引起我们的注意的。这部片子里也有此细节:一家广东的渔民遇难,几个台湾兵友好地给予他们帮助。这种情结,放在现在喜欢侯孝贤电影的人那里,通常就被简单地刻意地忽略掉了;或者,读解起来,也是随意的青春一种而已。——那怎会是青春一种呢?其实那是很痛的伤口。大陆就像是对立的城市与农村中的农村,台湾不该对它遗忘,更不该对它伤害,因为养育我们的,永远是土地。——这些,侯孝贤说时,是相当隐忍的。

所谓青春心事,无迹而终,只是一种粗略的浅读。隐藏在这无痕迹而终结的青春背后的,实则相当沉重,有时都不忍说的东西。

 2 ) 和你在一起多美好,就算什么也得不到

終于看了《戀戀風塵》,侯孝賢還是不負盛名的。這也是我看的第一部侯孝賢。這部電影非常不錯,讓我想起自己在農村時的初戀。

看到有影評人分析,說什么倆人的感情已經默契,過了熱烈的階段進入平靜云云,其實,哪有這么復雜?農村孩子的戀愛就是這樣的啊。沒有那么多話,因為實在沒什么好說的。就那么靜靜的呆在一起,就很開心。

這部電影名字非常詩意,影片也配的上這種詩意,雖然,它其實講述了一個不發達地區到正在發展地區打工的故事,一個異地戀,每天寫信女孩兒嫁給郵差的故事。但真的是詩情畫意。我反思了一下,這種詩情畫意主要是因為:人少。

任何情景,人一多就變得亂,浮躁,俗。愛情也變成了蒸騰的欲望。
舉個例子,都是離鄉打工,住出租房,大排檔喝啤酒,想家,打工妹打工仔。這部電影中的場景就非常浪漫,有鄉愁,青梅竹馬。因為那時的工廠大部分都是手工作坊,人少,老板也有人情味兒,你再到富士康一看:密密麻麻全是人,而且,都他媽的穿著整齊劃一的廠服!什么浪漫都沒了。

臺灣電影里最美的是風景。然后是人,是古樸民風。雖然這部片子話少的要命,而且全程臺語,我一句也沒聽懂。但仍能共鳴。

吳念真說過這電影就是寫自己,他還說刪掉了一個鏡頭,在他要參軍前一天,二人買了兩年的信封(每日一封)在燈下寫。侯孝賢覺得太過煽情,刪掉了。事實上這部電影沒有一個煽情的地方。就那么平鋪直敘著走完了。唯一讓我心跳稍微加速,是阿云脫下自己衣服給恒春畫的時候:脫下一件白色短袖上衣,里面還有一個白色背心,她大概十七八歲,瘦瘦的胳膊,以及脫衣服時露出的一點點露腰。

城市的孩子可能不理解這種愛情,很多事不說,不是因為默契而不用說,是因為不知道怎么說。只能是行動,眼神,書信,甚至兩人之間的『磁場』傳遞。這種傳遞當然會有偏差。但他們的確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彼此的愛情。比如,阿遠在車站接阿云,摩托車丟,阿遠責怪阿云喝酒,這些都是傳遞的偏差。

但他們后來分手,和這些誤會都沒關系,侯孝賢比較集中的講這個初戀的故事,同時放在一個風土人情的背景中。看似散,其實不散,很專一。別的事不想多談。也沒有浪費鏡頭。分手是為什么?農村女孩兒到城市后成長變心嗎?似乎不是,她只是喜歡上送信的郵差而已。是二人性格差異嗎?異地嗎?都不是。可能只是順乎自然的一個決定,就像她們青梅竹馬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彼此之間有天然的好感。

侯孝賢很專一的講了這個故事,用鏡頭寫了首詩,獻給故鄉的人,山水,樹木。寫的自然,優美,一點淡淡的憂傷。這種詩情畫意并不是臺灣人獨有的東西,偶爾,在中國電影里也能見到(比如陳凱歌的《孩子王》),但是,中國電影想說的太多,含了太多雜質,就沒有什么單純的美好了。

影片最后,阿遠參軍被派去駐守金門,他們搭救了一艘漁船,救上來一家四口,兩夫婦一個小孩兒,和爺爺。四人木呆呆的坐在山洞里的營房,臺灣兵分別用國語,廣東話和他們聊天,讓他們放心,等聯系上,接他們的船一過來,就會送他們回去的。還熱情的拿來饅頭給他們吃。結果是什么呢?男人木呆呆的提醒小孩兒:饅頭有毒的!

這是什么?這就是中國大陸的對臺教育。臺灣那時也對大陸備戰,但看看這些年輕兵的表現,這就是臺灣的對敵教育。

同樣,對此,侯孝賢并沒有過多著墨,它只是阿遠寫給阿云的信里的一個小故事罷了。

初戀是很美好,現實生活中,阿云叫阿真,在他當兵回來前嫁了人,并迅速的胖成豬一樣。后來偶有聯系,都是管他借錢去搞傳銷。失戀的他,備受打擊,取了筆名念真發表小故事。后來有了新女友,妻子,便在前面加一個吳。就算如此,他太太也還耿耿于懷,每當有電話來找吳念真,太太就沒好氣的說:不在。找吳文欽(吳念真的本名)就會說:他現在不在喔。

 3 ) 恋恋风尘

挺喜欢侯孝贤的电影,修复版的观感还是舒服许多,大师就是大师,现在看来有太多电影都借用了这部的故事外壳,却没有一部能超过,对懵懂般初恋的处理恰到好处。如此缓慢的叙事大概没有几个导演能做到让人不厌烦,除了几个长镜头,几乎没有炫技手法,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怀念起故乡来。王晶文和李康生太像了。

 4 ) 乡愁里的爱情 ——观《恋恋风尘》有感

有人说80,90后的青年们都有一颗文艺的心,有人说所有文科生们也有一颗文艺的心,作为一个90后的文科生,文艺自然成了我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种姿态,从高中开始就看遍了几乎所有文艺电影的我,独独这一部恋恋风尘,留到今天才终于把它看完。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它太好了,好到不舍得在懵懂的年纪就这样把它看完,再以一个青年稚嫩的心去评判一部略显苦涩却意味深长的作品。因着刺客聂隐娘引发的火热评论,侯导最近着实红了一把,但相对于现在他成熟且独特的拍摄手法,初期的作品如《恋恋风尘》等虽略显青涩,但也更能表达出导演与编剧在电影里倾注的感情。 纵观大陆和港台电影发展史,商业片的发展步伐似乎一直在加快,但文艺片剧情片的脚步却显疲态,甚至有停滞不前的趋向,而地域内部相比较来说,现在的大陆电影显然更适合大手笔的商业片,而台湾,则一直有导演致力于文艺片的道路,从第一代导演的《恋恋风尘》、《推手》,到后来的《九降风》、《蓝色大门》,再到最近的《艋舺》、《听说》,每一代台湾文艺片导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台湾风情,以及在那个美丽小岛上发生的故事。台湾文艺片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清新淡雅的拍摄风格不仅影响了众多本土导演与编剧,同时对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电影拍摄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话不多说,且来谈谈这部电影。《恋恋风尘》是侯孝贤导演早年的作品,根据编剧吴念真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电影开头,便是一个长镜头引入一片浓密的森林,一辆吐着蒸汽的小火车由近及远地慢慢驶过,树林与火车向来是文艺片的标配,但是侯导开篇就使用这样清新的场景,不仅不觉俗套,反而比其他电影里生拉硬拽的镜头自然许多。徐徐倒退的铁轨不断地向远方伸展,延展开闽南一个郁郁青青的山村的全貌,仿佛推开一幅清新写意的中国水墨画卷。接着镜头切至列车中男女主角:阿远和阿云,我们被直接带入了故事的中心。两个静默的人低头垂目对立着看各自手中的书,甚至连列车入隧道时的阻断他们视线的那阵黑暗都没能影响到他们,黑暗过后,他们依旧保持原来的姿态纹丝不动,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开始我就惊诧于这两个年轻人有些超脱的木讷和淡定,不是阅尽沧桑、历经坎坷的人做不到这一点的。现在回顾起来才感到,这个开头已经含蓄地隐寓了他们的处世哲学:含蓄、隐忍而克制,承受命定的一切苦难。这种处世哲学决定着他们的性情、操纵着他们的命运……故事的中间部分,大部分都是在描述阿云和阿远的大城市生活,贫困、艰辛,给自己买一件贵些的衣服都舍不得,摩托车丢了得用两人微薄的薪水去偿还,但两人相互扶持关心着,却也能感受到一丝甜蜜。阿远生病时阿云无微不至的关心,阿云为家人买鞋时阿远腾出时间的陪伴,即使片中两人没有丝毫亲密的接触,但从这些小细节,也能感受出两个人青梅竹马,细水长流的的爱情。 但假如,这部电影就只是讲了一个两人在大城市辛苦奋斗,继而站稳脚跟结婚生子的故事,那就落入了一般奋斗电影的俗套,幸而电影的构思并不是这样,也许是因为故事是由吴念真先生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因此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它既讲爱情,也讲生活。如果两小无猜,竹马青梅的桥段是这世上最美最甜的桥段,那么唯一能打败它的应该只有现实生活了。阿远和阿云,也许可以一直走下去,但他们是小人物,是台湾上世纪90年代那群由乡下去城市里打工的外来户里最最平凡的普通人,现实对于他们来说,远比爱情要真实可触,这世上不缺浪漫的故事,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还是现实,现实,和现实。当我们坐在屏幕前看着阿远阿云因为贫穷与距离渐行渐远时,真正令我们难受的,不是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而是他们面对生活的残酷,却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助。家境困顿,导致阿远无法继续读书而早早进入社会赚钱养家,两岸关系紧张,能当兵的青壮年都要背井离乡过上与恋人家人相隔万里的军旅生活。想到被砸断手指还嬉笑着说不用服兵役的恒春仔,和与阿远讲述自己当兵时生死徘徊的老板,处在社会激荡变革中的小人物,聚散离别岂是自己能够掌控的,现实的残酷,和社会大环境的变迁,才是牵引着人们向无法预料的未来踽踽独行的力量。阿云与阿远的分开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即便放在今天,因为生活所迫与异地分居而分离的情侣也并不在少数。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能反映现在,还能预知未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除了原有的文艺气息以外,还有意无意地涉及<图片1> 了一些当时敏感的政治问题。片中阿远在金门服役期间台湾士兵们救起了一艘中国渔船上的一家四口,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甚至在渔船修好将要开走时还依依不舍,两岸人民听着一样的歌曲,用着一样的打火机,俨然一家人,回想影片拍摄的年代,不得不说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所传达出的两岸同胞希翼和平,向往和平的手足之情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加上电影独特的拍摄技法与配乐,使得这部电影整体呈现出一种宁静深邃的感觉。侯导向来喜欢简单质朴的配乐,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全片未插入任何有歌词的歌曲,只以简单的吉他扫弦配乐,反而使得电影淡雅而不失韵味。明暗光线的变换与长镜头交相呼应,如同一支悠长的歌,也似一首雅致的诗,再加上台湾岛浓厚的绿荫与多娇的花鸟,将岛上泼墨山水画般的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为电影加分不少。 初看完电影时,并没有完全理解导演为什么以恋恋风尘这一名字命名,但回想至今,觉得恋恋与风尘,恰好反映了电影的两个主题,一对恋人,两颗纯净的心,却敌不过生活,在现实的风尘之中渐行渐远。这部电影,讲初恋,也讲生活,更掺入了历史与政治的大背景,实在是让人回味无穷。侯孝贤的早期电影,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青春片,它里面牵涉的是一种对土地的情感,对乡土的怀念。导演和编剧用这样一种十分东方的手法,拍了一部敏感而细腻的电影,通过主人公平凡却又触动人心的初恋故事,串联了一幅乡土气息浓厚的文艺佳作。被后来的文艺片奉为经典而争相致敬,这电影,实至名归。

 5 ) 精心包裹着的“浑然天成”

两年后重看。原先印象中那种完全不事雕琢的美被重新发现了,《恋恋风尘》的确是一部浑然天成的作品,但这一大成,首先是由严丝合缝包裹着的。譬如,如果按皮古利的解释“阿远的成长通过三种时间形式呈现出来”这一思路来看,甚至连火车创越隧道的几次明暗变化,也早早在暗示着这一条道路的苦与乐。

严丝合缝当然远远不止于此,镜头设计上,侯孝贤是如何完成贴近东方哲学的含蓄表达的呢?他强调每一幅画面的纵深感,惯于使用大远景去消融戏剧冲突较强烈的内容。并且最有趣的是,他不止一次的让画面的视觉主体和叙事主体错开——两者或互为补充(阿爸的中景镜头,背后是阿妈与医生关于病情的交谈),或是为了留白(通过同龄人的指点,省略了反映阿远第二次归家与家人直接见面的镜头)。一切元素都在描述着它以外的事情,同时借着他者之“口”得以完整,画面因次显得充盈,富于情感联结的生气,而叙述上的故意空缺甚至能成为充盈的一部分。

当然,小津电影美学的影响也相当瞩目。该片最“事雕琢”的是环境音的机械运用,被当作是隔开每个场景所必要的一种刻板印象,也是一种叙事拼贴逻辑的补充,统一的声部不知不觉地补偿了讲好故事所必要的修辞。按这一思路,陈明真的吉他——有如闷热空气中一股清新的风——可以被看作另一形式的“小津式空镜头”,与用于转接的空镜头并行,它们在时空发生转化之际,抓住了时间流过的痕迹。

因此,尽管观感完全不同与初识,我仍然认为,《恋恋风尘》和之后许多侯孝贤电影一样,可以看作是东方美学影像化最巧妙的代表。我也仍能被阿公的每一段表演所感动。后面这一点,或许略懂闽南语、听每一句粗口都倍感亲切也有所加成。

非长评,短评实在写不下去扩容而成。

 6 ) 细若涓埃——所有恋恋皆付风尘

初夏午后,逃离老教授慷慨激昂的大道理,回到家,倒一杯清茶,把整个人深埋在椅子当中,心心念念想在侯孝贤电影的催眠中入睡,结果,恰恰相反,一部《恋恋风尘》倒把我的睡意驱赶殆尽。

  倘若情节跌宕的小说、悬念迭起的故事、技术花哨的电影是生活的浓缩、提取和夸大,那么《恋恋风尘》就是天天漫溢过我们身心的白开水,回归了生活的原汁原味……

  片子不温不火如流水般的叙事风格,可以料想得到的关于青春时代青涩的恋情的故事情节,以及包含在毫不眩目的静镜头语言中的深意,我毫不感到陌生。是的,但几十分钟的身心沉浸,竟让我涌起一股翻箱倒柜寻找旧物的冲动,那些散落在书架上的线装书籍,那些少年时代的日记本,那些早已被丢弃到抽屉角落里的磁带,都布满了厚厚的尘埃,凝视着它们,所有悲欢离合的情节,所有剧烈的呐喊、抗争、哭泣和欢笑仿佛依旧是在眼前流动着色彩的生命,现在都在瞬间凝固成不同态的静物,如同水平如镜的湖面下暗涌的波涛……

  每个人,都有书写青春的冲动,特别是当青春即将谢幕之际。《恋恋风尘》更像是一部青春回忆录,它的开场白隐含着这样的话:假如一切都是淡淡的过眼烟云,那么青春可以用毫不轰烈的方式来诠释……

  开篇,徐徐倒退的铁轨不断地向远方伸展,延展开闽南一个郁郁青青的山村的全貌,仿佛 推开一幅清新写意的中国水墨画卷。接着镜头切至列车中男女主角:阿远和阿云,我们被直接带入了故事的中心。

  两个静默的人低头垂目对立着看各自手中的书,甚至连列车入隧道时的阻断他们视线的那阵黑暗都没能影响到他们,黑暗过后,他们依旧保持原来的姿态纹丝不动,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开始我就惊诧于这两个年轻人有些超脱的木讷和淡定,不是阅尽沧桑、历经坎坷的人做不到这一点的。现在回顾起来才感到,这个开头已经含蓄地隐寓了他们的处世哲学:含蓄、隐忍而克制,承受命定的一切苦难。这种处世哲学决定着他们的性情、操纵着他们的命运……

  阿远和阿云,仿佛天生下来就是恋人的,他们青梅竹马,不用怀疑他们与生俱来就相互依恋,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无须甜言蜜语刻意表达的默契,那些美丽动人的细节逃不过我们的敏锐的眼睛,因为所有平淡无味的叙述都如同米饭一样需细细咀嚼才能品出香甜。
最爱他们在乡村读书时候闲适恬静的生活,那时候的烦恼,无非像阿云提起来有些吃力的那袋米,阿远坚强的肩膀可以毫不费力地为她扛着。那时候,每家人家都一样的穷,饭菜都相当粗糙难吃,但阿公还可以将豇豆插在米饭里哄骗小孙孙吃饭,艰辛还可以用自得其乐的方式来淡化。

  最爱看阿远和阿云并肩沿着长长的铁轨走,默默无言,在人生的路途上相互陪伴,然而可以永远永远这样走下去,直到尽头吗?
也正是铁轨延伸了他们的生活广度和宽度,带他们走向城市,走向更多的烦恼,考验他们的忍耐极限。城市的生活是一种生存斗争,即便一群朋友欢聚在一起还是挥不去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和寥落。

  “今夜又是风雨微微异乡城市,路灯青青照着水滴引我的悲意,青春男儿不知自己要往何处去,漂泊万里港都夜雨寂寞时……”歌声停止时的那阵沉默持续了很久,每个人的内心都在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消化自己的迷茫和不安。

  在城市中挣命的阿远和阿云还在用他们的方式相爱着,只需看阿云给阿远做衬衣的一幕便可以体会,阿远嗔怪道“太大了,不能穿”,阿云笑笑地歉疚“我给你改”——如此而已。但心里已经帮阿远感觉到暖意。

  阿云终究只来得及给他做一件衣服,命运就把他们推向了从未有过的分隔两地,阿远被征入伍,那天,谁都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步调,谁都表现出剧烈的情感变动,谁都没有豪言壮语和叮咛嘱咐,连阿云和他的告别都没有半句承诺和誓言,惟有令人窒息的沉默和猛转过身时无法掩饰的黯然,阿公放着鞭炮送他上路时的一幕真教人难忘,静止的镜头仿佛一个送别的人温情脉脉的目光,宁静的乡村中响起的零星鞭炮声此时显得那么突兀那么苍凉……

  被分在两地的年轻的恋人,依靠信件维系着情感,信的内容依旧只是絮絮叨叨重复各自的生活琐事,生活的内容在当时是可以料想得到的贫乏,在金门岛上的军人们救起了大陆的渔民都仿佛在他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注入了新鲜和活力,而在家乡的阿云唯一的娱乐就是邮差请她看免费电影。结果军人们是那么善意地对待渔民一家,全然和当时政治大背景的基调背道而驰,而阿云也放弃了余下387日的等待,嫁给了为他们传信的邮差。

  对这个变故,只有两个俭省的镜头来表达:站在门口的一家人的错愕神情,以及阿云和邮差低头垂目的站立,阿远得知消息后的痛哭也许是整部片子里最剧烈的情感表达,也是对命运的愚弄惟一的反抗。

  这一切,也许就是遵循最符合逻辑的生活来演绎的,你毫不怀疑真实的生活就应该像这样自然而然展开,重复千万遍依旧遵循这样的过程和结局。

  当多年后阿远穿着阿云为他做的衣服回到家乡的时候,家乡刚经历过台风的侵袭,阿远和阿公在田地里聊着农事,依旧是淡淡的……任凭怎么样的风云变换、人事变迁,生活还是不紧不慢地进行下去。重要的是生活着,并且生活下去。

  电影的画面最终定格在开首那幅美丽的山村风景上。云雾已经被拨开,乡村静静的兀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所有的难平之意、心有不甘,所有的暴风骤雨、波涛汹涌最终都会平息下去,凝固成我们心目中最为诗意的一幅画卷。

  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俯仰天地,我们大可以轻松笑谈细琐的事迹和感动,纵然和最中心的情节豪不相干,依旧可以重复千遍、万遍都听不够!
生活连同我们的生命,都细若漂泊无定的涓埃,最终都会安安地落定,轻轻一抹,复了无痕迹……

 短评

80年代的记忆扑面而来。那些吃苦奋斗、那些两小无猜,最后都被时间拉长拉远,留下胸中生尘般的惘然。静谧的生活流电影,能看出侯孝贤对自己的镜头有很深的情感。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画面很美很干净,女主角很美很清纯。他们都说谁都有年轻的时候,可我没有。

12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小帅哥吴念真失恋记。这部电影的各方面都实在太恰到好处了,时局动荡,生活艰苦,那些细腻的情感却得以放大,永远嵌进心底。阿公实在可爱,我小时候也遭自己阿公喂饭,他也说把菜汤浇饭里最好吃。

1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卡夫卡的一段话:你没有必要离开房间,待在桌子旁听音乐就行了。甚至听也不必听,等着就行。甚至等也不用等,只要保持沉默就行了。大千世界会主动走来,由你去揭开面具……

19分钟前
  • L***
  • 推荐

镌刻着时光味道的片子,每一帧都慢得很舒服。看到最后,青山、阴云、信号灯由绿变红、空荡荡的站台,你便能猜到是阿远回来了。而竹马青梅的爱恋那么轻,不过输给一封封查无此人的信件。曾为你修补临行前的衣服连对面失火也无心去看,站台上不忍告别独自跑出车站。普通人哪曾轰烈,全部心思化于风尘中。

2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原来嫁给邮差的经典情节只是一笔带过。阿公把鞭炮当蜡烛点,阿公变换花样哄幼仔吃饭,阿公述说给阿远驱邪的迷信,阿公认真地磨一副拐杖,阿公熟练地吞云吐雾。在海的那边山的那边,时间组成了生活的全部。

25分钟前
  • snakespeare
  • 还行

“查无此人”,只有风尘。

27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还行

侯孝贤被说像小津大概就是这部片子吧,音乐+空镜转场,火车,铁轨,尤其发指的是车站的钟(这个时候侯孝贤好像还没怎么看过小津……),如果桌上的水壶不是铝的而是所谓爱克发红就完美了。侯孝贤跟小津的唯一区别是小津从来都是线性叙事(还有侯孝贤用运动镜头)。辛树芬真PP。这部片子真感伤。

2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又是李天禄那溷浊的台语,述说着。好久没有看侯孝贤的电影,打开恋恋风尘,那一角山庄,那么绿,拾阶而上、拾阶而下,氤氲的雾绵长了那年少的一筐岁月。来不及死生契阔作誓,匆匆一场役使棒打鸳鸯。阿弟说,阿公让我告诉你,这都是缘分,无法勉强的了。少年人那一场青梅竹马的青春往事,一腔铮铮真情,却被一纸批纸告知,都结束了,你的爱情得重新上路了。侯导这一编排,何其苍凉。

33分钟前
  • 細細陳
  • 推荐

节奏的稳重清澈和无角度,让影片的大部分看起来很舒服,很闲散的注目。读书的,做工的,青涩初恋的,家长里短的,都正好拿捏到市井的松弛。少掉表面的戏剧化,却多了平实悠长:真实的生活不就是这样一言不发物是人非的么?另火车洞一节的绿很是另人心旷神怡。(DARKNESS-LIGHT-DARKNESS)结尾爷爷重复

34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侯孝贤的片子,主题都是时光。 留意到“恋”字的繁简体变化,之前的心字底上有三部分,中间是言,两旁是丝,被小心包裹在丝裹里的语言,爱你在心口难开;后来简化成“亦心”,少了矜持和隐忍,但也算切题:爱只要一颗心,恋要“亦心”。  时光这东西很怪,看起来都只是滴答的一秒终,实则有着不同的长度,时光的速度和现在化程度成反比。像我这样长在县城里去大城市读书的人,被两道不同流速的时光激流裹携,迷失变得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成了DUST IN THE WIND。

36分钟前
  • icancu
  • 推荐

阿远、阿云,农村、台北,读书、打工、当兵,即使度过千难也可能输给一个邮差,即使种番薯要有个好收成也得看天气,番薯不比高丽参好种正如谁的人生都不比谁简单。整部影片清丽而纯朴,一份淡而烈的情感贯穿其中,却也由阿公等人折射了整个时代与世象。

40分钟前
  • xīn
  • 力荐

你也有你的阿云吧

42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知名不具,查无此人。

43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世情何需刻画,时代怎能抒写,旁观方能客观,冷眼即是深情。膜拜不必媚外,大师就在台湾。

44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也许很多人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样,吴念真先生的初恋故事就是《恋恋风尘》。而吴念真三个字的意义就是不要再思念阿真。真是伤感的故事啊,就好像阿远每次去看阿云都隔着一道铁栏杆窗,他们的最后不能在一起,最开始就已被注定了。也记住了杜笃之的声音,噪音和琴弦音的对位印象深刻的很。大银幕重温。

47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这几部看下来,他的电影总是片段式的,没有太完整的故事。就像回忆中的时光,也都是些模模糊糊的碎片。却又很亲切,总会让你想起过去.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喜欢这样云淡风轻的胸怀.一切的起伏跌宕都让它回归到自然中.自然拥有最博大的胸怀,能够包容一切.配乐很出色.尤其是吉他。

54分钟前
  • 2013
  • 力荐

那些爱,化作尘,散于风。

56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悠悠的山间火车,月台的红绿灯牌,吃味精和牙膏的阿远,不要偷摩托车,夏日露天电影,把鞭炮当蜡烛点,喝醉后搬石头,放鞭炮去当兵,387天退伍期限,有毒的馒头,查无此人的信,照顾番薯的阿公…如此惆怅而恬静,恋恋风尘,是无悔青春。

5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