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追球的秘密

综艺大陆2019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1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2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3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4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5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6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13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14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15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16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17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18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19小小追球的秘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1

详细剧情

《小小的追球》秘密版,围绕每位成员精心展开的“追球之旅”,八倍显微镜不放过任何细节,绝密内容一次看过瘾!

 长篇影评

 1 ) 所谓两全其美

《About Elly》

关于伊丽,主角却是人性,反派是那教义

有个伊斯兰国家,叫伊朗,时尚不再是黑纱罩身,风格可以是仔裤皮包。周末假日携家出游,是中产阶级有钱有闲的写照;LV老三彩手提电话机,是现代文化强势渗透的痕迹。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早已完成,而在这个以宗教为立法之本的国家才初显端倪,何以见得?不只是女人们被脑袋上摘不下的裹布约束,整个国家的人都在意识里褪不去的教义前却步。意外来临前,她是男人口中的好妻子,女人眼里的似天使;意外发生后,风筝被她带起,孩子被人救起,很快伊丽不见踪影,大人忙着脱洗。风筝不会水,刚落水便被急浪卷走,天使不忍心,刚下决心就被自私判死。

不喜欢的未婚夫不在乎她的死,重拳出击想知道自己是否被爱着;“关心”她的好朋友只在乎自己,谎话连篇保全头巾下畸形的脸。只不过伊丽不是她的名字,生的美丽神秘,走的悄声无息。“痛苦的结局总比没有结局的痛苦好”,痛苦的结局留给活着的自私鬼,没有结局的痛苦则是她要背负的罪责结尾,所谓两全其美。

秘密都随海声隐渐,死人不需要脸面。

 2 ) 死亡就安宁了么

一部难得的伊朗中产阶级题材影片。而这部电影的出处。是大名鼎鼎的阿巴斯。关于伊丽的失踪之谜。及情感困惑。都类似安东尼奥尼《奇遇》中莫名隐匿的安娜。不同的是影片最后确认了伊丽的死亡。不同的是她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死。却依然是谜。

影片之前的一段对话也许提供了答案——她问阿默德为什么离婚。阿默德说"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结局。"

伊朗文化里,人们对安宁的捍卫更像是对宗教信仰般的虔诚。哪怕这种安宁的背后是巨大的痛苦。是要延续一辈子的。剧终时。当众人合力将搁浅的汽车推上岸的镜头则因此充满了隐喻色彩。

 3 ) 面纱的背后

       在审查制度和宗教律例的严格监控下,伊朗电影的题材不得不避开政治和女性权益等敏感地带,有些导演将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准了孩子们。通过对澄澈、质朴的童真世界的自然披露,令观众看到底层民众对艰辛生活的隐忍之心及蕴含的道德之美,引人回味(相关作品有:《小鞋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影片的最大特点是画面简洁、干净、不拖沓,心理刻画尤其细致入微,同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给电影注入的本土气息。

    作为一部涉及女性情感困惑及道德抉择与宗教礼法间的冲突的伊朗电影《关于伊丽》,虽然在拍摄手法上也具备以上特征,含义却复杂得多。导演通过一个略带悬念的故事将想要表达的东西若隐若现地埋藏在影片当中,留待观众自己去探索。

    故事从一场为期三天的海滩度假之旅开始。三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同行的还有两个单身男女——刚离婚不久从德国回来度假的伊朗男子阿莫德,漂亮的幼儿园老师伊丽,一个略带忧郁的神秘女人。这样的安排是别具心思的,作为旅行的发起人——家庭主妇赛碧德,心里想的是从中做媒,把自己女儿的老师伊丽介绍给阿莫德认识。而对于伊丽的身世,除了她以外旁人并不知晓,包括她的丈夫在内。

    假期刚过去一天就发生了意外,由于一个孩子落水,大家手忙脚乱地去救人。与此同时伊丽也失踪了,她是为了救孩子被海水卷走,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擅自离开?大家在筋疲力尽地猜想和寻找过后一无所获,只好去追问赛碧德,因为伊丽是她邀请来参加旅行的。随着事态的渐趋严重,作为影片关键人物的伊丽在出场不久后即消失,对于她身份的探究(她是谁,从何处来,又为何失踪)在一场场或温和、或激烈的谈话场景中逐渐明朗化,真相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伊朗电影终究是深植于伊期兰教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的,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这个国家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运动取得胜利后,依据领袖霍梅尼所著的《伊斯兰政府》作为治国纲领,在国内推行了“全盘伊斯兰化”的政策。在法律上以《古兰经》为立法和司法的最高法典,强调用伊斯兰道德规范净化社会,不但禁止赌博、贩毒、卖淫等社会陋习,甚至严格规定公共场合中的女性着装、男女相处以及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所以片中的伊朗女人无不是面纱长袍,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即便她们可以穿着代表现代服装潮流的牛仔裤,传统服饰也是不容替代的。穿着上如此,精神生活领域更是受着宗教律法的种种制约。随着伊丽的死亡渐成事实,警方开始介入质询,伊丽的未婚夫也闻讯即将赶来,赛碧德再也无法保持沉默。她不得不说出了伊丽早已订婚的事实,只是相处下来发现对方并不适合自己,打算退婚。于是,原本对伊丽的安危表示关切的人们霎时倒戈,他们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俨然道德警察。要知道,根据伊斯兰律法,未婚女子与陌生男人会面是有伤风化和不道德的,更何况她已有婚约在身。这个时候他们无暇再去责备赛碧德的过失,只是一门心思想要隐瞒住这个秘密。可以想象,如果伊丽的未婚夫是个易怒之人,知道女友受了朋友怂恿瞒着自己去相亲,一时冲动起来杀人都是有可能的,而且律法明显对他有利。

    只有赛碧德是真正伤心难过的,对于伊丽的死,她内疚、自责,她想对伊丽的未婚夫说出实情,还死者一个清誉。那就是伊丽本不愿来(她正为未婚夫不肯放手而烦恼不已),要不是她再三恳求并给对方看了阿莫德的照片。而且伊丽事先说好只待一天,结果赛碧德把她的行李和手机藏了起来,让伊丽无法离开,才酿成了悲剧。赛碧德不忍因自己的过错令伊丽至死都要背负一个不洁的罪名。可是,赛碧德的丈夫以及其他人完全无视这些,他们唯一想做的是就是如何逃避质疑和责难,最好置身事外撇清干系。他们要维护的是宗教不容破坏的平静氛围和自身的平安无事,至于死去的伊丽,已经无关紧要了。

    影片最终都未交待伊丽的真正死因,她是因救孩子溺水身亡,还是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出轨”而心生恐慌,选择了自杀,答案留给观众去猜想。作为以《古兰经》为基准而制订的律法,在对公共责任和社会道德的约束方面确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在严苛的同时是否也具备人性化的体察与情理范围之内的个人伸张,就不得而知了。2007年5月,伊朗曾有一名妇名因婚外恋被判以石刑(石刑:即通常把男性腰以下部位、女性胸以下部位埋入沙土中,施刑者向受刑者反复扔石块。如果是对已婚有孩子的妇女行刑,她的孩子必须到现场观看。行刑用的石块经专门挑选,以保证让受刑者痛苦地死去)曾引起国际社会对本位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大讨论,大部份人对这种极刑持反对意见,并表示过于残忍。在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伊朗,相信不止是女性,其他人群如有任何违逆于宗教条例的言行举止,必将受到比我们想象中严厉得多的惩罚。

    迫于众人的压力,赛碧德最终撒了谎。她独自在屋中哭泣,没有人去安慰她,大家感到如释重负。沙滩上,几个男人正试图将搁浅的车子推到岸上。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至少维持表面的平静也让人心安理得。面纱背后,那明眸皓齿的顾盼之美令人心醉,只是谁能知道有些生命的来去曾苦苦挣扎过,并且永远成为了秘密。

 4 ) 不是影评

这个冷热无常的季节每天都能四点醒也是一件幸事儿,泡杯咖啡躲到平台上看部两个钟头左右的电影,顺便还能观赏片刻被建筑物遮挡得残缺不全的日出。看完《关于伊丽》正好6点15分,鸟叫,微风,一点儿东边的微光反射到对面的玻璃上,淡粉色的带点儿紫色光晕,就像伊丽在海边失踪前放的那个风筝,踌躇了一会儿,转瞬即逝。

法哈蒂的片子快刷完了,除了06年的《烟花星期三》目前对伊丽的喜爱超过了《一次别离》…

生活化的开端,几对男女带着孩子进行着一次看似普通的度假,繁杂的对话和不停穿插的镜头,日常的群戏漫不经心的交代着人物关系,一些细微的情节断续在为后段的矛盾焦点做着铺垫,预示着孩子会溺水,暗示伊丽隐藏的焦虑,每个人的心照不宣和自私的流露。作为故事中心的伊丽在全片进行到三分之一时就神奇的消失了,是死是活,是逃避还是自愿?接下来是众人的寻找,群体关系的剥离,每个人都进入独立的情绪点,态度的差异…关于伊丽真实背景的挖掘,发现,继而到责任的推诿,暗示道德指标的论证。关于伊丽死亡的原因,我觉得已经交代得很明确了,就是单纯的救孩子,一个抹了护手霜然后去和孩子一起放风筝的女人怎么会突然就选择去自杀呢,与其硬说成逃避现实去死不如说是死亡在这一刻选择了伊丽,伊朗的社会背景下,伊丽的现状和她选择的做法已经足够让她脱离不了死亡的阴影,被道德伦理宗教捆绑的她也许活下来也是与痛苦交缠的一生……

伊丽放风筝时开心得像个孩子,奔跑 大笑 天空中飞起来的那抹颜色也许就是她向往渴求的自由之身吧,她最后的一句台词是“我现在要走了”…死亡恰好迎接了她。

伊丽与阿默德在车上的聊天,问及阿默德离婚原因时,阿默德说:“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听完之后伊丽的微笑缓慢消失,继而面目表情的看向前方…点睛之笔。

 5 ) دوراهی طبقات متوسط ایرانیان

اولین بار که > دربار ٔه الی < را دیدم، من ندانستم چه اتفاق افتاد چون مثل تعدادی از فیلم های ایرانی، عاقبت این فیلم باز بود و کارگردان زندگی و نتیج ٔه الی به طور مستقیم اظهار نکرد. بعد از آن که دوباره این فیلم را دیدم، من مفهوم بیشتری را درک کردم.

با وجود این که الی در اسم این فیلم نوشته می شود، ولی در واقه مهم ترین این که واکنش مردم به عنوان دوستان تحصیل شده اش به عوارض غم شدن الی است، نه شخصیت الی.

به نظرم، این گروه مردم افراد عصر جدید نگریسته می شوند، یعنی افرادی که معمولا اعضای طبقات میانه بوده و روش ها و شیوه های زندگی غربی را پیروی می کند اما در ریش ٔه ذهن آنها هنوز مفهوم های بسیار سنتی و مذهبی وجود دارد. حتی احمد که تازه از الملن باز گشت و تحت تاثیر فرهنگ غربی، نمی توانست شوق به آزاد الی را همدلی کند.

در یک مصاحبه کارگردان اسقار افحادی گفت که مردم ایرانی به هر قیمت می خواهند از آرامش محافظه کنند، هر چند که چه کوتاهی آرامش طول کشد یا چه رنجی دراز باید مقاومت کرد. یادم هست که گاهی احمد به الی گفت: نتیج ٔه دردناک بهتر از درد بی نتیجه است. معلوم است الی از نامزدش دلخور بود و دلش از احمد لرزید. بر اساس آداب و رسوم اسلامی، دختری داشتن نامزد اکر با مرد بیگانه سفر کند، او به دختر فاسد الاخلاق محسوب می شود. وقتی ما با مسول ٔه اخلاق مقابل می کنیم، به احساس اسانی نسبت به این مسوله به سادگی نادیده می گیریم. الی نخواست معضلاتش به دیگران گفت، از این رو، همراهان الی را تردید کردند. این تردید باعث ناراحتی هم ٔه مردم شد همچنین برای آرامش کوتاه مدت و حذف ناراحتی خودشان، شوهر زنش را زد و مادر به بچه هایش فریاد زد و زنان یکدیگر را سرزنش کردند. رفتار هایشان به تدریج بدون کنترل شد و علت اولی ٔه تراژدی این است که افراد احساس خود را پنهان کردند تا آرامش سطحی را نکهدارد.

 6 ) 《关于伊丽》: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关于伊朗电影和阿斯哈·法哈蒂

近二十多年来,伊朗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电影和电影人,诸如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樱桃的滋味》、《特写》、《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巴伦》以及阿斯哈·法哈蒂的《关于伊丽》和《一次别离》等。在这些电影大师的合力推动下,伊朗电影获得了世界影坛越来越多的关注、尊重和赞赏。

随着文明和时代的进步,很多人觉得伊朗已经西方化了,但本片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伊朗距离西方真正的“自由、民主和平等”还很遥远,这个国家并没有“西方化”而只是“现代化”了。

这就像影片中的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享受着优渥生活的伊朗中产阶级,穿着牛仔裤、开着汽车、热衷旅行的他们看起来和西方的年轻人并没什么明显区别,然而他们的骨子里却打着伊斯兰传统文化留下的深刻烙印。

需要说明的是,伊朗是一个电影审查制度非常严苛的国家,宗教和政治都是极为敏感的创作禁区。一方面,这给有话要说的电影人带来了很多的限制和阻碍,但另一方面,高压的创作环境也逼迫着电影人不得不采用更为高明和隐蔽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意图。“哪怕是戴着镣铐,也要跳出动人心魄的舞步!”在这一方面,伊朗电影人值得我们华语电影人尊敬和学习。

作为伊朗电影的一个杰出代表,阿斯哈·法哈蒂的影片既散发着浓郁的伊斯兰本土气息,同时也蕴含着汹涌的情感、深沉的思考和共通的人性,他真正做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阿斯哈·法哈蒂不但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更是一个擅长使用“以小见大”手法的隐喻大师——他讲述的故事往往很小,如《关于伊丽》中的一次郊游和《一次别离》中的一次离婚,但影片暗藏的格局却很大,可以上升到宗教、政治、社会、国家和民族等层面。他的作品就像一则通俗易懂而又意蕴深远的寓言,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思考,不同的观众得出的答案可能截然不同。

 “观众有没有去思考电影的主题,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思考过。”在阿斯哈·法哈蒂看来,给观众带去思考就是电影人的终极使命。对于他的电影,你思考得越多、越深入,乐趣和收获也就越大。

电影最终完成于受众,于我,《关于伊丽》带给我的思考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关注人的自私本性,另一个则是关于这个国家的未来。

2、故事

《关于伊丽》的第一个镜头就让人惊艳。漆黑的画面中有一条狭长而耀眼的光带,一封又一封的信间歇地从光带中被人投进来——原来我们身处在一个邮筒之中。随后影片使用了一个叠画蒙太奇来转场,漆黑的邮筒变成了隧道,而狭长的光带则化成了隧道出口处的标识线。通过这个走出黑暗、迎接光明的镜头,阿斯哈·法哈蒂表达了他的忧虑:无论是对这群年轻人还是对自己的祖国而言,黑暗真的过去了吗?前途真的是光明的吗?

伴随着这群年轻人的欢声和笑语,影片正式拉开了序幕。汽车驶出了黑暗而狭长的隧道,映入眼帘的是耀眼的阳光和如画的风景。在赛碧德热心地组织下,这群年轻人准备到海边去度假。除了三对夫妇和他们的小孩之外,人群中还有两个孤单的身影。男的叫阿默德,不久前他刚从德国归来,女的叫伊丽,是赛碧德孩子的老师。

在旅行的过程中,大家都不失时机地对阿默德和伊丽这两个单身的年轻人极尽揶揄和撮合之能事并以此为乐。甚至在与别墅房东交谈的过程中,赛碧德都谎称阿默德和伊丽是一对新婚的夫妇。对这些夸张而过火的玩笑,阿默德欣然接受并乐在其中,相反,伊丽却显得心事重重。

大家都知道伊丽是赛碧德孩子的老师,但他们对她的了解也仅限于此。伊丽是在赛碧德的一再坚持下才答应参加这次旅行的。伊丽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女人。除了赛碧德之外,没人知道在伊丽那双清澈而明亮的大眼睛背后隐藏着多少痛苦和秘密。

伊丽是一个有婚约在身的女人,虽然她和未婚夫已经谈了两年多的恋爱,但两人却相处得并不愉快。她试图和男方分手,却遭到了男方和自己母亲的双重拒绝。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伊丽为此痛苦不已。

这次参加朋友们的旅行,伊丽是瞒着未婚夫的。也许放在我们国家或者是在欧美,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在伊朗,这却是一件足以让整个家族都抬不起头来见人的事情。伊丽让赛碧德保证不向大家透露她已经订婚的事实,赛碧德答应了。

也许是女人更容易同情和理解女人,又或者是从伊丽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赛碧德对伊丽的痛苦感同身受。赛碧德的婚姻是失败的,她的丈夫在愤怒的时候常常会情绪失控地殴打她,她不愿看到伊丽再次重蹈她的覆辙。她衷心希望能在伊丽的身上看到幸福。

在阿默德和伊丽独处的时间里,两人聊得非常投缘。阿默德向伊丽坦白了自己已经离婚的事实。伊丽问他为什么会离婚,阿默德用一句德国谚语作为回答,“一个痛苦的结局要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伊丽叹息道,“这是真的。”

在海边别墅住下后,大家相处得非常愉快。夜幕降临时,房东还特地赶来为这对“新人”送上崭新的床被并唱起祝福的歌谣。临睡前,赛碧德询问朋友们对伊丽的印象,大家都认为伊丽是一个好姑娘。陷入爱河的阿默德更表示要在次日向伊丽袒露心扉。

以挂念刚动完心脏手术不久的母亲为借口,第二天一早伊丽就坚持要走。真实的原因是,在她正式和未婚夫分手前,她不愿让自己更不愿让对方丢脸。无奈,这个可怜的姑娘再次遭遇了身不由己——朋友们都劝说她留下来再多玩两天,为了不让她走,赛碧德甚至将她的包包和电话都藏了起来。

最终伊丽还是没有走成。无论是出于对阿默德的好感还是出于对赛碧德的感激,反正伊丽留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男人们在别墅旁玩沙滩排球,女人们外出采购食物,伊丽则受托照看三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一个孩子独自在海水里嘻戏,另外两个则在沙滩上放风筝。看到那两个孩子放风筝总是失败,伊丽决定帮助他们。她走过去从孩子们的手中接过风筝和线轴,然后开始不停地奔跑。

慢慢的,风筝飞了起来。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笑容像花朵一样开始在这个女人的脸上热烈绽放。伊丽放飞的是风筝,更是她对自由、快乐和幸福的畅想。在这个段落里,影片的镜头始终紧盯着伊丽的笑脸,可是作为观众,我们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小孩独自在海边玩耍。这真是让人心急如焚、如坐针毡的一幕。

终于,镜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伊丽的脸庞,并停留在那个迎风飞扬着的风筝上。在下一个镜头里,两个惊慌失措的孩子先后跑到正在玩排球的大人面前,哭泣着说有一个孩子落水了。大人们火速赶到海边并跳进水里去寻找那个落水的孩子……谢天谢地,他们成功地把孩子救上了岸。

过了好一阵子,缓过神来的大伙才发现伊丽不见了。伊丽去哪了?她还活着吗?她是为了救那个落水的孩子而溺死的吗?还是说她默默地不辞而别了?对这个问题,影片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它选择了保留开放性。

有些观众认为伊丽是因为痛苦而自杀的,这显然不能成立。在上一个镜头里伊丽还笑得那么灿烂,下一个镜头就自杀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伊丽肯定知道自杀是最懦弱也是最无助于问题解决的行为。再者,她要是自杀了,她患病的母亲谁来赡养?

伊丽也没有不辞而别。那时的她还肩负着照看孩子们的责任,作为一个教师的她怎么可能把三个孩子扔在大海边就这样一走了之?即使执意要走,她也会在离开前将孩子们交还给他们的家长。所以,唯一的真相就是,伊丽为拯救落水的孩子而牺牲了自己。

我推测,伊丽早在放风筝时就已经在心里做了决定,那就是等这次旅行结束后无论如何她都要和未婚夫提出分手。一个痛苦的结局要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正因为想通了这一点,她才能勇敢地去面对过去,才能快乐地憧憬未来,才能在放风筝的时候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大家从白天找到黑夜也没能找到伊丽的尸体。在随后赶来的警察询问下,他们才知道自己对伊丽的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不知道伊丽的全名是什么、家住在哪里。当大家都看着赛碧德,看着这个邀请伊丽参加这次旅行的人时,赛碧德选择了沉默。除了伤心和流泪,她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呢?

此刻在赛碧德的心中充满了懊悔、痛苦和恐惧。她懊悔自己当初不应该阻挠伊丽离开,甚至懊悔一开始就不应该邀请伊丽参加这次旅行。她为对大家隐瞒伊丽已经订婚的真相更为伊丽的死而痛苦万分。恐惧则来源于她完全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这一事件像龙卷风一样将每个人都卷入其中。当大家从赛碧德的口中最终了解了伊丽曾经订过婚的真相时,事件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此再没有人去关心伊丽是否还活着,也再没有人去寻找伊丽的尸体。此刻的他们只醉心于互相指责、埋怨、推卸责任和彼此折磨。

火上浇油的事情发生了,一个自称是伊丽哥哥实际上却是伊丽未婚夫的男人正在赶来,为此大家陷入了新一轮的恐慌。大家暂时停止了互相指责和埋怨,开始同心协力地去解决这个出现的新情况。他们不吃饭不睡觉地商讨应对之策,甚至教小孩为他们说谎。

赛碧德请求大家对伊丽订过婚的事情装作不知道,以此“给伊丽留点脸面”。他的朋友Peymen却毫不留情地回应道,“我尊重死者,可是一个订了婚的人找对象就意味着,一,她撒谎骗了我们所有人,二,她骗了她的未婚夫!”说出这些义正言辞的话的人大概忘记了,牺牲自己去救他儿子的正是伊丽这个他口口声称的“骗子”。他不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接着嚷嚷道,“死了的人还要什么脸面?”

3、人性的自私

《关于伊丽》深刻地揭示了人性自私的一面,注意,是揭示而不是鞭笞。自私是人的本性之一,可以抑制却无法消除,因为每一个人最在乎的始终都是自己。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影片所做的只是理解、尊重和揭示它。

赛碧德知道伊丽是独生子女,所以她知道伊丽的未婚夫撒了谎,她只是想不通伊丽的未婚夫为什么要撒谎说自己是伊丽的哥哥呢?这其实已经触及到了人性中自私的阴暗面。

伊丽的未婚夫一开始不敢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而谎称自己是伊丽的哥哥,核心原因就是自私。他是关心伊丽的生死,但他更在乎自己的颜面——如果发生了什么伤风败俗的事情,作为未婚夫的自己将颜面尽失、难以做人。在和伊丽的相处过程中,他已经觉察到伊丽对他的若即若离。在他内心的最深处已经预感到伊丽最终是会离开他的,他对伊丽已经失去了信心。

在最后质问赛碧德时,他最想知道的只是“你知道伊丽已有婚约在身,你邀请伊丽来参加这次旅行之前她拒绝了没有?”即使是在最紧要的关头,这个男人想到的始终都是他自己。要知道,在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伊丽的死还没有最终被证实。他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去寻找伊丽吗?哪怕寻找的是尸首。但是他没有这样去做,他最在乎的只是自己,他仍然魂不守舍地嘟囔着,“我在她身上倾注了三年的时间……”

在停尸房里,伊丽的未婚夫看着伊丽的尸体泣不成声。他是心痛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吗?我想是的,但更让他心痛的可能更是他“耗费”在伊丽身上的三年时间、精力和金钱吧。怎能不让人心寒!

赛碧德也是自私的,哪怕这个自私是打着“都是为了他人好”的旗号。从德国回来的阿默德拜托她为他找个对象,赛碧德想到了单身的伊丽。伊丽有婚约在身,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拒绝了赛碧德的邀请。但赛碧德为了帮助阿默德找对象,为了让伊丽摆脱痛苦,也为了证明自己是重要的、被需要的、可以被信赖的,所以她坚持让伊丽参加这次旅行。

在最后伊丽的未婚夫问她那个问题的时候,她权衡再三后选择了说谎,选择了推卸责任。她告诉他,“没有,伊丽并没有拒绝我的邀请。”回答完这个问题后,赛碧德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哭泣,痛苦如影随形。在伊斯兰的教义里,说谎是一项大罪。可以想象,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痛苦将会如蛆附骨般不断啃噬她的灵魂。

在我看来,塞碧德的痛苦比伊丽遭受的还要多。伊丽的结局很痛苦,但已经结束,而塞碧德的痛苦也许要一直延续到她死去。这又让我想起了那句谚语,“一个痛苦的结局要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在得知伊丽的未婚夫要来的消息后,每一个人做的事情都与如何应对这一局面有关,都与如何推卸自己的责任有关,都与如何摆平这件事情有关。而伊丽是否还活着、伊丽是怎么死的、伊丽的母亲怎么办……反而不重要了。大家都为伊丽的死痛心,但他们最关心最在乎的始终都是自己。

当然,他们不应该被单纯地指责为自私、冷漠和无情,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观众也会为伊丽之死而痛心,但这种痛苦还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的,一旦上升到理性层面,就会理解那种深入骨髓的人性之殇。这就是影片之所以让人细思极恐的原因。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寓意非凡。伊丽死了,她的未婚夫也走了,冲突过去了,事件也平息了,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此刻,在夕阳下,这群年轻人正齐心协力地推着一辆深陷在沙滩中的汽车。

不管经历过怎样的迷茫、挣扎和痛苦,只要齐心协力,只要勇往直前,无论是这群年轻人还是这个国家,都必定会重新上路,再次出发。这是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这条路我们还要走很远很远,但只要不放弃希望,不停下脚步,那么终有一天,也许我们就能到达。

也许。

影片在揭示了人性阴暗面的同时显示出的更是一种对人性深深的理解和脉脉的温情。就像影片最后众人合力推汽车的场景,过去再坏毕竟已经过去,人性再恶终究会迎来光明。

4、写在最后

看完电影已经好多天了,我却始终忘不了那个名叫伊丽的女人,忘不了那个徘徊悱恻的身影,忘不了那张笑得像孩子一样的纯真脸庞。

忘不了的,就记在心里吧。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自网络,首发自微信公众号 2j的花果山,欢迎留言及转发。谢绝不注明作者和出处的转载。

 短评

最后陷在海滩上的汽车影射着一群人的困境,我们为了息事宁人教小孩子说谎,为了大局考虑忽视少数人的意见,为了自身声誉践踏死者的尊严。是与非暧昧不清捉摸不透,在声声海浪里和伊丽的尸体一样浮沉无踪。舞台话剧一样的结构,人物之间充满张力。对古兰经发誓,见识伊斯兰国家对于订婚誓言的不容亵渎。

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很好看,但其实有点压抑

5分钟前
  • 吃货月
  • 推荐

看的挺压抑的

7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一部与众不同的伊朗电影。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风筝把伊丽带上天 地上的人们急着切断手中的线

14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力荐

难得的伊朗电影啊,很独特

18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又情不自禁的重看了一遍,阿斯哈·法哈蒂已经成了我心目中最会讲故事的人。★★★★

2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她的秘密

2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是从这部开始有意避免呈现核心事件来营造悬疑的吗?可每部都用这招儿,对圣斗士可是无效的啊……

29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女主之所以带伊丽来度假,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做媒人,其它人也纷纷起哄。悲剧发生后,女主又说伊丽没有拒绝,其它人则是想要撇清关系,伊丽的未婚夫也只在乎伊丽是否专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在乎自己。正如这部名叫“关于伊丽”的电影,伊丽只出现了半个小时。《关于伊丽》不仅关于伊丽,更关于每个人的私心和本性。正如这表面上是寻找伊丽的故事,实则是折射出人们自己的内心。

3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还行吧

34分钟前
  • 潇潇暮雨
  • 还行

23-3-2009 2:30pm ua time square

36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可以

37分钟前
  • 夏至
  • 推荐

这剧本,厉害。

3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1.一部令我心急如焚的电影,一直想要知道结局是如何,却又舍不得结束,无比纠结的矛盾。2.群戏很棒,每个人的心理都生动的表现出来,由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阶段引发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进而引发出不同的动作和言语,一切都在进行,一切都在尖锐的冲突,太赞了,从伊丽消失之后。

4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躁动而又缓慢的节奏,配上伊朗独特的民族化气息,注定这是一部难以走近的语境。很不能理解剧情中的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如果一开始为了所谓逃婚与出轨而铺垫的谎言是为了埋设后续的冲突,那后来一切为最初谎言的延续说谎,并没有营造出足够的可信度,也许正是所谓的文化冲突,会造成这些不理解与无法接近。电影中的情绪并没有显得很条理而缜密,整个故事也因此显得松散无比。另外,伊朗电影对于脸盲患者真的非常不友好。

47分钟前
  • 1先森
  • 较差

悬疑,结局是悲的

50分钟前
  • 美美哒Cindy
  • 推荐

像這樣的電影幾乎不可能在其他文化背景中出現了,因為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再有人願意付代價、真誠與承諾也不再有價值。

53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四星半;不逊于《一次别离》,一气呵成看得欲罢不能,藉一日常事件剖析隐藏纷争,大量留白富含韵味,且为悬疑铺垫真实基础;室内调度和外景手持跟拍都非常棒,群戏入木三分,每个角色都异常鲜明;别过度阐述什么政治因素,对人性的挖掘正是导演擅长;某些片段想起《海滩的一天》和《沙之下》。

5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痛苦的结果和没有结果的痛苦。

5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