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9

记录片英国2019

主演:Tony Walker,Charles Furneaux,Nicholas Hitchon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9 剧照 NO.1人生七年9 剧照 NO.2人生七年9 剧照 NO.3人生七年9 剧照 NO.4人生七年9 剧照 NO.5人生七年9 剧照 NO.6人生七年9 剧照 NO.13人生七年9 剧照 NO.14人生七年9 剧照 NO.15人生七年9 剧照 NO.16人生七年9 剧照 NO.17人生七年9 剧照 NO.18人生七年9 剧照 NO.19人生七年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5 04:07

详细剧情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 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人生七年 》:历史上最伟大的纪录片,没有之一

我们一生又有几个七年……

有这样一部纪录片,第一季拍摄于1964年的英国,每隔七年拍摄一季,最新一部,第九季拍摄于2019年,整整持续了56年。这就是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主人公是14位英国公民,他们或出身高贵,来自富裕阶层,或出身中产阶级家庭,要么来自贫困阶级,在伦敦东区长大,其中还有两个男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想看看56年后的不同阶层出身的孩子,未来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是否能够实现阶层跃升,突破自己的阶层。

导演开始本打算直接到2000年拍摄结尾,但当时的导演助理突发奇想,决定每隔七年追踪拍摄这些孩子,结果成功持续超过半个世纪,完整记录下14个普通人的成长记录。随着片中的主人公步入暮年,《人生七年》所呈现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导演当初的设想,普通人的成长轨迹有各个角度的解读,观看这部记录片会让人从新审视自己,审视人生,得出启发人心的观点。

我完整的观看了全系列《人生七年》九季纪录片,在此推荐给大家,也分享一些我的收获。

坚毅积极乐观的可贵品质永不过时

从片中出发点来看,14个孩子只有一个人真正实现了阶级突破,他是出生伦敦农村的尼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牛津大学,之后成为了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不过,这只是以一般的身份来评价,当我们以人生美满幸福的角度来评价他们时,会发现有好几个人都生活得很成功。

布鲁斯、苏、托尼,63岁

托尼出身自伦敦东区的贫民阶层,7岁时打架、学习成绩不好。在试图成为赛马骑师失败后,他当上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他与妻子共同开出租,努力赚钱。依靠出租生意,他们养育了三个子女,换了房子,甚至一度在西班牙买房置业,尝试开酒吧挣钱。由于经济不景气,他们并没有保住西班牙的房产,出租车工作也受到了Uber的冲击。尽管如此,即将退休的托尼一生生活富足、幸福、美满,他的生活绝对可以用成功来形容。

托尼,7岁

托尼和妻子,63岁

同样出身伦敦东区的女孩苏,没有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早早结婚,在20岁生子又迅速离婚,在艰难地独自抚养孩子几年后,重返职场,一直工作到现在。苏面对生活的挑战,没有不安,勇敢面对,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好心态。这也让她40岁时重新收获爱情,苏与自己的伴侣在一起20年,一直没有再婚。60岁时,苏成为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办公室行政主管,63岁的苏显得精神焕发,依然年轻充满活力,经常发出爽朗的笑声。苏的生活同样很成功。

杰基、林恩、苏,14岁

苏,63岁

托尼和苏都没有取得身份地位上的突破,但他们的晚年生活都平静幸福。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性格,两个人都是积极乐观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稳扎稳打,认真生活,遇到问题,积极面对,解决问题。时刻保持着积极的心态。

人们所推崇的可贵品质永不过时。坚毅、勇敢、积极、向上,这些品质会支持普通人更加卓越,也会使人面对艰难时刻毫不畏惧。

尼尔,7岁

尼尔,63岁

尼尔虽然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但他18岁时考取牛津大学失败,上了一所普通大学,一个学期就宣告辍学,28岁开始在全英流浪。面对导演,老年的尼尔坦诚自己曾经患上精神病,生活一直处于下坠的通道。然而,尼尔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活,他努力回归社会,在纪录片另一位主角安德鲁的帮助下,在伦敦落脚,竞选成为一名乡村议员,不再依靠救济生活。尼尔甚至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但很可惜两个人还是分手了。老年的尼尔尽管孑然一身,依然积极,认真地活着。以世俗的观点来看,尼尔无疑是失败的。但是他的勇敢,他的顽强,支持他成功融入社会。尼尔在63岁时依然拥有健康的身体,甚至攒钱在法国乡村买了一间农房,生活得并不差。

优秀的伴侣,稳定的婚姻一样无比重要

除了性格,伴侣与婚姻也会深刻地塑造人。

保罗与妻子,21岁

保罗与妻子,63岁

保罗小时候在福利院长大,他身上一直带着一种悲观、忧郁的气质,也并没有接受大学教育,只是成为了一名房屋维修工人。21岁时,保罗遇到了自己的真爱,两人相爱、结婚,一直都在一起。保罗的妻子性格很好,两个人非常的契合,一辈子的生活波澜不惊,直到老年两个人依然彼此相爱。很难想象保罗如果没有遇到他的妻子,他的生活将会怎样。可以说,保罗的妻子是保罗一辈子生活幸福的秘诀。63岁采访时,两个人的眼中依然充满爱意。

西蒙,14岁

西蒙和妻子,56岁

同样在福利院长大的还有西蒙。7岁时,西蒙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大学。他没有完成正规教育,21岁时在香肠厂的流水线上工作。早早的结婚,生了一堆孩子,没过多久就离婚。正当我认为他的生活会走向失败时,西蒙认识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位积极、独立的优秀女士。她鞭策他认真工作,两个人有了孩子,甚至领养、照顾了许多孩子。63岁的西蒙生活是稳定的,幸福的,他自己也承认他的幸福来自于自己的妻子。

出租车司机托尼生活成功,他同样拥有一位优秀的妻子,他和妻子倒班驾驶出租,一辈子生活都很稳健。托尼的妻子同样也是他生活的重心,她甚至在面对托尼出轨时都选择了原谅。没有经历婚姻动荡,其实只有托尼的妻子才是他幸福生活的来源。不过托尼自己并没有特别提到这一点。

幸福的家庭都是类似的。63岁幸福人生的普遍标配,就是依然亲密的妻子或伴侣,几个可爱的孩子。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一般家庭,亲密的夫妻关系,是老年幸福生活的源泉。有些人可能经历离婚,之后并没有再婚,但紧密的伴侣关系同样带来幸福。纪录片呈现给我们强烈的传统价值,夫妻、伴侣关系对于人生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突破阶层天花板的坦途正路

唯一实现阶层突破的孩子,是来自农村的尼克。他从伦敦农村考上了牛津大学,之后成为了理论物理学家,在美国大学里谋得了终身教职。21岁时,尼克骄傲的说道,面对他人的称赞,他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他只是考上了个大学而已。到了42岁,尼克也承认,他在学术研究上并没有什么突破,他目前最大的成就,就是拍摄了这个纪录片。这是尼克的谦虚。在阶层固话的英国社会,教育是突破阶层天花板的坦途正路,也可能是唯一一条路。

尼克,21岁

富裕阶层的约翰、安德鲁、查尔斯从小在贵族学校接受教育,安德鲁7岁就开始阅读英国《金融时报》,成年后成为跨国公司律师代表。查尔斯则成为了BBC的专业编辑,之后退出了拍摄。他们的生活都是成功的有些平淡了。教育,是保证他们富足生活的基础。

约翰,21岁

约翰,63岁

约翰比较特殊,10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重新进入职场,支持约翰继续在私立学校读书。约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了牛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最后成为皇家律师。幼年丧父让约翰的家庭收入下降,也就是说,尽管约翰起点很高,真正帮助他进入富裕阶层,依然是顽强的努力,与优秀的教育。

福利社会的英国,阶层流动性已经很差。教育,是普通人实现阶层逆袭的唯一之路。普通的工作,努力的生活,可以维持不错的生活水准,保证拥有一套房产,而要突破自己的层次,唯有从年幼时就在教育上超常投入,私立小学,重点中学,一流大学。这才是坦途正路。

这也是一个良好运转的社会结构。每个人,只要认真工作,努力生活,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房产,过上满意的生活。要想过上超越本阶层的生活,唯有通过教育。纪录片中,托尼就曾忧虑的说,他们那个时代可以依靠开出租拥有房产,今天的英国年轻人可能已经非常困难了。欧洲福利社会,可能已经开始触及社会运转警戒线。

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63岁的采访中,多数人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曾经的野心、理想都随着老年的到来不再提及。所有人都变得平和了,很多人感谢自己的妻子,感激生活,认为自己度过了美好的人生。63岁的他们,说的更多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妻子、孩子,为孩子的成就感到自豪,为孩子的生活感到忧虑。

尼克,63岁

如果说还有谁有遗憾的话,尼克,唯一突破自己阶层的成功者,63岁的他患上了喉癌,在感叹自己的人生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同时,他为自己的家人、孩子感到不安。在导演问道尼克对死亡的看法时,尼克说道,他已经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他并不知道自己癌症的预后,他心中全是对孩子、妻子的担心,忧虑他们今后的生活。

健康太重要了。伦敦东区的女孩林恩,成年后在图书馆工作,她与丈夫一直在一起,两个漂亮的女儿也顺利的长大。2013年,60岁的林恩去世,她是14个孩子中第一个去世的,她也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其他人都过得很幸福。即便是生活曾经并不如意的,也对生活感到满意,期待自己的退休生活。

总结

本片的导演最早是保罗·阿尔蒙德,之后由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 Apted)接手。迈克尔·艾普特曾经指导过美剧《性爱大师》,《007之黑日危机》,1980年导演的《矿工的女儿》还曾一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项提名。不过艾普特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人生七年》。

看着这部纵横56年的纪录片《人生七年》,片中的孩子从7岁一步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不知不觉给人一种欣慰的感觉,好像他们就是自己的孩子。《人生七年》绝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纪录片,没有之一。这部纪录片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社会学实验。拍摄完《人生七年》第九季,导演已经78岁了,很难说还会不会有下一季——《70up》。不过,70岁的14个人的人生,估计已经不会有太大变化了。这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纪录片,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

腾讯视频能够正版引进这部伟大的纪录片,让所有人方便的欣赏它,真的是一件好事。

《人生七年》,五星满分推荐。

 2 ) 生命在时代里浮沉,在岁月里流淌

《人生七年》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实类纪录片,每隔七年,对十四个来自英国的不同阶级的人进行采访记录,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从1964年他们的7岁,到2019年他们的63岁。在极短的时间内,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孩童的成长和变老,生命的长卷缓缓拉开,娓娓道来,感受他们生活的起伏,感受生命的意义。 7岁,1964年,已是有人可爱有人成熟有人可怜。 14岁,1970年,都是长相奇奇怪怪的年龄,有着叛逆憧憬 。 21岁,1977年,知识改变命运的定格年纪,如果这时候上了大学,那未来不会太夸张。分水岭就此拉开 。 28岁,1984年,该步入婚姻的年纪,大多数都走在人生正常的轨迹上,工人阶级早婚,多孩。知识分子恋爱,探讨着生育和事业的平衡,高阶人士步入事业正规,人生地位的又一次夯实。 35岁,1991年,在英国人的脸上更加快地显现出年龄。小猴子Tony他始终无法重视教育,子女也很难摆脱固有的阶级,在家庭里也不是个好丈夫。工人阶级三个女生两个离婚当上了单亲妈妈,生活艰难,阶级跨越更难。上流社会人士John参加采访只是为了更好的助力其宣传保加利亚的困境,但也让我们窥见他漂亮的妻子和顺遂的事业。中产阶级还在奋斗,工人阶级在挣扎,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生病人士,仿佛很难看到希望。 42岁,1998年,其实从大学那个时间段,很多人生的阶层就定了。大耳朵Bruce太善良了,收留大高个尼尔,也终究娶到了贤妻。Suzy曾经叛逆但是良好的家世和好丈夫让她越来越平和和幸福。黑人西蒙生了好多孩子离婚了又生了。 49岁,2005年,大耳朵Bruce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他值得。美国教授尼克离婚又再婚了,感觉也很幸福。 56岁,2012年,真没想到彼得从大学之后就退出了节目录制是因为政治观点被攻击,回归了真好,这么文艺还很帅。56岁,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事业生活一切都慢慢流淌了。三个东区的女生,有一个老得太快了,满脸写满了沧桑。 63岁,2019年,大家变化都不大了,果然二三十岁决定人生轨迹,加油青年 。 纪录片的拍摄还在继续,期待2026年他们的70岁。

 3 ) 如果给自己拍一个人生七年系列,会是怎么样的呢?(85后)

7岁的我,住在偏远的小镇,有一个小两岁的弟弟,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

教育:在镇上两所小学之一,上一年级,班上有五十多人。还看不出来学习如何,但挺安静认真听话的。你想上大学吗? “什么是大学?” (参照一脸迷茫的Paul)。

表达:害羞,怕生人,只会说粤语,还不会说普通话(只会念少量的拼音)有一次回答老师问题,有一个“纸”字知道怎么说,老师多问了两句,着急得差点就哭了。

课余生活:五点多放学,排着队跟同学牵着手出校门,然后走5到10分钟回家。回家的路上,家人担心穿过马路不安全,会让我穿过一片稻田回家 (所以小镇还是农村和小镇结合的样子)。一路上可能会蹦蹦跳跳,(参考Jackie小时候蹦跳回家的画面)。 家里还没有电视,所以放学后主要跟同一条街道的小朋友玩,在旁边的野郊探索。

有没有男朋友?:什么是男朋友?玩过家家的时候会有一个“老公”,害羞。。

想不想结婚?可能会说将来想要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因为我们家就是这样子,组成一个好字。

怎么看待有钱人和穷人?只知道自己家挺穷的,但对有钱的人概念很模糊。大概会觉得努力就会变好,因为妈妈是这么说的。

长大了想做什么?:(想象不出来自己会怎么回答)可能会说想当老师,因为除了老师这个职业不知道还有别的。

14岁的我,还在这个小镇,还是那片稻田

教育:读初中(就在小学隔壁),一个年级有200多人,班上有了许多不同村过来读书的同学,他们需要寄宿在学校。晚上要上晚自习,学到九点多回家。学习成绩好像很好,经常拿年级前十,学校会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发一些钢笔、水壶或水桶作为奖励。开完散学典礼,会带着一堆奖品和奖状回家。年复一年的奖状把家里墙壁贴满。

想不想上大学:想。首先目标是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然后努力考上大学。但总的来说心理压力不是很大,学习任务都完成的比较轻松。考不上高中,去读职业中学也行,反正最少要学一门手艺嘛。

表达:可以用普通话流利地说很多东西了,带着强烈的粤语腔。也可以说一点点英语句子。

课余生活:初一军训和后来上体育课的时候,有时候会低血糖,感觉不是很强壮。有时候会在操场里面和同学们玩。放学了,依然走5分钟回家,长大了就不怕顺着马路回家了,不用穿过稻田。

开始写很多作文。一个好朋友的稿子,在学校刚创办的唯一的刊物发表了,我内心嫉妒了很久,久久不能平复。自己一鼓作气写了许多,终于也发表了许多篇。

很喜欢读书,翻各个同学家里的书看,主要看一些名著,但也看三毛。还把我舅舅放着的许多路边杂志、故事会拿来看,里面的鬼故事成为许多年的恶梦。觉得不够书看,镇上没有书店。

有没有男朋友?:害羞,学校不许早恋!有一两个有好感的男生,感觉他们在人群中有点特别。对成绩最好的男生们有点好奇,不过接触后觉得好像也没有什么。有自己的好朋友圈,经常一起玩。

旅游:到14岁,还没有怎么去过小镇外的世界。偶尔去一趟市里,喜欢里面的大书店,可能在里面看书看很久。去过省会广州,我阿姨家,在广州长大的表弟表妹似乎知道很多东西。

怎么看待穷人、富人与阶级?:富人,可能就是指小镇上那些有豪华房子的人,他们努力赚的钱,也有运气的成份。一直有争论说,到底读书有没有用,因为很多只有小学文化的人也赚了大钱。我觉得读书还是有用的,毕竟现在的社会不一样了,以前不读书能赚到大钱,以后可能不一定。

但又觉得自己不会变得有钱,因为自己没有好运气。妈妈一直说,我们这些人 生来就不能靠运气。

但是也没有觉得自己没钱,因为没有什么消费的欲望。家里每个星期会给五到十块的零花钱,基本都会存起来,存一段时间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玻珠跳棋,比如电视里面很火的yoyo球,比如书。

将来想做什么?不知道,不想做老师或者是医生,这些我能观察到的职业,似乎不是很吸引我。好想去远处的地方看看。可能很会想开一个乡镇企业,或者是说搞一个“桑基渔塘”做生态旅游,在课本上学到过。

小时候学习到看到的书本里面的都是名人。隐约觉得,希望自己长大了可以功成名就,“希望做点大事业”,但总的来说很抽象。

21岁,在广州读大学

教育:似乎也实现了自己的预期,中考以全市前十的成绩(刷新了小镇的纪录)考入最好的高中重点班,分科时选了女生最少的物理。高考以市里前几的成绩考入南方最好的大学。其实高中的时候是奔着Top 2去考的,但是降分录取到了这里,正在读计算机+管理的专业。 (突然觉得有点像Neil,当然我没有辍学)

但是,我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决定辍学,因为入了传Xiao的渠道,觉得既然传Xiao可以赚到钱,为什么还要读大学。我朋友成绩优秀+社团活跃干部+思路清晰绝对不是被骗的傻瓜。我为了劝回他,深入到他们培训现场,听了一个晚上的课,点出里面诸多骗人的点,还是没有挽回。朋友就这样离开了。

我强烈思考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读大学,绝对不只是赚钱,最后我觉得“读大学是通往社会与梦想的跳板,是完善自我的场所” 。

虽然梦想是什么还不知道。但是要先从充分利用大学生活开始。后来自己给自己加了许多第二专业的课程,有管理类、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校的学习资源和氛围给自己帮助很大,很感激。

课余生活:在全校最好的辨认队里面磨练,滔滔不绝,对逻辑思辨、社会议题的关注很多。20岁的暑假,去了遥远的云南大理一个水电网不通的村里,做义工,是人生第一次出省,第一次自己坐长途火车。回来后参加了广州的义工组织,周末做一些帮助老人、照顾重症小朋友的志愿者工作。

自从14岁后,突然开发了唱歌的技能,非常喜欢唱歌,喜欢音乐。21岁开始越来越喜欢跳舞,参加了学校的国标舞和拉丁舞课,还拿了唯二的100分,另外一位是我的舞伴。开心 (像Tony回顾自己当年骑马辉煌史时的开心)。

将来会做什么?:不知道,(21岁的时候)巨迷茫,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一开始强烈嫉妒学习或者社团活动做得好的同学,心理很难平静,后来慢慢调整过来,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我要找到自己的长处,自己的独特点。再后来发现同学也很嫉妒我。

不想做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想从事管理相关,但觉得很虚无。在考虑要不要去香港读个研究生,也不太有把握。唯一确定的是自己不想在国内读研究生。

从标准一致的高中,抛到自由放养的大学,要很努力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既有职业方向,又有人生方向,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毕竟人生的尽头都是死亡,如何渡过一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既然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又不能选择死去,那就自己选择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意义吧。

有没有男朋友?还没有,但我相信会有的(参照Bruce回答这个问题时的表情)

会结婚吗?应该会吧,其实还是比较传统的。又觉得男女应该平等,女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事业,不需要依靠别人。我大部分时候都在思考自己的方向发展,还很少想到结婚的问题。应该不会很早结婚(会不会被打脸?)。我爷爷给我算过命,说我要26岁才会有婚姻。想不想要孩子?虽然有计划生育,但还是觉得一儿一女比较幸福。

金钱:21岁的时候基本不需要家里花钱,奖学金助学金加勤工俭学和做家教的钱,满足自己的生活费和其他花费,但是家里还是会给。依然没有很高的消费欲望,最大的消费是寒假暑假时自己去其它城市参加社会活动。

觉得自己将来会不会有钱?不觉得。会觉得需要一直努力去工作。

关于社会,怎么看待穷人、富人和阶段?关于社会,其实当时关注更多的是民主与自由的问题。想想在一个远离北京靠近香港,以“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为第二校训的大学,可以说是很不专不红的,很纯粹地追求自由。(后面这段播出的时候被剪了,谢谢)

今年发生了很多社会大事件,比如汶川,比如奥运。我所在的心理咨询中心,组织了许多心理志愿者支援汶川的培训。奥运火炬传到广州时,几乎全班出动,在不同的结点围观圣火,终点站时人实在太多,几乎就产生了踩踏事件。

似乎第一次强烈感觉自己跟社会密切相连。

28岁,35岁,未完待续


回顾了3段觉得,只截取某一个年龄段,确实会遗漏关于许多,但也勉强可以一瞥别人的人生吧。

 4 ) 《人生七年》之《63Up》,更像是一场暮年的和解

《人生七年》拍到《63Up》,画面越来越精致,但冲突和矛盾却越来越淡化。而又莽撞到成熟,再到淡然,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人生的真实呢?

文 | 纪实观察

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来这是一句世界通用语。1964年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7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小孩子。期待从他们的眼里看到2000年的英国会发生什么变化。此后每隔7年制作一期,今年已经更新到了《63Up》 。导演艾普特·艾普特也从当年的22岁,坚持到了78岁。

先来认识下这14个孩子吧。

来自伦敦东部贫民区的托尼

来自利物浦中产阶级的尼尔

高富帅三人组,从左往右:约翰、安德鲁、查尔斯

工人阶级姐妹花,从左往右:Jackie、琳、Sue

农二代:Nick

富家千金:苏西

天使男孩布鲁斯

彼得

福利院兄弟Paul和Symon

福利院兄弟Paul和Symon

从7岁开始,14岁、21岁……直到63岁,片中的主人公经历了青春期,创业期,婚姻期,进入到老年期。而这部反映时代人生的纪录片,也成了一座经典丰碑。

被时代选中的纪录片

最初的《人生七年》只是激进、左翼的格拉纳达电视台《世界在行动》(World in Action)栏目的一个专题报道。

该节目创办于1963年1月,由擅长调查性报道题材的澳大利亚人蒂姆·哈维(Tim Hewat)担任总编。他想做一档反映英国阶级分化的新闻片,追踪他们未来的发展。马克尔·艾普登当时只是一名实习记者。

他对此十分触动,他觉得英国的阶级制度很不公正,许多同龄人和他资质不相上下,却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艾普特和另一位调查记者分别负责在三周内从英国南部和北部挑选14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孩童。

所以在第一期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尖锐的问题。在私人学校的孩子每天都读《泰晤士报》,当他们高谈论阔“上大学”的时候,生活在保育院的孩子甚至还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意思。

而且片中一段经典的交叉蒙太奇,把孩子们所处阶级不同,起点不同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边是富家女苏西伴着钢琴曲在练古典芭蕾,姿势克制标准;一边是伦敦东区的贫民窟学校里孩子们疯闹打笑的声音,孩子们互相追逐,没有约束。动静的交叉,让人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他们的差别,也自然地把这14个孩子放到了一起做对比。

第一期节目全片都充斥着对立与政治观点,对党派观点、男女地位、家庭关系和未来发展等都提出了尖锐的意见。

但在《14Up》中,我们看到,孩子们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他们表现出更多对个人的关注,也更想表达自己,每一个人都像刺猬一样,把自己武装了起来。

在《21Up》到《49Up》出现了很多人生的转折,农二代变成科学家,而且每个人都经历了婚姻家庭的考验,也经历了父母的离世带来的代际更替。

与之对应的英国也在这几十年间经历着很多变化。戴安娜王妃的辉煌与去世、英国的入欧与脱欧等,都在这些主人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作为时代中的人,自然带着时代的标记。

直到今年的《63Up》,全片已经看不出任何的观点冲突。

这次更像是一个暮年的回顾,第一个问题就是参加这部纪录片的录制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收获。纪录片的时代探索已经完全淡化,变成了简单的人物口述记录。唯一关于英国脱欧的观点讨论,几位主人公也自然的以一个老者的口吻一说而过了。

不过这或许才是真实的人生,人的一生走到这个年岁,曾经的懵懂、叛逆、桀骜、迷茫、心酸、幸福都已经慢慢地沉淀在了皱纹里。

有影评人提出,不要以上帝视角来看这部片子,太容易下定义。我反思,如果我跟他们同时代,看到他们在各个阶段的样子,是会有同感还是会觉得无趣呢?

正如片中杰基所说:我们七年的经历用十几分钟表现,本身也是不全面的。

一人一片,艾普特56年的坚守

每部片子都是导演的孩子,身上流着导演的心血,反映着导演的人生。

在没看资料之前,我想着这部人生真实纪录片的导演应该是接力式的吧。后来才发现这56年,一直是艾普特·艾普特。想到一为78岁的老人与63的老人坐在一起,从青丝到白发,就特别有画面感。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外导演不因年龄限制而限制自己的创作的精神。

反看国内,有的导演是年少成名,有的是中年得志,78岁的时候大家又会在从事什么呢?

我想做到今天,《人生七年》是艾普特,也只能是艾普特才能创作出来的。

这些人从一开始的被挑选,到自愿参加,到自愿退出。直到今天还愿意表达,与艾普特多年的沟通交流是分不开的。即便如此我们在后来的几部片子依然看不到了许多人的面孔。这本身就是一件将普通的自己曝光在人前的事,把自己放在舆论浪尖,本身就需要个好导演来共同支撑这份勇气。

《人生七年》每小时的播出片段背后有不少于30小时的素材。

此外,艾普特在选角和采访的问题上很有经验。在为《人生七年》选角时,他首要考虑的不是某种性格,而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善于思考、表达,敢于直面镜头的孩子是最合适的选择,因为拍摄现场会有六七位工作人员在场。

纪录片的采访尤为重要,这个采访既不能让采访对象只挑对的说,更不可能让他按照导演的想法来说。

能真正的放下戒备,表达自己,这与坐在你对面的人是谁很重要。为了让受访者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艾普特经常刨根问底,追问受访者“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等等。

在拍摄纪录片时,简短的问题最有效,当然最有威力的还是沉默。艾普特总结经验:当你想进一步深入受访者时,你只需盯着他们,有很大几率他们会打开话匣子,虽然这很残酷。然而艾普特也有挫败的时候。随着14位小孩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有主见,甚至要求在播出前删除不适合的片段。为了留住受访者,艾普特只好退让。

在《人生七年》中有几个人物的反转较大。一个是中产阶级的尼尔,7岁时他的条件还不错,家庭也很幸福。在7岁采访中我认为他是最萌的一个,很愿意说,很愿意畅想。万万没有想到后来的他会受精神疾病的困扰,甚至居无定所,连婚姻都无法保障。

另外一位就是调皮蛋托尼,7岁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混社会的气质。在拍摄21岁的时候,艾普特发现他混迹于英国赌马场,乐此不疲地为赌徒下注。于是他断定28岁的托尼肯定身陷囹圄,因此要求托尼带他游览热门的犯罪场所,为28岁的拍摄积累素材。

后来不仅艾普特错得很彻底。可能很多观众也没有想到28岁时,托尼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子,63岁的他已经儿孙满堂,甚至还成了一名兼职演员。在镜头前他也从不闪躲,非常乐观。

《人生七年》拍到现在,艾普特也与采访对象产生过矛盾。杰基对他的观点的不满,从21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28岁的彼得因为节目播出之后的舆论而选择退出拍摄等。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63Up》更像是一次和解。在之前的几部片子里我们很少听到艾普特的名字,但是在《63Up》中,我们反复听到主人公提到:迈克尔,你知道的。

编年体人物传记,社会缩影的记录

1985年,艾普特带着《人生七年4》(28 Up!)参加纽约电影节,反响热烈,后获得美国国际纪录片协会大奖。

随即《人生七年》在美国电视上播放,在全球掀起一股“人生七年”热。

《人生七年》的副产品先后在美国、俄国、南非、日本、德国等地涌现,其中艾普特还担任了《美国人生七年1》(Age 7 in America)、《俄国人生七年1》(Age 7 in the USSR)以及《南非人生七年1》(7 Up South Africa)的制片人。

长时段纪录片蔚然成风,除了“人生七年”系列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澳大利亚导演吉莉安·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追踪三位工人阶级出身、居住在阿德莱德的女孩关于人生点点滴滴的纪录片《人生十四岁》等。

国内这几年推出的张同道的《成长的秘密》《零零后》等,都是通过对人物长时间、多事件的记录来展示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细节。在中国,我觉得这更像一部编年体人物传记。通过一年一年的记录,时间上的变化来记录历史。

通过这一类纪录片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每个时代服装上、建筑上、社会环境与生活节奏上的变化。

与回顾历史相比,我们更期待看到未来。是什么让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出现了变化?是阶级、教育、家庭、性格还是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从《人生七年》中,我们看到了,大部分人最后还是处于他们父母之前所处的阶级。但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人生的多样性,并不像很多人口中说的那么消极。

这类纪录片耗时长,见效慢,但也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记录的意义。作为观众,这种对别人人生的观看,满足了我们集中了解人生的好奇感。同时,也满足了我们对未来的预测感。

到了第九部《63Up》,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生死问题了。在这一季中,一直坚持图书馆公益的琳离开了我们。这让人心里酸酸的。不能说这部会不会是大结局,但是离再见的时候越近,越觉得舍不得。这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刻吧。期待未来的七年他们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情,依然可以保持自己年轻时的态度,我们七年后再见。

参考资料:《“天生的社会学家”:迈克尔·艾普特》

《人生七年》之《63Up》,更像是一场暮年的和解

 5 ) 心血来潮,给剧中14个人物分别做了人生简表

剧中人物我就不做评价了,各位小伙伴肯定都有自己的理解。

下面的要素简表,适合看完剧集之后,回看这些人的半生,

通过对出身 / 教育 / 父母关系 / 婚配 / 子女 / 健康 / 经济大环境 等人生节点及其变迁过程的审视,来回顾整个剧集。

人物顺序见下图

制表比我预想的更花时间,中间经历了疫情(我是武汉人),前后拖了一年。。。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

希望对喜欢这部剧的小伙伴有帮助

感谢

 6 ) 重温人生七年

在2018年 2019 2021 还有今天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重温这伟大的纪录片。 尤记得,18年是我人生中思想激烈变化的一年,那年大三,在我平淡的人生中算是“大事”很多,有很多记忆点,有很多变化的一年了。 那年起,我的思维开始变得丰富,开始理解到很多复杂的情感。对了,那年夏天,我知道了十三邀这个节目并痴迷上了它,十三邀对我思维的补充和拓展很重要,我开始变得自觉,我的精神世界开始生长,痛苦的意识到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脱节,永远不可调和并且只能选择其一。我很感谢十三邀和许知远的发问,不过有机会再另谈吧。 大三的考研,只是随波逐流而已,我并没有对未来的任何想法,不知道自己喜欢/适合以及能干什么。只是没准备好工作,对工作这个词汇都很陌生并且存在错误认识,而考研似乎是个能糊弄和拖延的方法。 那就“考研”吧,其实,从始至终,我都没有用功,每天都假装在学习,欺骗自己,把自己弄得很焦虑,似乎焦虑=努力。压力极大,一直爆痘,心情很糟,神经紧张,就好像肌肉一直绷着但从不发力。 有一天,我忘了从哪里知道了《人生七年》这个纪录片,一看简介就大受震撼。我也用百度云下载下来,在寝室的床上花了一天静静的看完了这14个人的人生。 看完以后,怅然若失,释然,随之而来新的紧张,似乎我得到了很多我本不该得到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我的人生宽度被动的增加了一些,感谢这部纪录片。 多的感想不发了,我想到了Neil,我害怕成为Neil,因为我发现我打心底里认同他,而他世俗上的失败又那么明显,我该主动压制身上的“neil影子”吗?反思失败的教训,离失败远些。 2019。。。人生七年9 2020。。。 2021。。。导演去世 2022 尽管我仍向往世俗上的成功,但我现在觉得Neil是14人里最忠于自我的人了,不妥协,理想主义。 我的父母和neil的情况几乎一致,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也许我能做的,不想完全沦为neil的就是妥协一部分吧。我的家庭条件和截止至今的优势累积,不至于直接像neil一样直接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面对世界。 愿neil快乐,安好。 愿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按每个人自己的方式快乐的度过一生。我们每个生命的存在,每段经历,每段思想都很珍贵,值得为之开心和享受。 好好活着呀,每个生命。

Peter乐队唱的The Good Intentions的单曲《The Leaving of Liverpool》

 短评

婚姻是第二次投胎,如果说出生的第一次投胎更多的决定了你的阶层,能拥有的金钱和教育,那婚姻(或者说伴侣)便是第二次投胎,更多地影响你漫长人生的幸福感与知足感,Paul最好的印证了这个观点。而且似乎过了四十岁,大家的事业心都慢慢淡了下来,最让人感觉到开心的时刻都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六十多岁,健康就是一切。Neil也在一步步变好啊。

5分钟前
  • 樱木十贰
  • 力荐

还是那句话,没有比真实生活更加戏剧化的戏剧。

7分钟前
  • 橙司徒
  • 力荐

从第一集开始看,好像一天看完了他们的大半生。哭了好多次,小时候童言无忌有着梦想,长大后变得沉稳谨慎有些甚至被生活捶打的失去了眼里的灵性。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这些展现出来的画面去评判大家,但是suzy直到老都依然优雅,Bruse让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大圣人般的存在,John永远的西装三件套努力勤于思考,tony不管何时都勇于闯荡乐观,Andrew温和有礼,nick害羞的样子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们身上的那些闪光点也真的保持了一生,从7岁那集似乎真的能看出来。7年之后不知道我会怎么样,但希望能够是像他们一样热爱生活,不为自己过去的选择后悔,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的人❤️看到lynn的去世很难过,她虽在镜头里不常笑,但她真的热爱图书馆和里面的孩子。还有好多人生病了😭愿生活善待他们剩下的每个人✨

9分钟前
  • 佳佳有本难念的
  • 力荐

腾讯视频可以看了,这种持续63年的跟拍,真的非常难得和用心了。

12分钟前
  • 老君山下
  • 力荐

看这部总是眼里常含泪水。特别感动的一点是,那些小时候没有爸爸或者好家庭关系的孩子,到最后都成家,都在关系中疗愈了自己。尽管对neil花了太多年太多年。大家的人生总是求仁得仁的,真正改变人生方向的大概是,内心渴望改变了。

13分钟前
  • 小鱼脆饼
  • 推荐

托尼演了BC主演的电影,安德鲁生活平稳幸福有一个美丽的花园,苏和男友还没有结婚,却异常幸福,尼克得了喉癌,没有谈他的孩子们。56岁时的那种平静突然在63岁时多了一些不甘心,他们从7岁到63岁,我也从28岁到了接近35岁,七年眨眼一瞬,或许人生真的蕴藏在童年中。最最羡慕的,仍旧是安德鲁的人生。因为知道自己一生也达不到,所以才会心向往之啊。

17分钟前
  • 张菩菩
  • 力荐

感到虚无。。被那不勒斯老姐妹分心了,更期待苏联35up

20分钟前
  • 好运锂
  • 推荐

能更新已是最大的惊喜,人生七年英国系列,一路看来,仿佛采访对象是身边的朋友,tony真的是一个惊喜,乐观向上市井气,还会有70up么……

21分钟前
  • hyper2022
  • 力荐

又一个七年过去了,其实在老年56-63岁这个阶段,人很难改变财务状况,身体也一直下坡,面对离开,衰老,贫穷,特别是正个欧洲大环境恶劣,西班牙萧条,英国脱欧混乱,比如Tony这样的出租车司机深感网约车新兴产业冲击。科技时代不是对老年人有利的时代。 白驹过隙,巍澜可期。

26分钟前
  • 猫崽三岁
  • 力荐

导演的声音都明显苍老了。到了63岁,更多的孙辈,更关心健康问题,人生已成定局,人也更安详了。ps:我始终无法忘记去BBC工作的高富帅三人组之一啊,有生之年你就接受一次采访嘛

28分钟前
  • shatsu
  • 力荐

延续56年的纪录片系列。多年前一口气看完前8部,尤其是充满惊喜温暖的56up时,完全想不到7年后的63up会如此伤感,看得多次泪目。死亡阴影苦苦笼罩着这些青春不再、年过六旬老人们。尼尔感情受挫;杰姬永失所爱;彼得失去亲人伙伴;尼克受病痛折磨;苏西退出节目(正如查尔斯);而琳已猝然长逝离开我们。似乎人生不再有起伏,只存凋零。其余7个人拥有的恬淡幸福、子孙满堂竟显得如此珍贵。尽管造化弄人,但大家都在努力工作、珍惜生活,感慨“七岁见老”。祝导演和大家都能健康地和我们相约70up!

33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追得最辛苦的一个纪录片了,各位,七年后见~~

34分钟前
  • 马马
  • 力荐

能留给孩子的只有教育,能使人幸福的只有爱。

37分钟前
  • 邦德爱美丽
  • 力荐

Life is what happens while you’re waiting for something else

42分钟前
  • 少年闰土
  • 力荐

阶级固化?七岁看老?也许跟漫长的人生比起来,这些都不值一提。

44分钟前
  • 犀首
  • 力荐

这个年纪,没有痴迷,没有怨恨,没有无奈,无欲无求,活着就好

48分钟前
  • 小石匠
  • 推荐

看完63 up,最惊讶的变化是充满理想主义曾去孟加拉支教的青年成了大腹便便的平庸的老人。回到最初任教的公立中学,他说这是他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而在40多岁去私立中学时,他说这里的孩子水平更高课程更难。到了63岁,他承认变化或许来自他结婚了,需要为家庭考虑。是的,家庭天然就是保守的。

53分钟前
  • 满[已注销]
  • 力荐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上次看56up时候我还在上大学,转眼我高考已十年。感谢编导的远见,让现在的我们能够看到用真实影像记录的人生,这种上帝视角真的淡然。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都有起伏,从孩提到老者,感慨阶级生活等等。和社会学完美结合,几十年磨一剑,精品流芳。这才是真正的纪录片。

57分钟前
  • 画眉深浅呀
  • 力荐

42、49、56、63其实区别都不大了,也基本是同质化的内容,许多人的人生在35的时候就结束了,只不过在最后的时候才埋葬。

1小时前
  • 维索茨基的野马
  • 推荐

看到neil在慢慢变好我就觉得很欣慰,满足了。

1小时前
  • 葉落知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