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爆炸新闻 剧照 NO.1爆炸新闻 剧照 NO.2爆炸新闻 剧照 NO.3爆炸新闻 剧照 NO.4爆炸新闻 剧照 NO.5爆炸新闻 剧照 NO.6爆炸新闻 剧照 NO.13爆炸新闻 剧照 NO.14爆炸新闻 剧照 NO.15爆炸新闻 剧照 NO.16爆炸新闻 剧照 NO.17爆炸新闻 剧照 NO.18爆炸新闻 剧照 NO.19爆炸新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06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潜规则or性骚扰 一些想法

职业发展一定少不了欣赏你的上司,前辈的帮助和提携。

你以为有些人欣赏你的谈吐,思想,工作能力或者只是单纯聊得来,甚至表示要无私的帮助你...直到他们漫不经心的搭上你肩膀,看似友好的摸了你的腿,若无其事的发表了一些世俗油腻的言论。Gross。

我时常因为某些男人莫名的自大感到诧异,不论高矮胖瘦年纪几许官阶高低,他们都会觉得自己魅力爆棚,财力有余,社会经验丰富,女孩们都该为了他们着迷。哦,他们那是话语轻浮吗?不,那明明是幽默/诚恳;那是咸猪手吗?不,那明明是真诚的关爱。Like girls should appreciate their bloody stupidity. 然,因为自大他们也很难换位想象到大部分女孩们对他们的映像其实是:世俗,油腻,蠢,令人恶心,甚至显得可怜。

当然,在这个连男孩们都喊着“阿姨,我不想努力了”的年代,很多女孩很难拒绝一些帮助和诱惑,或者她们真的觉得自己是一个弱者,所以任其发生。电影里年轻漂亮的女主哭着复述那些话的时候,真是揪心。什么时候女性可以不用性来“Earn your place”,大概是大家都选择not to use it 的时候吧。要记得自己永远有选择权,就像Kayla最后把员工卡丢进垃圾桶一样。

 2 ) 性别和等级

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短评里我写,“我们是女性,是命运共同体”,然而,不管在现实或是在电影中,“女性共同体”的利益往往在个人选择中让步于金钱和权力。

本片三个女主角,虽然同为Roger性骚扰的受害者,但她们在fox news帝国中的等级却又各有差异。上位者Megyn,fox news当家主持人,在黄金时段直播,出现在所有诸如总统选举辩论的重要场合;昨日黄花Gretchen,几经历折贬沦落到垃圾时段,但仍有大幅海报张贴在大厦外,尚有一定的知名度;实习生Kayla,硬实力不足却野心勃勃的底层员工,外貌和年龄是她最大的优势。后者想要取代前者,前者时刻警惕后者,竞争者之间只有厮杀,谈什么同盟。因此,Kayla,这个聪明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发现了成功的秘诀只有一条:取悦权力。

权力自然就是Roger,而权力背后的权力,诚如Megyn在本片开头所介绍,是默多克一家。Fox帝国的等级体系清晰明了:“皇帝”老默多克,接下来是隐于父权之下却高于“臣民”之上王子们小默多克兄弟;“宰相”Roger,帝国事务的实际掌控人,和他在行政上的诸多帮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企业官僚;而在这下面,等级按照为帝国带来金钱的数量进行区分,如Megyn(上),Gretchen(中)和Kayla(下);但归根结底,作为普通员工,当红也罢,洗脚也好,她们都在帝国权力体系的末梢。当然,处于员工天花板的Megyn身份较为特殊:她是养蛊活动中胜利的那个,由她带来的巨大利益令管理层考虑将她转化为“自己人”,参与分赃;但她性别的差异(一个女人作为“性交易”的帮凶和施暴者成为男人的共犯呢?而她恰是曾经的受害者),她的可替代性和不稳定性(如“圣诞老人”事件后急转的社会舆论)又让这种转化的可能无限推移。因此,管理层试图和Megyn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Roger会时而讨好、时而压迫式地和她沟通,公关部对她进行拉拢和施压却不能强迫她做什么,而小默多克的电话会直接打到她的私人手机上。而从结果来看,相似或相同阶级的人在更上层阶级的维护下对“自己人”的背叛果然是致命的。尽管是Gretchen挑起的这场战争,但是从Megyn的表态开始,Roger的命运才真正直转而下。

因为权力就在那里,而人人都想获得权力;如果不能直接拥有,那么至少该想尽一切办法,将它的副产品:地位,金钱或者名誉,握在手里。在fox news,你要么一无所有,要么应有尽有。公平交易,等价偿还;一无所有的人出卖身体,应有尽有的人一本万利。

可悲的是,这条血淋淋的恶法被打包成为精致的礼物,由看上去无害的手递来,让受害者在遭受到巨大痛苦后竟忍不住自我怀疑:是不是我自己错了?

Kayla的经历最完整地展示了这个过程。

最开始,Kayla怀着巨大的憧憬来到fox,立志成为黄金时段的当家女主播。她眼里的Gretchen严苛、控制狂,是个早就过气没用却还试图给下属洗脑画饼的失败上级。而她眼中的Roger先生智慧强大,是fox传媒帝国的建立者,一个观点先进的时代巨人,为女性提供工作,让每一个人都能发声。事实上,Gretchen的境遇未必有那么差,但因为Roger先生手里有权力、有资源,他显得那样好!让年轻的Kayla全身心想着,向上!向上!抓住机会,不择手段向上!在巨大的等级诱惑面前,她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注意到Gretchen出于同性善意的提醒,也注定不会对Gretchen建立性别同盟的提议感兴趣——是的,当Gretchen提到“忠诚”这个词的时候,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对工作伙伴的挽留,更含有对“女性命运共同体”的呼唤。她甚至没法意识到fox是一个“男性权力中心”,作为待宰的羔羊甚至发自内心为屠夫洗白;只因她不认为自己是猎物,只因她下意识想到“我要和Gretchen(那类女人)不同,我要和Megyn(那类女人)一样”。她的身体是女性的,但她看问题是从男性视角、从可能的上位者去看的。

Kayla的思想转变于她真正遭受了性骚扰。在她的主动和Roger的女性帮凶(披着女人皮的男性同盟军)的刻意引诱下,她踏进了Roger的办公室。一切都那么正常,直到Roger提出,“让我看看你的腿”;哗啦,世界变了。她意识到了在Roger面前,自己是一件商品而不是一个人类。她意识到自己是在当下男权面前弱势的一个女性,而就在刚才,她被自己的“同胞”出卖。她意识到,她的“向上!”之路是无法通过“她能够接受的交易”去实现的,更有甚者,她连做Roger的帮凶都没有资格。Kayla提裤子的这一段残忍地揭示了两个可怕的现实:“上位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可以不把人当人,“男性”可以把女性所无法接受性折辱当成是理所当然的“性上供”。还是那句话,公平交易,有得有失——但没有人会认为一只刚砍下的手是最正常不过的流通物——哪里来的公平?大人物们不曾跪在我们面前。因此,弱势群体始终应该站在一起。同盟是必须的,共同体是必要的。

暂时停在Kayla线这里,其余的有空再补。

 3 ) 性骚扰背后的权力指代

2019年底在美国上映的《爆炸新闻》不仅将主题锁定在了性侵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还影射了新闻业与美国大选政治权力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一起通过这部影片,解构性骚扰和#MeToo运动的争议性,以及女权主义背后的权力编码。

2017年,由Harvey Weinstein性侵案引发的#MeToo运动迅速席卷全球。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爆炸新闻》用一种新闻报导式的手法,基于新闻大佬Roger Ailes性侵案的真实事件进行改编,将主题锁定在了性侵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影片同时还展现了当事人与美国大选之间的微妙关联,并且在新一轮美国大选之前上映,这让我们又不得不对背后所指代的政治权力进行思考。

PART ONE:“性侵”的定义与争议

首先有必要对“性侵”做一个定义,以了解它的争议性在哪里。

我们所谈的“性侵”或者“性骚扰”对应的是英文“sexual harassment”,区别于强奸“rape”,基本限定于在职场、校园、公共场所,以熟人关系为主,与性和性别有关的,实质发生或者未发生性行为的侵犯。广义上可以扩展到非熟人之间,包含性暴力或性别暴力的行为。虽然#MeToo运动的发展具有明确的女性被害者倾向,但我们先抛开性别回归到定义本身,因为在现实中确实也存在男性被女性或者同性性侵的情况。

根据电影中展现的和现实的一些案例,可以把性侵分为了三个级别:

第一个级别:言语/视觉冒犯。比如影片中讲到特朗普把女性比作肥猪、狗、邋遢鬼,称Megyn为Bimbo(大胸美女),以及Gretchen控告Roger对“口交”的话语暗示等等。另外还包括对被骚扰对象身体的上下打量。

第二个级别:肢体触碰。影片中Kayla在会议室里跟她的上级Bill Shine对话,Bill有意关上了窗帘,并且在对话结束时用手敲了Kayla的腿。

第三个级别:发生性行为。电影中Kayla承认,在Roger的暗示下,她跟Roger发生了性行为,以此“为自己争取一席地位”。

性侵的争议:

由此可以得出,侠义的性侵指的是当权者一方带有目的性的、主动发起的,通过权力诱惑或者胁迫对方接受不同级别的性骚扰行为。整体来说这个过程往往是由第一个级别逐步试探、过渡到第三级别,它与强奸的区别就在于当对方在其中某个阶段明确拒绝,当权者往往不会强迫发生性行为,而是以权力相威胁(比如Megyn回忆她拒绝Roger后,Roger问她合同什么时候到期)。我们为什么要下这个定义?因为强奸案其实是有比较明确的法律边界的,而性侵之所以具有争议性,就在于定义的争议性,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就是当权者必须具备“主动”和“胁迫”的条件。

首先,“主动”是当权者面临性侵指控时最容易反击的点。他们往往指出原告是有目的性的,故意接近、引诱他,以此换取利益。在影片中面对Gretchen的指控,Roger的反应也是如此,他提出当他在选角时,这些候选者的眼神主动表示了对他感兴趣。而这些控告他的女人,从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得到了“好处”,比如成为了主播。这样的反击往往使控诉方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也造成了很多受害者不愿意公开的现实。另一方面,现实中是否存在当权者是被动接受性邀请的呢?当然有,比如权色交易,而当交易不成功或者交易完成后,当权者遭到控诉,这就成为#MeToo运动最受到诟病的地方,包括特朗普也公开表示这对有权势阶层的男性是不公平的。

其次,是否发生“胁迫”的争议,往往在于取证具有相当难度。比如出于“腿控”Roger的个人喜好,Fox公司要求女性穿短裙这件事,绝对不会作为公司规章写出来,而是成为一种潜规则。当有人拒绝当权者的性骚扰要求时,公司也绝对不会把这个作为理由开除他,而是用其他一万种理由,比如Roger提出Gretchen之所以离开是因为她的收视率下降。这就是为什么之前的女主播拒绝性骚扰后被开除,却控诉失败的原因。

因此,影片中Gretchen对Roger的指控可以说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Gretchen被辞退后,她手上的证据仅是Roger对她言语骚扰的录音,单凭这些她肯定会因为“主动”和“胁迫”这两项证据不足被反驳,或者只得到极低的补偿。但Gretchen不亏是个媒体人,她利用媒体的运作手法:首先指控Roger性骚扰,让Roger公开否认“主动”“胁迫”,同时造成他对Gretchen的名誉损害,这就为Gretchen之后获得更大赔偿提供了依据;然后她等待其他受害者证词,再加上录音,坐实Roger之前的否认是欺骗行为,以此获得舆论上的优势,既满足了“主动”的条件,同时完成她被辞退与性侵两件事之间的关联,即“胁迫”的取证。最重要的是,她起诉的是Roger个人而非Fox公司,因而切割了利益团体,利用Roger跟默多克家族的矛盾击垮他,从而获得2000万巨额补偿。

然而,在这个成功案例的背后,Gretchen一度面临巨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其他被害者站出来,而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扭转了局面,就是Megyn一开始提到的8楼“power behind power”。试想如果不是Megyn作为默多克家族的“卧底”,鼓动其他受害者作证,Gretchen很可能就不会成功。所以正如影片所影射的另一个话题:对性侵争议的背后无非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PART TWO:平权和女权主义

虽然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一直用“当权者”这个名字尽量规避有性别倾向性的描述,但仍然无可避免地将这个话题引向了两个性别间的对抗,原因很简单:当权者中大多数是男性,或者说,当下就是一个男权社会。而当一个社会由某个群体专权时,势必会引发其他群体的反抗。从本质上来说,当代女权主义者对男权的反抗,无异于奴隶社会反抗奴隶主、封建社会农民反抗地主,以及有色人种反抗种族主义者,性少数者反抗性歧视等等,这些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声音:平权。

为什么会产生平权的要求?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指出了智人之所以能战胜身体更加强壮的尼安德特人,原因是产生了集体联想。因此个体的人总是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被划分到不同的集体中,这构成了人类命名主体的基本思维方式。个体在不同的环境压力下选择自己不同的标签、站不同的队,这就形成了环境内的政治团体。比如在影片中,以Megyn为中心有一个小团队,他们是职场中的利益群体,而当Roger欺骗员工说他下台会连带其他人下岗时,这个利益群体中的男性选择划分到性别群体中,形成了男女之间、Roger和默多克之间不同的阵营。同样的,今天我们讨论女权问题时,很多男性可能会站在对立面,但当现实中这些人以家庭为单位对抗外在压迫时,他们可能又反过来支持自己妻子、女儿的利益。因此,平权的本质就是人类不同利益集体相互平衡的过程。影片中反复提到一个词“忠诚”,就是要求个体坚定阵营,其实,平权的本质就是人类不同利益集体相互平衡的过程。

影片中提到了Fox公司的口号“Fair & Balanced公平和平衡”,其中Kayla的回答中,最关键的一句是“Roger给了那些没有话语权的人说话的权力,因此平衡了舆论”,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美国新闻行业扮演了一个平衡权力的角色,另一层是平权的过程是当权者主动施行的。这可能是对平权的本质以及美国倡导的自由权力的一种表达方式,一方面舆论可以发出多方面的声音,另一方面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当权者的手里。

整部影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权力再分配的过程。影片的空间表达了两层权力转移。

第一层权力转移是:当权者Roger通过性交易对权力再分配,Gretchen对Roger的反抗,表面上是女权主义的一次胜利,实质上则是从Roger到默多克家族的权力转移,权力被移交给了更有力的拥有者,男权并没有被改变,甚至其他有过性侵行为的男上司没有受到任何牵连。这是Kayla感到失望并且离开的原因,也是她的女同朋友再次收起照片的原因。

第二层权力转移是:媒体话语权所连接的美国大选的政治权力。根据我对美国政治非常粗浅的了解,先做三点背景补充:

第一,美国是一个整体右倾的国家,电影中Roger有句话“新闻就像一艘船,你一松舵它就会拼命向左偏”,说明了Roger就是右派,而影片中也对右派做了简单的解释,就是在说Roger的生平经历时提到“他可能是怀念曾经的美国”。

第二,希拉里所在的民主党是左派、自由派大多数,按说不会成为保守派的选择,但她的竞选演讲中有很多保守派的政治倾向,所以当年保守派在选择希拉里和特朗普上是有争议的。

第三,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代表的民主党,在政治势力上对右派造成打压,这可能成为影响2016年美国大选中保守派对党派选择上的重要考虑。

影片中给出的信息包括:首先,Roger是共和党的坚定拥趸,他在成立Fox之前就是尼克松、里根、布什三个共和党候选人背后的公关大脑,帮他们当上总统,2016年大选他依然支持共和党的特朗普;其次,这栋媒体大楼聚集了所有保守派的当权者,从Roger创立Fox这个背景来看,Fox的保守派倾向和对共和党的支持,其实是受到Roger的权力影响;最后,Roger指出默多克家族是支持民主党派希拉里的。然而当特朗普上台,躲在背后的默多克家族登场,老默多克接通了特朗普的电话亲切的叫他“Donald”,当权者重新达成了权力的联合。由此,Megyn在台前曾代表默多克抨击过特朗普不再重要,对于无权者他们不拥有名字,他们只是权力的武器和牺牲品。这是影片最后Megyn感到失望的原因。

再深挖一层,这是影片中所没有展现的。当年希拉里大选的言论表面上支持了女权,实际上仍然是为了争取选民而做出的政治权力让渡,跟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形成了同构的关系。事实上,女权这个词在历史上一直跟政治权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1791年,法国的奥兰普·德古热就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女权宣言,以此对抗当时诸多立法中所谓“人权”把女性排除在外的现状,包括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拿破仑宪法》《人权宣言》,她要求废除男性特权,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之后《女权宣言》成为共产国际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背后正是世界两极权力的对抗。由此,完成了对“Power behind power(权力背后的权力)”的解构。

那么,作为政治权力的武器,女权主义能否取得胜利?我是比较悲观的。我认为在男权主义下建立的国家机器,是不可能真正达成男女平权的,而女权运动无非只是当权者小部分权力的再分配而已。然而,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女权运动是积极和必要的,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其实在最近的100年,女性才逐步拥有了政治权、劳动权、自由支配财富和参加社会活动的等等权力。影片中Gretchen和Megyn都对“物化女性”表示出了很强的反感,但实际上女性在此前几千年一直都是作为男性的“物品”存在的:中国古代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男人或者大老婆是可以随时卖掉妾的,更是发明了“金莲”这种裹小脚的变态审美,从《金瓶梅》中就能看出女性地位之低;西方也不例外,到维多利亚时期依然流行束腰这种对女性身体极度摧残的装束,上演“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西方版;在英剧《新贵》中我们看到莎士比亚时期的女性是不能上台演出的,她们被认为是“没有思想的人”,排除在公民范畴之外。琳达·诺克林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从艺术史的角度解释了女性在职业中是如何被贬低的,波伏娃的《第二性》则对女性历史地位做出了更全面解读。

女权运动的进步意义在于,从20世纪开始至今,不仅为女性争取到了切实的权力,还改变了男权社会的文化观念。从好莱坞影片中女性的地位变化就可以看出,比如《卡萨布兰卡》中的伊尔莎,她的选择和行动完全由命运和她的丈夫安排,同时期好莱坞影片中,女性往往是性感的,但又是缺乏主动性、依附于男性的,并且依靠男主人公拯救命运。而今天,大女主形象崛起,从《星球大战》中的莱娅公主到神奇女侠,从《使女的故事》到《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这种大女主气质,不仅形成于整体社会环境的改变,还来自于女性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在几千年男权驯化漫长历史下的转变,就像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安娜,以及影片中的Kayla,需要经历许多挫折才能成长为独立女性。直到今天,社会上仍然存在相当大一部分女性自我奴化的意识,把自己附属于丈夫和家庭,放弃社会地位、独立的经济能力,甚至放弃自己的情感追求,按部就班、按照世俗规定去履行婚配。她们就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巩俐扮演的颂莲,明明是个知识女性,却甘愿做四姨太,当今社会还有很多颂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颂莲在女性群体中的比例一定会逐步降低,因为社会文明发展的红利迟早会从权力中心向下扩展,使女性开始对权力产生欲望,所以,女权运动是历史的必然。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权力平均化的过程就像是从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全员持股的公司,势必会激发一定生产动力带来经济效益。而从个体来看,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男性对于伴侣的需求,逐渐从满足生育到精神追求,这样的需求也在要求更多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所以,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我们为什么不去接受这样一种变化呢?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当然有人会质疑: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是否存在矫枉过正?肯定有。权力争斗的过程势必夹杂着暴力和牺牲,一定有很多Roger和Kayla成为牺牲品,这是无可避免的;打土豪分田地是否把一些品行还不错的地主也一起打了呢?但斗争的结果是当权者的适度放权,在权力机构中增加女性的比例,在法律和舆论上做出调整,再分配权力以减少暴力和牺牲,形成某种“Fair & Balanced公平和平衡”。

什么是女权?

我并不认为强势、强权的女性形象就等同于女权,因为就像我们讲公平,不可能做到每个人平均化,强权的女权仍然是属于少数个体的权力,而非女性整体。我认为强权、强势恰恰代表了男权的思维方式,比如80-90年代,西方女性有一种特定的power dressing:高垫肩的西装、短裙、高跟鞋,这正是男性游戏规则下的女性的模仿。

而我理解的女权,首先是去性别化的尊重,尊重对方的感受。而在尊重的基础上,是性别和性自由,女性的外在形象是强硬还是软弱,她穿短裙还是裤子,甚至她是公司高管还是家庭主妇,甚至适当的示弱、展示女性特征的部分,这都属于个体自由,而不等同于女权。

PART THREE:新闻报道式的叙事风格

最后,我们回到影片本身。从影片的风格来看,它是一部新闻报道式的电影,为了表现这一点,导演用镜头语言刻意削平了角色内心情感的表达,甚至有些角色直接面向镜头对观众说话,制造“出戏”感。对于主要角色之外的人物,几乎没有完整的勾勒,抽调了情感倾向性的参考。这就使观众跟角色产生距离,你很难把自己带入到其中的某个角色中,也正因此,为观众保留了冷静思考的权力,比如:

Megyn和Gretchen有没有跟Roger发生性关系?

Gretchen的目的是为了揭露Roger,还是一次有预谋的敲诈?

离开Fox以后的Kayla,能否摆脱、甚至改变性骚扰的职场环境?

在更大的政治权力下,性别平权是否会受到影响?

...

就像新闻报道一样,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从它表达的意义上来说是成功的,但却因此让观影缺少了情绪上的共鸣,对我来说少了对电影欣赏的快感。这是我认为比较遗憾的地方。

 4 ) 应接不暇

很难用客观的眼光来看 爆炸新闻。直到这张港版海报的配文把我逗乐了。小二十年的媒体从业经历,电影中说的事都懂,也几乎都见过,只是程度不同。于是就很可惜,电影想讲的东西太多,节奏是保证了,却有点乱。无论是me too还是新闻操守甚至宫斗都很博眼球,却都没讲透。然后在一片电视台快节奏里各种快进,毫无喘息。应接不暇?这个词很适合 爆炸新闻,可新闻真应该只博眼球不去探索真相嘛。我当年踢爆某些大新闻的时候至少有暗访有数据分析,一篇专题稿光信息储备就得四五天。现在拿张用手机拍的鬼知道背景是什么的图就敢说爆料。开局一张图,其他全靠编,至少后面得编,爆炸新闻 里就全剩图了。当然,这倒是符合自媒体时代的阅读潮流,但对新闻或者电影,恐怕又是肤浅。电影里FOX新闻的老板的确应该被女权主义者唾弃,但电视的确需要食色啊,不然倪萍干嘛不继续主持春晚,双颊下垂的赵忠祥老师为什么不能继续当主播。一些入行不久的新人在我面前吆五喝六,我只有慈爱的目光,毕竟当年自己比这些孩子更嚣张。查理兹塞隆凭借此片获得本届奥斯卡影后提名,可惜超越不了 朱迪。无他,太满了。

 5 ) Me tooooooo. (不是影评)

首先不是聊电影艺术的影评,自己的有感而发碎碎念记录而已,短评写不下。

3星⭐,6.5/10,因为主题加星~(没错就是女性主义)

拍的不够燃,不过现实中的女性维权其实就是很难很生活没有那么燃。没有一个大高潮,没有像《感谢上帝》那样让观众悲愤后期又燃又感动,三个女人也没有像感谢上帝那样大家联合起来有很多的交集。因为真实的情况确实不必那样,所以更添真实。画外音旁白也蛮有意思~

节奏和剪辑其实有一点怪,可能是故意想营造真实感,做的不dramatic。前面感觉讲的是政治,还有职场升职,直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关于性骚扰的主题。(对,看之前我没看简介也没看评论没做功课)

三个女演员的都挺好的,不过我倒是有觉得塞隆表现一般,比不上我的寡姐~!Kayla这个角色的表现让人紧张,她的每一个选择带来的后果很不同。

只要是#Me too主题都会支持。没有被性骚扰过,只是15年有受到过现在叫所谓的荡妇攻击。

想到了去年大概五六月份的时候,当时我的一个下属被我另一个男下属 多次性骚扰(一起去玩,还有回家路上),当时我没有很相信她,我们都觉得她也有问题是她自己想太多。看到最后一句说:“很多人即使是女性对骚扰指控都持怀疑的态度,直到自己也受到了骚扰。” 现在觉得当时没有非常支持她真的很后悔,虽然我们现在的关系也特别好,哎… 之前觉得那个男的是憨厚老实的,不会那么做,后来他又做了很多别的事情,让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怎么样的恶心的人。所以…觉得这个社会真的是对女性很不好,即便是我这样一个女性主义的人,当初都没有选择真正的相信她,帮助她。现在要给她推荐这个电影,并为当时的想法和她道歉!

去年还看了一个类似的纪录片,《在金牌的核心美国体操丑闻》,女体操运动员们一个一个勇敢的出来发声控告队医。都是女孩子们集体站出来扳倒权力很大的恶男。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电影。

 6 ) “腥闻”确实爆炸,然难逃隔靴搔痒

前一阵,Apple TV+的THE MORNING SHOW作为Apple流媒体业务的重头戏盛大开播,一向对新闻题材感兴趣的我也第一时间看完了这部热门剧,因此,再看BOMBSHELL,难免产生对比的想法。我的感受是,这部由三大顶级花旦(三位女神不知道是多少人的心头好)领衔主演的半纪实风格剧情片,好是好,但少了那么点儿意思。作为真实事件,影片所表现新闻不可为不“爆炸”,然而剧作的点到即可仍然让我感到只是点到了为止,难逃隔靴搔痒。

办公室性骚扰是#metoo以来影视剧当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各行业当中女性的职场遭遇和受到的人身侵害,史无前例地集中爆发于银幕/荧屏之上。无论是在Weinstein事件之前还是之后,各电视网络和流媒体平台瞅准时机,BIG LITTLE LIES, THE GOOD FIGHT, THE MORNING SHOW(排名不分先后)等影视剧作,都多多少少地触及了feminism right这一话题,夹杂着美国政治的左右明争暗斗,少数族裔的个人/政治身份的抗争诉求。大环境变了,叙事基调紧贴现实议程的影视剧作品,也成为了各媒体平台争奇斗艳的资本。

说到本片,它的出现的意义似乎大于剧情本身。然而,这样一群勇敢的人,一群risk了自身career站出来fight the fight的女性(以及片中Nicole的律师们)们,在默多克亲自站出来送罗杰走并安排比尔(另一个骚扰过无数女性的高层)辅助时,在McKinnon将自己与女友的照片再次藏在抽屉里时,在Theron发现自己身处一个job I didn't want it的时候,在Kidman收下了巨额赔偿金和道歉的时候,一切都重回旧轨。那一句刻意安排的结尾词maybe,似乎也是,只能是这场漫长战斗打响以后的一句召唤词,它给人以力量,却不足以改变现状。唯有Robbie逆流而行,在所有人面对默多克时转身离开,扔掉工作牌,然而下一份工作会不会也如此?不得而知。

正如我对sexual harrasment问题如何解决的理解无力,大环境下,新闻行业的女性(或任何行业)在工作岗位遭受到的男性权威霸凌,似乎都是一个令人无力面对的话题。人们常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的选择,在这个时候,在影视剧作当中,唯一能够有力阐释的就是女性的选择权。你可以选择沉默,然后背负羞辱上位或留在岗位,你可以选择崩溃,离开或自我厌恶甚至于自杀,你也可以心知肚明地玩着游戏,把握好自身已拥有的权力而负重前行,维持现有工作和生活水平,或者,不再沉默,动用资本和智慧站上游戏操盘手的位置,倒戈一击。

然而,看看吧,选择了为自身righteousness战斗的女性,她们脱离了这一切么?你只是从一个穿超短裙的blonde变成了一个穿工装裤的blonde,世界仍然是男人的世界。

我不悲观,然而道阻且长。

 短评

礼貌假笑+妥帖身材 全世界女主播都是同一种范儿啊.....

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为小女孩办公室里战战兢兢拉起裙子和餐厅外电话哭诉的两幕加一星

7分钟前
  • #流岚#
  • 推荐

提前看了评分做好了心理准备,实际没有那么差,但这么牛逼的卡司这么有力的题材拍出来平平无奇,还是很失望的。不过 IMDB 那个 5.8 分过分了吧,大韩民国直男附体了?

8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还行

题材是好题材,只是拍得太乏味了,实在有些浪费众位的演技…节奏和剪辑稍显混乱,摄影有时会突然发大,让人有种在看纪录片的感觉。三条线交叉得也不够紧密,堆在剧情里显得好散。只能说故事值得被听到,但也值得被讲得更好。

10分钟前
  • Rocrw
  • 还行

能把一个这么惊心动魄的故事拍的如此无趣也算是种本事了。人物群像的塑造杂乱无章,有很多值得深挖的点都只是浅尝辄止,CNM三人组也只有塞隆算是出彩,基德曼和罗比的表现只能说是正常发挥

1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spotlight 级别的卡司 全片看下来最有张力的还是第一个预告片那一幕电梯戏 其次是 margot 打电话那场独戏 / 不少评论抱怨三个女主的互动少 然而现实就是这样 被侵犯的人再多 每人也仍旧觉得自己是孤军一人

15分钟前
  • 小捌
  • 推荐

这部电影的平淡乏味、态度模糊说明了一个道理:Libertard和Republican在某些方面其实是一类人……… 啊不过几个女演员实在是很不错,尤其塞隆这样漂亮又顶级演技的演员是好莱坞最该珍惜的宝!

18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表演都很好,Charlize演得太像梅根凯莉了,Nicole戏份不算多但有很打动人的戏,Margot有几场戏很Oscar moments,多个配角也很有亮点,努力在抓事件中不同立场地位的形形色色人物,我是可以理解SAG提名的。可惜我觉得对于三位女主的刻画还是有点浅尝辄止。有很多片段单独拎出来很好很有感染力,但是电影整体有点松散+表现手法杂乱,摄影我也不是太喜欢。

19分钟前
  • JessicaJo
  • 推荐

有些豆瓣评论让我好怒 有些人是不是变成受害者了才能共情?

21分钟前
  • Tsubiki
  • 力荐

为什么看完这种电影还有人在评论里只知道说演员真漂亮

23分钟前
  • 哒哒
  • 推荐

一众受害者共赔5000万,开除俩人渣赔偿6500万,棒!

25分钟前
  • 丁不起
  • 推荐

撇开女性主题的话只能打三星,主要角色演技加半星,女性主题鼓励分半星。场景切换和剪辑真的有点凌乱,我还算是提前补了一下课的,都觉得有点跳tone。剧情也很松散,明明这个故事可以讲得更有意思的。

28分钟前
  • 粢饭糕
  • 推荐

天呐妈呀、这部电影最精彩的是预告 😑 整部电影给我一种生拼硬凑的拼盘感。最开始塞隆怼川普、让我以为这部电影是政治讽刺喜剧;后来罗比出现以后给我一种电影想要对比塞隆的女权主义和罗比那种机会主义者的投机行为;后来看到妮可被辞退以后才意识到这部电影讲的是性侵 😑 有再做一部 聚焦 的野心、却没有那个实力。最后以各种女人的内心独白结束真的是我最不喜欢的那种Propaganda式结尾。塞隆太出彩了、对比之下前半程的妮可就是一个姿势轻浮的半老徐娘 🤦‍♂️

32分钟前
  • 豆友84715258
  • 较差

能看到福克斯的工作环境有毒,但也仅此而已。“早间新闻”还能看到女性的合作, “爆炸新闻”就只剩下各自为战了。 塞隆女王是拿了自己最弱的奥斯卡提名吧...(还我Mad Max 4!!!)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好演员烂剧本

37分钟前
  • 天亮说晚安
  • 还行

margot robbie贡献了最有感染力的两幕

38分钟前
  • 我不是R朗U姆M
  • 推荐

精彩爆出泪花花!现实版的“姐姐妹妹们站出来”。与其说是纪录片与剧情片手法的交织运用,不如说是将新闻报道的节奏、形式与纪实性融入到剧情片之中。题材取自著名事件,反映 Me too 时代电视媒体领域里的职场性骚扰现象,各色人等如流水般穿梭登场,以群像还原真实生态,到了令人不适的程度,关注 me too 议题的女性观众没有人会抱怨它“乏味”好伐?只会觉得它“激动人心”“大快人心”。塞隆真女王!表演极度贴近原型人物,从声音、语速、化妆、表情……都几可乱真,妈耶,开场3分钟心里怀疑是塞隆还不太敢确定,特意打开豆瓣条目查了一眼卡司表,上一部片子里不是才刚增肥30斤吗!奥提影后,您没有看错!片子打分畸形的低,拜托你们去找个优质的字幕版本看看行不行?

4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一句题外话,塞隆的短发形象实在太像董卿了

41分钟前
  • Sipinggggg
  • 推荐

这种政治向的电影能拍的这么平也是怪可惜的,而且还有这么棒的卡司,更觉得可惜。

44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7分,三个女演员都有属于个人的表演时间,而且也都发挥很出色。尤其是塞隆和妮可的特效化妆,简直大变脸啊。片子本身的处理其实还挺难给反高潮的,而且有意更增加真实感,也更讽刺。也是不少人批评叙事比较松散的原因。这确实是不那么重心在叙事上的电影,但是,其实挺有意思的,尤其是那些画外音。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