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诫1956

剧情片美国1956

主演:查尔顿·赫斯顿,尤·伯连纳,安妮·巴克斯特,爱德华·罗宾逊,伊冯娜·德·卡洛,黛博拉·佩吉特,约翰·德里克,塞德里克·哈德威克,尼娜·弗彻,玛莎·斯考特,朱迪丝·安德森,文森特·普莱斯,约翰·卡拉丁,奥利芙迪琳,道格拉斯·敦布里勒

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十诫1956 剧照 NO.1十诫1956 剧照 NO.2十诫1956 剧照 NO.3十诫1956 剧照 NO.4十诫1956 剧照 NO.5十诫1956 剧照 NO.6十诫1956 剧照 NO.13十诫1956 剧照 NO.14十诫1956 剧照 NO.15十诫1956 剧照 NO.16十诫1956 剧照 NO.17十诫1956 剧照 NO.18十诫1956 剧照 NO.19十诫195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0:02

详细剧情

  电影《十诫》在影史上有着不可动摇地位,取材自《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讲述了犹太先知摩西(查尔登·海斯顿饰)的一生。在经历各种苦难考验后,上帝耶和华将“十诫”授予摩西,并赐予力量于摩西。摩西领导饱受苦难的希伯来人出走埃及,穿越红海,重新建立新的生活。  1956年 由派 拉蒙电影公司制作,由打造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执导的史诗电影《十诫》,荣获1957年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影片、及最佳特效等多项提名。本片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列为政府收藏作品,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影史经典之作。

 长篇影评

 1 ) 五毛特效也很赞

这片前几个月出差看了一半,后去忙别的事就给忘了,今天接着把下半部看完。我也只有在出差的时候会看这类电影,因为酒店的电视似乎只有一些经典老片,新片基本都要收费。

上世纪中期好莱坞特热衷拍史诗电影,全都是大手笔大投入,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砸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堆出来的作品不论什么时候来看都不会过时,经典就是经典。我特别喜欢这种布景,从小就很感兴趣。就像我最爱玩的街机横版游戏《红龙》一样,充满了神话、精灵、剑与魔法,特别对胃口,即使表现出来的特效,现在看来非常的廉价,但就觉得特别对味。

关于出埃及记和上西奈山受十戒以及约柜的传说听闻不少,之前主要是看书,再看电影有画面辅助一下,会更生动形象。拍摄手法是舞台剧的形式,可能和现在的电影风格很不一样,矛盾的时候不会有很激烈的冲突,有种延迟不同步的感觉,但不影响传说的精彩。

印象中上西奈山是去了两次,电影中只表现了一次,摩西拿了石碑下来,人们恣意妄为没有执行神的旨意,让神失望了。也是在说即便已经成为自由民也还是要受律法约束,没有绝对只有相对自由,总是需要去制定统一的标准才能保证一个集体能够有序地运转下去,团体越大越是要制定清楚,并且严格执行。

电影最后演到过约旦河的情节就结束了,摩西已经带领以色列人结束了荒漠40年的流浪,到达神允诺之地,完成使命。一本书里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叫靠一种玛纳的东西来作为食物,具体是个什么玩意儿也搞不懂。可惜约柜的部分没有篇幅去表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失落的约柜》,当消遣读物,有对约柜进行非常详细的表述:一个金子造的小柜子里放了十诫的石板、手杖、金罐和前面说的玛纳,在柜子上面各有两个基路伯天使,神就在两个天使之间。约柜还会带来一些其他的神秘作用这本书里面都有说,比如可以击杀亵渎之人。

不错的电影,可以看看。

 2 ) 吹得比圣经还离谱

画面很美
半世纪前的片,值得一看。

不过编剧太吹牛了。比圣经还会吹
这个片子比圣经可神多了。篇名翻译成“神迹”才恰到好处

圣经:" 6 她打开箱子,看见那孩子。孩子哭了,她就可怜他,说,这是希伯来人的一个孩子。
 7 孩子的姐姐对法老的女儿说,我去在希伯来妇人中叫一个奶妈来,为你奶这孩子,可以不可以。
 8 法老的女儿说,可以。童女就去叫了孩子的母亲来。
 9 法老的女儿对她说,你把这孩子抱去,为我奶他,我必给你工价。妇人就抱了孩子去奶他。
 10 孩子渐长,妇人把他带到法老的女儿那里,就作了她的儿子。她给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说,因我把他从水里拉出来。
 11 后来,摩西长大,他出去到他弟兄那里,看他们的重担,见一个埃及人打希伯来人的一个弟兄。
 12 他左右观看,见没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里。
 13 第二天他出去,见有两个希伯来人争斗,就对那欺负人的说,你为什么打你同族的人呢?
 14 那人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难道你要杀我,像杀那埃及人吗?摩西便惧怕,说,这事必是被人知道了。
 15 法老听见这事,就想杀摩西,但摩西躲避法老,逃往米甸地居住。
 16 一日,他在井旁坐下。米甸的祭司有七个女儿,她们来打水,打满了槽,要饮父亲的群羊。
 17 有牧羊的人来,把她们赶走了,摩西却起来帮助她们,又饮了她们的群羊。
 18 她们来到父亲流珥那里,他说,今日你们为何来得这么快呢?
 19 她们说,有一个埃及人救我们脱离牧羊人的手,并且为我们打水饮了群羊。
 20 他对女儿们说,那个人在哪里,你们为什么撇下他呢?你们去请他来吃饭。
 21 摩西甘心和那人同住,那人把他的女儿西坡拉给摩西为妻。
 22 西坡拉生了一个儿子,摩西给他起名叫革舜,意思说,因我在外邦作了寄居的。 "


圣经中他被生母奶大,所以知道自己的身份。而不是甘心放弃国王,去干什么圣人。
电影中见到生母就成变成圣人了、——你不觉得他太义无反顾放弃王位了吗?还神经一样的先去做奴隶。微服私访吗?

后面又有bug。
既然fool王子因为吃醋把他丢在沙漠,他出来就该敢去做救主吧?
不,他安安心心放羊,娶妻...遇到神又怀疑自己...
那前面放弃自己前半生的一切,放弃养母就为了放羊?
这么没逻辑的事情,不是神(经)干的是什么?
或者神指示的?

后面,体现了耶和华的恐怖主义活动。感情拉灯是有偶像的。
如果真有上帝,这个上帝不过把所有人当玩物罢了。
嗯,好像上帝在玩游戏。过不了通关就出外挂,劈开红海

 3 ) 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

     “摩西律法(Laws of Moses)被公认为是神圣的正义之源”(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44章“法理学思想”)。十诫(Ten Commandments)可以说是摩西律法的原则与基石。我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初次接触十诫的,当时觉得它们很幼稚,与我们被告知或想象的3500年前古埃及时代非常配套。当年如此评价摩西律法,今日回想,颇为惭愧,究其原因,在于那时我幼稚地相信现代总比古代文明,今人总比古人开明智慧,冗长的条文总比简明的戒律有学问。
    庆幸的是,我现在不会这样想了。托尔斯泰曾借着他笔下的人物说道:一切产生伟大结果的思想,都是非常简单的。十诫便是这类简单的东西。十诫朴实、平淡、简洁、明确,充满了来源于自然的常识,体现了人人都能理解的正义。尤为重要的是,十诫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它所概括的这些罪恶始终与我们相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恶的实施者和受害者。正是这些罪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们生活的不幸与灾难,而最大的罪恶恐怕是恶行的实施者得不到惩罚与制止。十诫意在通过制止与惩罚罪恶,以改善世界,增进幸福。十诫以一种节制与平和的精神,帮助我们避免灾难与不幸,过一种安全、自由、和平与尊严的生活。
    有学者把十诫中的某些条文称为早期的人权宣言。刚听到这一说法时,我觉得很不习惯,但逐渐地感到这一说法非常恰当。
   “不可杀人。”可以理解为人有生命权;
   “不可偷窃。”“不可贪图人的房屋,也不可贪爱别人的妻子、奴婢、牛驴,或其他东西。”人有财产权;
   “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人有名誉权。……
    人类的思想是能够以不同方式表达的。对于我们所珍视的人权,我们的理解有时也许太狭隘,往往觉得它只能用我们所习惯的那套术语来表达,认为它起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思想。我想人权宣言无非体现了人类对安全、自由、和平与尊严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早于古希腊,更早于1215年的英格兰《大宪章》。古希腊人的伟大在于它为这一渴望提供了一系列词汇与表述,这些词汇与表述准确而详实地说明了这一渴望,并且已为今天的人所接受与熟悉。
    1948年公布的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其新意在于,用我们所熟悉与习惯的一套术语,第一次全面而明确地表达了人类建立一个自由、正义与和平社会的理想以及维护每个人尊严的决心。然而这理想与决心并不是新事物,它们几乎与人类社会一样古老,并且以文字形式存在于众多民族的古老典籍中,其中就包括了圣经,特别是摩西律法与十诫。这些典籍想必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启发了《宣言》的起草者们。一位曾参与撰写《世界人权宣言》的中国学者后来回忆,他在从事这项工作时就从儒家经典中获取了不少灵感。(《南方周末》2008年12月)
    1956年制作的电影《十诫》,叙述了十诫的来龙去脉。也许是那个年代圣经题材电影的特色或通病,演员的表情与动作有些僵硬与不自然,今天的观众(包括本人)有些不习惯。好在影片场面壮观,色彩鲜艳,令人赏心悦目,总体而言,还是值得一看。特别是“摩西分红海率以色列民众出埃及”一幕,其特技特效,不仅当年荣获奥斯卡最佳特效奖,而且今日观赏,也使人忍不住赞叹不已。更为可贵的是,在精神与内容方面,影片也气概非凡,开篇即是一句圣经经文:
   “上帝命令:‘要有光,’光就出现。”
    影片特别强调了十诫与自由的联系。我收藏的DVD中,有一节记录了导演戴米尔(Cecil B. DeMille)就影片主题发表的一篇演说:“……统治人类的应该是上帝的律法,还是独裁者的奇思异想?人是国家的财产,还是上帝看管下的自由生灵?……”当时正值冷战,这段话不仅具有永恒的意义,也充满了时代气息。导演颇为自豪地称这部影片讲述了自由的诞生。影片中查尔顿•赫斯顿(Charlton Heston)版摩西和光头尤尔•布莱那(Yul Brynner)版法老之间的斗法,如同冷战,不仅是两个巨人两个集团的较量,更是两种对立价值观念的对抗。而法老与埃及的遭遇也如同寓言一样启示世人:威权统治若不及时改良,懂得妥协,那么灾祸将至。
    影片结尾处,一句“There is no freedom without law.”(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掷地有声,总结了十诫乃至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几年前,我曾读到哈佛法学院对毕业生的一句训诫:要把法律视为“明智的约束,这约束使人们自由。”两者是同一个意思。
    此处的法律,当然不是那些被有权有势者贴上法律标签的“奇思异想”,“不公正的法律根本就不是法律”(奥古斯丁)。而只能是符合正义与人道准则的自然法,比如十诫。

 4 ) 《十诫》观影笔记

电影《十诫》金句颇多,特此记录如下:

“铁链的力量有时并不亚于刀剑”。

“即使金字塔化为尘土,你的名都还在”。

“一定要抱存希望”。

“带血的灰泥不牢固”。

“渴望自由并没有大逆不道之处”。

“他(摩西)让他们(奴隶)每工作六天休息一天”。

“我不知什么力量左右我的生命,但我必须遵循指引而前进”。

“我们是人,是按神的形象创造的”。

“你的声名将永垂千古”。

“是人类的邪恶改变了我”。

“一位不知名的神,不断驱使他向前前往一个看不见的国度”。

“他终于被创造者磨炼成钢铁”。

“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

“不愿服从律法者,将因律法而死”。

“光依靠面包是不够的”。

“宣扬自由的真义”。

 5 ) 《十诫》(1956)

电影十诫(1956)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的最长的电影,每一个画面都像一幅油画。

讲述了希伯来人在摩西的带领下摆脱埃及的奴隶,走向自由的故事。据说是根据《圣经》和其他史事记录改编而来,比较神化(圣经记录也挺神化的),所以说古代起义总是需要一个神奇的借口,就能顺应民意,就能合理化。

希伯来人即使在日复一日的奴隶下,仍信奉他们的“神”,或许这就是在苦难中支撑他们的信仰。当摩西带领他们走向自由后,他们却“吃了邪恶的面包,喝了狂暴的酒,行主眼中为恶之事”,所以自由需要法律的约束,自由不是无节制的狂乱,是有体制的大一统。

至于“反派是不是纯黑”这个问题,我觉得不是。导演明显在扁平化的塑造人物,最大的反派(摩西的兄弟)争夺法老之位能理解,实力不够但使用了最有力且合理的筹码也能理解,没有杀摩西我很意外,身为法老固执己见也实属合理,单纯就围绕“不解放奴隶,那你就是反派”来描绘。实际上有些恶还是摩西造成的,为了那点正义牺牲了母亲和爱人,我还是更愿意相信“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6 ) 人如何在神的律法中自由选择。

1

有些人是被选中的。就像摩西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后,依然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这种勇气。从天堂降到了地狱。他体验地狱的生活,要把天堂带给每一个人。

他被选中了,这部电影也被选中了。成为永远的票房冠军。虽然前面有飘,后面有宾虚。但他依然被命运选中。

做事有一种勇气。一种看准就上的决心。

为法老建造一座新城,臣服了埃塞俄比亚,为贫苦百姓打开祭司的粮仓,竖立方尖碑,拯救老妇人。一切都让我眼前一亮。德米尔看准了,就把材料的戏做足。

2

当他穿越沙漠来到了西奈山那里,离神的启示越来越近。还有约书亚向他报喜。 摩西的形象在此一变。那时候的导演对形象特别讲究。在朴素的帐篷中见到自己的兄弟亚纶的时候,形象也都是设计好的。就像是从圣经的文字中走出来的一样。1927年阿贝尔冈斯拍拿破仑,从小时候他的形象就被设计了。他家乡的老人,那种形象都有一种震惊的悲凉。还有18世纪的小学老师,那一看感觉就很符合历史情境。

优雅的形象,也能在沙草中捡婴儿摩西中看到。庄严的布景,每个人的服化道如此贴切而又多彩。法老的服装也是那么贴切。

 短评

剧情 演员的演技 导演的拍摄能力都很好

7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在《圣经》里,拉美西斯二世下令杀死新生儿,摩西被他妹妹收养。电影里,摩西爱上了纳菲尔塔利、为拉美西斯王子所不容,拉美西斯王子后来娶了纳菲尔塔利,历史上,纳菲尔塔利是拉姆西斯二世的正房夫人,说明他是拉美西斯二世,但是他跟摩西应该是舅甥关系,而非影片中的兄弟关系。 我真的很晕。

8分钟前
  • 卜卜
  • 还行

以當代最頂尖之製作水準,場面浩大,特技精彩,實屬罕見。特別是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埃及王乘車追擊,神跡顯現,紅海海水分隔一場大戲,至今仍為觀眾所津津樂道!

9分钟前
  • 小川 靜
  • 推荐

正儿八经的宗教史诗,一切都很考究,可以当做教科书的

12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力荐

大部分场景是棚内搭景拍摄,许多外景戏明显可看出蓝幕抠图合成的痕迹,只有摩西独自步行穿越沙漠等少数几场戏是外拍实景。神迹的显现多是用动画绘制的效果,例如木杖变蛇、阻挡追兵的火柱、写十诫的神之光柱,当时的特效技术还不足以乱真,不过也很用心地在定机镜头里把动画和实景过渡连接起来,至少做到不突兀。分开红海是用巨大水箱倾倒水流倒放来实现,投影替换到抠出的蓝幕背景里。

15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讲述戒律与民主的依存关系,同时阐述了民主与百姓素质高低并无关联的观点。虽然各样都平淡,但以彼时用影像还原文字的技术手段来看,又都有加分。只可惜过分渲染虚无的力量,却也是对民主的误读。何时人们不再需要信仰,那便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19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重新看過與時機當好。可見中世紀基督神學家與伊斯蘭訓教士的重要貢獻 否則不難理解為何猶太與希臘 羅馬 羅馬化的埃及會有施言之不可調和的矛盾。 <聖經>神話學內容豐富度遠矮於後幾者 這還未算上北歐 伊朗 印度的史詩 造致如斯與宣揚無名無形之神關係極大 此質性是不斷解構猶太民族與世界主義化的根本

24分钟前
  • 库库尔坎
  • 力荐

西席·地密尔翻拍自己1923年同名无声电影,大获成功。气势恢弘,排山倒海的人群和壮丽多样的特效十分超前,尤以摩西劈开红海的场景最为震撼。尽管做了不少细节改编,但总体情节与《圣经》中的记载一致。美中不足的是,舞台剧的调度风格限制了演员的表演发挥,也未能充分利用电影语言的优势。(8.3/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去过意大利后再看,才明白人生来平等,争取自由的意义重大,教会和信仰的力量是推动当时科技,艺术,哲学的基石

28分钟前
  • Bob
  • 力荐

宗教外衣下的民族主义!如果上帝是众神之神,是万民之神,那他也是埃及人的神,为何只保护希伯来人?不依从不相信就残酷处死,这是比暴君还残暴的暴君了!不服从就去死,没想到基督教是这样的教义和神,显然佛教更慈悲了!对比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种族气质,果然宗教就是民族主义的衍生物。4小时电影看完居然被法老圈粉,明显人物塑造更有血有肉更丰满啊。

30分钟前
  • babylon0129
  • 还行

电影海报是骗人的,里面全彩、乱编,加《埃及艳后》(1963)美术风格,观赏性很强。摩西和约书亚一出场就卷入狗血三角恋,非常吸引人,也以此把摩西和法老的矛盾描写得很个人化、很俗、很肥皂剧。很好看。

33分钟前
  • 乌鸦乌鸦
  • 力荐

本片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列为政府收藏作品,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影史经典之作

3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十诫戒的是人类最丑陋的姿态

40分钟前
  • 安末澜。
  • 力荐

史诗级巨作,场景台词演技摄影无一不考究。

45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力荐

1.给出埃及加上了时代错置的现代自由平等意义,果然是美国人;2.十诫的分条是新教式的,果然还是美国人;3.摩西到中段以后就变成呆板的deus ex machina执行者,反倒是反派法老夫妇塑造得有血有肉。

48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地米尔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匠人导演,不过,每看一部他的片子就会觉得他又完成了一次壮举

51分钟前
  • 上林苑
  • 推荐

13810 - 一个数字控影迷的片名首字为「一 ~ 十」的特别观影计划完成:《一夜狂欢》《二楼传来的歌声》《三生计》《四次》《五月碧云天》《六楼的女人》《七次机会》《八美图》《九香》《十诫》。—— 作为无宗教信仰的观众,在无剧透的情况下观影,听完开场白后,还以为电影讲述的一段真实发生的历史,结果却是改编自《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曾经看过的梦工厂动画电影《埃及王子》刚好让我对这段神话故事有些了解,不过《埃及王子》末尾点到即止的「十诫」其由来倒是因为本片才得以知晓。

5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人们大声地嬉戏着无节制的吃喝,像一群呆人一样,他们脱去衣物,邪恶像波浪翻涌的大海,海水掩盖了一切,将邪恶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他们狂暴与醉酒,成了罪恶的仆人,失去了神性,追求肉体的快乐,通奸 淫乱 不洁 拜偶像 暴力 虚荣 发怒,他们犯下一切邪恶的罪行,亚伦知道他为他们带来耻辱1.变成蛇2.河流血3.冰与火4.三天黑5.死干冰.这片让我对宗教起了强烈的兴趣,被吸引是因为它颜色非常鲜艳,用马克思观点看是阶级间压迫的矛盾,用神力来逼退法老未免不太现实,茶水姑娘成了监工的包养情人,分红海真的太浪漫了看的我好激动.

55分钟前
  • 小哒1
  • 推荐

出埃及记……我们在电影中找寻神迹抑或是我们是该埋在圣山下没有觉悟的人?

58分钟前
  • 蔡鸟
  • 力荐

无论是场面、编剧、演员,所有都是一级棒!我只想说这部50年代的电影制作的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奢华的王宫,宏大的场景,排山倒海的人群。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拍摄技巧,都是那个时代首屈一指的,我很难想象摩西分开大海的场面是怎么拍的,太震撼了。PS:三个半小时一点也不闷

60分钟前
  • 闪通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