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列车

动作片日本,美国2022

主演:布拉德·皮特,乔伊·金,亚伦·泰勒-约翰逊,布莱恩·泰里·亨利,安德鲁·浩二,真田广之,迈克尔·珊农,桑德拉·布洛克,坏痞兔,罗根·勒曼,莎姬·贝兹,丘增,凯伦·福原,凯文·秋吉·程,明基·村上,武谷香织,吉姆·加里蒂,埃梅丽娜·亚当斯,詹森·郑,约书亚·萨达索,约翰娜·沃茨,胡里奥·加贝,安德烈·穆尼奥斯,阿诺德·陈,帕沙·D.林奇尼科夫,米歇尔·李,贾森·马修·史密斯,大卫·雷奇,艾恩,雷·巴佛,达伦·凯兰,莉昂·马苏达,伊戈·米基塔斯,瑞安·雷诺兹,查宁·塔图姆,哈里森·徐

导演:大卫·雷奇

播放地址

 剧照

子弹列车 剧照 NO.1子弹列车 剧照 NO.2子弹列车 剧照 NO.3子弹列车 剧照 NO.4子弹列车 剧照 NO.5子弹列车 剧照 NO.6子弹列车 剧照 NO.13子弹列车 剧照 NO.14子弹列车 剧照 NO.15子弹列车 剧照 NO.16子弹列车 剧照 NO.17子弹列车 剧照 NO.18子弹列车 剧照 NO.19子弹列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08:06

详细剧情

在东京前往盛冈一趟疾驰的列车上,有五名杀手,他们发现各自的任务其实有着关联。于是问题变成了:谁能活着下车?终点站又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们?   影片改编自伊坂幸太郎小说《瓢虫》。

 长篇影评

 1 ) 【C+月话SP】次世代Summer Action Part 3 of 3:野生的年度Cult片出现了!

【概览:大人,时代又变了】

传统意义上的动作明星消失的具体节点已不可考,但大抵从90年代中期直至21世纪10年代,无论资历和技巧,几乎所有的动作演员都身处水深火热:施瓦辛格退休从政,史泰龙事业一度中断,布鲁斯·威利斯再度转型,杰森·斯坦森依然小众,巨石强森还没熬出头。

在这段黑暗时期里,镜头和动作设计/武术指导成为了新的突破点。《尖峰时刻》和《黑客帝国》重新发掘了香港电影对世界的贡献,《谍影重重》让shaky cam和快速剪辑一时风头无两,更让后十年的观众(物理上)看到吐。

但在编剧大罢工期间吃了不少苦头的电影公司们,也不得不坚持弃文从武。自2008年开始,五六十岁的半老素人们把小年轻们按在地上摩擦成为了新的潮流。《飓风营救》的连姆·尼森时年56岁,《王牌特工》科林·费尔斯54岁,《小人物》鲍勃·奥登科克59岁,《疾速追杀》基努·李维斯正好50岁。

这一变化显然是典型的好莱坞式自救,是传统模式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做出的积极回应,也是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毕竟让肉大无脑的动作演员变成戏精,要比让骨头快散架的老家伙们(看上去)能打十个难多了。

特技人出身的电影人们证明了至少在这一领域内,懂得如何拍动作戏是优先级最高的事情——不是每个导演都是马修·沃恩,但《疾速追杀》的成功至少是可以复制的。

大卫·雷奇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暴力和幽默之间取得良好平衡的电影人之一,风格化的动作戏和喜剧元素的巧妙结合,让他的作品比大多数同质电影有着更高的可看性。《死侍2》和《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虽然吵闹和混乱,但在夏季大片越来越同质化的时代,旺盛的活力反而是稀缺资源;让58岁的布拉德·皮特嗨到起飞的《子弹列车》有着与两者一脉相承的视觉体验,但9000万美元的预算还不到华纳为沃卓斯基姐妹的消极对抗买单的一半。

事实证明,不需要超级英雄和电影宇宙,动作电影也能在今日的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关键则在于清晰的自我定位:安东尼·福奎阿设想中的版本更加复古、严肃和冷感,自然不如源自动漫潮一代的高能量和卡通化设计更有观众缘。

【制作:《王牌特工》杂交《疾速追杀》】

《子弹列车》并不是一部“聪明”的电影;角色一根筋,故事有漏洞,部分情节也缺乏逻辑。这通常是困扰和限制一部主流动作电影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这种“一根筋”在《子弹列车》中是可行的,因为夸张的喜剧风格可以利用这种混乱和失序——例如《怒火攻心》和《五路追杀令》——来将不合常理合理化。

当然,好莱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在做类似的工作,《子弹列车》和它的套路一点也不新鲜。但就表现力而言,大卫·雷奇带来了足够独特的原创性——一种基于融合文化的原创性。电影在运镜和节奏上明显受到了盖·里奇的影响,也可以看到不少来自动漫的打斗灵感;就动作设计而言,不只继承了《疾速追杀》的短平快,同时也有诸多成龙式的,利用环境和道具击败对手的设计思路。诸如此类的零散细节也在诸多角色身上有着足够的差异化表现,也让角色之间的互动更具可看性和娱乐性。

《死侍2》显然为大卫·雷奇带来了不少积极经验,因为他彻底放弃了《极寒之城》的怒火和阴暗,将无规则的大乱斗变本加厉地挪到了《子弹列车》上。心口不一的角色带来了强烈的反差感和喜剧感,而夸张和恶趣味的暴力镜头虽然不少,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喜剧效果而服务的,不需要也不会被严肃对待。这种体验的目标就在于风格大于实质,从而降低东西方文化对同一文本的差异化解读(如《明日边缘》),让观众更容易聚焦在独特的视听体验上。

如同马修·沃恩和《王牌特工》的倒掉,风格化是一把要命的双刃剑。《王牌特工》在动作戏上的Double Down 甚至Triple Down虽然热闹非常,但也能够迅速地抵达观众的疲惫点;业界顶级的动作设计虽然目不暇接,但也让两小时以上的时长面临无从压缩的窘境;更不用提数星星一样的客串有多么分神了。

而策略几乎完全一致的《子弹列车》也有着完全相同的毛病——如果不是因为这是全新改编剧本的话,电影的可看性要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新人编剧扎克·奥尔克维奇的剧本勉强不算减分,对白单调乏味和装腔作势,CG效果参差不齐,这些问题也都是同类电影的常见病,不一而足。

【表现:一酷到脚底板】

布拉德·皮特在完成奥斯卡执念之后状态似乎放松了不少,虽然演过不少cult片,但越近耳顺之年,他反而玩的越开。《子弹列车》瓢虫的神经质有着《十二猴子》《阅后即焚》的影子,reluctant hero这一套也比瑞恩·雷诺兹更加自然。在皮特的演绎下,瓢虫西西弗斯式地在宿命论和不可知论之间徘徊,精确地捕捉到了在荒谬和滑稽之间的忧伤。

顺便一提,《子弹列车》和《失落之城》之间的相互客串,是如今好莱坞不多见的有爱时刻。

作为被忽略的演技派,布拉德·皮特十分擅长隐藏自己身上好莱坞上世代的巨星气质,也十分乐意去让配角演员们抓住自己的闪光机会。例如布赖恩·泰里·亨利和亚伦·泰勒-约翰逊这对获得了第二主角的待遇的组合,有着完美的化学反应和幽默感。前者给出了《亚特兰大》以来的最佳演出,后者则将过去几年在中小成本电影中磨练的表演技巧,和他成名以来的动作天赋充分地融为一体。二人除了贡献了电影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戏之外,还提供了最有效的情感线索。相比之下,乔伊·金的角色就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得不说令人遗憾。

明星阵容和明星客串似乎已经是大卫·雷奇的特色之一,《死侍2》有出师未捷身的X-Force,《特别行动》也有凯文·哈特和瑞恩·雷诺兹捧场。《子弹列车》的明星配角们不可谓不多样化,表现也相对均衡,但就充满俗套和死板印象的日本背景而言,非亚裔角色的比例明显太高,甚至在CG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定的架空感。这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损失,但确实是可以改进(也难以在当今好莱坞环境下改进)的重大空间。

抛开这些抱怨不谈,《子弹列车》仍然是今年最惊喜和最具可看性的电影之一。电影在平衡多角色之间非常出色,有着《偷抢拐骗》《十一罗汉》甚至《利刃出鞘》的感觉。虽然剧本不合逻辑,故事又俗气又缺乏深度,但极具风格化的手法,本身就是对动作类型片的一个良好补充。

【总结:效果拔群!】

《子弹列车》是一部强烈黑色喜剧风格的非典型动作电影,与《死侍2》中大卫·雷奇展现出来的疯狂风格非常吻合。电影十分放肆和有趣,但具体的接受程度取决于观众是否熟悉这一风格,是否能够忍受过量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仅这一点就注定了《子弹列车》日后必将成为cult经典而非大众佳片。

 2 ) 疫情大环境下的优秀爆米花

[B]2022连度最佳动作喜剧片预选,比什么《神秘海域》,《迷失之城》强多了。 电影场面设计非常棒,高科技的动车令人惊叹,利奇对灯光的控制完美展现了日式霓虹美学,优秀的拍摄让画面多了几唯美。从繁华的大都市东京穿越到古老的京都,宛如再进行一场云游,再配上具有烘托作用的配乐,在作业完成后看一看这种限制级喜剧动作爽片电影真的是太解压了! 当然,影片的不足也非常明显。虽然看得出来利奇已经在尽力将多种元素塞进电影里想玩得更大些,但奈何自己不是昆汀,光注重场景上让观众满意(更何况场景上也有许多技术漏洞),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剧情的逻辑性。影片迅速实在是太乱了,本该前半段就讲清楚的后半段才讲明白,导致前面有趣得有点无脑,后面的故事更是缺乏逻辑性,最后的大决战典型的反派死于话多哈哈哈哈。在封闭的场景中打斗更能刻画动作场景,演员们的演技是一大看点,但有时候细节处理的不好就会显得非常尴尬。利奇很明显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细节问题和技术问题都层出不穷。 不过总的来说,本片勉勉强强算是一部优秀的改编作品。在这种大环境下能有一部这样良心的大制作已经很不错了,你们还奢求什么呢? (ps.乔伊金演的实在太好了,这好像是她除黑暗骑士崛起一次接触动作戏!)

 3 ) 一个很有趣的梗

电影用全程都在不停提及命运命运,各种戏剧化悲剧但看的人发笑的命运,很难不让人联想什么。

然后反派头子一出场我就笑了。

看到这个造型有没有想起谁?

没错,就是他

命运的线 White Death 发散出去,又在他这聚拢,各种巧合交织在一起,以一部电影的长度演绎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真会玩梗哈哈哈哈。

 4 ) 差点看不下去

第一次看《子弹列车》,不到20分钟我就把它关了。

电影改编自伊坂幸太郎的畅销小说《杀手界疾风号》,当时IMDB 7.4,豆瓣7.9,对于动作喜剧类型来说属于拔群的口碑。

导演大卫·雷奇,手底下有《疾速追杀》,《极寒之城》,《死侍2》,都是又酷又骚又妖走在时代前端的漂亮好戏。

因此我对《子弹列车》的期待也高出大气层,满心期待却在开头看到的只是《两杆大烟枪》和《五路追杀令》等黑色喜剧的老花式,以及没完没了但似乎没什么必要的炫耀血浆。

得,又一次翻车,这导演才华到头了,我心里这么想。

之所以加个又字,是因为这时我想起选择性忽视了他上一部《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那次是在影院我不得不忍受到散场,而这次嘿嘿,我只要点一个叉叉就可以。

人生苦短,好片太多,通常我不会再去搭理第一次没看下去的电影。

但架不住这片最近热度实在太高,我也没法堵住朋友的嘴让他们不在群里评论。

“绝对是国庆假期最好看的商业大片”——陈腔滥调的好话。

“几乎可以冒充是一部昆汀作品”——这让我有了一丝好奇。

“布拉德·皮特的角色有点死侍的影子”——我开始有了真正的兴趣。

而最后戳中我痒痒肉的还是有人提了一嘴,“里面跟《迷失之城》的梦幻联动太惊喜了”

虽然那部连《夺宝奇兵》的脚后跟都摸不到的冒险喜剧我实在喜欢不起来,但对于一个强迫症,想拒绝这种非宇宙型电影还在玩古老有爱的联动把戏,实在是太难了。

事实证明那是个很有趣的联动,骚气十足且完全在意料之外。(瞧我说了什么啊,有查宁·塔图姆的地方有骚气竟然出乎意料?)

更好的消息是,在那个联动出来时,第二次看的这部电影已经开始让我觉得很有趣了。

我充分意识到开头20分钟的乏味只是个美丽的误会,此刻我愿意跟着布拉德·皮特一起,满怀激情把这趟新干线之旅一冲到底。

当你回头看,一部动作片全程发生在火车上固然是个巨大的噱头,同时也限制了场面的发挥。

我们看过太多火车电影了,它们能有什么大场面呢,撑死了不过就是彻底脱轨坠落山崖吧。

不管电影的风格多么荒诞夸张,毕竟还是有条常识的底线无法被跨越。《子弹列车》当然也没有超出常识的桎梏。

一列新干线上齐聚一群各怀绝技的杀手,大部分时间,他们都用手枪、武士刀、拳脚、毒药、随手可得的小玩意和威力有限的炸药互相攻击。

中间的插叙有一些飞车爆炸群殴多人斩之类的场面,放在好莱坞商业制作里属于轻车熟路的常规特效,创意和养眼程度有限,最大的作用倒是添加日式和中美的异域风情。

只有到了高潮,才终于有不到一分钟CG满屏摧枯拉朽的列车灾难戏。

本片8500万的预算,20年前也只能勉强挤进一线,放在通货膨胀的今天只是一桶例行爆米花的价钱。

所以,无论从台前还是幕后来衡量,第一眼无比豪华的《子弹列车》都不算通常意义上的大制作。

但这可不是坏事。想想《灰影人》那样贵到离谱的超级大片,根本不敢也不可能搞得多么离经叛道,你就知道成本不高有时候也是个优势。

大卫·雷奇的拿手好戏是在暴力和幽默之间的微妙平衡,血浆满屏但丝毫不觉得残忍,全员傻蠢粗萌中依然能祭出精明甚至偶有高智商的表现。

本片显然跟《死侍2》相比还是差了一截,但还是比较自如地挥洒滑稽幽默的笑料,牵扯浮夸混乱的角色关系,编排俗气放肆但高度风格化的剧情,已经足够让人享用。

之前我还疑惑,对一部次A级动作电影来讲,布拉德·皮特这样的巨星会显著稀释制作预算。

像他这样片酬高昂并要在近耳顺之年挑战大量动作戏份,难免让人质疑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角。

但看完电影你不得不承认雷奇的选角非常之妥帖。

诚如朋友所说,杀手瓢虫身上确实可以找到死侍的许多痕迹,那种被命运捉弄到遍体鳞伤啼笑皆非的荒唐喜感,以及他面对这种悲喜交加时的照单全收。

皮特很善于诠释瓢虫在身心受创和潇洒释怀之间,稍纵即逝的那份淡淡的忧伤感,这让他表现出凡人的痛觉。

所以不管他如何足智多谋,能打抗揍,俏皮话弹舌而出,你还是免不了对他充满关切,会关心每一次阴阳差错下车失败时他心里到底有什么滋味。

总之,就像网友会提名汤姆·克鲁斯出演90年代版钢铁侠,如果《死侍》真人版是在90年代开拍,皮特也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选。

他的出色还在于能用一头乱发、黑框眼镜、故意邋遢的笑和时而脱线的体态,不失优雅又近乎慷慨地隐藏起巨星光环,让一众配角平等地分担我们的注意力。

柠檬蜜柑的黑白杀手胖瘦头陀双人组,化学反应强烈而流畅,这样诚意满满又不那么瞎基的双雄戏,单独出一个前传似乎并不过分。

洗脑的托马斯小火车梗又可以再编出一百个段子,放心吧没有人会听腻。

安德鲁·浩二遭遇到了演艺生涯混得最惨的一次,从上车就霉运不断,在被胁迫欺骗身受重伤病恹恹里演完全场。

他在每个镜头里都是一副怒气爆表无处发泄的憋屈小表情,像是连续通了几个宵赶进度又被告知周末要加班的打工人。

直到决战才找到怒气出口,象征性干倒了几个龙套。也许是他忙着拍《战士》第三季,没有多少时间在这个剧组排练动作。

真田广之讲寓言被众人笑场破功是另一个暗爽点,这老头演了许多次满口大道理的武术高手,谁不想恶作剧地看一次他老脸挂不住的样子呢。

最后这个张口就在训斥儿子的首领严父,还得靠儿子拿个小玩意搭救性命,也是一种更微妙的打脸,希望经此一役他的爹味能有所收敛,虽然这种爹味在外人看来其实还挺萌的。

原著的腹黑初中生改成了小萝莉,虽说这个角色的狡诈程度比起小说弱了不少,虽说餐车服务员喜美子的亮相抢走了我对她的注意力……

但至少她惨到鬼马的下场算个神来之笔,夺回了不少印象分。

而且这样的性转似乎没有受到女性观众的反感,也许看一个少女智谋周旋在一众男性高手间,毕竟是各个性别通用的享受吧。

总之,《子弹列车》是今年一次颇为奇妙的观影体验。我一度被劝退,又被诱惑重新投入并观感狂升。起初我对它有许多疑惑和刻板印象,又在过程中被纷纷打破,回归浑然自洽。

它坐拥奔放的底色,花哨的技巧,让人共情的角色,旋涡般的无厘头和不加节制又自成体系的暴力,让我津津有味看到最后。

我对布拉德·皮特的喜爱更加一层,也对从谷底爬回半山腰的大卫·雷奇重拾信心,他从《速激外传》的尬聊笨拙里挣扎出来,重回《死侍2》放纵过火的枪火play和开膛趣味。

就像新干线列车注定要加速再加速直到失控粉身碎骨,请让大卫·雷奇的过火也来得再呼啸一百倍。

 5 ) 《子弹列车》与“新好莱坞电影”

星期五言:近些年,好莱坞体系(或者说美国商业电影体系)下出了一些不太一样的电影,比如说亚当·麦凯的《大空头》与盖·里奇的《绅士们》,比如说拉娜·沃卓斯基的《黑客帝国:矩阵重启》与维伦纽瓦的《银翼杀手2049》,再比如说近期热映的《瞬息全宇宙》与《子弹列车》……这类电影总的来说没有偏离商业类型片的套路和框架,而且绝对的娱乐化在先,即便是意识形态,也多半没有摆脱“个人英雄主义”的身影。唯独,它们多了些“个性化”色彩,我把这类电影称为“新好莱坞电影”。

至于新好莱坞电影到底个性体现在哪,又特别在哪,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事情。

(注:本号不具“科普”职能。部分专业术语如本文提到的“新好莱坞电影”系作者本人杜撰,只起说明问题之用)

文:太不虚/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封面:《子弹列车》海报

一、节奏与视觉

这类电影的局部戏份处理几乎都趋向于“MV”化的表现形式。

对于故事片,通常角色的动作是为其心理或叙事服务的,而这类“好莱坞电影”的动作却是为卡音乐节奏服务的,因此其节奏感观赏性极强。同时,它们也给了剪辑师、音效师、电影音乐人以及美术、摄影师等充分的发挥空间。

这其中不乏实验性的东西,比如说《瞬息全宇宙》中前卫的电子乐,比如说《大空头》里“波普”式的广告片剪辑,更不用说《黑客帝国》的“高科技摄影”元素了……

▲ 《大空头》电影剧照,2015

(其MV与广告片的剪辑手法,精彩至极)

▲ 《瞬息全宇宙》电影海报,2022(单看这张海报,就已充满实验电子味了)

这些元素在没有影响到电影整体叙事的情况下,让人感觉很酷,很流畅,像是看摇滚乐现场而不是交响音乐会。它们是凌驾于故事、主题与类型框架以外的东西。

二、“开幕+三段体”以外的东西

说到“类型以外”,那自然是欧式电影的特点。尤其MV式的剪辑在英国电影里更是家常便饭(如丹尼·博伊尔的电影)。但不可否认的是:好莱坞体系或者说整个美国电影体制从来就不抵触“拿来主义”,也不限制导演在一定底线内自由发挥。

▲ 《黑客帝国》电影剧照,2021

那么对于好莱坞电影来说,底线又是什么?从剧本角度来讲很简单——

所有商业类型片基本遵循着三段体(即开端建置、高潮、结局)+开幕(即电影开篇吸引你眼球的那5到10分钟戏)的结构。这便是底线,也是商业类型片吸引娱乐大众的根本。打破这种框架,观众就有可能看不下去,不买账。

因此,这类电影即便是涉及到“反类型”,也是在局部上反,而非结构上的反。这个“以外的东西”是有条件和约束的。

▲ 《子弹列车》电影剧照,2022

(它有很多反常规的东西,但终归还是在一列封闭空间里的打斗悬疑戏,终归还要抖包袱)

这里还得另外提一点:好莱坞类型片其“三段体+开幕”的框架越来越趋向隐蔽化(显然西方观众越来越挑剔了),它不会像国产《我不是药王》或《雄狮少年》那般明显与教科书化,它会让你神不知鬼不觉的迷失在视觉、听觉与“故事包袱”下从而忽略了那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从今年奥斯卡的那部《国王理查德》便可窥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观者是稳坐在“三段体+开幕”这个封闭而隐秘的地基上的。

▲ 《国王理查德》电影剧照,2021

(这部电影看似反类型的文艺片,实则那些三段体、个人英雄主义、封闭大团圆式结局一个不缺,属彻头彻尾的商业类型片)

有没有例外,我是说在好莱坞这个体系下的例外,有,比如说李安的《绿巨人浩克》,比如说漫威出的《小丑》,再比如说亚当·麦凯的《副总统》,但这不在本文阐述内。

▲ 《绿巨人浩克》电影剧照,2003

(如果你看过李安的《绿巨人浩克》、《制造伍德斯托克》、《色戒》,一定不难觉察到他的编剧思维和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不太一样,电影节奏也跟主流片相悖)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再来看这类“新好莱坞电影”的一些更为个性化的东西。

三、荒诞、跳跃思维与反命运主题

荒诞风格最典型的要数“昆汀”了(包括演员台词、行为动作、故事桥段),但他的电影应划分到“欧式反类型片”体系里的,因此不列做本文范例。

然而从局部效果来看它们是一样的,比如说《子弹列车》里双胞胎杀手一边执行着任务,一边聊着“托马斯火车”;比如说“布拉德·皮特”一边执行着特工任务,一边跟自己的老板聊着人生哲学;再比如未成年女杀手细思缜密地复仇计划竟是因要让别人重视自己的幼稚动机引导的;更别说最后大boss苦苦等的杀妻凶手,竟因身体不好,找了替班去执行任务……

▲ 《子弹列车》电影剧照,2022(注意:荒诞是此片的重头戏)

荒诞情节之外又衍生出了一系列“跳跃戏”,比如说双胞胎杀手童年在家看棒球比赛的记忆片段,比如说墨西哥毒枭家庭宴会屠杀现场……

所有这些荒诞情节与跳跃戏份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喜剧氛围(或者说黑色幽默),同时,又跟“命运”的主题形成了反向呼应。

什么叫反向呼应,很简单,每当你提命运的时候,它就调侃你一下,让这个“命运”变的轻松,不那么严肃。同理,这类电影对待爱情、亲情、和平、政治之类主题也是如此。它们具体表现在形式上便成了黑吃黑或黑色幽默。最典型的要数盖·里奇的电影了。

▲ 《绅士们》电影剧照,2019

再次提醒大家,即便是荒诞,反命运,但从框架上来讲它们还是附着于商业片框架与主题之上而存在的。

四、群戏、反社会与无政府主义

刚才提到“商业类型片之外的东西”,这其中也包括“群戏”。

通常商业电影的人设是“1主角+数配角+1反角”的模式(主角通常被无限挖掘,配角则趋于脸谱化),“新好莱坞电影”稀释了主角的概念,放大了配角的个人魅力与作用,于是我们看到了《子弹列车》里的几乎每个杀手其个人化的一面,背景的一面,甚至可爱的一面。

▲ 《子弹列车》电影剧照,2022

当然这在其它所列“新好莱坞电影”里也是如此。它们均趋向于艺术电影里的群戏化人设。但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一种趋向,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个人英雄主义”这一潜在意识,这点最好的印证便是《瞬息全宇宙》与《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当然《子弹列车》也是如此。

▲ 《瞬息全宇宙》电影剧照,2022

(你会发现这些电影虽在角色出戏比例上均衡了,但最终还是依靠个人魅力以及能力打动观众)

那么,既然还是个人英雄主义,还是三段体封闭大框架,到底这类电影哪里让观众感到酷,难道仅仅是个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我觉得这背后隐藏着另一大类似于“暴力美学”的潜意识需求,那就是:“反社会”(或者说反叛意识或无政府主义)。

▲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电影剧照,2021

(电影里人物的朋克范儿十足,这种反社会情结从第一集就已经明确了!)

这一整体基调奠定了其受众群,从而奠定了其商业价值。

至于电影里的这种反叛在商业之外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不得而知,也因人因环境而异。

五、打包在商业类型片之下的妥协艺术

本文之所以建立起“新好莱坞电影”这一概念,全因本人觉得这类片子再好不过地反映出了“电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这一观念。

换句话说电影不会像绘画或诗歌那般做到纯粹,它终归是要建立在团队运作、资金投入、技术与设备支撑、观众买账这些基础之上的。因此,打包在商业之下也好,妥协艺术也罢,它们终归是我们所认知的较为典型的“电影”了。

然而电影从事者却仍可以在体制下的其它层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毕竟导演和摄影师也算不上纯粹艺术家,毕竟电影是多元的。

最后一提:“新好莱坞电影”是相对于那些主流好莱坞大片而言的。主流大片包括《壮志凌云2》、《英雄者联盟》、《变形金刚》之类。毕竟,前者比后者高级很多,更值得我们讨论与研究。

 6 ) 短评写不下 爽片万岁!

爽片拯救生命爽片拯救世界!!太他妈爽了太他妈好看了最近看了好多爽片开心开心开心开心我爱爽片!!在我这里《子弹列车》是2022远超《瞬息全宇宙》爆米花片呀啊啊啊啊啊爽飞我!!人物线和叙事线做的太好了,抛开逻辑不谈(没必要和爆米花讲逻辑)几个人物轮番登场,闪回井井有条地铺开,斑斓又不凌乱,最巧妙的是所有的线索都被编织在一个因缘网里!东方作者是懂“命运”和“缘”的!这两个概念的展开能和“爽”这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真的是绝了绝了,在这里所有可以被吐槽的过分抓马的巧合,都成为了对这一主题的成就!!最后以水瓶的第一视角再串联起整个因缘网真的绝妙!闪回中的“幻灯片叙事”也被出彩的运镜赋予了足够饱满和精彩的内容!trigger也足够多,毒舌、下毒等等都在后面一一引爆,制造了足够的悬疑和爽点!以及,列车的设定!这个永远也下不去的列车,这个充满因缘巧合的列车,这个失控的列车…隐喻不言自在其中!列车也制造了足够的笑料,幽灵般的售票员,对混乱充耳不闻的乘客,都是很出色的喜剧效果。除了爽点也有情感点,兄弟情、亲情、复仇、挣脱与独立…虽然都是一笔带过且有时稍显幼齿,但依旧是成功的节奏点,把观众全身心调动起来。在预先不知道的情况下,桑婆贱贱和钱老板的客串真的超级惊喜!还以为钱老板是什么大boss没想到真是个打酱油的hhh总之十分精彩!请爆米花们学习

 短评

一场昆汀+盖里奇的美籍演员主演的日本夸张动画风格的好莱坞《疯狂石头》版的《杀手疾风号》。 布拉德皮特就像《追凶者也》的张译,影片有着死侍风格的话痨类型元素,无厘头荒诞爆点的黑色幽默,各路杀手出其不意的送命方式,R18的视听效果,还有演员的轻松自如的表演都让影片加分,不过各种杂乱无章的元素汇聚在一起,却没能像昆汀和盖里奇早期作品那样玩得如鱼得水,剧情的拼接感和角色动机都没能顺滑进入下一章,原本不复杂的剧情还有些刻意玩得复杂但不高明。如果喜欢黑色幽默杀手类型爽片的,可一看。

8分钟前
  • 大聪
  • 还行

一开始差点撞到皮特的卡车和结尾撞飞女孩的卡车是同一辆!!!

13分钟前
  • 琼岛搓澡师
  • 力荐

就妹有乘警管一管吗?!

14分钟前
  • H.C.McTang
  • 还行

托马斯小火车衍生剧

16分钟前
  • Joker
  • 力荐

谁能想到一瓶bo'oh'o'wa'er成就了两个反转

21分钟前
  • PepsiPussy
  • 推荐

仅从娱乐片的角度,倒也还可以,起码很热闹。不过叙事确实问题不少,尤其是改编伊坂幸太郎的小说,原著线索非常多,很多关联也很精彩。电影版基本就是一锅乱炖了,很好奇如果没看过小说是否可以很顺滑地理解整个故事,因为不少细节交代得非常潦草。这片还有个遗憾就是,动作戏方面也亮点有限,失去了以往作品的光彩。最后还完全玩飞了。最有趣的就是跟《失落之城》演员之间的互动了吧。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久违地爽到了,好莱坞爆米花该有的样子。不过不得不说,这类电影总让我觉得人类真是生命力顽强,通宵打架一身伤,早上还有精力吐槽。PS三个疑问:奥迪是不是没给钱?Fiji到底给了多少钱?瓢虫念念不忘的心理医生,电话多少?

26分钟前
  • 宋夕
  • 推荐

好乱 看的我好累…..(fiji水到底赞助了多少钱啊

27分钟前
  • simon㍿
  • 还行

一个好爆米花电影,这年头也不容易了

30分钟前
  • 扰流
  • 推荐

永远都可以相信R级动作片导演的歌单,Stayin‘ Alive 开头到麻衣未稀的Holding out for a Hero推倒高潮,整个过程爽就完了。人物多但是编上号加性格分明故事解说都不用再想昵称了,瓢虫,酸口兄弟,狼人,小王子,大黄蜂,有些就算出场很短,但是很有记忆点啊。动作戏足够爽快,故事线笑点和悬疑都做得恰到好处,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演员都是老熟人了,桑德拉布罗克和查宁塔图姆是从迷失之城拉的壮丁吧。

31分钟前
  • 吃货F
  • 力荐

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就比如我在高铁上看这部电影,由于太精彩导致我差点忘了下车,急忙下车却忘了拿行李箱,第二天打电话告诉我行李箱找到了但却送错了城市……

32分钟前
  • Ann
  • 推荐

可能已经得了那个,恋老癖,最近的crush全部都是花甲老人,花甲老人皮特,花甲老人克鲁斯,我不对劲

34分钟前
  • 钙甜心
  • 力荐

比预想得好看耶,我在电影院大笑出声。就是除了皮特其他的杀手都好中二,爱恨也没啥铺垫,在整部片里横冲直撞。是不是换成日本卡司会更和谐一些?列车的风景也是典型的美国人眼中日本符号的堆砌,霓虹人偶高级马桶富士山……好奇日本人怎么评论这部电影。

38分钟前
  • 时间的玫瑰
  • 推荐

果然是霓虹背景板才能hold住的宿命論故事,好中二喔,看得好爽喔。多加一星for the old timer's 500 Miles and the hell yeah West Ham one Chelsea nil!就是一直覺得托馬斯小火車超creepy耶小孩看多了會做惡夢那種

42分钟前
  • El Guaje
  • 推荐

只有蜜柑死亡的结局达成

43分钟前
  • .
  • 推荐

好看 无尿点 搞笑又血腥 但是有的时候有点太搞笑了导致人真的g了我也想笑

44分钟前
  • 一颗蓝
  • 力荐

近期看过最好的片子了

49分钟前
  • 天山童姥
  • 力荐

要我说老美词汇缺乏呢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这么优美的表述到他们口中就剩“it’s all about your fate”

53分钟前
  • 丫呀吖鸭
  • 推荐

原本应该是个黑色幽默爽片,没找准自己的定位,缝合了很多风格。结果哪个都没做好。没好好制造悬念,有些揭晓得太早有些提到得太晚,一些意象意义不明。一些角色的窝囊死法喜感欠缺,搞得场面尴尬;R级恶趣味也有,但不密集不过瘾;高铁应该象征一个快节奏的密闭空间,被美式嘴炮硬拖慢了;刻板印象太多,俄罗斯人爱玩左轮、日本人只会用刀、死脑筋的墨西哥人、白男就是中年危机,关键这帮人隔三差五发癫突然满嘴人生感悟开始煽情。有亮点,但没做到扬长避短,可惜了。

57分钟前
  • Bryan·Mai
  • 还行

只要200刀就可以嫖到钱宁?!

58分钟前
  • 喧鸦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