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

恐怖片英国1949

主演:约瑟夫·科顿,阿莉达·瓦利,奥逊·威尔斯,特瑞沃·霍华德,伯纳德·李,保罗·赫尔比格尔,厄恩斯特·多伊奇,Siegfried Breuer,Erich Ponto,维尔弗雷德·海德-怀特,Hedwig Bleibtreu,Harold Ayer,保罗·伯奇,Martin Boddey,罗伯特·布朗,保罗·卡彭特,Reed De Rouen,西奥多·戈特利布,Paul Hardtmuth,Charles Irwin,莉莉·卡恩,格佛雷·肯,马丁·米勒,埃里克·普罗曼,卡罗尔·里德,Annie Rosar,K

导演:卡罗尔·里德

 剧照

第三人 剧照 NO.1第三人 剧照 NO.2第三人 剧照 NO.3第三人 剧照 NO.4第三人 剧照 NO.5第三人 剧照 NO.6第三人 剧照 NO.13第三人 剧照 NO.14第三人 剧照 NO.15第三人 剧照 NO.16第三人 剧照 NO.17第三人 剧照 NO.18第三人 剧照 NO.19第三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7

详细剧情

  二战后,美国作家马丁(约瑟夫•科顿 Joseph Cotten 饰)应好友哈里(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饰)邀请到维也纳工作,岂料刚到达目的地就传来了哈里车祸身亡的消息。哈里葬礼上,马丁遇到了当地军官卡洛维,卡洛维很不客气的请他马上离开维也纳。马丁没有理会,决心留下调查出好友死亡的真相。  马丁找到哈里的女友斯科姆特小姐(阿莉达•瓦莉 Alida Valli 饰)一起调查事件的真相。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内幕越加扑朔迷离,首先是他们的房东遇害,接着马丁自己发现被人跟踪,而且他查出哈里死的时候还有个第三人在场。于是,一切关键就在于找出这个神秘的第三人。

 长篇影评

 1 ) 《第三个人》电影赏析

《第三个人》电影赏析

二战后,维也纳分为四个区,分别由美国、英国、俄国、法国所控制。众所周知,二战后,战时看起来紧密团结共同对敌的同盟国盟友们已经开始相互猜疑,极力为自己赢得战后的红利,特别美英和苏联的矛盾正在显现,二者的矛盾也为后面“第三人”利用这样的矛盾与警方周旋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本片的主人公霍利·马丁斯先生,出场了,失业的他受最好的朋友哈里·莱姆邀请来到维也纳工作。他刚到维也纳找到哈里的住处却被门房告知哈里已经死了,十分钟前已经抬棺准备入葬了。霍利去到墓地祭奠哈里以后,一连串奇怪的人和事找上了他,首先是军官卡罗威口头调查他一番后,请他离开维也纳。而霍利正是因为一开始心中就觉得哈里不可能这么凑巧就死了,又有警官调查加上在墓地时两个人奇怪的眼神和一名美丽的女士,就更坚定了他要留下来弄清真相的决心。

经过调查发现莱姆的死亡现场竟然有着莱姆的医生——温克,莱姆的其他朋友克兹男爵,罗马尼亚人——波佩斯库,而肇事司机竟然是莱姆的司机。这个结果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他找到安娜·施密特一起再去找到门房问清事发经过,发现竟然还有第三个人出现,谁是“第三人”就成了最大的悬念,霍利决定从这弄清谁是“第三人”下手。在第二次找门房了解情况的这一段中有许多镜头和画面我都很喜欢,耐人寻味又留有铺垫。如在门房和霍利交谈时,一个电话打过来,施密特小姐接的电话,然而电话里却什么什么声音都没有。看完全片后在这里我大胆的猜测可能是哈里打过来的,可是哈里想是霍利接电话从而交谈一些信息,可是是安娜接的电话,所以电话里什么声音都没传出来。接着一个球滚进房间,是门房的孩子,孩子从门后悄悄露出头,望着自己父亲与陌生人争吵的场景,那个眼神刻画简直妙不可言,还有孩子有吞口水的动作,感觉像是想要发声却不敢的样子,也为第三次霍利和安娜想要找门房了解情况做出了铺垫。说到“发声”又不得不说门房的妻子,他的妻子不愿自己的家庭卷入这件风波,制止了自己丈夫的“发声”。这恰恰说明在维也纳——这座象征着欧洲高等文明的城市,战争所遗留的创伤性记忆远比炸弹和硝烟所造成的刺痛难以忍受,老百姓们不敢“发声”,所见到的听到的都不敢抖漏出来,生怕一不小心就惹上了天大的麻烦,因为这已经再也不是奥地利的维也纳了,也不是“德国”的维也纳了。

紧接着霍利和安娜回到安娜的住处,电影里又一伏笔出现了——安娜的假证件。卡罗威警长为调查哈里的死,把哈里的女友安娜的家翻了个底朝天,还扣留了她的私人信件和伪造的证件。正是这个伪造证件的出现可以由此推断出安娜是知道哈里生前是个可恶的黑市交易人,可是在她身为捷克偷渡过来的女性,时刻有可能被俄国人带走遣返的无助情形下,是哈里帮她伪造了证件,是哈里的出现让她有了正常人的生活,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因此安娜感激并深爱着哈里,他愿意为哈里隐瞒一切,她对哈里的爱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故事继续,先前那个罗马尼亚人——波佩斯库出现了,克兹男爵和波佩斯库一起与霍利交谈,想要混淆视听。接着音乐响起,有四个人约在桥上见面,其中三个就是克兹、温克、波佩斯库,不难猜想这第四个人应该就是后来出现的哈里了。四个人见面肯定是接着谋划后面的事情,因为霍利的深究和卡罗威的调查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马丁斯再次回到街道上也就是案发现场仔细回想,门房看到于心不忍想告诉他更多真相,让他晚上再过来。然后门房关好玻璃窗,一转身就好像见到什么惊恐的事情,画面一直就定格在他转身的那一瞬间,他的眼神足以给观者留下许多猜疑和悬念。就是不知到为什么此处的背景音乐竟然是滑稽欢快的。到了晚上霍利和安娜来到门房住处就发现围了许多人,走近竟然得知的是门房被人谋害了,而门房的孩子一见到霍利就一直叫“爸爸”,还追赶霍利,这里前面孩子看到霍利和门房的争吵的铺垫的效果就出来了,孩子以为是霍利杀害了他爸爸,人们也认为是霍利杀害了门房并追赶霍利。霍利就这样被通缉了,情节最紧张的时刻出现了,音乐的急促也增添了这种紧张的气氛,霍利他被一个陌生男人带上一辆车,也不说去哪里就疯狂加速猛开,让他以为是被警察局逮捕了,谁料竟是把他带到了讲座现场。马丁斯做了十分尴尬的讲座,而波佩斯库也出现在了现场,他问马汀斯是否准备下一本书的创作,马汀斯回答:“是的,名字就是《第三个人》”,并且这部小说是一本凶杀小说,显然他们两人都是指向着哈里之死,这种指桑骂槐的精心设置,既能调节故事的紧张气氛,又能让情节继续合理地运转下去。

波佩斯库的追杀让霍利再次找到了卡罗威警长,这时候真相逐近浮出水面。哈里利用勤杂工约瑟夫·哈宾从军队医院偷出来的盘尼西林稀释后在黑市进行交易获利,可是稀释后的盘尼西林的副作用让孩子变傻了住进了精神病院,甚至直接死亡。知道真相后的霍利心灰意冷地找到安娜想要跟她告别,想要离开维也纳这个战后充满污秽的城市。霍利离开到街上时发现一个躲在黑暗下的人以为是被警察跟踪了,在夜晚的街头大骂着,而他所能看到的,只是黑暗中的一双脚,猫咪正在那里舔舐着。最终发现竟然是自己认为的最好的朋友哈里。原来那个“第三人”就是哈里本人,他一直无法相信哈里已经死去,可当哈里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仿佛是黑色小说家遭遇了黑色人生:虚构,在现实面前,总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接着霍利和卡罗威发现哈里死去的棺材里躺着的是失踪的勤杂工约瑟夫·哈宾。哈里找到克兹男爵的住处跟哈里面对面交谈,当莱恩说出本片中最经典的那句台词时,马丁斯根本无力招架。“意大利人让波齐亚家族统治了三十年,他们经历了战争、恐惧、谋杀和屠杀,但他们拥有了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在瑞士,人们彼此关爱,享受了五百年的民主和和平——但他们有什么?只有报时鸟。”在这一刻,莱恩就是历史的双面天使。最后卡罗威带着霍利来到一家精神病院,里面的孩子都是哈里盘尼西林事件的受害者,霍利看到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决定帮助警长抓到哈里。最终在四通八达的下水道中围困住了哈里。维也纳的地下污水迷宫时,电影达到了它最具颠覆性的高潮。这座被政治和军事势力分裂的都市,竟然还具有一个如此统一而畅通自由的地下世界。所有文明的污秽都往下流,汇聚在这个被人遗忘的罪恶迷宫。哈里垂死挣扎想要逃出生天,莱恩的手伸出地面,光撒在他的手上,那污秽的光。霍利最后亲自开枪杀死了他,大概是觉得哈里最终死在自己手里是哈里最好的归宿了吧。

最终故事以在墓地里再次给哈里超度结尾,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首尾呼应了。画面的ending定格在安娜丝毫不理霍利,一步不停。因为安娜深爱着哈里,可是又是霍利杀害了他,而安娜也对霍利憎恨不起来,毕竟人性总是复杂的、爱恨交织的。

 2 ) 异常拉胯的英国影史第一(ง •̀_•́)ง

好吧,这是一部曾被评为英国影史第一的黑白电影,豆瓣上的影评也是多多赞誉有加。今晚看过之后,抛开比较出彩的摄影和某些隐喻不谈,总觉得这部电影其实非常拉胯,人物心理刻画矛盾浅薄和动机不足是致命伤:比如身为已经极度穷困潦倒而只能远道而来投靠老朋友的小说家男主马丁斯为啥总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像盛气凌人的纨绔贵族;而身为权威而又与他毫无瓜葛的少校警察为啥多是表现出对男主放肆行为不应该有的客气、忍让甚至是关怀;男主马丁斯,不但不像极度穷困潦倒之人,反而表现出了像硬汉侦探般的好奇心和毅力,他与老朋友哈里也是九年未见,从剧情看也谈不上多深的了解和感情,他对事件真相的敏锐和追寻与他自身的处境极不相符;此外,反派哈里叫男主远道而来的动机和考虑也是语焉不详,费尽心机制造了死亡假象却又反复“找机会”自我暴露,最终作死,真不知是为了个啥……而女主的存在对剧情完全就是可有可无,最后,她没有选择与男主在一起的最后结局也真不知道是想表达个啥ԅ(¯﹃¯ԅ)

 3 ) 第三个人之外

外出十几天,好像还没回过味来。

每天行走的旅程,漫长、悠悠又疲惫。生命总是奔突的如此遥远。2007年11月2日下午,在机场的等待中,你拿出一本由《外国电影》出版的外国电影剧本专集。收录有《好心与王冠》、《不屈的头颅》和《第三个人》三部电影剧本。之所以你带回这本书,只因你对它有一份浓浓的缅怀之情。那是1979年,老爸不知从哪找来这本书,他随便翻过后,就成了你的挚爱。其实,在旅行中,你是很少看书的,也许是因为嘈杂与走神,你最多也只是看看诗。所以,你很佩服那些能在火车上或飞机上还能专注阅读的人。

2003年秋,在火车上,遇到你所景仰的作家夫妇,在十几个小时的旅行中,他们那种专注阅读的神情,令人难忘。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每每旅行中,你还会带上喜欢的诗集,在候车室随意看看。那种没有任何精神负担的阅读,的确很轻松。而这十几年的旅行中,你更多的是用眼神阅读人来人往的人流,或许那更能吸引你的眼球。

时间再回到2007年11月2日的下午候机室。你破天荒的翻起了这本好久都未再翻的旧书。此时,身边来了两个外国女孩,放下旅行包,一看就知道她们是那种职业旅行者。坐在你身边的女孩,从包里拿出厚厚的一本大16K的书,另外一个女孩子却不停的跟她说着话。起初以为是法国女孩子,仔细一听,却像是意大利语,虽然你不懂,好在你看原版影碟多,大致能分得清欧洲几大国的语言。那个看书的女孩子不时放下书聊天,一看封面,装帧得朴素又雅致。上面浅蓝色的底色,衬出几行大小不一看似随意却是精心布局的“意大利文”,没有我们当下花里胡哨的所谓“豪华图饰与精美包装”。你忍不住地用手势想了解一下,这是谁著的书。她笑着翻开书的扉页,其中的中国长城、兵马俑与故宫图片,即可看出这是一本意大利版介绍中国自然及风土人情的书。奇怪的是如若是中国出版的这类书,封面一定是几张景点的图片,不会让它闲着仅仅是留下几行文字。她看到你翻起这本发黄的旧书,也笑着指指。你翻开书扉页的几张三部电影剧本的黑白配照。

当女孩子看到《第三个人》剧情中安娜侧坐着那张剧照时,她眼前突的一亮,“叽里哇拉”的跟女友说着什么。可惜你不懂。你指着剧照打着手势,问她们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她们点点头。你说“卡罗尔·里德(英国导演),她们“呵”的点头。你说“罗马、佛罗伦萨、热那亚……”几个意大利城市,想知道她们从哪来,她们说“米兰”。说起意大利就想起你喜欢的几个电影大师的名字“德西卡、费里尼、安东尼奥尼、马可·贝洛奇奥……”,她们还是“耶耶……”,不知她们有没有听懂你所说的这几个人名。但你知道她们是从米兰来的,知道她们喜欢电影。

大厅女广播员的声音响了,她们背着旅行袋笑着跟你打招呼就走了。你想,这个星球上总是有很多喜欢看电影的人,不论她们从哪来,也不论她们要到哪去。一想起她们看到那张《第三个人》的剧照,两人讨论个不停的样子,就感到很有意思。你一直喜欢格雷厄姆·格林所著的《第三个人》。其中的叙事之简明、人物之含蓄、情节之悬念,堪称电影剧本中的经典。这部电影,曾荣获194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1950年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金像奖。

她们走了。你终究还是没能安心的看这部书,就静静坐在那里,看着各式各样的人。你想,有时,那种晃动的或不经意走过的身影,或会更让你记住。游离的生命体,毕竟比一本发黄的书更有味道。因为,刹那间走过的,就不会再来。而书,你可随时捡来一读,不必当下非看不可。

2007、11、4

 4 ) 从风格和主题来看电影

我先看了一遍书,再看的电影,然后又看了一遍书,发现看电影时漏掉了好多细节。

我着力在看镜头的表现方式,阴影没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那么夸张,但是也能看出表现主义的风格。没有观察到镜头角度的特点,所以也没有感觉到疯狂扭曲的氛围。这是英国片场一部全实景拍摄的电影,虽然用的不是自然光线,但大量深景镜头的使用,更符合人眼的观察方式,有点自然主义的味道。至于悲观和疏离的情绪,情节上表现的不是很明显,也可能是因为我观影的感受能力,还没有练出来还比较钝。不过,最后女主目不斜视走过去的镜头,这个感觉还是很明显的。

看完感觉对深景镜头的理解,以及运用的方式更深刻了一点。

【《电影的故事》节选】

除了深景镜头的运用,这部电影还显现出了表现主义与阴影表现的特征。摄影机角度大都对准地平线,像20年代德国电影工作者用这种镜头拍摄精神失横的现象,这部电影里的维也纳相比其他电影,显得更为疯狂。黑色电影作为深景镜头发展中的一个分支,表现出浓厚诡异的悲观色彩和阴郁疏离的主题。

在最后一幕,安娜从远方对着哈里走来,走过他的身边,再无动于衷地走过镜头。以真实的时间拍摄安娜行走的镜头,并丝毫不加剪辑,带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印记。而这种平淡无奇的、反高潮的,“去戏剧化”叙述方式,为电影创造出直接捕捉生命现象的概念。

 5 ) 《第三人》观影预习

作为一部已经68岁高龄的影片,尽管我认为《第三人》一点都不过时,但要看懂看透这部经典之作,做一些观影前的预习功课,还是很有必要的。
2017年4月25日,《第三人》的导演卡罗尔·里德逝世41周年纪念日,我在深圳迷影荟与一些会员分享了这部影片。下面的预习“材料”来自我在活动前做的准备工作以及观影后的交流分享。

1、 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是什么?
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准确定义。

黑色电影是一种电影类型还是一种电影风格?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倾向于后者。
从电影类型的角度看,黑色电影大多可以归入“犯罪电影”这个类型中。
但黑色电影不是一般的“犯罪电影”,至少不可能是“非黑即白”的“犯罪电影”。
借用一句百度词条的话:“(黑色电影是)调子阴郁、情绪悲观、表现愤世嫉俗和人性危机的影片样式。”
大体如此,但我也不完全同意。

所谓“黑色电影”,我看过一些,我的定义与判断如下:

a. 罪恶。为什么不是犯罪?犯罪是法律层面上的,而罪恶可以是法律层面上的,也可以不是法律层面上的。黑色电影中的罪恶,有时候很难用法律去界定。
b. 黑、暗。黑,灯下黑,夜景较多;暗,场景多晦暗,便于罪恶运作。
c. 基调。灰色的地带,隐晦的欲望。人性的复杂,是非的多指向性。
d. 黑白与彩色。“黑色电影”多是黑白片(黄金年代是20世纪40、50年代,那时候黑白片仍然是主流),但也可以是彩色片,比如布莱恩·德·帕尔玛的多部作品以及近年的《夜行者》(2014)、《夜行动物》(2016)都可以说是黑色电影。当然,对于“黑色电影”来说,黑白片的明暗对比和光影效果让其具有天然的优势。
e. 人物。侦探(警察)、硬汉、蛇蝎美人、暴徒、恶棍、酒鬼、告密者、中间人(拉皮条者)……这些人物出现的概率比较高,但并不是标配,比如《第三人》中,美人不但不蛇蝎,而且善良、痴情。

根据以上五点,可以将《第三人》中的种种元素对号入座。但《第三人》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电影,恰恰在于它当中有一些难以对号入座的元素,正是这些“PS”的部分使得《第三人》既属于经典的“黑色电影”,又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黑色电影”的藩篱,向电影史殿堂更纵深的方向走去。

2、 城市电影、历史电影

除了一小部分镜头是在伦敦的摄影棚拍摄外,《第三人》主要是在维也纳这座城市实景拍摄的。从制片的角度来看,《第三人》是英国电影,但维也纳才是《第三人》的永远的标签。由于欧洲城市的旧城在二战之后大多保存得很好,《第三人》中维也纳的街景大多在今天仍有迹可寻,维也纳甚至有一条旅游路线就叫“寻访《第三人》的踪迹”(大意)。
《第三人》的故事背景和拍摄时间都是二战后维也纳“四国共管”(美、英、法、苏)时期,在当时看来,《第三人》讲的是一个“当代故事”。影片的开头对“四国共管”的介绍,部分使用了记录影像,历史感十足。抓捕安娜时,更是“四国警察”共同行动,再一次强化了这个历史背景。
当年的“当代电影”在风靡西方世界之后,在电影史中沉淀为“城市电影”与“历史电影”,并且成为维也纳这座城市的标志性电影。

3、 潮湿的街道、下水道的罪恶


《第三人》上映后,一些维也纳市民对维也纳在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是非常不满的,认为维也纳被抹黑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维也纳确实被抹黑了,但这种抹黑并没有给城市带来伤害,反而给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为了“抹黑”维也纳,导演卡罗尔·里德特意“抹”湿了维也纳的街道。影片中维也纳的街道,几乎总是潮湿的,现实中当然并非如此。卡罗尔·里德和该片的摄影师Robert Krasker某夜看见洒水车在街上洒水,觉得洒水后街道潮湿的感觉,与影片的氛围特别切合,此后,他们在拍摄晚上的街景时,都会预先在街道上洒水,造成街道潮湿的感觉。
潮湿的街道,罪恶滋生的温床。
而罪恶藏得更深之处,自然是暗无天日的下水道。
维也纳的下水道网络,绵延数千英里(?一说一千多英里),而其主干水道,空间之大,堪称宏伟、壮观。影片中下水道的戏不过十来分钟,但场景之错综复杂,追逐之紧张刺激,让其成为了影史上不可复制的经典段落。

4、 伟大的阴影、倾斜的世界


摄影师Robert Krasker因《第三人》获得第23届奥斯卡金像奖黑白片最佳摄影奖,绝对是名至实归的。该片的光影构思、摄影构图,都极其用心,随便从影片中截取一个画面,都可能是一幅经典的摄影作品,特别是影片中的倾斜构图,堪称一绝。
据导演介绍,《第三人》中所有的镜头都是倾斜的,只是倾斜的角度不一,有的明显,有的角度小到一般观众根本意识不到。是的,卡罗尔·里德刻意制造了一个“倾斜的世界”,配以“伟大的阴影”,完美呈现了维也纳“四国共管”时期的匮乏与失衡——罪恶是个体的罪恶,也是历史时期与社会环境的罪恶。

5、 创作的交锋

亚历山大·柯达和大卫·塞尔兹尼克是《第三人》的两个主要制片人,这两个人的来头都不小。亚历山大·柯达在战时以及战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军情五处的人(也就是“007号特工”所属的“单位”),是一位手握重权的制片人,而大卫·塞尔兹尼克是权倾好莱坞的霸道总裁式制片人,此前的代表作有《乱世佳人》(1939)、《蝴蝶梦》(1940)等。两人来路不同,但都是制片行业的一方诸侯。具体到《第三人》的创作层面上,两方诸侯的态度和做法却大相径庭,亚历山大·柯达是信任以导演卡罗尔·里德为首的艺术创作群的,基本不干涉创作,而大卫·塞尔兹尼克一如既往地喜欢越庖代俎,各种指手画脚。大卫·塞尔兹尼克曾经获得空前的成功,但他的成功套路并不适合所有的影片,《第三人》剧组如果完全听从他的指挥,很可能最后拿出来的只是一部平庸俗套的作品。譬如,他认为“第三人”这个片名不好,应该改成“维也纳之夜”之类烂大街的片名;又譬如,他觉得男女主角马丁和安娜最后应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而现在凄美动人、意蕴悠长的结局已经成为影史经典。大卫·塞尔兹尼克是一个伟大的制片人,但也是一个有局限的制片人,作为影迷,我很庆幸这位“暴君”没有成为《第三人》的最高指挥官。《第三人》上映后,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亚历山大·柯达和大卫·塞尔兹尼克并没有因此举杯共庆,反而反目成仇了。不过,他们反目成仇的原因不是创作分歧,而是利益分配不均。

6、 另类的音乐


齐特琴是维也纳的一种很有当地特色的乐器,用它来给《第三人》配乐,更能突出影片的维也纳特色。
导演卡罗尔·里德在拍摄《第三人》之前,甚至没有听说过齐特琴。他与齐特琴邂逅在维也纳的一家小酒馆,演奏齐特琴的琴师叫安东·卡拉斯。
在决定用齐特琴为《第三人》配乐之前,卡罗尔·里德其实已经聘请别的音乐家为影片创作配乐,但他对配乐不满意,最后决定“冒险”用齐特琴为电影配乐。
安东·卡拉斯只是一位传承了先人手艺的琴师,他不懂现代乐谱,他在小酒馆的演奏兼有经典呈现与即兴创作。卡罗尔·里德只好让他在录音棚录制了大量的素材,然后他来挑选,作为影片的配乐。
《第三人》的电影原声黑胶唱片也伴随着影片的热映而在西方世界大卖,安东·卡拉斯因此致富,从琴师摇身一变成了酒馆的老板。
卡罗尔·里德似乎对影片的配乐感到很满意,甚至用齐特琴的琴弦为影片制作了别致的片头,预示着影片的故事将在琴声中推进。
作为一个音乐盲,我对齐特琴作为影片的配乐还是觉得很协调的,但我身边的朋友不这么认为——

“今晚《第三人》的音乐,就音乐本身而言,我不太喜欢,听着闹心添堵。但从形式上考量,恰恰它的侵占性和隔阂感,有打破空间之嫌,用的好。”(向阳花)

“当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这音乐很不舒服,闹腾,后来看到有文章专门介绍这个音乐,评价挺高,有理有据。……”(罗骏)

当然,也有人表示喜欢的——

“从第一个主线人物出现,每个人都是不安的,齐特琴的音质恰如其份,用马勒的工业金属声能行吗?肯定不行,没有人性古旧的延续。”(平)

7、 告密者的“正义”与犯罪者的“邪说”

马丁·霍利在参观医院之后,决定成为诱捕哈里的“诱饵”,但他的“正义感”并没有那么简单——

“社会教育的结果是,我们认为“正义”和“道德”大于人性,而且经常去用“正义”和“道德”去要求和批判别人。君不见今日之贪官受审,夫妇相残,大义灭亲之举屡现,这才是人性和道德的沦落。为剧中女主角的真情真爱称赞。”(谈金录)

我的回应是——

“大义灭亲是一种扭曲的正义,有时候会变成极端的邪恶,在苏联、东德,正是人人大“义”灭亲,每一个人的身边人都可能是监视者和告密者,这比任何罪恶都可怕。就算霍利正义了,他仍然是告密者与背叛者。假如告发哈里的人是看门人,因为两人只是点头之交,那就另当别论。”


奥森·威尔斯说他参与了《第三人》的台词创作,但真正属于他的即兴发挥的台词其实只有下面的这段“歪理邪说”:

“意大利在博尔吉亚家族的30年统治下,经历了战争、恐怖、谋杀和流血,但是却产生了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在瑞士,人们之间相互友爱,因此享受了500年的民主和和平,但是却产生了什么?布谷鸟钟而已。”

哈里的这段“歪理邪说”说的是事实,乱世确实更容易出现伟大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但这不足以成为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他的那些掺假的青霉素除了害人以外,并没有做出任何“贡献”。野心家、狂热分子也许会欢呼乱世的到来,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肯定会选择太平盛世。博尔吉亚家族的30年统治也许“意外”催生了文艺复兴,但身在其中的意大利普通民众翘首以盼的肯定是500年的民主和和平。如果人人平等是最重要的普世价值,“伟大”也许毫无价值,而布谷鸟钟却是值得拥有的“平庸”。

8、最好的阵容、完美的呈现

天时、地利、人和是一部伟大电影诞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天时,二战后“四国共管”时期;地利,维也纳,维也纳,废墟中的维也纳。这两者只可邂逅,不可强求,《第三人》刚好“偶遇”了它们。
电影到底是人创造出来的,所以,人和,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前文已经简单介绍了导演团队和摄影团队对影片的贡献。该片的剪辑也颇有特点,较之一般的黑色电影,其节奏是比较快的,而每场戏的信息容量也比较大,观众如果不能做到屏息凝气,很可能会错过一些关键或有趣的细节。《第三人》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影片,因为每多看一次,总能在熟悉的基础上看得更多,看得更透。
剧本是一剧之本,其对影片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该片的编剧是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格雷厄姆·格林的一生颇为传奇,除了种类繁多的写作外,他还做过新闻、外交、情报等工作。战时他与制片人亚历山大·柯达同属军情五处,他来创作《第三人》的剧本,有与制片人的交情的因素,但他也是最合适的人选。格雷厄姆·格林写这个剧本时,是亲自到维也纳边“体验生活”边写的,所以,他才能把当时的维也纳的状况写得那么透彻。而马丁·霍利的角色中,也有不少格雷厄姆·格林的影子,比如身份都是作家,比如格雷厄姆·格林当时在维也纳确实主讲了一场“文学演讲会”,等等。马丁、安娜、哈里、卡洛维等角色的成功塑造,都是在格雷厄姆·格林手上就完成了“胚子”的,导演和演员只是恰当地将其表现出来。卡罗尔·里德算不上伟大的导演,但却是出色的“巨匠”,有了格雷厄姆·格林的剧本作为底子,他的“巨匠”手艺才发挥得如此出色,从而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
本片男女主角约瑟夫·科顿(饰 马丁)和阿莉达·瓦莉(饰 安娜)都是大卫·塞尔兹尼克手上的明星——他们也是大卫·塞尔兹尼克对本片最大的贡献。其实,他们在影片中的形象,并不是大卫·塞尔兹尼克所想要的,特别是阿莉达·瓦莉,大卫·塞尔兹尼克希望她是光鲜、靓丽的,但她在影片中却出奇地朴素,把她明星的光环都掩盖了——幸而大卫·塞尔兹尼克鞭长莫及,否则安娜这个角色很可能是一个失败的角色。约瑟夫·科顿和特瑞沃·霍华德(饰卡洛维)都是那种成不了巨星但却也让人也忘不了的明星(性格演员),约瑟夫·科顿演一个不得志的作家,特瑞沃·霍华德演一个很绅士风度的军官,都非常可信。
影片中的不少配角也是一时之选,比如饰演哈里住所的看门人和安娜的房东(包租婆)的演员,都是奥地利的国宝级演员,他们当时在奥地利知名度远比几位主角大。这些老戏骨都非常敬业,比如饰演看门人的演员,他其实是一句英语都不会的,为了演好角色,他非常用功地学台词的发音(只是发音,来不及真正学这门语言了)。卡罗尔·里德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指导小演员演戏的导演,他在《坍塌的偶像》中指导“小正太”的表演极为成功。《第三人》中的小演员是剧组的一位场工(?)的儿子,当时只有两岁多,有时会来剧组玩,导演经过观察,觉得他是合适的人选,便让他出演了指证马丁谋杀看门人的小孩。小朋友的天真烂漫让观众印象深刻,也成了他一生中非常珍贵的童年影像。

9、 花絮:奥森·威尔斯

从戏份来看,奥森·威尔斯只能算是影片中的男三号,但他却是影片的最大亮点,因为他就是“第三人”,因为他完美阐释了“第三人”!
奥森·威尔斯的形象如同他的天才,不走寻常路,他最适合演的就是处在灰色地带中的“第三人”之类的角色。制片人亚历山大·柯达和导演卡罗尔·里德坚持选择奥森·威尔斯来演哈里,当然是正确的,但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奥森·威尔斯的一生,是荣耀的一生,也是痛苦的一生。他是天才,早早地到达了人生的巅峰,他此后虽然仍然佳作不断,却影路坎坷,经常为筹集拍片资金而殚思竭虑、到处求人。他的坎坷,有经济因素(作品不卖座),也有性格因素——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好打发的主。为了争取更大的筹码,奥森·威尔斯对《第三人》剧组的邀约一直半推半就,各种拖延,以至于拍摄哈里出场的时候,他还没有进组(用的是替身,只拍腿脚和身影,但这却意外成为人物出场的经典段落)。最终谈妥的价码是,奥森·威尔斯工作两周,酬劳10万美金(这在当时算天价)。奥森·威尔斯进组以后,也不消停,他与剧组最突出的是矛盾是他不愿意进下水道拍摄,不能接受里面臭气熏天的环境。为了劝服他,剧组对下水道进行了局部清洗,并且在追逐戏中,能用替身就用替身,此外,部分近景镜头采用摄影棚拍摄。所以,在实景拍摄的下水道戏中,观众看到的哈里,是奥森·威尔斯真身的部分并不多。影片是在冬天拍摄的,此时维也纳的下水道是整座城市最暖和的地方,演员在下面是绝对不会哈气的,但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奥森·威尔斯在其中哈气了——这出卖了他,他哈气的场景其实是在伦敦的摄影棚里面拍的。影片中,哈里垂死挣扎的双手特写令人印象深刻,但那也不是奥森·威尔斯的手,而是导演卡罗尔·里德的手(导演是多么有奉献精神啊,此处观众应该热烈鼓掌)。
尽管奥森·威尔斯是如此难以对付,但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他是《第三人》之为影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6 ) 亲手建立的一座电影博物馆


两年四个月零十一天以前,也是我在维也纳玩的最后一天,基本上逛完了这个城市,正百无聊赖的躺在床上看Tripadvisor。这个软件有一个非常棒的功能,就是可以定位你所在地方周围的景点。就这样我发现有一个评分很高的地方——电影《第三人》的博物馆,就在离我几百米的地方,只有周六下午开放,而那天正好是周六。不用挑了,就去这儿!
 
虽然没看过《第三人》,但是曾经一个朋友给我推荐过,一看标签是“惊悚”、“悬疑”,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我胆子小。
竟没想到多年后的这天,发现还有这部电影的博物馆,评价还那么高,于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我循着地图找到了这家博物馆。
 
果然不远,出了青旅前面路口右拐就到。

门口有标志,好找



 从博物馆出来后的感觉:1. 很棒!虽然剧情一窍不通。2. 全情投入自己的爱好,很牛! 3. 厉害!任性! 4.不虚此行!
 



参观完博物馆后两年四个月零十一天,我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第三人》。
 
看完电影后感觉:1. 很棒!2. 不惊悚! 3. 很悬疑! 4. 那家博物馆太棒了!
 
为什么说这个博物馆很棒?
它的主人,一对夫妇,出于热爱,搜集了很电影有关的各种版本海报、唱片、老照片、电影中的摆件,包括一直贯穿整个电影的音乐,用一种很特别的琴弹出来的音乐,甚至包括主人搜集来的电影老胶片。除了电影本身,我觉得博物馆的另一大贡献,就是真实反映了二战刚结束后,四国分治下的维也纳。主人收集了很多当时的报纸、票据、证件,真是一片混乱啊,物资紧缺,黑市横行,到处都是紧张的气息。对,就是光看那些发黄的新闻,都能感受到的恐怖气氛。
博物馆主人搜集的好物,满满的心血!

贯穿电影的配乐就是这个乐器的声音:
<图片2>

普通周边:唱片海报照片
<图片3>

高级周边:老胶片。主人会播放给每个参观者看。


真实的历史


四国分治下的维也纳:(注释的内容)吉普车中四国的位置是永远固定的,美国人开车,英国人坐旁边,后排左右分别是俄国人和法国人。

 
对于每一位来参观的游客,主人都会热情的做讲解,还会用那架古老的放映机,播放那一段更古老的胶片。我想如果以前看过电影再去博物馆参观,应该感受会更深刻,不过今天看了电影,还是很感慨,一座博物馆是能给一部电影的最好的周边,最强的加持。
 
我觉得主人建这座博物馆的目的不仅是因为对电影的喜欢,还因为那栋建筑的地理位置,我记不太清了,主人好像解释过,前面的市场下面就是曾经维也纳的下水道,也是电影里最重要的场景。

最后一个参观的是博物馆的厕所。老建筑标配,非常破旧,灯光是粉红的,还连续不停的播放电影里的那首配乐,效果是很老旧的放音机,不得不说这是整座博物馆气氛最诡异的地方。

 短评

四国势力的对立,地上地下的对立,甚至意识流和通俗的对立。无处不在的对立导致单一与匮乏:拥有百年和平就没有文艺复兴,试图睥睨众生须泯灭博爱人性,扶稳道德天平却痛逝今昔深情。正像电影配乐里齐特琴激越无奈的单一,又如最终长镜那不平衡构图所营造的匮乏,这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困境【10】

5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三十年的文艺复兴与五百年的报时鸟

10分钟前
  • 小老鼠
  • 推荐

哈哈Orson Welles的角色真有趣演的也好,从一个幽灵变成一只老鼠,不过只是为了在那样没有出路的年代生存下去。充分利用光影和构图的摄影很有看头,但实在觉得滑稽配乐多的有点烦。

1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小时候我爸爸一直跟我提这片,后来才知道是第三个人。奥逊威尔斯出场真是牛逼,配乐也牛逼,最后下水道戏也牛逼。

1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推荐104分钟的版本。这算哪门子黑色电影,明明是个文艺片嘛!

17分钟前
  • 陆秋槎
  • 力荐

饰演马丁斯的约瑟夫·哥顿表现很出色。由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开始,再运用倒叙、蒙太奇的手法,夸大意外曲折给人们造成心理变化,而最终引出绝不平凡、让人惊讶的结局。

22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推荐

和资料馆的朋友们分享一下那个笑声。笑声来自我右边两个位置的一位外国友人。好奇的我问了和他一起来看电影的中国学生他是谁。原文转述:“他吗?他是北航。。。哦不。。。北理工的一个老师。”(非常朴实的改口,笑,每个人笑点都不同,大家彼此包容。倾斜的正反打镜头体现了人物心理的局促不安,真棒

25分钟前
  • 湖光酱
  • 力荐

CanalStudio4K修复版,遗失在维也纳废墟中的光阴,在黑夜的映衬下重返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年代。美国来客充满失落和疑惑的欧洲之行,在友情与正义的博弈下变成了战后分裂城市的巨大隐喻。唯不常间断的配乐,隐隐传达着某种积极轻快的氛围。各种影史经典段落不必细数,结尾一幕如烙印在心头。

29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在维也纳也坐过那个摩天轮,嘻嘻。

3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据说奥森威尔斯出演时间也就十来分钟。因为下水道太臭了,他才懒的去。结尾那个隧道里的站立的背影,是助导演的。结尾伸手去打开井盖的特写是导演出演的。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都会认为奥森威尔斯才是真正的电影主角,如同题名。

35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这部电影最好地证明了光和影就是上帝的魔术啊,配乐挺带感的(有点略多)。奥森威尔斯的出场真是,啧啧。二战后的维也纳各种辖区的背景非常有意思。另外,看看人家的下水道!

3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波齐亚统治意大利三十年,荒淫无道,但他们有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而那些享受了五百多年民主自由的人们得到了些什么?报时的小鸟?虽然是流氓逻辑,但掷地有声。PS:第三人不是第三者,抓住第三人的最终变成了第三者!

42分钟前
  • 花二刀
  • 还行

废墟上的摩天轮,隐于地下的污水迷宫,二战后断壁残垣的维也纳成为光和影的舞台,构图真是太绝了。初看以为是悬疑片,再看又觉得是爱情片,最后发现是政治片:夹在美苏之间的老欧洲便是那第三人。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3.5。在下水道大戏的最后,我还可笑地猜想着他又一次不死,结果就那么优雅地在落花飘叶中结束了,讽刺死我这坨被传统悬疑片惯坏的心。气氛不见得有多好,下水道的人影全无惊心步声全片最佳。寄情于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反派,随着一个曾经徘徊的女人果断离去,了无感想,太渺茫了。

49分钟前
  • Ocap
  • 还行

故事本身并无多大吸引力,男主角也不讨喜,但胜在场面调度从容,后期剪辑利落(下水道戏),就连黑白摄影也极富层次,尤其是我男神的出场,从台词暗示到局部展示,最后灯一闪,打在脸上45°角邪魅一笑,惊艳全场,威尔斯戏份不多但演绎张弛有度无愧于全能天才。

52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个人以为这部经典电影的问题可能在于,导演让居于反咖的威尔斯太有魅力,无论出场亮相那一刻,还是“瑞士钟表”的华丽台词,结果观众不自觉地移情于哈里,也就必然削弱了对马丁大义灭友之正义与暗恋女主之美好的心理期待,但叙事上偏偏又只能以约瑟夫科顿为主线核心而占据大量镜头时间,观众始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情绪状态,他们既不能去同情卖假药坑害儿童的肮脏哈利,又没法很喜欢三流通俗小说作家的正义马丁,最后一幕的长镜头也只能构思奇佳却情绪滞后,既谈不上伤感,俩人本来也不是观众期待的天作之和;又不能说解气,因为马丁在道义上确实没做错什么……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78309294/

5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Welles出场设计牛死了。只有我觉得Welles长得像M么?

58分钟前
  • 狮子真好吃啊
  • 推荐

BJIFF 资料馆。满场不合时宜发出“哈哈哈哈哈”杠铃般大笑的大哥,你要火了你造吗

1小时前
  • Feixiang
  • 推荐

一开始就猜出了第三人是谁……又歌颂了一下西方的下水道。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重看#奥胖实力抢镜,虽然出场戏份并不多,但戏眼全在他身上,包括那些倾斜+仰视的镜头,也渗透了其个人风格,只能说他的全能天才魅力的确无可抵挡。地面上的残垣断壁、地下暗道如迷宫,正是战后龙蛇混杂的环境,四国割据/瓜分的状态——正是绝佳黑色电影的背景;表现主义遗风浓郁——影子投射于墙的惶惶,螺旋楼梯的无穷无尽,夜雾中依稀涌现的人影,街上响起的急促脚步声,隐匿在阴影里的脸部。这一切不仅仅是一桩谋杀案,更折射美苏对立+互相与欧洲的关系,三流小说家的美国身份设置和场景放在维也纳都显得意味深长。故意提问“怎么看乔伊斯”是格雷厄姆·格林有意为之。夜戏/下水道追逐戏太棒;哈里惊闻四方声音与霍利在街上看到无数眼睛偷窥呼应。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