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2021

剧情片其它2021

主演:Marcello Fonte,Chabeli Sastre,Ludovica Martino

导演:Riccardo Antonaroli

播放地址

 剧照

转折2021 剧照 NO.1转折2021 剧照 NO.2转折2021 剧照 NO.3转折2021 剧照 NO.4转折2021 剧照 NO.5转折2021 剧照 NO.6转折2021 剧照 NO.13转折2021 剧照 NO.14转折2021 剧照 NO.15转折2021 剧照 NO.16转折2021 剧照 NO.17转折2021 剧照 NO.18转折2021 剧照 NO.19转折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1:41

详细剧情

  Scared of life and lacking the courage to be himself, Ludovico lives hidden away in his grandmother's old apartment. One night, the wickedness of the world goes to visit him in the form of Jack, a boy who is Ludovico's age but has the opposite character: hard, determined, perhaps criminal. The forced cohabitation of two human beings who couldn't seem more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 turns into an initiation rite to adulthood, the discovery of their true and respective personalities. And when the harsh reality that is mercilessly stalking them appears to present the bill, they will have to face it, bolstered by a new awareness and unhoped-for courage.

 长篇影评

 1 ) 这不是一篇影评 | 20年后我们如何看待911

这是本号第247篇原创

那一年,你在哪里?

相信大部分我的读者和我一样对于911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和我差不多年纪的20年前,也不过十七八岁,有太多重要的事情要去思考,例如高考,例如理想。那一年,我17岁,还在读高二,尽管当时的学校不算富裕,但依然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台电视机,名义上是教学,实际上最后都被我们用来看TVB和日本动漫。

每天中午我们都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去食堂,打完午饭即刻回到教室,从《天地男儿》到《陀枪师姐》,不亦乐乎。当时别说社交网络,大部分我们连网络是什么也不知道,尽管日后成为了传媒专业的一员,但当时我对国际新闻兴趣寥寥,现在想来有些不可思议,像我这般没有“天赋”的人怎么会最终选择了这样的职业,这么看来失败也没有什么可以惊讶的。

如今回忆起来,当时应该是第二天才看的新闻,在那个电视还是主流信息来源的年代,高二的我自然不可能在晚上20点看电视,而这个黄金时段,父母必然是在看着什么八点档肥皂剧,应该有很多家庭和我们一样不会在这个睡前时段去关心国际时事。

现在我也很难说,究竟是当时的民族主义更强一些,还是如今的民族主义更烈几分,但我绝对可以肯定,当新闻里一遍遍播出双子塔被袭击的画面时,人群里除了惊叹和骚动,一定有谁说过类似美国人终于栽了这样的话语,而我也非常肯定,我的内心也曾经有一刻是幸灾乐祸的。

多年之后才明白,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蠢钝,也明白多年的教育之下,我们有多么的可笑和可悲。很难说清,后来是如何意识觉醒,开始重新看待911,重新看待美国,重新看待我国,但这种转变是逐渐形成的,所谓三观之中的世界观。

可以肯定地是大学四年的教育是思想启蒙,此后十多年因为工作关系而开始接受的欧美流行音乐和文化的熏陶功不可没。那么,20年后,美国人又是如何来理解和看待911的呢?打开任意一个美国主流新闻网站,你就会明白。

20年后,你又在哪里?

我坐地铁很喜欢选择两节车厢的对接处,因为假使没有座位,车厢对接处往往会有更大的空间让你倚靠,有些车型还能让你把包放下。昨天我依然选择了这样的车厢,不同以往的是,昨天我没有像平时那样戴起耳机,于是,意外地被车厢衔接处的风琴伸缩蓬吸引了,第一次发现它会发出如此之大的呻吟声,如诉如泣,而周遭的人们面无表情,如木偶般在城市前行。

无独有偶,当我出站下扶手电梯的时候,发现电梯下面和天花板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沉闷地声响,像是互相在对话一般。机器设备老化,我们通常都会这么来形容这些声响,但那一刻我突然想起约莫是2017年的时候去纽约,整个城市不能说新生,但的确已经不见了911表面的裂痕。那些新闻镜头里犹如世界末日般的景象,已经被新一轮纸醉金迷的繁华和活力遮蔽。但当你在双子塔附近的街区徘徊,在上城和下城的地铁站里穿梭,你很难说在这地表之下,城市的伤痕已经完全愈合,或许只是我们已经麻木,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已经视而不见。

在城市的躯体之中游走的我们,就仿佛是一个个细胞,生生死死,新旧更替,重建、新生,无论外表看起来多么的摧残,城市终究是在老去,经历了911的纽约在2017年的时候,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它依旧和那些好莱坞传奇之中的样貌无异,但正如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一般,有些伤口即使愈合了,依然会有伤疤,911就是它的伤疤,还是它心口上的伤疤。

Mourning和memorial之间的差别实在太微妙,如果你去纽约,即使你内心是个绝对反美的人,我也建议你去911纪念馆走一遭,即便你抗拒要下到地下的你觉得是意识形态代表的国家博物馆去,那么也请在门口的“倒映虚空”停留一下,在此处,没有意识形态,只有人性情感。

这是迄今我见过最肃穆的纪念碑,比柏林的犹太人纪念博物馆更为震撼,在原址上用两个6米深,4000平方米的巨型瀑布水池来悼念两座高达500米插入云霄的、人类曾经的新巴比伦空中花园,简直是神来之笔,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堂到地狱,天使与恶魔在此处交战。

瀑布倾泻而下的声音竟然完全隔绝了纽约的一切嘈杂,就像911那天早晨,世界上最繁忙的空中港口突然全部停运,就像是人的心脏停跳了一秒、两秒,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它可能连一秒都没有,但不可否认,世界在那一瞬间停转了,尽管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到,但它的影响远比我们以为的深远。

站在这两方巨大的方池旁,你的杂念会瞬间被清空,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面对如此这般巨大的深渊会有向下一跃的冲动,川流不息的人工水声震耳欲聋,6米的黑色深渊犹如黑洞一般,扶手上镌刻着所有遇难者的姓名,来自87个国家,几乎遍布世界,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串欢声笑语和泪水悲伤,白色玫瑰花在姓名之上盛开和衰败,活生生演绎着生命的娇艳和脆弱,是一种事实,又是一分隐喻。

911是谁?

911究竟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911究竟是美国人的咎由自取还是基地组织的新世纪法西斯罪行?相信即便到了千年之后,如果人类还在的话,依然会成为历史书中的一个问号。如果到了这个时间节点上还有人以为所有事情都会有盖棺定论,我便不知道是该说他单纯好还是愚昧好了。

在911事件20周年的节点上,几乎美国所有主流流媒体都给出了自己的态度,20年,1/5个世纪过去了,相信很多人已经可以冷静看待《华氏911》这部电影了,但也或许有很多人更强烈的对它嗤之以鼻了,但或许身在其中的人都未曾意识到,或许此时此刻的情绪和看法,正是在911那一刻开始埋下的。

报道了20年,写了20年,911在此刻又有什么不同?或许比戏剧更为戏剧的便是,今年塔利班几乎踩着911的纪念时间点重回阿富汗,都让人怀疑上帝这位导演,到底想让人类演绎怎样一出戏剧,他又想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Netflix在9月1日上线的最新纪录片《Turning Point:9/11 and the war on terror》无疑给了我们一个Pink Floyd棱镜一般的角度,它甚至已经把最新的变化放置到了原本应该已经成片的内容之中,而最有趣的是,加入之后竟然不影响整部纪录片的节奏,或许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切入点之冷静,刺入肌理之深刻吧。

比起以往911的众多文章围绕着美国霸权和当世格局来解读,这部5集的纪录片则把事件的时间往前又推演了几十年,对于已经从媒体角度的《新闻编辑室》(第1季第7集),从相关囚犯角度的《毛里塔尼亚人》,从相关受害者角度的《特别响,非常近》看过了911的我而言,这部纪录片依然给了我很多的新视角。

此前我从未把911看作美苏冷战的”次生灾害“,或许因为在苏联解体和柏林墙倒塌之后,我已经习惯了把冷战当作了历史。同时对于冷战这故事,我太执着于”两位主角“美苏,而忽略了其他配角们,忘却了历史包含了过去和现在,谁都会登上这个舞台的中央。尽管苏联解体了,但美国——这个取得了这场”不义胜利“的巨人却依然存在。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911,或许正是冷战孵化出的”异形“,谁也没想到塔利班、基地组织会成为”抱脸虫“。从小布什到拜登,从《爱国者法案》到阿富汗新政权,从伊拉克战争到美国撤军,从美塔协定到关塔那摩虐囚,从击毙本拉登到无人机作战,打破时间线的叙事,并没有让这部纪录片变得凌乱,反倒是以一种”罗生门“的方式让事实本身被凸显了出来,观众的上帝视角不仅有了带入和共鸣,还多了一道反思。

和以往911相关电影或者纪录片有一条明晰的主线或理论不同,分5集(1)叙述的《Turning Point》并没有什么”阴谋论“或是”真相“,对于基地组织、塔利班、阿富汗和美国各方,从宏观上说都没有太多的倾向,更像是众多911相关电影去戏剧化后的一种平铺直叙,但这种看似毫无情感的平铺直叙,在通过亲历者之口叙述之后,还原到了人的角度,不仅是亲历911的美国人,还有阿富汗人自己。

观众不可能去记住每一个叙述者的名字、身份,但却无法忘记他们的言语、情绪,20年过去了,回忆起往事,他们依然会停顿、哽咽、落泪,甚至失控,你便会明白,911带来的伤痛,至少在活着的这代人里都是无法被抚平的,即使忘却、即使和解、即使模糊、即使原谅,但”9/11“就像是纪念碑所铸就的那两个深渊,随时随地可能释放出人类最隐秘的邪恶。

来生和彼岸

”我看到地上躺着的高跟鞋,就会去想它的主人在哪里。“这是来自救援消防员的叙述,他也曾以为自己不会活着出来。

”伊斯兰教被错误解读了,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建一座未来的清真寺,让所有信仰的人在其中交流思想。“这是来自中东裔运动思想家的叙事,他想在纽约实现的梦永远不可能实现了。

”当时他(我的上司)对我说,或许我们安静下来,就能听到他们的呼叫。“这是来自五角大楼黑人女军官的叙事,他的上司后来牺牲了。

”他们(美国人)杀死了我们的亲人孩子、兄弟姐妹,这个仇要报。“这是来自阿富汗年轻人的叙述,他曾亲手抱着自己朋友的尸体。

”听说要把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设施和一切毁了,他崩溃了,在办公室嚎啕大哭。“这是来自阿富汗人道主义救援者的叙述,为了不让塔利班攫取到成果,他们撤离时抹平了一切。

”我的兄弟在我眼前死了,我本以为这是最难的,没料到回家才是最难的部分,而我知道我的一部分永远死在了阿富汗“这是来自美军战士的叙述,后来他回到了美国,他的社区里挂着庆祝他凯旋的横幅。

”当我第一次到阿富汗的时候,我没料到所有的投入都没有任何的监控以及审核,这一处所谓的军用设施,建设完之后就从来没有被使用过。“这是来自美国政府前高层的叙述。

”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反对通过这个法案,你无法想象它如果实施后带来的影响。“这是来自一位反《爱国者法案》的黑人女性议员的叙述,后来法案还是实施了。

”我从双子塔撤离出来之后,看到新闻才知道,原来是两架飞机撞上了双子塔。“这是来自双子塔中某家酒店工作人员的叙述,后来他和当时的两位顾客成为了终身的朋友。

”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哪个愚蠢的飞行员驾驶不当。“这是最初很多人心中的叙述。

……

9/11,跨过传说中的天启年,没有迎来世界末日,却迎来一场看不见的思想瘟疫,本该向前进入真正全球化的时代,本该让国家、种族、性别,甚至是信仰都消失的时代,几十年的建筑传奇几秒便化为灰烬,”恐惧“替代了”信任“,成为了精神核弹,制约着人类再建一座巴别塔。

那么,之后呢?这或许才是这部纪录片想要给我们的启示。

(1):5集名称分别为 Ep1-The System Was Blinking Red; Ep2-A Place Of Danger; Ep3-The Dark Side; Ep4-The Good War; Ep5-Graveyard of Empires。 最后集合一下我关注的公众号里写了911的所有文章,大家可以慢慢读:

- END-

更多影评:

头号玩家版楚门的世界

黑暗骑士陨落

这才是真黑寡妇

COME TOGETHER JUST FOR ONE NIGHT

2020记忆碎片之影视篇:成为正常人

超越《神夏》的三集片神剧诞生,资本主义比连环杀手更冷漠

失控的艾尔吉侬,社交网络中的困境

电影,没那么伟大

八佰,一场全面的崩溃

荷兰弟X星爵CP成真,这部动画版“邪恶力量”值得你花钱

法拉利万岁!这**才配叫速度与激情

这部电影不是他们口中的“炫技”,而是对电影本质的探索和回归

这部年度最佳或是千禧一代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花非花电影大师们的科幻“恶”趣味

宇宙尽头的极致浪漫,只有成年人才能体会的沉醉

HAIL HITLER,我不是你的刻奇人生

燃烧女子的肖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第二性-下篇

SKAM之后的北欧制造

LOST AND FOUND,被图书编辑“坑”了的恐怖小说之王

带着偏见看世界,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为什么美国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ORDINARY LOVE,小人物的悲歌

 2 ) 《转折点:911与反恐战争》观后感:世界在你心中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转折点:911与反恐战争》,Netflix出品,一共五集,该剧集尝试去回答一系列问题:是谁袭击了美国,为什么要袭击美国,美国对阿富汗政策为什么会失败,剧集中采访视角多样,包括美国政府的官员,军人,911空袭遇难者家属,阿富汗前政府官员,阿富汗平民。

《转折点:911与反恐战争》海报

这部纪录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

对于同样的事实,站在不同立场,用不同的逻辑和世界观去诠释,得出的结论能够完全相反。

就美军入侵阿富汗去追捕本拉登这个事实而言,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上,世贸大厦遭遇空袭,人民义愤填膺,采取反击,发动战争合情合理(即便美国上下难得如此立场统一,还是有一名黑人女议员在国会上勇敢投出了唯一的反对票,"即便要采取行动,我们也不要成为我们所憎恨的那种人");

从阿富汗人民的立场来说,由于塔利班政府长期的高压统治,起初他们欢迎美军入境,而后由于美军一系列非人道的行为(包括无人机空袭阿富汗平民,关塔那摩监狱辱囚),他们转变了对美军的态度,反而又开始投靠塔利班;

而那些走上战场的美国大兵,对前往阿富汗,起初都怀抱理想主义,希望帮助阿富汗人民重建家园,结果一下飞机就发现事实大相径庭,“没有人需要你拯救”,由于塔利班武装分子的着装和平民无异,再加上美军不断被各种简易炸弹装置袭击,美军和阿富汗老百姓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他们心里所谓的帮助阿富汗人民,最终变成了一场为了不让自己左右的兄弟在战场上阵亡的自救行动。

我们无法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任何一方的对错,如果追根溯源,美国遭受911空难,可以追溯到美苏争霸时期,支援阿富汗武装力量,反抗苏联,从那个时候美国在就埋下了恶的种子,最终酿成了911的悲剧,而受苦的是两国的人民:普通的消防员,上班族,农民,孩子等等。

虽然我们的理想是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但现实往往却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即便如此,笔者还是希望下面两件事不要成为空话:

  • 阿富汗国家的命运在阿富汗人民自己手里
  • 拒绝暴力,热爱和平

因为这部纪录片,引起了笔者对阿富汗以及中东历史的兴趣,也翻了一些书籍,看了看相关的纪录片,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起源的地方,这里有迷人的风景,以及大量人类早期的文明遗迹,尤其是“圣城”耶路撒冷,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均将这片城市视为圣地,然而这里也发生了大量的流血冲突,四次中东战争里没有哪个国家真的胜利了,无论是以色列,还是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世界都是受害者。

佛教和印度教里都会提到的一个词是“业”(karman):

业力是指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其实是受自己的想法、念头、行为去影响。

中国的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对“业”最通俗易懂的解释。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今天开始播下“善”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开花结果,人类所有问题的终极答案或许就是“爱”。

 3 ) 片中受访阿富汗人的近况

出于好奇查了一下位接受Netflix采访的阿富汗人今年的情况。

Gulbuddin Hekmatyar,圣战者领袖,阿富汗伊斯兰党创始人,苏联-阿富汗战争和阿富汗内战中的重要人物,内战时其军队在喀布尔造成五万平民死亡,人称“喀布尔屠夫”;1993-1994(内战期间)和1996-1997(塔利班掌权期间)两度担任阿富汗总理。现在在喀布尔,已向阿富汗民众表态称支持塔利班。

Ahmad Zia Massoud,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的弟弟,2004-2009年担任第一副总统。现在在潘杰希尔山谷与侄子小马苏德继续反抗塔利班。

Ismail Khan,以赫拉特为根据地的塔吉克军阀,2001-2004年担任赫拉特省长,2004-2013年担任能源与水利部部长。今年率部抵抗塔利班,8月兵败被俘,后来被释放然后流亡到了伊朗马什哈德。

Fawzia Koofi,2005年起担任国民议会议员。已于8月底逃到卡塔尔。

Jalaluddin Shinwari,90年代后期担任过塔利班政权的司法部副部长。现在在阿富汗,9月上过当地电视台Tolo News的节目接受采访,似乎没有出任新政府职位。

Anas Haqqani,哈卡尼网络创始人的幼子,哈卡尼网络的领导人之一。现在在阿富汗,似乎没有出任新政府职位。

Yasin Zia,阿富汗国民军总参谋长。今年6月离职后已经离开阿富汗。

阿富汗国民军中士Suhaila Jafari、Ahmad Farhad和Jamal Naser以及上士Noor Aziz,无法查到更多信息(Suhaila Jafari作为一个在全球媒体上露了脸和姓名的女兵,如果没有离开阿富汗的话下场可能不会太好)

 4 ) 傲慢的“帮助”与局部的“正义”

特别喜欢这类纪录片!感慨颇多。


1. 现实才是荒谬与魔幻的。比如刚刚高中毕业的热血美国青年受到感召去“保卫”祖国,然后杀死的第一个人便是偏远村庄里不到15岁的未成年;驻扎阿富汗二十年的美国军队并不清楚“胜利”的定义是什么;几任高级指挥官说自己不知道作战策略到底是什么;以及反着反着自己变成了“恐怖分子”.......

2. 可能我的态度比较消极与残忍,认为每个国家就像人一样应该有自己的轨迹。很多人心痛地想如何才能帮助阿富汗这样的国家,然而“帮助”是一个傲慢的词汇,也许“文明”与“进步”也是,一个国家能否“现代化”,可能还是需要靠国家内部人民的觉醒,外人很可能越搅越乱,比如美国反恐20年后恐怖组织的数量反而增加了4倍,撤军后塔利班势如破竹。当然也不排除有时候“帮助者”用“适当的方法”最后使“落后”的地区“进步”。

3.所谓“正义”一词只能适用于某一国家/地区内部吗?等等,我还没搞清楚什么是“正义”🙂

 5 ) 艰难的反思

这个片子是从2001年的911开始讲,到今年美军从阿富汗撤军,20年的阿富汗战争告一段落。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前后投入的金钱超过了二战后振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美军付出了2400人以上的死亡。

这20年里阿富汗增加了很多基础建设,40%的入学儿童是女性,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起塔利班时期有了巨大的提升,除了教育,医疗等其他公共服务的质量也提高了很多。但比起美国付出的代价,这些在阿富汗留下的东西并没有很多,甚至有可能在塔利班夺取政权后付之一炬。比如阿富汗的政府军基本已经完全消失了,而教育和女性地位也可能很快就会消失。

美军在喀布尔机场的困境应该是前段时间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拜登的那段讲话也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地方,比如美国是去阿富汗铲除基地组织和本拉登并不是去阿富汗建国的,阿富汗人民必须自己建设和保护自己的国家,如果阿富汗军队都不能为自己的国家流血牺牲,美军更不应该。

但如果只是为了铲除本拉登,那美军的任务其实在2011年就完成了,剩余的10年完全就是消耗,但对于进入阿富汗这个行为本身来讲就很艰难,推翻了塔利班,铲除了本拉登,然后呢?

只要美军离开阿富汗,塔利班就可以马上卷土重来,而打了20年的反恐战争,美国现在名单上和基地组织同样威胁程度的恐怖组织数量是2001年的4倍。

但如果不打阿富汗战争,或者在迅速达成目标铲除本拉登后就撤出,结果会更好吗?或者还能做些什么?片子给不出答案,也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面对现实世界的残酷与隔阂,这个问题太大,也太难了。

比起阿富汗战争得失这样宏大的话题,我最感触的应该就是片子里反思的部分,虽然很艰难,但太有意义了。

911之后群情激奋,美国民众希望立刻报复,几乎是没有任何阻力地发动了阿富汗战争,通过了爱国者法案。但在此之后以国家安全和反恐需要的名义,越来越多的民众被监听,本该被《权利法案》保护的个人隐私被不断践踏,行政权一步步扩张越过国会在世界各地发动军事行动,把恐怖主义的嫌犯关押在海外的关塔那摩,用尽酷刑。

但这一切并没有让恐怖主义的威胁变的更小,并没有让这个世界变的更和平与美好,所以20年后的现在,开始反思是不是哪里有问题?这些真的可以吗?如果美国摒弃了法治精神,摒弃了它引以为傲的价值观,变得和它要反对的东西越来越接近,美国还是美国吗?

离开美国本土,美军在阿富汗的行动一样充满矛盾,这是一场没有目标的战争,怎么样才算胜利?无人知晓。

因为塔利班是没有制服的,打扮的和普通阿富汗民众完全一样,所以美军必须时刻警惕所有的阿富汗人,甚至杀害平民,漫长的战争也在不断异化士兵作出越来越多不人道的行为。为了减少伤亡而采用无人机轰炸,但这个过程中也杀死了无数的阿富汗平民,把很多人推向了塔利班。阿富汗的现状与其说是阿富汗人民的选择,更是阿富汗矛盾的具象。这个过程里很难用是非对错的评判,喀布尔这样的大城市里,女性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教育、医疗都在不断变好,但在塔利班交织的地带,不断的平民伤亡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甚至加入塔利班。

美国在阿富汗推行民主,但腐败的政府永远是一个付不起的阿斗,无数的美元甚至美军的生命就在徒劳地消耗。更何况阿富汗这样一个连现代民族认同都没有的地方,其实还处在部族社会,离现代国家还距离很远。

美国确实在二战后帮助很多国家重建和恢复,建立了相当优秀的民主政体,最典型的莫过于韩国和日本,但他们的基础远非这些中东国家可比。21世纪后美国在动乱地区的尝试基本都已失败告终,美国也不再热情地去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重新拥抱保守主义已经是大势所趋。但退一步讲,要在阿富汗的地方建立起稳定、高效的民主政权也基本是天方夜谭,美国不是神,能帮就帮,但能做到怎么样还是得靠自己。

阿富汗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无解的泥潭,不管撤军早晚,只要撤军就一定会发生现在的状况,是同样的难堪。关于美国在阿富汗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解读,我很认同的一个看法是民主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不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土壤,而是果实或者花朵,是一棵大树最美好最耀眼的部分,而它的土壤或者说是基石在于认同感、价值观,只是空有制度是永远无法稳定下来的。

这个片子看完后非常难受,难受在于完全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好,怎么样才能消灭恐怖主义?在怎么样才能帮助阿富汗这样的国家?只有无尽的省略号。

但唯一能鼓舞我的就是美国一直在反思,在反思自己做过的事情,它的动机,它的方式,如果存在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也一定存在于反思的路径中。

借反恐之名,各种公权力扩张后的为所欲为并没有让美国和整个世界变的更安全,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对隐私的侵犯,各种强制手段也同样是需要我们警惕,即使病毒消失,扩张的公权力会不会一起消失?

2000多死于911的美国平民诚然让人悲痛,但在那些社交媒体和新闻镜头的关注之外,那些每天在动荡,面对危险和死亡的地区又能否被国际社会关注,我们又能如何帮助他们,这个世界其实本来就很割裂,只是从未如此赤裸地暴露在我们面前。

人类社会可能永远都达不到那种大家都很和平、富足的状态,但去思考和行动也永远是让这个世界更接近,让这个世界美好一些的唯一手段。

看到镜头前这些在美国20年的反恐战争中行动和思考的人,还是很感动的,美国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就和片子最后一集那个律师说的一样,美国是一个概念。美国是一群认同它理念的人组成的,美国的建立始于对自由的渴望,始于抗争,也一定能给更多的地方带来他们认同的这些东西,哪怕这个路途无比艰难,有无尽的挫折。

不仅是美国人,星条旗其实凝聚了很多的向往。

2021.09.05 凌晨 滋贺大津

 6 ) 打着自由的旗号留下了什么

“”这是我们的国家 这是我们的战斗 这是我们的同胞 这是我的不对,这里不是以前的阿富汗,这是我们新世代 。“”

第5集结尾阿富汗国民军的采访,那一个个士兵坚定的眼神以及维护得来不易的自由 ,也许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明白了。 塔利班也许又暂时掌权了,但是他们终将失败,不管是内部改良或者被颠覆。只是希望快一点,人民少受点苦

 短评

20年来最好的911纪录片。详细到过分强大,911后反恐过程系统性拆解回顾。

4分钟前
  • 凌晨四点看电影
  • 力荐

美国人是无辜的,美国不是。

9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I can do away with all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cia psychos and neocon warhawks.

11分钟前
  • 沈涵
  • 较差

911后,整个美国参议院,只有一位来自加州的女士,对授予总统境外无限制使用武力的法案投了反对票。她认为:合理的军事行动应当通过国会的讨论再进行批准,而不是任由愤怒裹挟着所有美国人变成战争犯,总统不应该有那么大的权力,这是美国宪法的根基。除了她以外的所有议员,都高举着复仇的旗帜,放任小布什指挥着坦克一路冲进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

12分钟前
  • 山顶洞人夜航船
  • 推荐

第一个震撼之处是阿富汗士兵说,他打电话回去,想听到家人说想念他,没想到家人说:我很好,正在开party。对于身在美国的家人来说,他就像是去了一场夏令营,没有人看到他经历的生离死别,甚至没有人再记得911。他忽然意识到,他从小所笃信的自由,其实是freedom to pretend。美国人试图带去西方民主,帮助阿富汗建立军队,但当地人平均连小学一年级的文化水平都不到,领了武器就卖了换钱买毒品,随手选了森林色系、在植被覆盖率不足4%的阿富汗根本没有作用的军队迷彩服……整个扶助行动就像一场浪费钱的黑色幽默。但它确实给一部分人带去了文明,也让女性得到尊严。另一部分人看到的是美军驻扎时的不体面,还有在轰炸中被无辜牵连的平民和家属,他们认为美军是侵略者、阿富汗是伪政府,于是加入塔利班。于是社会更加割裂。

17分钟前
  • 林探惜
  • 力荐

关于21世纪前二十年一个维度的总结。99年轰炸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南海风波……按照既定目标,中国世纪初可能就是美国战略第一敌。然而,以「非国家」组织冒出来的恐怖主义,以及背后的伊斯兰世界,大跨步往前一跃,给中国顶了20年……2001年因为911,我兔苟起来,禁了电视剧《抗美援朝》和电影《北纬三十八度》,20年后,三大导演联合的《长津湖》即将国庆档开画……一个轮回。

18分钟前
  • 山微漾
  • 力荐

我觉得最棒的点可能在于不只是系统性还原了911事件,更多的是披露了之后美军的所作所为,以及由此延伸的《爱国者法案》到现在的影响。虽然美国有诸多不好的问题,但能光明正大站出来承认自己的不足,我觉得这真的很令人羡慕。

21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从二十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的早晨,到帝国坟场夕阳如血的黄昏,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繁杂声音心乱如麻,无数情绪寂静爆炸,几多信仰走向崩塌。“我们想要强加给他们民主与自由,但我们忽视了,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他们本来就不想被改变,所以他们要反抗。”这部由网飞出品的纪录片《转折点》,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了本拉登、塔利班、阿富汗、美国政府等各方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的来路与归途,相当于一次全景式解读中东乱象以及从冷战就开始撕裂的世界格局。沉稳的叙事风格,带出抽丝剥茧式的对历史的展开与呈现,质感不错,推荐观看。人类之间真的能够完全互相理解吗?或许你心中的答案,就是这个世界的模样。

22分钟前
  • 言之命至
  • 力荐

“在行动时,不要成为我们所憎恶的恶人”

24分钟前
  • 乱云
  • 力荐

主题清晰 信息量大 提供了很多视角和反思 但作为给9.11二十周年拍的多集纪录片 所做的不应该只是真实影音素材的精妙剪辑以及采访中意识形态的输出 而对一些非常关键的信息 因为敏感原因避重就轻一带而过甚至不提(比如当时的民航安全漏洞如何让他们大摇大摆无障碍地通过了安检 还有19名劫机中绝大多数都是沙特公民 沙特王室在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等等) 即使过去那么多年 看到巨塔一瞬间坍塌的画面依然有种末日重现的魔幻和不真实 听着一遍遍言之凿凿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显荒谬 这两年那种“见证历史”的感觉尤其强烈 当初谁也不会想到冷战种下的恶果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导致了后面发生的一切 而当下我们经历的又会是未来哪一场灾难的起源或是转折点呢

27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从911开始,到阿富汗撤军的20年,这个片子太好了,强烈推荐。可以引申出的思考非常多,为了预防恐怖袭击,为了国家安全的民意,签署了爱国者法案,监听自己的公民,在海外不需要国会的授权就可以随意使用军事力量,对恐怖份子的嫌犯在关塔那摩使用酷刑,如果美国使用的手段越来越接近想要对抗的东西,放弃了自己引以为傲,曾经恪守的价值观,美国还是美国吗?引申到今年的疫情,同样以公共安全的名义,公权力的扩张,对个人隐私的践踏,在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警惕。至于阿富汗战争的命题就更大了,这是一场根本不知道胜利的目标在哪里的战争,投入了比振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更庞大的资金。确实留下的一些东西,比如女性的权利、比如教育,比如医疗,但持续的军事行动,特别是无人机轰炸,对阿富汗平民的伤害也把更多人推向了塔利班,太难了。

32分钟前
  • 小药水
  • 力荐

唉,愿世界和平,少点仇恨多点爱……

36分钟前
  • 慕禾
  • 推荐

💯 911事件回忆录。2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对“和平”的渴望从未改变~最后一句话说到了心坎里,然而一场疫情,世界已经进入新格局时代,是更好还是更坏,我们和阿富汗的平民一样,有期待,也有忐忑。

38分钟前
  • 旺仔流奶
  • 力荐

片子是好片子,反思也的确深刻反思了,可是结果呢,美国没有任何改变,世界没有任何改变。911遇难者的悲惨处境并不能磨灭美国在阿富汗发动的战争,“自作自受”一语再贴切不过。PS:评论里精神美国人真多,“发动战争并反思的国家,居然比不发动战争的国家要有希望”,真乃逻辑鬼才 @Netlfix

43分钟前
  • Rex
  • 推荐

心脏不强大根本看不下去。南塔倒塌的那一刻无语凝噎。烟尘从天而下沿街翻涌,如电影般的世界末日场景在现实中真实呈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窒息。有人呼救有人跳楼。接着整个纽约城笼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烟雾中,糊在每个人的脸上手上眼睛上。人们失魂落魄迷茫地乱步,忘记了自己是谁,要去哪里。在屏幕前看已经是如此震撼,可想而知这个事件会给在现场的人带来多大的心理创伤。

48分钟前
  • 是 Moon呀!
  • 力荐

西方人眼里的自由和幸福对阿富汗人意味着什么?这么多年了我真的没办法不加怀疑的去接受那套价值观… 这部纪录片目前为止唯二的美中不足是:1、一笔带过了本拉登的动机(我认为很值得大聊特聊,毕竟中东局势里推波助澜到他可能的思想变化的事件,都跟美国的全球反恐/石油战略息息相关)2、我感觉导演最后可能觉得要是不给(美国)观众一点点希望和正能量大家能被抑郁死,所以愣是夹塞了那几句“我觉得自己我们这场行动是有意义的blabla”就很…好笑。最后,当我回看到当年的采访对美国民众在双子塔倒塌之后对阿富汗的情绪:愤怒,复仇。就问你们自己在中东国家投炸弹当搅屎棍倾覆一个个城市,他们作何感想,愤怒?复仇?只能说…Karma

52分钟前
  • 耳朵也会渴
  • 力荐

9分,摧毁敌人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可惜美国人用了二十年的时间,都没能迈出第二步。

53分钟前
  • 秀山鲤鱼
  • 力荐

这是一部有意义的纪录片,911事件如今已经过了20年,这一场复仇写下的史篇,像是一场闹剧,到头来美国搭上金钱、人力、时间,回头看塔利班还是那个塔利班,阿富汗依旧要走回过去的老路。战争一直都是当权者的手段,伊拉克到阿富汗,这简直不是愚弄可以自我说服。搞笑的是20年前塔利班如此血腥、不人道且极端的手段,20年后摇身一变回来就被遗忘相信他们能解放阿富汗?到底是人民太愚蠢,还是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

57分钟前
  • 木兮
  • 推荐

美国遇袭了。美国报复了。美国撤军了。塔利班又回来了。从世贸大楼绝望跳楼的人们,到喀布尔机场抱着美军飞机起落架最终摔死的人们。20年,仿佛走了一个圆圈,又回到了起点。

1小时前
  • 力荐

各方参与者的一手访谈带给人的思考太震撼,也大致能明白塔利班这个原始残酷的组织为何能够在只要第三方势力缺席的情况下便占据阿富汗的权力中心,原因几多复杂,但主要依旧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从苏联到美国,帝国们始终不能理解的是阿拉伯世界的逻辑,二十年战争与重建后,美国人或许才刚刚领会到些许要领,却也不愿继续去填埋这个无底洞,留下阿富汗与塔利班重新生死纠缠。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