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战2005

科幻片美国2005

主演:汤姆·克鲁斯,达科塔·范宁,米兰达·奥图,贾斯汀·查特文,蒂姆·罗宾斯,瑞克·冈萨雷斯,尤尔·瓦斯克斯,莱尼·维尼托,丽萨·安·沃尔特,安·鲁滨逊,吉恩·巴瑞,大卫·阿伦·伯施理,罗兹·亚布拉姆斯,迈克尔·布朗李,卡米莉亚·莫内特,艾米·莱安,丹尼·霍奇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播放地址

 剧照

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1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2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3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4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5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6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13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14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15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16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17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18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19世界之战200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1:39

详细剧情

雷?费瑞尔(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和妻子离婚了,一儿一女都跟母亲生活——因为他的的贪玩懒散,疏忽责任,这个家庭才如此支离破碎。一场外星人入侵的灾难却让他们重新建立起亲密的的关系。   这天妻子繁忙,只好把儿女交给雷照顾。电闪雷鸣天色灰暗,一切好像有些异样。 果然,马路上赫然一个庞大的三脚飞行器掘地而起,邪恶的火星人光顾了这个本来平静的小镇。人们四处逃亡,雷也带着女儿奔走逃命,开始了生死历险。当局想尽办法对付外星人,却屡屡失败,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恐慌当中。   有了父爱的本能,平日吊儿郎当的父亲变得英勇顽强,保护儿女成了他支撑他的动力和信念。

 长篇影评

 1 ) 仅从技术层面浅析此片

    先说说片名——《世界大战》,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但那充其量也只是人类之间的战争,这个世界大战似乎更有寓意,外星人侵入地球妄图毁灭人类,眼看人类即将灭亡,外星人却被地球上的微生物杀死。原因是,人类是在地球上付出无数代价后才进化的能够适应地球环境。
    电影上映后有人说结局太仓促,而结局妙就妙在这里,这不是人类之间的大战,也不是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大战,而是整个宇宙中生物之间的大战,最后的胜利者是地球,是自然规律。外星人向人类发起侵略战争,其实是向地球发起战争,最后赢得胜利的是地球,与人类无关。其实在影片的开端,战争就已经开始了,地球上的微生物已经向外星人的入侵发起了反击。
    在我的印象中,斯皮尔伯格是一位把电影技术运用的很艺术的导演,这部《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有人说这部电影场面如何不大,结局如何之仓促,外星人的造型一般,剧情平庸,然而我最看中的,是本片的摄影手法。
    导演在这部片里运镜有个特点就是运用镜面反射拍摄,或者说画中画,电影中你看到的很多画面是在另一个画面中看到的,譬如从DV显示屏反映外星机器破土而出,利用房子的窗户和汽车的后挡风玻璃反映人的惊恐表情和机器的破土而出的动作,这样拍可以一个画面表现多个场景。电视机屏幕、汽车的后视镜这种利用镜面反射物体拍,简单点说就是你既能看到前面的画面,也能看到后面的画面,比如在DV显示屏你能看到后面的外星机器,在显示屏之外你也能看到前面逃跑的人群。或者汽车后视镜中,你能看到后面的人在追赶,也能看到前面的人。这种实表现手法贴近真实,在这部片里导演很喜欢用。
    还有,本片多次使用长镜头,比如开头就是以一个移动的长镜头开画,从港口城市的全景移动到男主角的工作环境,很多电影这样运用,作用就是尽快将观众引入电影中来。导演大量运用长镜头而没有使用快速剪辑(和《拯救大兵瑞恩》差不多,老斯的风格),我想该片剪辑师的工作一定很轻松了,而摄影师的工作就要辛苦多了,有很多镜头是把实景跟特效结合起来做的,所以特效也做的很精致,个人认为除了最后阿汤哥所在的小屋被外星机器踏平的那个特效觉得有点假外,其他的都还比较自然。
    在分析长镜头之前先来看一个很妙的镜头,摄像机在车内做360度旋转拍摄,不知道摄像机是在什么位置,这是在瑞秋一家人刚上车时,用另一个旋转的镜头表现车内和车外的人物,车内的空间很狭小,真不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难道是小型摄像机+大广角?

以下仅对片中两个长镜头分段浅析:
有个长镜头在26'55到27'54,时长一分钟:
26'55: 一张女人的脸出现在画面
26'58: 女人的脸分裂(被杀死)
27'00: 男主角出现在人群中奔跑
27'03: 男主角和人群一起进入服装店
27'12: 一辆车被翻入店内
27'13: 主角从服装店出来(这时候有两个人影从镜头前过去,镜头大部分被遮挡,这里应该是一个转场了,后面的应该是另一个镜头,但从时间和场景的连贯性上来讲,这是一种长镜头的拼接手法)
27'15: 镜头左摇并往后退移,男主角在镜头前奔跑
27'19: 男主角回头向画面右上看,镜头往右上角摇,切入特效画面展现房子被毁
27'21: 镜头摇回,中景,男主角继续跑
27'23: 镜头往左上角摇,切入特效画面展现房子被毁
27'25: 镜头摇回,男主角回头看,画面外被毁房子右边入画
27'28: 男主角后退,贴至镜头前
27'32-35: 镜头右移,男主角躲在墙后
27'35-43: 镜头上摇再左摇,外星机器从画面中自右向左走过
27'44-48: 镜头下摇再左摇,抱女儿的父亲从画面中自右向左走过
27'48-52: 镜头前推,灾难场面和男主角各占一半画面,镜头结束。
这个镜头是实景+绿幕拍的,分两个镜头拍成(出服装店前后),后期剪成一个连贯镜头。

最长的长镜头是在开车一段,很妙,让你几乎感觉不到是一个长镜头,因为它用了360度全角度完全没有死角。虽然至今我还不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说说我的猜测:
开车一段,也是全片最经典的长镜头在32'04-34'33,时长两分半(只分析镜头的运动,不讨论演员的方位)
大量的车停在路上,一辆车从左侧入画
32'03:本镜头开始是从主车后部,低机位向左做旋转移动并紧跟主车快速往前推,通过前景三辆车(此长镜头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跟随主车行驶方向快速移动,后不累述)
32'06:镜头右旋转。通过前景又三辆车,其中32'09处通过第三辆车时镜头被该车挡住且此时正好穿过天桥,镜头全黑,我猜这应该是个转场,该实拍镜头结束(也可能和后面确实是连贯的)
32'11:镜头转到主车右侧,继续右转至车前方,画面表现三人在车中讨论。
32'22:镜头继续右转至主车左侧,后拉至中景,通过一辆车,再前推至主车左侧前车窗,男主角叫女儿安静
32'31:镜头右移至主车左侧中车窗,儿子安抚女儿
32'35:镜头保持右旋转,从左侧后车窗进入车内(后车窗是开的),儿子教女儿如何放松。32'43镜头再从主车右侧后车窗移出车外,这个镜头怎么做到的,很让人费解。猜测一:摄影师从车左侧将镜头伸进车内时,从车的右侧有另一个人将镜头接过来,整个过程保持平稳移动。但主车是在快速移动的,这样难度太大了。猜测二:当镜头摇进车内时,车后部门打开(是那种向上翻折的门),另一摄影师进入车后部,从车左侧接手摄像机,完成从车内穿过的镜头,再从右侧把摄像机交给车右侧外的摄影师。整个动作也可以通过摇臂完成,不过难度就大很多了。
32'44:镜头摇出后,继续右移,近景表现儿子安抚女儿及儿子和男主角的讨论
33'12:镜头后拉至中景,通过前景三辆车
33'16:镜头快速右旋转至主车左侧,通过前景四辆车
33'21-34'19:镜头前推并左旋转至车前,且左右小幅度移动,近景表现父子对话及三人对话
34'20,镜头后拉右移,左摇并上升到车后上方,拉为全景,表现主车在路上继续行驶,镜头结束。
    网上有人讨论说这个镜头可能不是在行驶的车上拍的,是车停在绿幕前拍摄,后期特效做的。确实有这个可能,但我认为还是实拍的,只是在场面调度上,难度很大。在近景拍摄时,主车周围可能就围了几辆摄像车过来(配合摄像机在车内外的移动),而当镜头拉到中景或全景时,摄像车又跑到画面外去了,而且整个镜头中主车的速度并不算很快,只是导演时不时的安排几个穿过几辆车的场景和使用低机位,给人感觉是车开的很快,且整个场景中的其他车都是不动的,主车的行驶路线是设计好的,多跑几趟很容易熟悉走位(权且就当是走位吧),通过车窗外的场景和几个中景镜头看的出行驶路线也比较宽,其中几个好像是檫车而过的动作其实是摄像机的长焦段拍前景的车给人的错觉,据说导演在拍这场高速公路上的戏的时候用了16部摄像机,16部啊,不可能只是拍几个全景表现路上车多人多吧,肯定是用在这个长镜头上了。
    有人说这部片不如《独立日》好看,《世界大战》和《独立日》之间可是隔了个911事件,老美的世界主人的优越感没了,更多的是危机与恐慌,不喜欢《世界大战》的人肯定是看过《独立日》并且很推崇该片。还有在网上看很多人在讨论片中哪个镜头最恐怖,虽有人提到外星人很多攻击的镜头恐怖,但说到最多的还是抢车一段,抢车一段很真实的表现了人物心理,那种绝望中的最原始的野蛮人性。
    总之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有些细节也处理的很到位,只不过老斯对这部电影的貌似期望值太高了(当年可是叫嚣着要打破泰坦尼克号的票房记录啊)其实票房也不错了,全球5亿多(不过成本也高达2亿多了),续集是没指望了,就看他接下来要有什么新的动作了。

-----------------------------------------------
补充:后经制作特辑证实,开车一段长镜头是绿幕拍摄后期拼接而成。

 2 ) 恐惧纪念碑

恐惧有很多种。2001年9月11日之后,多了一种——对于恐怖的恐惧。《世界之战》要表现的,就是它。

电影开拍前,相关报道一直是在说:斯皮尔伯格这回是下定决心,要炮制出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电影,而且定了票房收入必须达到多少亿美元的军令状云云。显然,这些报道低估了《辛德勒名单》、《少数派报告》、《人工智能》的导演。“911”之后,任何一部灾难电影都无法规避那场悲剧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伤痕,无论其如何商业,如何和恐怖分子风马牛不相及,斯皮尔伯格既然触及此类题材,以他的资历和能力,是一定要达到一个高度的。

看完《世界之战》,我觉得这种高度是人性上的高度,而不是技术上和情感上的。从技术层面上看这部电影,它说的是外星人和地球人的战斗;从情感层面上看,电影刻画的是父子之情、父女之情。可这两者都不是重点所在。电影似乎是竭力还原一个发生的情景(而不是幻想),再现这个情景中的人的表现(而不是虚构)。也就是说,如果把外星人进攻置换为“911”恐怖袭击事件,把阿汤哥置换为幸存者,便可以更好地知道斯皮尔伯格通过《世界之战》想干什么——他要记录,记录恐惧:记录恐怖如何发生,如何产生恐惧,恐惧又如何役使人作出各种行为。

理解了导演的目的,某些关于《世界大战》的抱怨便显得毫无意义。许多人说,这部电影打得不像《ID4星际终结者》那样过瘾,人家是战斗机、航空母舰齐上阵,它却只有几台战车、一群直升机在山坡上轰了几下,震撼力不足。还有许多人,觉得阿汤哥在电影里没半点当年《壮志凌云》、《职业特工队》的风采,甚至不无猥琐。当然,更多的人对结尾表示了失望:怎么可以就这样突兀地结束呢?怎么是细菌拯救世界而不是英雄拯救世界?这个结尾让斯皮尔伯格在中国落了个敷衍了事的骂名。问题在于,如果斯皮尔伯格真如这些人期望的那样去干,他就不是斯皮尔伯格,而是迈克尔·贝或布鲁克海默了。

阿汤的平民身份是特地设定的,他在电影里的行为只能够根据这个身份展开,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个被抛弃的老公,一个失败的父亲,一个爱看热闹的小市民,一个自作聪明的家伙,一个阿Q,一个被吓破了胆的逃亡者,一个自私的杀人者,一个硬着头皮反抗的奴隶。很真实。也只有在这样的普通人身上,恐惧才能抽丝剥茧,附着于观者身上。一旦设定这个角色,《世界大战》也就只能放弃全知全能的叙述,忠于个人视角——电影里,阿汤哥就只能够知道他所遭遇的那些,至于欧洲怎么被毁灭、军队如何与外星人战斗、总统是死了还是逃了、自由女神像有没有被炸掉,他不可能了解,电影也就不可能展现。最为人诟病的结尾问题,也不是什么问题,首先是因为威尔斯的原著就是这样写的,中国人不了解难免大惊小怪,其次这已经不是影片的重心所在,还有,凡人阿汤完全不可能第一时间知道外星人为什么突然就是了,事情的转机对他来说就是很突然,原因只能够通过摩根·弗里曼的旁白来说明。合情合理。

反正,《世界之战》就是要让你看到恐惧、体验恐惧、深入恐惧的核心。一句“是恐怖分子袭击吗”的台词泄了它的底——它在“911”发生4年之后,用幻想式的回忆贴近了遭遇那个悲惨时刻的人们,并加据当下人们对全球性恐怖袭击的惧怕。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真正的恐怖片。事实上,看完电影,稍微配合一些想象,把自己设想为倒霉的阿汤哥,我就已经有些毛骨悚然了。

 3 ) 片子让人失望

失败的父亲。叛逆逞英雄的儿子。患幽闭症的女儿。
藏在地下室幻想成为抵抗军的单身男,莫明其妙要抱着孤儿的夫妇。
这和一般科幻片的英雄主义不同,他采用的人物基本上是社会中独特的类型。
而这类独特,恰好削弱了人类对战争恐惧的描绘。
这本来就不正常的人,遇到不正常的事,当然还是不正常。
 
而最后战争的结束更有点戏剧化,说是有点结束的莫明其妙,不如说开始的莫明其妙。
一个处心积虑几万年的战争,竟然忘了考查生存环境?

 4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小时候看这片的时候,觉得是一部渣片,当时我期待的可能是一部《独立日》;现在成为一个长者,有了一些人生的经验后,忽然发现本片的精神很难得很宝贵,年龄越大觉得愈发喜欢。

其实,《独立日》也是改编自威尔斯的原作,但走的是一条不同的路线,多了些美式英雄主义勇敢团结的傻气;同样的题材,这部电影的改编就更贴近原作的文艺气质。虽然到最后都证明了人类活下去的权利,但《独立日》强调的是你必须要够拼,而《世界之战》则欧洲式地告诉我们一个更深沉的道理:God works in mysterious ways

记得研究生英语有篇课文,讲到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时,提到一种不同意见:人类的存在是给地球制造了不少灾难,但也正因为人类的存在,地球也才能避免另外一些灾难。比如说如果面临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生态系统没法保护自己,恐龙很可能就输在这件事上了;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用火箭和核武器解决这类问题。

再往长远一点说,未来的人类,可能也有像恐龙一样过不去的坎,但是总会有比我们更出色的智慧生命坚持下来。就像恐龙一样,我们为它们做的也是铺路石的工作,不管它们是否心存感激,他们毕竟寄托着我们的希望,能够把我们存在过的证据传递下去。

正如片尾说的那样:

因为无数人类的死亡换来的人性和在这个星球生物圈生存的权利,而这个权利帮助我们对抗一切挑战,不论我们或生或死都有意义……

 5 ) 有点搞笑的世界之战

礼拜六受人之约去华纳看了一场电影:世界之战.想想上次进影院还是上半年看韩城攻略的时候.说实话,看这种大场面的片子还是去电影院解决比较好一点.一个人在家看DVD或者在电脑上看实在是乏味的很.

不愧是大连顶级影城,视觉效果和音响效果都很不错.只是看多了D版,对于译制片都已经不习惯了,总觉得金发碧眼的人嘴巴里面吐出中文字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对于这部片子我实在没有什么可评论的,之前我还以为是克隆星球大战的跟风之作,后来又按照名字联想,以为是战争片.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出自于斯皮尔伯格之手,汤姆克鲁斯主演.归归,这个黄金阵容强大的噱头都要吓死人.更进一步了解,原来这部片子投资据说有2亿美刀,是有史以来投资最多的片子了.

不过说实话我是觉得不值的.因为现在的大制作大场面的科幻片实在太多,而这部片子因为拘泥于原著所以显得非常单薄,小儿科.试想一下19世纪的作者能写出什么样子的科幻小说呢?不过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种向大师致敬的片子才算得经典吧.但是就平等角度而言,比起当今的科幻电影构思,这片子实在幼稚的很.如果说前几年看独立日对于那种壮观场面还有些震撼的话,这个片子老掉牙的情节却让我昏昏欲睡,而且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出彩的特技动画之类.完全是这类片子的一个大杂烩,在里面可以看见独立日的影子,可以看见龙卷风的影子,可以看见完美风暴的影子,可以看见后天的影子,可以看见AI的影子,还可以看见星球大战的影子和奥特曼和哥斯拉的影子.ft~~但那都是好多好多年前的东西了.

不过你如果把它当作娱乐片观赏,倒也能自得其乐.比如外星人长的象E.T.,很有童心的下到平民住所的地下室东张西望,再比如那个用来探测生命的软足,居然还会受到镜面反射的干扰,居然还有视觉盲点,居然被斧子就能剁烂,真tmd笨到家了.要知道人类现在都不用这种机器了,直接拿生命探测仪扫描一下就完事.

不过要我说,最最搞笑的就是结尾了,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啊!不去说什么如同梦里场景一样的一家人大团圆,那个百分百死翘翘的儿子居然毫发无损(当时我真以为是做梦捏),得了,这么煽情的结尾我们不去说,因为片子里面儿子拼死拼活要甩掉家人到前线当炮灰那段已经让我呕吐到不行.真怀疑这段是为了在征兵的时候播放,刺激那些年轻的荷尔蒙爆发,跃跃欲试上战场保家卫国的宣传用的,就象<生于7月4日>里的一样.一群没大脑就爱逞强的热血青年,能是一回事嘛?

还是说说最后战争的嘎然而止.外星人不战而亡,什么原因?自我毁灭呗.本质原因呢?绝对让你吐血~~因为无法适应地球的气候,地球的细菌于是自我灭亡.看看这么一场大战就因为敌人堡垒内部的原因而不攻自破了.总结一下,就是人类是个伟大的民族,优等的民族,有着超强免疫力,超强适应力的民族,就算外族入侵,也无法占领地球,哪怕摧毁它--因为他们无法适应地球的恶劣环境............sigh~或许我们应该欢欣鼓舞.

我觉得这部片子最适合在中国各地露天放映推广了,还环什么保呀,那叫提高人们的免疫力,是全人类的福祉.我们的目标就是-------百毒不侵.所以让什么引用水污染,让什么白酒对甲醛,食用盐加亚硝酸,养鱼放避孕药,面粉挤兑漂白粉,小食品涂燃料,鸡肉加生长激素,火锅用回收油,月饼装陈年馅.......等等等等央视质检报告里所有肮脏的事情来得更猛烈点吧!我们的人民赖以抵抗外族入侵的伟大的免疫力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锻造中增加起来的,哈哈.优胜劣态,虽然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但是我们依旧生存了下去,并且活的很好很滋润.我们就是这样在风吹雨打千锤百炼之中成长起来的金刚不坏具有超强适应能力的民族,光荣属于人类,嘎嘎.强烈要求仿生学者重点研究老鼠和小强,或许对我们的免疫力增强更有帮助,挖卡卡~~

真是我看见的结局最滥的一部片子了.说了那么多刻薄的话,再哄两下吧.里面我觉得最出彩的就是抢车子的那一段.人类的弱点暴露无疑.就象片头说的,人类的失败不是对外,而是内部的自相残杀.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还有一点值得思考,就是ray到底应不应该保护小女孩幼小的心灵,尽量保留她的天真,而用布遮住她的眼睛拿手捂住她的耳朵?从一开始到他杀了他们的恩人和同伙,影片都倾向于通过孩子纯真的眼睛和心灵看世界的角度,并且极力保护这种最后的纯真.不过最后小女孩还是要面对人性丑陋的种种,外星人攻击的惨列画面的种种....起初对纯真象水晶一样保护的越好,最后打破的也就越粉碎越彻底.这就是鲁迅之于悲剧强烈的震撼力的定义,越是美好的东西,打破给人看,越是悲剧.所以这样善意的欺骗到底是好是坏,有必要吗?看不见听不见心理就没有留下阴影吗?没有缺失吗?不如一开始就跟她说清楚,虽然比较困难,但是也能慢慢接受人世的险恶.孩子,你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里的,虽然你年纪小,但是也得接受残酷的现实,世界上不存在童话般的fairyland.

人类就是该为自己的自私,贪婪,虚伪,残忍,无止境膨胀的欲望付出代价.我喜欢<天地大冲撞>和<完美风暴>的结尾.

05.08.29

 6 ) 系统之战

如此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在于它把“人”看得不那么重要。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宰,而只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外星人的失败也在于它只是针对人类发动了侵略,而不是针对整个世界系统,最后虽然打败了人类,却输给了生态系统。这种人类非中心的万物有灵观点与泰伦斯马力克的电影其实有点接近,感受一下...
影片开头小萝莉被扎入手中的刺就是整个影片的片眼。

 短评

请问外星人吃了地沟油了?

4分钟前
  • 还行

那俩小孩是傻逼吗

9分钟前
  • 悅小舞°
  • 还行

美国人民是有多爱凑热闹,害怕了就跑两步然后还留在原地瞅!

11分钟前
  • 阿基米德
  • 推荐

故事一般,煽情性情节也不过尔尔,最主要的是对外来生物的描述和对战程度没有那么令人震憾。这种场景在威尔史密斯的《独立日》似曾相似。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些拥有高科技的外星生物被打败的方式实在雷人:那些动辄触角抓人如反掌之易的家伙们怎么这么轻易就被打败了…7.4

15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前半段的写实风深得我心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重刷了4K蓝光,HDR10的配置很出色,虽然外星人被打败的原因有点扯淡,但编剧也自圆其说了。不用这么无厘头的解决方案,人类这么可能打得过这群三角外星人?不愧是老斯,如今看还是有很多亮点,后半段的惊悚效果更是老斯的招牌技法,为后人所效仿的次数数不清了,他自己还这么拍,宗师示范的恐怖感太够味了!2020.05.22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太明白这个故事的价值:主角没有成长,外星人莫名其妙就被寄生虫搞死了,可能怕观众没看懂(确实没看懂),结尾还有强行点出外星人挂掉的原因,整个叙事,笨拙到像是斯皮尔伯格找了美国张家佳拍,然后不得已为了卖片只好署了自己的名字。

26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较差

后半部分过于仓促突兀,很多线索没展开,结局也收的太快。前半部分还是商业娱乐片的路数,后面就想往家庭亲情文艺路线上奔了,结果哪里都不讨好。不过写实主义的处理方法非常喜欢,设置上也隐藏了不少深层含义,可惜啊再用把力就成超级经典了。

29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灾难片都烦死了而且这个结局怎么这么傻逼......想减肥的可以看这个......

31分钟前
  • 兎 熊 菫✨
  • 较差

号称老斯“最黑暗科幻片”,故事性强,就是剧情设置上有些虎头蛇尾。2005年北美票房亚军的头衔也凑合说的去~

3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故事不太行,虽然带着一些暗黑味道,汤姆·克鲁斯这个角色不讨喜,这家人也不讨喜,每一次达科塔·范宁杀猪般叫声一来,耳朵都快炸了,每次看见这个傻哥哥要去跟外星人PK,就神烦。结尾,人类居然莫名其妙就胜利了,也是醉了的。

3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When it's ready,my body will just push it out."大敌当前,万物生灵同仇敌忾。被唾弃的老鼠、鸟群屡次救人类于水火,最渺小的生物完成了最伟大的反击,结尾微生物幻化宇宙群星的镜头全片第N+1次泪目,差点五星。第一场入侵人山人海,调度却乱中有序,群演走位毫无差错,老斯功力够诺兰练很久啊。

40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时隔五年二刷,三改五星,商业神作。什么是人物?什么是奇观?什么叫一二三幕?何为大片之“大”?甚至怎么用特效?斯皮尔伯格导演技法生涯最佳发挥,够好莱坞自己再学一百年。专注个人逃生,主角几近“无作为”,去宏观视角、反高潮、反英雄等等方面相对当时此等量级制作其实相当大胆,如今看来要易接受得多。被极端外力放大的人性优弱点效应是本片专注刻画的真正奇观,而所谓的“虎头蛇尾”其实有着相当合理的内在自然观支撑。

43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汤姆•克鲁斯

44分钟前
  • Ridden
  • 还行

那丫头一直鬼叫鬼叫个啥!!

48分钟前
  • 把渣害
  • 还行

斯导最被低估的一部科幻经典。1.感谢[电影手册]重发掘,选入2000s十年十佳之一。2.末日恐慌,压抑惊骇氛围贯穿全片,代入感甩[独立日]之流十条街。3.避开所有俗套:写实主义,反英雄,个人逃亡旅程取代全知视角,反高潮,最终决战缺席(忠于原著),无军政首脑电视广播标志建筑等。4.血海红藻。(9.0/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好大一颗雷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7.5分,略被低估,主要是后面boss痿的很突然,观众莫名其妙,形成一种虎头蛇尾的印象。未日感塑造的很强烈,总体没什么严重的问题,斯皮尔伯格毕竟是名导,但想看到更进一少的东西却是没有了。小女孩人设很不讨喜,不过我认为因为不喜欢一个人物后给电影打低分是不明智的做法。

1小时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推荐

侵略者本体出现之前拍得多好看啊,顶级类型片的手法,有些地方就像是《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合体,虽然之后由于命题展开略显力不从心,但这种写实化处理至少比美国总统御驾亲征什么强得多;摩根·弗里曼最后的总结陈词不禁让我为外星人没有率先攻打中国这块百毒不侵的土地感到庆幸。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大家真苛刻哈😅。分真的低了,真的。这是部好片。各方面来说都相当有意思。尤其是三角外星机甲屠戮人类的场面真的相当压迫和震撼,就光视效这方面就不该这么低的分。唯一的缺点就是结局仓促和不讨喜的人设。

1小时前
  • 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