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情片加拿大2019

主演:加布里埃尔·德阿尔梅达·弗雷塔斯,泽维尔·多兰,皮埃尔-卢克·冯克,萨谬尔·霍普金斯,Antoine Pilon,Adib Alkhalidey,Micheline Bernard,安娜·多尔瓦尔,Marilyn Castonguay,凯瑟琳·布吕内,哈里斯·迪金森,Camille Felton,安妮-玛丽·卡迪厄,Monique Spaziani,雅克·拉瓦雷,露易丝·博巴迪尔

导演:泽维尔·多兰

播放地址

 剧照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7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8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9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7

详细剧情

两个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为功课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剧情需要而接吻。这亲密的一刻引发了一连串事件的连锁反应,由最初一些让他们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性取向,到后来甚至改变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性质和关系,甚至更广泛地改变了他们的社交圈。

 长篇影评

 1 ) 依然爱多兰

多兰最生活的一部 那个17岁张牙舞爪痛哭流涕的天才少年,原来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了呢,没有关注他的这些年,时间仿佛倏忽而过,再次观看多兰现在的电影,感觉他像少年时就陪伴着我成长的挚友,我们在工作后分开多年,如今再度相遇,熟悉又陌生,怀念又新鲜,大家境遇不同,但都在努力面对到了这个年龄出现的各种问题,尽量用着成年人的方式处理。 构图,特写,色彩,音乐,很多兰。还有多兰偏爱的群体吵吵的凌乱镜头,是熟悉的配方了。但确实有不同。30岁的多兰,少了凌厉和傲然,多了温柔,我很喜欢。以前的片子,看完让人感觉能和这个世界干一架,干完架还要眼角朝下斜瞥一眼,叼着烟头,散发着轻蔑地离去。现在,依然有棱角,有挣扎,但也有妥协,无奈,包容,希望。可能是我也快30了吧。 片中的挚友们也给我这样的感觉。 另外还想说说作为演员的多兰。可能是天才导演的名号太大,其实他作为演员也很出色啊,他的角色情绪代入感强,真实自然,动人而不夸张,片中的马克西姆让人怜爱,真的像隔壁家住的小青年,有一点点让人想到shelter里的漫画家男主,但因为片子的质感,马克西姆更鲜活强韧,他的忧郁也更隐秘。 确认我依然爱多兰

 2 ) 他和他:友谊,是没有性的爱情

看死君:花园”第21期,我们要聊的是泽维尔·多兰去年的新作《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曾入围第72届戛纳电影节。

如今迈入30岁的多兰,其“天才导演”的光环已然黯淡;即便影迷们始终爱他,但也不得不承认,他近几年的作品如《只是世界尽头》《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等,确实不如初出茅庐时的作品更具灵气和创造力。

对多兰而言,立足同志题材的《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或许更像是一部回归平常心之作,正如我们在去年戛纳时推送的影评所说:多兰并非江郎才尽,他只是更需要沉淀

栏目| 花园

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

他和他相遇。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但又不止那么简单。因为有一天......他们亲吻了。

这是泽维尔·多兰的电影《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的一个故事的起点。那个吻之后,两人开始玩起了心照不宣,却让彼此的关系显得更为紧张而尴尬,甚至僵硬得不知所措。

这一切也许全都拜那个电影所赐,谁让他们参演了呢,谁又能知道竟然还有吻戏呢。

但未尝又不是什么坏事。这或许正是两人之间打开心扉的好时机。就像法国小说家左拉所说的那样:“吻是一个向嘴诉说代替向耳朵倾吐的秘密。”

两个男人之间的秘密,就像一道无形的墙。他们往往无力也没有勇气去打破它。

多兰非常擅长、也极为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感觉:一种高度饱和的窒息感,在空中不断地翻转,然后慢慢被稀释。彼此之间的隐秘心事,如此悠长,却还要笑脸相迎。眼神流动间,不经意的沉默转瞬即逝。

周围的一片欢乐,让这种感觉慢慢发酵,悄无声息的;一如马克西姆额头的鲜血莫名其妙地渗出,一如马蒂亚斯怅然若失地在水中游走。

这种感觉是神秘的,敏感的,浪漫的,细微的。它旨在向观众传达一种内在的焦虑情绪: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必然会发生一段危险关系。

多兰亲自饰演的马克西姆,在影片中是让人心疼的角色。从生理上而言,他是一个有“瑕疵”的人,脸部有一片胎记;而从心理上,他有一个让他头疼的老妈,母子之间再现了《我杀了我妈妈》的经典撕逼场景。

很多时候,马克西姆好像都是一个人,在朋友聚会上他也总是独自咬着自己的手指。他渴望爱,渴望未来,他将人生的赌注都下在了澳大利亚:他即将动身去往墨尔本。

同时,他还需要一封介绍信。马蒂亚斯的父亲为马克西姆写的这封信。信早已写成,代由马蒂亚斯转交,只是却迟迟没有交到马克西姆手里。

因为马蒂亚斯知道,信一旦交出,离别的日子就要来了,索性还不如能拖几天是几天。

在营造两人之间的心境时,多兰显得颇有心得,他没有给彼此多次交锋的机会,而是分别展现两人的生活,用局部的细节来浓缩各自的情绪。

比如办公室那个盆栽,马蒂亚斯之前有过一段长久的注视。后来它被搬走了,留下可有可无的痕迹。这代表了什么呢?我们可以说,这盆栽就是离开的马克西姆,而马蒂亚斯非常想念他;也可以说,这盆栽是两人之间的回忆,是彼此最美好的时光,而如今却物是人非。

联想到出现在影片后半段的那幅画:两人在七岁那年,曾经画过一片叫“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农场。或许,这盆栽又让他想起了那座怀有儿时梦想的农场。

两人都有着“农场情结”,都有着身不由己的命运。他们的身体远远分开,心灵却一直紧紧依靠。他们是一类人,他们的秘密将在那个暴风雨之夜被银幕之外的我们所知晓。

通过暴风雨之夜的窗户,看两个男人小心翼翼地亲热,这无疑是浪漫的,也注定是忧愁的。他们最终只是止于亲吻和爱抚而已。他们依然是好朋友。他们更符合多兰心中所想的那样:友谊是没有性的爱。

所以你会发现,友谊较于同性之恋占了更大的篇幅。全片用太多不知疲倦的短镜头,来对准朋友们之间的欢乐时光。他们彼此聊天说笑玩游戏,仿佛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他们好像无所事事,就像天空中的云,终日漫无目的地漂浮。

他们始终沉浸在看似躁动的状态中,青春的气息在他们身上环绕,似乎填补了填补了太多的无聊和空虚。他们围绕在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如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想必,身为导演的多兰旨在营造一种平衡,一边是他们友谊的欢乐,一边是主人公们的生活。

最难得的是,这帮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地合理、真切和自然。他们的蓬勃朝气,他们的肆意盎然,他们的无限活力。他们宛如一帮长不大的少年,在搅闹着这个不尽如人意的世界。

与其说这是一部同性电影,不如说这更像是一部关乎什么是友谊的电影。多兰不耐其烦地去展现男人之间的友谊,其实就是在告诉观众:嘿!友谊是个挺美好的东西呢!

想想影片中的那些男孩,他们好像都不曾长大,难免纠葛,难免困惑,难免多情,难免幼稚;但他们又是一群多么真诚、可爱、有趣的人啊!

所以,我早已猜到了结尾的模样。我就是知道,在马克西姆即将出发的那一天,他的好朋友一定会在门口等着他,插着兜不可一世的样子,眼神藏着笑意。

他和他离别。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他们注定会是一辈子的好朋友。

栏目| 花园;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3 ) 多兰几乎把天才的灵光都用完了……

在过去10年间,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几乎把天才的灵光都用完了。作为戛纳的“亲生子”,多兰从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在戛纳“导演双周”一鸣惊人,之后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轻而易举地入围戛纳,《幻想的爱》和《双面劳伦斯》相继入围“一种注目”,《妈咪》(2014)首次入围主竞赛就拿下评审团特别奖,《只是世界尽头》(2016)更是破天荒地夺得评审团大奖,距金棕榈仅一步之遥。可惜的是,也是从这部《只是世界尽头》开始,不少影评人看出他作品局限的一面,以及一成不变的作者风格,逐渐陷入自我复制的死胡同。而2018年全明星阵容助阵的首部英语片《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不出所料没能入围戛纳,而去年这部新作《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虽然重回主竞赛,却更像是给这位电影天才的一种变相的补偿和安慰。

多兰向来的题材与受众均比较窄,针锋相对的母子关系与性意识的自我认同,类型也往往逃不出家庭伦理室内剧的范畴,类型格局不够大气,这也许与他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这部新片也不例外,故事讲述两个童年时代的好朋友,在一次朋友聚会里重遇,因为一个简单的吻,而引发出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件。尽管不能完全说多兰已江郎才尽,但这次只能在必不可少的母子争吵情节和万花筒般的流行歌配乐里找回他所剩无几的个人风格。唯一的亮点在于叙事上,他尝试不用任何闪回镜头去讲述一段跨越10多年的感情故事,还设置了一个“倒计时”式的时间结构,制造出一种愈加紧凑强势的节奏感。

导演勇于挑战的精神值得鼓励,可惜他的功力依然未够精湛,整体看下来仍然像是流水账的日记片段,难以找到太多触动人心的高光时刻。这种私人化的叙事必须建立在精心编排的人物对话和情绪刻画上,而接近漫画勾勒人物的方式令人感到平淡无味。母子关系与男性情谊这两条线索各自为政,难以在结构和意义上有彼此推进的时刻,感觉导演更像是呆在舒适的安全区里懒于创新和思考。如果说戛纳的几位老前辈诸如肯·洛奇和达内兄弟自我重复的风格值得包容的话,那么多兰这种平庸无趣的自我复制就不可原谅了,因为他显然有更多未知而有趣的题材值得去挖掘。

 4 ) 马蒂和马克西的农场

在题材上能看出多兰的自我创新,但与母亲的家庭线上比较重复之前的思维,但文本的呈现方式即形式也是影片评价的标准,在这方面我很惊喜,《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视觉效果乃至带给我的各种感官印象都极其出色。

不只是爱情,这也是很好的处理,本篇没有涉及,也许有时间会聊几句。

①配乐

本片的配乐是绝对的亮点之一,量不多,也不聒噪,但每一首都与剪辑以及电影节奏紧密相连,实现几个场景的动态衔接与跳转,不突兀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观感的能动调控。

②镜头

又以下这么四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刻,会连带着镜头语言分析谈一谈我的想法:

㈠马蒂妹妹的短片作业拍摄时,二人不自然地转向彼此,而第一个吻被看似无情地切断。关于二人关系亲密与否的疑问本来被寄托在这场戏中,干净的剪切绝非偶然,在使观众“失望”的同时也为后期观看体验提供更强烈的引索。这时开始,接吻戏从现在的影像属性到后期转变为马蒂一切精神起伏的来源,一个转化的过程贯穿全篇,既道明了事件原由又缓慢解决了困惑。可谓“弃小得大”。

㈡马蒂游泳“迷路”的镜头。

运用了对视觉冲击很大的跟拍方式,,企图用“运动与伴随”实现角色与观众进入封闭梦境,对马蒂来说,这也是他逃避自己无法求解与马克西关系的一种方式,就像所有在感情生活中迷茫的人一样,影片没有企图塑造“同志特殊性”,把追求真正的自我拍好才成功,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多兰做得很好,至少比很多刻板的同志片精准且细致。

㈢“偷窥”镜头开“后窗”。

在暗处拍摄规则亮处的视觉体验很奇特,影片出现了许多次,马蒂与马克西合站的窗口,二人感情宣泄时伴随雨点落下的厨房侧窗,后者伴随这类似偷窥性质的深、浅焦镜头,与二人小心试探的心情相衬,观众跟着镜头也有一种对窥欲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接吻镜头的视觉空白。

㈣摇镜头。

与㈢是同时段发生的,当马蒂百般寻找到马克西所在的那间房是,镜头没有给到马克西,但通过马蒂的反应:小动作、偷瞄、倚在门上、偷笑,我们可以猜出马克西就在这里,随后一个摇镜头看到了坐在桌子上的马克西,由于之前给过观众心理预期,气氛烘托到位,两人关系的急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想陪你过这个周末,下个周末,每个周末。

希望看到多兰更多作品,青年导演(还是想这么叫)肩上的担子,说实话真的不轻。

 5 ) 我就是永远喜欢多兰!

我真的是多兰狂热粉。这部依然很喜欢,虽然多兰确实拍的内容有点重复自己,永远是自我探索和母子关系,但是永远能打动我。这部多兰没有过多炫技哎,以往多兰总是喜欢用强烈的色彩等,视觉上很震撼。这部压抑冷静的讲述直戳我心。我喜欢多兰电影里的年轻,一点儿都没觉得喧闹,喜欢他永远的自我。虽然自我可能使他裹足不前,但我就是喜欢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Matt这还算性向不明吗?我觉得很明显是深柜啊!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对Maxi的感情之后对Maxi真的好过分啊!看得我好愤怒!但是他俩就是这种纠结和纠缠很妙。前一秒Matt还说人家Maxi墨水脸,下一秒就对着人家脸上的胎记狂亲。又是下雨天两个人控制不住压抑的情感,但是整部电影就蛮克制的,特别想看的Frank的妹妹给他俩拍的电影,让他俩意识到自己对对方感情的那段激烈吻戏一直没有放出来,超想看。但是不放出来,只放片段里的意象这种克制的表达处理的很好。下雨天释放的激情也是,激烈kiss之后Maxi要去脱Matt裤子居然被Matt阻止了,不是吧不是吧,怎么这样?先开始撩,过来找Maxi然后锁门亲吻Maxi的是你哎,能不能做完?不过做完就没有纠结感了。也不是说电影完全克制,他俩的时而克制时而激烈,其他的感情都很爆裂。最后Maxi知道Matt早就收到了推荐信却不给他的反应拍得太好了,Maxi应该是意识到Matt不想让他走,他的爱情不是单向的吧,多兰真的作为演员也很可以,我见犹怜啊!Maxi太惨了太惨了。他麻麻太神经了,这种时而给你一颗糖的亲情真的是剧毒。不爱就不要偶尔施舍这些亲情。最后Maxi推开门看到了对他微笑的Matt耶,是不是意味着Matt终于对自己坦诚了?他出现了Maxi是不是不用走了?也不知道Maxi非要走的理由啊,他英语又不好,去澳大利亚也是做一样的事情,除了逃离麻麻好像没有别的理由。要是留下来也能不和妈妈来往就好了。这种留白结局我统一按HE处理,Matt决定面对自己,和Maxi和和美美 这就是我觉得故事之后的走向了。Maxi不要走啊!他的朋友们真的很好,我很能get到他们这堆朋友们相爱相杀的友情哎,真的只有年轻导演拍的出这么激烈这么真挚这么混乱的少年友情。他们都是青梅竹马吧,他朋友们的麻麻也都好好,为什么只有Maxi的妈妈这么差劲?又违法犯罪又天天辱骂殴打Maxi,恶心死了,活该去睡大街没人管啊,这个疯子!总之就是这部也很喜欢,很多场景也是特别有感觉,比如Matt去游泳,下雨天从外面拍的透过窗帘看到的Matt和Maxi亲吻和十指相扣的画面,Maxi在家下面看到妈妈和哥哥在一起之后的落寞崩溃,Matt的出逃。真希望故事之后会是好结局啊,Matt这都心里只有Maxi了不会还要和他女朋友在一起吧,啊,其实他女朋友也好好啊!他好幸福!他妈妈也是最好!反正我眼里就是HE了,Maxi推门看到Matt之后的反应就让我相信这会是HE了!我好肤浅啊,看到评论都在分析多兰的技法啊之类的,感觉我应该去看看鉴赏电影的书再来宣告我喜欢多兰。不过随心评论也很好,我就是喜欢。多兰作为导演作为编剧作为演员在我眼里都是非常杰出的。

 6 ) 多兰真的失去才华了吗?

这部影片中有很多不够完美的地方。

第一个,妈妈与儿子的冲突。我相信我们都看过我杀了我妈妈,那么对于这一个情节,其实我不太喜欢,我知道多兰在尝试塑造自己年少悲惨的经历,但为什么要再一次重复我杀了我妈妈,而不是另寻出发点,家庭的悲惨为什么不可以从父亲,以及其它家庭成员的角度出发,即使有复制我杀了我妈妈的嫌疑,也总比再一次一成不变的重复来的好些。

第二个,马克西姆对马蒂亚斯的爱表达的不够到位。通观影片,会发现有很多处铺垫在暗示马蒂亚斯对马克西姆的爱,比如,一直不愿提及曾和马克西姆接过吻,对拍电影要和马克西姆接吻显得很抗拒,拍完后游泳游的精疲力尽,因为马克西姆即将出国,工作时心不在焉,拿到推荐信不告诉马克西姆,和女朋友在车中因影片的事大吵,在餐馆看到形似马克西姆的人会惊喜,会担忧,又会失望,甚至,连他见老板的办公室内出现的花的衰落与遗弃,可以说,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马蒂亚斯深爱马克西姆,然而,我却并没有看出来马克西姆深爱马蒂亚斯,或许马克西姆真的很爱马蒂亚斯,但就我所看到的,他的爱比起马克西姆对他的显得不够。好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情难接吻,以及马克西姆的哭戏总算拍的让我感觉马克西姆也爱着马蒂亚斯。

第三,对于结尾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手法在我看来显得有点取巧。或许多兰不想塑造出单纯的be或he,或者多兰纯粹为了避免麻烦,或者多兰为了给观影者留下思考的空间。然而,这样的处理似乎又是最好的,但总让我有股淡淡的失落感。

或许你会好奇我说了这么多缺点,为什么会打五星?

我不懂摄影,不懂剪辑,然而,至少我懂多兰做到了他说过的话。多兰一直致力于弱化性取向,弱化同志元素,让大众观看的时候想的不是他的取向,而是更加普遍的爱情,亲情,友情等。从这点来说,他避免了处理马蒂亚斯与女朋友的关系,因为如果要处理的话,他们注定会分手,毕竟我没看到任何爱情。他聚集在马蒂亚斯的个人感受,让大众了解到一个深爱同性的平凡人自我觉醒过程的痛苦,这点我们可以从影片快结尾的party中马蒂亚斯的爆发以及他在和马克西姆接吻后痛苦的拒绝忍耐都可以看出。可以说,多兰反而做到很多拍同性影片的导演都没做到的事情,最了解自己的永远是自己。我们只是最平凡不过的lgbtq的成员之一,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给自己贴上标签?殊不知,标签贴久了就会形成刻版印象。在多兰的这部电影中,你甚至看不出人物的性取向,谁又能肯定马蒂亚斯是gay,仅仅因为他爱马克西姆吗?那么他是bi吗,是straight吗?我们都不知道,这也正是多兰不同于其它导演的地方。去掉了标签,仅仅聚集在两个相爱的男人面临即将分别的痛苦,无奈。这看似平凡,却又何尝不是映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会面临的最平常不过的经历。

诚然,多兰的我杀了我妈妈与双面劳伦斯等作品更加出色。然而,我却认为,在拍摄最普通不过的同影题材时,并没有几个导演能做到多兰这种地步。多兰并不是没有才华,而是大众都期盼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多兰,却忽略了多兰注定不会成为他们眼中的多兰。

有人说,多兰急功近利,因为年少成名压力大近年来拍了很多作品大众都不太满意。可是,他真的不是你一厢情愿的急功近利吗?你又知道什么?

我打五星的确是因为我是多兰的粉丝,不然我可能只会给四星,因为这部影片并非完美。可我想说,这部影片值得五星,因为它传达出了多兰想要表达的体现的。

我之所以写影评是因为看到了几个影评都在批判这部影片,而我觉得多兰值得更好。我很想说,你们真的是喜欢引起别人注意力的slut。

多兰的才华毋庸置疑,试问,又有几个人能像他一样集导演,编剧,演员于一身却保持本色传达自己想传达的不受外物所累?

 短评

男孩们吵吵闹闹,只有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意识到他们需要成长,不能再是男孩。一个吻将他们留住,也将多兰自己留住。不妨认为是多兰创作困境的投射,他在这一部还是没能迈出那一步,但是来日方长。

4分钟前
  • iMcFlurry
  • 推荐

一个吻究竟在逼迫着谁?相较于爱情,母子关系一直被多兰摆在更重要的创作位置。这种羁绊,也着实投射到了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这两个角色之上。彼此不经意的逼迫,弹拨着妄图假寐的悸动之心。尽管细节上略有粗糙,但情感的真挚假不了。

9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A / 在水床上入眠后便在湖中迷路,争吵后出神许久伤口的血才流出,办公室里萎蔫的植物被清走后留下沙土的痕迹……某些感知经过波动投射被潜在地延宕,恰如被电影镜头唤出的吻最终幻化为醉意与雨水落下。可那些几近消逝的复沓真的意味着什么吗?它们不意味着什么,也不指示确定的方向,只是让人遁入当下的时间,或是呼应一些美妙的可能,而这些可能尚未到来。/ 二刷。往复的蓄力-动作,每次循环又伴随着标记的星丛:言语的、装饰物的、姿态的、影像的。还有最突出的胎记——几乎算不上生理特征,反而像是一次对“阿莫多瓦红”的抽象提炼与显影式镌刻。其质态的转化张弛将情绪逼迫至语言边缘,却并不指引人物或填充为符号关系,只是在其周身清扫出模糊的距离。

1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虽然哭了但是电影还是有很多问题,9102年了还在讲自我性向认知和挣扎,没有生活的阅历、环境的阻力、时间的跨度却还要硬拗悲伤,戏剧冲突都在表面,剧作和表演也有问题,特别是和阿莫多瓦一比相形见绌。但爱情真好啊,一个炽烈的吻将一切定格,这一幕想一直重复看下去。

1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拒绝上价值,一部饶雪漫式纯粹、唯美又伤感的偶像剧(褒义),少男(少女)残破的梦在现实面前彻底分崩离析。不是错付了爱,是想付却根本无处可付。爱情没有中间值,铁了心踩灭,或者放开了燃烧,成年人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整理情绪,压抑感情。影像上强化了无处安放的焦灼感,多兰明明是王子气质,为什么总是演如此窘迫又卑微的角色。

1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多兰同学第74724736284736次向直男示爱。

18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Super-impressionist and expressionist,多兰就是当代的Bergman,用精准的镜头切入情感,黎明,POV转另一个POV,游水。成功结合Almodovar和Gus van Sant(这对情侣像极了My Own Private Idaho),奏出的是不同焰火宣言的苦痛之歌。要是结尾几场戏能收那么一点点。相信多兰还会有很多杰作。

21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2019Top3。足以让人忘记《约翰·多诺万》的存在,继续《只是世界尽头》将单一人物拆解为多人物的写作,因此尽管表达方式和语言环境都是当下的,我们却仍然能直接感受到他对伯格曼的承继。游戏与撕扯,既是群像、人际的,也是个体、内心的,具体情境的呈现和潜藏情感的发掘得以融合,一种杰出的外化方式,一位远超近年所有“家庭剧”题材导演的作者。所以,当然是Xavier&Himself。

22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力荐

must have been a deadly kiss.

26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推荐

带着新作品重返戛纳的多兰戏里戏外都在哭,梨花带雨。明显看出来片头还没做,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做得太仓促了,很多地方没有想到位,大量镜头存在再拿捏时长的必要,剪辑凌乱,想让其HOLD的地方短半秒,有些地方则显得长半秒,多兰drama的一面时不时蹦出来。这部作品依然是多兰式的大段大段喧闹的日常碎片,中间夹杂着“向诗歌取经”而来的音乐韵脚和意像抒情,讲述两个老友因为拍摄一部朋友的个人小电影发现彼此情根深种的故事。我非常喜欢多兰把晃动的镜头怼到人脸上拍特写的风格,这善于捕捉未被世事污染的青年人耳鬓厮磨的快活和亲密无间。希望他能再好好剪辑一下。主角马蒂亚斯真是太可爱了,处处都透着性感,我很喜欢(我喜欢的往往没啥演技)。

30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全五星为敬,多兰名副其实的light of his generation

34分钟前
  • 💛
  • 力荐

仿佛被偷看了初中时候的日记那般精准地戳中我,相似的经历加成,甚至比Mommy还要使我共情。从客厅派对两个人无视大象到雷雨高潮,情绪积累涌到头顶。以及他真的放了两个版本的Song for Zula,我简直想抱住他狂亲。/兰是不是长高了,最后还致谢了Lucas,看来关系是真的不错

38分钟前
  • 五加皮
  • 力荐

回归一种关注水准(可能还不到)的夜店兰。

39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再拿奖天理难容

44分钟前
  • 柯诺
  • 较差

后半部分还算走心,但前半部分的兄弟会情谊太南了。N多对白不知所云,多兰毁容出演依旧自恋,单独截几段当MV可还行,剩下的emmm…(二刷挂上字幕后好多了)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半滴吻,就可以翻江倒海。只是早已照着成功人士的范式套进去,脖子勒得过紧,连直面内心的罅隙都摸不着了。年近三十还要这般纠结,悲哀得来,又让这场道别愈发拧巴。一条街的霓虹都做了这波动的背景,依然错得雨降雪落。还是小时候纯粹,喜欢就是喜欢,水彩笔涂出的农场,全是只属于二人的未来,披金戴银都灿烂不过的畅想。三星半。@爱酷电影周。(多兰的假胎记还怪好看的)

4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当我在Olympia2看着多兰新片(配乐和摄影真的很绝)被真挚的掉眼泪,朋友在电影宫对面偶遇了多兰本人:)

48分钟前
  • 奈奈酱
  • 力荐

2.5 (亲儿子不能总是惯着啊,真的长不大了)

5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首映完全场80%的人都没走,鼓掌十几分钟。戳到了很私人的点,成为戛纳第二部哭崩的电影。就算objectively speaking感觉就是一种关注的水平,和主竞赛差一整个lady bird,也不妨碍dolan小天使可爱的要命呀!mua!

56分钟前
  • 户回
  • 还行

8/10。一个简单纯粹的少年成长故事,马路的落叶、办公室的植物、闪烁的电灯,一切都是最简单的符号比喻,我在屏幕前骂一句“幼稚鬼”后泪流满面。两个男孩是多兰的两面,一个依旧在母子关系中挣扎,一个想假装成熟迎合大众。你不用成为阿莫多瓦,你就是多兰自己。戛纳这个父亲可以包容你的幼稚,慢慢长大。

58分钟前
  • 乍暖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