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之器

恐怖片日本1974

主演:丹波哲郎,加藤刚,森田健作,岛田阳子,山口果林,加藤嘉,笠智众,夏纯子,松山政路,内藤武敏,春川真澄,稻叶义男,花泽德卫,殿山泰司,信欣三,松本克平,浜村淳,穗积隆信,山谷初男,菅井琴,野村昭子,今井和子,加藤健一,久保明,丹古母鬼马二,山崎满,菊地勇一,高木信夫,佐分利信,绪形拳,渥美清,村松英子

导演:野村芳太郎

播放地址

 剧照

砂之器 剧照 NO.1砂之器 剧照 NO.2砂之器 剧照 NO.3砂之器 剧照 NO.4砂之器 剧照 NO.5砂之器 剧照 NO.6砂之器 剧照 NO.13砂之器 剧照 NO.14砂之器 剧照 NO.15砂之器 剧照 NO.16砂之器 剧照 NO.17砂之器 剧照 NO.18砂之器 剧照 NO.19砂之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7

详细剧情

  和贺英良(加藤刚 饰)是业内闻名的钢琴家,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崇高的成就,事业前途一片大好。某日,英良遇见了名为三木谦一(绪形拳 饰)的老人,让英良感到震惊的是,这位老人竟然知道自己隐藏了多年的秘密和一直想要舍弃和埋葬的过去。 惊慌而又愤怒的英良选择杀死了三木,之后,三木的尸体被发现了,警部今西荣太郎(丹波哲郎 饰)和吉村弘(森田健作 饰)是负责调查此案的警官。敏感而又聪慧的今西通过缜密的调查和取证,渐渐将目标锁定在了英良的身上,挖掘出了这位天才音乐人不为人知的黑暗一面,最终,今西和吉村逮捕了英良,为这悲剧性的案件画上了终点。

 长篇影评

 1 ) 电影版的《砂之器》好在哪里?

一口气将04年的电视剧《砂之器》和74年的电影《砂之器》看完。表现上各有不足,但主题却令人陷入沉思。

子不认父
先说电影版的《砂之器》。在日本音乐界如日中天的钢琴作曲家和贺英良(本浦秀夫),杀害了恩人三木谦一,为摆脱麻风病父亲(本浦千代吉)对自身前程的损害。影片除了警察的调查外,笔墨的重点还是放在本浦父子的流浪回忆中。尽管过着为世人所嫌弃的流浪生活,但那时的父子是相依为命的,且幸运的是,他俩遇见了善良正义的警察三木谦一。千代吉被送往医院,秀夫亦受到了悉心的照料。然而,不知为何,秀夫出走了,我愿意相信,秀夫是去寻找他的父亲……本浦秀夫摇身变成和贺英良,以及走向人生的辉煌,这些电影则基本没有描述。就在这空白中,便是社会对秀夫的教育——使一个一心守护着父亲的天使,成为了一个不认父亲,杀害恩人的恶魔。作者和导演的控诉已深深藏在这段空白中。光鲜的外表不能代表什么,它常让人看不见自己的灵魂,出众的才华也不算什么,它常令人忽视善良的宝贵。一个不孝的人,他的生命,他的事业,他的一切,都如沙土所造,这样的人越是成功,也越是危险。当然,不幸的过去是令人哀矜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消除苦难,那至少,我们不应该堕落为下一个苦难的因。

父不认子
在秀夫的回忆中,从小秀夫的噘嘴和眼神可以看出,此时他对社会已颇有敌意。但那天他若能不离开三木的家,或许在三木善良的影响教育下,能够走上一条好的道路。当父亲看到英姿雄发的儿子的照片时,没有承认。纵然二十多年未相见,我相信,父亲绝对能认出他的儿子,没有为什么。二十多年来的思念化为喜悦与哀痛相交的哭号,二十多年的愧疚让他用力地泣出一声:“这个人,不认识”。如果秀夫能看到此时的父亲,那个在轮椅上抖抖颤颤,连话也说不清的父亲,那个不认儿子,怕影响儿子前程的父亲;如果秀夫看到父亲和三木先生的五十多封通信,而自己是信中的唯一主角,他要如何忏悔自己那为维护所谓幸福人生背后的自私灵魂呢?

艺术哲学
南怀瑾先生曾被学生追着讲什么是爱情哲学,最后被逼急了,没办法,一言蔽之:“爱情呀,就是人最高的自私境界。”看了电视剧版的《砂之器》,亦可套用一句:“艺术呀,就是人最高的自私境界。”无论是爱情,还是艺术,有一点是一样的,看上去总是很美,但都是从自私的观念出发。应该说,我不喜欢电视剧版,我刚看了之后,完全不明白它为什么叫《砂之器》。所以看完电视剧后,立刻找来电影版看,才明白了作者的心意——一个人才华再出众,造诣再高,如果他的心理人格有问题,那么他就像一个精美的砂制器皿,很容易崩塌。我对过去作家深入人性的关怀和忏悔非常敬佩,我对当代作家深入人性的“宽容”和审美(美学化)非常警惕,所谓深入人性,这里主要指的是人性之苦与恶。苦难不是为了提供灵感的。

密勒日巴
电视剧最大的改编是将本浦千代吉塑造成一个犯下三十条人命的杀人犯,为了分担他的罪业,村民对本浦家的仇视以及对千代吉妻子的见死不救,让我们又把怒火攒向了村民,指向了“村八分”制度(个人被村人绝交)。这让我想到了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幼年丧父的密勒日巴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而他的亲戚却侵吞了母子俩的财产,将母子俩像奴隶一样驱使。为了报复,密勒日巴外出学习巫术,并用咒法杀死了曾欺凌过母亲和自己的人。然而,复仇之后的密勒日巴反而陷入了良心的谴责,并在密宗大师马尔巴尊者门下出家,通过难忍难行的忏悔和苦修,而成为了一代宗师,其由恶向善的经历,也常作为劝勉浪子回头的公案。当然,电视剧并未走“替父赎罪”的宗教路线。通过这个改编,电视剧和电影在价值取向上,有着根本的不同。电影里警察在描述案件哽咽是因为,感动于麻风病父亲对儿子的不敢言说的爱;而在电视剧中,对不幸的过于强调和同情,导致对罪行谴责的弱化,基本见不到父子对杀人的愧疚,只有恐惧和逃避。电视剧要告诉你只有,这是一个悲剧的宿命,其实很空洞,很多女粉丝完全沉浸在对主演中居正广高颜值的麻醉幻想中,何之颠倒(我看的那个视频网站竟无法去掉弹幕,所以才……)。

所谓宿命
“宿命”在电影中强调的父子不可割舍的亲情羁绊,而在电视剧中则是要抹去不幸过去的“重生”。但是,即便编剧赐予一个杀人犯父亲,给予童年更深的不幸和沉重,也抹不去一个儿子的自私和残忍。现代人有一个非常奇怪的思维倾向:当有人说因果的时候,一般人会认为这是迷信,然而,当这些人遇到某些不愿发生的事时,他们又会将之归为宿命。他们也不爱听“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严肃正论,但他们还是会津津乐道于前生后世,宿世情缘,什么三生石,什么千年叹,辞藻越浮华越带劲,只要能作为幻想中爱情的素材。这是其实一种逃避责任,不肯承当,阴盛阳衰的心态。无论在创作者的作品中,还是观众读者的接受上,这种对“宿命”的审美非常流行。我有时很想认真地说,一切不过是因果,宿命若有,也是因果,造作这些的我们依然是主人,因此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要苦上更造苦因——恶。可是时常处于一种失语状态,一笑叹之。

 2 ) 令人感动的执着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爱回忆过去的事,尤其是曾经看过的一些电影。过去看的电影不多,多是通过小人书接触的。现在很容易了,上电影院看,在电视上看,但最随心所欲的还是到网上下载看了。《砂器》便是小时候看过的一本小人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部日本伦理片,与《人证》近似。日本影片一般拍得很认真,很真诚,很沉重,直逼人的内心。不像一些国产片,一看就假,在忽悠观众。
《砂器》讲得是日本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故事。主人公秀夫的父亲千代吉患了麻风病,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受到社会歧视,被亲友和乡邻抛弃。不得已,千代吉带着秀夫到处流浪,受尽凌辱和冷遇,因不受欢迎而多次被警察驱赶。最后流浪到了秋田这个地方,遇见了好警察三木谦一。三木谦一带他们父子回到自己家里,热情招待了他们。为了让秀夫能更好地成长,三木谦一说服千代吉离开秀夫去医院治疗。尽管三木谦一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抚养秀夫,但事与愿违,秀夫最终还是出走了。也许是为了寻找他的父亲,也许是习惯了流浪的生活,也许习惯了对陌生人对警察的畏惧。三木谦一继续与千代吉保持联系,并承诺一定要找到秀夫。等到退休以后,三木谦一开始出去旅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出了秀夫。不过现在的秀夫已更名为和贺英良,是一位很有钱途的钢琴家。三木谦一找到和贺英良,苦苦劝他回去看父亲。但此时的和贺英良已混入上流社会,为了锦绣前程,不愿也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为彻底了结自己的过去,他残忍地杀害了三木谦一。警官今西经过不懈的调查,终于查出凶手。当今西带着和贺英良的照片去找千代吉,尽管千代吉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儿子,但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前程,他痛苦而坚定地拒绝相认。最后,在和贺英良举办的演奏会上,他演奏的自创曲目《宿命》一举成功。然而,迎接他的不仅有经久不息的掌声,还有剧院门口带着逮捕令的今西警官。
一部好的影片留给人的往往不仅是深刻的内涵,还有经典的镜头。秀夫在海边用沙子做成的一个个砂器,在海风的吹拂下纷纷坍塌溃散,那灰飞烟灭的宿命镜头;在三木谦一初次遇到秀夫和千代吉时,父子俩惶恐地躲在农舍里的镜头;三木谦一苦口婆心地劝说和贺英良回去看他父亲的镜头;以及影片最后今西警官带着复杂表情走向和贺英良的镜头,都让人难以忘却。
后来仔细读了这部电影的同名原著。小说属于侦破题材,作者松本清张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今西警官的破案过程。又在网上下载了这部电影,重新看了一遍,仍然感慨万千。同为老警察,三木谦一和今西对事业的坚守和执着令人感动。尤其是三木谦一,为了秀夫的前途拆散了他们父子俩,最后又为了兑现对千代吉的承诺,为了让他们父子团聚不惜冒死相劝。不放弃不抛弃,他简直就是平民中的圣人。至于和贺英良,尽管他的罪行不可饶恕,但他为了改变命运而努力,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名声”而杀害三木谦一,似乎也不那么可恨,留给我们的只是深深地叹息。
    正如影片名称《砂器》及其主题曲《宿命》,影片充满了浓浓的宿命感。个人的奋斗终究摆脱不了他的出身以及幼年成长的烙印。尽管陈涉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志,后来起义称王,但终因骄傲自大落得个兵败被杀的结局。尽管我们摆脱不了一缕轻烟的结局,可还得无怨无悔地走好各自的人生之路。
如果我们是三木谦一又会怎样,很可能迫于世俗的压力或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活而没有勇气去拯救千代吉父子。就算拯救了他们,最后看到已成为上流人物的和贺英良不愿面对自己的过去,可能也就放弃了。我们在做每件事前都会盘算对自己的利害得失和成本效益,并以此为标准来选择做还是不做以及如何去做。这就是三木谦一和我们的差别,也是圣人和俗人的差别。这样做也许会过得很舒适,更不会有性命之忧,但总觉得还是有些遗憾。人,毕竟还是要有点精神的,是不能完全为自己而活的。

 3 ) 杰作

动人的故事,无奈的结局。
其他不说了,光论电影配乐就已经实在太完美了。千住明给本片写的主旋律已经几乎家喻户晓。

 4 ) 流水逝沙,终宿命

小孩堆小沙丘的手。砂器,梦幻一般。
风雨的侵袭,沙砾散尽,尽是宿命。

从松本清张说起

《砂器》,改编自日本推理小说大家松本清张的同名小说。日本侦破推理的小说及电影就算称不上高质,也说得上是高产。80年代左右放映了很多国人耳熟能详的推理侦破片,诸如高仓健的《追捕》,山口百惠的《雾之旗》,以及《人证》等等片子。那股热潮虽已渐褪,日本的推理片却给国人留下不少深刻的印象。

松本清张仅仅小学毕业,大器晚成。除却推理小说的创作,他还从事着古代疑案相关的研究,著有《古代疑史》、《游史疑考》等学术专著。此外,据说他还是美术鉴赏家。作为专业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在文学艺术领域方面,多才多艺,造诣甚高。《砂器》改编电影之后曾轰动日本,也曾风靡世界影坛。他在晚年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作家不是特别的存在,而是普通的市民,若有特权思想,岂不自寻末路?”从这点看来,松本是更“平易近人”化的作家,曾很多文章介绍他是纯文学作家,并对他成为推理小说家表示遗憾。大抵,这也是他更推崇写给生活,回归大众的缘由吧。

砂器,以及宿命

内容由一宗离奇杀人案开始,侦破即引起故事——一断错综复杂的辛酸往事。通过案子审视社会以及人性,作案动机不得而知,尽是宿命么?等级的异化,荣誉的追求足以让人忘却人性本善,阶级底下挣扎使得内心扭曲。影片破案的情节一直为人称道。平行蒙太奇运用,时空转换的情节,应该算得上电影史上经典的片段。钢琴协奏曲《宿命》的演奏,英良与生父间的相会,案件的分析,人性淋漓尽致,我读不到一丝对英良的恨,所剩的只有对一种无法挽回的悲剧命运的同情。

宿命,抑或像雨蚀砂器般,不可收拾。
溃散的沙砾,任风吹得七零八碎,无奈和叹息。
人与砂器,人性似的,尽是宿命吧。

 5 ) 宿命论

很早看过这部日本老片,一直印象深刻。最近看了本片剧本——
 
本片改编自松本清张的同名小说,松本清张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为推理小说三大宗师!在松本清张这里,人物自我的内心世界被放在了第一位,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成为作者着力的重点,而推理的过程,既属于故事情节本身,更成为展示社会世相、人间悲欢、内心挣扎的历程。松本清张在推理小说界的意义,相当于为悬空而舞的飞天们,找到了降落的坚实大地。
 
砂器》从头至尾飘响着暧昧的文字、风格旋律。这就是伤感和自哀。《砂器》没有《东方快车谋杀案》那样先松后紧、先缓后疾、突然解密的节奏感,犹如细密、琐碎色块织出的一件彩衣,但每一针每一线都沁透了作者的心力,流动着作者内心的情绪。这小说就像一张悲哀的网,整个将人笼罩,让你去看到包括今西、三木谦一,包括罪犯和贺英良、关川重雄,以及舞女、演员等各色人等内心中常驻的感伤和暴烈的绝望。

 
佐贺子:到底什么叫宿命?
和贺:除了我,谁都不会懂的。
佐贺子:那么说,音乐除了音乐家以外,谁都不懂得罗。
和贺:等我写完了,就谁都懂了。
短暂的沉默。
佐贺子:爸爸总担心咱俩的事呢。他说,让周刊杂志像前阵子那样说你们的闲话,就不好办罗,婚事嘛,干脆早点办了算了。
和贺:不,我现在不能考虑这个问题。
佐贺子:那是不是等这次工作结束了以后还是···
和贺一声不响。
佐贺子:我总觉得如果同你结婚,一定会得到幸福的,你不这么想吗?
和贺:你以为在这个人世间真会有什么幸福吗?
佐贺子:?
和贺:本来就没有什么幸福啊,正因为没有,所以人们才捕风捉影似的去追逐它。
佐贺子:那,这就是宿命?
和贺:还不一样。那是强大的多的东西。
佐贺子:是强大的多的东西?
和贺:人,谁都是认为自己是在按照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生活的。但世界是被这个强大得多的东西支配着。当他明白过来的时候,总急着拼命去摆脱它,但又绝对摆脱不了···这就是说,人,生下来或是活下去,都是受它的支配。
佐贺子:(点头)人,生下来或是活下去,都是受它的支配,要说这就是宿命的话,那我也懂了。不过,我倒是希望你同另一个宿命切断关系。
和贺定睛望着。
···佐贺子拿出带香水的手绢,质问来源。
 
 
更加爆烈而绝望的,是宿命,是过去,和贺一直在逃避过去,逃避现在——人真的可以吗——面对自己该怎么办?

 6 ) 伤病军人疗养所的战友

摘自桥本忍自传《复眼的映像》

我和伊丹万作先生结识,无法用“机遇偶然”或是“顺其自然”来涵盖,也超越了那种认为一切皆必然的命运论。完全得归功于运气好。

我至今也无法忘记那个大热天,暑气蒸得人浑身发软。

伤病军人冈山疗养所位于冈山县都窪早岛町,靠近濑户内海的儿岛半岛根部。群山低矮延绵,可算是丘陵地带,占地约六万坪,病房楼建在西山和长着郁郁葱葱赤松林的东山上。中间是主楼,西山上还有通风阁之类的建筑。结核疗养所直属于厚生省,进来的都是在陆海军服役期间生病的官兵将士们。

战时,由于陆海军的作战及训练,会罹患水肿等胸部疾患。陆海军部队无力照管,政府于是将内务省的一部局升级为厚生省 ,计划在全国各府县分别设立一个伤病军人疗养所,作为全程解决军中病患问题的设施。冈山县的建设相对较早,便将原籍冈山、兵库、鸟取、岛根四地的伤兵都集中在了这里。

我不是从部队医院直接被移送过来的。我经由红十字会回了一趟家乡,在家乡待了一周后才孤身一人进入疗养所,住进东山上的收容病栋,也即第一病栋。任何人初到此地,都必须在这里静养一周才能接受检查。由于部队医院没有把病历转送过来,需要重新拍X光片、验痰、记录发热,综合判断以决定该将患者分配到东山还是西山。

入住疗养所那天天已很热,及至翌日午后更是酷暑难耐。

六人病房靠墙两侧分别有三张床,我的床位居中。军队的等级制度在此地不再适用,若有空床的话,我无疑会选择靠窗边或是靠走廊的,可是病房已被五名从松江连队移送过来的病友占领,我只得睡在正中央唯一一张空床上。

上午还少许有些微风,窗外亭亭屹立的赤松,传来忽远忽近的类似海浪涨潮般的蝉鸣声。风是从遥远的濑户内海吹来的。

(我会不会就在这里听着松籁死去呢?)

可是到了午后,风一下子静了,酷热使蝉鸣声犹如傍晚的雷暴雨般地袭来。但我们需要保持绝对安静,不能随意走动。松江来的那五位病友,似乎对收容病栋的生活预先做了功课,无一例外都准备了书报读物,个个优哉游哉地看着杂志或者单行本。唯独我一本书都没带,仰面对着天花板发呆,无事可干。

突然,感觉我旁边靠走廊一侧的床位有窸窸窣窣的动静。我转头一看,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子从床上坐起身,手中拿着一本书,对我说:“要是不嫌弃的话,这本书借你,随便翻翻吧?”他把书递给我。面对突如其来的好意,我只说了声“啊,谢谢……”便赶紧低下头接过书。这是本略有些厚度的杂志,封面上印着《日本电影》四个字。打开一看,没什么让我感兴趣的报道,便只是随意翻阅。突然,我发现杂志后面刊载了一个剧本。我从头读了三四页,有点摸不着头脑,又继续读了下去,读完后,我向旁边的军人确认道:

“这就是剧本……电影的剧本吗?”

“是的。”

“没想到这么简单……实在是很容易写啊。”

小个子男人的脸上流露出诧异的表情。

“这种水平的,我感觉我也能写出来。”

盘腿坐在床上的小个子,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

“不不,写剧本不是那么简单的。”

“谁说的,这种水平的东西我能写得更好。写这种剧本的,日本写得最好的是谁?”

这个小个子男人叫成田伊介,从松江陆军医院六十三连队过来的。他歪着头,略带困惑地苦笑了下说:“名叫伊丹万作的一个人。”

“伊丹万作?” 我鹦鹉学舌般地重复,然后意气风发地宣布:“那我写了剧本,就让这个伊丹万作看看。”

然而,正如成田伊介所言,写剧本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翌年,我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伤病军人疗养所的生活为主题,创作了《山里的军人》,并将这个剧本寄到了伊丹先生那里。打我从疗养所不告而别回到家乡开始下笔算起,完成这个剧本,足足花了我三年多时间。即便撇开我身患有堪称不治之症的粟粒型肺结核这点障碍不说,作为电影蓝图的剧本,也不是熬个夜就能轻松挥笔而就的。

我并不指望伊丹先生能给我答复或者回信。这两三年从电影杂志中获得的知识,让我对身兼导演和编剧的伊丹先生有了朦胧的了解。他是屹立在断崖上、众目仰视的巨人,是难以接近的巨星,他的只言片语都会给电影界带来巨大震动。对于当时不过是东宝一介副导演的黑泽明,伊丹万作先生仅凭他《达磨寺的德意志人》的剧本,便预言过黑泽明将成为背负日本电影的大人物,赋予新人特别的瞩目和期待。伊丹万作先生就是这样一号人物,我写的东西多半会被他忽略掉吧,不,他也许看都不会看上一眼。

但令我意想不到的的是,伊丹先生竟然给我寄来了回信。

我既惶恐又兴奋,一开始甚至连信上写着什么都看不清楚了。但在我重复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胸口开始阵阵发热。来信客气而郑重的口吻是我始料未及的,字里行间能窥见对方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他不仅一针见血地为我指出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还就错讹之处以及修改方向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我的心情极度兴奋,又间杂着些许惶恐。我将伊丹先生的回信反反复复读了三四遍,再也抑制不住涌上心头的欣喜和愉快。(伊介!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伊介!)

我拨通了伤病军人冈山疗养所的电话。可是成田伊介不在那儿。据对方说,岛根县也建了一个伤病军人疗养所,成田提出转院申请,已回到了老家松江,而且这是相当久以前的事了。在疗养所最后的一两年我是住在通风阁里的,和当时还在第一病栋的伊介已不怎么打照面了。

我又给松江伤病军人疗养所拨去了电话,等了一小会儿电话那头有了人声。接电话的不是伊介,而是负责病栋的主任护士。她口中传来了令我黯然的消息,成田伊介从冈山转院过来后,病情不断恶化,已经死亡。(三十二年的光阴流逝,有时看来恍如一瞬。)

白色的墓碑林立在黄昏中,走在我前面的领路人,一头白发在墓碑间忽隐忽现。他是成田伊介的父亲,极具乡绅风范。伊介原有个哥哥,也战死在沙场上。身材和伊介一样瘦小的老父亲,痛失了两个儿子,是岛根县战亡者遗族会的会长。

太阳虽已西沉,松江市内寺院的墓地却迟迟未见暮色降临。在伊介父亲的引领下,我来到了成田伊介的墓前,伫立在林立的墓碑间,双手合一,拜祭伊介。那时正是我在出云外景地拍摄我的导演作品《砂之器》。

某天能来到伊介的墓前拜祭,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岁月经年流逝,条件却迟迟未能酝酿成熟。《砂之器》是我刚踏入编剧这行的早期作品,故事原本的舞台设定在山阴的出云,也就是伊介出生长大的地方。我希望能在这片寄托了因缘际会的土地上开机拍摄,我也可以借此和伊介、和曾经的自己再次相会。

《砂之器》海报

当初,电影公司无意拍摄《砂之器》,剧本被束之高阁。直到昭和四十九年,我和友人成立了桥本制片公司,在与松竹公司合作下,我才夙愿得偿。距他离开人世整整三十二年的这个初秋的黄昏,一个残照依然明亮的黄昏,我从《砂之器》的外景拍摄期间挤出了一点时间,在松江市内的寺院里,俯首合掌,向这位伤病军人疗养所时代的战友——成田伊介道谢,感谢他使我知晓这个世界上有剧本的存在,感谢他告诉了我这个领域的伟人——也是我日后的指导者——伊丹万作的存在。

跨越三十二年的岁月,有时全凝缩在了瞬间的时空里。

 短评

无聊,啰里啰嗦的主流手法炮制出来的大路货电影,比不上导演先前的《鬼畜》

7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其实野村芳太郎相比同时期的几位老导演而言,手法显得过时中庸了些,松本清张的原作也像极了“人证”,剧情并无太多的惊喜,但是加藤嘉演的父亲实在是太催人泪下了,竟然为了角色拔掉了所有的牙齿!不知是被导演怎么忽悠的…… 那时的拍摄真敬业,父子的宿命之旅足足拍了十个月,配上音乐实在震慑心灵

10分钟前
  • 37°2
  • 推荐

看得出原作一定很难改,但竟然做到了只有电影才能展现的效果。因为案件推理已不是重点,真相揭露后的回望才是把电影拔高的段落,闪回配合最后的协奏曲很难不感动啊,音乐家的设定实在巧妙。日本人的daddy issue从一个家庭可上升到整个国家,两父一子悲惨的牵绊是命运更是注定

1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松本清张的小说改成电影真心不好弄,人性和悬疑很难两全,本片在人性刻画上做足了功夫,最后那场演奏更是达到全片高潮,悬念则揭开得比较早。PS:开头很山田洋次,原来有参与编剧。

16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SIFF2020 SFC衡山放映事故也就看了一个小时?既而,从徐汇夜行到静安的大暴走留念。每天午夜穿行在空荡荡法国梧桐道上,心中不免浮现出初中时代的安妮宝贝,以及一个巨大困惑,这样一个2500万人的大都会,怎么就没有年轻情侣们在这闷热的夏夜,在街上遛弯呢?

20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大热天侦查想到黑泽明(编剧有桥本忍);字幕介绍案情+宿命式悲剧想到复仇在我。前三分之二侦查过程顺藤摸瓜抽丝剥茧极尽专业之光(尽管也存在巧合式的偷懒推理);最后的宿命回放虽然必要,但实在冗长又煽情,观感几乎被拖垮。奔走全国查案顺带展现日本时代样貌;战后反思与阶级批判。

21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你去上影看了多少呀?”“看了八部半……”“呀你就看了一部呀?”“不,我砂之器只看了半部。…………:)”(在新衡山见证上海话battle留念)

26分钟前
  • SMQ
  • 还行

三星半,中后段就终结了悬疑线索,最后闪回同时搭接到两个不同空间成为两种释义(音乐和叙述),音乐的功能在剧情内外合而为一,只是前后剧作风格不太和谐,就好像是桥本忍和山田洋次分别写的剧本而非共同创作。

27分钟前
  • 🌵🌵
  • 还行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造性地让人物在空间里不断游走,试图捕捉一种运动的形式。相对在本片里,追索的查案和人生的流浪前后两部分,人物同样在展开的整张日本地图上游走,但在其间没有任何失序与无序,游走空间景观上的意义让位于叙事结构上的意义,本质上这是脱离运动的。用片中毫无隐瞒的词语剖白即宿命

29分钟前
  • ample
  • 推荐

推理部分实在很一般,减法做得太过,最后只能用大量字幕来生硬专场,这就是电影的局限。不过后面解明真相的部分实在很赞,一面是英良在进行交响乐演奏,一面是数十年前的辛酸往事不断浮现,只有音乐和画面,放弃无意义的对白,父子穿越四季到处流浪的场面看着实在让人想飙泪。不过作为推理小说硬伤太多

34分钟前
  • deus
  • 推荐

第三幕“宿命”演奏和父子流浪的交叉影像叙事毫无疑问是全片的华彩篇章,父与子、善与恶、艺术与人性的主题在无人声的音乐和近乎无声的流浪中被完美地表达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看来有些过时的日本探案第二幕实际上是被三木谦一这样一个理想人物挽救了,他熠熠发光的人格构成了对和贺英良全然反立的对照,也使得第三幕老父为曾经恬然伺于膝下的幼子变做冷酷无情的艺术与政治的食腐秃鹫而痛心断肠格外得催人泪下。不同于《我不是药神》针对白血病所选择的故事切入点,本片无疑更具有日本的物哀美感和民族性,但因在处理上更内敛和深情,其人文烛光照亮的是人心中更深处的茅屋。P.S. 实在想不到,一部因为赖床而迟到二十分钟的电影,最后能让我痛哭流涕。

38分钟前
  • 书北不想起名字
  • 力荐

比原著删掉副线,更紧凑,芥川也寸志的配乐在后半段是催泪大杀器,但是整体气氛非常合适。无怪乎松本清张自己都认为比原作更好。

41分钟前
  • 鬼腳七
  • 力荐

有些东西的走向脉络深嵌血型基因,你永远无法改变,跟着生活流被命运推着走,你想清洗过去、摆脱罪恶,可音乐和梦境会泄露你的心事;父子流浪一段,看得万分难过,配合极赞原声情绪达到高潮;他不是那么可恨的人,因为真正的恶人永不感到内疚伤心。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前半部分有些拖沓,但最后50分钟揭秘案情,令人无比感动。不能相信人生的宿命,更不能败给它。出生贫贱、疾病痛苦都不能定义我们。坦然接受自我,然后正直善良的活下去,这才该是我们的命途,英良啊,你怎么就不明白啊…………

44分钟前
  • 海娃兒
  • 推荐

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推理,常见的就是主角的过往不光彩,后来有了一定地位成就后因为名誉犯案。日本老电影一贯的严谨,全片围绕宿命两字展开,140分钟没有多余的地方。

46分钟前
  • 呱呱
  • 力荐

在回溯往事中,感受到至真至切的父子情,在今昔对比中,嗟叹于名利侵蚀人性的悲凉;交响与苦旅交织,至善与虚荣并行,人生没有无瑕的完美,愧疚是良知尚存的余温!

50分钟前
  • 伊菲吉妮娅
  • 推荐

严格说来原著是不太好改编电影的,桥本忍创造性的使用闪回,用“父子流浪”情节支撑起整部电影的框架,厉害。

51分钟前
  • 闲人
  • 推荐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不错,经过了那样的苦难,你出人头地,害怕社会的冷漠,势利同你年少时的悲惨经历一样,这都无可厚非。但为什么偏偏报复在冷漠中唯一给你温暖的人身上?!没有让你报恩,但是,为什么恩将仇报。

5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说的严重点,这是改变了我一生的一部电影。因为写了这部电影的影评,我进入了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学校,生活从此不同。但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08年初冬的大剧场倒数第二排靠左边的位置上,我睡着了……所以至今我都不知道它究竟拍了些什么……

57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社会派小说的精华在于枝枝叶叶的细节描写,故事仅仅是一条线索,如果电影只拍故事过程,那么电影将变得十分乏味。剧本虽然把与故事无关的描写(精华)去除,但几处角色的改变却依然让电影具有客观性,可以说剧本的改编十分成功,最后电影竟然用40分钟的交响乐作为配乐,叙述穿插,画面叠加,效果一流

59分钟前
  • Comel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