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情片美国2020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艾利克斯·夏普,萨莎·拜伦·科恩,杰瑞米·斯特朗,约翰·卡洛·林奇,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马克·里朗斯,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本·申克曼,J.C.麦肯泽,弗兰克·兰格拉,丹尼尔·弗莱厄蒂,诺亚·罗宾斯,约翰·道曼,迈克尔·基顿,小凯文·哈里森,凯特琳·菲茨杰拉德,茱丽叶·安吉洛,布伦丹·伯克,凯文·奥多奈尔,爱丽丝·克雷梅尔堡,拉里·米切尔,韦恩·杜瓦尔,迈克尔·布鲁里布,达米安·杨,米歇尔·赫斯特,马修·勒弗沃,克里斯蒂安·利特克,马克斯·阿德勒,肖恩·帕森,爱德华德·弗莱彻,C·J·

导演:艾伦·索金

 剧照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2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3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4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5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6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3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4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5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6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7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8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9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00:06

详细剧情

  1968 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和平抗议演变成了与警察和国民警卫队的暴力冲突。抗议活动的组织者包括艾比·霍夫曼、杰里·鲁宾、汤姆·海登和鲍勃·席勒,他们被指控阴谋煽动暴乱,随之而来的审判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几场审判之一。

 长篇影评

 1 ) 这牛 闪闪的好莱坞新片请千万别错过

今年第N次感叹了:我们正经历一次最严重的好莱坞片荒。

前段时间,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历史,先是中国影片《八佰》以全球票房4.42亿美元超过《绝地战警3》,成为年度全球票房最高的影片。

就目前北美疫情来看,接下来两个月很难有影片在票房上有所作为,最终的全球年度票房榜冠军十有八九是中国影片,不管是《八佰》还是其他哪部电影。

没过多久,中国内地年度电影票房在10月15日达到129.5亿人民币(约合19.3亿美元),正式超越北美同期成绩。中国内地历史上又首次成为全球票房第一的电影市场。

电影是多样性的艺术,好莱坞缺席这么长时间,我还怪想念的。如今北美院线瘫痪,Netflix成了美国新片的主发行阵地,而每次有还过得去的电影,苏莫都是且看且珍惜的。

而今天要聊的《芝加哥七君子》真的算是放大招了,金牌编剧艾伦索金自编自导,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的著名民权运动,演员表从头到尾看下来,几乎都是熟脸。对于一部叙事复杂,人物众多的群像电影来说,这是必须的。但可以预想,没有艾伦索金这样的金字招牌,也不会有如此多的优秀演员加盟。

《芝加哥七君子》起因于美国民众的一次反越战游行,1968年,多个民权组织在芝加哥民主党大会期间举行了反战抗议活动。

原本和平的示威游行,因为人群中突然有人喊了句“冲啊!”而引起了暴乱,警方开始暴力镇压示威者,多名民权运动领袖被抓。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目的显然是要讽刺共和党的懂王,可“七君子”抗议的却是民主党会议。

当年警察并没有锁定煽动暴乱的罪魁祸首,但是随着越战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美国的反战情绪愈加高昂。换届后,尼克松政府的新任司法部决定再次调查1968年的反战暴乱,想找几个民权领袖杀鸡儆猴,防止更多类似事件发生。

共有八名民权代表被拘捕并起诉阴谋罪,开始了一场混乱而漫长的审判。

其中一名非裔被告因为种族矛盾,拒绝白人律师代表,可他的律师因手术无法出庭,导致被分开审判。其他七名白人男性被告,即是片名中的“芝加哥七君子”。

这场审判的法官傲慢又偏见,过程中黑哨不断,致使控辩双方在庭上激烈冲突。一场意在镇压舆论的审判,反而激起了民众的愤怒。

尽管七人全部被判定有罪,但在1972年又上诉成功,全部被释放了。

这么复杂的一个故事,并不适合改编成电影。如果说有一个人能够胜任,那么非艾伦索金莫属。

这个故事线头太多,难以取舍。如果全都展现,看起来又会特别的散,观众抓不住重点。艾伦选择的是以庭审作为主线,牵出众多人物,再通过各人的证词,拼出整个故事的全貌。

对于了解这段历史的美国观众,这是最高效的叙事手法,中国观众看起来就有点吃力了。不过我们看《芝加哥七君子》其实是有拼图的乐趣的,反而增加了悬疑感。

这是一场耗时六个月的滑稽审判,电影只选取了其中几次庭审做切面,就把错综复杂的事件表述得清清楚楚,结构工整,冲突集中,人物个性鲜明。其中涉及的种族矛盾、司法制度问题,到了50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我想这也是电影问世的初衷。

影片剧本早在2007年就写好了,原计划由斯皮尔伯格执导。后来是因为好莱坞编剧大罢工,拍摄计划被搁置至今。

编剧艾伦索金2017年拍摄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茉莉牌局》,《芝加哥七君子》是他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可以看出他对这个故事的重视,再结合美国今年发生的那些魔幻故事,电影变得十分应景。

派拉蒙瞄准了今秋大选前上映,也是明年奥斯卡的种子选手。后来因为影院瘫痪,由Netflix接手,影片才能按时与观众见面。

要说电影的缺点——其实也是电影的优点——就是艾伦还是太依赖台词了。第83届奥斯卡上,艾伦索金凭《社交网络》获最佳编剧,片中犀利的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芝加哥七君子》的台词依旧保持了犀利和高密度,中间夹杂了幽默段子和激烈的争辩,再加上大量人物和快速剪辑,虽然艾伦有能力将台词写得不无聊,但对于观众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

最后,影片好片值83分,在今年电影里不说鹤立鸡群也是名列前茅,光冲着这个阵容也不容错过。

 2 ) Chicago 7+1 七八人里观万象

这部电影的来龙去脉有点复杂,想从影评里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发现观点展开偏多,事实陈列偏少。维基百科里的介绍相对详实,但是大多没有中文页面。补充一下这八位被告的成长和教育背景以及审判之后的人生概略,可以看到电影里的更多细节-

Abbie Hoffman, 1936-1989

国际青年党 Youth International Party 的创立者之一 ("Yippies" 雅痞就是这么来的)。也是 Flower Power 运动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出生于 Massachusetts 州 Worcester 市的一个犹太中产家庭。1959年毕业于 Brandeis University,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之后在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修完心理学硕士学位的课程。他的老师有心理学家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1908-1970),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家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 (1898-1979)。

1989年死于过量服用苯巴比妥 Phenobarbital。

Jerry Rubin, 1938-1994

国际青年党 Youth International Party 的创立者之一。

出生于 Ohio 州 Cincinnati 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卡车司机。从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毕业,获得历史学位,1964年进入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之后因偏重社会活动中退。Jerry 的父母在十个月间相继离世,他带着13岁的弟弟到以色列的基布兹kibbutz 公社工作生活和学习。Jerry 还曾前往哈瓦那 Havana,从古巴革命中学习。

1970年代中期 Jerry 成为一名商人,1980年起在华尔街做股票经纪人。1994年在回家过马路时死于车祸。

David Dellinger, 1915-2004

国家结束越战动员委员会 National Mobilization Committee to End the War in Vietnam (MOBE) 的组织人。曾协助创立激进和平组织,非暴力革命委员会 Committee for Nonviolent Revolution。

生于 Massachusetts 州 Wakefield 镇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毕业于耶鲁大学,律师,共和党人。母系祖母,or 外祖母,曾活跃在美国革命之女组织 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Dellinger 曾在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1936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当他在牛津学习时,到访过纳粹德国,还在西班牙内战时开过救护车 (他也许能遇见奥威尔)。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3年,因鼓动反战和拒服兵役 conscientious objector 入狱。在联邦监狱时,他曾组织拒服兵役者抗议餐厅的种族隔离,最终监狱方因抗议取消隔离。

一生反战,2004年在 Vermont 的一家疗养院去世。

Tom Hayden, 1939-2016

争取民主社会学生 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SDS 左翼学生组织,1960-1974) 的领导者。

生于 Michigan 州 Royal Oak 市,祖先是爱尔兰人。他的父亲是克莱斯勒公司的一名会计,曾经服役海军,有酗酒暴力倾向。十岁时父母离婚,他由母亲抚养。1956年 Tom 入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是密歇根日报 (学生报纸创立于1890年) 的编辑,1960年代初期是密歇根大学新闻学系的助教。

一生从政,作为民主党人曾经担任加州众议院 (1982-1992) 和加州参议院 (1992-2000) 的议员。也是动物权利的坚定支持者,曾促成海顿法案 Hayden Act 在1998年的通过,将流浪动物的安乐死处置时间推迟至滞留72小时之后。与影星简方达 (Jane Fonda 1937-) 有过17年的婚姻。2016年病逝。

Rennie Davis, 1941-

争取民主社会学生 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活跃者与活动组织人。

生于 Michigan 州府 Lansing 市,他的父亲供职华盛顿,是经济顾问委员会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CEA) 的幕僚长。Rennie 毕业于 Oberlin College。

1970年代初,曾追随印裔灵修"大师" Maharaj Ji。之后成为风险投资人,以及做自我觉醒和冥想的演讲。

John Froines, 1939-

毕业于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70年代初在 Vermont 市 Goddard College 担任教职。1990年曾担任 UCLA 的职业健康中心主任,后来担任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有毒物质部门主任,2011年从 UCLA 公共健康学校退休。

Lee Weiner, 1939-

生长于 Illinois 州 Chicago 芝加哥市。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曾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 (15位诺贝尔奖得主) 学习政治哲学,从 Loyola University 的社会工作学校获得硕士学位,1969年时,他是西北大学的博士生及教师助理,1975年完成学位论文 The Professional Revolutionary: Notes on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reers in Revolution Making 获得博士学位。

曾经在 Rutgers University 社会学系执教,1972年 Bobby Seale 生日时因开玩笑"starting a new Communist party in New Jersey"被媒体爆出,失去教职续签合约。之后一直致力于社会工作。写了一本书 Conspiracy to Riot: The Life and Times of One of the Chicago 7 于2020年出版。

Bobby Seale, 1936-

黑豹党 Black Panther Party (BPP, 成立于1966年,1982年解散) 的创立者之一。黑豹党的主要活动是监视警方行动反对其在黑人社区的暴力。

出生在 Texas 州 Liberty 市,父亲是木匠。早年家庭贫穷,1955年加入美国空军。退伍后在多个飞机工厂当钣金技师。1962年入学 Merritt 社区学院学习工程学和政治学,期间兴趣由工程转向社会活动。

1970年曾被诉与黑豹党折磨并谋杀警方线人 Alex Rackley 有关,后因陪审团无法达成最终判决而撤诉。1973年参加加州奥克兰市长竞选,在9名候选人中得票位居第二。之后一直致力于保障黑人权利的社会活动,并写有自传。


片头1968年的重要事件:

1968年8月26日至29日民主党国家大会在芝加哥召开,林登约翰逊 (Lyndon B. Johnson 1908-1973) 在此之前已经宣布不再寻求总统连任。

1968年4月4日,黑人活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 被暗杀。

1968年6月5日,民主党重要人物、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 (Robert F. Kennedy 1925-1968)被暗杀。

1967年秋,民主党选定芝加哥作为其1968年全国大会的地点,反战联盟决定将同期举行示威游行,也就是影片中的"riot",这场骚乱中约有500+示威者、100+市民,以及152名警察受伤。


这部电影老戏骨小鲜肉云集,我就觉得高司令不会接演一个彻底的反派,无论怎样打着法律牌实施着密谋,还是有他的道德底线。但是又有谁会是彻底的反派。丹尼尔彭博顿 Daniel Pemberton 的配乐不错,尤其片尾曲。希望能有 Take the Till 的热情,实现 Hear My/our Voice 的目的。嗯,也许应该是 Hear Your/their Voice.

Rennie Davis 在2005年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If you were to do a survey of what causes misery on earth, it would tend to fall into three broad categories. One, we can call systems: the economy, AIDS, terrorism – things that are 'systems' in nature. The second would be a list of everybody to blame: Bush is the cause of my misery, my ex-wife, my boss. The third would be things that come utterly out of left field: a tornado through town, a tsunami, events that are not in our apparent control. What this huge list would have in common – something everybody would agree with – is that the cause of misery are things outside 'myself'. But the cause of our misery is absolutely, positively not at all what we believe it to be. This is not a new view. Certainly saints and philosophers in every generation have basically argued 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you have to change yourself.

如果你想针对是什么导致地球上的苦难做一个调查,最后会落入三大类。一,我们称之为系统性的;二,我们可以列张名单归罪于其他任何人;三,自然灾害。所有这些都在‘自己’之外。但是导致悲惨世界的原因并非如此,这已经不是什么新观点,圣贤和每个时代的哲学家已经说过,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先改变你自己。

所以啊anyway,无论每一年的 New Year's resolution 新年决心能否全部兑现,还是要每年必做。

 3 ) 来自好莱坞的警告

反战、平权、自由派、左派、政治倾轧、60年代民权运动...指桑骂槐、借古讽今...大抵来看,这些元素都已极高的浓度被安排在了这部电影中。

同样,粗看本片,观众也会很快获得“经典美式律政”、“犀利庭审辩论”’、“人性光辉”、“正义最终获胜”等感受。

然而细想起来,当我们不去探讨导演编剧的理想,演员人物的刻画,奥斯卡的获奖前景...笔者认为整部影片对普通美国民众来说,根本上是一份来自好莱坞的警告。

对西方世界来讲,“自由”、“民主”、“人权”大抵是非常普遍的真理。但是这些高高在上的概念必须要通过一些途径让民众切身的体会到。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西方世界民众大概能说出的切身例子不外乎于“选举权”、“权利保障”、“司法公正”等。特别对于美国人来讲,对法律和司法体系的信任、尊重和敬畏是甚至早于美国独立便存在并流传至今的传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精彩的美式律政电视、电影作品的原因。

然而在本片从一开始就在告诉观众,对不起,你将看到的法庭既不是《波士顿律政》中的法庭,也不会是《法律与秩序》中的法庭。在这部电影中,上到华府的司法部,下到芝城的联邦法庭都在不遗余力地为行政系统服务;三权分立原则之下的司法独立已经荡然无存。怎么样,是不是与今时今日有些相似?那好,当美国的司法系统彻底沦为行政系统鹰犬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1. 你的陪审团是与世隔绝的。也就是说,他们的信息来源是被限定在法庭之内,可以被“引导”的。好,你可能会想,或许总会有一两位”良心发现“倾向于被告的吧,对不起,片中控方(美国检察系统)可以直接设法把他们踢出陪审团。

2. 审判完全可以在你的律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开始。片中在此方面使用了黑人被告作为例子,但是不需要什么大智慧,你也会想到,遭到如此不公待遇的人不一定就是因为肤色,也可能在新时代因为任何其他原因(信仰、观点...)。

3. 就算你有了律师,无论他们如何技艺高超,你能抵抗过来自控方和法官不间断的”抗议——抗议有效“吗?

4. 你认为你找到了关键证人,可这个证人就能出庭吗?片中此处使用的例子是前任的总检察长。现司法部抗议的理由自然是前政府官员作证有泄密危险。怎么样,和去年年底的大戏异曲同工吧。本片借辩方律师之口直接告诉你:如果此论成立,任何美国政府人员均可以此拒绝出庭作证。同样不需要什么大智慧,那么你会不会产生这样一种担忧,先是不出庭作证,下一步是不是就算连被起诉也不可能了呢?

5. 好,你的证人最终被允许出庭作证了,没问题,我可以让陪审团暂时回避...

总而言之,片中的这场审判是一场不折不扣的Show,审判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杀鸡儆猴,所有的客观条件都是要让被告被判有罪。在司法界被作为最根本原则的”无罪推定“原则被直接扔进垃圾桶。

从这些方面来看,本片选题的深层含义是极具杀伤力的。Netflix不再去机械地宣传自由派观点或是平权/民权议题,而是选择了司法体系,这个至少目前在美国还是跨派别、跨党派观点一致的点去发出警示,告诫美国民众,如果你不想让这个根本”信仰“,这个真的可以用”灯塔“来做比喻的美国之光被毁于一旦,那么两周之后你要如何去做便显而易见了。

笔者认为,Netflix拍摄本片的立意角度、放出的时间点对美国观众造成的心理冲击要远胜过其他的好莱坞”自由派“电影。

回到电影本身,笔者认为其他不论,饰演法官的弗兰克·兰格拉绝对应该奥斯卡最佳男配预定。通常来讲,在好莱坞镜头之下的美国法庭,律师的精巧构思与唇枪舌战都是毫无疑义的重点。对于法官的描绘往往是程式化和脸谱化的。然而在本片里,对法官的描写绝对加强了对本片深层立意的阐释。他从一开始就以绝对蔑视的心态认定被告有罪(特别强调与被告之一虽然同姓但无亲属关系),毫不掩饰地偏向控方(多数情况下都同意控方要求,技术性打断辩方辩护、对更换陪审员毫无异议、要求陪审团回避当辩方关键证人出场。。。),歧视心态严重(将黑人被告捆绑堵嘴于被告席,已至控方主控都无法容忍),厚颜无耻(面对质问大言其人从未被认为过有歧视问题),业务能力堪忧(作为联邦法官居然认为总统与总检察长是客户关系),毫不掩饰个人好恶对判决的影响(在被告代表最终陈述前试图以从轻发落来诱使其深刻忏悔)。弗兰克·兰格拉完美地演绎了该角色,使一个偏执法官的形象深入人心,无疑极大得增强了观众对司法不公的担忧。

 4 ) 竟有如此荒唐的审判?!大师一出手,锁定明年奥斯卡

奥斯卡编剧大拿艾伦·索金又出手了!

作品刚一上线,便砍下一水的好评。

烂番茄93%新鲜度、豆瓣 8.5、IMDb 8.0。 题材还是大神的拿手好戏,真人真事改编

本片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最著名的一起政治事件:

1968年,美国正深陷越战泥潭,适逢美国总统换届选举,民主党在芝加哥召开代表大会。

7名民权运动领袖在抗议过程中与警方发生暴力冲突。

最后被尼克松政府以煽动暴乱罪提起公诉。

凌厉的剪辑和着一段快速蒙太奇将一种角色。

从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对越战草案的更新到马丁·路德·金的反战演说……

影像宛如时光机带我们穿越回那个动荡的年代。

学生领袖汤姆·海登(埃迪·雷德梅恩饰)和伦尼·戴维斯(艾利克斯·夏普饰), 为民主社会而振臂疾呼,他们要前往芝加哥表达对当权者的愤慨和不屑;

嬉皮团体领头人艾比·霍夫曼(萨莎·拜伦·科恩饰)和杰瑞·鲁宾(杰瑞米·斯特朗饰)是彻头彻尾的无政府主义者, 他们打算用愤怒情绪和大胆举动为嬉皮士博个眼球;

大卫·德林格(约翰·卡洛·林奇饰)来自全国动员结束越南战争委员会(the Mobe),一个由反战积极分子组成的联盟。

倾向于大规模示威游行,主张非暴力的抗议方式;

约翰·弗罗因斯(丹尼尔·弗莱厄蒂饰)和李·韦纳(诺亚·罗宾斯饰)算是被拉来充数的懵逼路人。

黑豹党的创始人鲍比·西尔(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 饰)的态度则更加激进,他打算在芝加哥发表一番煽动情绪的演讲。

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各路小派别, 但却都不约而同地向市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在会场附近举行示威游行。

即便他们的申请全部被市长驳回,但在开会当,他们还是在会场进行了抗议, 他们喊着口号,唱着反战摇滚,冲击会场大门,最后演变为大规模警民冲突

上述八个人惨遭逮捕。

一开始,总统约翰逊和时任司法部长拉姆齐都不同意起诉他们,原因很简单——

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迈克尔·基顿 饰)

但是当时正值政权更迭,保守强硬的尼克松登台后,新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立刻重启了对八人的诉讼程序。

公诉方指控八人违反《瑞普布朗法》,涉嫌跨越州界密谋煽动暴乱。

他们将面临最高十年的牢狱之灾。

讽刺的是,这个历史悠久的《瑞普布朗法》是由当年国会中的南方白人阶级制定的,目的是为了限制黑入活动人士的言论自由

算得上美利坚南北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封建糟粕了。

在当权者看来,它为什么被通过并不重要,它能做成什么才最重要。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这就是一场作秀式的政治审判。

于是,这场长达半年之久的闹剧拉开了帷幕。

开庭前,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对委以重任的新晋检察官理查德·舒尔茨(约瑟夫·高登-莱维特饰)重申,“我要恢复礼貌!"

但他错了,审判对恢复礼貌毫无帮助。

黑豹党的创始人鲍比·西尔三番四次的重申,他跟其他被告从未谋面,但法官充耳不闻。

最终下令将他五花大绑并堵上嘴巴,仅仅是因为他抗议法庭不应在他的代理律师缺席的情况下对他进行审判。

嬉皮士头目艾比和杰瑞使劲浑身解数,不惜一切代价公然嘲讽法官。

不仅仅是对法律不熟悉的被告人,就连被告的代理律师威廉·昆斯特勒(马克·里朗斯 饰)都开始公然跟法官叫板。

如此目无王法也不能怪他们,关键这一切,主要都是法官的锅

主审法官朱利斯·霍夫曼(弗兰克·兰格拉 饰)对被告抱有明显的偏见和敌意,其对抗性态度已经到了荒谬的地步。

完全被意识情态和激愤情绪所控制。

在审判期间,他拒绝让陪审团看到有助于被告的几个关键证据, 额外判处艾比七天监禁仅仅因为他在法庭上大笑,在整个庭审过程中他足足判出175项藐视法庭罪,让人瞠目结舌。

这个角色完美的展现,德不配位+大权在握会有多么危险。

本片的力量和真实感足以让人感觉这些事情恰似发生在今天。

警民冲突、种族歧视、人民分裂……如此种种宛如昨日重现。

这个发生在50年前的故事让人熟悉得甚至有点可怕。

而Netflix选择时值大选换届之际上架本片绝不仅仅是巧合。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一开始由斯皮尔伯格牵头,老爷找来索金操刀剧本,原打算自己指导,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

最后他将导筒交给了索金,并再三嘱咐一定要在今年美国大选前上映,以史为鉴的赤诚之心明眼人都看得见。

从《好人寥寥》、《社交网络》到《史蒂夫·乔布斯》,索金始终坚信演讲可以改变人心

他笔下的对话是还是发自肺腑、含泪泣血。

那些激情澎湃、振聋发聩的话语饱含他对政治和法律的犀利见解、对立场和正义的辩证剖析,紧扣时下。

大段大段信息量庞大的对话陪着凌厉的剪辑看起来相当的过瘾。

经过近半年的审理,最终白人男性占绝大多数的陪审团宣布罪名成立,大法官判处每人5年监禁,外加5000美元罚款。

审判结束后“七君子”立刻上诉,又经过了两年半的漫长审议之后,美国第七巡回上诉法庭推翻了所有判决,密谋煽动暴乱的指控被撤销,“七君子”被无罪释放

这是一场关于谁能说什么、到底该怎么说的激烈战斗。

而这场审判真正意义上触及了美国的灵魂—— 抗议、质疑政府的行为,是基本的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芝加哥七君子的行为并不是攻击美国

他们恰恰在坚守、在支持美国。 他们在向美国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自由致敬。

 5 )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公道自在人心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是2020年好莱坞第一编剧艾伦·索金自编、自导的一部实力佳作。故事讲述了1969年美国政府对七位民权运动人士的政治审判。艾伦·索金在剪辑、台词以及人物刻画上,都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实力,令人拍案叫绝。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69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前任总统约翰逊刚完成权力交接不久。新总统上任,意味着原内阁成员要主动辞职,据说这是美国政界的传统与礼仪。   然而,上一任司法部部长拉姆齐·克拉克,却等到继任部长约翰·米切尔上任前的最后一小时,才向尼克松递交辞呈。这令米切尔恼羞成怒,试图还击克拉克对他的公然羞辱。   于是,米切尔召来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托马斯·弗兰,弗兰再向米切尔推荐了自己的得力干将理查德·舒尔茨,作为此次审判的公诉人。   米切尔的目的简单粗暴,就是要将克拉克在位时认定无罪的一伙民权运动人士定罪,并判处十年监禁。   舒尔茨当即指出,他们并没有犯罪。   米切尔用傲慢的语气羞辱了年轻的律师舒尔茨:不要扯这些没用的。老子请你来,就是要你给他们定罪。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定他们的罪。   这是影片故事发生的直接原因。

  那么,1968年夏天,那一群民权运动人士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呢?答案是,为了结束越南战争。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背后案情至今尚未公布。主流的看法认为与他主张结束越战有关。肯尼迪遇刺之后,其弟罗伯特·肯尼迪在选举时也遭到暗杀。兄弟俩的政治立场很相似,都主张结束美国在越南的战争。   肯尼迪两兄弟先后遇刺之后,美国的继任总统,包括约翰逊和尼克松在内,谁都不支持结束越战,反而不断征兵投往越南战场。美国兵战死的人数不断增加,战争中对越南的妇女儿童也进行杀戮,这引起美国人厌战情绪高涨。   1968年8月26日,民主党大会在芝加哥举行。影片的主人公们决心要在芝加哥举行游行示威,目的是想让竞选下一任美国总统的民主党议员答应,结束战争。但是,市政府不批准他们这次游行示威,不仅不给他们提供场地,反而增派了一万名警员去防暴,最后,警察挑起了暴乱。   回到开头,米切尔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要烧的,就是羞辱他的克拉克。因为米切尔没办法直接报复克拉克,就转而欺压他经手的一桩案件涉案人员,也就是七君子。

影片强悍的剪辑,不仅紧凑地交代了剧情,而且还将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对比,使得人物的语言像子弹一般具有杀伤力。无论你看几遍,你仍然会被精简的台词所打动。   除了剪辑,影片最突出的就是艾伦·索金最突出的台词技能,他给演员所安排的台词都十分贴合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这让每一个演员在说话的时候,你便能察觉到这个人物的真实内心。台词具有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能做到这一点的编剧,真的是了不起。   米切尔作为新上任的司法部部长,当他提出要起诉七君子时,舒尔茨提到了前任司法部部长克拉克相反的意见,米切尔当即打断了他,提醒舒尔茨如今是尼克松总统的天下,也是他米切尔的天下。米切尔再三提到克拉克对他的羞辱,他不仅辱骂克拉克是孙子,不懂礼仪,甚至将其上升为不爱国,他现在就是要替天行道,重新教会美国人什么叫礼仪。然而,任他巧舌如簧,也改变不了他心胸狭隘,利用公权力泄私愤的事实。   米切尔代表了一类人,一旦坐上某个位子,就把自己看成了高高在上的神,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可以颠倒是非黑白。这样的人,比流氓还可怕。因为流氓还受律法的制裁,而这些人却玩弄律法来整别人。

  第二个大反派,恐怕就是集结了观众所有厌恶的法官大人。这个法官更是象征腐败的美国政府,强权,傲慢,预设立场,偏袒,歧视……作为象征公平、公正化身的法官,却是一个年迈的偏执老头子。讽刺的是,他的所言所行,恰恰与他所代表的身份相反。他把宪法赋予他的审判的公权力,当成是自己个人的好恶游戏。他歧视黑人,公然做出不利于被告方的裁决。   审判过程中,只要是辩方律师提出申诉,一概驳回。只要是对控方律师不利的审问、证人证词,统统不予采用,甚至不等控方律师提起申诉,“英明”的法官大人就会率先裁决“驳回”。片中的法官,原本应是正义的化身,却扮演着彻头彻尾的大反派,象征着美国公权力被滥用、亵渎。

  七君子中的主要代表人物艾比·霍夫曼,更是一个舌灿莲花,能讲脱口秀人才,他在庭审中数次嘲讽了法官的不公正。他和他的搭档杰里·鲁宾一起穿上法官的服饰,说是向法官致敬,待他们脱去外衣之后,里面却穿着警察的衣服。引得当庭的人哄然大笑。这便是极大的反讽——虽然穿着法官的黑袍,干的事却和1968年夏天挑起暴乱的警察无异。   当法官不让他们说话时,艾比仍然能想出用这种幽默的方式来还击,纵使是强权,也不能压制反抗的声音。 台词无疑是本片的一大亮点。辩方律师都辩才极佳,无奈架不住有一个良心长歪了的法官。你说什么,都没用。七君子中胖胖的戴维·德林格,一生之中坚持用非暴力的方式推进改革,面对警察的阻挠,始终冷静、礼貌相待。然而,饶是这样一个连蚂蚁也舍得不捏死的人,因为对法官的裁决极度无语的情形下,不仅辱骂了法官是“流氓”,并且还动手打了法警。法官的审判带着明显的不公,逼得最温和、最理性的人也忍不了了。

  七君子中,有两个人是拉来充数的,为的是让陪审团在审判其余五人有罪时减轻心中的罪恶感。其余五人分为三拨人马,他们之间也是有分歧的。汤姆·海登与艾比·霍夫曼两人之间的分歧最为明显。这也恰恰说明了他们三拨人根本就不是一伙的,只不过是联邦调查局的人认为他们是一伙的,就是为了定他们的阴谋叛国罪。

  汤姆是专门搞学生运动的,在那次活动中,因为目睹好友伦尼·戴维斯被警察打爆了头,而变得义愤填膺,发动抗议者:“如果注定要流血,就让血流遍整个城市。”这段话被录音,当作证据呈上法庭。汤姆一直都认为是警察挑起了战争,却没想到自己的话会成为不利的证据。在律师比尔的逼问下,汤姆也意识到,自己的话存在歧义,他忽然反思:难道是我挑起了暴乱吗?   艾比也是在此时才恍然大悟,指出汤姆的原意是说,“既然我们注定要流血,就让血流遍整个城市。流的是我们的血,而非警察的血。”于是,艾比与汤姆和解。   艾比作为辩方证人代表,受审。面对控方律师舒尔茨的质问,一向桀骜不驯、巧舌如簧的艾比数次失语。他意识到,当人们只想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来曲解对方时,根本无法沟通。舒尔茨问他,你是否蔑视你的政府时,艾比回答说:“与我的政府对我的蔑视相比,我的蔑视不值一提。”舒尔茨继而追问他,你们来芝加哥扰乱大会,是不是故意想跟警察发生冲突。他沉默了许久,舒尔茨以为他是被自己问得哑口无言了,艾比却说:“给我一点时间,朋友。我从来没有因为我的思想而接受过审判。

  艾伦·索金也正是通过机智的语言交锋以及适当的沉默,来表达本片的主题,即,语言无法让人们相互理解,反而是分裂的根源。   高潮戏时,汤姆作为代表总结陈词。法官甚至都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他,只要认错态度良好,向政府投诚,本法官就对你青眼相加,给你一人减刑。   汤姆懵了。他有些难以置信地重复了一遍法官的话,看起来是被自己受到的特殊照顾而激动得语无伦次了,实际上他心里遭受着难以言喻的悲凉,他是在用小心确认的方式表达极大的反讽。   最后,汤姆念了一份名单。是他们接受审判以来,在越南战死的4752名美国士兵的名字。从影片开头,就由汤姆的搭档伦尼在记录,他想提醒大家记得,不要忘了最初的初衷,是为了结束战争。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正在无声地陨落在越南。   念名单,反而成了最有力的语言,让所有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理解了彼此的内心。每个人的立场、观念、想法、方式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在呼唤一种根本性的东西回归,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法官虽然宣判他们五人有罪,但法庭经久不息的掌声反抗了这场不公的审判。   公道自在人心。

 6 ) 网飞年度冲奥大作,终于来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黄四郎

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今影坛,有一位大师,实力不可小觑。

他叫艾伦·索金,人称“好莱坞第一编剧”

《社交网络》、《点球成金》、《白宫风云》、《新闻编辑室》……

他并不高产,但部部神作。

《社交网络》《点球成金》

近年来,名誉等身的他,也开始亲自操刀,做起了导演。

最近,他第二部自编自导的作品在网飞上线了。 发行当天,豆瓣开分7.7。 没过几天,一路狂飙到了8.5。

故事从一场看似普通的审判开始。

法庭上,两方代表及律师唇枪舌战。

但这起案件非同一般——

指控方,可是来自美国政府的高级法律代表;

被告方,却形色各异,不像是同一路人。

故事从一场看似普通的审判开始。

法庭上,两方代表及律师唇枪舌战。

但这起案件非同一般——

指控方,可是来自美国政府的高级法律代表;

被告方,却形色各异,不像是同一路人。

通过旁听观众的反应不难看出,被告有着超高的人气。

每段发言过后,都是掌声雷动。

不光如此,法院门外,还有示威人群聚集,为被告们疯狂打call。

电视报纸实力刷屏,此案备受世界瞩目。

法院外示威的人群

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审判?

追根溯源,还要从当年的历史背景说起:

60年代末,正值越战期间。

美国军人被成批成批运到这里,为这场非正义战争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本土,有相当一部分美国民众,看清了越战的实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战运动。

1968年,民主党党代会将在芝加哥举办。

届时,美国一半的重要政客,都会来到这里。

反战同盟敏锐的察觉到,这是谋求舆论曝光的好时机。

他们特地从天南海北来到芝加哥,举办示威游行。

虽然火药味十足,但游行的本质还是和平运动,动口不动手。

可是游行过程中,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声:“冲鸭!”

示威群众脑门一热,肾上腺素飙升,迅速朝着警察奔了过去。

警民之间发生了硬杠,结局两败俱伤,多名反战代表被逮捕。

不过常言道:自由美利坚,冲突每一天。

这种事嘛,见怪不怪了。

没过几天,代表们纷纷获释,各回各家了。

各路游行代表

可是,1968年,也是美国的大选年。

白宫那边改换门庭,新总统尼克松上位。

新官上任三把火,尼克松急于立威,就把这档子陈年旧事捞了出来。

借此机会,杀鸡儆猴,打击反战势力,岂不美哉?

总检察长任命法律代表状告各路代表

于是乎,之前被逮捕的代表们都稀里糊涂被拎了回来,重新受审。

庭审中,控方极力控罪,法官特意刁难,硬生生审了快半年。

是抓是放尚未笃定,最终结果依旧扑朔迷离……

谈判焦灼进行当事人表情凝重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简称《七君子》)由真实事件改编,取材自1969年,美国司法史上著名的“芝加哥七君子事件”。

本片透过其中的几次重要庭审,加上部分演绎,重现了事件的全程。

相关涉案人员原型照片

虽然以法庭戏为主,但在快节奏与大段台词的铺陈下,却一点也不觉枯燥。

更何况,《七君子》还有精彩纷呈的全明星群戏,令人大呼过瘾。 本片群星云集,说是今年最豪华的好莱坞大片,都毫不为过。

主创人员官宣加盟海报

受审的七君子中,戏份最多的有两位。 一位是“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他在片中饰演大学生代表汤姆·海登。

埃迪·雷德梅恩 饰 汤姆·海登

嬉皮士代表艾比·霍夫曼,则由萨莎·拜伦·科恩饰演。 他是英国著名谐星,之前曾凭借多部屎尿屁喜剧博出了名气。

拜伦·科恩代表作低俗喜剧《独裁者》剧照

除此之外,片中还有许多金牌绿叶不容忽视—— “蝙蝠侠”迈克尔·基顿、“头号玩家”马克·里朗斯等等,都为本片增色不少。

上图:迈克尔·基顿下图:马克·里朗斯

当然,能得到这一众大腕的青睐,自然少不了导演超强的号召力。

导演在片场

艾伦·索金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特点,有极高的辨识度。 台词创作上,他擅长运用大量的演讲及对白。 字数多、语速快、信息密度大,俗称“机关枪台词”。 但索金的台词可不是生编硬凑。 精妙的语言组织过程中,人物形象被勾勒得鲜明无比。 前作《社交网络》中,刚开场,就是男主扎克伯格与女友的桌前对话。 开场十分钟,台词密度就高达普通电影的三倍之多。 唇枪舌战间,一个毒舌刻薄高智商的书呆子怪才形象,就被深深印在了观众脑子里。

《社交网络》

《七君子》中,同样如此。 庭审开始前,大法官特意声明,自己虽然跟受审的霍夫曼同姓,但希望大家不要搞混。 这个下意识的无心之举,也间接暗示了,法官的内心深处,早就对反战代表极为不满。 这也为片中,法官无处不在的刁难之举埋下了伏笔。 为此,台下的霍夫曼不慌不忙,插科打诨,卖萌耍贫,满满都是对法官的蔑视。 寥寥几句台词,一个放浪形骸、藐视权威的嬉皮士形象,也被立了起来。

索金的第二件法宝,则是玩弄叙事结构《史蒂夫·乔布斯》中,他并没有把这位互联网传奇大佬的一生讲成流水帐。 而是另辟蹊径,以乔布斯每一次重要的产品发布会前,与创业伙伴、家人、朋友的对话为主,透视这位天纵奇才与周遭人等相对的关系。

《史蒂夫·乔布斯》剧照

《七君子》中,索金同样做到了。 他并没有采用“从游行到庭审”的线性叙事。 而是截取了百日庭审中,最为重要的几段场面,又将游行过程掰碎了,填充进庭审间隙的夹缝之中。 故事的真相,则在最后一刻揭晓,让观众有了恍然大悟之感。

不得不说,正是艾伦·索金的鬼斧神工,才让本片酣畅淋漓,余味悠长。

不过,本片的诞生过程,命途多舛。

早在2007年,索金就写完了本片的剧本。

最早敲定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

这位好莱坞首屈一指的电影大佬,对本片剧本青睐有加。

可后来由于档期原因,斯皮尔伯格只得一拖再拖。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转眼,就过去了十三年。

其间,索金名利双收,还通过导演处女作《茉莉牌局》,证明了自己的导演能力。

斯皮尔伯格特意找到索金,鼓励其自编自导。

另外,还给出了理由:

“片子的上映,不能再拖了。”

听罢,索金眉头紧皱。

他明白,斯皮尔伯格直冲要害,一语中的。

2020年,的确是本片上映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

1969年的美国,正处在不破不立的大变革时代

少数群体的平权意识日渐觉醒,黑人、女性运动此起彼伏;

而越战的爆发,更让自诩“世界灯塔”的美国人陷入了深深的颓废与迷惘。

当时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对美国政府进行着声讨。

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就此爆发。

与之相对的,则是保守势力的负隅顽抗。

1968年,一声来自种族歧视者的枪响,夺走了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生命。

他的死,也标志着进步与保守两派势力的矛盾,已然不可调和。

马丁·路德·金

可偏偏,当年美国政府高层中的保守派,不在少数。

1969年上台的新总统尼克松,就是这样一个不得民心的元首。

所谓“七君子审判”,也只是他秘密授意下的一场杀鸡儆猴。

既不是民事,也不是刑事。

审判的目的,唯有政治。

不得民心的尼克松

后来因“水门事件”被迫下台

其实,虽然此案名为“七君子”,但最早受审的,则是八个人。

第八人名叫鲍比·希尔,是黑权运动组织黑豹党的领袖。

当初,他并没有参与反战游行,只是碰巧去芝加哥做了四个小时的演讲,就被稀里糊涂抓去受审了。

片中也通过律师之口,道出了逮捕鲍比的实情:

尼克松当局只是为了借助他的特殊身份,挫伤其他示威者的形象罢了。

不难看出,尼克松的党同伐异之心,昭然若揭。

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 饰 鲍比·希尔

同样可憎的,还有那些政客的嘴脸。

新上任的总检察长,特意将法律顾问叫到办公室,商议能扣在七君子身上的各种帽子。

在他的身体力行下,“司法”已然成为了奴役人民的武器。

约翰·道曼 饰 总检察长约翰·米切尔

主持庭审的老法官更是迂腐保守势力的代表。

为了恪守心中不可亵渎的传统规则,不惜在法庭上,对鲍比·希尔拳脚相加,威逼利诱。

而这些,都是当年民权运动遭遇重重阻力的具象化呈现。

被捆绑禁声的鲍比·希尔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艾伦·索金心中,一个个为了正义奋斗的义士。

前文提到,“七君子”来自五湖四海,并不是同一类人。

汤姆·海登代表着大学生民权。

艾比·霍夫曼,则是嬉皮士民权的代表。

一派儒雅博学,一派狂放不羁。

各有所长,但也互相看不惯。

汤姆不满艾比放浪的私生活,而艾比又觉得汤姆迂腐沉闷,纸上谈兵。

在庭审一度陷入僵局时,两人曾经发生过激烈冲突。

汤姆认为民权的首要目的是赢得话语权,并愿意为之做出适当牺牲;

而在艾比看来,民权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为此必须寸步不让。

哪怕以后来人的身份看,我们也难言两方孰对孰错。

他们之间,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七君子事件”当事人珍贵照片

最终,他们也找回了初心,相互和解。

终审陈词时,汤姆站起身来,铿锵有力地宣读了4752位越战牺牲美军的全部名单。

当初,他们正是为了反战,才团结到一起的啊。

名字一个个念出来,在场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静穆肃立。

既是为了向遇难者致敬,更是对保守派提出的抗议。

和平大潮,浩浩汤汤。

那些逆天而行的人,又何必做无畏的逞强?

可反观当今的美国,又像极了当年政局的翻版。

特朗普粉墨登场,堪称尼克松之后的又一位“懂王”。

警民冲突愈演愈烈,平权示威此起彼伏。

弗洛伊德事件导致了大量的暴力冲突

这正是斯皮尔伯格,鼓励艾伦·索金赶在今年发行本片的原因所在——

那个风云突变的时代,回来了。

而艺术,往往是一个国家的镜子。

文/黄四郎

 短评

本索金舔狗一心只想活在索金的剧本世界里

6分钟前
  • 哒哒
  • 力荐

总觉得,这个条目,某天,就,会消失。

7分钟前
  • 璀璨俗世
  • 力荐

当懂王把今年夏天发生的一切称之为左翼暴乱、拒绝承认美国存在广泛的警暴和种族问题时,艾伦·索金用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的法庭片做出了最热血的左派还击,借古与讽今结合得有穿越之嫌。工整、沉稳的剧本揭露了美国不只有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还有杀鸡儆猴式的政治审判。而在国家机器碾压式的霸凌面前,从被告到律师甚至到检察官都做出了最理想主义的回应。——问题是,我们知道这一切不只是理想主义,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美国现代史。没有无因的反叛,只有舍身的信念。为什么高举拳头?因为全世界在看。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抛开其他的想法,看完让我产生思考的是到底存在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游行与和平抗议?世界各地各种组织所组织的各种游行与抗议,我相信里面很多都仅仅只是为了发声,可最后却往往都走向了与政府的对抗,从而产生暴力流血事件! 很多国家地区还往往都有着可以自由游行自由集会的权利且该权利受法律保护,但对待抗议游行的态度从本片中美国政府的处理就可以管中窥豹,可以说是军警宪特随时待命,不仅不批准场地,明面上有军警周围监控,暗地里还有fbi与警察派人卧底其中,利用民间组织的松散性质和无纪律性质通过情报制定计划产生冲突,从而站在合法的角度上将组织头目一网打尽,最后操控司法机关大搞所谓的“程序正义”审判,这一套流程看的真的让人触目惊心!

14分钟前
  • 影愈者
  • 推荐

对白如子弹,剪辑如利刃,索金不给与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切莫松懈与退缩。电影收纳这场过去的伟大战斗,又在今天将其精神重释于世间,这是带有革命诉求的左翼运动纽带。举起坚定的拳头,无论那时还是此刻,我们都格外需要和迫切。“全世界都在看”,牺牲不会白费,敌人不会长久,请坚信。

1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情绪饱满的最后宣判一幕与《辩护人》遥相呼应,我深呼吸好几口气才把眼泪压下去。并不巧合的是,两片讲的都是政府蓄意给普通公民思想定罪的故事。精致的剧本是本片最大看点。面对一场长达五个月、复杂且琐碎的庭审,要在俩小时里编织成一个戏剧实在不易,但索金完全做到了,把庭审、庭外和前情三条线做了不落窠臼的精妙穿插,好几场平行剪辑戏的台词写得漂亮极了!编剧还有意弱化了最容易调动观众情绪的暴动戏,有意略去了当年请金斯伯格等名人出庭作证的噱头。可惜索金的导演功力还是欠火候,否则这片就是又一部精彩绝伦的《社交网络》!几位主演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开场几分钟就构建好了被主审的五位的人物弧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里朗斯扮演的辩护律师,预定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最后,与其拿本片反思遥远美国的当下,不妨反思邻近香港的当下。

17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太民主太理想太灯塔了

21分钟前
  • 鶩習
  • 推荐

索金大师不愧是大师,在两个小时的时长内讲述了美国六十年代民运错综复杂的权利与社会关系,通俗易懂丝毫不显臃肿,人物也富有个性,法庭戏也不枯燥,如果要挑缺点那就是这片太匠气了,太靠剧本了,少了些灵气。演员都是拿奖的种子选手,最后对暴乱的直面展现也是颇有趣味。这个片子很适合和今年维吉尼亚金拍的迈亚密一夜一起看,各个民运派系观点的冲撞以及民运所附带的责任,这两部片讲的都很有意思。

25分钟前
  • 吃货F
  • 力荐

一部分人看来这部电影揭露了美国之耻,但这部电影也同时揭示了美国何以为美国,美国何以伟大—蓬勃有力的公民社会,不同意见交锋牵扯,公民享有意见表达渠道,关键时刻可以仰赖的普通人的良知和正义。

26分钟前
  • 摩诃衍那提婆
  • 力荐

近年来左派电影的高峰,犀利、高密度、痛快。左派的理想情怀再显得何不食肉糜,至少也有其可爱之处。对Abbie这位言必称Cultural Revolutuon的哥们很感兴趣,在一个不可说的年份自杀了。唯一不美的是,最后对那句以血还血类似的话做了“非暴力”的解读,过于牵强,还是往后缩了。这里得引用教员名言:XX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XX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29分钟前
  • Kengeiek
  • 推荐

經歷過去兩年,戲中太多事彷如親眼見證,歷史如斯重演。「我從來沒有因為思想受過審判」,誠哉斯言

30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Do you have contempt for your government? (你是否蔑视你的政府)” - "It's nothing compared to the contempt my government has for me.(与我的政府对我的蔑视相比, 我的蔑视不值一提)”

31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通篇就讲了一件事儿————拿人当人。

33分钟前
  • Hornykid
  • 力荐

朋友,给我一点时间吧,这是我的思想,第一次接受审判。

35分钟前
  • 珍珠小馒头🍪
  • 力荐

索金的电影应该叫speech film:完全靠对话驱动、用对话衔接镜头、以对话为主要甚至唯一动作的电影。本片尤其明显的是一个场景常剪在人物一句话说到半截再由下个场景中的人物完成这个句子,用言语的对比、延伸和重复制造speech montage,而其余音效(杯子响、掌声、法槌、摔门声)都是不间断的台词间为数不多的标点。配乐则无足轻重,本片中只有类似警民冲突这种不以可辨识对话为核心的短暂场景中作为不易察觉的低音和声存在(《社交网络》就不会这样)。好在speech正是法庭的特征和公民不服从的内核,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影片最直观(闻)的戏剧冲突,所有情感调动也皆由与话语和话语权相关的剧情点燃起。缺点是本片成了大型mansplain六十年代精神现场,这种对speech的迷恋和索金所代表的白男局限进步政治简直一体两面。

37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Sorkin太匠氣.....編排得太精緻,blur掉了歷史的真實感.....而且我不喜歡把三觀糊在每個角落的電影

41分钟前
  • 豆丁
  • 还行

当警察微笑摘下警徽,我觉得这比任何恐怖片的镜头更加让人毛骨悚然

45分钟前
  • 红茶尼禄
  • 推荐

真·以电影为檄文

48分钟前
  • 路伽维加
  • 力荐

here are their names. 所有政权都怕名单

51分钟前
  • soyoungsogone
  • 力荐

人家的主旋律电影……结尾交待,霍夫曼法官在年度评级中,被78%的芝加哥庭审律师评为“不合格”!

54分钟前
  • 淡清的水桶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