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毕的故事

剧情片台湾1983

主演:崔福生,钮承泽,颜正国,禹黎朔,郑传文,卢迪,庹宗华,张纯芳

导演:陈坤厚

 剧照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2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3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4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5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6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3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4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5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6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7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8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9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00

详细剧情

  朱小凡见证了邻居男孩毕楚佳(伊绳祖、郑传文、钮承泽、庹宗华)的成长过程。  为了让小毕更好的成长,受骗怀孕又遭遗弃的毕妈妈(张纯芳)在他六岁时嫁给了从大陆到台的年近五十岁的公务员毕大顺(崔福生)。毕大顺对小毕视同己出,教他写字读书,准备把他培养成大学生。然而因为 被人看成“拖油瓶”,小毕与他的关系十分疏离,更不惜为了气他,做出偷漫画书、早恋、偷便当、和别人争强斗狠等举动。一件与钱有关的事,令毕大顺和小毕的关系降到最低点,毕妈妈在左右为难之际选择用极端方式激励小毕,让他看清更为丰硕的生命意义。

 长篇影评

 1 ) 离散家庭契约式重组,成长背后淡淡伤痛(浅析主题人物对比)

从林楚嘉到毕楚嘉,从捡贝壳到偷漫画店的书,从砸小金鱼到割同学的裤子。幼时的淘气顽劣,青春期的叛逆不羁。童年时期迷失去自我的身份认同,通过各种顽劣的方式,试图以男性的力量感来补偿父亲形象的感知。

成长是一场告别之旅。影片以邻居小女孩朱小凡的视点展开叙述。没有成人世界的世俗价值观,也没有骨感现实的社会道德关注。从孩童到青年,儿童视角将一场青春自传式的成长蜕变纯洁的讲述了出来。

主题1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阵痛,迷惘,挣扎,无奈,蜕变。成长这条路上,每个人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时间慢慢带来蜕变,也在蜕变中找到自我认同和价值。

主题2家庭教育对于人性教化有极大的作用。毕母走过弯路总担心小毕会吃亏,遇到错事总会严厉的惩戒他。而老毕作为小毕的继父总是隔着距离的关爱,宽松仁慈忍耐。其实两种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老毕从来没有对小毕说过一句重话动过一次手。即使再慈爱再宽容,这份爱还是有着距离感。

主题3毕母带着小毕改嫁,以实利性的目的考虑,希望有一个安稳的家。契约式的组建,名存实亡的爱情。而这也反映出当时大陆人涌入台湾,社会阶级发生变化,带给台湾人的社会焦虑。毕母和小毕依附于老毕的经济实力过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寄人篱下。暗暗象征着台湾多次被侵夺殖民地后,收归中国的一种寄人篱下有距离感的分寸和迷茫。如何界定台湾,何为台湾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身份焦虑。

小毕:是一个讲义气,重情义的青年。虽然淘气顽劣,但是内心善良。但对于“父亲”内心还是缺了一角。

毕母:没有给小毕一个爸爸,其实是内心的伤疤。她分寸守着礼节,礼貌克制,但是对待阿嘉却十分严厉。

老毕:朴实敦厚,宽容仁慈博爱。虽然阿嘉并非其亲生,依旧守着道德原则待其温厚,盼其成人。

与《阳光普照》对比:

1文章的讲述将关注点放在了大儿子毕楚嘉的身上,没有在儿子之间横向给予的爱进行比较。似乎新生的另外两个弟弟,也只是小毕的陪衬。毕竟这也是在叙述的毕楚嘉的成长经历。

2教育方式不同。相对于《阳光普照》中对儿子一味溺爱的母亲,对阿和无限的偏袒,而父亲对其存在的否认与《小毕的故事》大相径庭。毕母和小毕作为重组家庭,没有经济来源和实力,属于寄人篱下。毕母对小毕过分苛责,而毕大顺却宽容慈爱对小毕有距离的关爱。

相对来讲的家庭氛围,彼此沟通是比阴沉压抑,淡漠疏离的《阳光普照》好很多的。

3拉大了人物之间的年龄间隔,从毕大顺五十多岁的年纪和小毕与弟弟的年岁间隔,让他有一份承担责任的担当意识。而《阳光普照》中,阿和与阿豪之间的年岁相近,其实那种相对成熟下,对父母的爱的争夺是更加剧烈的。

 2 ) 苦涩与真实:1983年的台湾电影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avenderHJ(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729577593/

“我不懂得,为什么生活中的不愉快的琐琐碎碎,不管是忧愁的,痛苦的,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都是珍惜的,而且越远越近,越久了越真。”

《小毕的故事》不仅是台湾新电影的代表作,也是台湾乡土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关于乡土电影,恐怕要追溯到李行导演在1963年摄制的《街头巷尾》,他把台语片的乡土特色和本土特质带入国语片的创作之中,而乡土电影多改编自台湾乡土作家的小说,本片改编自朱天文的同名小说,在讲述台湾琐碎的生活片段中夹杂着对于大陆的回忆。影片整体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也夹着淡淡的乡愁,影片表面上虽然出现一种安逸的氛围,但是台湾当局对意识形态还是实施着严格的管控。导演陈坤厚和编剧侯孝贤、朱天文等人用波澜不惊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展现了八十年代的台湾社会。

同样是1983年,《小毕的故事》的创作及美学观念对台湾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深化了乡土电影在题材上的“本土化倾向”,在影像风格上也具有民族化的追求。影片获得当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陈坤厚)和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

影片更像是一部青春片,是由小毕成长的无数个片段组成的,通过朱小凡的叙述将无数生活片段串联起,通过一个邻居的视角来讲述小毕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以及小毕的生活状态,但影片不仅局限与第三人称的叙述,仍用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呈现小毕的成长过程。影片风格与《童年往事》相近,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影片大量使用硬切,大量出现的剪辑技巧只有相似性剪辑而已,简单,不炫技,正如影片将小毕的故事娓娓道来一般不动声色。

影片取景于台湾淡水,透过影片,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时代掠影。大陆人来到台湾成家立业,台语与国语的交织融合以及台湾社会变化的剪影。小毕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从原本的林楚嘉变成了毕楚嘉,从桀骜不驯逐渐懂得体谅父亲,影片体现了一种生命的内在流动,在不经意间在观众心中荡起涟漪,这种琐碎的片段,才是生活的本真。

结尾母亲的烧煤自杀成为影片的最高潮,观众可以从钮承泽稚嫩的脸上看到自责与悲愤,母亲一生都在为小毕操心,始终不相信小毕是一个坏孩子,母亲曾经的职业也好,过往也罢,在母亲抱起小毕飞奔出熊熊大火的时候,他就决定要听母亲一生,可正是因为小毕幼年的经历塑造出他隐忍、自尊心极强的性格。兄弟饭桶的两次“惹祸”侧面体现出小毕的性格,第一次是饭桶年少时偷书店的漫画拿去卖,是小毕帮忙扛的锅,面对母亲的棍棒他都不愿意说出实情,最后还是朱小凡道出实情;第二次是饭桶因为小毕的过失被小混混刺伤,小毕偷走了家里的一万元钱给饭桶买血输血,这一事件造成了父子间第一次强烈的冲突。作为继父,毕先生始终是尊重小毕,但就因为这一次的爆发,引发了母亲最后的自杀,也是让毕先生一生都自责不已的事情。

母亲和毕先生的关系始终像亲人,母亲对于毕先生更多是感恩,感谢他接纳曾为歌女的自己,接纳了自己的未婚生儿子小毕,毫无怨言的抚养小毕和两个孩子长大。小毕与父亲始终是沉默的,这段父子关系到影片结尾都没有出现大的转折,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可是处处能见真情,也正是那些生活片段,相处细节,透出淡淡的人情冷暖。但《小毕的故事》始终是抚慰人心,那个年代的台湾社会,远没有影片中这样平静,看完《小毕的故事》你并不会感叹它是一部安静的文艺片,而是在细节中体味到时代潮流的涌动和人生命的内在流动。

另外推荐《儿子的大玩偶》和《风柜来的人》

 3 ) 只爱当年年少

       这部小说没有我们常看到的那种单亲家庭的伦理关系的演变,继父虐待孩子,妻子夹在中间两面为难。老毕兑现了他结婚前的承诺,做了一个好父亲。这个家庭也是圆满美好的,那一个贴偏方,让行人念出来的过程无论在何时看来总是让我们不禁微笑,放学恶作剧去按响每家每户的门铃,这样的恶作剧无伤大雅,我们在今天看来也不禁微微一笑,我们曾经的青春年少啊。。。。这样的生活其实才是真实的。
    对于小毕的妈妈,我一直没有多大的好感,因为她让我感觉她是一个冷血的女人,就因为老毕的一句话,她可以去死,有人说她死了是为了唤醒儿子回归正路。可是我觉得这种想法更加的愚蠢,如果不是小毕天性并不是太坏,这样的极端的作法也许会把小毕送上另一条不归路呢?她死了,倒一了百了。可是两个尚且年幼的孩子呢?十年来不曾对他说过一句重话的老毕呢?她在那个家庭生活了十年,可是从未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人,更像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过客。我不喜欢这样的她。少年成长,因为不成熟,我们无论犯了多大的错似乎都有理由原谅,但是呢?母亲生命的代价对一个中学生来讲还是太沉重了。
    电影的前半部分显得非常的欢乐,无论是勾起我们同年回忆的各种熟悉的游戏与恶作剧,还是那个在我们今天看来显得有些幼稚可笑的贴红纸治弟弟的夜里好哭的举动,都让人忍不住开怀大笑。这样的青春年少,这的好怀念啊。。我们爱那段时光,只为当时的青春年少,做任何事情似乎都不需要理由,只因我们喜欢。我们只爱那会的青春年少,因为尚且稚嫩,所以大人的世界离我们好远,我们也无须理会。只爱那会的青春年少,只因为可以恣意欢笑,生活是纯洁的蓝或者是纯洁的绿。微笑而只是简单的欢乐,而不参杂任何的虚假。我们只爱那会的青春年少,因为泪水也掺杂着美好,失眠也只为简单的孩子的哭泣的干扰。我们只爱那会的青春年少,犯了错也只是需要你道歉就好。因为一切简单就好,所以我们爱那会的青春年少。  

 4 ) 小毕的故事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看前面部分时正打算感慨真是一部美好的电影,似乎世间所有真善美都蕴含在里面了。童年。蓝天。海滩。邻居家的女孩。背景音乐也超级棒,勾起了很多我童年的记忆。青春期部分也同样,特别能理解小毕在那个阶段做的所有事情,因自己在那个年龄阶段时也是那样,虽说我是女孩小毕是男孩。觉得剧中小毕唯一一句说重的伤害了他人的话就是“你有什么资格打我,你根本不是我爸爸。”可是当时看到这里,我却只有心酸,如果我是他,我也一定会说出这样一句伤人的话来。
剧中唯一不太喜欢的是她妈妈的性格,大概因为我也还是个孩子,一直讨厌一个大人把自己的人生悲剧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明白他们是爱孩子的,可是大概总忘不了自己的苦命,可是这会给一个孩子怎样的影响,也许他们没考虑过,而小毕和他妈妈,就像剧中借朱小凡之口说的那样“其实这世界上每一桩感情,不是千疮百孔,他是太要求全了,固而宁可玉碎。”
英文名《Growing Up》真是太简单明了,这就是小毕的成长啊,小毕的故事啊。小毕的成长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小毕的故事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纵使不然,至少,它是我的故事。

 5 ) 小毕的故乡

       九份与金瓜石地区虽风景绝佳,却总蒙着一层历史的滞重,但淡水不同,光名字就让人感觉它必是个清清淡淡的地方。这个位于宝岛最北端的港口小镇,1858年就开港通商,商旅往来,船舶出入,热闹一时,台北也因此开始繁华。而今褪尽了当年盛景,只是个看水、看山、看夕阳的滨海小镇,之于台北的意义有点类同于北戴河之于北京,是个周末约上三五好友的闲散去处。这样的地方自然不宜发生九份、金瓜石的那些颠沛传奇,而正正适合[小毕的故事]。
        
淡水河畔
    走出淡水宽敞漂亮的捷运站,天气略有些阴沉,微有小雨。台湾全岛都是湿润的海洋气候,且多少沾染点了日本那种有洁癖的脾性,所以任何地方都谢天谢地不会让人产生内地城市里常有的逼仄、浑浊感,但站在淡水捷运站门口,迎面吹来潮气很重的风,仍是一阵出奇的神清气爽,风吹来的方向,便是淡水河了。
    穿过略有些熙攘的中正路,走到河边,河面宽阔平缓,因为已经流经了小半个台湾、即将汇入太平洋而有了些浩淼的端倪。河中有渡船突突穿行,或者开往对岸的八里乡和观音山,或者前方不远处的渔人码头。岸旁系着几艘蓝色小舟,虽然比不上威尼斯的刚朵拉华贵,却是另一种自在的庶民气。几级窄窄的台阶把淡水河与河岸连接起来,中间用铁杆隔开,岸边是条宽宽的石板路,路的另一边挨着一家家店铺,卖纪念品或特色小吃。
    [小毕的故事]开始,淡水的沙滩上散落着赶海的人们,毕妈妈流着眼泪拉起小毕的手,走向故事的开始。那之后,妈妈嫁给了毕伯伯,小毕年龄渐长也愈发胡闹,或者在前面的沙滩上摆出从书店偷来的小人书,“一本三角,两本五角”出租;或者在前面的渡口那里与二年级的陈玉燕约会,对弟弟疏于照顾差点出事,在这淡水河边做尽了我们年幼时都会做的荒唐事。
    喧闹的纪念品和小吃店慢慢消失,石板路变窄,一边是河水,一边是屋舍,间中有不少小资情调浓郁的安静咖啡馆,而石板路的上方是遮天蔽日的榕树枝叶,红红的榕须触手可及。走在石板路上,真真了解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音乐人都把淡水写入了歌中,也生出一种为何此地非我家的矫情神伤,如同毕业于淡水淡江大学的朱天文在记述当年毕业游园会的《牧羊桥,再见》一文里写的:不管这小镇的斜阳照着堤边的渔船多好,细雨落在青石板路上多好,我都只是游子。难怪当年陈坤厚拍摄第一部电影[天凉好个秋]时,就安排了林凤娇和钟镇涛遇见在这榕树底下。
    再往前行,就能看到一排红色砖墙,沿砖墙往小巷里走入几步,掉转头,往淡水河方向看,不错,这正正就是小毕的家,两边为平房,巷口有一棵大树,巷子尽头就是淡水河。红色砖墙与电影中没有任何变化,小毕总是每每一听伙伴召唤,便扔下毛笔,从这里翻出院墙去胡闹,用自己过剩的青春,奔跑在这河边的巷弄里。那日清晨,差点被学校开除的小毕,还带着两个弟弟,在这巷口,对着淡水河练声:“立正、稍息。”毕伯伯从砖墙内探出半个身子,笑着教他要用丹田之气,那时一切都还完好,小毕的年少荒唐,还没灼伤自己善良却又脆弱的母亲。
    走近细看,20多年过去,墙内大树仍在,房屋也俱在。这所旧宅本是日据时期的高级警官宿舍,如电影中所展示的为木造黑瓦,内部构造就是普通的日式民宅。而今所见,外部已然翻新,顶上加盖了红色铁皮,门窗紧闭,屋主不在,无法得知屋子内部是否也同样换了人间,不知而今住着何人。走到正门前,见到连院门竟都仍是电影中那般鲜艳的朱红,上面贴着一副毛笔字写就的对联。不知家中是否同样住着个顽劣不堪又被逼着练毛笔字的小毕呢。

上学路上
    从小巷内走出,就到了中正路上。中正路为淡水的主要街道,但完全谈不上热闹甚至繁华,反而有些内地小乡镇的简陋感。不过内地总是把所有旧的一股脑儿推倒重建,中正路上却仍旧零星保留了不少旧的建筑,也有不少卖古董艺品的店铺,故而中正路又被称为淡水老街。就像中正路与马偕街交界处那座淡水礼拜堂,这座建于上世纪初的哥德式红砖建筑,至今仍完好地在接纳信徒的朝拜。
    淡水礼拜堂的隔壁是间小小的白色平房,门牌上书“沪尾偕医馆”,为最早来台湾传教的加拿大牧师马偕建于1882年,“沪尾”为淡水旧称,“偕”所指并非马偕牧师本人,而是另一位捐资建造这所医馆的马偕夫人,而今医院已改成了马偕纪念医院。就是在这所医院门前,小毕他们几个孩子围堵对手,范同却被对手用刀割破了肚皮,顽劣的代价瞬时以这样血淋淋的方式出现在小毕面前,小毕在医馆台阶下捂着范同的伤口,终于惊恐地哭喊起来。
    淡水为临海坡地,所有建筑均依山而建,沿着蜿蜒爬升的马偕路上行,路两旁是高高的墙壁,画满一幅幅关于淡水风景的涂鸦。这条路就是电影中小毕上学放学的坡路,有放学的小孩不肯好好走路,非要结伴从坡路上飞快跑下,噼里啪啦从我身边跑过,恍惚间好像看到的是小毕,披着妈妈送来的黄色雨衣,扮行侠仗义的青蜂侠往下飞跑,还不忘顺手偷按路边人家的门铃。
    循毕妈妈送小毕上学的路线前行,也就是沿马偕街一直往上走,穿过中山路,再到真理街,出现面前的就是始建于1924年的文化国小,也就是电影中小毕就读的学校。小学刚召开完运动会,大喇叭播送着一则则通知,门口放满了祝贺的花圈,家长们领着刚刚结束运动会的孩子纷纷走出校门。走进喧闹的校园,学校结构与电影中并无两样,门口一个大大的操场,操场后面是校舍,只是原本的平房校舍早已成了而今的三层楼房,小毕的教室也自然无处找寻。从文化国小出来,前方不远处便是周杰伦的母校“淡江中学”,这所出现在[不能说的·秘密]中的美丽校园果然美得让人惊诧,站在电影中曾出现过的八角塔前,恨不能长回去十岁,在这里的榕树下邂逅一个穿着校服的路小雨。
    来之前就听说淡水有家餐馆名为“小毕的故事”,由一栋老宿舍改建而成,内部装饰配合电影的场景布置成一间教室,书桌、黑板、风琴一应俱全,连菜单也做成小学课本的模样。本想去这家餐馆吃晚饭,给这一整天的淡水长征一个完美的收尾,却在中山路上兜兜转转找寻不见,问了无数人才得知餐馆已然搬走。不过来之前以为这等久远的文艺电影,二十几年过去,在这个小镇上应该无处寻踪了吧,却不想那段关于成长的旧事就好像是生生地在淡水河边长出来一般,角角落落都有当时的痕迹。让人忍不住猜测朱天文笔下的这段故事,是不是真的曾经在这里发生过,在淡水的街巷间与我擦身而过的,有没有而今算来已经年届不惑的小毕?

原文刊于《看电影·午夜场》

 6 ) 邻家男孩的成长故事,真实、挚朴!

没有起伏的故事情节,只是被真实,平淡的生活情景吸引着,当然画外音很重要,小毕的同学,一个女声,细细的讲述着她眼中的故事,看毕我不禁开始回忆着小时自己的或同学的小故事。。。。。。

 短评

读起《小毕的故事》总会令人产生出一种陌生的疏离感,这是因为作者把人的生命体验搁置在了第三视角里来观察。朱天文估计想要观众看到台湾新一代年轻人于一夜之间翻天覆地的变化,故而在纤弱的旁白中我们感受最强烈的就是物理时间的流逝。但这种轻描淡写的文字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史来说终究是太过潦草些。

7分钟前
  • Muto
  • 还行

为何调皮的弹弓会变成冰冷的刀刃?为何平淡如水最终会选择深海长眠?生活不应该是低头顺从,也不应该是摇头违逆,可谁又知道生活应该怎么过?生活这条河谁又不是摸着石头在过。愈远了愈近,愈久了愈真,生活的面貌本不是短时期能看清的,就像我们谁也不会料到毕楚佳会从钮承泽长成了庹宗华的模样。

11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10.08@沪宁高铁 “愈远愈近,愈久愈真。” 贵在朴素清淡的调子里、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的人情味与童真心。朱天文的眷村故事另一则,由钮承泽到庹宗华的童年与青春。妈妈张纯芳好美好美。(最近看了不少饱受过誉的鸡肋片,找老片子调剂一下胃口。

12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我想我很多年后都不会忘记,有一个深夜为了一个男孩的成长,哭到吵醒了室友。我们都长大了啊,始终是长大了啊,没有神力,千疮百孔的长大。我也曾是纽承泽,不晓得有没有一天能长成庹宗华。

13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钮承泽也太老成罢了,16岁就长成这样。

17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有些艺术作品就宛若一座阻拦后人的大山,他们的能量太过强大,以致使人望而生畏,渐生怯意,卡尔维诺的小说、黑泽明的电影、朱天文的剧本皆是如此。ps:有关我们一代童年的电影,大陆的场景架设都是虚空的,是富豪的,而那些真正的童年情怀在底层,在贫穷与理想之间,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大陆文化断了根

21分钟前
  • 乔大路
  • 力荐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段平凡的史诗。多年前就读了朱天文的原著短篇,相比之下电影要丰富很多,台湾老电影那份质朴恬淡也渐行渐远了。

23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青葱岁月长大成人

27分钟前
  • 黄无苏
  • 推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vVP8IYtpGk&feature=related

31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毕妈妈的一生是只有毕伯伯的。其实,这世上的哪一桩情感不是千疮百孔?她是太要求全,故而宁可至碎。故事很短,生命很长。只有一直走下去才会明了未来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副模样。

35分钟前
  • 荒人
  • 力荐

已下 真像主讲paolo说的那样,这更多是一部家庭片,反映时代反映关系反映极端又普世的一种状态~很有意思的故事,很多巧妙的细节。后来听了大家的讨论,明白原来跟原著小说相差很远,从意境到人物甚至叙事方式都完全成了另一个东西,但对我这样没看过原著的人并不妨碍。自杀后电风扇那段很震哦!

40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有些时候幸福太轻易的破碎,令人猝不及防,心口闷闷的疼。一个不多求、勤勤勉勉、一心为家的母亲,她的温顺与体贴便足以令人感动。人会有自己曾经的桀骜不驯,在人生的某一刻,会出现那么一个令自己彻底转变的契机。过去,就让它过去,会有那么一个崭新的未来,带着对逝去的思念,也带着对未来的期望。

4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当陈坤厚+侯孝贤的组合引入一位女作家朱天文后,立刻呈现出与之前的作品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大陆老兵和台湾少妻的故事在当年的台湾社会多有真人原型,不过此片还是将重点放在孩童的成长上。李宗盛的配乐非常好听。纽承泽长大以后居然变成庹宗华,哈哈一定是基因突变了吧~长大后的朱小凡好美!

46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力荐

三半。美术和摄影很稳。说是小毕的故事,但是不少篇幅在妈妈身上,而画外音视点又是邻居小凡。“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桀骜不驯的小刺儿头长成钮承泽我是有点难过的,再长成了庹宗华我是不信的。童年生活处我想这个家庭不要发生什么不幸就好了——怎么可能这么便宜。妈妈的旧友真好,感觉每家都会有这么一个热热辣辣风风火火的阿姨,但是这样的女性不会是苦情戏的主角。工厂女工的不伦恋暗合四小龙工业发展背景,时代灰姑娘。台词真是句句到点,老毕哭“冤枉”(好演员),待她如女儿,可知相敬如宾下的寄人篱下。“其实这世界上的哪一桩情感不是千疮百孔,她是太要求全了,故而宁可玉碎”。

50分钟前
  • 山下猫
  • 推荐

淡淡的叙述,没有波澜壮阔,连自杀都拍的轻巧,但在此之下的积淀却是相当厚重;成长便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中伴着若干一蹴而就的瞬间。就是不太喜欢旁白。

5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7/10。台湾电影摆脱不了本土与外省的纠结,小毕、母亲和老毕在婚后的生活关系客套始终无法靠近,母亲的谨小慎微代表了国民党统治下本省人小心翼翼的写照,官方身份的老毕对母子的宽容与博爱无法解除压抑关系,小毕则是国语教育下桀骜不驯的新生代,当最后老毕气得叫小毕找他的亲爹跪,彻底撞击了母亲土生土长却沦为寄居者的自卑心态,选择了自杀。朱天文的散文式剧本像是捡拾成长记忆的碎片,片段堆叠漫无目的又和主题有某种微妙的联系,这也促成了风平浪静的镜头不时随着人物做缓慢移动,主体是小毕经历的台湾时代变迁,却是以观察者小帆这种被边缘化的女性视角叙述,小毕和小帆的情感种子没有发芽,但没有停止后者对他的默默关注,可惜相比文字间接的描写,电影的直观叙述难以获得时间静静流淌的无穷韵味。

6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八星八箭。太真实太生活了,很多场景和我的童年场景有所重合,比如在学校倒垃圾,统一蒸饭,比如租书(长大以后开租书店的理想就这么破灭了)。另外,钮承泽长大以后能长成庹宗华?这是在韩国当的飞行员?另另,导演居然是陈坤厚,我一直以为是侯孝贤呢,无知了。

1小时前
  • 溯夜
  • 力荐

“在当时,我不懂得为什么生活里的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惜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尤其是前半部分的少年小毕,做的很多事都似曾相识,如乘时光机器回到童年,这种感觉真的很奇特。又是一部回忆与乡愁的电影。开启5月的侯孝贤时代吧。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故事比较简单,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了一个“爸爸”后的生活,表面上融洽的情景似乎预示了妈妈自杀的悲剧。

1小时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