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夜

剧情片台湾2019

主演:陈庭妮,李至正,赵骏亚,徐灏翔,黄迪扬,路嘉欣,博焱

导演:游翰庭

播放地址

 剧照

黯夜 剧照 NO.1黯夜 剧照 NO.2黯夜 剧照 NO.3黯夜 剧照 NO.4黯夜 剧照 NO.5黯夜 剧照 NO.6黯夜 剧照 NO.13黯夜 剧照 NO.14黯夜 剧照 NO.15黯夜 剧照 NO.16黯夜 剧照 NO.17黯夜 剧照 NO.18黯夜 剧照 NO.19黯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6

详细剧情

  國內知名大企業的千金─成元芳突然登門委託阿揚和凱文幫忙尋找失蹤的大嫂─丁曉涵。他們很快就發現丁曉涵很可能已經遭到元芳精神失常的哥哥─成元駿殺害,但目前下落不明。 同時,阿揚也漸漸受到元芳的吸引,了解元芳的遭遇後,阿揚決心要不顧一切的保護元芳,不讓她受到傷害。兇手到底是誰?誰蟄伏在黯夜中,等待著復仇的機會呢?

 长篇影评

 1 ) 加油 平凡的我们

作为一个看过小说的,已知剧情,明知凶手是谁下,居然一集追了一集 ,看到22集之后忍不住发一个小文,感慨影像世界的魅力,浓浓的年代感,巷子人家深处的烟火气,迷雾般的真相,执着而痛苦的追查,都一点点被导演演员给铺排演绎出来,感动一部悬疑片居然给出的这种温度。

剧中一幕漫天的大雪下,卫峥嵘陪着白晓芙和后来的吴嘉一起放烟花,烟花在空中的绽放,脆弱美丽, 此时谁能想到下一刻转瞬即逝,十三年后更是面目全非,我想吴嘉会永远记得这一年的绽放吧,不知道是痛恨还是嫉妒还是此后永远无法可及……

其实看完这部小说我就在思考:人,真的很奇怪也很复杂,怎么可以扭曲的变成一个那样的怪物,在成为怪物的时候又想成为灭掉怪物的人,让自己内心的懦弱和柔软变得可笑和可怕……

剧中一幅幅油画般的死亡现场,其实在小说中是出自早期尼德兰派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创作的三联画作品——《人间乐园》。在影视剧中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特意的点名这幅三联画。三联画的主题分别为:《伊甸园》、《人间乐园》、《地狱》。剧中出现的鸟头面具,樱桃和草莓都出自此。此画充满了很多细思极恐的细节,探讨失衡的“欲望”是不是堕落的诱因之一呢?甚至可以说它是罪魁祸首之一呢?博斯认为,真相是更骨感的:罪恶就是罪恶,没有救赎的可能,不要妄想减轻自己的惩罚。我感觉这也许是可以最后解释2010凶手一路自相矛盾的行径…………

总之深夜追剧至此,再次感叹,这是一部良心好剧,难得啊,尤其是在经历了“他是谁”的创伤之后😭 也感谢这部剧,在这个迷茫的深夜,陪我度过了难熬的一段时刻,陈建斌和陈晓演的两代警察的十三年的执着前行,更是给到我一种触动!是啊,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一样有着自己的重重迷雾,我想我们也都需要坚持下去,找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相……

加油,为这部剧,它值得被看见!也为平凡的每一个我们,加油!

 2 ) 对国产悬疑剧越来越失望,何时能回到隐秘,沉真的水平?

国产悬疑比较好的目前就四部,隐秘,白夜,沉真,无证。

远的就不比了,就跟最近的网飞《模仿犯》(这剧bug也多,我打两星)比吧,人家的女主都是服务案情的,出场几次,男主知道她帮一个犯人做心理治疗,帮忙分析案情,弟弟涉案,弟弟死,自己死。

本剧呢?俩男主老婆跟案情有一点点关系?在家吃饭,出去吃饭,老婆的发小,离了婚还要时不时见面来一发,我的天呢?你专心拍案情很难么?

案情方面观众一眼都能看出来是一个凶手,你们要四集才并案侦查。

六集下来,就审讯了一个犯罪嫌疑人,还是在老婆做早饭,带孩子吃炸鸡。

来看看悬疑是怎么讲悬疑的。

《他是谁》8.2降到6.2。可以说导演编剧不懂连环杀手,犯罪逻辑前后不通。强行注水黑社会,妹妹,感情,办公室三角恋。一些死人甚至没提过,如聂宝华小弟,赵刚小弟,赵刚,宝丽,这些人没了连个失踪都没人查一下。另一个案子编剧可能根本不想给结局吧,胡编乱造一堆线索,又全都没用。

《回响》6分。这剧女队长审问都是问爱不爱,你们怎么开始的一类情感问题,插入大量情感问题,原配斗小三,女主查老公,老公撒谎,被拆穿,再撒谎再拆穿。最后的判刑更是莫名其妙,怎么就故意杀人了,中间传递消息几个都不算从犯的?

您看看下面的图,我打一星没给六分
非要说我给这剧六分的麻烦涨涨眼!

《迷雾八角亭》5.6分。家庭情感大戏,我的孪生姐妹不喜欢我。

《江照黎明》6分。开局太好了,女主碰掉老公放在桌上的牛奶,晚上突然犯病,艰难找到自己藏起来的药。后面呢?各种离谱不合理。

《致命愿望》4分。四不像,悬疑主题,导演要赛博朋克,冯绍峰在演喜剧,范丞丞文淇在演偶像剧,最后发现只有手机赛博朋克了。

《谁是凶手》6.2。删减改编的剧情都不连贯,连环杀人犯杀人突然停止不犯案了?挖坑不填坑。

还有很多忘得差不多了,不多提了。

《胆小鬼》《立功东北往事》《平原上的摩西》算是不错的,有槽点,但不多。

再看看外国优秀悬疑剧

六集故事,发现尸体,通过技术手段知道身份大约一集,然后调查三到四个嫌疑人,几个人现在的家庭情感,生活也会有描述,调查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办案警官的生活,家庭问题,短小精悍,却又面面俱到。

八集,故事也够复杂,反转反转再反转。

上面2部很类似,6-8集短剧,几个案子,主角遭乱的生活。

还有很多一集一个案件,结尾几分钟主角故事的。

不懂国产剧为啥要24集???案子不先想办法抓住你,给你讲俩男主做早饭?

这跟悬疑有一毛钱关系?

————华丽的分割线————

看到八集,查案像过家家,qq昵称hb的不是挺重要的么?查这个比查十几年前的摩托车靠谱吧?怎么人家一句话侦查方向改了?

网吧监控只看到马某,你们继续看有没有其他人啊,挨个查会查不出?不找受害者电脑查聊天记录?

十三年前甚至十五年前的摩托车有多少?能有记录的能有多少?

你们好歹分析一下为啥受害者都跳舞,为啥才成那样?侦查方向是不是找跟跳舞绘画艺术有关的嫌疑人?

别来秀智商行么?网吧怎么查。

网吧有监控,能拍到马,就拍不到其他人?10年上网用身份证的!

警察怎么审问也要我教你?查与受害者有没有关系,案发时间在做什么等等。

哦九,十两集摩托车排查又放下了,看第八集那架势,以为摩托车能查出点啥,像hb昵称一样摩托车也暂时放下了,这案子有个明确的办案思路么?

————分割线————

继续说办案思路问题。

连环杀人案除了排查受害人社会关系外,还应该重点查受害者之间的联系,说是随机目标又不完全随机。

可能她们去过同一家照相馆(谁是凶手),医院,饭店,下班都经过一个地点等等。

查受害者一周甚至一月的行动轨迹,寻找共同点,找到这个共同点也算是重大突破。

对于两大堆97年悬案嫌疑人资料的重新排查也应该偏向有无音乐美术雕塑舞蹈经历,或母亲有相关经历,十三年中有入狱,离开本市,重病的,十三年前有孩子,结婚的及刚刚有重大家庭变故的。

10年的案件也不能排除是97年受害者亲朋中知道作案手法的人的模仿作案,目的是让警察重新调查97年的悬案。

现在给我感觉就是办案毫无章法,聊天记录,hb昵称的人应该比较重要,摩托车也是个方向,但这两条线索都突然停那了。

突然又想起一个点,此类案件第一案被害者与凶手多数是有关系的,还是要深挖第一个受害者的社会关系。

————继续分割————

十四集看完,凶手大概率杨哲。

98年出国,10年回国,正好可以解释为啥十三年没有作案。

且会画画,这几点与我之前总结的比较符合,可以列为重点嫌疑人。

十五集水了一整集,郭胜利死亡,路开始找连环杀手的第一案。

————分割线————

十八集看完,97线,卫对白的儿子山山比亲儿子都好,做游戏,过年放鞭炮的,到了10年一点不提?这个孩子没了妈,卫就一点关系都没了?不关心关心?看来97对孩子好都是装的,完全为了白。

————分割线————

22集看完,又在水白卫的情感线,整个10年的案件,有任何新方向么?

查了俩97年的嫌疑人,马某某和姚铄,昵称hb和摩托车都是查了一半不跟进了。因为杨哲出国归国时间和会画画,抓了没审讯。

想起95年案件有无证可以验dna,凶手作案留下dna,比对出95案与10案凶手是父子。

如果凶手跟97年那样完美,不留下dna,怕是这案子又成了悬案!

 3 ) 《尘封十三载》里的几位小尸妹

  图一,莫兰大尸姐。张司城首杀,盖着脸,按陆行知的话说,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想杀的是谁,所以盖脸是指向模糊。按以往看过的刑侦资料来看,盖脸多是心有愧疚,多是熟人作案。剧中没有展示她的死亡场景,首杀,是不是没有后面那般精致了。

  图二,柳梦二尸妹。张司城二杀,看起来经过了首杀后的沉淀与反思,张思城开始在美学方面进展颇深,构图,场景,张力,时间,尸僵的拿捏等等,比起首杀时,杀人模式的进化是相当迅猛的。

  图三,杜梅三尸妹。杜梅小尸妹的造型和构图要比柳梦的更复杂些,所以需要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完成他的整个构思与创作,由此看,张司城的屠戮比之前更加成熟与老练许多,三杀便已成熟,不读他天赋异禀都不行。

  图四,陶玉芬外门尸妹。这个现场看起来就比前几位小尸妹显得粗糙了许多,毕竟只是模仿作案,形不似而神更异,也难怪卫陆二人须臾破案。

  图五,王楠楠四尸妹,这案是吴嘉所为,所以吴嘉一直说他害怕张司城,可是这一出手,直接就是向张司城学习并复刻了他的创意,只是,他的审美的确不如其父,从整体的构图来看,不如张司城那般古朴典雅从容不迫。

  图六,薛红小尸妹。至此,吴嘉已失之精髓,徒有其形罢了。

  图七,齐莎莎外门小尸妹。杀到齐莎莎,吴嘉连形都不顾了,形神俱失,与江潮中的莽夫何异。

  张司城是一个进阶的过程,吴嘉却反着来,愈往后愈退阶。所以,张司城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而吴嘉却不是,受张司城影响愈小,他便愈走愈远了。

 4 ) 一切为了真相——凶手犯罪心理浅析/原著对比+浅谈犯罪心理学在刑侦中的真实应用

在详写分析之前,先写一下我对整部剧的评价。我个人给这部剧打7.5-8分。本剧有非常难得的一些辩证思维,整体风格也比较写实,核心导向也不错,生活戏扎实,双线叙事也比较自然,人物群像刻画不错,对原著的还原度极高,改编上也对犯罪心理学的思辨有了质的提升。不过整体节奏感觉还可以提一提,有些章节叙事顺序可做调整,有些部分改编不足于原著,案件吸引度中后期有点不足。整体完成度还是可以的,所以给到这个评分,具体的阐述下面详写。

有剧透!有剧透!有剧透!直接剧透凶手那种!没看过剧的谨慎阅读!

剧中对张司城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没做多少解释,有一些书里是有的,不过剧对书中部分内容也做了改编,这些改编都会影响对凶手的心理侧写,这里我会对他的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做一些个人浅析(分原著和剧版)。

下文分以下几大块内容进行讲述:

1.详写全剧整体影评

2.剧版对原著的一些关键改编比较 +凶手犯罪心理浅析

3.浅谈犯罪心理学在刑侦中的真实应用


一.【详写全剧整体影评】

【刑侦剧情】本剧通过一个延续13年,跨过刑侦手段颠覆性变革期的“1997南都系列杀人案”,呈现了新老两代警察在案件侦办中的思路碰撞,刑侦手段的时代变迁,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两个男主相互学习、改变,共同努力,让真相水落石出。

前一阵的《他是谁》头8集有涉及这种侦办思路的碰撞,不过这部后期剧情写飞了;比较经典的犯罪电影《杀人回忆》也是比较典型体现这点的一个作品,但这两部的侦办思路碰撞角度和《尘封十三载》也都有所区别。

【注】:《他是谁》改编自“甘蒙"8·05"系列强奸杀人残害女性案”(俗称“白银案”)+“南大碎尸案”

白银案,是指从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间,在甘肃省白银市和内蒙古包头市发生的,有11名女性惨遭入室杀害的案件,部分受害人曾遭受性侵害。凶手专挑年轻女性下手,作案手段残忍,极具隐蔽性,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曾是我国著名悬案,于2016年8月26日抓获真凶高承勇。

南大碎尸案,是指1996年发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的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一年级女学生刁爱青被杀案。受害人惨遭碎尸。是至今未破的悬案。

《杀人回忆》改编自韩国华城连环杀人案

韩国华城连环杀人案,是指1986年9月到1991年4月(2019年警方更正为1986年9月到1991年11月)之间发生的10起案件(2019年警方更正为共14起案件),是韩国最严重的一起特大杀人案,受害人均为女性,年龄从十几岁到70多岁不等。曾是韩国三大悬案之一,2019年9月18日宣布告破。

1997南都系列杀人案

从警局没有如学校那么先进完备的检验设备到拥有更为完整先进的,从刚拥有一台电脑到全办公室电子化,从没有监控只能靠摸排走访到监控遍地,从需要人工绘制画像、肉眼辨别指纹到电脑模拟画像、比对指纹……我在《他是谁》的长影评中对这些有过比较详细的介绍,那边是1996年,这边剧中是1997年,96年-97年就是许多变革发生的年份,剧中有不少体现,再到剧中的2010年,则更是巨大变革。

在技术手段很少的时代,案件侦破依赖许多“笨办法”和经验,警察习惯在实践中寻找方法,对待犯人也比较野路子。痕迹检验和法医学其实是千年都有的(我国可上溯至至少秦代就已经有痕迹检验的办案思路,云梦睡虎地秦简所记载秦律的《封诊式》中就有关于审判原则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90年代之前,我们的勘验也在做,只是受限于技术,能获取的信息少于现在。这方面的技术革新老刑警可以很快接受,这些也是摸得见看得着的东西。《杀人回忆》中新老两代的办案方式碰撞,主要是在刑侦技术这方面。

而在《尘封十三载》中,引入一个更有争论的东西——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相比摸得着看得着的法证法医学来说比较虚,理论引用又多源自美国,这个概念借着各种影视作品,现在已经被大家熟知,但至今也存在争论,更何况在剧中所处的1997年。陆行知和卫峥嵘对于这个刑侦手段的看法,在剧中有过多次碰撞,在时间的流逝中,两人的态度也都发生了改变,像是《杀人回忆》里的两个刑警一样,最后两人成了思想互换。

一个像剧中这样特别狡猾、变态、具备较高反侦察能力的罪犯,让两个主角穷尽了各种手段仍未得到真相,于是都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办案的方式,重新审视,都产生了一些自我怀疑,开始研究其他方式,进而发生了改变,对事件也拥有了更全面的视角。而这种思维交锋转化贯穿于这部剧的始终,不少是剧版加的,且对犯罪心理不是盲目神化也不是一味否定,是一种辩证思维,在目前国产剧里,属实难得

其实观众和爱好者常说常用的犯罪心理学,是狭义的犯罪心理学,一般说的都是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而刑侦上真实应用的,其实是广义的概念(后文第三部分具体说),美国只是第一个对此做系统性的科学研究的,又因为影视化呈现中会更夸张和玄乎,增加观赏性,就成了似乎靠心理学一顿分析就能锁定犯罪主体年龄、职业、体格甚至外貌特征的玄学。且美国的这套理论,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人口构成,经济发展,国家建设情况去研究形成的,我们和他们在这些方面都有区别,我真是非常欣喜于难得有一部剧会说美国那套犯罪心理不完全适用于我们的,真的是太难得了。其实每次看到国内不少小说和犯罪片直接生搬硬套美国的理论来编故事,我都会觉得非常不适,大量不符合我们文化的想法,听起来看起来都很尴尬。(这部分内容我会在第二、三部分里具体举例和阐述。)犯罪心理学作为一个手段辅助案件侦破本身没问题,只是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社会情况、文化背景去建立符合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不是直接照搬套用美国那边的研究结论。不过这部分内容,是剧版改编加的,编剧也是原著作者娄霄鹏,不知道是不是小说完结这些年,编剧对犯罪心理学又做了深入学习,所以做出了这个改编,个人非常喜欢。

在真实的刑侦中,就是需要各种方式方法配合,能帮助寻找到真相,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尘封十三载》主角之一的陆行知一开始很抵触(或者说相当慎重)把王楠楠案与13年前案件并案,倒是和《他是谁》的卫国平急于将碎尸案和88案并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比起刚播完的《他是谁》,相似的年代,这部剧也对那个时代的治安混乱、严打都有做一些提及,黑道混混,这边也有,黑道大哥刀哥,也同样和主角之一的卫峥嵘有羁绊,但是在剧情描绘和任务刻画上,这部要好些,没有很俗套,最重要是简洁不拖沓,且人物个性鲜明,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结局,也给了观众关于这些混黑道行为的一个警示。像是曾经的小弟成为多年后默默无闻的打工人,嘲讽自己过去的天真,刀哥这样头脑简单好江湖义气的武力派,则被“聪明人”耍得坐了十多年牢,最后一命呜呼,而耍聪明的,也要为自己做过的付出代价。这些内容始终是围绕警方侦办主线案件走的,涉及比重也不会过多,时代背景也都暗合其中。

在时代变化下的人物转变,这部更为群像化,不只是主角13年的变化,嫌疑人的前后变化也都在各种角度为这种时间的流逝丰富了内容。

这样一个连环凶杀案,不仅是侦办警察的心结,也是家属和案件相关人员心里的一个心结,他不是一两个人的事,不是一两个人的“执着”。而这13年,也窥见一个凶手的转变原点,在最后引出了另一个故事的核心——家庭教育。表达的内容其实不少,剧情处理还是比较流畅自然的。

在案件推进过程中,关键线索的提供也不仅仅来自主角,群体智慧与多部门协作的体现更具有实质性。像是老杜对瓜皮有着局里其他人都不清楚的细致的了解;卫峥嵘在13年后仍然能有许多贡献,像是他还能根据13年前对马成群的调查,记住他喜欢去洗浴中心,进而找到他,又比如他能余光一扫注意到曲振祥公司墙上照片,就发现唐玲,这些都是对刑侦经验带给刑警的敏锐和他们那些日常枯燥但不得不做的摸排工作的肯定。再像是指纹分析的大手老郝(郝景运),在缺乏计算机的时代,靠肉眼分辨出他人几乎无法提取有效指纹的莫兰画作上的指纹;法医老吕多次根据现场痕迹、检验结果给出调查线索(如王楠楠很会打理自己、发现耳钉血迹、两个凶手的亲缘关系);白晓芙在13年前提取保留的第一案珍贵的凶手皮肤组织,13年后帮助大家确定了侦查方向。

所有大家曾经做过的调查和努力,也都不是无用功。就像白银案曾经做过的大范围摸排调查和物证采集,在当时一定程度上也震慑了凶手,减少了犯案,在14后又抓住了真凶。这些刻画都是挺写实的。

特别提一下,剧中卫峥嵘向陆行知介绍,南都有几个神人,火车站的神眼老刘,画模拟画像的神笔老贾,看指纹的大手老郝。“神眼老刘”,在火车站专门盯逃犯,一年抓了300多个。这样的警察在现实中是有不少的,如剧中那个年轻民警就认出了姚乐,现实中像是纪录片《巡逻现场实录》里的巡警就有不少这样的,打眼一过就能认出人。而“神笔老贾”,现实中,我国刑侦八虎之一的张欣,就是一个神笔画像师;“大手老郝”,在现实中,刑侦八虎之一的痕检大佬崔道植就有这个能力。也许就是以他们为原型写的这些人物,也许是那个年代许多刑侦大神的映射。他们在那个技术落后的年代,用自己的勤奋、钻研、恒心、智慧拥有了这些神本领,为死者寻找真相。

剧中郝景运对于技术变革的看法,非常有格局和胸怀,特别符合那一辈这些刑警的特质。现实中的崔道植老同志,便是让人肃然起敬的。这段戏给我挺大的触动,也单独提一下。

崔道植同志生于1934年,他的童年充满了苦难。在日本人控制的东北沦陷区度过童年,父亲在他4岁时早逝,母亲在他6岁时离开,为给孩子吃大米,爷爷被日本人殴打,为帮爷爷分摊家务砍柴,自己又被地主殴打。在他11岁时,一道光才进入他的生命,八路军解放了他的家乡。他在苦难中成长,却将一切的苦难化作了力量,化作了大爱,报效国家,回报社会。17岁,他加入志愿军入朝作战,21岁,他从部队被抽调到黑龙江省公安厅,成为了共和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

他的童年经历可以说是比太多人要痛苦了,但是,他的秉信、人格却始终光明、正直。对于母亲的离去,他捉摸了很久,根据母亲当时的脚步声和怎么喊也不回头的反应,推断出母亲是故意甩开自己的,从此,他就养成了凡事观察细节的习惯,他解不开自己的这个谜团,但他想的是,不要再有人和他一样,因为谜团而留下终身遗憾。

崔道植的经历就像是犯罪心理学中那种会成为危险人格者的标准童年经历模板,但是他没有形成人格障碍,背黑暗而向光明。

只有半个指甲盖如何破凶案?【刑侦八虎04】_哔哩哔哩_bilibili

另外,还有法医老吕纠正小徒弟那段,说得特别好。每一个现场都是新的现场,不能先入为主,要从0开始。先入为主的下判断,就可能会错过关键证据的采集。

本剧还有一点非常值得称赞的,就是对警察家属的刻画。这两年太多剧,一拍警察就是妻离子散,各种完全不理解警察的家属,有些剧也有好点的家属,像是《警察荣誉》曹建军的媳妇慧慧,神仙人设,这部剧又出现了和慧慧这么好的家属,就是杨漫。她有自己的工作,很有能力,很独立,很爱陆行知,也很懂很体谅陆行知,爱情本不就是生命的全部,她也不会整天把自己的一切注意力都给陆行知。

其他家属,像是卫峥嵘的媳妇胡海霞,虽然两人也因为各自脾气火爆离婚(剧中没说,书中说俩人离婚是因为老吵架,胡海霞越来越忍受不了卫峥嵘没日没夜的工作时间,预期差距太大,而俩人脾气都火爆,不低头,都忍不了了,也就离婚了),不过胡海霞肯定的说卫峥嵘是好人(书中内容),俩人彼此也还有爱。剧中胡海霞对卫峥嵘的体谅剧情设计比书中更多,更细腻,让2010年最后胡海霞的理解来得更有迹可循,虽然还是暴脾气。增加的许多他对卫峥嵘的关心举动,能体现她在乎卫峥嵘且其实懂卫峥嵘。还有像老杜的妻女,则是更多默默无闻支持警察工作的家属形象。

【表演】剧中从主演到配角的表演都不错,非常准确,像是书里的人物直接活过来,虽然其实像卫峥嵘有比较大的外形出入,但是人物灵魂演得很准确。小朋友演得也很好,小安宁真的是非常可爱,她说“妈妈你也不要我了吗”,杨漫会很心疼,真的很有说服力。小时候的张山山、陆安宁和长大后的长得真挺像,从前面的图片也能看出来。陈建斌和陈晓作为主演,很好的表演出了书中描写的角色,啜妮、刘敏涛老师演的生活戏都很自然,几个主要配角也都很生动。老杜的演员,上次看他还是《武林外传》,演的老白离开时佟湘玉招的新跑腿,山贼谢仲达,一晃17年了,老吕的演员是《少年包青天2》里的乔泰,印象很深的一个案子,为了给妻子看一次烟花,收钱灭门几户人家的那个案子。再次看到这些“老熟人”,还是很欣喜的。这剧每个配角都不错,即便是一些戏份不多的角色,配角演员都演得很老道,真会让一部剧质感好不少。这种不需要因为掺杂演技不好的演员而看得跳进跳出的剧真是看得舒服。

这部剧小说本身的角色刻画就不错,剧95%以上都还原了,每个角色的个性都挺鲜明的,就算是配角。

【视听】剧版的视听总体上比较中规中矩,有些设计亮点。在1997年和2010年每次的时空切换上,比较能表现镜头设计。打光挺好的,特别是1997年的尸体发现现场,布景打光处理很有油画质感,氛围感很好。没加惨白的磨皮滤镜,打光贴近日常肉眼视觉效果,好评。书中对几次尸体发现现场的描写其实没有书中那么有形式感,剧本的处理对氛围感的营造一下子就上去了。比较特别的就是卫峥嵘乘缆车那段,在缆车从一头到另一头之间的那段长镜头里,配合音乐,13年沧海桑田一瞬间,那种时光飞逝的感觉配合上激昂的音乐,味道十足,是视听语言最有记忆点的一个设计。

另外,每集开头加一个小片段,之后出现每集标题。小片段是关于死者或者凶手的,营造一个氛围感,给每集一个提纲挈领的感觉,有埋勾子的,有补充理解人物的,有表现人物心理的,挺好的一个形式,之前在国外的剧里比较多见。

【服化道】服化道的年代感和场景布置都不错,特效化妆做得也可以。柳梦的脚趾被老鼠啃食的那个特效化妆做得挺好的,居然也播出了,很还原原著。两个主角13年前后的造型很贴合性格,也做了很好的辅助。

不过在警察制服应用场合上还是出现了常犯的错误

要出外勤的刑警平时不穿制服而是便衣,这个剧中没错了,有段时间一拍涉案剧警察就穿着春秋常服,真的看得欲哭无泪,算是一大进步。但是刑警办公室里还是不少穿制服的,可能是不出外勤的文职,他们都穿着执勤服却戴着常服大檐帽(另外领导一类的,现在也是穿常服比较多)。那会大檐帽也有人会戴,不过比例已经有所下降了,会佩戴作训帽/执勤帽这些,或者在办公室直接不戴帽子,不戴帽子其实是最多的,这个还算问题不大。

法医出现场的着装不对,剧中吕法医每次去现场戴的也都是大檐帽,其实法医去现场什么警帽都不戴,而应该戴无纺布的一次性防护帽,无论是1997年还是2010年。剧中的法医每次去现场也都是穿白大褂,其实也不是。1997年法医出现场,是不是一般要穿警服我不太清楚,在我找到的1994千岛湖惨案的现场图里,当时调过去的法医专家是穿着自己的衣服去现场的,外面要穿也不是穿白大褂(白大褂在检验室穿,当时可能解剖室也会穿,只找到1984年法医在解剖室是穿白大褂的图),而是穿一次性解剖服。2010年法医出现场,里面一般穿执勤服(分夏执勤服、春秋执勤服、冬执勤服,不是常服,属于便服。除了夏常服,其他常服一般只在正式场合穿,剧中结尾合影时候就是穿的春秋常服。),有时也穿和夏执勤服很像的浅蓝色长袖制式衬衣(夏常服),外面也不是穿白大褂(这时白大褂只会在检验室穿,在解剖室解剖时也是穿一次性解剖服),而是穿无纺布一次性解剖服(随着现场情况不同,防护服、口罩等级可能提升),或者外面不加穿其他。

警察常服:人民警察参加宣誓、阅警、外事、重大会议、授衔仪式等活动时,通常着常服出席。常服也分夏常服、春秋常服、冬常服。许多影视剧经常是刑警都整天穿着常服,而且就是那套春秋常服。

剧中法医出场时的穿着

现实中的法医着装

现实中的法医着装

如果觉得我这个不严谨,要更有参考的2010年着装的案件,可以搜索《今日说法》十大奇案之一的“烟锁殡仪馆”案,就是2010年的案件。法医出现场的造型里面有,就是执勤服外穿一次性解剖服,戴一次性头套、鞋套、手套。不过因为是案件还原,尸体发现是在7月,应该穿夏季执勤服的,重演时候应该是天气比较凉,穿了春秋执勤服。另外重演刑警走访时候,可能是为了上电视好看点,都穿春秋常服了,不过里面也有真实的侦办时候的记录视频,就是穿便衣的,还有穿执勤服的一起出警。(99年设计的99式警服之前,警察服饰不分那么多类型,所以是戴大檐帽,99式后,日常就更多是作训帽、执勤帽之类的了。)

2010年派出所镜头不多,但是出现戴帽子的也基本是大檐帽(就两个民警去陆行知家找安宁那次不是)。2010年派出所民警一般也都是穿应季执勤服或是夏长袖制式衬衣(夏长衬,夏季常服),也有戴大檐帽,但是比例也在降低,大檐帽是常服配套的帽子,相对笨重不便,一般是正式场合会戴(开会、表彰,还有上面说的警察常服应用场合会戴),那会还算比较过度的时期,戴大檐帽的民警也还是有,日常民警更多的是戴作训帽/执勤帽之类的(而且是出勤时,不出勤可以不戴),大檐帽日常出现概率降低。如果是2015之后,基本不会在日常佩戴大檐帽了,要是拍15年后的剧,还是日常大檐帽,就有问题,现在也就交警是会在日常巡逻基本都戴白色大檐帽(骑警是头盔)……

详见《警察荣誉》,警察荣誉是各类警服应用场合、时节很标准也很贴近现实应用的一部。

尘封十三载派出所民警(夏)着装

现实中、警察荣誉中民警着装,交警着装

【不足】:整体节奏在中段有些泄气的感觉,抓人度降了点。这个主要是来自于剧本本身。因为1997年,张司城按照那个模式杀人之后,其实真正实施成功的就两起案件,有比较长一段没有新案件,失去了一些压迫感、急迫感,这使得卫峥嵘的办案压力似乎只来自于领导给的时间压力,虽然剧版加了乔装抓捕剧情中凶手也有出现,还有许多增加悬念的小设计,不过始终是没有作案。如果增加1-2起案件,可能会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最后部分调整了书中叙事顺序后,把老吕揭晓DNA谜底的部分打断,间隔很大,有些故作悬念,有点割裂(这个下面部分会具体说)。


二.【剧版对原著的一些关键改编比较 +凶手犯罪心理浅析】

因为剧中对一些案件细节和凶手的描写都有区别,剧里对张司城的犯罪心理表述也很简略,所以分析两个凶手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我会先把关键部分的内容做一个比较,便于大家理解。不过剧是剧,书是书,既然做出了改编,指向就有区别,分析也有所区分,不简单把书中内容加给电视剧呈现的凶手人格特征。

▲改动较大但对凶杀案影响不大,对人物、剧情影响较大的剧情变更:

1.时间错误。书中安宁在幼儿园抱着草莓娃娃不放这事后,卫峥嵘去南大拿报告被告知凶手手套上又润滑油,然后遇上陆行知来找草莓娃娃,其实就已经是1998年了。之后,陆行知那边是杨漫父母来劝慎重考虑收养陆安宁的事。这时候卫峥嵘毫无头绪,焦头烂额,娃娃也没找到,他骂小警察报告写错,拉着陆行知去查柳梦现场的蜘蛛网,之后剧中开始乔装抓捕,再之后陆行知父亲到来,陆行知发现莫兰案。书中柳梦案还是发生在10月18日的,剧里改成了11月18日,再到杜梅案,从11月3日改到了12月3日,那这个时间段就更加应该是1998年了。所以乔装抓捕那次就应该就已经是1998年1月了。1998年春节(年初一)是1月28日。剧中一直标的1997年,都过春节了也还是标注1997,这个应该算是bug了。

2.剧版改编对故事叙事顺序调整比较多,可能是为了前期每集都有1997年和2010年的两条线内容,所以叙事上做了调整,不过改编后的剧情衔接也都很自然顺畅,不影响叙事逻辑。只有一块个人感觉观感体验不如书中顺序,就是最后部分。

书中在齐莎莎被袭击后,开始整体讲述1998年春节开始到卫峥嵘最终离开警局,2010年时在街上疏通交通堵塞这段。这段里有姜队开始作为专案组主办、卫峥嵘撞破跟踪他的张司城,二人对话、查瓜皮(书中模仿案是在这时候)、白晓芙死、卫峥嵘离开警队,一口气把1998年这段写完了。之后2010年开始查到DNA,老吕说两个凶手是父子关系到案件完结,都是连贯的。

剧中老吕一句凶手不是13年前那个,老朱疑惑一句难道真是武小文,就开始拍1998年查瓜皮、白晓芙死的剧情了。两线穿插,打断2010年这条线。但是剧版预告又提前透露了父子,基本能猜到真凶,这时候看瓜皮这段剧情就会感觉有点拖沓,因为知道他肯定不是凶手。就算没有预告,此时想尽快知道答案的心也比较迫切,对13年前的事好奇度下降,断开有点割裂感。个人觉得,这两个大段剧情,像书中那样叙事更好些。

3.剧版第一集开头加了2010年的陆行知解救光头的桥段,这段可以开篇表现现在的陆行知是一个老练的刑警,同时下个“勾子”,让大家对13年前发生的事感兴趣。

4.书中卫峥嵘是直接辞职去开出租车了,以返聘形式让他参与到专案组进行案件调查。剧中去了派出所警保处,案件重发前一年即2009年,又改去了派出所的图书室,以借调形式参与到专案组进行案件调查。参与案件来说,这样更合理点,毕竟书里他一开始也没接返聘书,却又参与了,剧里这样起码是派出所民警。老杜在书中是跟着女儿去了美国生活,剧中他是改了文职,去了其他警局的档案室。

5.剧中增加了师徒吃面的剧情。书中两人有一起吃饭,不过没有剧中这个特定的吃面,剧版加入了吃面,加辣椒,13年前后两人的变化,案件调查过程中吃面时候的区别,是辅助表达两人破案时候情绪状态还有13年后变化很好的一个设计。

6.在开头增加卫峥嵘去墓地看白晓芙的剧情。在2010年,卫峥嵘已经从陆行知那里知道命案的事且接到邀请,但还没答应,在单位心不在焉之后,请假离开,去了一趟白晓芙的墓前。也是提前下个勾子,提前告诉了大家白晓芙的结局,让观众带着好奇能看下去。同时,后面卫峥嵘说他记不起来样子时常会去看,也有个呼应。

7.增加胡海霞和卫峥嵘的一些情感互动,加强鞋的意向。胡海霞带着壮壮第一次出现时候,书里是没给那双鞋的,剧里加了。在卫峥嵘2010年想去医院看陆行知那次,胡海霞主动说让他去,也是剧版加的。剧版前两次这些小细节变化,就把胡海霞对卫峥嵘的感情写得更细腻了,让她同意复婚也更有合理性。剧中的她,这些细节能看出来,其实心里没放下过卫峥嵘。鞋的意向是剧中特意加强的,除了一开始的送鞋,还有最后卫峥嵘抓获张山山回家那次,胡海霞说自己知道一切,同意老卫以后想做啥就去做,出任务要有一双合脚的鞋。书中是壮壮也在的,吃饭的剧情。剧版这个变化真的很巧妙,胡海霞卖鞋小半辈子,婚姻也像是和鞋的磨合,对于这些细节的关心,也真是只有特别亲密熟悉的人可以知道。

8.在寻找躲起来的安宁时,书中,卫峥嵘非常的愤怒,遇到所有上锁的门都是一脚踹开,“边找边骂,王八蛋!毙了你!” 在刚找到安宁把她送医院,大家在病房门口时候,“陆行知说,她没穿鞋,脚底都是泥。这孩子估计是深更半夜独自走了两条巷子,找着那个大衣柜,钻了进去。卫峥嵘听不下去,一拳砸在墙上,转身就走。” 剧中删除了这两个部分。病房那里改成了卫峥嵘掰开往里头看的陆行知和霍队的头,对他们说“还看什么看,破案!” 其实书中有这两段,能看出来卫峥嵘是一个很在乎小孩的人,对于针对儿童的犯罪深恶痛绝,之后会拉着马成群给安宁认,也确实是太着急了。剧中体现得比较弱,显得卫峥嵘好像对孩子就没书里那么上心。

9.在追马成群的车的时候,看到马成群出来,书中是直接启动车子追,剧中改成陆行知想下车抓,卫峥嵘按住他,说这里人多。陆行知问卫峥嵘这车能跟住吗?卫峥嵘回答“看着老了,发动机还成。”书中陆行知直接是给他出租车的空车牌按下去了,说拉着人别让他怀疑,算办案经费(毕竟书里开出租车),卫峥嵘本来想抬空车牌子,又觉得见外了,就由他。而剧中,陆行知说这算私车公用,回头给他算油钱,卫峥嵘回答:“说这些干什么。”

剧中的改动,贴合卫峥嵘变更了的身份,而且那句说车子的话也是说自己,宝刀未老。

还有后面让马成群登入QQ,书中陆行知一说他就听了,剧里马成群还不情愿,卫峥嵘抽出了皮带吓唬他,远古的记忆让他瞬间听话。剧版这两处改编也是强化了下2010年卫峥嵘的形象。

10.关于曲振祥。书中,曲振祥的身世背景是在取得调查许可前的两天里,陆行知查到的,剧中改为曲振祥在撞人那晚,和唐玲在车上自己讲述的,这个改编很快的能介绍这个人物背景,刻画曲振祥性格上也更方便,小说里可以用文字补充背景介绍,影视改编却需要让这些内容可视化、可听化,这部分还加了他觉得自己是鹰的台词,还有2010年去曲振祥公司,他桌上的茶宠也有一只猫头鹰,还有问询小弟时增加了小弟说他“那方面”很行,也是起到一个烟雾弹效果。

另外,在郭胜利听了曲振祥的,离开大富豪去复仇前,拿衣服那段,书中他是已经穿好了外套的,只是扣好扣子。剧中,改成了曲振祥帮他拿外套,拿的时候停顿了下,选择了另一件,留下了自己喜欢的那件。一个小小的细节变动,也是增加对这个人物的形象刻画的。聪明但是阴险狠毒,道貌岸然,冷血无情,机关算尽。

他是一个既自负又自卑的人,对自己的聪明才智非常自信,但是又对如郭胜利当年压自己一头,郭胜利手下看不起自己这些事,始终有强烈的自卑心理,所以会产生报复心理。童年时期遭遇的霸凌,孤儿的身份,还有贫穷,让他对财富和权利充满渴望,产生高度的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的占有欲,无视法纪,为达目的可以选择不择手段,所以会对其实是对他有恩的郭胜利下手。

剧中还增加了一段曲振祥买了新车,然后说给所有人开的戏,表现他收买人心的手段。他比郭胜利聪明很多,确实更能成大事,但也因为他会不择手段,所以同样践踏法律,而因为他的聪明,会更善于隐藏自己,所以发展到2010年已经是贪腐大案的参与者,对社会的危害更大更广更深。

两人第二次询问曲振祥时,剧中也加了一些故意激怒曲振祥的台词和行为,比如丢包到茶桌上。

11.书中,对郭胜利(刀哥)有过背景介绍,剧中省略,主要就是介绍他性格背景和如何上位的两段话,对主线影响也不大,我就不赘述了,总结就是一个很讲江湖义气的人。不过剧中刀哥说自己要帮忙查案的时候,卫峥嵘是断然拒绝的,之后是郭胜利自作主张。书中的卫峥嵘一开始拒绝,但是因为觉得当时没啥办法了,多说两句后也同意了,只是嘱咐他不要动刀动枪,伤了一个就抓他。之后发现他打瓜皮的事,是书中剧中都一样,叫他别再插手。

同时在卫峥嵘吓到小时候的安宁那次,还有卫峥嵘用郭胜利协助查案这次,书中陆行知和卫峥嵘有过比较大的冲突,陆行知对卫峥嵘的做法很不满,剧中表现得缓和了不少,没那么针锋相对。

12.书中,离开郭胜利住院的医院,卫峥嵘和陆行知在车里说话那次,陆行知给了卫峥嵘返聘书。书中陆行知没和霍局说老卫协助的事,霍局自己发现了,给了陆行知返聘书让他给卫峥嵘,陆行知觉得老卫不会接受,霍局说老卫儿子要考警校,也是要钱的。这次陆行知给卫峥嵘返聘书,也说了霍局说的,壮壮要考警校,上学时候也需要学费生活费的事(这之前,书里还有他最近油费花销大,胡海霞叫他别开出租车了,倒贴钱,帮自己看摊子的剧情,剧里只是抱怨他最近油费损耗大)。卫峥嵘收了放在口袋里,说案子破了就签字,陆行知也就没再强行劝,知道说了没用。剧中这里,霍局一开始就知道调来老卫的事,陆行知给的霍局那个纸条,写的是“山高水长,别来无恙”。

13.在去抓捕曲振祥前,剧中增加了卫峥嵘回警局的剧情。霍局感叹他变了,问他为什么变了,卫峥嵘拿起了自己的保温杯,杯子上是一家三口的照片。这段是剧里加的,更明确的表现卫峥嵘的内心,在经历了武小文和白晓芙的死亡后,他对生命的看法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改变,珍惜眼前人,万分重要,失去了再后悔来不及。他和胡海霞之间,本来也就是两个人都脾气爆,不肯让步,才有了那么多争吵到离婚,感情其实还在,他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后,能做那个退一步的人,他们这次复婚也就能一直走下去了。

14.在抓捕曲振祥前,车上试枪,剧中更改了对话的人。书里如下面引用文字。剧中则是卫峥嵘不拿枪,老杜感叹好久没摸枪,卫峥嵘说世界上没有这东西才好。老朱增加了一句台词,说,卫峥嵘原来是局里的神枪手。老杜说,没办法,还得用它对付坏人。

卫峥嵘手持一把六四,退弹夹拉枪栓,喊里咔嚓检查一遍,手法娴熟,好像从没撂下过。只有卫峥嵘自己知道,这已经算生疏了,他感慨地说,十几年没摸了。老杜也检查着自己的枪,问他,想吗?卫峥嵘说,想啊,我当过兵。老杜说,我不想,世界上没有这东西才好呢!但没办法,还得用它对付坏人。他们各自把枪插进腰间的枪套。陆行知看了一圈,说,走吧。

这里的更改,改了卫峥嵘2010年的性格,变得更加的超脱。剧中增加老朱说他是神枪手,则给最后他能精准打伤张山山,阻止点火,埋了伏笔。

15.老吕说完凶手是父子关系,霍局做总结动员,这里增加了一段话。霍局说,“1997年的时候,我们的破案手段都太简陋了,要说没线索,那就真没线索。那个时候要提命案必破,那谁敢打这个保票。现在不一样了,监控有了,DNA有了,手段精进,我们就有这个底气了,这回,一个也跑不掉。”

这段话的总结加得也挺好的,也说得很实在。90年代及以前,破案确实手段匮乏,纵观全球,都留下了大量的悬案,DNA和监控确实改变了太多。

16.卫峥嵘和陆行知去夜校找杨漫,说明事情后,卫峥嵘让杨漫回家和陆安宁呆着,剧中卫峥嵘在这之前增加了一句,让陆行知先打电话给家附近派出所,派出所民警先赶过去。这个比书里要更严谨了,也更符合刑警该有的智慧,这几年不少剧,刑警都不会叫就近的派出所支援,看得很尴尬。

17.大结局,增加了合影和合影时,受害者亲友来感谢的剧情。

陆行知一家三口回到那个池塘边,书中是在10年后,陆安宁已经26岁,研究生毕业,刚刚参加工作。剧中是2年后,不用换演员了,就是2年内环境治理这么成功,让不少观众觉得太夸张,书里是10年,比较合理。

聚餐的戏,书里霍局没有念诗,剧中加的,那段诗加得不错,挺好。另外,和小明一起去的那个女孩,小明的女朋友,书里有明确说,就是他住院时候那个监督他回房间的小护士。

剧中大结局还增加了最后一段对警察队伍的一个总结性的讲述。


▲对凶案影响重要的剧情变更:

(这部分主要是把剧情都摆上,对两个凶手的心理分析,统一在凶手心理分析时候写。)

1.【杨哲】书中不存在杨哲这个人,剧版加入,主要作用就是增加烟雾弹,小说中认出《人间乐园》这幅画的就是杨漫。

2.【模仿案】剧中,模仿案发生在1997年,刀哥被抓,曲振翔接手大富豪,老杜醒来,杨漫告诉自己的父母,他们收养安宁这系列剧情后。剧中模仿案的作用主要在于施放烟雾弹、阐述模仿犯罪,也表现刑警在刑侦破案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干扰。

书中,模仿案出现在1998年,卫峥嵘和陆行知去武小文家要了画(他画了钟馗),连夜送到南大给美术系老师看,被告知基本可以确定柳梦画像不是武小文画的那晚,卫峥嵘自己喝了一夜酒,第二天就发现了一起新案子,后确定为模仿案,书中对这个案件是几句话带过。剧中,这夜,卫峥嵘喝醉酒,第二天醒来后,改成了接武小文和卫峥嵘第一次大冲突,武小文打破自己头的这段剧情,这段剧情书中接在模仿案发生之后。书中的这起模仿案非常简单,主要作用就是让卫峥嵘陷入疯魔的状态更有原因,让他最终会离开警队更有原因。也一样表现刑警在刑侦破案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干扰。

其实书中两人第二次冲突,在街上那次,武小文反应会那么大,两人积怨会那么深,和这起模仿案有关。关于卫峥嵘和武小文、白晓芙这段时间的纠葛,剧中改动还是比较多的。

书中的卫峥嵘对武小文做的紧逼比剧中更强烈些,不过也是更事出有因,和案件期限、白晓芙与他的关系、模仿案的发生有关。

剧中卫峥嵘和陆行知盯梢武小文,卫峥嵘让陆行知回家,自己进武小文文具店拿铅笔那晚,书中是陆行知离开后,卫峥嵘先接到了白晓芙的传呼才去拿铅笔。卫峥嵘接传呼后去回了电话,这次对话剧情剧中删了,内容是这样的。“你还是这样,突然就立了一堵墙,不解释不交流,把人拒之门外,让人自生自灭,你还觉得自己很伟大,是吗?卫峥嵘被说懵了,心虚地问道,什么……你说的是什么话?白晓芙说,这次我等着你。说完她就把电话挂了。”

卫峥嵘因为这通电话心绪混乱,怒意憋得就要炸了,于是开车离开武小文家,去到武小文的文具店,然后踹门进去拿了铅笔,第二天把铅笔给的老吕让检验。(书中的他拿铅笔,一来出于破案压力,想尽快抓到凶手,避免他再次犯罪,二来认准了武小文,三就是也因为白晓芙这通电话的刺激。剧中主要就是破案压力,想尽快抓到真凶。)所以这次老吕建议他给白晓芙检验的时候,他非常生气,让老吕去找人。剧中删掉了这次的电话,剧中卫峥嵘这次不愿意去见白晓芙,是因为之前刚刚被张司城跟踪过,对于他们仨目前的这种状态,有所芥蒂。

这之后,是陆行知白天盯梢时,从学生口中得知不一样的武小文,在图书馆跟踪后发现武小文更加多的与他们平时他所见的不同的表现,这和他们需要寻找的案犯心理特征不相符,所以和卫峥嵘说,越发觉得不是他。卫峥嵘并没有听,薅着武小文去了趟他家,要他画了一张画,连夜送去南大鉴定,被美术系老师基本排除武小文的嫌疑。卫峥嵘沮丧的去喝了酒,一夜宿醉。(这段陆行知说了下对真凶的犯罪心理画像,剧里和书里对话是一模一样的,张司城的犯罪心理也确实与此相符,可以盖章确认是性心理变态杀人犯。具体分析和形成原因后面分析。)

第二天白天,卫峥嵘被告知在杜梅案案发现场不远处的一个平房里,又发现了一个死者,不过现场没有铅笔(剧中有铅笔,不过是2B)。讨论会上,确定死者身份,受害者已婚,年纪大些,不住老城区,先查配偶。但是卫峥嵘有点魔怔了,这时候他认定了是武小文做的,他觉得是自己这一夜的醉酒,让武小文有了机会出门作案,所以散会就冲到武小文家,在踹武小文家门时候,发现了他家两个脸盆一个泡着衣服一个泡着鞋,他就认定了这是武小文清理痕迹,毁灭证据,火速把武小文抓到警局。武小文磕伤头,卫峥嵘说是他自己撞的门框。他让局里抓紧检验了衣服和鞋子。霍队让他暂时停职(剧中也是),但是衣服也验了。之后陆行知告诉卫峥嵘,没验出什么。卫峥嵘觉得是武小文有本事,掩盖了。陆行知告诉他,死者丈夫嫌疑很大,可能真不是武小文做的,说不定是模仿作案想混淆视听,同时告诉卫峥嵘,武小文说要上市政府告他。

接着,卫峥嵘还是去武小文的店,武小文关店,他跟着武小文,两人在大街上起冲突,卫峥嵘被叫回队里被霍队一顿训话。霍队告诉他,新案件已经确定了凶手是死者丈夫,刚刚已经招供了。于是卫峥嵘离开说去给武小文道歉,是真的打算去给他道歉。之后剧情和剧中基本一样,武小文带汽油去点房子,卫峥嵘去武家路上又接到白晓芙传呼,回了电话,白晓芙约了看庐山恋,卫峥嵘打算道歉完就去见白晓芙,听她把话说完,也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了。然而武小文点火时可能也给自己浇了汽油,老宅院门被风吹得关上,武小文在里面捶门求救,卫峥嵘想去救,被居民拦下。

书中对这起模仿案写的就这么点。剧中,为了增加观赏性,特意用了一集左右去拍这个案子,凶手也从死者丈夫改成了死者丈夫的情妇,加了很多烟雾弹。不过这部分单独拍一集,呈现模仿案,对模仿案这个概念展开了很多探讨,也是可以的。

但是,缺点也随之而来。观众之前就知道这案子13年没破,那过去的这个就不会是真凶,看的过程,其实不会落入这个“烟雾弹”陷阱,悬疑感就会降低,这样的剧情扩展,也同时拉长叙事,拖慢了节奏。书中,这个案件是导致卫峥嵘会对武小文过度反应的一大原因,写得也简略,对人物行为动机是很有帮助的。剧版卫峥嵘最后的发狂,基本就只是来自于破案压力,没有了白晓芙第一通电话,没有了模仿案,其实会对卫峥嵘的角色形象塑造造成一定的损失。好在这些改编加入了对模仿作案的讨论,对犯罪心理的分析,让这部分改编也算言之有物。

剧中图上这段戏,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知道卫峥嵘武断并案,陆行知是对的,不过以当时的案件线索,其实不能直接排除是一个凶手的可能性。陆行知说“没有哪个连环杀人犯,说杀两个陌生人之后,又对自己身边人下手。”而剧中改编后的剧情,迟永对这个问题编的理由是,妻子发现了他杀之前两人,所以要灭口。结合张司城本来在形成特定犯罪行为后,第3个(算上第一起莫兰是第4个)要杀的是白晓芙,就已经把陆行知说的理论推翻,迟永的回答也是意外的给出了张司城杀白晓芙的心理动机(书中有写)。

这也就是我前面说过的,犯罪心理学那套美国研究出来的理论,如果直接照搬套用在我们这儿,是容易出现错误的。且这种规律性总结,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罪犯,具备人格障碍的系列杀人案凶手的行为和心理,本就是最复杂,最难琢磨的。美国自己也有例外案例,比如美国的连环杀人犯埃德蒙·肯珀,就在施行5起案件,杀害6个陌生人后,在第6起案件中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所以卫峥嵘说只看证据,也对,毕竟上法庭也不能用心理学定罪,可能性千千万,最终要的是证据。

【注】:埃德蒙·肯珀,在15岁时枪杀了自己的爷爷奶奶,被释放后,在1972年5月到1973年2月间犯案6起,谋杀了至少6名女性(其中5人为加州大学女大学生)加上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的闺蜜,一共8人,被称为女学生杀手(The Co-ed Killer)。他对其中7名受害者都进行了肢解,有些还进行了性侵、奸尸。他在1973年11月还是在八起谋杀案中被定罪,但是由于美国最高法院于1972年对死刑制度进行了重大修订,部分地区暂停使用死刑,他被判处了终生监禁,可以假释(假释申请一直未通过,最近的下一次假释听证会在2024年)。

卫峥嵘说可能一人所为是合理的,不过他说可能是凶手为了杀自己老婆,先做两起案子,伪装成连环杀人案,这个是挺不靠谱的,概率非常低。如果是为了杀自己老婆+脱罪,杀老婆是目的,这种亲属关系间的谋杀,一般就是为了钱或者是情感纠葛,杀人并不是凶手的癖好,也不是必须持续进行的。为了杀老婆想脱罪,去多杀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过于复杂,操作难度也陡升。

老朱走访后查到,迟永家的新房子,是在妻子名下,两人夫妻关系不合,房产很可能是他的杀人动机。陆行知听后说,这不太像连环杀手的动机。确实,连环杀手一般是危险人格群体,一旦实施系列杀人犯罪,如果没有因为特殊原因停止,就很难收手。

系列杀人案件作案人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犯罪动机,在“有意识”的杀人犯罪动机的驱使下,按预定的犯罪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系列杀人犯罪,并形成犯罪心理上的思维定势和犯罪行为上的动力定型。从理论分析和侦查实践看,在系列犯罪案件中,作案人的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和案件特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规律性。而在系列杀人案件中,由于犯罪结果对犯罪动机的刺激、强化作用更大,使系列杀人案件作案人的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和案件特点的稳定性、规律性更加明显。

——政法学刊.2004年8月第21卷第4期.《系列杀人案件的成因,特点及侦查对策》-吕云平

现实中发生系列杀人案,有可能同时存在相似案件(尤其在80-90年代,治安混乱的背景下,比如1992-2005年山西阳泉杨树明连环杀人案,案发这13年中,小小的案发地区还间歇地发生过 3 起针对女性的杀害并带有虐尸、性变态特点的案件。),也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模仿案,都会对案件侦破造成干扰。书中比较好排除,是因为压根连铅笔都没,死者的身份特征(已婚,不住老城区)也和以往受害者不符,这案子的改编也是告诉大家,在案件侦破过程中,案件细节如果过度曝光会造成什么恶劣后果。如果像剧里这时候,有媒体之类去过度曝光案件细节,在案件还未侦破时,就容易出现这种干扰巨大的模仿案,浪费人力物力,当然,剧中凶手是通过在现场用望远镜观察获取的细节。如果是案件侦破后,过度曝光没必要的细节(注意我说的是“过度”,“没必要”),也容易让潜在犯罪分子学会更多反侦查知识,或是对类似潜在危险人格的人群产生心理刺激,激发犯罪。

公众对案件的了解,其实有基本的表述就可以,前因后果,能够不产生误会和谣言的信息就够,这类劣性犯罪的细节,许多根本没必要大众去了解一清二楚的细节,除了满足猎奇心理,实在没必要报道(如前一阵香港名媛被杀案,死者的尸体被烹煮,锅中多少肉,汤里有多少油花,这种细节实在没有必要,对死者也不尊重。)尤其类似连环凶杀案中,凶手的犯罪行为特征,在未侦破阶段,是不应该报道的。而为了缉凶和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可以公布凶手的职业、年龄、性格特征这类心理画像,且一定要谨慎措辞,避免刺激凶手诱发再度犯罪或加速犯罪。如果看过美剧《犯罪心理》的朋友应该也知道,这部剧里,BAU(行为分析部)的探员在剧中是经常吐槽美国媒体的这种行为的,这种行为常常会造成受害者的增加,这些人命和满足大众猎奇心理比起来,孰轻孰重?

剧中对这个模仿案的改编,增加一只2B铅笔,产生的干扰就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不清楚凶手放铅笔指向的是什么意思,那他真的更换铅笔也是有可能,案子就会算在迟永身上,而且他认了。如果没拍到王莉拿望远镜在案发现场的照片,迟永当时就作为三个案件凶手,让这个系列杀人案结案了。因为张司城之后受伤,也确实没有办法继续杀人,可能就会就此结案13年,直到王楠楠遇害案案发,才会发觉天大的错误。如果真是那样,迟永也被执行死刑,后续可能也不存在陆行知查找到莫兰案,莫兰的冤情也可能石沉大海,无处可申。而真正的罪犯王莉可能因为这一耽误,警方缺乏证据,让她永远逃脱。

【注】:阳泉矿区马家坪系列杀人案(也称山西阳泉系列变态杀人案),是指杨树明从1992年3月起到2005年间,在山西省阳泉市矿区马家坪疯狂实施的12起故意杀人、抢劫犯罪,致9人死亡3人重伤,其中2人惨遭碎尸。2006年11月21日9时50分,杨树明被山西省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和经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核裁定判处死刑。

剧中这个改编警示意向挺好的,只是个人疑问,现实中那个时期,警方对现场的管控会不会和剧中这样,警戒距离近了点,让围观群众看到了细节。如果是在警方到达前,尸体被大量群众围观,倒是真的有可能,不过这个有年代因素,当时的平房区确实人多,一有点事周围都知道,目前这样改也能说得过去。

关于模仿犯罪,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

模仿犯罪可以分成三种(个人见解)1.完全不同的凶手,为了自己能脱罪,模仿他人(往往是连环杀手)作案,这种案件的被模仿犯并没有落网。 2.模仿犯与被模仿者有类似于“师徒”关系,被模仿犯往往已经在狱中,可能是出于对警方的挑衅或是想通过新案件为狱中凶手洗脱嫌疑,又或者是一种崇拜引发的“致敬”,以他的方式再次犯案。 3.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是亲缘/类亲缘关系,继承所有犯罪手法,对细节全都了解。也就是剧中张司城和张山山的这种情况,不过张山山属于半被迫,而如《法证先锋3》的最后一案,则是主动的继承模仿。

这三种类型,头两种就是不同的凶手,相互独立,尤其第一种,就需要另案侦破,这种也是最容易排除的,关键细节往往模仿不到位。不过现实中其实系列杀人案有些手法比较简单,行为也在不断升级变化,区分起来就比较难。像是白银案的凶手高承勇,行为有共性,也有不断升级和改变,不过他留下了指纹和生物信息,让警方得以并案。(这个我在《他是谁》的第二篇长影评中有过具体陈述。//movie.douban.com/review/15056160/ )现实中的系列杀人案,并不都像是剧中特征那么明显和特殊的,仪式感那么强的。就算像剧中这样的,因为没留下任何生物信息或者指纹,要是像剧中铅笔也模仿了,区分难度也会直升。

第二种是可以找到凶手间的联系的,侦破阻力可能是一方也许会坚决抵抗警方,不透露信息,不过这种关系就是双刃剑,也可能随时反目,或是一方出卖,毕竟这种杀人犯,往往俩人都是有人格障碍的,能否完全相信和帮助另一个人不好说。这种比较多存在于影视作品,现实中是否有案例,我暂时不清楚。

第三种由于是亲缘/类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这种,如果两人都有DNA被发现,侦破后面这一个就可以把之前的也侦破了。这种可以说是模仿又区别于之前那些模仿,血缘可以直接一并侦破,也能算是同一系列,但是毕竟人不同,犯罪行为特征就可能发生改变,如剧中张山山的犯罪心理画像与张司城其实不同。类亲缘关系,就是可能是养子/女关系,不能通过DNA一次锁定两个,和第二种侦破情况类似,不过如果找到其中一个凶手,又比第二种更容易一次侦破全部案件些。

3.【乔装抓捕,两次擦肩】剧版增加,书中没有。

剧里增加了两次主角和凶手擦身而过,差点抓住真凶的剧情,乔装抓捕剧情的增加,就加入了第一次与凶手擦肩。第二次,是陆、卫在图书馆调查名单,陆行知看进出人群的鞋时,凶手本来要进图书馆,看见了陆行知和卫峥嵘,直接离开了。这倒是挺符合现实中的案件侦办,也会增加一种戏剧冲突,悲怆感。有时候凶手离警方可能就那么近,警方可能也有过机会抓住他,但都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

至于接到bb机消息追出门看到张司城那次、齐莎莎被害,凶手返回时见到陆行知刚要进店那次,这两次近在咫尺,是书中也有的。

比如白银案中,警察就有过一次和高承勇擦肩而过,其中一张素描画像,就是根据这个打过照面的警察描述画的。还有过一次可能堵到他的机会。山西阳泉杨树明系列杀人案,12年中,所有的案件其发生的地域不超出0.8公里(李玫瑾文章数据,央视和其他媒体报道为1.5公里),警方走访调查时,也许就和杨树明有过像剧中那样的擦肩而过。他也混入过围观群众中看抛尸现场。美国著名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沉默的羔羊》原型之一,协助警方为“绿河杀手”做心理画像),在警方根据目击者提供线索,征集“泰德”相关线索时,被3个人举报过,但因为其身份和日常行为不仅正常,而且看起来事业有成,前途无量,富有爱心,绅士,连头两个举报者也只是出于他的名字原因,尽责上报一下,并不相信他会是凶手而降低了对他的怀疑。警方当时也按程序对他进行了调查,但拿他的照片给目击者看,也都被目击者否认,也无证据,所以当时排除了他。埃德蒙·肯珀则和许多警察是朋友,他总是能获得第一手的侦查资料。警察们完全不怀疑他,甚至和他交流案情?

 5 ) 又一部《他是谁》?

2010年,南都市闹市区,家具城。

一具全裸女尸,浑身青紫,死不瞑目。

她被人放在浴缸里,摆成了一个非常扭曲的姿势。

宛如一件艺术品,透着难以形容的邪异。

警方接到报案,江北区刑侦大队的队长陆行知,立刻赶到现场展开调查。

可他刚见到尸体,就愣在了原地。

就在13年前的1997年,南都市也出现过类似的尸体!

同样全裸的女受害人,被人放在废弃照相馆的沙发上,摆出极为扭曲的姿势。

凶手甚至设置了“取景器”,用来欣赏他创作的“艺术品”。

两起凶案相隔13年,但无论是犯罪手法,还是现场的设置都极为相似。

从案发地可以看到远处的高塔;

现场除了尸体之外,连一根头发都没有,唯独藏了一根HB铅笔;

这显然是凶手故意留下的标记。

尸体被发现的地点并非第一现场,她们在别处遇害,又被搬过来摆出艺术的造型;

最关键的一点是,警方从2010年的女尸的发饰上,发现了另一个人的头发。

而头发的主人,正是13年前连环杀人案的第一位死者!

种种迹象表明,逍遥法外的连环杀人魔,在沉寂多年后又一次作案了!

他为什么要把第一位死者的发饰,戴在新的受害人头上?

仅仅是为了向警方示威吗?

想要破解眼前的谜案,就得从一切的开端查起。

让我们将时间,倒退回13年前。

1997年11月18日,陆行知还是个啥也不懂的愣头青,刚从派出所调来江北分局刑侦大队。

而他的师傅卫峥嵘,则是刑侦大队的一线老前辈,办案经验极其丰富,

行事风格和脾气一样火爆,做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

第一次见面,就把徒弟放倒了。

陆行知上班的第一天,遇到了将会困扰他一生的案子。

经过一番走访调查得知,死者名叫柳梦,原本在戏剧团工作。

因为种种原因,她瞒着家人离开了戏剧团,在夜总会跳舞维持生计。

案发当晚,柳梦在剧院给从香港来的明星黄家杰伴舞,却被对方看中。

为了逃避对方的纠缠,柳梦借上厕所的机会脱身,却在僻静处被人用铁锤杀害。

她的尸体被搬运到废弃照相馆,摆出奇怪又扭曲的姿势。

凶手在照相馆里停留了几个小时,等尸体僵硬定型后离开,还带走了柳梦的头绳。

五大三粗的卫峥嵘,显然没想到凶手作案和艺术品有关。

其实凶手用尸体模拟的造型,全都出自尼德兰派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创作的三联画作品:

《人间乐园》

之所以在现场留下HB铅笔,是因为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名字缩写就是“HB”。

毫无艺术细菌的卫峥嵘,误以为凶手知道柳梦的职业,所以把她的尸体摆成了跳舞的姿态,多半是熟人犯案。

于是卫峥嵘带着徒弟陆行知,逐一排查参加黄家杰的庆功会的人员,最终锁定了摇滚歌手姚乐。

此人苦苦追求柳梦而不得,有可能因爱生恨,对柳梦痛下杀手。

案发当晚,姚乐中途离开庆功宴,有充足的作案时间。

更离谱的是,姚乐还是个女装大佬。

在钢铁直男卫峥嵘眼中,这人就是个变态,凶手肯定是他没跑了!

但是等他们查到姚乐的住处,人早就带着行李逃之夭夭了。

时间来到2010年。

陆行知已经从当年的愣头青,成长为省级专家。

反倒是卫峥嵘,早早地退居二线,在派出所的图书管理处养老。

他们的改变,都和13年前的悬案有着直接联系。

在局长的要求下,陆行知将眼下的案件和13年前的悬案并案处理。

一边跟进新线索,一边重新筛查旧案,检查堆积如山的案卷。

经过调查发现,死者是一家娱乐公司的员工,私底下和公司的负责人关系暧昧。

而负责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的嫌疑人姚乐!

横跨13年的两起案件,全都和他有关,未免也太巧了吧?

疑似连环杀手重出江湖,也点燃了卫峥嵘早已熄灭的野心。

这对师徒再度联手,能否查清真相?

在下个受害者出现之前,警方能否将真凶绳之以法?

除了侦破案件之外,导演还花费大量篇幅,描绘两位主角纠结的私生活。

陆行知原本和妻子原本关系亲密,却在13年后分居离异。

然而离异让他俩的感情比以前更加甜蜜,难道真是距离产生美?

*搁这儿开警车呢?

殊不知在离婚这点上,陆行知也是和师父学的。

13年前,卫峥嵘和妻子离婚后,和初恋白晓芙越走越近。

白晓芙是南都大学生化实验室的研究员,在工作上帮过卫峥嵘不少忙。

按照正常的情节发展,俩人本该走到一起。

可13年后,卫峥嵘却和前妻复合了。

而白晓芙,已经化作坟茔枯骨……

她的死,和当年的连环凶案有没有关系?

故事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谜团无法解开。

剧名叫《尘封十三载》,陈晓和陈建斌主演,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先自行补剧。

总的来说,这部剧在刑侦破案方面没啥大毛病。

之所以没有草率开启连载,是因为熟悉的剧情,让我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

同样是跨越十几年的连环杀人案;

同样是老带新的双男主搭配;

同样是感情戏占据了大量篇幅

甚至连主角都同样姓“卫”!

我的《他是谁》《爱谁谁》PTSD当场就发作了!

《回来的女儿》 《他是谁》……这些高开低走的烂尾剧,让我不敢再轻易相信国产悬疑剧。

甚至有人管我叫“影视区的美杜莎”,看谁谁嘎……

天地良心!这能怪我吗!

所以这回我留了个心眼,悄咪咪看了6集,又爆肝看完了《尘封十三载》的原著小说《黯夜之光》。

告诉大家两个消息。

好消息:《黯夜之光》的故事逻辑没啥大问题,最后抓到了真凶!结局也很明朗!

就冲这一点,它也比《他是谁》强多了!

坏消息:情感和生活描写占据大量篇幅,凶手几乎就摆在明面上,线索埋得很浅。

像咱们这些看过很多悬疑作品的观众,基本上看到一半就能猜到凶手是谁。

关键是结尾非常仓促,作者好像急着上厕所,赶紧交代完结果,并没有对凶案进行深挖。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高开低走,烂尾了。

所以我建议大家,谨慎入坑。

原著的方向已经有些跑偏了,剧版导演似乎也没想好补救措施。

导演显然深谙黄金三分钟法则,试图在开场用陆行知带队执行抓捕任务,留住大部分观众。

然而这场戏既没有戏剧冲突,又没有刺激场面,画面还乌漆嘛黑,和主线更是没有任何关联。

唯一的作用,似乎只有告诉观众,男主陆行知拥有根据线索重现犯罪现场的“超能力”。

所以这场开头的戏,是纯纯的废笔。

这头陆行知的人设还不清不楚,导演又安排养老版卫峥嵘出场。

通过他对平民施暴,解决交通拥堵,来建立人设。

咱就是说,就算你在养老,也不至于随身带个婴幼儿暖壶吧?

陈建斌老师这段演出……实属有点装过头了。

不像买菜老头见义勇为,更像皇帝微服私访。

*陈建斌老师这个高低肩该治了

接下来的剧情,分为1997和2010两条主线,相互交叉并行。

可惜的是,两条线之间并没有太多联系和呼应。

比如我们看《信号》,李材韩那边的线索,能够帮助朴海英破解悬案;

而朴海英又能通过未来已成定局的案件,帮助李材韩力挽狂澜。

尽管《尘封十三载》并没有奇幻元素,但做到两条时间线上有所呼应,应该不难吧?

然而就前6集而言,两条线除了有线索人物之外,基本在各演各的。

*也就这处转场还算惊艳

导演花费宝贵的时间,讲陆行知和妻子的亲密互动,把单身狗骗进来杀。

第三集,卫峥嵘备菜包饺子拍了5分钟。

第四集,更是花了几分钟讲陆行知见家长。

被老丈人和丈母娘嫌弃,还安排陆行知妻子的同学登场。

企图用同学和凶手的同款手表,放烟雾弹迷惑观众。

如此低劣的手法,真把我们当猴耍?

再说了,我们是来看破案的,不是看张家长李家短的!

你要日常生活也行,能不能拍《警察荣誉》那样,有内容有趣味的日常?

再不济,至少和案件紧密相关吧?

我真的不是很想看陈晓纠结于和丈母娘家的关系,也不想看陈建斌谈恋爱啊!

看完原著之后,我发现问题也不全在导演。

因为原著作者,就花费了大量篇幅,去刻画人物,描述日常。

甚至《黯夜之光》的主要看点之一,就是对90年代的生活化场景的还原。

内容无效又无趣也就算了,镜头更加令人疑惑。

我不理解,为什么导演执着于拍人物走路?

*二倍速播放

为什么后期要把这些镜头都剪进来?

这些镜头除了撑时长之外,有什么意义?

*还是二倍速

当我耐着性子,看到了第五集。

迎接我的,是嫌疑人姚乐长达4分钟的吉他弹唱……

目前播出的8集,最长的也只有40分钟出头,而最短的甚至只有36分钟。

掐头去尾,实际能看到的有效剧情不过30分钟。

俺寻思,把24集拖沓注水的剧情和无效镜头剪了,浓缩成12集迷雾剧场的标准体量,观感会比现在好很多。

除此之外,作为一部双男主悬疑剧,两位男主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是除了剧情之外的最大看点。

《信号》素未谋面的两位男主,仅仅通过对讲机交流,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战友情;

《火星生活》的老姜和男主韩太柱性格大相径庭,一个清流一个泥石流,互动中趣味横生;

《真探》的两位男主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别样情愫,要不是有他们俩,可能很多观众都难以忍受莫名其妙的剧情和谜语台词;

《白夜追凶》,关宏峰兄弟俩就不说了,他们和周巡之间的勾心斗角,也增加了剧集的看点;

相比于以上这些优秀作品,《尘封十三载》的双男主,不能说丝毫不搭,只能说擦不出火花。

陈建斌演戏还是那个调调,即便是演落魄的买菜大叔,举手投足间也自有一种高层干部的逼格在。

*油到美军见了都要来攻打的地步

还不如去隔壁《三体》剧组,把史强借来用两天。

而陈晓的演技虽然不让人出戏,但是有些离谱的情节安排,让他对陆行知这个人物的理解,似乎出现了偏差。

所以我们能看到,他在剧中时而呆若木鸡,仿佛心事重重;

时而歇斯底里,和局长吹胡子瞪眼;

而局长仿佛是陆行知的亲儿子,啥事都得看他脸色,就连并案调查都做不了主。

这俩人一个油,一个呆,凑一块儿根本不来电!

师徒间的互动,仅限于一起查案吃饭,偶尔蹦出两句俏皮话。

像一对最熟悉的陌生人。

衷心希望《尘封十三载》接下来的剧情,能够更加紧凑,少一些无效情节,多一些案件侦破。

也希望剧版能对原著进行合理改编。

将小说中隐藏的暗线坐实,或者干脆让其中一位主角黑化。

结局才不至于落入俗套。

至于视频连载,我想再观望观望。

如果这条图文点赞够多,我就给大家安排解说!

给大家淌雷了!

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大力

 6 ) 你想要的高阈值体验,这部剧里都有!

爱奇艺的“迷雾剧场”又上新剧了,陈建斌和陈晓搭档的都市悬疑剧《尘封十三载》,周末的时候,一口气刷了10集,总结就一个字,爽!别害怕,这个“爽”并不是说这部剧是一部无脑爽剧,而是指观影体验很顺畅,有种炎热夏日里,猛灌一大瓶冰可乐的痛快。整个案jian足够离奇,犯zui手法也不同寻常,配乐和摄像全程在线,惊悚感直接拉满,又穿插一些冷幽默,目前已经播出十集,但除了部分开挂的原著党,几乎没人能猜到凶手是谁,预告里还不断有新的人物加入,故事走向还是蛮令人期待的。

我个人很喜欢陈建斌的表演,这次他饰演一名老刑jing卫峥嵘,性格火爆,逮谁怼谁,破案过程完全不走寻常路,观剧的大部分爽感都来源于这个性格独特又饱满的人物。本剧是双线并行的设定,1997年的魏峥嵘,是爱穿皮衣,专治各种不服,敢于跟犯zui分子正面硬刚的硬汉。而到了2010年的他,则变成穿着背心、裤衩、保温杯不离手的老卫,说自己熬不了夜,早已退居二线在警队图书室打杂,下班一秒不想多呆,就想着早回家给老婆孩子买菜做饭,与97年故事线那个工作狂的铁血硬汉相比,能清楚看到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被生活磨平棱角的沧桑感。

这也是这部剧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一改以往悬疑剧重猎奇、轻人物塑造的惯性,着眼于人物成长,以此来探寻人性的光与暗。而且不只魏峥嵘,陈晓饰演的陆行知,也由刚加入警队的小菜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陆队长,他与妻子杨漫的感情线也很值得聊一下, 1997年他们刚新婚燕尔,到了2010年已然离异,但奇怪的是,彼此感情依旧很好,维持着离婚不离家的亲密关系,连陆行知的岳母也吐槽,要不然还是直接复婚吧,这样的关系“太不健康”了,而且他们收养的养女陆安宁,正是“铅笔sha人案”里其中一名被害人杜梅的亲生女儿,这样的设定,大概率后期会成为推动案jian发展的重要伏笔。

除了正面角色,《尘封十三载》最妙的是人物群像,反面角色不再是符号化的坏人,而是跟主角同等待遇,都有相隔十三年的个人成长故事线。例如嫌疑人之一的姚乐,由一个暗恋舞厅伴舞小姐柳梦的流浪摇滚歌手,变成开娱乐公司的姚总,名字也变成姚铄,由乐到铄,多了一个“金”,表面看是梦想已si,一切向钱看,但创立的公司名字还是出卖了他,“追梦娱乐公司”,追的还是当年那“”脱了水袖长裙“的女孩”柳梦”,这样的故事单拎出来看,也并不单薄,这是一个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讲的是年轻人最关注的爱和梦想。另一名嫌疑人马成群的故事线则更有意思,当年为了骗取拆迁款,他连夜加盖两层房,为了能吃口肉,sha光全胡同的狗,是一个毫无底线的利己主义者;但13年后,他即使变成名下拥有七套房子的有钱人,反而天天开长途天南海北拉货赚辛苦钱。之所以突然看开,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身世,原来自己是垃圾堆里被捡回来的弃婴,既然连身份都是假的,那么房子、车、钱这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好计较?

这些相隔13年的双线并行的故事,放在一起看,就产生很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尘封十三载》跳脱了传统悬疑剧的套路,他在惊悚、刺激之外,还剩下点别的,让屏幕前的观众跟着剧中人一起回望往事,不胜唏嘘。有了十三年的时间沉淀,让本来简单粗暴的猎奇案jian,变得层次丰富,它不再是单纯的善恶,而是以时间为引子,人性中的贪念、自私、黑暗、执着、善良、痴情等,经过长长久久的岁月锤炼,善与恶都发酵成面目全非的新样貌,也许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但又绝对符合人之常情,也令观众满足简单感官刺激之外,跟着剧中人或喜、或悲,感触良多。

《尘封十三载》的弹幕特别有意思,每次看到“本来很害怕,结果陈建斌老师一出来,马上不怕了”之类的评论,就忍不住笑出猪叫。本剧的观影门槛非常低,虽然铅笔sha人、以尸作画的案jian足够离奇,再配上氛围感满满的童声吟唱,以及流畅应景的运镜,案jian部分还是蛮吓人的。但剪辑节奏却很温柔,就是在感觉观众快被吓到的时刻,马上安排“双陈组合”出来插科打诨。陈建斌老师真的是个宝藏大叔,1997年故事线里,他有种虎里虎气的糙汉气质,2010年故事线,则多了略带沧桑的萌大爷感,不管是年轻时候怼精上身,以魔法打败魔法的粗犷审案风格,还是用吸管喝水的老年硬汉风,他都是认真地做事破案,也有种不经意的搞笑功力在身上。他饰演的卫峥嵘同志,是画风独一份的刑jing形象。

而陈晓除了贡献宠粉的360°无si角高颜值之外,难得的是完全接住了陈建斌这种资深演技派的戏,用弹幕里一句经典评论来概括,就是那种“演得了偶像剧的实力派”。这次的中青演员搭配,终于突破了壁垒,“双陈组合”是生活在同一个次元的人物,并没有画风不搭的不适感。

《尘封十三载》一共20多集,这样的时长只讲一个连环sha人案,其实蛮考验编剧功底的,但目前我看过的十集,出场的每个嫌疑人都与案jian严丝合缝,又洗脱嫌疑后完美谢幕,奇妙的是单拎出来看,也有着不错的个人故事线,这样的叙事节奏,就令人不知不觉找回了,掰着指头等更新的期待感。

 短评

剪辑真的有点问题吧。然后就是结尾没有还原犯罪过程,以及交代如何选择的被害者,又是基因手段破的案,多少显得有些草率了。情感线和探案线有割裂。三星水平,但是美术和选景太优秀了,加一星吧。双男主人物成长线不错,长大后我继承了你的暴脾气,但你却冷静理智了。

3分钟前
  • 酾白驹
  • 推荐

不比他是谁好看太多了吗!!!

4分钟前
  • 放羊娃
  • 力荐

没看过原著,看讨论说杨哲是原著改编电视剧后新增人物,看完全剧终于明白为何要加这个人物了,杨哲的人设其实和张司成或张山山很像,(这也是为啥他能当本剧最大烟雾弹),压抑的原生家庭(向杨曼表白时说过自己的家是地狱),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人生(高知背景又留法多年,却混的个一无所有),但杨哲却没有成为张父子那样的人,因为他的心里还保留着爱(杨曼,而且他爱杨曼爱的冷静又克制,不逾矩,不用强,知道她心有所属有不甘有嫉妒但仍旧默默守护),作者也是编剧增加这个人物感觉就是告诉观众只要你仍旧对世界保有善意你就会看到世界的美好,善会净化恶,会带来正向回馈,而警察,就是在恶意完全盖住善意时那最后一道坚固的防线,保护所有善,抵抗所有恶。

8分钟前
  • 馥雅
  • 推荐

3.5吧。凶手行凶部分莫名有一种宗教感。主角有的时候突然大呼小叫让人觉得很烦。还是有勾起我对探破真凶的兴趣的。而且我为什么要在一个悬疑刑侦剧里感悟婚姻问题啊喂!婚姻守则,1、不要找有白月光的对象结婚;2、不要找工作颠沛流离的人结婚;3、不要找自己不爱的人结婚。

9分钟前
  • 幺九
  • 推荐

比《他是谁》好很多。

13分钟前
  • Solitude
  • 推荐

为啥开头都是我就是要当刑警,看凶杀现场吐到不行,然后师傅总是不着调,咋了这是韩剧固定开场格局吗??

17分钟前
  • 蓓一之
  • 还行

讲的是油画连环杀人案,这是根据某部小说改编的,麻烦不要一提起连环杀人案,就想起是韩国的,这个也不能申遗吧……虽然两个案子都是有绘画背景的,但是并不代表他就是同一个凶手,也不排除有人模仿。

21分钟前
  • 珛珛的心声
  • 力荐

显然两个案子都有绘画背景。一眼看出来的东西还要抻几集?

23分钟前
  • 某人0000
  • 还行

老卫嘴上不说,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嘛,嘴上说这不管这个案子,心里还是放不下,眼睛也还是想多看两眼,陈建斌老师眼神里那点纠结、好奇有又不甘心给得太好了

26分钟前
  • 大罗
  • 推荐

别的抛开不说,卫峥嵘能对白晓芙儿子十几年不闻不问这个设定我真的不太能理解

28分钟前
  • 傀。
  • 还行

20230416:尚可,揭晓过于仓促而最后一集又过于拼凑,而且近期刑侦剧总有个通病,就是为了制造悬疑而设计过多模棱两可的人或情节,次数多了难免让主线也模糊了,得不偿失。

33分钟前
  • oreo
  • 推荐

开头挺有质感的,尤其是13年前那个案子真的绝美,这个凶手肯定很有艺术细胞,难得陈晓在这个剧里不突兀,有警察的那个味儿。

38分钟前
  • arrcmis
  • 推荐

甩他是谁800条街!

42分钟前
  • 十元葡萄
  • 力荐

谢天谢地,有理有据,有始有终,木有烂尾!!!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卫峥嵘如果真爱白晓芙,没道理这么多年完全不管张山山啊……

46分钟前
  • 等一个晴天
  • 推荐

嬛嬛曾经的两个怨偶合伙搞事业了。迷雾剧场经过起起落落落落,终于迎来中兴,陈晓和陈建斌化学反应不错,一个思维缜密,一个经验丰富,日常举动能把角色立起来,挺好的,可以观望。

51分钟前
  • 北京秀才
  • 推荐

刚看完两集真的好上头!我们陆队在监控里偷偷看师父是什么深情人设妈耶!还有大橘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拖鞋背心保温杯,你大爷就是你大爷,演技太牛了,十三年前后完全是俩人啊!内容上,作为悬疑剧而言案子的离奇感有(害怕一些奇奇怪怪的死亡现场),破案方式看起来也很写实,主角不是那种开挂逼王,赞!看到现在的感受是:半死不活的迷雾好像有救了?!

55分钟前
  • 一鹿穿林过
  • 推荐

超出预期的一部剧,老带新的模式下又融合了点别的东西,师徒俩十三年后的位置对调还是有新意的,整体完成度很可以,不管是人物的表演还是整体的质感以及案子的设置,可看性很强,希望后续能保持水准,不要烂尾啊啊啊啊

5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国产剧的通病,闪回、转场太生硬,剪辑太烂了

60分钟前
  • 怎么没有腹肌
  • 较差

大结局都升华到宇宙中心呼唤爱了。理解了为什么两个家庭的女性都是圣母一般的角色了,就,幸福家庭是因为有个好妈妈。至于爹吗,回不回家,离不离婚,管不管小孩,那孩子都一样可以健康成长。这是这个剧的中心思想。

1小时前
  • 塞拉
  • 推荐

最后一集升华了,上价值了。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动扳机

1小时前
  • mom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