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科恩

海外剧法国2019

主演:萨莎·拜伦·科恩,哈达尔·拉特松·罗滕,耶尔·伊坦,诺亚·艾默里奇,纳西姆·斯艾哈迈德,莫尼·穆索诺夫,阿隆娜·塔尔,乌瑞·加夫利尔,哈萨姆·甘西,法基·埃尔基尔,瓦利德·祖伊特,亚历山大·希迪格,雷曼德·阿萨雷米,奥利·普费弗

导演:吉迪恩·拉夫

播放地址

 剧照

特工科恩 剧照 NO.1特工科恩 剧照 NO.2特工科恩 剧照 NO.3特工科恩 剧照 NO.4特工科恩 剧照 NO.5特工科恩 剧照 NO.6特工科恩 剧照 NO.13特工科恩 剧照 NO.14特工科恩 剧照 NO.15特工科恩 剧照 NO.16特工科恩 剧照 NO.17特工科恩 剧照 NO.18特工科恩 剧照 NO.19特工科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1:28

详细剧情

《特工科恩》改编自前摩萨德特工伊莱·科恩的真实故事,他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成功潜入叙利亚,成为一名卧底。科恩与野心勃勃的军方领导人以及他们富有的朋友关系密切,从而在叙利亚最大的反以色列秘密行动中赢得了超乎寻常的信任。   在本剧集中,荣获艾美奖提名的萨莎·拜伦·科恩(《谁是美国?》)饰演伊莱·科恩,他一心只想为国家服务,但他工作极为出色,以至于发现自己很难摆脱双重身份。诺亚·艾默里奇(《美国谍梦》)饰演伊莱的摩萨德长官丹·法勒,他试图减轻自己为伊莱所做的牺牲产生的罪恶感。哈达尔·拉曾·罗特姆(《国土安全》)饰演伊莱的妻子纳迪娅,她被留下来独自照顾他们的家庭,并且知道丈夫的政府工作有些问题。瓦利德·祖伊特(《殖民地》)饰演军官阿明·哈菲兹,他认为自己找到了完美的盟友,即卧底科恩。《特工科恩》由艾美奖得主吉迪恩·拉夫(《战俘》《国土安全》《暴君》)和...

 长篇影评

 1 ) 道德永远不可能圆满,它只是人类偏执的自我掩饰

最近我看了一部奈飞出品的六集短剧,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而成,剧名为《间谍》。大概翻译者觉得名字太过平常,将其译为《特工科恩》,取自男主角的名字——伊利·科恩是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最具传奇色彩的间谍、特工。据说,007系列电影的很多桥段就取自他的经历。

海报传达了主题:精神分裂与内在冲突
但是,这部短剧没有007电影那般绚烂,反而平平实实,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技。比如,科恩执行任务时,非常笨拙,被敌方士兵撵着跑,唯一的办法是躺在草丛中“躲猫猫”,然后滚下山坡,摔一个狗啃屎——在我看过所有的特工、间谍影视剧中,这是最惨的一位。
正因平实,才衬托出科恩的成就多么绚烂,恐怕连007也自叹弗如。在叙利亚潜伏的数年时间,他成为时任叙利亚总统阿明·哈菲兹的密友,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甚至差一点晋升为部长。他获取叙利亚军方最准确的情报,所以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仅仅用六天时间就击败叙利亚,占领戈兰高地。除此之外,他还参与了1963年叙利亚的军事政变,这次政变将叙利亚复兴党推至前台。他曾建议以色列趁着政变发动进攻,可惜他的上司没有听从。除了这些写进历史书中的丰功伟绩,其他小的成就就不计其数了。

真实的伊利·科恩
毫无疑问,伊利·科恩是以色列的英雄。那这部短剧不就是一部弘扬敢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的主旋律片子吗?并不是。看完剧,科恩让人一言难尽。
一开始,他的上司就认为他太爱表现,比一般的特工更想立功,更想证明自己——当然,这只是主观看法。这个看法是否准确呢?编剧似乎持肯定意见。科恩不是来自欧美的犹太人,他的父母是东方犹太人,就是世代居留在中东各国的犹太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犹太富商哈同、沙逊就来自中东,而非欧洲。所以,科恩有一颗犹太魂,却是一幅中东人的相貌——这是他混入叙利亚高层的天然优势。但在刚刚建国的以色列,科恩处于劣势中。当时以色列高层基本来自欧美,不少人是金发碧眼,欧美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主导着以色列的方方面面。生活其中,科恩很不适应,还感受到某种歧视。他出生于埃及,在黎巴嫩、叙利亚都曾生活过,生活习惯是阿拉伯式的,思维方式更接近中东人。这就是他的“原生的内在冲突”。
我们看到,他无法在以色列的人群中展开社交,却在阿拉伯人中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他到底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恐怕自己也说不清楚。
原生的内在冲突,引发第二重的内在冲突:道德。
他本是一位坚定的锡安主义者(犹太复国主义),但伪装为海外的叙利亚人,必须表现出巨大的爱国热情,对“祖国”的夸奖犹如滔滔江水连灭不绝,甚至让叙利亚人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他重情重义,叙利亚的高层也正是喜欢他的义气深重,加之他扮演了富豪,所以才交为密友,进而深度参与政治活动,他差一点成为国防部部长。但他又违逆良心,不断出卖、坑害朋友。比如在1963年叙利亚复兴党政变中,他就出卖了当时的参谋总长。面对昔日好友责问,他其实很羞愧,毕竟还是有点良心。
一切为了保卫以色列——所以他还能接受对友人的不仁不义,但有一点成为心结。他深爱妻子,却必须跟随叙利亚高层流连于情色美酒之地。在他纵情欢歌之时,妻子带着两个幼小的女儿,艰难地生活着。他的上司看不下去,主动来陪伴,最后搞得科恩的妻子以为自己被引诱了——剧情暗示了这种可能性。
在妻子独守空房时,他结识一位犹太富商的女儿,然后两人开始花前月下、耳鬓厮磨——这样能更好地掩盖间谍活动。剧情里没有讲他们是否真的有了关系,科恩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当情人提出结婚时,科恩粗暴地拒绝了。然后,上司建议他还是娶了这位情人,免得让人觉得他很可疑。于是,科恩又接受了对方。内心的愧疚已经成了无底洞,他只好给妻子买各种东西来弥补。在一个间隙,他返回以色列重新见到妻子,妻子发现他抽烟喝酒,甚至在公众场合无缘无故与警察发生冲突——一切表明,这位善于伪装、掩饰真实自我的优秀特工已经处于崩溃边缘了。
所以,科恩的被捕就值得玩味了。这一切貌似工作上出现失误,不如说他故意为之。叙利亚情报机构已经注意到电子信号的异常,频频派出侦查车。作为国防部副部长,科恩当然知道,他却依然持续不断地向以色列发出情报——于是他被抓,随后被处以绞刑,公开行刑。毕竟,他就可以真正从内在的冲突中解脱,真正的做回自己。
于公,他是伟大的爱国者;然而于私,他欺骗、背叛了友人,也哄骗了妻子、情人。甚至说,他从未履行过丈夫、父亲的职责。事实上,他有数次机会停止自己的间谍工作,回归正常生活,可他拒绝停止——从正面讲,也许他真的无私地爱国,但从反面讲,他何尝不是喜欢这种浮华、刺激的生活呢!他的上司都曾建议他停止行动,返回以色列。
口口声声为了保护自己的祖国,但让妻子、女儿失去保护和依靠,让母亲失去儿子,这值得吗?
值得不值得,只有他自己清楚。当道德的说辞面对真实的人生时,只能为抉择涂脂抹粉、进行美化,并不是证明这是唯一的抉择。换而言之,选择高尚必然带来卑劣,选择美好必然带来丑陋,选择无私必然带来更多的自私。忠孝从来不能两全,爱一个集体和爱具体的人从来都是矛盾的。当我们被某种道德的洪流裹挟时,我们就必须审判、排挤甚至处死“不道德”的人。道德永远不可能圆满,因为它只是人类偏执的自我掩饰,只是为自我抉择寻找的理由。道德并不虚无,因为它紧紧依附于坚固的自我......
直到今天,科恩的妻子和女儿仍然无法从叙利亚接回他的遗体,而他的女儿也年近花甲了......

科恩被绞死后,叙利亚人将其罪名列在一块纸板上
本文由公众号“观世影”原创,如有转载敬请说明。

 2 ) 果然还是简单易懂符合原有世界观的作品会高分

我不买账,买不了,因为缺了50年后的续集,是怎样一系列隐秘行动导致如今的叙利亚分崩离析战火纷飞呢,缺了这个续集

但也不能否认这部剧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部分原因

但是生命不能这样衡量

我看到的只有人祸

我们需要的是更全的视角

就像《E—TEAM》一样让人反感,部分真相就不是真相

 3 ) 网飞搞事上瘾,豆瓣8.9起底间谍人生!

1965年5月18日,一名以色列间谍被叙利亚政府处决。

经过匆忙的临刑审讯后…

便被押送至大马士革烈士广场执行绞刑!

在间谍身份被揭露前 ——

他都安稳的住在紧靠叙利亚陆军总参谋部的大宅…

他不仅打进叙利亚政党核心…

位高权重时,甚至还与叙利亚总统称兄道弟!

他是如何做到?

时隔50多年后,网飞戏剧化的揭秘了他的传奇 ——

特 工 科 恩

The Spy

网飞这部 [特工科恩] 来自真实的人物传奇 ——

原型人物伊莱·科恩是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的间谍,从1960年起就开始从事情报工作…

摩萨德有着“世界四大情报组织”的名号…

旗下的间谍都是顶级角色。

即便如此,他们也不如伊莱·科恩的人生来的传奇!

以假身份卧底是间谍的入门课 ——

60年代初他以阿拉伯侨商身份,混迹叙利亚政商圈。

明明是一名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科恩…

却装作热爱叙利亚的海外侨胞,优雅有礼的言谈举止完美赢得了阿拉伯名流们的信任和尊重。

但仅仅混迹还不够,只有打入核心才算成功 ——

科恩抓住机会结识了哈菲兹将军。

那时哈菲兹还是叙利亚的驻外武官,两人相见如故,哈菲兹还极力邀请他回到叙利亚为国效力!

科恩用“金钱”作为诱饵紧贴哈菲兹…

哈菲兹则放松警惕,还给他贴上“忠诚”的无害标签!

科恩逐渐靠近情报核心。

但1960年时的科恩万万想不到…

这位哈菲兹短短几年后便成功上位叙利亚总统。

在为摩萨德搜集情报的同时…

他也被卧底角色越推越高,直至生与死的风口浪尖!

[特工科恩]用短短6集的篇幅回溯了伊莱·科恩的传奇,兼具史实还原和人物塑造两种叙事风格…

豆瓣电影8.9分,烂番茄鲜度83%

有网友用“精彩”、“严谨”两个词来形容这部剧!

可见无论从历史讲述或是人物还原上来讲,[特工科恩]都是一部既细致而有质感的作品。

饰演的科恩的也是位影迷熟悉的老朋友…

以电影[独裁者]、[王牌贱谍]为代表作的萨莎·拜伦·科恩通常被影迷视为喜剧演员,这次他却严肃起来。

一瞬间让人认不出他究竟是谁?

电影[王牌间谍:格林斯比]中的萨沙·拜伦·科恩

虽然同样是间谍角色…

但这段真实的人生重现,凸显了他表演的反差!

[特工科恩]中的萨沙·拜伦·科恩

其实面对角色的两种反差…

也无形对应了科恩真实身份和间谍身份的对比!

剧中的科恩看起来很平凡 ——

他在真实的身份里,就是个温柔的丈夫。

即便换成间谍身份,也没有类型片式的夸张的谍战,多数时候他更像“演员”在完成角色塑造!

但看看他的经历,就会被他的能力折服 ——

科恩本人具有着强烈犹太复国主义。

然而从小在敌国的成长经历,让他对埃及、叙利亚、阿拉伯等周边国家的文化环境了如指掌…

他精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多种语言!

真实的伊莱·科恩

50年代伊莱·科恩被招为特工,经过多年严格训练。

摩萨德为他编制了天衣无缝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他先去阿根廷结识阿拉伯商人获取情报…

后来他和哈菲兹将军相识,两人非常投缘。

哈菲兹还拉拢科恩加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并鼓动他和自己回大马士革投身叙利亚的政治活动。

彼时他肯定想不到 —— 自己成了未来总统的朋友!

当哈菲兹将要出任总统时…

科恩还被视为新政府新闻与宣传部长的不二人选!

哈菲兹甚至公开表达对他的信任 ——

“为什么不任命他为国防部长助理,入住国防部呢?”

虽然只是应对外界的玩笑。

却也足见哈菲兹对科恩的信任与肯定!

因此科恩拿到的情报非常重要,往往都是直接和以色列领导人汇报,甚至影响到国家战略决策…

做间谍考验的不止是智慧、体能、关系等要素,最重要的是能在情感/情绪上拿捏和把握对方。

科恩就是这样的能人!

剧中有处非常浪漫却也隐晦的细节刻画 ——

科恩和妻子纳迪亚非常相爱。

两人经常在细节里巧妙表达出彼此的爱意…

妻子在三明治里藏纸条表白。

科恩便买件漂亮衣服,把纸条藏在其中作为回应!

同样的招数也被他用在谍战中 ——

1963年夏天,叙利亚的政局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哈菲兹登上复兴社会党的最高领导地位。

对于“老朋友”哈菲兹的跃迁科恩送上巧克力作为祝贺,薄礼中却附着"祝您如愿以偿"的卡片。

当时哈菲兹正是得意之时…

这走心的一招收效甚大,他马上就收到了正式请柬,请他参加哈菲兹宣布就职的大型招待会。

那里尽是叙利亚官员和外国使节,满地都是情报!

然而假的永远真不了。

越是完美的骗局,越是悲剧的结局 ——

使用小型无线电给摩萨德发送情报的科恩最终还是被叙利亚军方利用多次“断电”的方式发现…

因为科恩用的是电池,不受停电影响。

在他发报时军方利用停电锁定了还在发报的信号。

肯恩因此暴露了位置!

1965年5月18日他被执行绞刑…

在此之前,以色列和众多国际组织都请求叙利亚能免除伊莱·科恩的死刑,但都没能成功。

竟然把一国总统骗的团团转?

就算是出于私人的愤恨,哈菲兹也不会罢休。

科恩的绞刑招来了数千人围观,他的尸体还被悬挂在大马士革烈士广场进行6天的示众。

最令人唏嘘的是…

直到54年后的今天,他的尸体仍未回归以色列!

网飞这部[间谍科恩]一开场便从他临刑赴死前说起 ——

监牢昏黄的灯光。

伊莱·科恩终于能用真实身份书写心声…

但却是最后的遗书!

但写到署名时他犹豫了。

而身边陪他一起上路的犹太教领袖问他:

你是不是忘了你是谁了,孩子?

那刻的伊莱·科恩似乎获得一口松快的呼吸…

披着假身份活成真人生。

多年的情报谍战,最后却留下一道诡异的命题:

我是谁?

 4 ) 间谍的双面人生。

本剧最牛逼的地方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很难想象这是在真实的世界中发生过的事情,摩萨德情报机构举世闻名,其实本剧的情节十分简单,节奏也不快,只是主角干的事儿足够大,只要稍稍有一点内幕揭秘就会让观众直呼过瘾,足以抓住观众的眼球。

一个以色列间谍最后做到了叙利亚的国防部副部长,最后被叙利亚处死,死后两年,以色列根据科恩种的桉树把叙利亚的某军事基地炸毁,真的是非常传奇的一生。

一个间谍在两种不同的身份中来回穿插,这两种身份还是敌我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像人格分裂一样,时间久了真的会有自我迷失的时候,隐秘战线的战士都是非常人。

本剧并不是特别成功,科恩主动参加情报工作的动机不是很清晰,叙利亚和以色列正义和邪恶不是很明确,主人公的行动会让其他国家的观众产生是否正义的迷惑。如果以色列是正义的一方,那这部剧的主题就非常正直主旋律了,简直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宣传片,本剧处理的非常不好!

但是以上批评又是废话,现实世界就是这样复杂,正邪难舍难分。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戏剧和历史最好还是有间离感。

 5 ) 以色列版国土安全

大概又要有观众抱怨了:他们在中东为什么说英语?

《切尔诺贝利》,他们让俄罗斯人说英语。

《高堡奇人》中,美国被日本和德国占领了,可是他们还说英语。

每次都有观众吐槽。看着是有点怪怪的感觉,不过我能理解制作成本,以及北美观众不习惯字幕等原因。《我的天才女友》是HBO与意大利合作的剧,剧中人说意大利语,相当舒服。

阿拉伯味的英语可以忍。

这次美国人终于对摩萨德下手了。本剧讲述的是以色列历史上著名间谍伊莱-科恩的传奇故事。

犹太人姓科恩的真多。前天写了加拿大音乐人及诗人莱昂纳德-科恩,著名的《冰雪暴》科恩(Coen)兄弟,本剧主演Sacha Baron Cohen,都是犹太人。

演员和角色惊人得相像,外表上。

历史上真实的伊莱-科恩

剧中的伊莱

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特工伊莱-科恩化身商人Kamel Amin Thaabet,借道阿根廷,辗转进入叙利亚。1961-1965年,他在叙利亚获取大量情报,帮助以色列躲过一次又一次进攻。

伊莱-科恩不是常见的邦德式间谍,剧中几乎没有他用枪的镜头,也没有飞檐走壁——在叙利亚南部的戈兰高地时,有他在房顶的镜头,可是笨拙得很,让人提心吊胆。

伊莱刺探情报的方式主要靠他的个人魅力,他风度翩翩,谈吐迷人,而且富有。他对遇见的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让对方觉得自己很珍视对方,巧妙地抬高对方,最后达到获取情报的目的。

在叙利亚的五年,伊莱与包括总统在内的达官贵人结为好友,甚至被提名为国防部副部长的候选人,这简直是做间谍的最高境界了。不好的一方面是,他的身份暴露后,这种曾经的亲密关系让叙利亚总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笑话,导致救援无望。伊莱最终被判绞刑,遗体至今没有归还给他的家人。

剧中注意到这样几个细节:

当伊莱临刑前写完给妻子的遗书,忽然忘记自己的名字。做Kamel时间太久太投入,竟忘了自己究竟是谁。陪他上路的Rhabi(犹太教领袖和经师)怜悯地问他:You forget who you are, my son?

妻子在以色列,他在大马士革,两人同时在面包上轻轻涂上黄油,导演把这两个镜头并列放出。他微微笑了。那种思念和孤独写满眼睛——爱国奉献,也可以这么表达。

阿希丁将军的侄子马内兹带他去南部军事基地,路上经过太巴列湖,以色列人称之为加利利海。湖的对面就是家乡。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感叹:“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美啊!”只有观众和他自己知道,他说的是以色列。

孤独太久了。他在发情报时忍不住用摩斯密码跟电波对方的人谈论足球——当时正好有一场以色列对叙利亚的比赛,“我们不仅要在战争中胜利,也要在球场上胜利。”后来才知道,对面接收情报的是他的弟弟莫里斯。这里又用了与上段黄油一样的并列镜头。

回到以色列的伊莱不肯配合超市保安人员的检查,还认为自己家里什么都没有。以Kamel的身份生活得太久,他膨胀了,也迷失了,已经无法平静地过普通生活。是摩萨德派他再次返回叙利亚的,也是他自己的选择。此番一去,是不归路。

最后遗书上的签名,还是Eli。

赴死这段,很像《国土安全》里Brody被伊朗处决的片段,悲壮、平静,周围是憎恨咒骂他们的、不同信仰的人。本剧的编剧兼导演,是因《国土安全》获艾美奖最佳剧本的Gideon Raff,也是犹太人。

整体色彩偏灰暗,看开始十几分钟时有点闷,渐渐入戏不能自拔。

值得一看。

 6 ) 真实事件改编,一个人「骗」了一个国家

赵本山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念了这么一首打油诗:

“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退朝。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

正如他所言,国外一直在闹腾,一刻也不得闲,尤其是中东地区,而这里羁绊最深的当属以色列和叙利亚。

他俩一直是老冤家,时不时就会出现两国爆发冲突的新闻,可以说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除了明面上的炮火连天,暗地里的间谍活动也从未停歇。

伊莱·科恩便是以色列摩萨德最出色的王牌间谍,在世界间谍史上都是最传奇的存在,因为他的“功绩”几乎无人可比。

他不仅在短短几年内成功打入叙利亚高层,还差一点成为叙利亚国防部部长,甚至被当成下一任总统重点培养。

在以色列网站评选的“最伟大的100位以色列人”中,他位列第26位,只与爱因斯坦相差四位。

他的一生堪称一部真实的谍战大片,用“永不消逝的电波”完成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样的真人真事简直是影视改编的“乐土”,网飞首当其冲,把他的故事和摩萨德拍成了美剧《特工科恩》。

摩萨德,一般人咋听之下会觉得耳熟,但是想不起来它具体是做啥的。

可是提到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英国军情六处(M16),应该无人不知,摩萨德与它们以及苏联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КГБ),并称为世界四大情报机构。

风靡世界的007便是出自M16,CIA更不用提,只要看过美国大片的都听过这个名字。

起初的科恩并不起眼,生活在60年代的以色列,在百货公司做着的打字员的工作。

就连和妻子去参加聚会,他也因廉价的衣服和普通的长相被人误以为是服务生。

因为拮据的生活被人看不起是家常便饭,这也促使他立誓要出人头地,为家人带来好的生活,不再寄人篱下,看别人眼色。

而他生活的国家以色列,也因接连不断的局部战争使得政府再也坐不住,他们迫切需要一手情报,以便知晓叙利亚的一举一动。

在这样的情形下,科恩曾屡次向摩萨德申请成为特工,但都被拒绝,认为他太过于表现自己,不利用情报工作的实施。

后来迫于时间的压力,摩萨德决定给他一次机会,试一试他的是否有敏锐的思维,懂得追踪与反追踪以及随机应变。

他们给了科恩一个假地址,在另一侧的高楼观察他如何处理窘境。

几分钟后,科恩识破了他们的安排,成功进入摩萨德。

他的学习速度很快。

不但掌握了武器型号、敌方重要人员信息,还学会了制造炸弹、发电报等,并且会利用周遭一切事物来伪装和掩饰自己。

短短六个月的训练,科恩便顺利毕业。

摩萨德为他伪造了一个假身份,伊莱·科恩成了卡迈勒·阿明·塔贝特。

他是一名出生在黎巴嫩的阿拉伯人,父亲是一名叙利亚人,先后迁居多个国家,最终流落到阿根廷。

在父母死后,卡迈勒做进出口国际贸易,生意逐渐壮大,富甲一方。

只是改变身份容易,打入叙利亚内部却难于上青天,因为叙利亚举国上下都接受过对外国人保持警惕的教育。

直接安插进入叙利亚等同于飞蛾扑火,所以摩萨德先安排科恩去往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在那里,居住超过50万的叙利亚人,有众多在叙利亚国内举足轻重的人物,科恩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跻身上流社会。

借此良机,他结识了流亡在外的哈菲兹将军,向他表达出自己想要“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

既赢取了哈菲兹将军的信任,又拿到了他的推荐信。

有了哈菲兹将军的帮忙,自然如鱼得水,租住在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对面就是叙利亚军事总部。

还在一场聚会上认识了军二代马阿齐·扎赫雷丁,他的叔叔是当时叙利亚实际控制军权的将军。

这位军二代带着参观戈兰高地,大方地向他讲解阵地的情况。

戈兰高地位于以色列以东,叙利亚以南,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太巴列湖就在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且戈兰高地距以色列的粮食产区加利利有25千米,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有60千米,双方在周围都有重兵把守。

只要攻破这一高地,对方的大门便向自己敞开,只是以色列苦于不了解戈兰高地的军事布防,无从下手。

科恩的到来让以色列的美梦成真。

他以士兵在炎热的天气下站岗,没有一点遮荫避阳的地方为由,向阵地捐款种桉树。

就是这些树让叙利亚的排兵布阵全部暴露出来,以色列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现实中,科恩被叫做“偷走戈兰高地的人”。

因为他的“好心”,以色列得到了重要的情报,趁机发动了“六日战争”,两小时之内就占领了戈兰高地,并将埃及、约旦、叙利亚联军彻底打败。

这次战争是中东战争中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之一,也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

科恩的“伟大”不止于此。

与哈菲兹将军联合搞了一场军事政变,在他家里举办派对,邀请来了叙利亚的贵胄名流和军二代的叔叔。

这是一场搭上性命的豪赌,赢了,科恩无往不利,输了,尸骨无存。

科恩赌对了。

哈菲兹的铁腕手段由上至下,没费多少功夫就逼迫前总统签字确认自己为新总统,并把这次政变改为和平政权过渡。

自此,科恩在叙利亚政界平步青云,成为了总统身边的大红人,很多国家绝密文件他都能接触的到。

沙尔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沙尔计划指叙利亚欲将约旦河改道,令以色列无水可用,作为沙漠中的国家,水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负责这一改造项目的是一个沙特企业家,名叫穆罕默德·本·拉登。

结局是喜人的,科恩及时将情报传回国内,以色列趁其不备搞空袭,炸毁了改造项目。

当然,还有一点更令人意想不到。

由于欣赏科恩的才能和魄力,哈菲兹总统计划任命其担任国防部副部长。

如果他接受任命,将要长期待在叙利亚,基本没有机会在与家人相聚,而且危险系数也会成几何倍数增长。

但是,要是不接受,摆在眼前的情报就会白白地飞走。

只是这一次,科恩的运气不那么好,正在他犹豫不决时,叙利亚发现了他的秘密。

科恩会定时定点向以色列发送无线电报,而无线电波造成电视信号不稳定,引起了怀疑。

军方从苏联搞来了一套无线电定向设备,用分区停电检测,揪出了正在工作的科恩。

大发雷霆的总统哈菲兹亲自审问了他并宣告判处科恩绞刑,尸体示众6小时,在广场停尸6天。

不仅如此,叙利亚还秘密掩埋了他的尸体,至今科恩的尸骨都没有回归故土。

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愿意出100万美元和6名叙利亚间谍以及1000名战俘换伊莱·科恩,还请来了教皇与欧洲各国人士为科恩请命,但都被叙利亚拒绝。

其实,就算行动不失败,科恩的命运也早已注定。

在寻找自我和本我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一番心理挣扎,始终难以走出权贵生活和普通生活的界限。

在百货公司购买家用器材会与保卫争吵,因为他模糊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这只是以色列日常的例行公事。

他不能有朋友,必须与亲人断绝来往,更加无人诉说心事,只敢一个人睡觉,整日活在孤独之下。

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远比死亡危机更难熬,毕竟他的生活不是拍电影,没有重来的机会。

可这就是特工、间谍、卧底的工作。

在现实的间谍任务中,没有那么多香车美女,也没有高尖端的科技,以及盛世美颜的面孔和挺拔高大的身材。

他们每天醒来庆幸的是自己又完整的活了一天,焦虑的是不知道死亡会在哪一刻到来,尽管死神已在左右。

他们不是007、不是伊森亨特、不是杰森·伯恩,他们没有飞天遁地的技能,也不会去跳迪拜塔、徒手攀岩,更加不会去扒飞机,拯救世界。

褪去特工的外衣,他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也会害怕,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国难当头,大丈夫岂能无动于衷。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一个道理——当国开始乱,家必然不会稳定。

所以和平与发展才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否则她的子民不可能安居乐业。

在战争区,孩子们的童年是在战火纷飞的街头,不知从哪射出的子弹就能轻易地取走他们的性命。

他们改变命运的出路只有一条,即教育。

为了上学他们没有退缩的资本,因为回家就是干不完的家务和没有盼头的生活,有了教育至少人生有点希望。

冲突久了,受到危害的也是教育,而教育出现问题,毁掉的是孩子们。

孩子们不能健康成长,国将不能称之为国,少年强则国强,国强的根本是经济和教育,而教育、经济的基础是少年。

微信公众号,ID:idlemovie

微信搜索:闲人电影

微博搜索:@Idlemovie

 短评

被盖尔加朵在IG上疯狂安利,所以肯定是很真实了。小本拉登出现的时候笑死~

6分钟前
  • 德尔基西奥
  • 力荐

科恩在摩萨德历史上是个传奇,但是片子拍的好像这人是个草包。。

7分钟前
  • lazyonion
  • 推荐

看完另一种传奇人生的可能,心情实在太复杂了。除了男主魅力实在太大带来的结局的悲伤,就是感慨Cohen在每一次看似可以选择的人生节点,其实都是没有选择的。所谓时势造英雄,但什么又是真正的英雄呢。

11分钟前
  • 荆棘
  • 推荐

作为谍战罪案爱好者,周末一天看完了。不同的身份转换让人迷惘,要时刻保持清醒和危机感很难吧,这么有天赋的都栽了。希望这个剧继续拍下去,一季讲一位传奇间谍。

12分钟前
  • Black 🌈
  • 力荐

为什么我觉得他罪有应得呢

17分钟前
  • jilsander
  • 力荐

又是一部沉稳老派专注于叙事的谍战剧。以色列这条线,低饱和度的调色很赞。

19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第五集出来的小孩子居然是本拉登,呃

23分钟前
  • Alucard
  • 推荐

Netflix的今天,就是中国电视剧的明天。革新是全方位的,包括制作形态、播出方式、视听语言、取材角度,国外流媒体已经把触角从亚洲缩小到华语地区进行投放辐射,不变就要被围。

2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希望网飞可以出个全球间谍系列

31分钟前
  • 推荐

真实故事比电影还牛,好看就是节奏剪辑得太慢,我没有看完.

36分钟前
  • test
  • 力荐

平静的异国音乐中,不知是非的往事重重

37分钟前
  • quentinz
  • 推荐

看得让人心脏跳得好厉害,好紧张

39分钟前
  • 雏菊
  • 力荐

黑白的以色列,彩色的叙利亚。

42分钟前
  • wildHJ
  • 力荐

有些小小的BUG,比如大豪宅一个佣人都没有,瑕不掩瑜,真是部好剧。以色列,上帝的选民,世界上最特别的一群人。

44分钟前
  • 扬科夫斯卡娅
  • 力荐

看完后马上查了下历史上特工科恩的真实故事,又看了叙利亚与以色列的冲突历史,又看到历次的中东战争、以色列建国史、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巴以冲突,根本停不下来。

48分钟前
  • 局外人
  • 推荐

如果要爆米花式的“爽”,别看,因为这部剧会让你知道真实的特工是怎么样的,当然,也会让你了解千里之外的叙利亚的风土人情。

52分钟前
  • 钝刀
  • 力荐

如果不了解地理,根本不知道叙利亚对以色列的威胁有多大

56分钟前
  • smooth
  • 力荐

收起《格林斯比》的“污力十足”,也不再是《谁是美国》的“百无禁忌”,认真演戏的Sacha太厉害,在我看来已经提前锁定了下届艾美奖的入场券。真实历史的大前提下没有把这个间谍故事写得峰回路转,示众的尸体和流落别处的骨灰始终是这位卫国英雄留下的印记;六集当中,始终被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交织的那种年代感十足的“肃杀气氛”笼罩,又加插着一丝宝贵的怀旧浪漫,平稳地梳理了“丈夫”、“Eli”和“Kamel”三个角色曾发生过的故事,那种流淌其中的责任感和勇敢,写就了这个男人的一生。

1小时前
  • 基瑞尔
  • 推荐

所以我党的情报小组还是很合理的,核心特工怎么可能发报呢,太容易暴露,肯定要配联络员,和专门的发报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安全

1小时前
  • 西安大头
  • 推荐

豆瓣上的安利要小心。我就这样看了一部法国影视公司为netflix拍的以色列主旋律作品。幸好我擅长快进。就当了解中东历史了。

1小时前
  • 王璞一零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