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张画

剧情片台湾2010

主演:毕晓海,郝蕾,戴立忍,关颖,金士杰,周咏轩,梁赫群,纳豆,罗北安,陈希圣

导演:钟孟宏

 剧照

第四张画 剧照 NO.1第四张画 剧照 NO.2第四张画 剧照 NO.3第四张画 剧照 NO.4第四张画 剧照 NO.5第四张画 剧照 NO.6第四张画 剧照 NO.13第四张画 剧照 NO.14第四张画 剧照 NO.15第四张画 剧照 NO.16第四张画 剧照 NO.17第四张画 剧照 NO.18第四张画 剧照 NO.19第四张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2

详细剧情

  男童朱云翔(毕晓海 饰)的父亲过世,生活无人照顾,来自大陆的老校工张先生(金世杰 饰)外冷内热,在朱云翔生母吴春兰(郝蕾 饰)到来前照顾了小翔一段时间。吴春兰十几年前由大陆赴台,短暂的迷梦破灭后又经历了牢狱之灾,如今栖身于风尘场所。靠摆摊维持生活的继父(戴立忍 饰)被恨意所填充,对小翔的到来颇多怨气。幸好小翔结识了当地的小混混手枪仔(纳豆 饰),手枪仔用偷来的轻骑带小翔兜风,配合手枪仔盗窃和强抢小学生之类虽然很不正当,可也给小翔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几许刺激。如非必要,小翔很少画画,可也给父亲和手枪仔分别画了一幅,第三幅画,是关于小翔梦中的哥哥,而失踪三年的哥哥实际为继父所害。小翔的第四张画,会画下什么内容?

 长篇影评

 1 ) 在隐隐作痛之余发现了更坚强的勇气

国际级的台湾电影,不单只故事性博得所有观众的青睐,流畅的画面,恰当插入的配乐,甚至找到了类似EN的pvc水管的敲击电子音乐。演出的他们都无从挑剔,孩子的冷峻脸孔,母亲的风尘姿态,连老师都美丽得难以想象。电影令观众在隐隐作痛之余发现了生活中更坚强的勇气。

 2 ) 经过的一切都是画

    丧父的小翔,浮萍一样四处流浪,漫无目的的跟随乖戾的校工、本性善良的不良少年、阴暗偏执的继父、颓废失意的母亲,没有任何前进的方向,没有任何依附的绳索,只有顺从的在复杂的尘世飘荡。是因为成长环境异于同龄人,他变得“怪怪的”,脑袋里装满了奇怪的想法。在不同的场景里把自己见到的画在画上,只能是他流露情感的唯一方式。遇见的温暖,经历的伤痛,都被他放在几十平方厘米的空间上无限放大。那是他看世界的唯一方式。



    第一张画,是被上帝带走的父亲,小小年纪经历亲人离去,幼小心灵也许根本不知道要用怎样的心去适应,就突然的要面对世间最悲惨的告别。只能是一张粗细线条拼起来的父亲,那是他儿时不美好但是忘不掉的记忆。



   第二张画,是他最亲密朋友最明显的特征,那个本质纯良的少年,带着他疯癫,却给他从未有的快乐,尽管是不积极的,但是却是他最缺失的友情。



   第三张画,是他四岁之后就告别了的哥哥,沿着长长的沙滩,不晓得去了哪里,尽管能一夜一夜的梦见,却是说不出的痛,少年心里的想法,只能被黑色铅笔说出来。



   第四张画,老师要求每个人对着镜子画出自己,而他的白纸被涂成了黑色,他看见的自己是一片漆黑。

   第四张画画出来,电影结束了。



   相信每一个看的人,都会很心痛,为少年满是褶皱的时光惋惜,为他只能看见一片漆黑纠结,为他以后的人生担忧。。。导演把大把的画面给了台湾乡下美妙的景色,夕阳西下烟囱里的烟和天上的云都被染成金色,公路两边没有尽头的绿色,继父家温馨无比的院子,还有美妙的配乐。。。这些,是不是都让我们转过头,用慢慢的期待去相信,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才开始了一点点,以后,每一张画,都会绚烂无比。



   我们经历着的人生,有阴郁的雨天,有妖娆的彩虹,有无尽绵延的公路,有妩媚的夕阳,有被海水嵌在礁石上的脚印,有初恋美好青涩的亲吻,有离去亲人安详的笑容。。。不用言语,这些都是一幅幅美妙的画,他们嵌在你脑海最深处。是最美妙的生命历程。

 3 ) 总体还是形式大于内容的

三星半。小男孩演得很好,画面也不乏美感。内敛着爱他的爷爷,不务正业但却内心仍然善良的朋友,生活窘迫的母亲。小翔自从生父过世之后犹如随风摇摆的野草一般,无力地挣扎地活着,欢快的时光一个是在爷爷的单车后座上,一个是在朋友的摩托车后座上。郝蕾的漂亮不是艳丽花瓶的美,而是精致五官下的锐利与苍凉。

 4 ) 钟孟宏的奇与怪

作为2010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三部台湾电影之一,《父后七日》和《当爱来的时候》都很好分类。因为无论黑色幽默还是酸涩心事,或多或少,它们都带有以往台湾电影的影子。《第四张画》算不上奇葩,倒是个例外。其实也不意外,《停车》时候的钟孟宏就是个怪咖,导演风格更只能被划归到怪诞一类,不按常理出牌。老实说,我非常厌恶《停车》,装模作样煞有介事。钟孟宏可能有很多才能,灵光一现。但是他最欠缺一项才能,那就是如何把一个故事给讲顺了,好好地讲完整了。因此带了低期望去看《第四张画》,反倒宽心出不少。对比《停车》,影片大有进步。片中没有直接出现第四张画,这张画可以是小男孩自己,也是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印象。

可能一般台湾电影把观众伺候得太舒服了,尤以小清新为甚。另外也不乏所谓人文关怀一类,好比《不能没有你》。结果《第四张画》太黑暗了,黑暗到令人诧异,不舒服。电影以小翔的悲戚童年为入口,反复围绕死亡与离去做文章,没有出口。即便有一些看似无忧无虑的欢娱片段,但观众也会意识到那是一种错。一个孩子以这般方式换来成长,明显不对。

以小孩做主角的台湾电影有很多,一般说来,他们的视角单纯直接,于是也就愈见犀利。小翔没有发育完全,却有透视成人世界的本能,更能预知一些不可见的东西。虽不至于绝望,不过影片也完全没有给出所谓的希望。当小翔把目光投向观众,那仿佛是在说:我是谁,人又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存在。

黑暗至此,这一方面可能是钟孟宏太装造成的,他不仅过度追求影像质感,像突出色调和色差对比,区别于同侪。他还非要在人物上面下手,把金士杰等几个人搞得满口大道理,对着小孩,鸡同鸭讲。再有神神叨叨的戴立忍,没事发神经,居然还来一次长篇累牍的告白。另一方面,黑暗基调以外,《第四张画》既有悬疑又有惊悚,肆意杂糅,比如房间角落冒出一鬼魂,装神弄鬼。不过相比让人恶心不适的《停车》,《第四张画》已经温和了许多——包括粗口本身。

《第四张画》有许多不对的地方,观众看到那里会咯吱一下,怎么可以这样。答案其实也很明白,跟钟孟宏一样,片中人物也全是怪人,允许不合常理。小翔自个洗衣,老爸走了没人理。发生在今天的台湾,简直有点让人难以置信。难以置信的还有入教室打劫小朋友,笨贼没追求至此,实在丢台湾的脸。

老校工一下子打翻小翔的碗,继父一脚踹开小翔,统统是毫不留情。一个先厉色后谆谆,一个先寡言后爆发,两个人物做足了性格的反差。最值一提的是饰演母亲的郝蕾,她无惧特写,收放自如。这位母亲满身疲惫,半醉半死,对生活已经丧失了敏感,以至于连儿子怎么没了都不清楚。客人刁难的一场戏,她示明了破甑之身,能与周围一切妥协。如果考虑她的外来者身份,此处无疑带有不少暗示。

按照画作顺序,第一张画是痛苦,这二张画是快乐,第三张画是恐慌,第四张画是迷惑。对应小翔的几张画,影片叙事没有大的推进,比如关键的案件。几个人物也是阶段性出现,每每会伴上大段的对白和独白,强调小翔对他们的印象看法,好似临摹肖像。

跑进涵洞深处捡衣服又走出来、被封在海边消波块里的秘密,从山到海的画面无疑是带有隐喻表征。片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东西,观者是冷暖自知。毛贼和小翔大讲《逍遥骑士》,四处为家,好一个公路片了。海边小憩那,身后仿佛多了一张活生生的银幕。毛贼家里穷困潦倒,住在“彗星撞地球”的半截危楼里。别的不说,老校工讲的“干烧青蛙”还真是讲对了。这帮边缘人物就是铁桶里的青蛙,被炙烤又无处脱逃。再到庙宇墙上的“二十四孝”画,无心一笔。小翔和老师对背《大学》,几乎是有过火之嫌。然而它们却是中国电影的另一种可能,内地电影真不是缺,而是没有。【北京青年报】

 5 ) 是《第四张画》吗,分明看到了我的影子

 是因为郝蕾参演的缘故,才会关注到这部台湾电影,而后又因为郝蕾因为这部电影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一直以来都对郝蕾身上那份独特气质有好感,自从那一次颁奖典礼之后,就一直对《第四张画》有着深刻的印象,今天特地找来看了看,事实上,自己已经有好久没静下来好好看看电影了,当然也没白看。
最初看到导演钟孟宏的名字,感觉好陌生,但这部电影被一大串奖项包围,就暗想这个导演应该不简单,上网查了下他的情况,可惜的是有关他的资料很少,他的电影作品不多,倒是之前的电视片不少,因为好奇一件事情,才会想到看看他的资料,一部纪录长片《医生》,两部电影《停车》和《第四张画》,就这两部电影,却总能许多内地的影子,《停车》中的内地妓女,《第四张画》里的郝蕾,金士杰那熟悉的内地口音,手枪仔时不时秀出的几口还蛮像那么回事的儿化音,我一直在嘀咕,导演钟孟宏是不是从小在内的长大的或者受到父母影响呢,除了陈果的《榴莲飘飘》之外,倒真没有太多台湾电影中有太多内地影子。
也许是自己现在太多挑剔或者是注意力没那么集中了,现在看电影已经没学生时代那么用心,但是《第四张画》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主人公10多岁的小翔相依为命的爸爸去世了,本来该是很凄凉悲伤地氛围,导演选用了一段相对轻快地背景乐衬着小翔出场了,本来心里不解,人死了,为什么会用这样的音乐呢?转念一想,一个小孩子又能怎么去理解一个人的离开呢?他要是太早成熟,是不是更残忍呢?几个短短的镜头就描述了10多岁的小翔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怎么让人不动容!为爸爸准备一张好看的照片做遗像,小翔都找不到,最后小家伙用自己的笔为爸爸花了一幅画,这也是电影中的第一幅画,想想多悲凉,小小年纪,他生命中也只有爸爸这一个亲人,如今就这一个亲人也离开他了。可就是这不到7分钟的时间,就显示了导演不俗的功力。至少让我觉得不做作,很自然,比起内地的一些名导来,我还是能感觉到距离,倒不是比钟孟宏差,而是没有认认真真做电影。
再到金士杰扮演的老校工出场,真是应了那句“姜还是老的辣”,金士杰一开口,我就被震慑住了,那一句句“铿锵有力”顿时把一个因战乱而定居台湾的老上海演活了,他的一句句话,不知道为什么总让我好熟悉,之后他到小翔生母家去看望小翔时与小翔继父说话时的表情,更是让我难以忘记,只是一个眼神就让我感受到了他那熟稔的演技。只是感慨岁月不饶人,曾经儒雅帅气的金士杰老了,真的老了,曾经的《暗恋桃花源》已经离他远去了•••
就在小翔和老小工这样生活的时候,他的生母出现了,从此小翔要和生父、继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了,而就是这一场景,真的让我五味杂陈,突然觉得小翔就是曾经的我,小翔对妈妈说“我害怕你们那个家”,那一刻,我是多么感同身受,而妈妈说了一句“离你叔叔远点”,她说得那么淡然,又多么无奈。这就是小翔的悲哀,我一直忘不了小翔妈妈的那句话“我已经不是你曾经的妈妈了,现在我和叔叔结婚了,还有了我们的孩子,你对我们而言,就是外人”,突然想到类似这样的话或这样的想法我曾经也听过,留意到那时小翔的表情,小家伙很平静,不知道他是没仔细听,还是已经冷漠了。我很理解,人都是自私的,就是亲生妈妈又如何呢,已经有她自己新的家庭,人家继父已经让你住进他们的家里了,你还能怎么样,还真指望人家把你视为己出吗?不打你就不错了。以至于会出现那两幅场景,继父一面晚上做生意还一口一口地喂自己的孩子,而小翔妈妈只是给她的儿子买了几件衣服和书包,她丈夫还为这个和她争执,只是几个简单的镜头,就是鲜明的对比。看到那里,心里真的感慨万分,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和奶奶生活在一起,而是像小翔一样生活,我会变成什么样呢?而即便是我大了,读大学时,有过像小翔那样生活的经历时,我都受不了有些言语和眼光,只是我知道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嘛,母子又如何呢?那么多年都没有生活在一起了。
而这时,一个胖哥哥手枪仔出现在了小家伙的生活中,两人一见如故,手枪仔带着小翔去吃的,即便只是方便面,小翔也好开心,胖哥哥带他去偷东西,胖哥哥在他的帮助下,抢小同学的钱,教他认识身体•••直到他和胖哥哥一起进来警局。这也诞生了小翔的第二张画,这个胖哥哥至少让他放松不少,不是吗?
小家伙,每天身在那样的环境当中,会有什么样的处境,什么样的心情,我是深有体会,一家四口人,妈妈和继父的孩子尚在摇篮中,继父的脾气阴沉古怪,平时离他远远的都让人害怕,怎么可能会亲近呢!童年中本该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妈妈没有出现,断层的经历让小翔也不会和妈妈有很深的感情,何况妈妈每天还要上班。在那样的家里,小翔能和谁说话呢?而本来有个哥哥的,也被那个混蛋继父虐待致死了,也许是太孤独了,太想那个印象模糊的哥哥了,小翔画出了第三张画。
写到这里,有人会觉得郝蕾演的妈妈好残忍,怎么能这样呢?尤其是和小翔说他哥哥的那段话时,甚至让人觉得这个妈妈都有点像继母了,哪里像个生母。事实上,天底下哪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妈妈和小翔老师的谈话中,让大家感觉到这个妈妈其实一点都不容易,她一个从内地过来的人在台湾生活了10多年容易吗?熬了10多年,才有了台湾身份证,即便是有了台湾身份证,她如果过得好,她会做那种工作吗?每天受尽欺辱,毫无尊严。她的一句“小翔怎么说也是我儿子,他还是个孩子”又道出来了自己的苦衷,而小翔不经意的一句“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啊”,更是刺痛了我一下,何止是小翔,即便是我,我都已经开始工作,自力更生了,我也想问问妈妈“你爱我吗?那么多年来,你想我吗?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和妈妈那么亲呢?”
其实到了,老师让大家照着镜子画自己的时候,我没太懂,我不敢去想象那第四张画会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小翔在那样的家里生活下去,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导演还真的会选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好出彩,有些角色即便是出场不多,也是很有戏,演继父的戴立忍也让我眼前一亮,演的那个继父让我觉得他好可怜,我会觉得他也是一个悲剧,是吧,看他演惯了好人,这一回也爆发了他的潜力。最后就不得不提电影中的男一号,只有10多岁的小翔,小小的年纪,才上小学五年级,就能按照导演的要求把片中一个真实的小孩子演出来,看他笑,看他哭,看他受委屈,不知不觉就让我好喜欢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台湾电影节的评委把影帝颁给他,不无道理的,是吧?
时间不早了,就写到这里吧。

 6 ) 你的人生啊,才过了一点点。

第四張畫-2010
第一张画:爸爸。影片的开始便是医院。太宰治的小说《惜别》中的少年鲁迅周先生跟医科同学回忆起父亲重病的时候所谓的名医开的古怪药方和药引,什么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一对、败鼓皮丸、平地木……甚至弥留之际的大声喊叫唤回垂死者的灵魂,完全是恶毒的欺诈。——这些这些,小翔自然都没有做,他静静地在医院病房,看着父亲的气息微弱至死,连眼泪也没有滴下来。
大人说“带一张爸爸的照片来作遗照”。小翔回家找了半天,除了爸爸的身份证,只有小时候和妈妈的照片。于是,他画了一张爸爸的画像。大小眼,细细的线条,这个男人画得有点丑,然而丑得有点真。不知道小翔画画的时候有没有哭。倒是校工爷爷打小翔的时候,他哭了。“你的人生,才过了一点点。”这话是金士杰跟小翔说的。金士杰的故事,就跟表演工作坊里舞台剧演过相声说过的无数个相似的故事一样,空袭之后,失去了房子父母和家,至今还记得日本军人唱歌的声音。的确,在爷爷面前,小翔那无比的凄惨怎么也惨不下来。
第二张画:朋友。小翔被妈妈郝蕾带走,跟继父戴立忍一起住,认识了小混混,成了朋友。他们一起干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在交班费的日子一起打劫小朋友、入屋偷钱发现有本盲文书便又把钱放回给人家。我的好朋友,小翔的画引起了老师的注意。然而,老师娓娓教导,却依然无法让小翔理解这样一幅画在成人世界的含义。
第三张画:哥哥。在小翔的记忆里有一个哥哥叫小翼,但是现在,他只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婴儿弟弟。他总是梦见哥哥在海边的堤防一个人走着。逐渐,整个故事浮出海面。校工爷爷来探望小翔,他说要退休了,要回大陆看长江看黄河看上海。他跟小翔说自己小时候玩的游戏,干烧青蛙。他希望小翔能够做一只坚强地勇敢跳出来的青蛙,就算受伤了,也要努力跳出来。
第四张画。老师让他们每个人都仔细观察镜子里的自己,然后画出来。我们期望经历过这些故事的小翔,画出一幅怎样的画呢?畢曉海饰演的小翔,让人想起了《一一》里的洋洋,洋洋喜欢拍人的后背,因为对方总是不知道自己在拍他在看他。小孩子的视界总是让大人惊讶。更何况是一个像小翔这样一个敏感的小孩。
爸爸不知道自己在小翔心中是这样一个样子;大哥哥纳豆不知道自己在小翔心中最明显的特征不是圆圆的笑脸;哥哥永远不知道弟弟会永远记得自己……所有这些,小翔都记得,而且都画出来,他的画就是他的记忆,他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四张画,记录身边的最爱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
小翔没有画他的妈妈,辛苦拿到台湾的身份证,做着一份含辛茹苦还强颜欢笑的夜间工作;小翔没有画他的继父,在夜市摆捞鱼小摊,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哥哥;小翔没有画校工爷爷,金士杰生活的那个时代比他还惨,他给予小翔更多的爱和支持。小翔没有画的这些人,其实反而更多地留在观众的心里,因为他们演得真是好;观众或许更希望小翔画一些更阳光更快乐的事物,然而,小孩子的心,就是一个无底洞,他看到的跟你看到的总是不同。
郝蕾跟小翔说哥哥小翼,她说“小翼,一个多好听的名字。”若干年后,妈妈努力忘记过去的伤痛,她甚至忘记了儿子的样子;她带小翔回家的时候,剥了一个橘子给小翔吃,小翔不吃,她说“我不是要讨好你”;若干年后,她有新的丈夫和孩子,对于小翼,她几乎只记得他的名字,小翼和小翔,父母对子女的无尽希望,希望他们都能插上翅膀飞起来,就像金士杰所说的跳出来的那些青蛙一样得到自己的幸福。
你的人生啊,才过了一点点。看完电影,最忘不了的就是金士杰和小翔的脸和这句话。一个充满责备、爱和希望的话。

 短评

钟孟宏的电影总有许多讨巧的地方,也自然招人喜欢。不过在执行过程中,又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停车》一样,捧得很高,其实很平庸。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文艺片里的人物能正常点吗?以孩子的视角去承载这么黑暗的故事太残忍了,戏剧化的角色、戏剧化的故事,导演对于要表达的思想太急了,好比教室里借演员的口背那些学说,这一切戏剧化的程度未免太高于生活了。真希望哪天国产文艺片能正常点。★★★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一個台灣每天重複上演的新聞事件綜合體。家庭的離散、童年的迷惘、親人的困惑,每一張畫都代表著一個意義。而小翔的表情卻始終看來那麼堅定,大人們又始終像是一個加害者。不存在的哥哥、疏離的母親、充滿不安的繼父,給了男孩一個無聲掙扎的靈魂。(畢曉海,一句話不說,也緊緊揪著我的心。)

10分钟前
  • Claudia
  • 推荐

从哪儿看的来的,说郝蕾是唯一不取悦镜头的女演员。

12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唉。。。这片剧情介绍都没法写。。

17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还行

第一张画:父亲,第二张画:朋友,第三张画:哥哥,第四张画:自己。社工骑车带着文翔,让我想起在宁波北仑的日子,绿色田野很美丽,看《第四张画》完全是缘于郝蕾在金马因为这部电影得了最佳女配,感动,为郝蕾对艺术的执着以及她的努力感动,为《第四张画》感动

21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哥哥是在海里的水泥墩里吗?因为上面有一只鞋子底面,上面是23.5,加上戴立忍跟警察说之前是做水泥的工程公司,还有跟小翔说几千几万年都找不到哥哥的……毛骨悚然

23分钟前
  • 林向晚
  • 推荐

郝蕾伱一個人就已經演完了我最愛的內地電影和內地電視劇 難道還要繼續攻佔台灣市場嗎? 我幾乎已經忘記上一次看電影被磁鐵一樣吸進去昰甚麼時候了。我不昰學電影出身的 但我可以很強烈的感受到攝影和剪切的獨到 感受到來自電影深處的孤獨感。就像昰盲人用手指感受點字書一樣 隻會讓我體悟得更深。

24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郝蕾还是那么美。演技依旧出色。小孩很像张洋洋啊……校内上有个分享不是说台湾小朋友连唐诗都不会背几首吗?我让你们看看台湾小学生背的是神马!!

2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风景如画 斯人陶醉 年华无效 鬼魅无常

33分钟前
  • 纳什维尔的猫
  • 力荐

钟孟宏的两个故事都很真实,甚至真实得有些刻意:老校工的不安慰,第二张画的自白等等。但也因为过分强调真实,在某些方面反而变得有些造作,比如鬼的分裂影像、故意多疑的小警察的自叙、做爱不能的酒客、郝蕾的大陆腔、校工的两个故事:都给人用力过猛之感,四张画进行衔接,让颇散的故事总算有始有终

3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四张画,四种人生的记忆,掺杂着童年往事与底层生活的艰辛和社会中被隐藏的暴力,摄影构图运镜都是非常考究的,虽有刻意的成分在,但其中所包裹的是被压抑着的暴力情绪和得不得宣泄的孤独与苦闷

38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人生就是或哭或笑,互不相干。”四幅画,四种不同的边缘生活状态以及成长的缺失。浓郁深意的摄影加上同样很赞的配乐,描绘出了一幅个人风格明显的台湾风情画。影片从开头就营造了一个让人期待的气氛,但在故事的叙述、细节的把握的作用下,越往后越感觉失望。郝蕾中规中矩,金士杰才是亮点。★★★☆

42分钟前
  • Q。
  • 推荐

郝蕾有一种跋扈、颓废、妩媚的美,素脸下冷冷地露一道闪亮的伤口给你看。第四张画没有出现,让我痛苦了好几天。。。

45分钟前
  • 剁主
  • 力荐

开头的水啊芦苇啊都很容易联想到大湿片,还蛮兴奋,后来又是台湾片老毛病,莫名其妙拖啊,打着打着八十分注意力也集中不起来了。也不觉得郝蕾演技好到哪儿,顶多是比较有范儿罢了,板着张脸就叫演技好了,切。

47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图画是童年心灵的一面镜子。第一张是逝去的家庭,第二张是唯一的朋友,第三张是渴望的亲情,第四张是孤独的自我。

4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First,Second,Third and Fourth,2010年看过最好的台湾电影

54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讚一個!小孩不壞.....! 目前《第四張畫》已經入選台北電影節、瑞士盧卡諾影展、多倫多影展、釜山影展、東京影展、溫哥華影展、夏威夷影展、西班牙瓦拉多利國際影展、莫斯科當代電影節、法國南特影展等十大國內外知名影展,可謂是「十全十美」! 呵呵....

58分钟前
  • 阿里山神木堂主
  • 力荐

用四张画暗喻家庭朋友亲人和自己的想法太棒了!郝蕾虽然胖了点但还是很美~不愧为文艺青年的女神

5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故事很平淡。但是色彩和节奏我还算喜欢。最重要的是~我真的是超级喜欢郝蕾啊!演技没话说!

1小时前
  • 默默仔是呆萌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