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

动画片美国2020

主演:杰米·福克斯,蒂娜·菲,菲利西亚·拉斯海德,阿米尔-卡利布·汤普森,戴维德·迪格斯,格拉汉姆·诺顿,瑞切尔·豪斯,艾莉丝·布拉加,理查德·艾欧阿德,唐尼尔·罗林斯,安吉拉·贝塞特,马戈·霍尔,罗德莎·琼斯,韦斯·斯塔迪,沙基纳·贾弗里,福琼·费姆斯特,卡鲁姆·格兰特,泽诺比娅·谢罗夫,朱恩·斯奎布,凯茜·卡瓦蒂妮,罗纳尔多·德尔·卡门,埃利萨皮·艾萨克,杰森·佩斯,科拉·尚波米耶

导演:彼特·道格特,凯普·鲍尔斯

 剧照

心灵奇旅 剧照 NO.1心灵奇旅 剧照 NO.2心灵奇旅 剧照 NO.3心灵奇旅 剧照 NO.4心灵奇旅 剧照 NO.5心灵奇旅 剧照 NO.6心灵奇旅 剧照 NO.13心灵奇旅 剧照 NO.14心灵奇旅 剧照 NO.15心灵奇旅 剧照 NO.16心灵奇旅 剧照 NO.17心灵奇旅 剧照 NO.18心灵奇旅 剧照 NO.19心灵奇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5:40

详细剧情

究竟是什么塑造了真正的你?电影将聚焦乔伊·高纳(杰米·福克斯配音)。这位中学音乐老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在纽约最好的爵士俱乐部演奏。但一个小失误把他从纽约的街道带到了一个奇幻的地方“生之来处”(the Great Before)。在那里,灵魂们获得培训,在前往地球之前将获得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决心要回到地球生活的乔伊认识了一个早熟的灵魂“二十二”(蒂娜·菲 配音),二十二一直找不到自己对于人类生活的兴趣。随着乔伊不断试图向二十二展示生命的精彩之处,他也将领悟一些人生终极问题的答案。

 长篇影评

 1 ) 落在掌心的竹蜻蜓

因为美国疫情仍旧严峻,皮克斯新电影上映这样每年的固定节目,我们本应是在影院吃吃爆米花喝喝大杯汽水的,今年也只能改在自家客厅通过订阅Disney+进行线上观影,好在仍有大包薯片和饮料在手,关掉灯静静体会这每一年都带来的熟悉又不同的感动,心想2020或许再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圣诞礼物了。(对不起啦,《真爱至上》,今年圣诞暂时没空重温了,笑)

有趣的是,我们看到半小时左右家里wifi突然坏了,不得不暂停了十分钟,于是正好起身舒展舒展筋骨,顺便猜接下来的剧情走向。在此之前电影的情节是有点像…林克莱特的《摇滚校园》?Joe是一个心怀爵士钢琴家梦想的中学老师,每天和小孩子打交道,虽不顺利,家人也不支持,但也未曾放弃。导演说,Joe肯定最后是留在冥界了,把22成功感化之后送她去了地球,同时意外发现自己是当心灵导师的料,于是放弃生命留下来感化其他的小朋友。而我反驳说,切,那这样子音乐家的梦想就是说说而已吗,Joe肯定回地球了,继续追求音乐家的梦想,但是他后来还是发现自己当老师更合适,所以留在中学继续教书啦。这两个版本的剧本听上去倒是都能说得通,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此时网路正好恢复,于是抱着好奇皮克斯到底会如何发展这个故事的心态,我们按下了继续播放的按钮——

皮克斯不愧是皮克斯啊!想象力大无边!半小时左右开始的情节转折不仅令人忍俊不禁,而且出人意料地深刻,同时又不是那种“给你指明一条人生路”或者“加油啊你是最棒的不要放弃梦想”的传统鸡汤,它把结局选择权交给了观众(Joe最终选择了哪个职业呢?22的地球徽章上最后一瓣“火花”来自哪里呢?这些都不重要),留下遐想和回味的同时,又是那么地动人,对了,这就是好多好多皮克斯电影给人的感受吧,但是这样的感动每次又是那么的不一样——同样是讲“冥界”的《寻梦环游记》,主题更加传统,说的是不论是在哪个世界,一家人都要整整齐齐,幸福是依靠记忆而存在的,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家人;而《心灵奇旅》,更像是生活的狂风骤雨之后的一双温暖的援手: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相似的片段吧,22缩在一个最黑暗的角落里身边都是无穷无尽的否定的声音,“你这个废柴”、“认命吧”、“你看看别人”blah blah,此时Joe伸出他的手,对22说,“你准备好了”,无需过多解释。没错,哪怕是对着天空发呆,在马路牙子上乱晃,《心灵奇旅》就像一双诚恳的握着你的手,告诉你那都是有意义的,生活的“火花”在于你看待它的角度,跑得累了,就停下来发发呆,休息一下,会有一片漂亮的叶子从金灿灿的大树飘落,恰好停在你的手心。那片落叶,是不是很像哆啦A梦的竹蜻蜓呢,如此普通却有拯救一个灵魂的魔力。

如果说《心灵奇旅》和《摇滚校园》或《寻梦环游记》更多是在剧情方面有相似之处,结束时看着字幕滚动时我更多想到的是大师泰伦斯·马力克的《生命之树》。Joe在弥留之际回溯自己的一生,想强调自己音乐家梦想的他,却意外找到了许多其他的落脚点,不论是有音乐天赋却时时想放弃的学生,还是从未互相交换人生故事的理发师老友,Joe的人物形象由这些碎片化的生活细节拼凑完整——是香味漫溢的披萨,是喜欢的洗发水牌子,是给老人的钢琴课,是妈妈珍藏的羊毛西服,是放学回家骑着单车的自由自在,是沙滩上海浪淹没双脚的微凉。马力克的作品都很强调生活的细节,自然光拍摄,情绪流动配合角色的旁白等等,有时候会感觉晦涩难懂,难以跟上,需要额外地静下心来细品;而《心灵奇旅》,用更通俗直接的方式,把“回溯一生”这样可以是很沉重的话题用轻松又具象的方式讲了出来,对“冥界”的展示也是不输《头脑特工队》天马行空一般的想象力,实在让人惊叹。

每次看皮克斯的电影都要夸一下他们登峰造极的技术,视觉效果等等,在他们身上的确没有“夸累了”这一说的,因为不论何时看到,都会惊叹故事和人物已经如此高水准的情况下,怎么还能在制作上同时趋于完美,大到纽约市一景一木的完美重现(我好怀念车水马龙热热闹闹的纽约啊!这部电影就像给纽约的情书一般太令人感动了!),小到主角西装上一条小小褶皱的真实还原,制作人员倾注的心血体现在电影的每一帧画面。而说到画面细节就不得不提一句,真的羡慕国内可以在影院看到它,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补上,这样制作水准的电影在影院享受一定是效果加成的。《心灵奇旅》是一部爵士乐占很大比重的电影,演奏时主角Joe的手指配合音乐的流淌精湛而准确,自然放松的姿态让人感觉亲临大师现场演奏会一般;奥斯卡获奖组合Trent Reznor和Atticus Ross制作的原声音乐是那么贴合又不喧宾夺主,印象里他们总是和芬奇合作(《社交网络》、《龙纹身的女孩》),快节奏的电子节拍擅长制造悬疑紧张的气氛,而在《心灵奇旅》,惬意又自由的爵士乐就像Joe的衣服或礼帽,像人物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一样浑然天成,带着纽约秋天的暖意,是这个喧嚣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带来的重击或许都不是“狂风骤雨”那么简单,多少被冲散的家庭、失去后再也无法复得的人生、一辈子都难以磨灭的伤痕,都发生在这短短又无比漫长的一年,它甚至还未结束,我已经觉得自己老了十岁,身心俱疲。《心灵奇旅》在这样一个非比寻常的圣诞节上映,自有它疗愈的意义,对于很多挣扎在温饱、梦想似乎无比遥远的人来说,一句“没关系的你可以”简单却无比重要,圣诞节本是家人团聚的时刻,疫情影响下更多的只能独自度过,这样的日子里,一部老少咸宜、抚慰心灵的文艺作品是多么重要,或许我们现在还未意识到,但很多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那个不寻常的圣诞节,有这样一部好电影。

(快去买票看!!!!!!)

 2 ) 看皮克斯的人长大了

《怪兽电力公司》是我小时候记忆里最早看过,并且印象最深的皮克斯动画。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在小学的电脑机房里,两个同学分享一台电脑看电影的场景。《怪兽电力公司》时间不长,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间被分配成了三四节电脑课才能完整地看完。每节电脑课上课铃还没响,所有同学都已经乖乖穿好鞋套在教室门口排队了,下课铃打了也不愿意回自己教室,就为了能够多看几分钟电影。

我之所以对《怪兽电力公司》印象如此深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小时候胆子非常非常小,在漆黑一团的夜里,对自己床底、衣柜和厚厚的窗帘之下的景象有着深刻的恐惧。每当晚上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就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害怕窗外会有什么东西惩罚晚上迟迟不睡觉的小孩,或者从床底下伸出一只手,抓住我没盖好被子的身体。我说不上来自己到底是在害怕什么,我所恐惧的东西没有一种具象的实体,甚至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直到我看了《怪兽电力公司》,里面有一个毛茸茸的怪物和一个滑溜溜的怪物专门负责半夜吓小孩,获取怪物世界所需要的能源。

小时候的我当然不至于分不清现实和电影,但《怪兽电力公司》确实消解了我入睡前无缘由的恐惧。它让我对自己的恐惧有了一个具体的想象,让我在每次想象衣柜里面会发生什么恐怖的事情的时候,都会马上联想到苏利文毛茸茸的样子和大眼仔麦克,以及电影里那个被怪物爱护的幸运女孩。

有时候天真地会觉得我就是那个幸运女孩,怪物会偷偷保护我

从创作题材和画面角度来说,动画非常容易让观众把它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不会有太多人对动画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更不会有人把动画情节当成真的,投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凉宫春日》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二次元名言“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无论动画里的虚拟人物怎么违背牛顿定律上天入地,都不必太当真,因为动画本身就是脱离真实世界的想象的载体。

但一切到了皮克斯电影里,就变得不一样了。皮克斯就好像是一个偷窥小孩心思的专家。在别人眼里,小孩的生活就是上学和玩乐,但是在皮克斯眼里,它知道孩子们说不出口的小心思,它知道有些小孩会害怕床底下的梦魇,知道有些小孩在马路上牢牢握着爸爸的手是害怕自己可能会走丢,知道有些小孩有着把自己拴在气球上起飞的梦想,也知道有些小孩相信自己所有的玩具都是有生命的,是自己一生的朋友。它不但知道这些小心思,还懂得把这些心思具像化,做成动画放到电影情节里去。每个小孩都能在皮克斯电影里找到自己,因为它照出了自己内心世界不为人知的小小角落;每个小孩都爱皮克斯电影,因为他们可以在电影里解开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结。

神奇的是,那个不敢自己一个人睡觉的我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却还在为皮克斯的电影落泪。我总能感觉到,在皮克斯的电影里,我还是一个小孩;我长大了,皮克斯电影也在长大。

让大人也落泪的动画

作为老牌动画公司,皮克斯动画一向走“合家欢”路线,老少皆宜,以大胆的色彩取悦儿童,再用温情的情节感动所有观众。大多数合家欢式动画电影都有一个熟悉的套路,就是讲述一个冒险故事,通过牺牲/团聚/突破阻碍等方式渲染气氛,随后在故事的结局升华主题。

这种方式老套,却有效,套路住了小孩子们,但雷同的剧情发展很难让成年人们对合家欢式的动画电影有所期待。这种叙述方式到了皮克斯2015年的《头脑特工队》里就变了一个样。在电影中期,代表大脑快乐情绪的“乐乐”和大脑在孩提时代幻想出来的朋友 “冰棒”一起掉入了大脑世界中负责遗忘记忆的记忆垃圾场,为了避免主人公遗忘自己快乐的情绪,冰棒选择牺牲了自己,让乐乐一个人坐上火箭回到了大脑的控制台,自己却留在了记忆垃圾场,被主人公永远地遗忘了。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是个已经工作了好几年的大人了,提前好几天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提前好几年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唯一可以让你休息的周末还要被家务活塞满,想来电影院看部电影放松放松,看到这里却突然让你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些努力回忆却再也想不起来的快乐记忆。旧时美好的回忆被新的快乐代替,动画电影告诉你,这是因为旧的回忆牺牲了自己。皮克斯让成年人在电影院里落泪,不是因为他们被剧情安排刻意煽情了,而是因为他们在为自己落泪。

因为皮克斯的电影,长大了以后的我还在天真地相信我的大脑里真的有这么一个记忆垃圾场。孩提时代幻想出来的朋友在这里一边守护着我幼稚的愿望,一边默默消失了。

《头脑特工队》罕见地讨论了成长过程中“情绪”的变化,在这之后,皮克斯通过《寻梦环游记》讨论了生与死的问题。《心灵奇旅》或许可以被视为皮克斯探讨生活哲学问题的另一种尝试,这一次,它讨论了“灵魂”。

Joe是个高中音乐老师,指挥着高中里的一支糟糕的乐队。高中音乐老师只是他应付家里的兼职,他真正的梦想是能够像个真正的音乐人一样和自己崇拜的乐手一起同台演出。有一天,他终于得到了千载难逢上台演出的机会,这次不是在咖啡馆里弹钢琴,而是能够在爵士酒吧里和著名的爵士乐手一起合奏。得到机会以后他在兴奋过了头,在街上把自己摔得人魂分离。

Joe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灵魂,险些赴上往生的阶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迟迟不乐意投胎的灵魂“编号22”,误打误撞中,22的灵魂掉进了Joe躺在纽约医院病床上的身体里,而Joe的灵魂却掉进了一只猫的身上。Joe要求22帮助他实现自己音乐的梦想,同时也向初次来到地球 的22展示人世的美好。

Joe是个很幸运的人,因为大多数热爱音乐的人最终都没能像他一样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只不过他同时也是个很倒霉的人,在紧要关头摔得魂飞魄散了,这种胜利果实近在咫尺却无法触及的感受换谁都忍不了,因此他极力避免自己去往生世界,他还有梦想没能实现。

但真正激发Joe产生强大意愿的,是当他在展览馆里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他看到自己一生平庸、孤独,怀揣着炙热的音乐热情却屡屡碰壁,教着并没有什么音乐乐趣的学生。看到这里,越想越凄楚,明明有一个点亮自己人生的机会,这辈子只有这样一次,他不想无所作为地死去。

Joe和22看着躺在病床上垂死的自己

可这就是我们现实当中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音乐家、艺术家、作家、导演、科学家……这些以创造力为主的职业,一生中总有大大小小的平台或者奖项展示他们阶段性努力的成果,他们更容易有具体奋斗的目标。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普普通通地平凡过来的,最后都迷失在了自己的工作里。电影里有一个情节,Joe在“灵魂出窍”区看到了一个失去自我的怪物一边喃喃自语一边向他们冲来,被一群嬉皮士解救以后,发现这个失去自我的怪物实际上是一个一直在重复工作到麻木失神的基金经理。

这是一个成年人才会懂的苦涩笑话。小孩哪会懂得基金经理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业,也不会懂得坐在电脑前每天做同样的事情,做到只剩下肌肉记忆、大脑开始神游放空的工作状态。偶尔我们这样的社畜会突然回过神来,拷问自己一句:嗯?我到底在干嘛啊?然后赶紧仔细核对工作细节,接着继续释放自己的肌肉记忆。在动画里,基金经理豁然开朗,甩开文件和电脑大笑着跑出去。现实里呢?不敢。

在这个“灵魂出窍”区,除了那些迷失在自己生活里的人,还有许多全心全意沉浸在自己爱好中的人。对Joe来说,他弹奏钢琴就可以让自己灵魂出窍,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钢琴。这种沉浸在自己快乐的时刻每个人都体验过,沉浸在一部电影里就是一个半小时灵魂出窍的时间,打开一个游戏就可以让人灵魂出窍几天几夜。我在高一的时候曾经加入过学校的管乐队,在此之前我只有自己独奏的经验,从来没有体验过乐队合奏是什么样的感觉。当指挥棒落下的那一刻,在同一时间,所有的乐器根据自己的乐谱吹出了第一个音,不同乐器高低声响从我的四面八方侵袭而来,我吹出的音符,和其他音符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更为完整、丰富、震撼的乐曲,连脚下的木地板也一起在共振。这是我第一次,以物理的方式体会到被音乐包围,被音乐沉醉。和《头脑特工队》的处理方式一样,《心灵奇旅》把生活中的这种抽象体验用更直观的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它真实地描绘了当一个人沉浸于一样东西的时候过于投入,忘却了周遭一切的场景。

我在高中管乐队里忘我演奏的状态就和动画里这个姑娘差不多

沉浸于钢琴的Joe

22迟迟无法获得投胎的通行证,是因为他无法找到自己生命的“火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哲学、烹饪、音乐、艺术……什么都提不起他的兴趣。他不小心跳进Joe的身体,体验了一把人世一日游,吃了披萨、在理发店里瞎扯、挤了纽约地铁、在大街上跌跌撞撞地又蹦又跳。最后它坐在爵士酒吧门口——就是那个能够实现Joe梦想的入口,开始觉得当个人类或许还真的不错。他向Joe真诚地发问:为什么我的火花就不能是走走路,看看天呢?

你们看,像不像满月抓阄和被逼着上兴趣班的小孩?为什么兴趣班里没有睡觉兴趣班这个选项呢?我的人生志向就是嫁给被子,只有被子可以坚定不移地温暖我的一切,而且没那么多废话。为什么不行呢?

Joe是长大后的我们,22是我们藏在内心里的小朋友。

正在长大的皮克斯

音乐主题和互换身体这两个元素,在有一定观影量的观众面前早已屡见不鲜,许多音乐主题的电影有个共通的问题就是强行插入歌舞、打断电影叙事节奏;互换身体一般着重体现身体的不适应性,相同题材看多了也难免会觉得千篇一律。

在互换身体的情节设置上,由于误入人类身体的22是初次来到地球,他蹒跚学步的样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刚出生、对周遭一切环境都感到好奇的婴儿。大人们对这个世界已经熟络到失去了新鲜感,就像水里的鱼不会再因为自己身处大海而激动万分一样。但22的表现就像我们平常会在小孩身上看到的那样,永远可以用大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来体验这个世界。

为《心灵奇旅》的配乐是Michael Trent Reznor和Atticus Ross,他们曾经凭借《社交网络》获得金球奖最佳原创音乐和奥斯卡奖最佳原创音乐。或许很多人从未听说过Reznor和Ross的名字,但他们组建的乐队九寸钉却是美国90年代以来最著名的工业金属乐队之一,拿过两座格莱美奖,2020年入选了摇滚名人堂。很难想象皮克斯会找来一个工业金属乐队来为动画电影配乐,尽管Reznor和Ross也是专业的电影配乐艺术家,此前为配乐的电影却和动画电影的欢快风格大相径庭。

但看了电影以后,我才发现一直以来,动画电影的配乐风格早就被我们的思维定势给固化了,而《心灵奇旅》的配乐正在打破动画电影配乐的局限。

本来以为这是一部爵士乐为主的音乐电影,但事实上电影配乐主要分为三种场景:以主角Joe为视角的爵士乐场景、纽约街头的生活场景和灵魂世界的场景。灵魂世界里的音乐设计非常精彩,它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宏大,低沉悠扬的配乐让人感觉自己的灵魂是被丢进宇宙隧道里的一颗粒子。配乐艺术家就好像是用音乐递给了孩子们一副望远镜,让他们看到这个世界更丰富更深层的部分。

演奏钢琴的Joe Gardner

现实中为Joe Gardner演奏钢琴配乐的Jon Batiste

和其他色彩缤纷、风格可爱的动画电影背道而驰,在美术设计上,《心灵奇旅》和《头脑特工队》中关于抽象事物的形象设计也非常相似,都用了色调简洁的蓬松粒子小人的形象。《心灵奇旅》的设计更加大胆,灵魂宇宙的几个“量子体”管理人员形象直接仿照了毕加索式的连笔抽象画。通往往生世界的阶梯,直接设计成了黑白简笔画,出了白描的阶梯,剩下的就是无尽的黑暗。

我们可以发现,在《心灵奇旅》的美术逻辑上,概念越是抽象的东西,美术设计也越是抽象,越是具体的东西,美术设计也越具体、越细节化。从小朋友的观影角度来说,让他们更容易区分灵魂、往世、来世、现世的概念,美术效果也更加精彩丰富。谁说小朋友就一定对毕加索的画和黑白线描不感兴趣的?

为什么皮克斯电影和别的动画电影不一样?因为它不会真的把小孩当成小孩,也不会真的把大人当成大人。

--------------------

从各方面来看,《心灵奇旅》都是一部优质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今年最好的美国电影。截止到现在豆瓣9.1分,也证明了它在影迷心目中不俗的表现。可惜现在《心灵奇旅》的院线排片非常低,上映首日全国排片只有3%,没有什么宣传,很多观众甚至都没听说过这部电影。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去电影院支持这部优秀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

 3 ) 没有人不配活着,精彩的人生,平庸的人生都值得被歌颂。(22号灵魂究竟代表什么意思?)

观看此片一定要明白一个关键的问题——核心角色第22号灵魂究竟代表了什么群体?为什么一定是第22这个数字?

超级适合今年的电影,可以这么说,这是迪士尼皮克斯献给绝望之年的生之狂想曲!

迪士尼的画面和情感冲击+皮克斯的脑洞和哲思,绝对是最无敌的!

2020,死这个字离我们前所未有的近。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让我们疲惫不堪。而这部迪士尼皮克斯的《心灵奇旅》来的正是时候,电影很好看,也很催泪,全片里最精彩的部分预告片里一点都没有出现,皮克斯这次真是留了一手。

如果说关于灵魂要训练然后才能重归地球,灵魂研修世界概念的设定精彩程度是A级,那么最后一波波关于生活中火花绽放的情感冲击,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这些看点都让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立刻飙到S级!让每一个曾经爱过生活又对生活失望过的平凡打工人飙泪!

这部100分钟的电影做到了让你看完电影后会对生活有全新的期待,关键还不是猛打鸡汤那种振奋人心,是一种穿越骨头抚摸你灵魂的温柔与安慰,是一种对你和生活勇敢搏斗却失败过的认可,仿佛一个智者轻轻的拍拍你的肩告诉你,没有人不配活着,精彩的人生,平庸的人生都值得被歌颂。

观看此片一定要明白一个关键的问题——核心角色第22号灵魂究竟代表了什么群体?为什么一定是第22这个数字?

皮克斯随机取的?显然不是。

一,22这个数字和塔罗牌有关。

塔罗牌恰好有22张主牌,从第0张的“愚者”开始到第21张的“世界”这22张牌象征了人在不同阶段的各种命运,各种人生状态,以及展现的各种性格,22张塔罗牌代表着一段完整的人生旅程,代表着生于死的轮回,代表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与周而复始,也为接下来第22号灵魂展开一段前所未有的地球人生之旅的剧情做铺垫。

二,22这个数字代表着一点邪恶,代表着坏,在影片里代表灰暗,消极的一面,代表负面情绪

古以色列国王耶罗波安从公元前930年到公元前909年统治了一共22年。此后的公元前874年至公元前853年的22年内,亚哈国王同样统治了以色列。他被认为是犹太史上最恶的国王,而且在他之后被认为是第二坏的国王亚蒙在他22岁的时候开始了他的统治。

在影片里,第22号灵魂一开始真的很坏,很讨厌,她洋洋自得的告诉爵士男主joe之前自己曾经成功“搞垮”过n个正能量导师,那些导师都是我们人类世界响当当的名人,包括特蕾莎修女,拳王阿里,林肯总统等等,第22号灵魂拒绝他们的帮助,表示自己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喜欢,什么都提不起自己一点点的热情,是一个负能量爆出天际的灵魂,是一个丧文化千年终极学者。

三,22这个数字似乎代表了22岁的心智年龄.

虽然22灵魂号称自己已经存在千年,但她的心智就像一个22岁的臭屁小孩,22号灵魂代表着美国年轻一代,垮掉的一代,他们总是对什么都无所谓,对什么都提不起自己兴趣,能力没有多大,脾气却大的不得了,然后还觉得这样的自己很酷。

理解了22个数字带个22号灵魂的含义,让我们更加理解了这个角色与爵士男主的反差。

不同22号灵魂灰暗的,消极的,厌世的一面,男主是正向的,阳光的,闪亮的,最勇于追梦的那一类人。

两个性格反差的角色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活法。

有意思的是,爵士男主从一开始不接受现实,刚死掉进灵魂“修炼场”里时始终说着我不能死,我绝对不能死!而最后呢?这里先不做剧透了。

精彩的人生和平庸的人生,你会选哪种?

精彩的人生是——我的人生已经足够精彩,就算我即可赴死,我也别无遗憾。

平庸的人生是——我碌碌无为度过平庸的一生,但我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没有哪一种人生比哪一种人生更好,更高贵。

不是每一个人一出生就会有自己的绝活,有自己的闪光火花之处,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会成功。成功的人生是少数,失败平庸的人生是多数。比起瞩目,耀眼的人生,那些认真生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的平凡人生更值得被歌颂。

那些爵士男主与22号灵魂在重归地球生活后火花瞬间的闪回让我们感动不已。

人生的火花不仅仅是那些闪耀成功的瞬间,更是那些平凡的瞬间。

那些瞬间是人生第一次体验味觉的披萨,是理发店的棒棒糖,是妈妈的缝衣针线,是给地铁站流浪歌手的面包,是纷纷落下的金黄秋叶,是街角的第一缕阳光,是夜晚天台绽放的烟花,和母亲在海边散步时的夕阳。

这些男主joe和22号灵魂生活里火花的瞬间之所以让我们想哭是因为这让我们想到自己的生活,这些瞬间我们曾经也紧紧抓住过,但慢慢的,我们因为忙碌的工作,因为跟随世俗的匆忙结婚生子,因为对于金钱权力的不停追逐,这些美好的瞬间都被我们都淡忘了,被我们亲手丢弃了。

你问问自己,你有多久没有一个人好好欣赏下你下班回家时的日落了?

有很多所谓成功人士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虚的,这些不能让你吃上饭,

但我想说,这些生之花火绽放的瞬间虽然不能让我们填饱肚子,但却足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变得不贫瘠。

《心灵奇旅》里另外一个高光片段是“忘我之境”的设定,也就是灵魂暂时停留的地方。

可能是濒死体验时的灵魂出窍,可能是禅修时的入定,可能是疯子的神游等等。

这个有趣又结合现实世界里宗教学,神秘学的设定更加体现了皮克斯立足在现实之上的疯狂想象力。

在忘我之境里,有两种人,两种状态。

一种是投入状态时忘记自我,一个是迷失状态下没有自我。

这个我太有感触了,投入一件事可以让我们的灵魂从乏味的世界里短暂的超脱出来。

投入一件事是解决我们人生中大多数空虚浮躁时刻的好方法,生活中那些火花随即咔咔绽放,可能是一次浮光掠影的大银幕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可能是一本书里代入主人公故事人生的醉生梦死,可能是一次游戏里通宵战斗的刀光剑影,也可能是一次赌下所有勇气的爱恨情仇。

很多事情你之所以觉得无聊,只是你没彻底投入进去罢了。Joe对爵士乐的投入让他进入忘我的快乐源泉中,生活中的你也可以,一旦投入做一件事,做作业不会无聊,做ppt不会无聊,上班不会无聊,烧菜不会无聊,跑步不会无聊,谈恋爱更不会无聊。进入状态后,连在家里拖个地板都能独自舞上一曲华尔兹。

所以,朋友,投入一件事,彻底投入一件事,享受它,并为之奋斗,为之疯狂,慢慢的,你也可以像电影里的爵士男主和22号灵魂一样,找到你生命中的终极火花。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一个人。

最后讲一个故事,我一高中音乐老师,很凶,几乎每天都穿黑色的衣服,他曾在我们不听他讲话,在课堂上胡闹的时候当场砸了他的吉他,我永远记得他那天愤怒的说,我在这里教你们这班兔崽子音乐真是浪费我的青春。我也永远记得多年后某个夜晚,那天我和同事们去一家酒吧喝酒的时候遇见了他了,他剃了一个光头,穿一件亮亮的花衬衫,和一帮光头朋友,在舞台上自在的唱着夏日爵士乐。

他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火花,找到了自己生活里最关键的那块拼图,看完电影的你呢?

 4 ) 电影还没上映评论区就有人拿zzzq来兴风作浪了,那就对线吧

(本文皆为跟电影无关的题外话,只是希望大家在点进评论区后不被另一长评毁掉好心情而写,写完也觉得有点不至于,但由于我真的很爱皮克斯也爱道导也爱诺兰,忍不住还是想回嘴。也希望在影片上映后,观众都能用心体会主创真正想向大家传达的内容。)

就很离谱。

先不说本片讲的就是黑人灵魂乐并且导演之一就是黑人,影片中现实世界的设定也是基于其个人生活,这都要算政治正确的话,怎样的一部由黑人主创的电影才能不算是政治正确?而诺兰那部,你说说是哪个设定要求他得是白皮肤了。

“皮克斯和诺兰20多年都没启用过黑人当第一主角,现在终于也屈服于政治正确了?”

“皮克斯之前还做了一部同性主题的短片,这一定也是因为政治正确。”

嗯?听上去你莫非其实是在夸赞政治正确,肯定了它为少数群体(这个说法可能也不准确,懂得就行,下同)带来的长久以来都缺失的关注与机会?

政治正确中应该被摒弃的糟粕是披着伪善粉饰太平,虽然安排了少数群体的角色实际却无关紧要、塑造得敷衍脸谱、加重刻板印象,以及为了应付zzzq把少数群体强行安排在不适合他们的角色和剧情上的现象。那么相应努力的方向则应是塑造出更多有血有肉、贴近现实、让少数群体有机会展示自身魅力从而淡化偏见的角色与故事。但一些人借着反对政治正确矫枉过正的由头,以公正之名反过来大行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性向歧视之恶,以声讨其执行方法不对、不真诚为借口扭曲矛盾到完全否定增加多样化的初衷,巴不得趁此抹杀所有少数群体的机会。

当少数群体是无关紧要的配角:是白人/男人的施舍,一定要有个女性角色做点缀/黑人必死定律罢了。

当少数群体担当举足轻重的主角:不是靠zzzq他们怎么演得到主角,好像现实中他们真有那么重要一样。

当主流与少数群体戏份对半开:搞这么平均是形式主义,是虚伪。

当影片专门聚焦少数群体:与我何关,谁要看为了专门冲奥斯卡才搞的电影。

当影片展现少数群体的艰难现状:又在卖惨,他们靠这个得到的还不够多吗。

当影片故意把少数群体置于一个与现实错位的地位来达到反讽的艺术效果:是白人的阴谋,故意开这种空头支票麻痹世人。

反正怎么样他们都有得说,要让这些人来当选角导演和编剧的话,那怕不是有色人种和LGBTQ+演员会在大银幕灭绝,而女性角色将全部审美同质化并无关痛痒。这样看来,政治正确客观上保障了少数群体电影从业者的工作机会,反而是某些反政治正确警察给了政治正确合理存在的理由。

至于质疑电影公司启用少数群体是动机不纯的,这也是一个没有太大意义的话题。

首先,电影公司投钱拍电影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钱,有良心的电影公司他们可能同时也在乎其他重要的事,但没有钱都是白搭。而拍一部关注少数群体的电影,是综合了品牌公关、后续效益与社会责任的综合商业决策,你纠结投资人的动机,那99%的电影都别看了。不要一杆子打翻所有创作者,即便用来拍电影的钱是虚伪的,也不代表电影所驱动的每一个电影人、所激励到的观众就不真实;

其次,所谓的蹭政治正确热度它之所以热,是因为这些话题的确是当今世界的热点,你要抵抗的是伪善的政治正确,而不是这股多样性的趋势。再说了,取悦多数观众就是正确,讨好少数群体就是犯贱?

最后,你不能妄想现阶段所有既得利益者能慷慨地主动让出一部分他们所享受的权利并且还得发自真心。政治正确或许是有些人的惺惺作态,是面子上的妥协,但因为他们不是真心的所以少数群体干脆连这点该得的权益也不能要了是吗?

说远了。中心思想就是,皮克斯一直致力于为它影片中高概念的落地挑选最适合的世界观、角色与故事,也不乏对世间被忽视的群体与文化表达关怀(拉塞特是个遗憾但不能因为他抹杀一切)。所以,不要拿你对zzzq盲目的抵触、对少数群体狭隘的偏见来毁掉这其中积极美好的事物。既然墨西哥亡灵节文化的Coco和法国料理文化的鼠王能当之无愧地摘得奥斯卡,凭什么黑人音乐文化的Soul在未上映前就得被你扣上一顶只是蹭zzzq红利的帽子,到底是瞧不起道导,瞧不起皮克斯还是你压根就是种族歧视,大家心知肚明。

最后,推荐大家去看上影节期间推出的导演及主创访谈,能让你更充分地了解本片的灵感来源、世界观构建以及为什么要选择黑人和灵魂乐作为主题。预祝影片成功。

——————————————————

P.S. 如果你喜欢的某个主流群体身份的角色被改成了少数群体,你需要想清楚你恼火的对象到底该是谁。

一个原白人/男性/异性恋角色被改成有色人种/女性/同性恋,做出这个决定的电影公司、游戏公司高层,大概率他们的身份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同样地,一个创造出有色人种角色却敷衍抹黑,一个写独立女性却逃不开悬浮职场、只会全天候打击出轨男性和小三的制作方,也基本不会是由有色人种和女性主导,这些人根本不在乎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他们对于少数群体提出的需求简单粗暴地以这种“有名的角色改改让你们演总行了吧”的形式一刀切地处理,然后惹恼主流观众后把矛盾焦点转移回少数群体,让人质疑最初选择为自己争取过权利的他们。做出这种事的始作俑者、被利用的观众玩家和利用这点为自己谋私利的部分少数群体自身,都是可笑又可恨的。

至于一个纯原创的新角色,一个肤色、性别、性向对于其人物设定根本无关紧要的角色,一个本就是为贴合作品创作思想或是为关注少数群体现状而安排的角色,Ta被设置为少数群体,并且还塑造得十分立体出彩,从结果上客观地起到消除对立、淡化歧视、帮助更多人了解的作用,那不管Ta的创作初衷是不是出于政治正确,这都称不上是一件“坏事”,更不该成为你反过来抨击少数群体的武器。

(一个正面创作的例子就是Zootopia,其导演之一是Gay,编剧主导为亚裔女性。)

大家在批判不伦不类的花木兰真人版时都心如明镜地把矛头指向了迪士尼和新西兰女导演而不是全体亚裔演员,希望观众在对待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鱼、网飞猎魔人、华纳蝙蝠女侠、环球007时也能擦亮双眼。

另外,审美霸凌并不比种族歧视或性别歧视高级很多,在找反政治正确的借口时最好换一个。

 5 ) “活在你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皮克斯动画长片由五个维度有机组成:脑洞大开的创意+引人入胜的故事+革新进取的技术+超凡脱俗的美术+共鸣共情的理念。于是,在上一部五个维度全面达标的《料理鼠王》(也是MTC上皮克斯最高分保持者)推出13年之后,我终于等来了这一部《心灵奇旅》,本文就从这五个维度依次展开讨论。

几年前,看完皮克斯的《头脑特工队》,我留下的短评是:“只能说本片是一部很好的心理学科普作品。但问题恰恰在于,由于它太过拘泥于科学上的正确,其实已经没有给想象力留出太多余地。至于非专业人士普遍给出想象力天马行空这样的赞美,恰恰说明了科学发现之旅本身就是人世间最瑰丽的创造,而艺术需要做的,是比科学走得更远。”

那么,谢天谢地,在皮克斯新作《心灵奇旅》中,创作者没有重蹈覆辙,其最核心的设定——灵魂与肉身可以分离——更是站在了心理学的对立面,取用的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脑洞大开的创意向来是皮克斯作品的灵魂,这一次,通过甩开科学的束缚,他们充分地做到了。艺术本来就不必迁就科学,本片两大核心场景“生之来处”和“忘我之境”都是想象力爆棚的艺术创造。创意立住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在此基础上,《心灵奇旅》的叙事来了个大胆的反套路。本来,皮克斯作品是以擅长讲好莱坞式的故事而著称,剧情的起承转合常常精心算计,只要算计得好,观众就非常受用。而这一次,故事从一开始就在反套路:看开场课堂戏你以为接下来会是《弦动我心》式的春风化雨,结果它只是一个人物背景交代;正当男主角Joe获得梦寐以求的演出机会你以为接下来要展现他的人生巅峰时,他却突然摔得灵魂出窍;到最后演出成功你以为会有什么思想升华,Joe却给出了另外一番感慨。

与反套路的剧情相得益彰,原声配乐也是反套路的。皮克斯舍弃了常用的恢弘交响乐,换上了爵士乐和电子乐(中间还插入了嘻哈、R&B和摇滚歌曲)。其中,爵士乐由非裔音乐人Jon Batiste操刀,包括好几段即兴演奏,对应电影中的现实世界;电子乐由曾凭《社交网络》拿下小金人的Trent Reznor和Atticus Ross创作,对应电影中的灵魂世界。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Joe走上黄泉路和投胎到地球桥段所配的电子乐,营造出一种空灵奇幻的世界观。

本片在技术上的革新同样令人惊艳。比照配乐,它也是基于现实世界和灵魂世界的二分设定:对于灵魂世界场景的处理倒是没有特别值得说道的(生之彼岸的“宇宙”光效不错),而对于现实世界场景,也就是纽约街景,创作者采取了极致的写实风格,做出了卡通化的现实主义效果,比如纽约地铁车厢中的一场戏,高度复刻纽约地铁不那么干净的座椅,同时还特写了猫身上的毛团,视觉上几可乱真。

这种视觉真实感的营造,很大程度上源自精雕细琢的光效,也就是模拟现实世界中各个方向的光源及其投射的阴影来造成观众的视错觉。这一点,在酒吧舞台上Dorothea女士第一次亮相时和理发店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包括不同非裔角色肤色差异而对应不同反光率,也都悉心调试。由此联想起业内人士对国产动画电影《姜子牙》的吐槽,说电影的大部分场景都像是没开灯,这其中反映的,是我们在技术上以及投入上都还跟人家相去甚远。《心灵奇旅》可是专门设有一支庞大的光效团队!

夸完技术再来夸美术。以3D动画发家致富的皮克斯向来喜欢在其3D作品中插入(伪)2D片段或花絮来炫技(比如《寻梦环游记》片头和片尾的2D剪纸动画)。而这一次,电影中的2D含量更是大幅提升,主要出现在灵魂世界中,与3D的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开场不久,Joe从生之彼岸坠入生之来处的过程就来了一次黑白2D,生之来处里的Jerry们更是直接采用了2D造型——让我联想起毕加索和他的合作者Julio Gonzales,以及两位的后继者David Smith的作品风格。

事实上,要在3D世界里呈现这些2D造型并不容易,动画师制作了大量金属丝雕塑(上图)来研究Jerry们在不同角度以及运动状态下的外型变化,使得2D造型毫无违和感地出现在了3D动画中。在地铁站追逐的一场戏中,Terry隐藏在一张“现代艺术展”的海报上,上面画的是一幅蒙德里安风格的平面抽象作品,正是创作者对于本片采用大量2D元素的隐喻。此外,还有万物堂和档案馆等场景都采用了简约的2D线条加3D渲染的处理,大大增强了表现力和新鲜感。

作为一个重度艺术爱好者,我最不能放过的就是电影中出现的名画。本片最有指涉性的一幅名画,是挂在Joe家里显眼位置的《班卓琴课》,创作者是著名非裔美国艺术家Henry Ossawa Tanner,他在之后的哈莱姆文艺复兴中被视为先驱(哈莱姆是纽约一个非裔社区,20世纪20年代,生活在此的非裔文化精英合力挑战白人主流社会的种族偏见和歧视)。在这幅画里,非裔祖孙二人所弹奏的班卓琴,刻板印象中属于白人的玩物。对应到这部电影,它是皮克斯第一部以非裔为主角的动画长片,为了准确表现非裔的社会文化,皮克斯专门请来多位文化顾问,特别是请了非裔电影人Kemp Powers作为本片的联合导演和编剧,片中的理发店就高度还原了Powers常去的一家主要服务非裔居民的纽约理发店。

最后来讨论本片的理念——“活在你生命里的每一分钟”(live every minute of your life)——出自Joe的最后一句台词。毫无疑问,很多观众被这个理念打动,泪流满面者不在少数。我却不需要被它打动,因为它早就是我的人生哲学。我太喜欢去感受生命里的许多个微不足道的瞬间,正如我每天都会在下午四点斜阳照在对面楼房和江面时驻足观赏片刻,感慨生命之美。

片中的一幕我同样遇见过:某次去纽约游玩,一大早与行色匆匆的纽约客一起在地铁通道中奔涌向前,旅途劳顿,仿佛还未睡醒,突然从前方拐角处传来熟悉的乐音,整个人一下子就醒了——我是来旅游的,为什么要跟上班族一起火急火燎呢?于是停下来微笑着聆听,末了给演奏者丢了一块钱。仅仅是在去过几次的纽约,这样迷人的微小时刻就有好些,存放在我的记忆里,像小朋友手中的棒棒糖似的,时不时可以拿出来舔一舔,然后嘴角上扬。

这样浅显的人生哲学本该人人拥有,可是大多数人都把它舍弃或者遗忘了,就像本片的男主角Joe。对他来说,钢琴和爵士乐是如此重要,他可以拿一生去追求,他在演奏钢琴的那些时刻里也是极其幸福的;他却因此失去了生命中太多其他的幸福,跟母亲关系紧张,对学生缺乏热情,甚至从未了解过理发师朋友的丁点儿生活。追求音乐上的人生巅峰成了他的一种执念,以至于最后真的实现了(而更多没能达到目的的人,就成了“忘我之境”中失落的灵魂),他反而感到惘然若失。人生本来就是一个绵长的过程,要学着怎么去度过,如果只是求得人生的结果,那一时的狂喜无论如何也抵不过一生的喜怒哀乐之丰富多彩。

遗憾的是,我不能像《料理鼠王》那样给本片五星满分。我认为问题出在结尾太过说教。全片在Joe回想起人生中的无数个美好瞬间而忘我演奏时戛然而止就足够了,对22后续情况的交代完全可以做成片尾花絮一笔带过。现在多出的长达9分钟的结尾有狗尾续貂之感,该表达的理念之前已经表达得非常充分,最后的说教无异于洗脑。自从皮克斯被迪士尼收购之后,皮克斯作品里的说教似乎变得越来越重,当初《料理鼠王》的核心理念是反精英的“人人皆可成为厨师”,到了《寻梦环游记》,音乐天赋竟然成了血统纯正的家族遗传,退回到何其保守的价值观!

即便如此,《心灵奇旅》仍然是我近年来看过的皮克斯最佳动画长片,所以才有这篇郑重其事写出的影评。

 6 ) 电影国语版和英语版的差异和有趣之处。

以下都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有异议,请理性进行讨论,感谢。

话不多说,进入主题。

这部电影一上映,我就去电影院看了。连续两天我分别看了电影的国语版和英语版,发觉这次国语版配音真的很棒,不仅没有拖后腿而且在表达上层次更加丰富。

台词的情绪渲染

术业有专攻,我认为,这次国语版配音展现出了专业配音演员的水平和魅力。

台词在不同语言的节奏中,情绪渲染会有不同的表现。英语的台词节奏比较短促,更符合角色身份的语言逻辑;

而国语的台词节奏则更贴近我们的日常表达逻辑,更贴近观众对影片表达的接受心理,所以更能渲染国内观众的情绪。 以往,我对国语配音的作品持有抗拒的心理,因为国语配音的“译制片”特点给我一种夸张造作的感受。

这次买国语版的电影票也是偶然,刚开始反映过来的时候,心里的期待降了一半;可随着情节推进,我真的被完全带入到影片的氛围里,丝毫没有因为配音和角色的冲突而让我觉得违和,反而能感受到在这样一部动画电影中具有生活化的体验。 过后我为了体验影片本身的原创表达,看了英语版,感受截然不同。

由于英语的台词节奏较快与动画电影在角色表演上的局限表达,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情绪也出得很快,难以维持。

由于我本人对声音的性质比较敏感,比如声音的大小、厚薄、闷亮等等。在观看这两个语言版本的电影当中,我明显能感受到英语版乔尼的配音声音不够厚,有些台词念得很轻;以往我看的欧美动画男性角色配音或沙哑或浑厚或高亮,不像乔尼这样“轻”。过后了解到,给乔尼配音的是奥斯卡影帝杰米·福克斯;他对乔尼这个角色声音的处理,打破了我对欧美动画男性角色以及黑人角色声音上的刻板印象;这点和我以往的体验不一样。

这对角色塑造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相比通俗的配音表达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接收途径。

当然,两者各有所爱,而作为普通观众的我在影院更能接受后者通俗的表现形式。

塑造人物的简洁处理 这次国语公映的版本,有一个很明确的处理,便是不给影片添加字幕;这样一个简单的处理,通过小小的改动便能将“22”人物设计的特点以更简洁的形式展现出来。

以我的直观感受,“22”的外形设计偏向男生,而国语版里“22”的配音偏向少年或中性;并且在亚洲动画产业,女声优给男性角色配音现象很普遍的情况下,我判断“22”是男性。而且,我没有留意到乔尼说“22”声音是大妈的这个细节。。

而看了英语版后,我才发现“22”被称呼为“She”,“Her”,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在剧情设定上已经有了其它动物的灵魂形象,也就是那只猫;有了“它”的存在,那么“22”便不能用“它”来形容。

并且,未出生的灵魂并没有单一的性别界定,影片中也有体现这一点;只是其他灵魂长得都一样,而“22”相比之下更加突出;这是外形设计上的特点,而非角色本身;这样做是为了突出角色主体。

这样来看,在“22”用女性相关词语称呼,形象却偏男性的情况下,我理解到的是“22”即便在外形设计上比较突出,但是“22”和其他灵魂一样,没有性别设定。

由于英语的局限性,影片中只能通过以下这样的台词设计和情节去体现这一特点。证明配音的音色和“22”性别没有关系。

引用补充:影片中乔尼问“22”为什么是大妈的声音?“22”说可以是模仿任何声音,用大妈的声音是为了烦死导师。

而汉语却能通过隐藏字幕,这样一个简单的处理,更加直接地展现了这一特点。

英语的“It”,“She”,“He”读法不同,而汉语统称为“tā”。看国语版,观众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很难去判定“22”的性别;抛开通常印象,“他、她、它”,一切皆有可能。

语言翻译上的台词设计 英语版的台词字幕是直翻,比较生硬,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相比之下国语版的台词翻译生动自然,贴合我们的日常表达习惯和逻辑,则显得非常用心,例如下面这个情节。

林肯的灵魂教导22的时候,22提到杰克森总统,林肯的灵魂很生气,英语版的台词是“杰克森?”,国语版的处理是“就凭他?”以及阿基米德和阿基米德说“饼卷肉”的正确读音,英语版的台词是“饼卷肉”,22捣乱“饼卷什么?”,而国语版改成了“饼卷肉,肉卷饼,卷饼肉,肉饼卷”增加了台词的趣味性。。 引用补充:乔尼头发被毁去理发店时,理发师问乔尼头发怎么搞的,原声台词“cat did it.” 字幕也是直翻“猫做的”;但是国语版是“是猫先动的手。”十分诙谐有趣。 两者比较过后,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国语版更能被国内观众所接受;我也更能理解这部动画电影相比以往,国语版排片量比英语版更多的现象。 这次的“国语版”无论从配音台词还是其他方面的处理,相比“英语版”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也有不足

在片名的翻译上,《心灵奇旅》虽然不像之前那样用“XX环游记”“XX总动员”敷衍过去,可也差强人意。片名翻译本质上比较通俗和具象,没有《Soul》有神秘感。

不过,我觉得这是一部作品名字,在两种语言的表达上所呈现出来的差异。

如果说,汉语在配音上的展现更能渲染观众的情绪,那英语在概述上的展现则更能给予观众遐想的空间。 汉语本身在表达上相比其他语言更丰富和具体。字词的多种组接,能帮助我们对单一的概念理解得更仔细。而英语往往是通过单一词汇衍生出不同含义;只有放在不同的语境下你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无论是电影名,书名还是其他形式作品的名字都是一种简单的概述,而汉语的概述往往比较具体,而英语则让人产生不同的猜测,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

如果我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释那便是,

“电影片名是'Soul',涵盖了'灵魂'、'心灵'、精神'、“灵魂音乐”等等含义。”

显而易见对吧。这可能就是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和魅力吧。

总而言之,这真的是一部特别值得到电影院去观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过后我会以我个人的直观感受对这部电影的各个层面提出我的个人见解。

已经写完啦,篇幅很长感谢你的耐心阅读//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3120540

真的,已经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够让我这样酣畅淋漓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用这部电影的台词来说便是

“我爵士了!!!!”,"I'm jazzing!!!!"

打个小广告,我最近建了个小组,想邀请你们加入。。//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715844

附上一张配音主创名单,感谢你们。

 短评

3.5。凡尔赛动画,男主体验了得尝所愿,享受了人生巅峰,回头规劝大家平平淡淡才是真,能活着就是美好。???

8分钟前
  • 可露丽
  • 还行

未必有所成才算活着,梦想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喜欢看天、走路、吃披萨的人生也很好。(皮克斯送给社畜社恐的一记摸头

10分钟前
  • 礼拜六的两脚兽
  • 力荐

你以为所有的故事都被讲完了,皮克斯给你讲一个所有元素都见过但前所未有的故事。终于梦想和目标都不再重要,feel it

11分钟前
  • 懒懒牛
  • 力荐

高纳终于实现了梦想,但他突然发现,他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并不是他想象中那么高大上。他突然发现,他为了他的爵士梦,错过了太多太多。他错过了和母亲相处的机会,错过了丽莎……错过了除了爵士之外的一切。很多电影都是给我们灌输成功学、心灵鸡汤,讲述主角努力追求梦想,最后就实现了梦想。仿佛在说,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如果你没成功,就说明你还不够努力。皮克斯却告诉我们,并不是一定要有多么伟大的成就才算活着,就算没有成功又怎样呢?恰恰相反,一味追求成功而忘记了享受生活,这才是最遗憾的。无论是看天空、走路,还是和家人相处、和爱人看海……只要你用心去感受,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都十分精彩而美好。生活的真谛不是什么宏伟的梦想,恰恰就是那些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追求梦想是最不重要的,看天空、走路、吃披萨才是正事!

13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我听过关于一条鱼的故事。小鱼游到一条老鱼的旁边说:“我要找到他们称之为大海的东西”。“大海?” 老鱼问:“你现在就在大海里啊。” “这儿?” 小鱼说:“这儿是水,我想要的是大海。” 目标不是人生的spark,生活本身才是。看完此片,关掉电脑,所有曾经拥有的Spark,纷纷涌上心头。

1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又挤又破的地铁,黄色的出租车,雄壮的布鲁克林大桥,哈德逊河上远眺万家灯火,曼哈顿的秋色,小酒吧里的爵士乐,这就是纽约啊。理想如果都实现了,那然后呢?你会继续问自己,人活着最重要是什么?不是爱,不是恨,不是痛,也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感知,有些人把它看作是庸俗的生活,有人却认为它是活着的全部意义。两首歌太好听了,听完瞬间觉得生活美好了起来。

21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我顶着豆瓣9.2我也要说,皮克斯就这?还碰瓷头脑?车3都不如;故事主题是挺安慰社畜的,可是这剧本写的就有问题还没讲好;全电影都很赶,和看2倍速一样,全是剧情推着角色在走,打npc呢?皮克斯这点一直都不改;故事感情就摸了一下树叶这么简单就懂了?结尾还大团圆?主角牺牲的意义呢?不如《头脑特工队》和《Coco》一颗脚趾头…连《赛车总动员3》里面主角的退休的感情都比这部有感染力…

26分钟前
  • KD6-3.7
  • 很差

你不会知道,那个街边转招牌的人的心中,存在着一艘巨轮。

29分钟前
  • 汤吉
  • 力荐

电影好残酷,都说应学会放下,但倘若从未得到过,又有什么资格说不想要?有机会挑拣快乐的人都是曾爬上巅峰看过风景的人,而平凡如我们,只能将脚下俯首即是的通通当作快乐,欺骗自己生命已足够美好。决定笑着告别,将生命拱手相让,不是爱的传递,而是心已死、梦已碎。一部纯粹的情绪电影:如果得到了,再多表达一点都会破坏这种得到;如果没有得到,不会寻找原因,只会感到遗憾。

3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因为Disney+Pixar这样的存在 才使我对现代动画充满向往 我不仅向往那每一帧的画面 更向往那群创造奇迹的地方

37分钟前
  • 84交座人柔变器
  • 力荐

一部“圣诞福音”动画,和《生活真美好》拥有同个内核,档期应景。片中的“生之来处”并非基督教的“天堂”,而是来自宇宙高纬度的“量子空间”,甚至只要忘我就可以投魂而入,接近“天人合一之际”的概念。千年的厌世灵魂在世间走一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过着无趣日子的“音乐打工人”也在变换人生后,意识到生活的本质不是苦追目标,而是“活在当下”。“在世”也确实如此,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生的光阴就在每一瞬,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很多时候是“时隐时现”的,“隐时”如风吹过,“现时”啃个披萨。没有目标就是目标,没有意义也是意义。

4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的确在今年看,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但也就抚慰了不到3分钟吧~

44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一部极有可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最佳原创配乐的电影;一部迪士尼皮克斯近乎满分的作品;一个出品23部长篇动画电影,拿下10个奥斯卡奖杯的工作室;排片2%

49分钟前
  • Woody
  • 力荐

真的真的不必觉得排片少,目前口碑扩散还需要时间,中国的电影市场只是反应有延迟,晴雅集那股粉丝劲一过,就是这片翻盘之时,作为院线工作者很淡定地告诉大家,这片子不是不爆,只是时候未到。票房反超晴雅集甚至屠榜仅仅时间问题而已,毕竟有太多优秀动画片都是长线放映一两个月。

53分钟前
  • 百代过客
  • 力荐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5分钟前
  • 石狩川
  • 力荐

看完没有被鸡汤到 反而失落的很 我热爱生命 敬畏自然 保持一双发现美与善的眼睛 我的家人爱我 朋友支持我 我特别健忘什么事情都不记得 我不控制食欲想吃什么就马上吃 可是我都觉得活着好不开心啊 没有“火花” 没有梦想 没有热爱 没有一技之长 赤裸地来赤裸地去 又何苦非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59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灵魂不会被压垮,压垮你的是生活啊。”三十岁的社畜看的内心澎湃,但为了维持成年人的体面又要在黑暗的影院里哭的默不作声。22迷失后,黑暗内里一句句话砸过来“你做不到”“找不到火花”“这不是目标,这是平庸的生活”和抑郁症发病的自我攻击好像…戳的我好久没缓过来。沉入心流和陷入执念只有一线之隔的设定好赞,基金经理被黑的又搞笑又辛酸XD~但故事和人物塑造还是比《寻梦》的完成度差一点点。

1小时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理发师用剃刀也能救人危难,造型师用针线也会缝补梦想。枝头掉落的树叶,街头鼓起的排风,地铁里忙碌人群中的歌声,角落里饥肠辘辘时的披萨,当你爱上生活的一刻,就找到了激活生命的火花。原来每天有那么多灵魂经历个体的锤炼,性格的塑造,奋力冲向地球。也会有无数灵魂被生活压垮,迷失进漠漠荒野。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皮克斯献给“打工人”的年度治愈之作,这才是真正适合圣诞节和年底看的心灵大片。如果让我选一部电影跨年,我会推荐《soul》,它不但让我想要珍惜那些生命中的小美好,更是让我想要感谢那些生命中照亮过我的人和事。以及不得不说,音乐太适合灵魂这个主题了,全片的音乐太动人了。

1小时前
  • 阿德
  • 力荐

《头脑特工队》关于情绪,《心灵奇旅》关于性格与灵魂,皮克斯已经不屑于讲述简单“物”的故事,而是用最直接形象的方式拉开生活哲学命题,那是得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能捕捉到的细节,完美幻化在作品里。执念的灵魂在忘我之境无去无从,而“我会享受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