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波将金号1925

战争片其它1925

主演:亚历山大·安东诺夫,弗拉迪米尔·巴斯基,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夫

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

播放地址

 剧照

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1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2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3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4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5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6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13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14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15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16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17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18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19战舰波将金号192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0:19

详细剧情

  影片发生在1905年,一艘名为波将金号的战舰上,原本这是一艘沙皇海军的骄傲,可是因为连续数月的伙食太差,导致了一场哗变。沙皇海军波将金号战舰上,水兵的生活环境非常差,受着非人的待遇。一连数月,水兵的伙食很差,供应的牛肉甚至长满了蛆,引起了战舰上水兵们的极度不满。部分水兵策动起义,却受到了军官的镇压。指挥官下令枪杀叛乱者,但是由于起义之火在众人心中燃烧。行刑队拒绝开枪,起义者们拿起武器将军官丢入大海。波将金号被起义者们夺取,并驶入敖德萨石阶进行补给。敖德萨的群众对水兵们的遭遇非常同情,义愤填膺,纷纷声援起义的水兵。而群众的声援却遭致沙皇军队的镇压,一场血腥的屠杀就此展开……

 长篇影评

 1 ) 一些感想,电影语言和逻辑和智商

看了完整一遍《战舰波将金号》。把自己的感想,对照影评,竟然有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著名的三个石狮子,因其表情慵懒,结果被我看成了象征反动派的软弱无力。还有就是没看出沸腾的水表现什么。
但是其中敖德萨阶梯要仔细再看许多遍的,做教科书很合适。
感想就是:

如果剪辑的时候,让观众分心去想了“导演这里是要告诉我们,群众的愤怒就像这水一样”那一定是不成功的。

电影语言的诀窍,在于它会以镜头语言将一种不同寻常的影响力影响你的非逻辑潜意识区域(有的人说这就是感情区域),因为你的逻辑智商在那块是不起作用的。如果某个电影片段,影响到你的逻辑区域,那么你的智商就会出现防御反应。

没有人的“智商”(让我们把它当主体来看)愿意别人的“智商”凌驾于自己之上。
自己的启示就是,如果电影里面,在情绪不到的时候,加入导演自己希望让观众产生逻辑性联想的暗示,比如“一片血在地面上,我要用他来表现绝望(但是之前的镜头并没有让观众处于绝望这样的情绪中……结果会怎样?观众会觉得莫名奇妙……)”。感觉粗浅的电影符号论是一种误人子弟。

要给观众暗示的时候,要小心用镜头把观众带入理性思考的区域,这已经是一层小心了。如果还要指望观众用“理性思考”来对待你的镜头,并且以此方式来认同你的道理,则是徒劳的。用暗示,而不是告诉。

下面这句话,就是我的个人观点:不要让观众觉得在看“电影”,让他经历时空,而尽量不要让他们察觉到表现形式。否则片子就丧失了一般娱乐性,而变成了格式本身的变化和摆弄(这句话不带贬义,因为不得不承认,人类中有许多人喜欢这样。这并没有错。比如魔方就是格式玩具。只是与大众娱乐性矛盾,这里一般指的是许多不懂电影的大众。)

 2 ) 曾经的雕刻时光

爱森斯坦作为电影奠基人之一,他的奥萨的阶梯也永久雕刻了时光……电影本身是为了几年俄国十月革命,充斥的自然是极左的意识形态,这与我国建国初期的作品相仿,相比早期左翼电影更为凸显口号和仪式……爱森斯坦为我们诠释了蒙太奇,这个今天司空见惯的电影技法,是因爱森斯坦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剪辑,而是将与电影本身不相关的事物剪辑其中,阐释更多意涵,生蛆的肉象征着腐朽的政权,奥萨德阶梯一段将剧情推向高潮,以及之后的石狮子表征着人民的觉醒,这些作者的用意经过观众的解读,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与中国的早期默片相比,爱森斯坦更懂得运用音乐配合剧情,跌宕起伏,丝毫不差,而同期的中国电影音乐只是用来搭配,以免乏味,几乎没有实际效果,爱森斯坦对音乐的拿捏恰到好处,整部电影的基调只是一首音乐,却被安排的错落有致……对于经典,只有敬畏,电影还有一个环节引发深思,一反常态,号召革命的主人公很快便宣告死亡,这与意识形态倡导英雄的宣传片是悖逆的,而导演的意味是,一个英雄倒下去,这是革命的代价,唤起的却是人民的觉醒,因此,这部电影更多的是歌颂人民,而不是个人,这也是在倡导个人崇拜的苏联的导演的坚持……苏联时期,苏联的电影一度辉煌,和法国为核心的欧洲电影平分秋色,然而随着好莱坞的侵袭,随着苏联的解体,可以告慰的,也只是曾经的雕刻时光……

 3 ) 享受你的症候

在貴瓣經常看到有些人說:我很支持工人抗爭,但是(!),我不接受大敘事(集體行動)。這種警惕很重要,因為他們發現自己和工人不一樣,這會指向兩點:1.我不屬於他們的集體,但是理應支持和幫助,也避免被某些人騎劫;2.他們就像非人一般,就是腐肉上的蛆蟲,這些不體面者隨時會侵襲我的生活,所以我警惕(以此保衛我們的生活)。

症候是什麼?我不知道喎

愛森斯坦的蒙太奇早以回應何解抗爭者是症候(不是某些人的自以為是,而是他們在社會上就以症候出現),並且這種症候如何呈現——鏡頭在腐肉上的蛆蟲和飽受折磨的水兵來回切換,這是相似的——他們住在船艙,吃爛肉,還受軍官的頤指氣使。更重要的是,水兵支撐戰艦(社會)運作,軍艦官員的耀武揚威正是以這些勞碌者為基礎,所以,我們這裡的症候既是指水兵們不體面,更是指出這些不體面者是根基——這一未被符號化的實在正是真理本身,這一硬核始終像骨頭一樣構成了社會,但是它不顯現——一旦顯現就是殺戮本身——即象徵秩序的破裂以及再符號化(水兵沒收官員權力,以及沙俄的軍隊鎮壓和起義兵的反鎮壓),但是這仍然是存在症候的。 所以,這裡不是去除症候——分析者的症候不一定要解除,本身也沒有能完全解除的症候。甚至我們應該說,水兵以及其他受壓迫者就是症候本身——享受症候恰好是享受他們自己,也就是推翻沙皇專制。這恰恰不應講什麼“道德主體”,(看上面的圖片)因為道德主體就是沙皇(大他者的化身),這說到底是維護秩序的,而任何起義都會指向大他者不存在,換言之,士兵是主體性(主體所依,詳情見//www.douban.com/note/760294516/),也是未來主體的呼喚——這個主體不是無所不能,而是無能為力的,因此走向一個接著一個的連結網絡(如能指鏈一般)。 如果到了起義,即 A overthrow B 的時候還要講什麼道德秩序,那就會變成普京“指導”的《救國同盟》的鬧劇:一群旨在革命的十二月黨人被拍成了強迫症般(死諫以示忠心)的保皇黨人,那談什麼革命啊?蘇聯一直被示為極權的代表,但是仍然能拍出如此巨作,現在哪個國家敢拍這種內容?《救國同盟》這種爛片不應該自慚形穢嗎? 這種意識形態把戲有待揭穿:革命導致極權,所以我們面對資本主義製造的體制(另一種極權),那就不要革命,要過家家式的搞愛與和平,要維護私產(症候般的無產者是有產者的私產),這都是現在的主人能指,最終變成無窮無盡的倒錯機制——只有象徵界,沒有實在界,在能指遊戲(如所謂的多元主義)裏面來回切換,可以去除症候地享樂(正常人)。 這種痴心妄想就是最為正常的狀態,正如正常國家以例外維持,既然如此,那麼例外狀態就一定會到來——要麼克瑞翁(國家),要麼安提戈涅(革命,症候的非人大反攻),這兩者都製造恐怖,但是後者的風險無非是自由的代價——風險社會給我們的啟示,應該是因為自由,才有風險,不能為了避險而放棄自由。

 4 ) 电影笔记010:战舰波将金号

叙事:
战舰上的底层士兵与高层军官就腐肉问题争执升级,舰长决定处死反抗的士兵引起叛乱(起义),底层士兵起义成功占领战舰但领头士兵牺牲。牺牲者的尸体放置在岸边,城市群众前来瞻仰并决定反抗。他们给战舰上的士兵送食物,在台阶处遭到官方镇压,战舰炮轰了官方指挥部。战舰决定给前来的舰队迎头痛击,接近后一边准备战斗一边向舰队的士兵发旗语信号请求加入一起起义,最后一弹未发舰队士兵们也起义成功胜利会师。

镜头语言:
1.运用剪辑对时间的处理,放大延长行为动作或事件,达到强调突出和镜头冲击感染力。如14分处的摔盘子和吹号,摔和吹的动作多机位景别的镜头使用和剪辑,最后战斗准备那段。
2.运用剪辑对运动的处理,分解拆分重组事件运动中的各元素,制造加强节奏冲突(关系)和气氛。如奥德萨阶梯:帆船驶向战舰->战舰上的士兵迎接帆船->双方的会合->远处阶梯上挥手的群众,运动的方向,运动连接的两个空间(帆船的运动连接阶梯和战舰的人们);台阶处的镇压中,(官兵的步伐<—>群众的逃散)->抱孩子的妇女与官兵的同画->(滚下的婴儿车<—>倒地惊恐屠杀受伤的特写),把事件运动中对立双方的要素(官兵的步伐,枪)代表人物(抱孩子的妇女,带眼镜的女人,婴儿车)提取交叉剪辑。
3.寓意(符号)镜头丰富,开场的海浪拍岸,多次特写煮沸的汤,晃动的放汤盆的吊架,吊着的眼镜,牺牲者手中的蜡烛,被炮轰的石狮子,转动的轴承等等,用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来表现气氛或寓意。
4.最后一个镜头,仰拍的驶来的船头,力量的碾压感。

 5 ) 战舰波将金号

3.30看了在电影史中占有重要教科书般里程碑式意义的《战舰波将金号》,是著名的俄国(苏联)电影大师、蒙太奇发明者、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的作品。只要是学电影的同学肯定都听说过的大人物…我国早期引进的电影理论基本就是爱森斯坦的苏联电影理论。作为一个蒙太奇狂人…《战舰波将金号》中充满了蒙太奇,完全依赖剪辑完成整个故事的叙述,而高速的剪辑带来了紧张急促、激情澎湃的效果。
电影一共分为五章,整部片子不过70分钟,但紧凑激烈的节奏让人感觉好像看了有两个小时之久,在短时间内接收了大量的信息。
在一部20年代的黑白片里面出现红色真是太扎眼了,爱森斯坦利用了逐帧上色的方式着色。影片鼓励人们反抗沙俄的残暴统治,融入了大量意识形态在其中,加上雄浑磅礴的配乐与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系列推翻暴政捍卫权利的启蒙特别适合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宣传,看见一片黑白灰中冉冉飘扬的红旗很难不被触动到。共产主义万岁~~~\(≧▽≦)/~
印象最深刻当属第四章《敖德萨阶梯》,沙俄对人民在敖德萨阶梯上的屠杀场面冲击力极大。这一段的蒙太奇使用的简直出神入化!查了一下“在六分钟内出现了一百五十多组不到三秒的短镜头”不过这种高速镜头没办法用截图表现出来…其中印象深刻的当属沙俄军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举着铳枪残酷无情地向在阶梯上四散奔逃的群众开枪,长长的阶梯上横躺着新的尸体。一个孩子中弹与母亲分散了,当母亲回过神来孩子又不断地被惊恐的人群踩踏,悲痛欲绝的母亲抱着孩子逆着人潮逼近军队然后中枪倒地。这激起了那些本来已经躲起来的老年人的悲愤之情,他们从暗处站了出来,当然面临的仍然是飞来的子弹。另一位母亲惊慌之中腹部中弹,她那仍在襁褓中的孩子躺在婴儿车里向下跌去,这里的音乐和镜头的切换激烈异常,随着婴儿车的滑下浮现人们一张张担惊受怕的脸(尤其是一位中老年妇女的脸)最后她的眼睛也中弹了。用文字实在很难形容这一段的精彩,非得看影像不可。五章内这一章留下的印象实在是深刻。
最后说一下影片内的象征蒙太奇,在人们反抗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组雄狮由沉睡转向怒号的蒙太奇,简简单单三张图就拥有了极大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什么不言自明。而且一时间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刺激,因为这本是与前后完全不相关的三张图片,通过人脑的逻辑将之联系起来,真是有趣不是吗w本片没有过多的运用象征蒙太奇,所以这单独的一处自然会留下较深印象。而我国受此影响,后来的电影内大大增加了象征蒙太奇的使用。

 6 ) 用蒙太奇说谎

《战舰波将金》
  去他妈,啥也别说了,蒙太奇太有煽动性了,特别是甲板毙人和奥德萨阶梯两段。所以凡是要观众放低智力跟着狂欢的,一定要发展蒙太奇,今天的好莱坞也是一样的。而像反蒙太奇的塔可夫斯基,一心发展长镜头,于是就被体制不容,只好远走异国。原理就在这儿
  如三个睡着、醒着、跃起的石狮暗示了“人民”的反击,电影充满类似的煽动。“奥德萨阶梯”本就是一个谎言,然后再用蒙太奇把这谎言放大一万倍,本质上就是这样。结尾更是天大的笑话:黑海舰队加入了波将金的起义。事实却是波将金号在武力下挂白旗投降了
  另外,我一直很奇怪,俄国的政治和霸权要多丑陋有多丑陋,但他们的知识分子要多可敬就有多可敬。一直不明白为什么?

 短评

快速凌厉杂耍般的蒙太奇剪辑,敖德萨阶梯混乱紧张,群众场面的娴熟调度,长镜头俯拍,为了一勺罗宋汤,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4分钟前
  • 戛剑生
  • 力荐

整个片子好像就没有一个镜头是超过一分钟的,他累不累啊,不过敖德萨阶梯那段快慢结合确实比较丰富

9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一个说明editing和montage区别、说明只有组合镜头才能传达状态的绝佳例子,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直给的方式,使要表达的内容很精准。情绪的渲染跟剪辑节奏跟配乐紧密地黏在一起,无可挑剔。桥上的马太震撼了。

14分钟前
  • 迟到王
  • 力荐

爱森斯坦开创了区别于美式剪辑的苏式蒙太奇,速度更快更凌厉,远中近景包括刁钻角度频繁切换,各种局部特写大特写使用得更大胆,效果就是更有压迫性更有冲击力更有煽动性,绝对适合进行社会主义国家文艺作品的洗脑功效。第二幕结尾第三幕开头,节奏突然放缓开始抒情渲染,与敖德萨阶梯一静一动相映生辉

19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不愧是经典,感染力够强!敖德萨阶梯一段是爱森斯坦“冲撞蒙太奇”理论绝佳的诠释,150多个短镜头起到时间扩展作用,震撼人心,在景别、机位、被摄物上作出对比鲜明的快速切换,睡狮-蹲狮-跃狮的隐喻蒙太奇魅力十足。剧作结构是经典五幕剧,纵深感强烈的构图、配乐、节奏、红旗都是亮点。(9.0/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有人说他是为了一碗汤而死的,可当人民振臂高呼的时候,我明白了那不只是一碗汤,那是两碗汤三碗汤乃至千千万万碗汤。剪辑相当之凛冽炫酷,基本上每秒都有新镜头,在固定机位大行其道的黑白电影时期,这种多机位+剪辑出来的效果可以说是相当显眼。至于敖德萨阶梯,我还真没想到这居然是完整的一章,而且规模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即使搁今天也是颇为牛逼的场面,更不要说它本身就是开山鼻祖了。

25分钟前
  • tangerine
  • 推荐

只凭技术就可以载入影史咯,怎么不评一评阶级仇恨比海深

30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音乐代替人物说话。将多机位拍摄到的同一动作剪接在一起表达愤怒(第一章末摔盘子)。第二章混乱场面的处理气势恢宏(联想蒙太奇、平行剪辑)第三章,拳头(握拳的动作分解剪辑)、愤怒的演讲时人物的动作与音乐配合像舞蹈。第四章,奥德萨阶梯(电影时间的拉长)。

35分钟前
  • mOco
  • 力荐

电影题材和美学方法的结合,在这个电影里绝非是什么偶然。并不存在什么政治的蒙太奇。因为除却本能,蒙太奇就是,也只可能是政治。

39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教科书片。有专门长评论不多做一句话评论。

42分钟前
  • 木鱼水心
  • 还行

私影史默片最佳易手,也是我的第一部爱森斯坦&政治电影Top 5。算上没喊出来的,平均三分钟震撼到爆一次粗吧,在几乎所有主义之间自在穿梭,把人类近十年拍的电影合起来也干不过这片的建设性。只学“制度”不学艺术:中影史113年,此片面世93年,而这种电影我们到现在一部也没拍过。无论形态还是形式。

44分钟前
  • Ocap
  • 力荐

蒙太奇的力量!接近100年后的今天爱森斯坦超前又永不过时的剪辑手法还在无数的电影里沿用

4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蓝光重刷。延续了《罢工》的章节叙事,五个章节是水手掀桌子,甲板大暴动,革命喜讯传,血染敖德萨,海军大联欢。水手们的暴动行为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和纲领,获得群众支持、炮打总部为群众复仇、最后消弭海战,都建立在片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朴素团结信念上,这种遭受不公,继而群起反抗的立场,突出了革命的自发性与难以抑制。技巧上最突出的还是剪辑了,二十来岁的爱森斯坦本身是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的一份子,他近乎胡乱的实验手里的胶片素材,比如一个群众握紧了拳头的镜头,中间插了好几个路人激愤的面容,他这种非线性的情绪剪辑,放在这个革命题材里,多少渲染出了暴烈、躁动的情绪体验。可有时也完全是瞎弄,比如搬运帆布那里,插入了好几次一个士兵向后看的视线,但这个士兵的位置根本不可能在帆布的斜上方,这种重复兼无厘头的镜头不少

4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牛逼的不只是蒙太奇,还有极具压迫性的运动镜头和构图;另外,觉得政宣片还是用默片拍好,口号式的呼号减到最少,全靠影像去煽动。

5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技術毫無挑剔之處,至於劇情……大家都明白……

54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一锅罗宋汤引发的革命,舌尖还是关乎民生啊。反抗的人群被血腥的镇压,婴儿车与侩子手交叠的蒙太奇太棒了!故事性不太强,有些地方冗长,老柴的《一八一二序曲》配合的很好。随着鼓点的逼近把故事推到了高潮,战争一触即发,又是一组特别棒的蒙太奇!1925年拍出这样大场面,历史题材这个着手点很不错!

56分钟前
  • 李哥
  • 力荐

到今天才看这部影史教科书,真是抱歉啊!但真的是不好看啊!

58分钟前
  • 朱熠
  • 还行

苏联蒙太奇电影最佳典型,后来所有的红色电影都可见这里面的手法。这片子号召水手和普罗大众的罢工、反抗和起义,一边是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奥德萨阶梯的无情镇压,一组极其迅速凌厉的杂耍蒙太奇,加上极其震撼的配乐,无疑极具煽动性,镜头一接就是左派视角下被剥削被压迫的底层劳工的艰辛、不满和体现的悲悯,浩浩荡荡的群众游行和奔波俞急的战舰象征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如历史潮流一般将不可避免走向灭亡。消灭专制、阶级斗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现在看来何其讽刺!蒙太奇理论在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前苏联发扬光大,虽然是出于党国宣传的目的,真正意义上也扩充了在上世纪初电影这种刚出现不久的艺术形式的叙事功能,使得影像在剪辑之间具备了无限的叙事可能。8.8

6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9/10。开场岸边愤怒的海浪和波将金号威武的黑烟、仰拍支持革命的两位水手和吊床横七竖八中穿梭的军官,愤怒与威武、光与影的对比划分了两大阵营。拒食罗宋汤一幕,阴影中军官看了一眼身处光亮的水手,随后急促的号声和水手飞奔到甲板上集合的运动一组交替镜头,蕴含了理性的愤怒,把违纪士兵蒙着枪毙的白色帆布犹如裹尸布,炮台的全景、手敲十字架、军官脸的特写结合手摸军刀,突显节奏,表现旧势力的黑暗。哀悼水手的抗议集会场景,从灰色帆影转向临时帐篷,把海水化为眼泪,由尸体旁的烛火联系象征愤怒的红旗,将情绪性渗透进风景中。人民送食物的小船驶向舰艇,沙皇军队排列整齐、从上至下地屠杀慌乱的群众,造反的战舰互相招手致意,几个视觉高潮从数量的多与少、直线与弧线的构图布局和挥手的位置变换,造就如诗般各种形象重复、变奏的音乐性结构。

1小时前
  • 火娃
  • 力荐

共产主义的童话,可是不得不承认很有镜头感很有煽动力。情节的择选和镜头的转移都有一种深受绘画影响的古典美。

1小时前
  • 玑衡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