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镇

恐怖片其它2003

主演:妮可·基德曼,哈里特·安德森,劳伦·白考尔,保罗·贝坦尼,詹姆斯·肯恩,派翠西娅·克拉克森,杰瑞米·戴维斯,菲利普·贝克·霍尔,汤姆·霍夫曼,希博汗·法隆,约翰·赫特,科洛·塞维尼,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导演:拉斯·冯·提尔

播放地址

 剧照

狗镇 剧照 NO.1狗镇 剧照 NO.2狗镇 剧照 NO.3狗镇 剧照 NO.4狗镇 剧照 NO.5狗镇 剧照 NO.6狗镇 剧照 NO.13狗镇 剧照 NO.14狗镇 剧照 NO.15狗镇 剧照 NO.16狗镇 剧照 NO.17狗镇 剧照 NO.18狗镇 剧照 NO.19狗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7

详细剧情

  封闭守旧的美国小镇闯进了一个神秘女子格蕾斯(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她美丽善良,正在逃避歹徒追杀。镇中的作家汤姆力劝村民留下这个女子,让她暂时在镇里避过难关。然而条件就是格蕾丝要干各种农活来偿还。人们同意了,不久后却发现格蕾丝是一个通缉中的逃犯。大家要把格蕾丝赶走,最后答应,如果她更卖力的干活,才可以在这里逗留。  格蕾丝日以继夜的劳作,终难逃过不幸的事情发生。一个镇民在警察搜捕后,强暴了格蕾丝。龌龊的事情拉开了序幕:人们开始随意的污辱她,甚至连汤姆,也揭开了善良的面具,格蕾斯沦为镇上的一条狗,干活,受罪,善良的心也有了渐渐的改变。镇上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女子的神秘身世,让此刻的污辱成为了他日的灭顶之灾。

 长篇影评

 1 ) 疲软的男性和被出卖的女人,绝望的《狗镇》

题记:

其实,善良是相对的!

(因为结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希望你自己去看,此处没有答案!)
   ----kavkalu


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曾经是dogme95的旗手,这次反其道而行之,如同卡拉斯.绍拉的《goya in bordeaux》(也是靠舞台布光和置景,没有墙)一样,在舞台上完成了一部极简主义的电影。

面对空旷的舞台,让我们想象填满所有的空间,电影,首先是人的艺术。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就是这些平常人的情感故事,这是高科技所无法达到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着悲欢离合,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世界存在的基础。而种群之间的趋同性,往往让本应该多彩的世界黯然失色,也使反对他们的个体陷入在绝望的边缘。

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群体,我们面对的注定是深不可测的人心。在了解和被了解的日子里,我们是无法把握事态的走向的。

电影《狗镇》【注一】以严谨的古典戏剧结构开始,旁白,开门见山介绍着狗镇的一切,那么,我们跟着旁白慢慢细嚼这人性的戏剧吧!

导演一开场就告知我们,这是个闭塞的小镇,人们按部就班地生活,过着简单而平淡的日子。物质的构成往往只是人面的陪衬,舞台上重要的是人,此刻,在《狗镇》的舞台上,粉笔画出线条让受众有了充分想象的自由,美国,它是个地理名词,美国,也是你心念中可以想象的地方。人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轨迹,旁的有如蓝幕的虚构,任你涂抹。

dv机的穿梭在人面之间将人细微的表情展现。我们的目光跟随这导演的视角,如同置身于戏剧的彩排现场,在规定情景中,构筑人的故事。

序幕介绍了小镇上的人物的基本情况,安详背后的一切是戏剧高潮的必要条件。

美丽女子格蕾丝午夜的到来打破了小镇的平静,一滴水跌入滚油里注定回引起轩然大波。汤姆在教堂的慷慨陈辞为戏剧设下了基调,言说的另面往往是众人愿意故作未知,是人们逃避现世的人生态度。

小镇的居民讨论着格蕾丝的命运,一副事不关己的漠然姿态,人性中的自私暴露无疑。

行进在狗镇的格蕾丝,可以感知人们异样的目光,眼光中的异议足以打破任何的平衡。为了赢得避难的机会,格蕾丝寻找着一切亲近小镇居民的法子,经过两个星期的考验期,小镇居民接纳了她。好景不长,警察的悬赏令让小镇人再次考虑格蕾丝的何去何从,在汤姆的努力下,格蕾丝以她加倍的劳动让人留下了她,导演用了降格镜头来表现格蕾丝的忙碌。但是,她的尽力没有赢得人们应有的尊重和同情,相反他们利用她的软肋来惩治她。

一个无处可去的弱女子,只能默默承担着命运,在伪善背面是人性彻骨的寒意,我们总是虚伪的表白:商量和高尚,但是,当我们私心膨胀的一刻,邪恶总是伴随着我们不曾完善的自我,在尘世间害人误己。

我们带着原罪来到世界,我们承载着上帝的咒语,我们的恶,在吃下禁果的瞬间就已经决定。

狗镇人对待格蕾丝的态度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的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人类的嫉妒心和残酷性扭曲了一个本可以共存的世界。女人往往是伤害和被伤害的共体,特别是情感危机的时候,总是以伤害她人来取得平衡,以此证明自己的委屈。女人比男人更凶残!

午夜的问罪已是共谋,砸碎小瓷人固然是种发泄,但是,这样的行径深深伤害了格蕾丝渴望融入的心,也使她不得不再次审视自己在这个小镇的境遇。

瓷器碎了可以再买,可是,人心碎了再也无法符合,格蕾丝的泪水饱含着绝望和委屈,小镇和她脆弱的联系碎了。

人,在涉及自己的时候,往往忘记或故意忘记对方的感受,在发泄中让世界成为了心的大漠,咸涩的泪水无法浇灌友情的花朵。沉沉的夜色覆盖住人心的亮色。她的运命在谁的手中?!

出走,固然是好,但是,方式让她止步、苦恼。小镇的人们明哲保身惯了,他们害怕沾上麻烦,人生,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可是雪中送炭的着实不多见,为了不被牵连,更多的人选择了落井下石以示清白和无关。或者试图阻止别人打破架构让一切烂在时间的流逝中。

格蕾丝明白,出走是她重生的机会,在任何阻止她远行的理由中,她选择了道别。

一个超现实主义的镜头让我们看见毡布下她的坚决和信念。车,在山路上颠簸,在下一个道口,什么将等待着她!

不知多少时候,带她出逃的司机本钻进毡布,告诉格蕾丝前面有人把守,并提出因为危险要格蕾丝以性交换为条件,才能继续旅程。导演以苹果的多寡的构图表达了格蕾丝的无助。

终于,格蕾丝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几声犬吠,让她醒来,她被本骗了,一个圈子后他有回到了小镇。真正的灾难开始了。

为了防止她再次出逃,连累小镇居民,他们如同小狗般锁住了她,在禁锢中她屈辱地默默等待着,生存着!

盲人凯普特也乘机揩格蕾丝的油,小镇成为人间“恶”的缩影,在众人的世界中个体无从选择,从众是俗世的法则,做“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是有代价的,当成本为生命的时候,匹夫之勇有意义吗?!隐忍是为了未来,这和苟活无关!

众人造就了格蕾丝的地狱,他们以兽性对待格蕾丝,它们摧残她的同时也将自己降格为“两足动物”,他们宛如《萨勒姆的女巫》中的村民,万劫不复。

格蕾丝身边的小说《汤姆.索亚》导演对小镇的看法,在宗教和习俗面前人的两面性和伪善。而故事该向何处去?!

深陷在泥沼中的格蕾丝,哪一天能够看见天日?!

一切在茫茫苦海暗藏着!

戏剧是必须有高潮的,当那些小汽车再次到来的时候,导演揭示了这个谜底(考虑到有些朋友没有看过,我禁声不言),正可谓目瞪口呆!

影片的开头,导演有句不起眼的旁白:路的镜头通向幽暗的坑道,那一刻已经决定了格蕾丝的运命。黝黑的坑道是人性恶的象征。而这个假想的美国小镇正是导演人性的一种责问!你真心诚意善良的时候,你获得的是什么?!格蕾丝身体力行证明了这些。

当枪声响起时!一轮血色的月亮在天际硕大无比!

再见,枪声中的死者!

再见,执枪的人!!

泪水在你眼角滑落,结束了!故事或者人

那只粉笔画的狗在导演的摄影机下活了过来…

逐渐宁静的小镇,只有愤怒的狗吠划破夜空。

这就是狗镇!

这就是狗的天地和舞台!!

这样的电影形式更像是一种探索,就像dogme95的“玩”。对普通受众而言有点过,虚拟化是戏剧的特点,是因为受舞台制约的产物。电影首先是大众的娱乐,而不是影像的实验。过多的实验会吓跑一大批的观众。另,于我个人而言,至今不喜欢dv机晃动的效果,看多了总觉得晃眼,人极不舒服。

但是,这部电影的架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表明了编剧有着扎实的戏剧功底,为这部影片的成功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2003年10月23日 星期四 于15时20分

osama kavkalu于 寒鸦精舍 浦东 夕阳渐落时

【后记】

看完这个电影,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思考一下我们的周遭和自己,在我们的世界里,平和是多么不易,前几天和摄影家潘京凯大哥去周庄、朱家角和苏州,一路上,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常年在外的潘大哥那种大彻大悟是多少年修炼的结果。我对yoko说:人生之悟,在于寻常日子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在于对自己的超越和对众生的宽怀。

这几天,坛上很热闹,所有的事情都会过去,面对所有坛上的朋友,我想说:恩怨是非皆是空,克己复礼才是真!

握手,在电影的名义下!

 2 )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我最讨厌的一部电影莫过于《黑暗中的舞者》。整部片子中流露出那种道德完美到极点的价值观让我觉得无比的愚蠢、缺心眼儿和没意义。4年之后同一个导演拉斯·冯·提尔的《狗镇》,女主角依然充满了臆想症,把自己当成神一样站在高于所有人的道德高度,一直尝试着原谅人类卑劣的天性。但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以直报怨。可见这四年里拉斯·冯·提尔对这个世界做了点有用的思考。


 
    前几天我们在看一部纪录片,是美国人虐待伊拉克囚犯的。看的我很难受。我说怎么能有人对和他们一样的人做出这么令人发指的事情。我的朋友说,你是觉得人性天生是善良的吗?我说我觉得人天生有善良的那部分,也有卑劣的那部分,至于哪部分彰显的更多,就看他们后天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所以在《狗镇》里,女主角最后想到,如果自己也是这个镇里的一个居民,难保她不会做出和这里的人一样的举动。就像红卫兵、盖世太保、虐囚的美国士兵、《朗读者》里曾经是纳粹党的家庭妇女们,如果不是在特定的疯狂环境里引发出他们恶劣的那一部分人性,平常的他们可能是一群善良又平静的人们,也许终其一生也没有伤害过一只蚂蚁,也许还会把受伤的流浪猫带回家照顾。但是这并不是原谅罪行的借口。无论怎样责怪大环境和教育,犯错和犯罪都一样需要被惩罚。
 
    我从小就有一件很困惑的事情。我父母的亲戚从他们小时候起就分别待他们都非常不好,但是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出现在这些亲戚需要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时刻。我总是问,他们待你们那么不好,你们为什么不也待他们不好?我爸妈总是说,我们不能堕落到和他们一个水平。我说又不需要报复他们,别理他们就行了。我爸妈又说,能帮就帮一点,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他们总是感激的。但是事实上是,这群贪得无厌的亲戚们不仅不感激,而且不知道我的父母在施恩,反而习以为常,万一帮不了他们,他们便肆无忌惮地口出恶言,其他事儿上待我爸妈还是一样毫无顾忌地坏。他们把我父母的隐忍当懦弱,把我父母的礼貌当做理所当然,把我父母的善良当做不断提过分要求的保障。我有一次生气到问爸妈:你们俩是爱心泛滥到廉价的无处发泄非要找他们吗?你们凭什么觉得你们就是道德高尚的那一方,是你们把他们纵容到这一步的,你们自己还骄傲的不得了呢。
 
    以前我有一个亲密如家人的朋友,我曾很自信地对他说,我永远不会生你气的。结果他还就当真了。试着惹我几次,我都假惺惺地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标准克制住自己不生气。然后他就愈演愈烈,不停地挑战我的极限,还总爱说,我知道你不会介意的。终于到我忍无可忍的时候,我明确地说清楚了,你下一次再惹我,我不会再原谅你了,我们以后就当不认识。于是从那时至今,他再也没有过分地惹过我了。现在我想,也许是我不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比他更容忍更宽大的人,导致把他纵容到这一步。如果我们一直站在平等的道德标准上,就像事实一样,也许我们不会有这一路无聊的拉锯战。
 
    从此以后我再不隐忍了。为什么我总得是礼貌的那一方,宽容善良的那一方,顾全大局的那一方?为什么我总得表现完美来讨别人的喜欢?为什么我总得假装我是更高尚的那一个人?事实上在道德上,感情上,我们难道不是都平等的吗?谁惹谁了,谁会不生气呢?谁伤害到谁了,谁又能平静的接受呢?不喜欢你的人,怎么讨好都是没用的。喜欢你的人,也会因为你无限度的隐忍而误以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你惹到我一次,我可以勉强不报复你,你惹到我第二次,我就决不会就此罢休。
 
    如果我第一次被朋友惹到就开诚布公地向他说明,如果我爸妈可以明确对亲戚们表示出他们的贪婪和自私是不可容忍的,如果《狗镇》的女主角在村民们一次次变本加厉地压迫她时反抗一次,我们都不要自以为是地站在更高的道德仲裁点上,也许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变得那么丑陋不堪、不可收拾。就像宠物,它们需要知道随地大小便是不可以的。就像孩子,他们需要知道暴力、谎言、歧视是不可以的。就像敌人,他们需要知道越过边界的入境侵犯是不可以的。这些被环境或教育引发出丑陋一面的人们也需要知道,他们恶劣的所作所为是不可以的、不能被容忍的。狗咬了人,人当然不能去咬狗,但是人要打狗,让狗知道以后不能再咬人。我总是听人谈论有人伤害了他们,但是他们并不愿意以牙还牙是因为他们拒绝掉到和那些人一样的档次。我想说的是,大家都是一样的档次。你假装你的档次更高,只会使那些伤害人的人将他们的丑行愈演愈烈。所以无论天生多纯真,曾经多善良的犯错者、犯罪者都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警示和惩罚,他们需要明确地知道并刻骨地牢记,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可以的。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环境和教育去抑制每个人天性中卑劣的那一面。所以比起那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把你的右脸送去给人家打、别人杀了你的父亲你就把母亲送去给人家杀的圣人哲学,我更信奉简单直白的“以直报怨”。无限地忍让不过是完美道德秀的伪善表演,这只是在把这个世界引领到更毫无顾忌地放肆的方向。人被狗咬了,要是只是容忍,不去教狗,下次再被咬,就是不仅自己找死,还很可能连累别人也被咬。祸国殃民。
 
    你需要停止做无限的礼貌、善良和隐忍的那一个人。
 
    你需要停止幻想你是那个道德最高尚的人。
 
    你可以选择以德报怨,但是你也需要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没有在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3 ) 从《狗镇》看人性之恶

一、如果人们有机会,他们就会作恶。这里的有机会指的是作恶无需担心惩罚,对自己有利无害,连道德上的愧疚都很有限。周围的人,都在做坏事,甚至恶行是多数人投票通过的,这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当你看到一群人善良的时候,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作恶,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如此。现实世界中的恶行,其实远比《狗镇》中残酷。《古拉格群岛》中有一个细节和葛瑞丝的经历何其相像:“我们在卡卢加关卡劳改营(莫斯科市)里的时候,有过一个骄傲的姑娘M,中尉,特等射手。像童话里的公主——殷红的嘴唇,天鹅般的身姿,又黑又亮的头发。仓库管理员伊萨克•别尔沙德尔,一个又老又脏又肥腻的家伙打定主意要她。这人的模样谁看都恶心,更不用说对于有着健美的身体和不久前的英勇的经历的她了。他是朽烂的木头疙瘩,她是匀称挺秀的白杨。但是他从四面把她紧紧围困起来,不给她留下呼吸的余地。他不仅让她陷进了一般劳动(所有的杂役都配合一致地行动,帮助他打围),使她不断受到看守员的刁难(看守员也和他“挂着钩”),而且还威胁说一定要把她送到最坏最远的劳改地去。结果有一天晚上劳改营熄灯以后,靠着白雪和天空的微光我亲眼看见M像影子似地从工棚溜出来,低着头,敲了敲饿狼般的别尔沙德尔的保管室的门。。。。。。”

当一个人具有“合法”加害能力的时候,他们很难约束自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另一部美国电影《美国田园下的罪恶》中,当Sylvia被囚于地下室,伤害Sylvia的行为被权威(一个成年人)认可,似乎是“合法”的,不用担心受到惩罚,那些她平时的同学,朋友、甚至暗恋她的少年竟竞相以虐待她为乐,直至这个可怜的少女在无助中死去。

让我们想一想人类历史上的惨剧,苏联的劳改营,纳粹的集中营,中国毛时代那一场又一场“左祸”,有多少平时看上去“正常”的人们在“合法”的外衣下露出狰狞的面孔,对着自己的同类痛下毒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惨剧正是人们邪恶本性的爆发所造成的,极权制度为“恶行”提供了合法的外部环境,它和人们的邪恶本性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二、对邪恶无它法,必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当恶人正在作恶时,好人应该反抗。葛瑞丝的悲剧难道不是她自己的善良和软弱造成的吗?葛瑞丝第一次被强奸之后,选择了沉默,就已经为她日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在恶人们面前,不要假装天使,不要害怕不顺从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在《古拉格群岛》中,索尔仁尼琴为为人们的毫无抵抗(其实也包括他自己)而痛心疾首:“因此你干吗要逃跑呢?……你怎样可以抵抗呢?须知你只会恶化自己的处境,你会妨碍把错误弄清楚。你连下楼梯都跟着脚,因为你不要让邻居听见,哪里还谈得上进行什么抵抗。后来在劳改营中他便会痛切感到,如果每个行动人员夜里去执行逮捕时,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因而也和自己家属诀别的话,那情形会怎样呢?如果在大规模捕人入狱时期,比如在列宁格勒,当把全城四分之一的居民投入监狱的时候,人们不是坐在自己的洞穴里,听到每一次大门砰砰响声和楼梯上的脚步声就吓得发呆 ——而是明白了他们再也不会失去什么,于是精神抖擞地几人一组手中拿着斧头、锤子、火钩子,拿着顺手拿到的一切东西在自己的门道里设下埋伏,那又会怎样呢?既然早就知道,这些夜间便帽客来者不善——那就给杀人凶手迎头痛击,这决不会错。还有那辆停在街上只坐着一个司机的“乌鸦车”——赶走它,或者扎穿车轮轮胎。机关不会马上算出工作人员和车辆的缺额,这样一来,不管斯大林多么渴求,这个可诅咒的机器一定会停下来!如果……如果……对于后来发生的一切,我们简直是咎由自取。”

善良和慈悲只能纵容人性之中的恶,在《狗镇》中,淳朴的村民转化为邪恶之徒,葛瑞丝就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在恶行刚出现的时候,果断地说不,既是为了自己人性的尊严也是对恶徒的一种救赎。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第二层意思是,对于做过坏事的人绝对不要饶恕。坏人作恶受到惩罚天经地义,只有上帝才有权力宽恕他们。影片的最后,当葛瑞丝和父亲大谈宽恕理论的时候,父亲毫不客气地指出:“其实你才是最狂妄无知的。”“正因为他们是狗,按照本能反应,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教训,鞭打他们。”在这一点上,犹太人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以色列特工机构摩萨德和其他犹太人复仇组织在战后50年来一直追踪、捕杀着逍遥法外的屠犹元凶。其中,大元凶艾希曼于1960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贫民区被摩萨德抓获,他被运回以色列受审,以色列特别法庭根据其反人类和反犹太人等15 条罪行判处他死刑,1962年 5月31日他被送上了绞刑架,尸体被焚化后扔入地中海。“里加屠夫”赫伯特•库克斯也被犹太复仇者在南美洲击毙。反过来看我们自己,加在我们身上的罪行有多少没有得到清算?二战后轻易地放弃对日索赔,多少文革中的告密者整人者在我们的时代依旧混的春分得意?

《狗镇》是一部好电影,好就好在展现赤裸裸的人性给你看。当然人性恶的认知并不符合我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以德治国的理念,但是认清事实对人们总是有帮助的,它让人们睁大双眼,永远警惕那些有能力作恶的人们。

 4 ) 狗镇上的人和狗镇上的汤姆

狗镇上的人:

狗镇描绘的,实际就是集体无意识虐人,网上有很多实例。你们将异己开除人籍,不再承担其孤立痛苦的时候,搁置同情和同理,蒙蔽自己以坦然放纵恶的时候,就是你们作为狗镇一员的时候。具体说来就是你们参与绝大多数网络起哄事件的时候。

并不是只有肢体的折磨才是痛苦,正如格蕾莎遭遇更多的,实际是精神上的侵犯,歧视和孤立。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母亲摔碎7个小瓷人的恶,在最终审判时要用7个孩子的命来偿还,这就是为什么作恶较少,却默然参与的修女和盲人也要一起被制裁。

狗镇上的汤姆:

这个塑造好玩极了,他最不真实又最有所指,与其说是人物不如说是象征或投影,因为抽离到不像话,已不能用怯懦或自私来审视,倒另有些妙用,比如从一个有趣的角度,道德鞭挞了自神那里偷光的创作者。

他无法真的存在,因为这种等级的痴迷和沉醉,已近纯粹,比如直到最后,他持之以恒的软弱也未令其崩溃,他小气又局促,在任何情况下依然有所持守,爱情,恐惧,正直,怯懦和卑鄙都不能尽兴,却能假到最后一刻。

同时作为具体被描绘的形象,他虚伪可笑,又自命不凡。在被宽恕的侥幸中失了魂,不能面对自己,他的自我意识最充分,因此又最不无辜。

他作为一种投影,可以刺痛旁观者,或说鉴赏者,包括看电影的人期待下一幕的罪恶和欲望,这种反观只点到为止。更针向的是刻意的观察者,书写者,他在才能上嘲笑了试图搁置一切来偷光进补的创作者(这样的人很多),并在道德上予以定罪。

他勾画出一个小气吧啦的作者形象,无才无德无力,直到接受最终审判时依然心存侥幸,脸色苍白的对格蕾莎说,你的阐述比我有力多了。

真是个妙人。

 5 ) 弱势群体突然拥有权力时,会比与生俱来具有优越感的统治阶级更加可怕

不错的片子,简单的布景就是为了让人更加的去注意故事情节。也许刚开始会觉得沉闷,但是看进去了以后,会让你感到一种揭露与被揭露的痛快。非常喜欢导演在片子里关于人性和政治的揭露和讨论:

一、“善良是相对的”。我一直以来就觉得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他们向你表达善意,只是因为你还没有触及其利益和欲望。所以,道德、良心、正义。。。都是相对的。

二、“民主其实是条大尾巴狼”。这个立意是导演对美国民主的讽刺,但是非常引人深思。狗镇上所有的关于GRACE的决议都是15个成年人投票的结果,包括给她2周时间来证明自己、留下她、剥削她、侮辱她和揭发她。但是是否大多数的决议就是正确的?是否因为满足了大多数人,就应该让少数的无辜的人来付出代价承担痛苦??

三、“宽恕和原谅是一种自大的行为“。影片前期长时间的隐忍、憋屈的铺垫,到最后痛快的报复,太适合我月天蝎的心理了。没错,为什么要原谅?原谅是一种纵容。就应该让有过错的人得到惩罚和教训。如果有权力去教育和改造的时候,为什么不呢。THEY DESERVE IT!GRACE还不够狠,如果是我,我会更狠一点。

影片的结尾,用了很多美国的底层民众的照片,配的是DAVID BOWIE的歌--"YOUNG AMERICAN"。导演是什么意思,我不清楚。但是我看的时候,就感觉,看这些可怜的人吧,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的无能为力、无辜,仿佛是砧板上的肉,但是一旦让他们拥有了权力,哪怕就一点点,他们都会变成魔鬼。

我一直就认为穷人咋富非常的可怕,同样的道理,弱势群体突然拥有权力时,会比与生俱来具有优越感的统治阶级更加可怕。从大一些的历史事件来看,就像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一样,一旦成功以后,农民起义的领袖就变成了一个更刻薄的统治阶级,李自成、朱元璋、还有老毛。。。从小一些的事情来看,比如那些黑煤窑里的人,开煤窑的人心肠够黑了吧?默许他们开黑煤窑的狼狈为奸的政府当权者呢?让人最痛心的还有同样被拐骗去做苦力的人为了过得好一点,自愿谄媚的不惜余力要混去当看管苦力的打手。人性就这么可悲。再小一些的,小到身边那些有一点点小权力的人,比如小区门口的保安,他有权力让这个人进不让那个人进的时候,他是那么的满足。

也许我不应该幻想成为一个艺术家,艺术家对现实不满时,选择逃避。我应该去当一个革命者,革命者当面对不满时,选择起义。

我们选择做被狗看管的犯人?狗?还是狗的主人??如果可以的话,我选择做狗的主人,我会让狗和犯人都表现得好一点。

 6 ) 随便写写,反正没人看。

随便翻了翻短评,发行很多短评说圣母婊如何如何的,人性潜藏的恶如何如何。我只能说,本片里村民的恶只是附赠品,真正的恶,最后一段对话已经剖析的很清楚,是女主的“傲慢”,很明显很多人根本没看懂。
  傲慢≠圣母,圣母的宽容是对于同一物种同一层次的,而女主的傲慢是把自己当成了比村民们高一等的物种,天然拥有更高的道德水准,于是低一个层次的“村民”们的各种“恶行”(在女主眼里并不算恶行,人吃屎你会恶心,狗吃屎你会觉得恶心还是正常?)在她眼里不过是他们应有的道德水准的表现。
  这种与生俱来还不自知的傲慢,才是真正的恶,从精神层面把人划为三六九等,高等人看下等人的目光里总是包含着无限宽容和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鄙夷,这才是女主“圣母”的本质。
  最后车上的一番谈话,让女主明白自己一直自以为的“宽容”其实是傲慢的表现,当她下令的那一刻,其实也是第一次真正的把村民们当成了“人”来看待,从高高在上的道德云端跌落凡尘,这并不是黑化,不过是她终于成了人。

 短评

“葛瑞斯最后明白真正傲慢的人是她自己。她把道德的标尺沉重地压在自己肩头,以为宽恕别人是最大的善,把世界想得太美好,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惩罚那个侮辱过她的女人的方式是当着她的面杀光她的孩子,就像她曾经被折磨的方式一样。这是不是正确一点也不重要。这是公平。”

7分钟前
  • 青苔
  • 推荐

人性本恶的最佳宣传片。。。

1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观众要把自己代入狗镇的某一个村民,而不是女主角本人,因为you have no power。

13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话剧电影化,电影话剧化。揭露的是赤裸的人性,猜忌、自私、怯懦,一层层地摧毁着宽容,当眼神开始冷漠,报复的力量就强大起来,最后狗镇只剩下一条狗

14分钟前
  • 心有猛虎
  • 力荐

似乎所有的剧情都是为女主黑化前和父亲在车内的那场对话做的铺垫。其实我觉得女主后面做得有点过头,但也许这正是导演的用意:观众与女主建立了足够的共情,得以在屠镇的过程里和女主一起体会施暴的快感。用观众的人性之恶呼应镇民之恶。把狗镇的范围从银幕里扩大到银幕之外。

15分钟前
  • 🐷🐷
  • 推荐

很簡單。一定要看到結尾。否則只是煩悶的摧殘。

18分钟前
  • Zen.L
  • 推荐

JP圣母进化论

22分钟前
  • 小袋
  • 推荐

这是一部教人向恶的电影么?不是,它只仅仅是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着的一个物种叫做人而已。精彩的试验场,片尾过瘾到咬牙窒息的程度“先杀孩子,让母亲看着”,好吧,我也是人,我乐意令人性的残暴一面爆发。

24分钟前
  • 力荐

有些像话剧,结尾在意料之中,过程很震撼

2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非常奇特的电影,像舞台剧一般娓娓道来人性的叩问。不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但遵从罪恶的天性也不代表可以被原谅。I wanna make this world a little better,可最终还是不得不意识到有些人尚不如狗。宽容太微弱,以牙还牙和恶有恶报才是王道,而幸好还有电影慰藉。

32分钟前
  • .
  • 力荐

人和狗不同, 不管多凶恶的狗都能被教化, 人却不行.

35分钟前
  • 贾不许
  • 推荐

前两个半小时极无趣,完全可以跳过,直接看最后半小时便是。类似话剧的电影形式很新奇,但并不讨巧,倒能节约些成本。赤裸裸的人性之恶呵,老实讲,屠村一节看的很爽。

37分钟前
  • 川总
  • 推荐

三个小时的跨度。小镇的初始有我所有童年的记忆,那么多欢快奔跑的游戏和世俗人的笑脸。你的天真和善良也许就是损伤你的最尖锐的那把匕首,小镇里的人懦弱胆怯在恐惧中也只会不住的战栗,但他们都是没有武器的凶手。我只相信以暴制暴,眼泪和原谅都是无用的负赘,举起枪面对苦难的你才是真的女神。

39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除去演员片酬以外成本好低的电影...不过也能拍的那么精彩...说明电影的创意才是王道...

41分钟前
  • 某茶君
  • 力荐

1.形式十分激进,巴赞的本体论在这里彻底破产,回归了戏剧式的象征性场景、突出了表演,最妙的是又是百分之百的电影,巧妙回避了戏剧的视点,连开场的镜头都是俯拍。2.没有实体墙壁的舞台倒是给景深镜头留出了空间,格蕾丝被强奸同村民的日常生活一起上演,平庸的恶在内容和形式上达成了一致。

43分钟前
  • 安托万
  • 推荐

本片在那届戛纳颗粒无收到底是否因为姜文从中作梗?个人觉得无须为此喊冤叫屈,《大象》拿金棕榈其实才更考验评委的眼光。《远方》也很棒,但输在过于完整,这点姜文阐释得很好,狗镇的弱点和《远方》类似,有惊艳感也容易取巧,但深究的话,这种深度似乎又属于表面文章,并没有想像中那么耐看。

47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你认为没有人能达到你的道德水平所以原谅他们,这是一种傲慢。”

48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推荐

extremely minimal stage-like set / "moral rearmament" 在人性的凝炼与玩味上,balance曾经震撼了我,而当看到这样一部富有极简和象征意味的电影时,我不知该用倾倒还是厌恶来评价。冯提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观众茫然失措地睁大眼睛凝望,好像置身一场布氏的舞台剧。

5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即使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也一直是站在——人之初,性本恶——站队里面的。最后以暴制暴,大快人心。尽管这也许也是我的恶的一部分。

5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一个想用自己所谓的善良承受一切屈辱的圣母,一群做尽坏事却始终觉得自己在取得回报的畜生,一个坐拥权利好似独裁者的父亲。其实我们无权指责剧中的每一个人,因为人性都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机会展现而已。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是善良,当全镇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时,他们都是在为妮可的善良付出代价。

59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