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片法国2012

主演: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埃玛妞·丽娃,伊莎贝尔·于佩尔,亚历山大·萨洛,威廉姆·西梅尔,拉蒙·阿吉尔,丽塔·布兰科,卡罗尔·法兰克,蒂娜拉·卓卡洛娃,洛朗特·卡普洛托,让-米歇尔·蒙洛克,苏赞妮·施密特,达米安·朱耶罗,沃尔里德·阿非基尔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剧照

爱 剧照 NO.1爱 剧照 NO.2爱 剧照 NO.3爱 剧照 NO.4爱 剧照 NO.5爱 剧照 NO.6爱 剧照 NO.13爱 剧照 NO.14爱 剧照 NO.15爱 剧照 NO.16爱 剧照 NO.17爱 剧照 NO.18爱 剧照 NO.19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5:56

详细剧情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凭借本片再度勇夺金棕榈大奖。  本片的两位老戏骨分别是威尼斯影后和戛纳柏林双料影帝。  Anne(埃玛妞·丽娃 Emmanuelle Riva 饰)和Georges(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 Jean-Louis Trintignant 饰)这对老夫妻已经 80多岁了,他们都是退休的,有教养的音乐教师。他们的女儿Eva(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也是一个音乐工作者,目前生活在国外。可是有一天,Anne突然中风,随后偏瘫,卧床不起。而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她和乔治斯的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开始了考验......

 长篇影评

 1 ) 温柔的残酷,残酷的温柔

在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上看完哈内克的《爱》(Amour)好多天了,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但想要为它写点什么来舒缓胸中的情绪又实在太难。哈内克的镜头太冷静、冷峻,两位主演,82岁的简-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 (Jean-Louis Trintignant)与85岁的埃玛妞•丽娃 (Emmanuelle Riva)的表现太真实、太残酷,任何评论似乎都将陷于片中丈夫乔治对女儿艾娃质疑的反诘:“你的同情于我无用”,或“若有更好的选择,你愿否亲历亲为?”

在《爱》中,特林提格南特与丽娃扮演一对厮守一生的退休音乐教师夫妻乔治与安妮,他们的和谐与相洽是哈内克从最开始就致力建立的故事前提。他们在音乐会后与友人的寒暄,他们回家时发现公寓门锁被撬的家常对话,他们慢吞吞行动迟缓但彼此照应的种种细节都让人对这对老夫妻产生出不由自主的亲切感。直到安妮被检出动脉栓塞,手术失败,乔治成了安妮的“护工”,二人生活从此开始质的滑坡。

身体机能的衰退,头脑记忆的衰减、人格尊严的丧失,种种这些老年生活的尴尬不是没被搬上过银幕,但哈内克的镜头手法却摒弃了任何出于礼貌或同情的掩饰,将一个个叫人不忍卒睹的细节放大聚焦在观众眼前——乔治支撑安妮挪上轮椅的沉重,安妮一阶段又一阶段的机能退化,乔治的耐心与失去耐心的愤怒……这些细微却无从逃脱的生活琐事与时光渣滓奠定了人生暮年的青灰现实,此上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护工与病人的关系,夫妻之间最后爱意的表达,都进一步加深了问题的复杂度,使任何质疑或价值判断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透过哈内克的镜头观察乔治与安妮在生活中与人格上的缓慢解体,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耻又无能的偷窥者,是残酷的一分子,是与现实一起剥夺他们生命尊严的帮凶;但逃避又并不能对问题的实质产生任何改变或帮助,而同情只不过是虚伪的代名词,是懦弱的遮羞布。

乔治的女儿艾娃曾两次质问父亲“怎么会这样”,“不应该仅仅这样”,但陷于自身生活烂摊子喘息不暇的她再怎么关心、关切也不可能代替乔治打点安妮的日常生活,更不可能代替安妮承受病痛、对抗衰亡。片中乔治曾做过一个噩梦,深夜的公寓一片铁青,装修未尽,走廊里泡满冷水。乔治在被不可名状的东西扼喉的恐惧中惊醒,这既是叙事节奏上的一次提升,也是对此后他将面对困境的预示。这种铁青,与他提早回家发现地板上安妮的画面之青灰基调是一至的,那是死亡的颜色,是生活强迫乔治接受的终极一击。

但在这些残酷而冷漠的镜头中哈内克也还是为乔治与安妮留下了最温柔的一瞥。他与她充满爱意的彼此苛责或搀扶,他们眼神中的交流与彼此理解,他们艺术气息浓郁的巴黎公寓,蜜色的画面主调与镜头在油画作品上的特别停格:宁静、优雅、安详。这是残酷中的温柔,这也是让残酷更显残酷的温柔。在这样的温柔与残酷面前,任何语言都无能为力,任何结论都纯属多余!唯一合理的选择只有去看,去看,去理解,去感受!

《爱》中哈内克对细节安排、画面剪辑与镜头掌控都是惊人的。电影开场是个充满悬念的巴赞式定焦长镜,老夫妻俩坐在音乐会的观众群之中泯于众人,哈内克完全不对主角是谁进行提示,直到进入第二幕,镜头才自然而然地随着乔治与安妮开始移动。在首次揭示安妮病患的一幕中,哈内克让二人在早餐桌前边吃边聊,乔治在取煮蛋时忘了关水管,水流声伴着后面的发展强烈烘托了叙事行进的悬疑气氛;电影结尾乔治缓慢扑鸽子的片段与他写给安妮的信再次制造、印证了悬疑元素。这种氛围与节奏的变化对一部建立在生活琐事基础之上、全部场景几乎都在公寓内部完成的单线程电影来说十分必要,它使观众从一开始就主动进入场景设置,主动参与到乔治与安妮的生活中去,为之后的情感爆发打下基础。

《爱》的摄影师是戴瑞尔斯•康吉(Darius Khondji)。这位出生于伊朗的法国摄影师曾为罗曼•波兰斯基、伍迪•艾伦、大卫•芬奇、哈内克等多位大师级导演掌镜,摄影风格以沉着稳健见长,极善用光来表现场景氛围与人物心情。不论是《黑店狂想曲》、《七宗罪》还是《午夜巴黎》,他都能用镜头诉说情绪,以画面的有形表现氛围的无形。《爱》采取了大量定焦长镜、缓慢平移与渐入黑暗,在视觉效果上呼应了乔治与安妮的困境;但画面的主色调又大多偏暖,明亮而安详。这种对比贯穿始终,与观众的情绪一起无法安放,沐浴在最温柔的残酷之中。

乔治在安妮的病种给她讲了好几个童年的故事,其中一个有关乔治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乔治说他已想不起来电影拍的究竟是什么,但清晰记得当时向人复述电影内容时自己情绪的翻涌激烈。我猜测这是哈内克自己的童年经历,也猜想这是他给予观众的某种暗示——《爱》并不停留于银幕上的细节展示,它需要你观看、咀嚼、体验,体验生命里那些温柔的残酷,体验残酷中也包裹的温柔。它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你的与我的,现在的与未来的。

 2 ) 爱即是暴力的极致形式 / 我看不到温情

1.一种纯粹的、形而上的暴力
这点是受到了@黑泽里克 “解读哈内克的《爱》”一文的启发。黑泽里克认为,在《爱》这部电影中,“暴力并没有消失,它成为了一种更为形而上、更为抽象、更为制约一切的存在”;哈内克前面的作品都是关于“显在的暴力(视觉的、心理学的)”,而此片则是关于“哲学意义上剥离了人为感的抽象暴力”。这里我想以我鄙薄的学识拓展下这种观点。

《爱》中没有《趣味游戏》里的变态杀人狂,也没有《白丝带》里专制的父亲和教会,相反,故事发生在一个制度优越的国家,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信奉平等自由思想的家庭里。哈内克要问的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暴力还存在吗?此片给出的答案是,纯粹的抽象的暴力是无处不在的。

“暴力”,以其最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物(施暴体)对另一物(受体)施加力量从而使后者感到痛苦”。因为只有生物能感受到痛苦,所以受体只能是生物。影片中暴力的受体则是Anna。而施暴体则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

1)他人对Anna的暴力。这应该是最主要的一种施暴体。Anna在患病不久后就产生了放弃生命的念头(葬礼前对话,看相册等),表层原因是她觉得自己活得没有尊严,和自己是一个累赘。而深层原因则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恐惧:因为自己的身体需要交付他人管理而感到潜在的威胁,亦即潜在的暴力。可以说,片中每个人物都是施暴体。首先是没有出镜的医生,直接导致手术的失败(所以Anna抗拒住疗养院,把自己的身体交付给一群陌生人管理会使这种潜在的暴力最大化);其次是护工,她们一方面用自己专业知识照顾病人,但另一方面正因为这些专业知识她们不得不把所有病人看成一个同一化的模板,而忽略他们之间的差异性(“病人通常都会叫”,洗澡一幕,尤为突出的是第二个护工给Anna照镜子一幕);第三是女儿Eva和女婿Jeff,他们咄咄逼人的意见是一种精神上的施暴(Anna明确表示过她受不了Jeff的专制和爱提建议);第四是邻居和学生Alexander,他们对Anna的同情实则加重了Anna的痛苦。

重点说下丈夫George的潜在暴力。他是与Anna最亲密,最了解Anna的人。但即使如此,Anna也能感觉到George对她潜在的暴力。这种阴影在影片前半段多次一掠而过。比如又一次在吃饭的时候Anna让George去取下相册。George对这种无缘无故的请求有点不耐烦,况且他腿也不大好。如果George执意不去取呢?George的潜在暴力随着影片的推进不断变为现实,在喂水一幕中达到高潮。George“恳求”妻子喝点水,然后把吸嘴硬塞进妻子嘴里。Anna则以仅存的力量来对抗这种暴力,把水吐出,继而是George响亮的一个耳光。

即使忽略这些,George的意愿本质上也是Anna冲突的。出于不希望自己痛苦和内疚,妻子有好转的可能,以及女儿的压力这三方面的考虑,George只能让妻子继续苟延残喘,继续痛苦下去。正如他们说谈到的一样,如果Anna主动结束生命,是为了自己;那么反过来,如果Anna接受病床的折磨,则是为了顺从George的意愿。这不正是George为了自己而使Anna痛苦,从而对Anna施加的一种暴力么?

2)他物对Anna的暴力。房子。这座Anna生活了那么多年,那么熟悉的房子,在Anna患病之后变得如此陌生与恐怖。她已经不能在房子里自由行动。坐个椅子,躺上床,上个厕所,踱个步都显得那么周折而费劲。轮椅。换上电动轮椅后,两口子高兴得像重获新生一样,然而在一个早晨Anna发现自己尿床之后,情绪激动得无法控制这个电动轮椅了。房子和轮椅的背板是Anna痛苦的又一来源。

3)自己身体对Anna的暴力。从不能正常行走,到尿床,到口齿不清,Anna的整个身体也参与到对Anna的背叛中。

4)年轻的Anna对年老的Anna的暴力。年轻的Anna能够坐在钢琴前神采飞扬地演奏,年老的她却虚弱得连手指都动弹不得。学生Alexander其实只是年轻Anna的化身。他的年轻力盛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摆到Anna前,让她感到恐惧。所以她让George把Alexander的CD演奏停了。不久前Alexander漂亮的“十六分音符”还让Anna感到骄傲的,现在却变得如此陌生。这点其实不难理解,武侠小说中年老的师傅被年轻的徒弟用自己传授的武功打死,大抵就是这么一种悲凉。


看官们,你们在此片中能读出一丝温情和爱?我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冷暴力。站在Anna的角度看,她周围的一切都在急速地陌生化,疏远化,恐怖化。我们可以恰当地将Anna想象为一个原始人,面对的是周遭陌生的环境,恐怖的生物以及神秘的力量;自己的力量又如此匮乏而感到的痛苦。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抽象的暴力。

Anna的困境,George刚开始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施暴体之一。但随着和护工闹翻,以及女儿不断升级的责备,George开始感同身受地体会到Anna的巨大痛苦。他开始明白各种纯粹的抽象的暴力,他也明白,只有将暴力推向极致,即暴力地将Anna捂死,才能将所有对Anna的暴力终结。

本片题为《爱》,这其实与暴力并无冲突。George把妻子捂死,是爱,也是暴力的极致。在本片中哈内克把爱与暴力统一起来了。“爱即是暴力的极致”,这是一个我觉得很牛逼的命题。


2. 他人即地狱
这点与第一个主题是一致的。为了表现这点,哈内克在影片开头刻意淡化人物之间的社会纽带,所以我们刚开始根本不知道Eva是谁,Alexander是谁,Jeff是谁,我们甚至还无法确定George和Anna之间的关系。这样处理的结果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他们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极其困难,这就为暴力创造了空间。当Eva坐在床边对着已经失语的母亲漫谈着自己的房产和股票的时候,这是一种何等冰冷的暴力。

另外故事的结尾也可以印证这一点。首先George应该是自杀了,这可以从Eva回到空荡荡的房子(警方把钥匙给她了)以及Anna和George双双出门看出(这不是看演出之前那次出门,因为衣服不一样;另外George的眼神很彷徨,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好了,George居然没有煽情地在Anna身旁自杀,这里哈内克意在表明,George,即使作为Anna身旁最亲密最能理解她的人,与Anna之间依然有一层隔阂,有一段作为“他者”而无法逾越的距离。

那George是怎么死的?哈内克没有交代,亦无意交代。我们仅能知道的是,George的死在警察破门之间应该还没被发现(否则警察在发现George的死后会立即找上门,而不至于在尸体腐臭之后才破门)。这无疑又增重了一重悲凉。


3. 谁是观众
暴力被抽象化之后,哈内克告诉我们,这是我们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暴力。Anna的悲哀是全人类的悲哀。影片刚开始,是关于演奏厅观众席的一个长镜头,在这里,我们漫无目的地搜索着故事的主角。但是哈内克没有告诉我们谁是主角,因为这并不重要。哈内克想说的是,Anna和George的困境将会在某一时刻降临到观众席上每一个人身上,所以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迟早都会受到这种抽象的暴力的折磨。另一方面,我们(作为电影的观众)正对演奏厅的观众席,所以我们又是在演奏台上。我们不但是电影的观众,还是电影的主角。Anna和George生活的房子构成一个狭小的舞台。同样,我在敲这篇评论时所在的狭小房间也构成一个舞台。哈内克笑了:面对抽象的暴力,没人能够幸免于难。









 3 ) 你像个怪物,但又很温柔

电影在艾娃(Isabelle Huppert)的身影中结束,演职人员表一行一行静静升上来。即便没有背景音乐,我也已经被电影的情绪淹没了,就像电影里乔治(Jean-Louis Trintignant)的那场噩梦,装修尚未完成的公寓,双脚被走廊里的冷水浸泡,被一只不知从何而来的手捂住呼吸。电影那个片段青灰色的色调恰切的描述了我看完电影的感受。那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手就捂着我的嘴,压在我的心头,好多天都挥之不去。我忍不住想到影片里乔治问安妮(Emmanuelle Riva),“我的形象是什么?”安妮笑着回答,“有时候你像个怪物,但又很温柔。”安妮的答案多恰如其分的描述了这部电影,有怪物式的冷峻,却又依旧很温柔。

《Amour》沿袭了哈内克作品中惯用的单线叙事,只在开场有一段打乱时间的倒叙:救火队砸开一件公寓的门,看到死去的安妮平躺在床上,枕边撒满了鲜花。而余下的影片,就完全是平铺直叙,哈内克用他的冷峻镜头展开了一场死亡之旅:

年逾八旬的老夫妻安妮和乔治都是巴黎的退休音乐教师,他们的女儿艾娃也是一名音乐家,举家在国外居住。夫妇俩一起去听音乐会,照料彼此的生活,活得安静而有尊严。有一天,安妮突然中风,在乔治的坚持下接受了手术,导致她右半身瘫痪,必须依靠轮椅。乔治拖着衰老的身体照顾妻子,安妮内心更加敏感,学生、邻居甚至女儿的探访,都会令她烦躁痛苦。一次乔治参加完一场葬礼回家后发现安妮瘫倒在窗边,安妮试图跳窗自杀。安妮发生第二次中风后,因乔治答应安妮再也不送她去医院,只好请兼职护士在家照顾她。她的病情退化,情形惨不忍睹,乔治痛苦的看着,看她逐渐失去语言功能,甚至不能成句的发泄痛苦,整夜的叫着“妈妈”和“痛”。最后,为让妻子免于病痛和自尊心的折磨,乔治用枕头捂死了妻子。

即便是已经温和下来的哈内克,依旧要面对许多非议。当挚爱遭受苦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哈内克在电影里提供了一个可能性,这自然不是最好的办法。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利,哪怕她曾绝望的想要跳窗自杀,哪怕她整夜地没有意识的喊着“痛”,甚至哪怕要面对她羞愧不已的失禁,她都依然有活下去的权利。可是,这是爱吗?费尽心思的延续着没有意义的生命,到底是为了谁?可是,用枕头捂死她,大概也不是爱吧。放置在生活里这就是一道无解的题。所幸,这不过是电影。爱有千万种方式,千万种表达,千万种注释,唯独不分对错。即便是杀戮,冠以爱之名,那也是温柔的杀戮;不论做何种决定,终究觉得不妥。只能狠下心走出第一步。随之而来的后果,是痛苦,是解脱,也都只能依着爱的重量,或轻或重,全盘接受。乔治用胶带封上卧室的门后,那只鸽子又飞进了客厅。乔治用一条毯子终于抓住了它,他紧紧的捂着鸽子,温柔的抚摸着包裹在毯子里的鸽子,就像从前他温柔的抚过安妮的脸。我想这对于乔治是解脱吧,他留下信,好像还能听到安妮在厨房里洗碗,还能看到她有些通红的鼻头,还能听到她嗔怪着提醒他穿鞋穿大衣,还能听到她用好听的音调说“merci”,他要和她出门了。一次很远的远门。我相信他留下的那封信便是最后的温柔,所谓开放式结局,不过是哈内克用的简明的电影语言。

哈内克对衰老和死亡的描述是冷酷的,没有丝毫遮掩。右半身瘫痪后的安妮口齿含糊,说不出完整的句子;每次上轮椅时僵直的身体;失禁后难堪的赌气着要进起居室时难以让轮椅挤进窄小的门。哈内克用一个个长镜头把安妮在病中的困窘和难堪拍的让人心寒,而乔治的苍老也不容忽视。他扶着安妮的时候总是很吃力;他在安妮拒绝喝水时突然爆发的坏脾气;他起立后要停顿好久才能伸展开腿。还值得一提的是乔治参加的葬礼——一场由乔治口述的荒诞闹剧,众人在看到放置在电动小车上的骨灰匣缓缓滑入灵柩中时竟然都在偷笑。这些细节都从各个维度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衰老所带来的身体衰弱及耻辱,大家庭的分散冷漠和人情的缺失...都让问题没办法理直气壮的用简单粗暴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去评价。和往常的哈内克的电影一样,无论是镜头的调度、移动还是环境,都是极简的。他的镜头就固定在那儿,甚至基本不移动,把整个场景收入眼底。长焦和超长时间的固定镜头,让电影的画面仿佛静止了,痛苦无处逃脱,而两个老人的美好的爱也一样。

我记得很久之前曾有过一种疑惑,既然有了照片,为什么还是有写实主义的绘画?同样的,既然有了真实的人生和纪录片,为什么还是有写实主义影像风格的电影?哈内克几乎抽离了所有的主观感受,让观众深切的感受到“自己是个旁观者”的感受,无能为力,只能接受。哈内克在得奖后说,“我自己对于这个主题(年老)的印象是,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被政治化了,实际上有很多关于老人的命运这样的电影。我并没有采用类似的手法,因为我认为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命题。”在《Amour》里,他冷静到残忍的讲述死亡,又细致到温暖的描绘爱情,这种amour不激烈,甚至连生存的欲望都没有,只有通达的生死之际的陪伴。如果哈内克是怪物,那一定是最温柔的怪物。

 4 ) 最后一片漂离的大陆

       一年前,外婆终于被查出有神经官能综合症。用上“终于”一词是因为她的症状早在四十余年前便已显现:她与同事一言不合就能爆发激烈的争吵,在压力过大时总会感觉身体的某个部位隐隐作痛乃至暂时失语。在我三岁那年,她和外公分居,搬来和我们同住,这些症状有所减弱,但每到病痛出现时又会复发,并且愈加严重,她开始感觉到难以名状的巨大孤独,时常在小事上大发脾气,严重时她甚至试图自杀:第一次她吞了积攒数周的安眠药,第二次她用刀片割腕,当然,都被及时发现了。事后问起,她说感觉身体快要散架,不如这样来得痛快。我们愤怒地斥责她消极的态度,但始终找不到一个无可辩驳的理由来否定她的想法。

       在看《爱》的时候,我对Georges的最后做法没有感到丝毫的意外,那既是熟悉哈内克的观众等待已久的残酷一击,也是某些人在同样情况下的最终选择。影片的前半段有一处情节,Georges去参加熟人的葬礼,回来时发现Anne坐在打开的窗户下面。从Anne脸上复杂的表情,口中“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回来?”的质问,再到Georges后来不自然的沉默,不难看出Anne也想选择以自杀的方式逃脱瘫痪的折磨。瘫痪对她而言不仅仅是禁锢自由的枷锁,更是摧毁自尊心的一颗炮弹。她不想让人在小事上帮忙,不想照镜子,不想让人看见自己在轮椅上的样子,Georges心领神会,赶走了护工,甚至不愿让女儿进屋探视。所有的细节都是哈内克无声倾泻的洪水,狠狠地冲刷着每个人的心。

       哈内克向来是一个擅于展示人类恶意的导演,无论是早期的冰川三部曲还是后来首度摘得金棕榈的《白丝带》都以极端的手法描绘了无处不在的原罪:肉欲、贪婪、愤怒、怠惰、冷漠、嫉妒。它们被压抑着,在看不见的地方汇成一道道暗流,不断侵蚀着社会和道德的根基,让摄影机下的家庭和生命倾覆。而这一切无非是我们自身的恶意所创造的死循环:毁灭使原罪的数量增殖,原罪使毁灭的过程加速。

      但哈内克此次并非心怀恶意而来。《爱》想表达更多的是对生老病死的无奈,对他人情感上的依赖和一种生命的尊严感。尽管导演的镜头语言一如既往地冰冷,固定机位和几处距离感强烈的长镜头把观众锁在了局外人的位置上,逼仄的室内空间和无法自由活动的Anne使得气氛无比压抑;尽管生命力和耐心的损耗无时无刻不是一种刑求般的折磨,让人焦灼地等待铰链松开的那一刻;尽管影片有一个哈内克式的残酷同释然并存的结局,不断闯入室内的鸽子和放入鲜花如棺椁般被封存的房间直接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打下了烙印。每当Georges以超乎想象的平静和爱意搀扶和安慰Anne的时候,你还是能感觉到镜头背后那双眼睛的悲伤,和安哲罗普洛斯的《塞瑟岛之旅》相似,以冷静的包装封存了一份感性的内容。

       我记得在家中的老相册里看过一张黑白户外照:在看不出天气的海边,外公坐在一块岩石上,穿着松垮的军装,抽着烟。外婆站在离镜头很远的地方,抬头看着天空。路上没有行人。很久以前读过一个故事,在故事的开始,两座巨大岛屿合成一大片陆地。后来它解体,漂往两个方向,岛屿不断分裂,不断风化缩小,最后成了海底的细沙。后来外婆午睡时梦见照片里的场景,醒来后去阳台浇花,终于想起那天有云从头顶狂奔而过,像是通往自由的启示。再后来,他们分开了。
    
       距离和苦难的终点不一定会有幸福,有时妥协与放弃能够避免某些更为可怕的事情发生。Georges同Anne的爱势必会成为驱使一方为另一方终结痛楚的动力。你可以说这种做法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但你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给予自由的方式,一段被迫提前告别的爱情。哈内克写出的故事或许总是显得有些残忍,不过这次它至少套上了一层温柔的外壳。

      缺失了重要部分的生命好比一片逐渐解体的大陆,破碎的部分将跟随地壳和洋流运动的方向四散漂零,就像是存留于他人脑海中关于死者的记忆。时间是不断上涌的潮水,逐渐吞没失去母体的土地,世代更迭之后,他们在世界上留存的大部分痕迹都将被消除,这是死亡和离别使人畏惧的原因。在送走了爱人之后,在构成生活的最后一片陆地漂离之后,Georges追着Anne的幻影离开了公寓。乔伊斯《都柏林人》的终篇旁白般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是的,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落在晦暗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轻轻地落在艾伦沼地上,落在西面山农河汹涌澎湃的黑浪之中。它落在山丘上孤零零的教堂墓地的每一个角落,迈克尔•福瑞就葬在那里。它飘落下来,厚厚地堆积在歪斜的十字架和墓碑上,堆积在小门一根根栅栏的尖顶上,堆积在光秃秃的荆棘丛上。他听着雪花隐隐约约地飘落,慢慢地睡着了,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它们的结局那样,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的身上。”

 5 ) 如果这都不算爱

     巧合的是,今年拿下三大影展头奖的影片都无一例外地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末日将至,我们如何相爱?在《凯撒必须死》中,犯人麻木的灵魂被对戏剧、对自由的爱所拯救,而在《圣殇》中,主人公的自我救赎通过一个虚假但无比真实、残酷的“母爱”得以实现。迈克尔•哈内克则用一部场景单调、人物简单,连片名也只有一个字的《爱》获得了今年电影界最让人瞩目的一座奖杯。

    爱的表达方式千万种,但三部电影都给我们预设了一个极端环境:末日来袭。在走向生命的终点时,我们来到了绝望的地狱入口,这时人还能拥有爱的能力吗?在痛苦、压抑的精神状态下,被文明、理性所包裹的外衣掉下,里面究竟是无法释怀的爱还是无缘无故的恨呢?三部电影都给了我们看似光明的答案,但答案背后的故事却更加耐人寻味。《凯撒必须死》中的犯人在收获灵魂的自由时却又不得不继续面对生命被禁锢的事实。《圣殇》里的岗作从“母爱”中告别了堕落、毫无人性的生活方式,当他开始走向新生时,却又预感到他即将要失去这份爱。《爱》中的老年夫妇,当丈夫细心照料瘫痪的妻子时,我们看到了浓浓的爱意,可当他突然杀死妻子时,我们得到了信息开始变得复杂了,复杂得一时无法接受与理解。

    作为孤独个体的人类,为了逃脱孤独感,而选择将自己最私密的情感与他人来分享。这些人可以是伴侣、家人,也可以是上帝,或者艺术。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依赖。但往往在通往这种依赖的过程中,怀疑与厌倦会提前毁掉这份感情。看来,《爱》中那对夫妻,安娜和乔治斯,他们的感情就更显珍贵。乔治斯是自私的,他不愿意将自己对安娜的爱拿来与别人分享,在安娜重病后,他排斥其他人的来访,甚至是自己的女儿。他只愿意安娜在自己的陪伴下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连一只意外来访的鸽子也不能容忍。哈内克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简单但又极致的爱,它温暖又压抑,幸福却悲凉,这是属于两个人的世界,隐藏着平凡中的躁动与不安。对于安娜也一样,她不愿意呆在医院,不愿他人谈论自己的病情。哈内克在影片中多次将摄影机对准了被凝视的一方,观众能强烈感受到对方投射来的目光,那充满爱的目光。《爱》并不是一曲对爱的赞歌,而是对生命的一种注视,当生命不可抑制地走向衰老和死亡,我们是否能坦然面对?这同时也是对爱的极端考验,考验着人承受力的极限。我们必须在付出与收获失衡的天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影片中乔治斯多次出现幻觉,在满是漏水的楼道上,他被一只胳膊紧紧束缚住,而这正是他对安娜说“你不用愧疚,这种事也有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之后。人也许无法将自己全部交予他人,但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付出的同时渴望回报,在只有付出却无任何回报的情况下,我们的爱是否还能继续向前?哈内克的电影总是在探讨某种意外的突然介入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无论是爱上自己学生的钢琴教师,还是遭遇变态暴徒的可怜人。在面对生活、感情的巨变时,人们的处理方式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难说《爱》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正常或者不正常,但这一切一定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从细心照料到用枕头让爱人窒息再到封锁房间的泰然自若,都是乔治斯自我的反应,观众却无法在主人公的言语中去判断,我们只是在等待,等待死亡的来临,等待电影的结束。

    哈内克是一个不会在电影中轻易表露情感的导演,但在《爱》中首尾两次“亡灵归来”却饱含感情。这是哈内克新的尝试么?至少在某个层面他成功了,观众对那种呼之欲出的情感不会视而不见,但另一个方面,饱满的情感却在削弱电影中的“自然状态”,我们离人物越近,也就离自我越远,我们获得了越多的预设信息,也就越发失去了对电影意义空间的掌控。哈内克深知这一点,所以在特写的频繁使用之后,中远景开始回到电影中,我们也开始对乔治斯感到越来越陌生了。

    我们看到了爱,但也感受到了死亡,爱不应该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可是事实就是这样,安娜的死亡对于她自己,对于乔治斯都是一种解脱,这种行为很难用理性或感性来判断,我们也很难从这样的电影中分析出什么“意义”来。因为悲剧发生了,主人公作出了选择。就是这样?既然爱的表达方式有千万种,那么“爱你爱到杀死你”也应该是其中一种。过多的“为什么”对于哈内克的电影实在多余。他爱她,她也爱他,她病了,他杀死了她,然后电影就结束了,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可是你能说这不算是一次爱的真挚表达么?

 6 ) 《爱》:梦幻与现实交织的隐喻

《爱》讲述了一对年逾八旬的老夫妻在疾病与死亡面前所遭遇的考验,影片感人而直指内心。虽然导演对于电影主题讳而不言,但关于爱情和死亡的终极命题还是充斥在影片的很多细节之中。本文不再对于主题过多阐述,而是通过片中穿插在现实和梦幻之中的隐喻来揭开哈内克极简风格的神秘面纱,看一看导演如何在电影语言的世界里自由变换。
影片进行到中段,安妮的情况逐渐恶化,而乔治已经到了身体负重的边缘,他几乎没有能力照顾她。而她却要选择寻死。所有这些混在一起向年迈的老人袭来,他以往平静的生活步调已然被打乱,这些都在潜意识的梦境里得到了体现。他在漆黑的夜里听到有人按门铃,开门出去,来到公寓的公共走廊,脚下的水冲击而来,他茫然无措的时候,背后伸出一只手,捂住了他的嘴。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那双手苍老无比,就像我们在银幕前看到的安妮那双手一样。这个乱梦带点恐怖的意味,是乔治此时的一种心理写照, 他被生活的迷乱以及妻子提出的死亡要求搅乱了步调,在死亡面前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敬畏与恐惧。
而第二次与现实抽离的场景是出现在乔治的幻觉之中。此时,妻子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她已经全身瘫痪,大小便失禁,生命已有垂危的迹象。乔治已经不能负担照顾她的重任,而只能请护工,安妮像小孩子一样被护工翻来倒去的换尿布,对于一个曾经在艺术舞台上挥洒才情的音乐教授而言,无疑是痛苦的。在这样一个场景过后,出现的是安妮坐在钢琴旁边优雅弹奏的样子,曲调舒缓优美,而弹奏者虽然年迈但却不失风韵,而后,切换到乔治安静的坐在屋里双眼直视的样子——刚才的一幕正是乔治的主观视点,这样一个优雅的安妮和病床上老人的状态实为天壤之别。突然乔治关掉身后的CD机,音乐停止,观众恍然大悟,一切都是乔治的想象。是他在听妻子的作品时对于过往的回忆以及现实的无能为力,在死亡这一严肃不可抗力面前,人的力量实在弱小,只能对于美好时光难再复返发出一声无力的空叹,这亦是一种超现实的期盼。
乔治握着安妮的手安静的为她讲着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童年时光大概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记忆,这一点弗洛伊德给出了很多解释,此处不再赘述。安妮在他的故事里平静下来睡去,此时乔治拿起枕头把妻子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这一场景是本片所有发力点的集中,他把这个讲起来一直都很平静的故事在这一点推到了高潮。时间是一个任性而又容易妥协的雕刻师,在没有疾病侵扰的时候,它会把人雕琢的容颜美好风华正茂,即使老去也依然能够风韵犹在意味绵长,但是疾病来临的时候,它立马就变得面目可憎起来,沦为病魔的帮凶,剥夺人最基本的行动力而最终不留一丝尊严的把人类交到死神手里。在看穿了这一切以后,安妮选择早早的挣脱时间与疾病的这一恶魔计划,而最终把生命交给爱人来抉择,死在那个与她执手一生的人手中,这大概是对于一个竭力要维持自己尊严的人最大的尊重。乔治从外边带来了一些花,把白菊花剪完放到水里,菊花是西式葬礼传统的一部分,而在中国又有着“花中君子”的孤高寓意,从这一点上,安妮把中西方文化对于花儿的寄托完美结合了。可以想象,安妮安静的躺在洁白的床单上,在那个她与丈夫生活了多年的家里,只有他们两个人,不需要那些冗余而又形式的葬礼,只有丈夫守在她的身边,在她的遗体旁边撒上菊花,完成一场真挚而又纯粹的仪式。生命终结于此,让生活在庸常世界里的人们心向往之。
 而在表现乔治祭奠妻子之后赴死的片段实属精妙之笔。乔治从外边买回东西,剪完花,收拾好衣柜然后把屋门用胶带全部封死,意在向观众传递他将与妻子一同离去。在表现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段落时,导演选择了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这时,乔治听到安妮的召唤从床上起来,那边传来哗哗的水声,是安妮在洗碗,然后她穿好衣服走出门去,对乔治说:“你怎么不穿衣服?”这一过程,乔治一言不发只是看着妻子,然后穿上衣服和她一起出门。这一场景是他们生活里最普通的一个片段,放在电影的这个节点,就使得这一片段有了特殊的寓意:本片几乎是一部室内电影,从开始到电影结束,除了影片开始在香榭丽舍歌剧院的两三个场景和二人公车上的一场,其余的全部发生在公寓里。对于两位老人来说,妻子患病以后的情节全部在公寓里,这里就是他们生活的地方,是他们在这个现存世界里寄居的寓所,而最后安妮和乔治穿上衣服离开这里,两人的故事在他们关上房门的那一刻结束全篇。意在告诉观众他们两人终于一起离开了这间屋子,离开了他们存在了几十年的现实世界,他们关上了门,一起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从这一角度去回忆前面的噩梦场景,乔治走出了家门,那个捂住他的手确实是安妮吗?或许,是另一个世界的召唤者也未可知。仅仅用一个最普通的生活场景,把一个场景放到电影里的特殊位置就让故事焕发出不同的意义,导演让我们看到了蒙太奇排列组合式的神奇效果。
关于片中出现两次的鸽子,哈内克虽然一再声称它们并没有特殊的意义,但是,仍然不能不对其作更多表述。鸽子是用来传递信号的工具,又是自由的象征,乔治两遇鸽子,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把它们放飞,不同的是,第二次放鸽,他把这段情节写给了已在天堂的妻子的信里。如同对待鸽子一样,乔治给了她自由和尊严。关于自由,在后半部分相继切出的五幅画也隐约传递出这一信号:安妮在垂危之时,经过护工不经心的照顾,女儿女婿的叨扰,身体每况愈下,以至于拒绝进食,乔治无助的给妻子一个耳光,转而出现的是五幅风景画。这五幅画既是对于刚才这一张力十足的场景的缓冲,又逐一展现广袤的丛林大地天空这些与自由相关的元素。
电影通篇讲述的都是爱与死亡这两个宏大而又深刻的哲学命题,它们似乎很经常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但是却又是那种让人不到生命终结似乎都难看破的东西,哈内克把这两个因素糅合在一个故事中,同时又提出了“痛苦的活着和开心的死去”这一伦理性的悖论。电影和人一样,有其自身的时间性,一个人无论经历多么丰富,也难逃时间阶段的限制;一位年逾七旬的导演和两位已近耄耋的演员,他们共同呈现的作品,不同的人感受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亦有不同看法。从这一点来看,电影漫长的艺术生命又是可喜的。

 短评

痛苦的观影。另附真事:同学家爷爷奶奶,奶奶老人痴呆症,爷爷守着,一日三餐喂稀饭。当年总去他家下棋,上上下下都被老奶奶盯着,那就像两只活着的眼球,附在了一具无生命的躯体上。这么照顾了三五十年,可能是儿女不孝或其他原因。后来,爷爷掐死奶奶,自己上吊,双双没了。当年,听后只是觉得恐怖

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不仅是华服少年鲜衣怒马,也不仅“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或“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如同空镜叠加呈现的效果,爱、死亡、生活皆客观存在,要么我们默默忍受,要么亲手毁去,长达近两小时的温情铺垫后,突如其来的残酷和魔幻,生之荒谬无奈;狭小空间的长镜和调度,青灰色调,自然光线。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苦不堪言,爱如刀割;2.当你遇到影片中的问题,给你一个选择,你愿意选择照顾还是被照顾?3.眼睁睁看着所爱之人遭受痛楚与难堪,却无能为力的悲痛,多么重的痛;4.情节就像让人喝了一杯苏打水,没啥味道却还让舌头残留着一股咸涩味,实在不舒服。开头、结尾的设置稍稍有趣。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每个镜头都透露着冷峻的气度,但与此同时又充满了人的柔软深情。这温柔的残酷,残酷的温柔震彻心扉!无愧金棕榈。

16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生命与死亡就像那只鸽子,抓不住也留不下,只有白头偕老的爱才是永恒。极简克制,内功深厚,诸多意象,细节制胜,绝望压抑,也有难以复述的细腻感动,两个老演员表演太震撼。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年轻的情人们常说,“好想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真的,你们该去看看这个电影——看着生命从你深爱的那个他(她)的躯体里,慢慢离开,无丝毫浪漫可言。老,是件残酷、具体的事情,可笑的是,好像只有死,能勉强抵挡它。哈内克的残忍之处在于,他不讲述寓言,只陈述事实。

24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看过之后缓了好一阵。除了前期宣传的直面生老病死、病痛对爱的折磨外,还有强烈的无力感,渺小的人最终不得不面对的痛苦。极简主义风,密闭空间的情节拓展。空镜用得很棒,让观众有时间去消化剧情带来的情感冲击。冷静到冷酷的哈内克。海报很温柔,电影却不仅有温柔的一面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对恩爱的老头老太太,一天老太太中风瘫痪了,吃喝拉撒都由老头照顾,老头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就用被子把老太太给闷死了。于是大家都感动的哭了。

29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哈内克在一个室内环境里像拍出了无限天地:演员、调度、声、画…对细节锱铢必较。晚上跟一个他的灯光师的朋友吃饭,说到片头长镜重拍了几十次,各种静止、推轨、跟拍,像高山一样险峻刺激,不容丁点差错。两人在餐桌前那一场,那个颜色!光线之美几乎让我尖叫:这种既冒险又无差错只叫人回望古油画。

30分钟前
  • Virgohi21
  • 推荐

每每看见行将就木的老人,悲悯之外,更觉恐怖。老,意味着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记忆衰退;老,意味着肤如沟壑,齿秃发落,面目可憎;老,意味着百病缠身,苟延残喘,与药为伍;老,意味着性格乖戾,思想陈旧,与新鲜事物不能相融……哀莫大于老,可我终归也有老的一天;本片拍出了我心底深深的恐惧。

33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不知不觉就掉下眼泪,那个临别的故事真是谁都无法忍住吧。最后有些魔幻的收尾,如同往常一样地关上门离开,不同的是再也没有人在等谁回来。两个老人没有去讨论未来、讨论生死,但他们的每个举动都牵挂着对方。这样的故事,该多么让人相信爱情却怜惜它的易逝!无愧金棕榈的年度佳作!两位演员太好

3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哈内克真是禽兽啊,艾曼妞丽娃都85了还要演裸戏……

38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是疾病扼死了你的灵魂,占据了你的身体,那躺在床上苟延残喘的,早已不是你。是它杀了你,它还将继续蚕食我们剩余的尊严、爱与回忆。我必须杀了这恶魔,因为我爱你。我的爱人,让我保护你。

43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公寓已然变成爱情坟墓,同时经受内外两股力的打击:护士、女儿造访、鸽子和片头的破锁而入都是外力,威胁着“封闭式爱情”;在死亡面前,彼此的爱是唯一的精神寄托,这是内力,即便“爱你爱到杀死你”也是爱的至高境界。

4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哥又相信爱情了, 哈内克侯孝贤了,小津了。不过中间还有有他标志性的片段,专门吓那些装文雅又贪睡的观众

51分钟前
  • 文西
  • 力荐

Geroge坐在沙发上放着CD,幻臆中Anne在窗前轻轻弹起钢琴曲,恬淡伤感。自此泪水决堤,爱太伟大,以至于无声却动人。两位老人表演真实、震撼,年度最佳电影。

5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爱一个人最幸福的事就是要陪伴他到老。然而我们最不想让爱人看到的,就是自己老去甚至将死时的惨状。永远的悖论。

58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重看了一遍,得承认当年看走眼了。影片真正要表达的是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敬意,敬其对个人尊严与爱的超越肉身存在的完整性的追求。惟结尾捉鸽子戏凸显刻意的意义灌输,可去掉。

1小时前
  • LOOK
  • 推荐

爱,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能得到的唯一甜头,生命在你面前无穷的铺展,没有尊严,无所谓羞耻,你不能嫌它太漫长了。你只是无能为力。

1小时前
  • 眠去
  • 力荐

想起10月中那则夫妻黄河边徘徊12小时,丈夫将瘫痪8年的妻子推入江中的新闻。天朝这是没医保没钱,但有的都是爱。用不了多久,我肯定记不住这部电影的细节,记不住摄影场景和场面调度,甚至记不住那几句戳痛人心的对白,但我能记住那种绝望的情绪,就像老头讲叙自己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那样。★★★★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