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狗

剧情片内地2010

主演:洛杰,旦正措,卓玛加

导演:万玛才旦

 剧照

老狗 剧照 NO.1老狗 剧照 NO.2老狗 剧照 NO.3老狗 剧照 NO.4老狗 剧照 NO.5老狗 剧照 NO.6老狗 剧照 NO.13老狗 剧照 NO.14老狗 剧照 NO.15老狗 剧照 NO.16老狗 剧照 NO.17老狗 剧照 NO.18老狗 剧照 NO.19老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04:06

详细剧情

一只年老的藏獒,将老人,儿子与卖狗人扭结在一起。儿子要卖了它,老人坚决要留住这牧人的朋友,卖狗人要将它卖去做宠物。由羊群,白云,牧人组成的藏区风景上,或许是最后纯种的藏獒该何去何从?既是老人的苦恼,也是对藏族文化传承的迫切叩问。

 长篇影评

 1 ) 对待生命的态度,从老狗说起

每次看万玛才旦的电影,都带给我很大的冲击。

远处绵延的山脉,与天一线;近处刺耳的电钻声,手扶机和摩托车的轰鸣声,满是聒噪。派出所门口斑驳的展示牌,坑洼的道路,还有窗外卷成一团的电线,透出混乱;牧羊人推门可见广阔的山坡草地,阳光洒在门前,一片祥和。当现代建筑技术不断侵入藏族人民的传统生活,带来的并不是舒适、有序,而是极大的不协调甚至是破坏感。万玛才旦很会抓住这种矛盾。

而现代文明和传统信仰最大的冲突不仅仅在于此,对待那条老狗的态度,给我们极大的反思。

内陆兴起养藏獒的风气,不惜万金到藏地求购。老人的儿子害怕狗被偷掉,自己牵着狗卖掉了,但是很快,老人又把狗赎了回去,养了十三年,在藏地生活的狗,他不可能舍得卖掉。而儿子也渐渐妥协。然而这条狗始终被垂涎。老人将狗带到神山放生,却被买狗人偷走,儿子为了拿回狗与之打架被拘留。狗回来了,老人如常带着狗去牧羊,当地的买狗人带了老板继续来求购,然而老人的态度始终不变:不卖。也许为了隔断所有人的念想,最后他在老狗牧羊的地方拉紧老狗脖子上的铁链,这条老狗,最终永远地在了藏地。

《老狗》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怀有不同信仰的人,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有太多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反思。

 2 ) 牧歌式的消亡

一条老狗,年迈的老人,儿子与卖狗老王,看似简单的纠葛,却延展出现代化新旧文化的对比,西藏宗教文化对生命的信仰。

待修缮的房屋,混凝土混杂着尘土,让观众似乎走进了新农村建设。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一直以来就是藏地的符号,这一切被儿子骑着的摩托的轰鸣声打破,这个藏区小镇早已落入嘈杂的现实世界。与其说《老狗》是一个电影,他更像一个纪录片,纪实的长镜头,平稳的景别安排,没有任何打光的夜间拍摄,都让如今最真实的西藏呈现在屏幕上。老人是骑着马上乡的,哒哒的马蹄声,踏响了一个藏族老人对老狗的责任,对生命的信仰。“狗是牧人的朋友,城里人养它做什么?”从三千到一万,老人毫不为之所动,始终坚守着自己对传统的认识。老狗已老,老人已衰,那牧歌式的西藏也在逐渐消失。转而充斥着“担心藏獒被偷,不如把他卖了”现代人这说服自己的经济欲望的借口。老人家里,反反复复播放着的类似“只要998”这样的商业广告,透过门框的框架式构图,老人一家都仅仅的被困在其中。金钱腐朽的现代文化将藏区的角角落落都侵蚀了,老人决定带着老狗上神山,在最靠近天的地方,老人希望留下老狗。可老狗还是被偷了。

整个片子节奏都很慢,镜头都很长,每一个镜头似乎都在想诉说着些什么。羊进入了我的视角,每一次儿子进城,羊都成群晃悠在路边。藏獒是牧人的朋友,那羊更是牧人生命存在,现代气息并没有驱赶羊的生存,藏民仍保持着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老人嘴里总是碎碎的念着经文,手上波动着珠子,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老人最后选择了让老狗安息在一片羊群的草原上,生于草原,又回归于草原。这一直是藏族人对生命,对宗教的看法。

儿子在最后也回归了,为了抢回老狗,将老王打伤。儿子是一个有较严重重男轻女思想的人,检查身体的时候,拒绝检查自己,也拒绝承认自己的问题。在卖狗的这一场戏中插入了儿子与儿媳之间无法传承生命的故事,儿子是现代化的产物,却仍有着许多固执的传统。传统精神不一定是好的,也有着弊端,市场化的经济也不一定全是坏的,藏獒到了城里人的手中,不见得不会被好好对待。导演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快要消亡的牧歌式藏地。

 3 ) 那山那人那狗那路

一种文明的消减不是骤然发生的,也不是一代人的因果,而是随着一个又一个十年的让步,在不知觉中变成了全新的样貌。

老狗是一个纽带,藏族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链接点,上一代和下一代的交汇点,但是同一个符号,不同的意义。藏族文明中的狗是牧人的朋友,现代文明中的狗是大城市中的宠物;上一代的狗是家人,是一个好猎手的帮手,下一代的狗是价格。

那山那人那狗那路出现在影片的开头,远处还是绵延的青山,近处则是绵延的施工现场,穿着传统藏服的那人牵着那狗,走在卖狗的路上。在影片的开头五分钟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的镜头都交给了骑着摩托车牵着狗这个场景,狗在卖与被卖之间走了一遭而不知。

狗对周遭的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淡定,人却亟不可待地踉踉跄跄地跟着时代走。开台球店的年轻人和穿藏服的中年人打着蹩脚的台球;在男主人公解手的时候教育现代文明的广播却依然提及“神圣三宝”;贡布一家依然穿着传统服饰,但是居住的地方已经趋于现代化了;县城里面到处在打造新的建筑物,却仍可以看到放牧的场景。这里放佛成为了现代与传统交融的时空地带。

在这个时空地带,年轻人好像更容易比老年人接受。产生卖狗想法的儿子,狗贩,收狗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卖狗的解释充分而有理。老年人对于一切的理由没有完全的否定,只是这些理由不在他的文明内。

有一段镜头很有意思,贡布在县城等妻子看病的时候,看到一辆装着狗的车开走,跟着那辆车开了一段时间,又拐了回来。这次拐了回来,可以看做是一场回归吗?贡布得知狗被狗贩带走后去找他,我原以为他是要找狗贩要钱,没想到是要狗,我想这时已经回归了。

那山那人那狗那路出现影片的结尾,老人逆光坐在蓝天和日光下,身前是羊群和群山,身后是老狗,这是整个影片最美的画面,才惊觉影片开始的怪异感在哪里,才恍然原来这样的才是和谐的。

影片除了老狗的几來几往,还涉及到了很多东西,现代医学与传统观念,电视虚假广告的充斥等等,现代化进程在这个地方已经成为一波滚烫的所有人都涌入进去的时代洪流。老狗最终是否能在老人的身边终老对于这个地方的改变和遗忘的影响只是起到了时间上能否再拖延一点点的作用。

 4 ) 这群藏人一气之下把所有的画面虚化都去掉了

《老狗》这群藏人一气之下把所有的画面虚化都去掉了_哔哩哔哩_bilibili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石匠。这次给大家分享一个摄影师,松太加,和他的作品《老狗》,导演是万玛才旦。

2019年在帮姐姐选一个手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现在买手机已经买不到背面是1个摄像头的款型了。基本上是三个摄像头起,多则四五个。2017年推出的Light L16手机,拥有16个摄像头,这个产品的目的,并不是用来测试你密集恐惧症,而是想让手机拍出来的东西,拥有更好的画质,更多的可能性。糟糕的是,这类手机的营销材料中,不断的使用“一往无前的视野”、“尽在掌握之中”、“超动态微光”、“经典人像”等,这些让人云里雾里的词汇,好像我们花钱买一堆相机,放在那里让别人看,就能产生一种高级感。为了技术迭代,而迭代,拿着高端摄影师的作品去忽悠消费者,最终让技术迭代沦为了一种销售术语。更为不负责任的是,骗消费者购买了不需要的功能后,毫不关注用户使用习惯的持续培养。我担心,等到有一天,用户发现买这么多摄像头没有什么意义的时候,便是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结束的时候。其实2014年HTC ONE M8就推出了双摄像头,这款手机我用做主力机型一年多,他当时的优势便是,可以利用手机模拟出相机才可以有的背景虚化功能。那一年我请教了身边做摄影工作的朋友,一起聊了虚化的意义,还看了他推荐我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我开始关注摄影、视频、电影中的画面虚化。六年过去了,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打开了百度词条中,对背景虚化做出的解释。

“背景虚化就是使景深变浅,使焦点聚集在主题上。要想虚化背景,但一般的数码相机是不具备大光圈这个功能的,而傻瓜型的相机是无法达到虚化背景的效果的,一般的数码相机最好的虚拟方法便是用微距拍摄,当然还可以通过……”,我已经读不下去了。这一段话中,随便抽出几个词,景深,焦点,大光圈,微距,都能让人看晕,为了解释一个事情,用了四个更复杂的概念来解释,是专业人士的严谨,但也无形中建立了一道极高的门槛。手握四五个摄像头手机的用户,在搜到这样一句解释以后,会不会说“何苦为难自己”。而不少的人,则会把多摄像头拍出来好看,归纳为一种玄学。觉得型号后面带着S、PRO、MAX、至尊、MATE等后缀的手机,价格高,摄像头多,自然拍出就好。就如同万玛才旦电影《老狗》中,大家对藏獒的一种错误的幻想一样。在不了解他的情况下,给藏獒贴上某种消费主义带来的虚伪标签,将养藏獒变成一种富人的流行现象。电影《老狗》讲述了,在纯种藏獒疯狂涨价的那段时间,相伴老头,牧羊多年的藏獒,被儿子偷卖,被小偷下药。老头看着淳朴的藏区人们,变得不顾自己的信仰,亵渎生灵,见钱眼看,背信弃义之后。便狠心,亲手把心爱的藏獒,吊死的故事。

初看电影有大量的静置镜头,便直接习惯性的认为此片是出自万玛才旦导演长期合作的吕松野的手笔,但摄影手法的稍显粗糙,让我怀疑是不是吕松野早期的手笔。但看了一会儿感觉不对,吕松野的镜头往往有种跟演员保持一定距离,让观众像端详一副画作一样的来看电影。但《老狗》的摄影师,有一种拿起手机,直接拍演员,粗暴的把观众怼到屏幕上,去看这个故事发展的感觉。看到一半,小镇上令人耳朵不爽的,工地噪音提醒了我,这个片子摄影的目的,便是让我们丢下一切对藏区的美好臆想,不加任何修饰的进去藏区。看完电影,我突然才发现,全片没有一个镜头是有背景虚化的,这种把藏区本来的样子,不加背景虚化,不加后期调色,不加人工打光,甚至不加配乐的表达了出来。这已经远远不止是静置镜头的手法,而是一种彻彻底底的极简。刻意看了下片尾名单后发现,摄影师是藏族人,松太加。不仅如此,制片人、录音、文学策划、副导演、剪辑,这些电影制作的重要部门负责人,都是藏人。万玛才旦和这群藏人一起,拍出了《老狗》,狠狠的给对藏区有误解的人,泼了一盆冷水。从2020年末,丁真现象下,对藏区和西藏这两个词的严重误解可以看出,大家需要纠正一个基本常识了,当我们看到一个身着藏服的人,他有可能是西藏人,也有可能是云南人、四川人、甘肃人、青海人。这种常识性的误解从何而起的呢?其实如同手机的销售广告一样,广告本意是夸大事物的美好层面,以传达给更多的人。如同那一首男女老少都听过的《青藏高原》,给人留下的印象便只有风景美好,到处是雪山的强烈记忆,不断的吸引着和拉动着游客慕名前往。但却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藏区的刻板印象。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的老家晋中,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这个景点一举成名,旅游大巴一辆接着一辆的往这个院子里面拉人。那天我在院子里写生,看到一个导游介绍,这个母狮子底下的小狮子摸了可以求子,公狮子的脚趾摸了可以求财,游客纷纷排队摸石头。一波一波的游客下,我盯着这俩脚趾被磨光的石狮子想。这应该不是文物吧,不然相关部门就会把他拦起来吧。后来我去了祁县的其他院子,和太谷,平遥各个地方散落的大小景区,我才发现乔家大院只不过是众多院子中,不那么差的那个。而在平遥古城的一个小胡同里,30元一晚的住宿费,老奶奶还给我做了一碗土豆丝盖浇饭的那个院子,是住不起宾馆的大学时候的我,心中晋中最美的样子。爸爸之前跟我说过的《乔家大院》的故事,几乎把当时所有晋商的英雄事迹都融到他一个人身上了,这样不对,也并不好。这种美好的宣传,在前期拉拢人们去关注他的时候,实际上也为后面人们发现过度营销后的失望,埋下了伏笔。这样的透支,对被宣传的事物本身来说,是灾难性的。所以在看到《老狗》这样,因为外人强加于藏区诸多美丽幻想,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需要万玛才旦和这群藏人讲出来的。

人类学家才让本,在万玛才旦电影《气球》的影评中,写道。

藏地向来是东方主义者(orientalist)和内部东方主义者(internal-orientalist)共同凝视的对象。《气球》在很多层面试图解构东方主义凝视对藏地的神话塑造和神秘想象。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目标,但历史告诉我们,这并非易事。20年前,美国藏学家唐纳德·洛佩兹Donald S. Lopez Jr.(1999)写了一本颇具影响力的著作——《香格里拉的囚徒:藏传佛教与西方》,旨在解构西方对藏地的浪漫主义想象。二十年后,西方对藏地的想象没有太大的变化,加之,中国内地也加入了西方对藏地的凝视的行列,一起塑造着浪漫的香格里拉图景。然而,藏地的去东方主义化(de-orientalization)历程任重道远,因为总有人在寻找香格里拉,既然在努力找寻,就总会以某种方式找到自己想象中的香格里拉。

这一段既带有审视,又带有浪漫主义的描述呢,其实是藏人对藏区现在所处境地的一种描述。

所以电影中刻意直白和粗糙化的画面和环境音,我认为是电影刻意想传达给观众的一种氛围。实际上,这样的拍摄手法看似简约,其实并不简单。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依靠自然光,这就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不然前后两个镜头接在一起的时候,是完全连不上的。剧组还特意选择了藏区草不是最美的绿色的时候进行拍摄,发黄的本色看似随意,实则也应该是用心选择以后的结果。另外就是电影中出现的大量的长镜头,欧美那边最近几年,因为长镜头被得到更多关注的《鸟人》、《荒野求生》、《1917》等片子,多多少少有点形式大于内容的味道在其中,而这部《老狗》则让我看到了纯正的长镜头所应该有的代入感。对演员表演的长台词,精准走位,和情绪把控方面提出的挑战,尚且不说。片中多处出现藏獒、马匹、羊群等带有剧情功能性的动物演员的走位都是极其精准的。尤其是片子结尾,老人带走藏獒之后,羊群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一只羊留在了路边,从远处的栅栏里试图钻回羊群。这只羊屡次试验都失败后,逐渐站位精准的走到镜头面前,最后通过镜头前的栅栏,堪称神来之笔。这样一部声音、画面都极具巧思的电影,遗憾的是,没能在电影院的大荧幕上去看。

当然如果电影只是去愤青般的表述,藏区被人误解以后,新出现的负面现象,这个故事还不够立体。好的故事,是应该能激起人们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欲望的。如果只是让我们对藏区客观认识,然后我们就不去藏区,显然也不是这个故事的目的。其实本片除了卖藏獒这一条线外,还有一条父子之间观念差异下,相互和解的一条故事线。刚开始父亲的古板,和儿子卖掉藏獒的行为下,是传统和世俗的冲突。但我们后来也慢慢的发现,父亲并不是刻板的固守自己的意见,面对儿子和媳妇一直没有孩子的事情,他在做了各种法事之后,也选择相信医学,催儿子去医院检查。而儿子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他也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卖掉藏獒是家里没钱,有人偷狗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儿子不愿意去医院的检查,是面对性比较羞涩的习惯下,本能的退让。随着剧情的推进,俩人的和解也最终到来。在老人将狗放生,狗贩又拿到狗之后,儿子跟狗贩的打架,直接把自己打到了派出所,被拘留了起来。父亲亲自去派出所看望他的时候,儿子也跟父亲坦白了医院检查结果是他没有生育能力的问题。这对可爱的父子,其实都面临新旧信仰之间的矛盾问题。非藏区的人,需要理解老人对狗,这些生灵的执着,去尊重他的选择。而藏区的人,需要理解儿子对医院的害羞,并勇于接纳新的医术。所以这个1故事,其实是讲给藏区和非藏区2个群体的。若都能理解双方,并求同存异的和谐相处,则是更好不过的了。

这个故事最难能可贵的方面,其实应该是鼓励我们拥有质疑和学习的能力,忙碌的跟随流行,并不可取。开头提到的,人们把多摄像头的玄学理解,和对虚化的漠然,其实也是一个需要质疑和学习的地方。背景虚化其实并不是百度百科里高深的东西。而是相机的一个美丽的错误下,导致出现的一个可选功能。我们选择和利用好这个功能,就可以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画面。下面就进入了科普环节了。

对比这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差别是,左边的我和后面的树叶都很清晰,画面看起来有点乱。而右边的画面,除了我以外,其他都是模糊的,画面看起来以我为主。相对左边,右边好一些。带着这个对比,我们打开自己的手机拍人,会发现手机拍的东西,全部都是清晰的,几乎做不到右边的效果。人和背景都很清晰,就导致画面缺乏主体,不知道突出的重点是什么。比如你想拍马云,但是他旁边的撒贝宁的表情却亮了,这显然不是你要的效果,你其实想拍的是这个。所以需要背景虚化,可以帮助我们把主体以外的东西都模糊掉,让主体更加清晰。用手机自带的人像模式,都可以做到这个效果。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其实原理也很简单,我们拍一个左右移动的视频,便会发现,随着摄像头左右移动,物体离画面越近移动速度越快,离画面越远就移动越慢。比如这个无人机从左往右移动了一个距离,广州塔几乎从画面的右边来到了中间,而画面远处的珠江新城的几个大楼,则移动很少。计算机则利用这种两个位置,像素差别的多少,来判断哪些物体在前面,哪些在后面。比如电脑计算出广州塔在前面,就给后面的珠江新城,加一个电脑计算出来的虚化,再把前面清晰的广州塔加进去。就合成出了一张带背景虚化的照片。双摄像头的手机每次拍照,都会拍出2张,手机芯片对这2张中的像素差别进行计算,把后面的东西虚化掉,前面的保持清晰。那是不是虚化越多越好看呢?比如这张剧照,就把老头以外的东西都虚化掉了,以老人深邃的眼神为主体,这是对虚化的一个很好的利用。但比如这个呢,老人后面的狗如果虚化掉了,连老人和狗的站位都讲不清楚,就很失败了。也就是虚化并不是越多越好,根据拍摄者想要表达的 内容来选择。而事实上,没有虚化的照片,对背景内容是否有美感的要求更高。有虚化的话,怎么拍主体都是突出的。没虚化,摄影师取景的能力要求就很高了。而电影《老狗》则全片没有刻意的虚化,看似有一种我们手机拍出来的电影的效果,但其实是摄影师对主题以外的东西也有强烈的展示和表达欲望,不想被虚化掉,才花这么多心思进行的表达。比如人物旁边正在盖的楼房,老人喊儿子起床后面正在洗衣服的媳妇,这些都是不能被虚化掉了的,是对电影表达有功能的。希望大家带着这个知识,去尝试控制好自己拍摄的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好手机,或者相机里的背景虚化功能。

好的,由这部电影想到的东西,和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再见。

 5 ) Is Property Freedom?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老狗》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但却蕴藏了无限深意的故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藏区某地,一只年老的藏獒,将老人、儿子与卖狗人扭结在了一起。儿子坚决要卖掉老狗,老人坚持要留住这牧人的朋友,卖狗人则要将它买来,再卖到内地给有钱人做宠物。在由羊群、白云和牧人组成的藏区里,这只老狗的命运几经周折,却仍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作为一部剧情片,《老狗》的画面和镜头充满了现实感,它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藏区,这跟《红河谷》里的美轮美奂和《转山》里的苍茫圣洁截然不同,也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我们才能直观地看到现代化,或者说商业文明对西藏原生态生活方式的侵蚀和破坏。
  影片当中,小镇大楼前的两次广播让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儿子贡布将老狗卖给老王之后,在大楼前停留的时候。广播里传出的,是带有西方风格的诗歌朗诵。在篇幅不长的诗歌里,反复出现了“癫狂”、“疯狂”的字样。这跟后来一家人在电视前观看煽动性极强的电视购物广告形成明显的呼应。“质量是黄金的两倍,价格只有黄金的十分之一”,“在原有价格基础上再降价200元”……这些建立在醒目价格和洗脑式宣传基础之上的话语,恰恰是商业文明最赤裸的表现形式。与追求内心安静和田园生活的农耕、游牧文明不同,商业文明是直接而快节奏的,它情愿看到人们膜拜在金钱和变幻莫测的价格数字面前,忘乎所以,追求那些本不属于自我的物质和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商业文明侵蚀下,影片的主角——老狗,从牧人忠实的朋友和伙伴,变成了一种极具身份和富贵象征意义的商品化的宠物。在内地巨大的市场需求下,游牧英雄的后代变成了卖狗为生的商人,而在儿子贡布看来,一只豢养了13年的老藏獒也远没有3000块钱来得有用、实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种基于数字和金钱的商业文明沉浸自如,影片中的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痛斥贡布和贩狗人的为子不肖,他心满意足于与相守多年的老狗共同牧羊、闲坐。影片中,父亲跟贩狗人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耐人寻味。在贩狗人看来,老狗的价值是与某一个数字的金钱挂钩的,因此他在父亲的不为所动面前一次次加价,从四千到一万再到两万;而在父亲看来,老狗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已经内化了的信仰的象征,因此再多的金钱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这一对话是两种文明的直接对话,然而可悲的是,传统的原生态文明在商业文明面前显得越来越难以招架。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宁,不让老狗被卖到内地,父亲选择将老狗在神山上放生,然而山上的神灵并没有保佑老狗,可怜的老狗还是落到贩狗商人的手中。最终,无奈的父亲只能选择在羊群面前终结了老狗的生命:死在羊群边上,死在草原上,在父亲看来,才是死得其所,这远比老狗在内地沦为被戏弄、被符号化的宠物要幸福得多。
  影片中,小镇大楼前的第二次广播,播放的是歌颂藏人先祖格萨尔王的诗歌,这是藏人历史传统和信仰的象征,这是曾经傲视天下的游牧文明和英雄崇拜的象征;然而在现代化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信仰还能残存几何呢?在影片里,我们唯一看到的残留的传统,就是贡布在久未生育,去医院检查时表现出来的男权意识,即只让妻子去检查,在妻子没有检查出问题的情况下,也拒绝让自己受检。而这种男权意识,恰恰是我们应该摈弃的东西。然而悲哀就在于,商业文明使我们丢弃了不该丢弃的东西,保留了不该保留的东西。这种畸化和变异,难道是我们不得不走的道路吗?
  在社会学里,我们把现代化对传统信仰的改造和洗涤称之为“祛魅”,仅从“魅”字的本来含义来看,对传统信仰的褒贬态度便不言自明的;然而这种被以“鬼魅”相称的传统信仰和文明真的就是一种完全落后的东西吗?影片的最后,失去了忠实伴侣老狗的父亲在草原上步履阑珊地缓慢前行,这个长镜头让我想起了之前在很多视频中看到的在公路上终日跪拜、千里徒步去拉萨的藏民。前段时间,一位名人的微博里说,从四川入藏的318国道上,匍匐跪拜的藏民已经越来越少能看到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内地浩浩荡荡的背包族和骑行族。在我们把藏区作为一个想象中的圣地和别处在消费的时候,在我们大力援藏,全力希望改变藏区经济落后状况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民众的幸福感仅仅来源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吗?如果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影响,带来的是信仰的沦丧和原生态文明的毁灭,那么这样的发展真的具有那么大的意义吗?
  就此搁笔。

   (该文发表于第四期《Solo淘友杂志》,见刊时有改动。)

 6 ) 喧嚣与骚动

       无论从那个角度说,《老狗》都不是一个虚幻美丽的香格里拉神话,倒更像一曲充斥着喧嚣的挽歌。从一开始,刺耳的摩托车声、大货车倾轧声、电钻机声、工地的敲打声便把这个藏区小镇掷入嘈杂的现实世界。一堆红砖,几间建筑中的底层小楼,将远处群山排挤出镜头,只在镜框的边缘露出一小角青天白云,牧歌式的神秘西藏便杳无踪迹:这是一个现实的西藏,在资本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那条沉默的藏獒老狗是主角,是牧人难分难舍的昔日伙伴,是商人们觊觎的对象,是小偷毫无抵抗的受害者。老牧人不解地问:这狗为什么身价这么高?答曰:内地的有钱人爱养藏獒做宠物。老牧人道:狗是牧人的朋友,城里人养他做什么?
       可是,就是这城里的有钱人改变了这个偏远藏族小镇的日常生活。骑着摩托车的狗贩子扰乱了牧场的宁静,儿子贡布怕偷索性把狗卖了,牧民的狗都养不住了,纷纷出让或被偷。如果说有什么更能体现这小镇的日常节奏,该片丰富的听觉效果就是最好的表征: 噪音——无休止的机动车声、电视中喋喋不休的购物广告——正因为声音的无边界与时空限制,已经渗透到小镇的每个角落,资本世界的网已经将这个边陲小镇牢牢裹挟其中。不过,这些声音最集中于儿子贡布的镜头里,大约更能传达藏族青年的骚动与迷茫吧。老牧人的镜头中总是有些自然音,如马蹄声,羊叫声。
       老牧人的拒绝是绝望的。在他心中还顽固地坚持一方未被“钱”渗透的领土。可是即使将老狗放归神山,它也逃不出重落入狗商之手的结局。也许,观众不禁要惊讶,牧人与老狗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却未见有任何与狗亲热的镜头,甚至连流连地抚摸都没有。这大约是将狗视为宠物、又亲又抱的城里人不能理解的:除了宠物,现代人还能与动物建立其他关系么?
      结尾令人震惊:牧人带着老狗穿过牧场,散落的白色羊群渐渐向牧人靠拢,绵延的山坡柔和的线条托起堆积的白云,一个中景,老人与狗坐在草坪上,仰望着蓝天白云,老人缓缓站起,将老狗的绳索穿过牧场的围栏,他猛然用力,只听见老狗低低的呜咽,绳索剧烈抖动,老人的手却不放松,脸转过面向远方,像被定格了,只有绳索的颤动,渐小而平静了。老人转过脸,看了一眼。喘息声中,镜头追随老人的背影,向远方的草场走去。沉默的老狗,至死不过是几声低低的呜咽。
      这个结尾是导演版,据说因为通不过广电部的审核,改成了老人牵着狗走上神山的无结尾式结尾。

 短评

收音组的老师们完全放飞了

4分钟前
  • cnniuge
  • 推荐

养狗保娃,偷狗死妈,藏犬的力量就是藏地的力量,但是本片讲究的是遏制力量,话都说得囫囵,狗也始终静默,最后狗喘气,老人喘气,退化的概念就这么轻松讲清楚了,剪辑调度再次完美利用了环境,电视机和各式门窗的景框玩得忘乎所以,却也不失风采。

8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老狗是宝藏,卖狗的偷狗的都盯上,老狗也是老人,无力对抗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当信仰被物欲入侵,或许只有了却生命才是唯一自保的机会。《老狗》是万玛才旦的一个转折点,不同于之前作品里的忠实记录,自此开始,万玛才旦的态度变得鲜明与犀利。

13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德格才让老师说这已经不是万玛才旦的的担忧 而是绝望 好多现状是已经发生而不能阻止的 我不觉得我们可以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和生活方式 最后的结局让人难过 即便是电影

17分钟前
  • lili
  • 力荐

节奏慢到要睡着。藏区文明即将消亡的尴尬,人活成珍稀保护动物状。你有本事杀狗,你有本事自杀啊!嗯?最讨厌这种所谓气节了,这难道不正是亚洲文明的前进阻力?人类中心主义必须灭亡必须灭亡!

20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此时的万玛更偏文人化,注重故事本身的内核,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还略显单一。主线上,以一条老狗的命运,来探讨藏族游牧文化以及传统品德的存续,副线上,以儿子无法在生理上传宗接代,探讨家族的传承续亡。出发点很好,可惜这两条并行的明暗线,并没有做出很清晰的互文点,导致整片无法将两条线想要表达的存续危机形成合力。再加上开篇以男主的视角来叙事,中途又在剧作上更换了爷爷做为主人公,更加剧了这种割裂感。如果以老狗做为剧作界碑来看此片,全篇通过“男子卖狗,爷爷赎狗,男子抢狗,爷爷杀狗”这四个主事件构成。要卖狗的男人经历抢狗事件以后,其实从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对父亲“游牧文化”传承的转变。因此,父亲才认可了儿子,主动去公安局看望“败家子”儿子,买烟买酒。而最终杀狗,则是老人维护传统藏族美德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25分钟前
  • 平坦
  • 还行

老牧人一直在问,城里人养狗做什么?

27分钟前
  • Zzzzzz....n
  • 推荐

万玛才旦的这部电影十分震撼。藏民族对当代命运的那种悲壮情感,让人无法不为之颤栗!

29分钟前
  • capwl4
  • 力荐

值得關注

32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新与旧的格格不入,就像摩托与马,彼此瞧不顺眼。可大势唯“新”,老亦无奈,老人尚有些坚持,老狗只有忍耐。

3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我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体会和理解老人杀死老狗的动机。

3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纪录片式的剧情片,对一个时代的侧写。

40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镜头舍弃了景深虚化,舍弃了人工打光,不再讨好观众,对,没错,这就是告诉那些对藏区猎奇的人,藏区不是美在迎合现代人的臆想,而是美在保留了古代人的善良。这种善良是放弃两万元,也要牧羊人的狗,在牧羊人身边。即便他死在自己手里。最后一幕本来是当着镜头弄死的,后来为了过审改成了墙后。

44分钟前
  • 小石匠
  • 力荐

创造力。这部电影带来的启示便是:用一台卡片机你就可以拍电影了。让video上升为image的方式:细致的构图和精巧的设计。两场背向镜头的对话、两片玻璃分隔的戏以及最后老人的独行都极其有力。如此简单,力量又如此足,内地的独立导演没有这水准。

48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可能是万玛才旦最小成本的一部,也是与中国独立电影脉络交叉的一部。固定长镜头,大全景以及远景,空间内的线条(门框,窗框,墙壁……逆光的门窗,倒影,frame in frame),电视(及广播)作为媒介及内容,“重复”这一手法的运用。由此那几个运动镜头才格外有力量。“不孕不育”的问题([气球]中生殖力太强又是另一个问题),“老狗”也是稀少的纯种藏獒,不同话语与价值的碰撞。结尾几个长镜头击穿银幕的力量直追达内兄弟。

4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故事并不精彩 然而不精彩并不代表它不好 相反 不精彩使这部描写藏民背景的作品更符合藏族人们的性格与气质 对生活低调及对信仰的坚持 镜头几乎无技巧式的朴质 呈现简单低调的生活 在区外的物质世界 奢华金钱侵蚀着他们的时候 这个拥有信仰的民族却以低调方式抗衡到底 坚持着对生活 生命 信仰的那份忠贞

54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这才是纯粹的藏族电影

59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非常原生态的一部作品,没有配乐,连观众都像活在片中的现实里。老人没有孙子,纯种藏獒日渐稀缺。一人一狗,一同没有”后路“地老去,荒凉得不动声色。天地悠悠,假如结尾能按照导演的初衷拍出,定然有力得多。三星半。

1小时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3.5;门窗框的“自动”构图,结尾阿巴斯式的大远景,镜头有独到之处;电视上疯狂的推销,千年一日的寂静终被打破,一切都在土崩瓦解。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门框透视真相,死亡切断归属。千方百计的挽救,最后却死于守护它的老者之手。

1小时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