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墨中国心

综艺大陆2021

主演:吴樾,钟楚曦,李玉刚,于毅,于湉,陈振濂,王冬龄,钱文忠,沈涛,林杰妮,朱戬

导演:周路莎

 剧照

妙墨中国心 剧照 NO.1
更新时间:2023-07-21 01:56

详细剧情

  笔下五千年,妙墨中国心。《妙墨中国心》由浙江卫视原创打造,是全国首档书法美育交互式电视文艺节目。节目邀请的书法、文化名家和书法爱好者将分别组成“解墨团”和“寻墨团”,从不同视角来探寻书法背后的千年墨韵。节目共六期,从行书、草书、篆书、隶书、楷书、书法之变六个主题揭示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节目寻书法大美,叙中国精神。

 长篇影评

 1 ) 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薪火相传

喝醉后写的字,医生开药写的字,游客对草书的评价既有趣又有些心酸,观看《妙墨中国心》后感受颇深。

游客在杭州西湖边的妙墨赏习屋看着里面的草书,很多年轻人绞尽脑汁也猜不出这是什么字。此时再想,这么优秀的书法字体被年轻人忽视,真的很可惜。但值得庆幸的是,生活中也有很多高手,他们不仅认识很多草书字体还能在旁边的情绪墙上写下一首好字,更值得骄傲的是这个活动也吸引来了很多外国游客,看来中国书法文化在世界上依旧有着很大的影响,看着情绪墙上留下的中国万岁,我爱中国的字样,让我相信中国文化有着被传承的更远,更广的美好前景。

 2 ) 不懂草书,也能欣赏好作品

你认为草书需要被看懂吗?很多人一提起草书,第一反应就是看不懂,不过看不懂草书就不能欣赏一篇好的草书作品的吗?当然不是,其实就算是看不懂草书写的什么字,也不会耽误欣赏草书的艺术之美,就像我们很多人都不会乐谱,但是也能感觉到音乐的动听。一篇好的草书,并不会显得杂乱无章,而是有一种和谐的美,生动灵活中又有流露出某种规则,会让人觉得这是一篇好的作品,而不是作者乱写一气,纵使看不懂,也能感受到作品背后蕴含的某种规律,能体会到作品字里行间展现出的风韵。

看到这个节目以后感觉我对草书的欣赏水准都提高了一个档次,知道欣赏草书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线条的丰富性和变化,字体的方圆,提按顿挫的笔法,墨法的变化与虚实,布白和情绪情感的变化。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多看,多学习,多欣赏,如果能看懂每个字那就再好不过了。

 3 ) 观后感

最近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官方渠道开始去讨论文化认同这件事。在一个长期跟外国人一起工作的环境,作为一个中国人,当我第一次被问到,到底是什么使得中国人是中国人。因为我们讲同一种语言吗?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不一定会说普通话。是因为我们都拿着一样的护照和身份证吗?这应该是醉没有说服力的了吧。虽然我至今没有答案,但是现在这个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这几年似乎很多人有意的让这种流动性慢了下来,在这中间去寻找我们作为共享一个文化背景的一群人的identity。我小时候也练字,所以至今还是会对写得好的书法字体有一种崇拜,一直也相信见字如见人。这跟长相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不好可以体现这个人的对于自己外在体现的一种追求和当年为之付出过的努力。虽然现在也到了初老的年纪,但是每当心乱的时候,还是会想拿出字帖去练两笔。

也特别喜欢这个秀里面结合现代的方式去阐述这些书法作品。因为本身很多人就不是为了追求要达到某种艺术的境界,但是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才是让观众能够记住,跟这个作品本身更贴近生活的东西,也是能够让这些作品为更多人了解,传承下去的精髓。

感谢浙江卫视推出这个被大众忽略已久的主题,期待更多精彩内容。

 4 ) 别人是来看综艺的,我是来补课的

小时候学《兰亭集序》的时候真的没有想到,《兰亭集序》笔法上还有这么多故事,听了这些故事之后甚至对《兰亭集序》又有了新的认识,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感觉这次看节目真的学到了不少东西,一边看综艺一边补充知识的感觉,真的太好了,看起来毫无负担,在娱乐中学习。

节目中寻墨团的那些书法爱好者写的字都好好看,而且我发现我周围字写得好的同学大多都学过书法,为什么学过书法的人写字也好看呢?感觉书法好的人平时写字的时候要比我们一般人认真一些,写字时一般不会有应付和马虎的心态。而且练书法时间久了熟能生巧,她写字时自然而然带入一些书法技巧,不由自主的就写出了自己的风格,练习书法时的一撇一捺,写字技法也融入了日常书写中。就像上王村的小孩,他们从小就练字,已经有自己的书写习惯和风格了。总之,这次看了节目,又让我有了把字练好的动力。

希望这样的综艺能够多一些,好让我们这些已经远离校园的学渣也能有机会学到一点东西,弥补一下以前没有认真学习的遗憾,也让更多人对书法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写一手好字。

 5 ) 来探讨一个问题,书法会不会逐渐消失

节目中有网友提问,现在我们写字的机会很少了,书法会不会消失呢。

我觉得陈老师的回答真的堪称经典。

他大概的意思是,现在大家多数用电脑打字,这是大环境导致的。但是从广义上来讲,书法是一门艺术,就像唱歌一样,很多人唱歌不好,但会追求歌唱艺术。书法同样如此。即使写的少,却也不妨碍这门艺术的流传。更何况,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大众对于文字的认知比较广泛,只要写字就有可能成为书法家。

我本来也担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书法会消失,但是看完《妙墨中国心》这期节目突然释怀了,因为即使在书写很少的大环境下,依然有很多人在专注推广书法这种传统文化。比如公园里有蘸水在地上书写的大爷、有些小区有专门的书法兴趣交流社、学生也开设了书法课程。不管真正练习书法的人有多少,看到书写的文字、挥动笔墨的画面,大家往往都会驻足欣赏,这也是中国人面对书法的一种本能吧。所以,书法肯定也会继续流传,并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并让它发扬光大,对此我充满期待。

 6 ) 文化节目大年将至,《妙墨中国心》的「匠人创造力」值得学习

什么是有匠人精神的创造力?

这个答案可能很多。

但是,其中之一,1号认为,就是能够就着一个小点,不断深挖、不断横拓,从而凿出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

浙江卫视正在播出中的《妙墨中国心》就是有这样一种匠人精神创造力的文化类节目,从一个「书法」的小点,切入中国文化大千世界,从古到今,从历史典故、到社会变迁、到文化审美。

2022年,1号预测将会是一个文化节目大年。这种匠人精神的文化造物法,是即将来袭的文化节目潮,值得借鉴的创作方式。

多棱镜的折射

文化节目,首先应该锚定文化主体的本质属性,由此对其进行影视化再创作。

《妙墨中国心》的原点,就是理解「书法」本身的多面性——

它首先是记录性的载体,而后演化成艺术性的表达,如今成为文化性的符号

因此,对应于文化主体的这种多棱镜式的特质,由此创作的文化节目也要延续这种多棱镜式的风格。所以,《妙墨中国心》并不只是一档在书法言书法的文化节目,而是旁征博引、全面发散,通过书法这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文化的五光十色。

以第四期「隶书篇」为例,通过「隶书」这样一种经典字体——

引申到了社会制度,自汉武帝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汉代即以儒学治国,与此同时,「汉隶」形成了隶书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出现了很多名碑,其中一大经典是蔡邕所主持的《熹平石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定儒家经典石刻,体现了汉代对儒学治国根本的重视;

引申到了传统伦理,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亦是隶书经典名碑,它由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解并书,是十三经中唯一由皇帝注解的经典。而为什么这些谈「孝」的经典会被刻在石碑上?专家回答,「一定是中国人老祖宗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引申到了文明变迁,之所以有了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由于社会对文字书写便捷性和易读性的需求。竹简、木牍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已经失传的古书、律法、文书、信件等等,它们曾对文明的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载体与字体、工具与艺术,在文明变迁中的息息相关的联系;

引申到了货币历史,我们日常所用的人民币,第一套是董必武的书法,第二套开始则是马文蔚的书法,但是为了防伪保密,马老对此事三缄其口,直到80年代才为公众所知。这个故事,既让人觉得亲近,也让人觉得崇高,它体现了老一辈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恰如书法一样含蓄蕴藉、敦朴方正。

而这种多棱镜式的文化折射,不仅服务于节目内容的丰富,也恰如其分地反应了书法这个文化主体的本质属性——

书法,是广泛参与、全面渗透到中华文明的表层、中层与深层当中去的。

作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存续且未有断层的文明,汉字的发明、书法的传续,功不可没。

恰如《妙墨中国心》解墨人、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节目中所说,「我们有汉字,所以保证那么多的人民,在历史上是维系在一个统一状态的。」

多模式的组合

而为了折射出这样一种「多棱镜式的文化特质」,从文艺创作方法论上说,节目就运用了「多模式的类型组合」。

一方面,是多种节目模式的混搭。

观摩《妙墨中国心》,你会在其中看到很多不同类型节目模式的底子,既有户外模式,也有棚内模式。

在户外模式中,又有两种不同的户外模式并行,一种是互动类的户外模式,编排在了节目伊始,在杭州线下做了一个「妙墨赏习屋」,它像是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书法体验馆,它的功能,一方面是「互动体验」,比如让路人们体验传拓、挥墨书写;另一方面是「互动采访」,比如采访路人们是否会写隶书。于是,通过这个模式点,就让《妙墨中国心》接驳了屏上屏下。

另一种则是外拍类的户外模式,比如在本期中,节目组就前往西安碑林,通过实地外拍,让观众们回到历史现场,看到隶书名碑中的经典之作《石台孝经》与《曹全碑》,前者庄重,后者秀美,同为隶书,但却刻下了不同的时代风格。

在棚内模式中,则有三种不同的棚内模式交融,既有问答类,主持人在台上出题,比如,让书法爱好者们在7张图片中分辨出哪些是隶书?这个题目出得非常贴地气,图片中分别是社保卡、象棋、人民银行LOGO、著名经典牌匾等,一下让观众们感觉到陌生的隶书的亲近感;

也有表演类,且表演的形式非常丰富多彩,包括了音乐、舞蹈、戏曲、朗诵等等艺术形式。而这种手法的植入,同样在复刻书法艺术的精髓,所谓「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就是对书法艺术的美学评价。

比如在第一期「行书篇」中,国家话剧院演员吴樾用一段精彩的内心独白,将《祭侄文稿》鲜活地呈现在了舞台之上,观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个胸怀大志、腹有家国的颜真卿,也感同身受于他在书写《祭侄文稿》时的满腔悲愤,全然忘我;

比如在第二期「草书篇」中,历史传说张旭草书创作的技法得灵感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于是,节目组便用武术舞蹈还原了这一情节,用生动的表演将张旭草书的韵律展现的生动可感。

还有访谈类,节目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就是在解墨人与主持人的交谈中,自然而然地带出来。比如,主持人问,隶书为什么称之为隶书?解墨人答,一种可能性是,隶书创制人程邈是底层官吏,隶书就是「隶属」之意。

另一方面,则是多样梯度人群的构建。

在《妙墨中国心》的「场」中,有解墨人、寻墨团、书法爱好者、妙墨赏习屋管理员以及路人群众,等等与书法远近深浅关系有别的人群。

他们之中,有专家,比如棚内的解墨人,他们中有文化学者、书法名家,很多都来自于西泠印社或者长三角文化带,浙江卫视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文化地缘优势,尤其浙江作为书法大省,王羲之、赵孟頫、孙过庭、吴昌硕等历朝历代名家辈出,且中国近现代第一个书法系诞生在浙江的中国美术学院;但也毫不拘泥,比如外拍的短片中,就会与全国各地的书法专家进行交流、切磋。

有同好,比如棚内参与互动的书法爱好者们,他们的水平,从刚刚入门的小白到练笔多年的发烧友,形成了一个开阔的谱系;又如棚内参与表演的文艺工作者,也尽量择选有书法底子的优质艺人,以第四期参与表演《胡笳十八拍》的钟楚曦为例,她本人就是从小练习书法。

还有普通人,主要以棚外在「妙墨赏习屋」的路人们为主,绝大多数没有书法底子。

由此,也就形成了一个有梯度的人群结构,不管你是处在哪个梯队,都有一种身份设定,是以你的层次代入节目之中的。

多层次的体验

多模式的组合,折射出了多棱镜式的文化光彩,也建构出了多层次的作品体验。

于是,对于观众而言,这就成为了一档「多功能」的文化节目:

第一层是「技」,教你写书法的实用技艺。比如隶书的写作诀窍,除了大多数人知道的逆入平出、蚕头燕尾之外,还有很多考究之处,节目中列出了六条小贴士。

第二层是「识」,带你了解书法背后的历史典故。这在上文已有很多展开,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层是「美」,助你理解书法审美的方法论。那些名碑到底美在哪里?《礼器碑》遒劲、生动,《乙瑛碑》厚重、敦厚,《曹全碑》秀美、飘逸,《张迁碑》质朴、方正。

这里,《妙墨中国心》就反应出了一个文化断层现象。事实上,当今普通国人缺乏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力,所以才会出现节目首期,将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票选为大众喜爱度倒数第一。而在观看节目之后,许多观众方才恍然大悟——

原来,书法之美,美不在于「规范」,美在于线条表情的丰富,情感流露的真诚。

同时,为了让观众观摩节目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动线」,节目其实设计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叙事链条——

起初,在户外互动的「妙墨赏习屋」中,观众对书法了解是不多的,大多数人,既不会分辨,也不会书写;

中部,通过访谈、外拍、表演、互动,一步一步地告诉观众朋友们,隶书本身的历史、隶书相关的故事;

收尾,设置一个「挥墨时刻」,先是引出一个共鸣话题——你有多久没有写过信?然后现场书法爱好者们在竹简上用毛笔写下家书。

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从「问-知-行」的链条,鼓励的是观众朋友们在书法这件事上,从不知到知、从知到行的「知行合一」。

1号结语

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国匠人精神的产物。

这种精神,在以浙江卫视引领的「浙系文化节目」中,得到了延续。

自「美好中国」全新战略开启以来,一批具有匠人精神的「浙系文化节目」应运而生,《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万里走单骑》《美好的星城》《超燃美食记》《妙墨中国心》......从诗路文化,到世界遗产,到非遗技艺,到饮食文化,到书法美学,「浙系文化节目」全面开花。

与此同时,打开文化节目格局,打造一批注入文化基因的「泛文化类节目」,刚刚收官的《追梦之无界人生》为社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向榜样;即将播出的《闪光的乐队》用热爱展现追梦力量,跨越时代长河、回归音乐本质;贯穿全年的浙江卫视「超级晚」系列,强化主题创制与公益表达......形成与传统文化相对照的「新文化景观」。

既延续了中国文化共通的内核,又突出了浙江文化特色的表达,既上溯历史,又观照当下,以浙江之窗展现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让「文化节目」成为浙江卫视的「内容高地」,让「文化」成为浙江卫视的「品牌」。

而在即将到来的文化节目大年之中,「浙系文化节目」还会有怎样的创新、怎样的突破,1号将继续带来观察。

 短评

无法确定节目的定位是什么受众,如果是成人就过于低龄,如果是儿童就过于高深。

9分钟前
  • 令希丰
  • 还行

浙江卫视和腾讯也是煞费苦心,花了重金打造的MV片头充满了古装武侠风,又是动态漫画表现,又是实地采访插播,15分钟后才正式开始节目,很难说这是综艺还是真人秀,实际上感觉就是三位专家的清谈书法文化八卦的节目,不过对于书画小白的观众而言,第一期前半段聚集《兰亭集序》,后半段聚集颜真卿书迹,八卦多于史实,倒也不算难以忍受,可以看看。

12分钟前
  • 满江红
  • 还行

这个稍微偏综艺一点,但是是和文化相关的,还行,目前才出一期!

16分钟前
  • 做到了才最开心
  • 力荐

书法类综艺节目,有点央视文化节目的味。专家点评的部分比较有趣。对普通人不是很了解的行书、草书、小篆、篆刻印章等的书法知识作了普及。感觉节目的逻辑性上是不是可以略微调整,比如按照书法的发展顺序和脉络来介绍

17分钟前
  • 宝宝金水
  • 推荐

看了一期。片头构图漂亮。适合全家一起看的节目。高手在民间,路人阿姨的笑容和字都好看的呀。最近读完的小说里有一段关于书法的描写,然后又想把字帖找出来练一下,结果今天就看到这个节目。然而别人送的帖和自己买的都还没练过呢。倒是以前的同事,坚持练书法多年,现今写得不错。

21分钟前
  • 祭司(Ojas)
  • 还行

编导的初心还不错,花架子有,但中心还都在书法上,不过这么大舞台的文化沙龙+舞台剧,嘉宾不尴尬?

25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书法名家讲的都挺好的,说实实在在的话,而不是一个个头衔净唬人。策划创意还是不错的,尤其户外的一些装置设计

30分钟前
  • 无边界
  • 推荐

小众曲高和寡的效果

33分钟前
  • CATCH-22
  • 推荐

看得出还是下了一些功夫,但有一种往上够够不到央视,往下靠靠不到B站的尴尬感…

35分钟前
  • 飞机飞过五月天
  • 还行

学到知识了,不错,篆隶草行楷

36分钟前
  • 丽地呼声
  • 力荐

请专家来讲述的环节比较有意思,演员演绎书法背景也不错,就是请一群不懂书法的人来练字就比较无聊——就算是为了拉近和普通人的距离,找书法专业的学生或是有一定基础的学员岂不是更好?年轻的小哥表演和写字也都不行,还不如拉几个书法网红来Battle。可能节目是想兼顾专业和大众,但现在这个效果,两方面都没达到。

41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无聊

46分钟前
  • 嗨嗨嗨
  • 较差

不行,完全不行,从各方面来说做得都不够。只是拿捏了一个书法的灵感(或许还为国内第一家做书法真人秀节目沾沾自喜),就很快推动付诸实施,从舞美、嘉宾及节目形式上都暴露了中国蓝的自大。看了前三集,充斥着一种没有文化装有文化的虚伪感,很难称得上是合格的电视节目。

48分钟前
  • 弥之
  • 较差

了解了一些书法知识和它们的背后故事;应该是中国首个书法综艺吧,有点意思。

53分钟前
  • 闻果
  • 推荐

唉,多好的题材啊!非要弄的和娱乐综艺一样,弄成中国诗词大会那种不好吗?唉,让人痛心啊!

55分钟前
  • 鲍阿威
  • 较差

不错。本以为把书法搞成综艺会“浅尝辄止”,但这档节目还是在书法普及和文化深度上做到了兼顾。听听《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抽空拿起笔练练毛笔字或钢笔字,都对身心大有裨益。

60分钟前
  • 承泽明
  • 还行

3.7分吧,适合全家一起看的节目,有一点趣味又富含知识性,篆书那一期还挺有意思的。舞台效果还八错,人文知识也讲的挺有趣的,感觉整体节目的脉络有点弱。

1小时前
  • 今者吾丧我
  • 推荐

最近在练字,正好看到这个节目。适合跟长辈一起看。很有文化底蕴很用心的制作,看完又有了练字的动力。可能年纪大了,越来越对这种传统的风雅的东西感兴趣,比那些偶像撕名牌的节目有意义多了。把“写出来好看的字且独一无二的字(不临摹),且会模仿别人的字” 加入我的任务清单 3ed

1小时前
  • momo
  • 力荐

汉字其实是现存的最具特色的文化标的,我非常建议书写用简体而阅读时看繁体字。那个路人大爷说的好啊:“现在中国人连字都不写了,还认得什么草书?中国人的文字现在好多人都不重视”——虽然我也不认得那个字,实际上张旭的狂草我一个字也认不了。这节目立意赞!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

连看了两期关于行书和草书。能够有精神和知识上面的收获,我们对于书法艺术的鉴赏基础确实相比于音乐、绘画来说太少。想学一点草书!

1小时前
  • Mutoc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