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智美更登

剧情片中国大陆2009

主演:曼拉杰甫,宗智,李毛措

导演:万玛才旦

播放地址

 剧照

寻找智美更登 剧照 NO.1寻找智美更登 剧照 NO.2寻找智美更登 剧照 NO.3寻找智美更登 剧照 NO.4寻找智美更登 剧照 NO.5寻找智美更登 剧照 NO.6寻找智美更登 剧照 NO.13寻找智美更登 剧照 NO.14寻找智美更登 剧照 NO.15寻找智美更登 剧照 NO.16
更新时间:2023-07-21 01:23

详细剧情

一个导演和摄影师由一位老板做向导,去藏区寻找将要拍摄的一部电影中扮演王子智美更登的演员。为找到一位合适的演员,他们走访了许多跟藏戏有关的村庄、寺院、城镇。在一个藏戏村庄,导演选中一位扮演智美更登妃子的女孩,但是女孩一直蒙着脸,不让别人看见。女孩提出要跟着他们去找她以前的男朋友,为了争取到这个演员,导演答应了女孩的请求。途中,老板讲起了他的初恋故事。老板情真意切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了蒙面女孩、导演和摄影师,他们从老板的故事中观照到了自身的许多问题。整个电影在寻找智美更登的旅途中将几个不同的爱情故事穿插进行,徐徐展开。最后,女孩告别男友回去,所有人都没有看到这位女孩的真面容。生活还在继续,寻找智美更登的旅程还在继续。

 长篇影评

 1 ) 一次寻找。

电影的结尾,故事中的导演说,他已经失去了对“什么样的演员最适合演这个角色”的判断能力,这一路他得到了更多的“思考”,他所思考的内容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思考的对象已经呈现出来。一次“寻找”,最初是为了找“智美更登”的演员,却找到了更多地东西。这部片子带给我许多感动。 电影的结构非常巧妙,作为一部公路片和金羊毛电影,很容易陷入固有模式,让观众感到无聊,但是这部电影的两个元素很好地稀释了“套路陈旧”的无聊,一个是大陆观众所感到陌生新奇的西藏故事,另一个则是有所用心的结构布置。电影贯穿了几条线,一条线是导演等一行人带着蒙面女孩去寻找“智美更登”,沿途遇到各类人群,一条线是传统藏戏《智美更登》的现代呈现,有各路“演员”演出,也有关于这出藏戏的讨论与反思,还有一条线是在汽车上,导演、摄影一行人听小老板讲述他的爱情故事。 尤其是最后一条线,解决了“公路电影中汽车行进过程中人物应该怎么处理”的问题,这条线既分散在影片不同时段,又是自成一线,前后贯穿,影片结尾处他们来到小老板昔日情人的家附近,默默眺望,又使得故事中的人在故事外呈现出来,“导演”站在戈壁(?)前久久凝视,也给观众一段留白,促使观众凝视、思考,电影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留白、凝止的镜头,或深或浅传达出一些意味。 导演一路试角,沿途经过现代西藏的各个场所,最早来到的村庄中,老人在路边转经,十分随意、日常的一个动作,电影没有将其放大、夸耀,只是把日常拍成日常,从这个镜头起,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就大大提高了,我感觉我将要看到一个真实的、日常的西藏。 接下来的一系列对话、镜头都是平静而凝滞的,“群众演员”的站位、身体姿态,都表明他们只是普通西藏群众,而非专业演员,我静静地等待着电影的行进,果然就开始展开有意思的内容,一位藏戏演员、蒙面的女孩,镜头从屋外、越过墙壁,拍摄一行人的背影,女孩唱着藏戏,故事至此,有了方向,也加入了神秘、美好的元素。 后面还经过一位老人的家,老人把自己的妻子送给了一个可怜人,是《智美更登》中王子施舍自己妻子的现实版,这里折射了旧日西藏,他们对这种近乎违背伦理的善行笃信不疑。 还有一家夜店,在那里遇到一个喝醉酒的西藏大学生,他曾演过藏戏《智美更登》,却对这个传统故事大加抨击,这也是现代人对于这个故事的普遍看法,他折射出现代的、正在变化的西藏。 还经过一家寺庙,里面的几个小男孩,和尚还是“喇嘛”?我不确定,这也是正在变化的西藏,小男孩除了会背经文,也将26个英文字母背得滚瓜烂熟,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最令我难忘的是他们去到一所小学,那里的几个孩子也会演《智美更登》,小孩们在校门口唱歌,《我们都是父母的好孩子》,听歌名也觉得是十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儿歌,而我没想到这首歌有让人落泪的潜质。 “你的名字叫端智 我的名字叫卓玛 我们来自同一个学校 你心至诚 我心无暇 我们都是父母的好孩子 你要听父亲的教诲 我要履行母亲的告诫 我们都是父母的好孩子 你要努力 我要挚着” “你心至诚,我心无暇”大概是只有在宗教文化深厚的西藏才能唱出来吧。至诚、无暇,像雪一样,像圣徒一样,心向着圣洁的雪山,无所贪图,就是一个传统西藏人的写照吧。 沿途的各个场所,展现了西藏社会的各个横切面,展现出冲突,却没有导出“批判”或是“歌颂”的主题,而是凝固了万玛才旦的沉思。在这样的境遇下,作为“旁观者”的“导演”以及观众能够反思些什么、做些什么。 公路上的羊群、蒙面姑娘玫红色的头巾、她凝视窗外的眼神,一个个没有对白的镜头,在我心里却久久不能忘怀。藏语歌曲的唱腔带着宗教唱经的虔诚与圣洁,一听,就有落泪跪伏的冲动。感谢万玛才旦,呈现了这样一部作品,让我们认识现在的西藏,正在改变却依然美丽、圣洁的西藏。

 2 ) 寻找

今天在洗印厂看了《静静的嘛呢石》和《寻找智美更登》,因为后者是数字高清,不是胶片没有合适的设备放映,赶制的放映光盘盒设备的客观问题让影片的放映有些问题,尽管导演万马说他看到放映成这样哭得心都有了,我能理解他的心情,自己辛苦做出来的东西竟然因为外界的客观原因导致影片的放映效果并不是最初的理想,可是我还是觉得耐心看完,模糊不清的视觉效果并不能让这部影片失色,影片中两条爱情的主线加上旁支插叙的细节,让人觉得温暖和真实。老板的爱情和蒙着头巾的女孩的爱情,各有各的宿命,各有各的执着,而结果一样都是放手。蒙着头巾的女孩总是一路安静,但是她记得别人讲述的故事的每个细节,唱起《智美更登》的选段时声音很小却直抵人心,温柔的让人们心心念念。那个真实中的智美更登的老人,尽管大家都觉得可笑或者荒诞,但是无论如何那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信仰我们不予置评。司机和牧羊女的搭讪也让人觉得细碎的美好,寻找的过程中,一切都在路上,目标却越来越模糊……

 3 ) 你找到自己了吗?

你找到自己了吗?

——观《寻找智美更登》有感

   这个电影是用四条线来讲述故事,寻找智美更登(找演员),女演员找曾经的爱人,老板初恋的故事,导演的个人故事。形成差异,对比,反衬。我觉得电影中的导演是通过寻找智美更登的过程,找到自己(真是的自我:即我知道我不知道)的状态。

更像是个公路片。很多的中远景。几乎没有人物面部特写。片中多是大场景下的人物状态,因此显得有些反主流。个人最喜欢的场景是那一幕,在找到演智美更登的男演员后,他下楼去找从小青梅竹马、一起演戏的她,在偌大的操场上,很多学生随着广播播放的音乐载歌载舞,而他们两个站着,在篮球架边上,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尴尬着。导演他们几个人在几米之外。在这个大场景下,人物的情感与大环境的反差,真有种盛世俱欢我独忧的苍凉与无奈。

电影中的西藏是开阔的:公路,小乡村,小寺庙,小学校,舞厅,城镇……更大的视角,全景式的,更全面,更有原生风貌,与人们脑海中的“蓝天白云、布达拉宫、朝圣、哈达”等的藏族风情不太一样,所以很多人会被西藏原生态生活的记录所打动。而我最关心的是片中导演内心的变化,在“寻找智美更登”这条明线下,他的状态,从最初脑海中清晰的角色定位到最后觉得不是很清楚。“导演的个人故事”这条隐线终于浮上来,也是电影剧情的最后落脚点。

这部电影讲的可能就是寻找的过程与结果。在老板的爱情故事中,他的坚持与努力,即不断寻找,到最后的放下;女演员从老板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最后把蒙头的纱巾还给男演员,所以我们这些观众到最后也没有见到她的“庐山真面目”,这几乎成了一个悬案。于是乎,纱巾成了一个象征,真面目,内心真正的自我,人们愿意接受的那个自己。片中导演的状态从我知道我知道到我知道我不知道,好像是寻找的结果,其实是在寻找过程中导演内心一点一点的变化,因着旅程途中的各种微妙的事。尽管那个自己不是最好的,但是最真实的,勇敢面对自己的一切,好与不好。

那么你找到自己了吗?

 4 ) 纪念|万玛才旦,我们电影里再见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将之前对万玛才旦所导演作品的讨论剪成了一个有些许瑕疵的播客节目,以致敬他在电影创作上体现出的仁心、智慧与才华,同时纪念他灿烂的艺术人生!

正如《气球》的电影推广曲《生生不息》所示,“无常的河在无常之地化尽/生生不息/往复无尽/世间若如器从来不白不明”,生命无常,轮回不息;若影像不止,生命亦不止。我们仍会在银幕上不断地与万玛才旦导演重逢!

[00:29] 万玛才旦的导演之路

[04:50] 《气球》上映后在藏地引发的争议

[06:39] 对传统的挑战与否

[08:22] 性别角色的呈现转变

[10:09] 从“藏地电影”这一概念看地域空间的张力

[14:59] 主题的预设:对现代化影响的反思

[17:47]《气球》中围绕计划生育与女性觉醒的表达

[23:26] 避孕套如何成为《气球》中的现代技术载体

[28:12] minor cinema作为一种视角

[33:59] 他们在电影中“寻找”什么?

[35:22] 来自阿巴斯的美学影响

[36:23] 以视听语言的特殊设计呈现人物之间的隔绝

[38:10] 常被忽略的一点:来自电影制作/投资方对影片创作的影响

[42:31] 为何万玛的电影中总有“中学老师”的角色?

[01:00:01] 以梦的超现实镜头表现“人与自然”

[01:03:18] 电影中的音乐设计

[01:08:16] 追问身份的失落问题

[01:12:20] 为何智美更登注定寻而不得

[01:19:47] 对于宗教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坦然呈现

[01:27:34] “废墟”成为表现现代性阵痛的重要空间

可用以下链接直达播客主页:

//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40a9074acc110612ae29947

或在小宇宙、苹果播客、谷歌播客、Spotify、Amazon Music 上搜索“画外音”直达播客主页,收听更多精彩节目。

 5 ) 两个失恋的人,成全了别人“成为了一对”。

失恋治愈片。

一个女孩,带走了我一生所有的爱。

大叔说电视是铁匣子,好好的男女怎么就突然亲嘴了,让我们一家子怎么好意思看?

要贿赂小孩,小孩才肯帮忙找人。

把妻子施舍给别人的人。

一夜恩爱后的分别是让人揪心的。

看那对年轻人,沉浸在爱情的海洋里。爱情就是这样一种神秘的感觉。

寺庙附近不能讲男男女女的情爱故事。

学者博采众长。

因明逻辑学。

——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如果你下次还能遇到我,我再告诉你。

到你村里要提亲,发现你已出嫁。

司机挺帅的。

相聚之后各东西,皆为世间之无常。

但愿来世再相见。

对芸芸众生来说,失恋是常态,在一起是偶然,所以好好珍惜。

他不要你,也许是向智美更登一样,把妻子“施舍”给了别人,但愿你能看透。

你不是失恋了,你只是被“施舍”给了别人。

两个失恋的人,成全了别人“成为了一对”。

三星半

 6 ) 我写在朋友圈转发

你说它是部纪录片,但故事线的发展让人感到淡淡的意外和惊喜;你说它是部文艺片,但沿途壮丽的藏地风景与人文风情让人着迷;你说它是部公路片,但对话的深度和情节的细腻度让柏油路都显得精致而轻盈。而多条角色经历既有交织又有呼应,细节之处充满世事无常的遗憾感和人性的多变。

从“给了钱物才去寻找人的村口小孩”,“为了找前男友才答应出演角色的女孩”,“为了电影四处奔走寻找角色的导演”…多个线索由浅至深地贯穿到影片之中,给剧中人提供“寻找”的方向与思考,也让剧外人反思和共情。同时万玛导演在故乡、民族与艺术创作上做了很好的融合,让平凡的故事多彩而饱满,引人入胜,意犹未尽。

映后,我前方某排的一哥们儿拿出手机打开某交友软件,快速地滑动上面的异性名片。可能他get到了电影的内核,恰好诠释了片名英文翻译——《Soul Searching》

 短评

西部+公路。万玛才旦把“寻找智美更登“、“智美更登的传说”、“男主角的爱情故事”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人物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藏族人生活、文明、信仰和情感的立体方程式。万玛才旦野心初现。

7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下次见到/我再告诉你/智美更登/是我的名字/挖去DV眼/看不见美人的脸。

9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藏族导演拍摄的藏语电影。一路在寻找,一路在拜访,一路在讲故事。最终找没找到已经不重要。就像那个一直蒙着面的女孩,最终也没看到她的真面容。对于导演,收获了一个爱情故事和思考。对于观众,见证了一段寻找征程,以及智美更登的藏戏故事

1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印象中挺喜欢的,但没有超过《静静的嘛呢石》和《塔洛》。# 补标

15分钟前
  • 油尖旺任赢赢
  • 推荐

这个片子应该是在青海拍的,由于是最后一幕是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

16分钟前
  • 纪恩同学
  • 还行

失落与寻找

19分钟前
  • 无心
  • 还行

大远景固定机位里远观人物的移动(但景别变化声音不变 似乎是神性的眼+人性的声)大多数的静止镜头完全靠演员对话和台词维持就好像关注被迫跟着演员们踏上寻演员的旅程 一起忍受旅途的乏味 继而依赖老板的爱情故事来打发时间 这种口述传统在现代的延绵状态基本上成为了万玛的一个母题。这还体现在他电影里经常出现的背诵里 这里找演员时要求背诗/背经 塔洛里背的一段毛语录也格外突出 这种更加传统的记忆方式不断和现代记录媒介并置(玛尼石里的电视、这里的手持录影机vcd和笔记本电脑、塔洛里的卡拉OK、撞羊里的我的太阳磁带)寻找智美更登是寻找史诗精神和戏剧传统的延续 同时也是其在现代形式中的回响(其中卓别林时刻和藏语rap比较有意思)女主长相这个麦高芬也很厉害了

23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剧情片与纪录片错错切切地难分彼此。这一路藏区风光寻去,像在亲证两段爱情。老板的初恋在嘴边,古典的遗憾淡淡地生疼。从未露面的女孩执意去找她的智美更登,找到了,才能放下,头巾解下的那一刻,该是格外漂亮吧。从《静静的嘛呢石》到此,万玛才旦静静刻下的密码还能一路回味开去。三星半。

2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1、长镜头,阿巴斯附体;2、声音的处理很巧妙:既能回避“表演”,又能把空出来的镜头对准沿路的风景,一边听故事,一边赏风景;3、一路寻找智美更登,到最后也没找到;一路想看姑娘芳容,到最后也没看到。很有想法。4、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新旧观念碰撞的青藏,没有美化,没有丑化,没有神化。

31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从摄影到装置艺术到信仰主题,里外全是阿巴斯。但《出租车》致敬得还少吗?它都能拿金熊,那万玛才旦简直得拿钻石熊。要快速了解阿巴斯,看他任何一部片都不如本片概括全面,而且大青海的天高地远也明显要强于伊朗乡村的穷山剩水。

36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除了形式上过于模仿阿巴斯外,苍茫的故事和诗意真让人意犹未尽啊。

38分钟前
  • Lcy
  • 推荐

敲了4场字幕,藏语真听够了。

43分钟前
  • 阿稚
  • 还行

基本上全是固定的长镜头,又是全藏文台词,看得我昏昏欲睡,不过故事到最后还蛮感人的

45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一切真相都在隐藏之中

49分钟前
  • 黄石道人
  • 推荐

佳作!

54分钟前
  • tomshiwo
  • 还行

1、主体阿巴斯范儿(《橄榄树下的情人》),局部侯孝贤范儿,导演思路贯彻的很充分,牛逼。2、剧作很有趣,这也能拍成公路片……3、声音做的挺有想法(车内车外对白),音乐灌得多了点。4、镜头真长。5、小朋友唱歌真好听。6、结尾多了两句话……非要总结一下干啥呢……

5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经历过一段路程,总会让人明白些什么,也会让人对过去的一些认识变得迷糊。或许这就是吸引我们出发的一个魅力。

5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睡醒一觉 醒来发现 这不就是高原上的情人吗?-橄榄树下的情人

1小时前
  • Muyan
  • 还行

神话里的圣人还存在吗?或者说还值得寻找吗?当纯粹的信仰遇上残酷的现实,有人质疑,有人缅怀。“我必须见他一面”——在质疑和缅怀之外,或许还有和解。另外《裂流》里玩得那一套,原来万玛才旦早就玩过了。

1小时前
  • 天马星
  • 推荐

⒈个人观感:昨晚的《静静的嘛呢石》>今夜的《寻找智美更登》>之前的《塔洛》;⒉特地查阅了《智美更登》的故事,酒吧里醉汉部分对他的评论与我有同感,智美更登的善心善行令人敬佩,但把妻儿女布施给别人之举我个人并不认同;⒊在爱情里,专情不变心者比较容易受伤,尤其是当爱情不圆满的时候;……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