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牛郎

剧情片美国1969

主演:强·沃特,达斯汀·霍夫曼,西尔维娅·迈尔斯,约翰·麦盖沃,布伦达·瓦卡罗,巴纳德·休斯,鲁斯·怀特,詹妮弗·绍特,吉尔曼·兰金,琳达·戴维斯

导演:约翰·施莱辛格

播放地址

 剧照

午夜牛郎 剧照 NO.1午夜牛郎 剧照 NO.2午夜牛郎 剧照 NO.3午夜牛郎 剧照 NO.4午夜牛郎 剧照 NO.5午夜牛郎 剧照 NO.6午夜牛郎 剧照 NO.13午夜牛郎 剧照 NO.14午夜牛郎 剧照 NO.15午夜牛郎 剧照 NO.16午夜牛郎 剧照 NO.17午夜牛郎 剧照 NO.18午夜牛郎 剧照 NO.19午夜牛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3

详细剧情

  生活清贫的牛仔乔恩(乔恩·沃伊特 Jon Voight 饰)从老家来到纽约讨生活,他自认为风流倜傥,因此想在纽约当个男妓混口饭吃。当他第一天来到纽约时,就在大街上勾搭女人。不料,人地生疏的他生意不成反而亏了20块钱。沮丧不已的乔恩遇到了专靠骗点小钱为生的里佐(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饰),里佐骗乔恩说他认识一个男妓集团的首脑,但要收20元作为中介费。最后里佐只是把乔恩介绍给了一个同性恋的皮条客,愤怒不已的乔恩随后找到了里佐。里佐收留了无家可归的乔恩,两人渐渐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 寒冷的纽约冬天,两人过的十分辛酸,以至于衣食无着,里佐也没有钱买药治病  里佐向往着迈阿密的生活,他邀请乔恩和他一起到迈阿密去闯世界。生活无着的两人这晚来到一家地下酒吧去碰运气,当乔恩终于搞到一单生意后,体力不支的里佐摔下了楼梯。奄奄一息的里佐此时最记挂的仍是迈阿密家乡的阳光,乔为了完成朋友的愿望,开始铤而走险。

 长篇影评

 1 ) 《Midnight Cowboy[午夜牛郎]》如果不够坏,那就做个好人

http://axinlove.com/2011/06/midnight-cowboy/

《Midnight Cowboy[午夜牛郎]》如果不够坏,那就做个好人
by @xinl.ve 110613

Movie Rating:Bravo!
Jon Voight[乔恩·沃伊特]和Dustin Hoffman[达斯汀·霍夫曼]两人凭借在《Midnight Cowboy[午夜牛郎]》的表演,同时获得第42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最终捧得小金人的是John Waynn,在《True Grit[大地惊雷]》中他出演Rooster Cogburn,2010年上演了由Jeff Bridges出演的重拍片。两部电影之间的关系,可能不需要六部电影。

要在电影上表现同性恋和污秽肮脏的纽约地下世界,当时的一线男星看过剧本后,表示了拒绝。John Schlesinger挑中Dustin Hoffman出演Ratso时,Dustin Hoffman还只是舞台剧的演员之一。穷困潦倒的Dustin Hoffman正如莎士比亚一样在戏剧圈中混饭吃,出演《The Graduate[毕业生]》一炮而红,是在这之后的事情。即便是因为《The Graduate》获得了一定的名声,要获得John Schlesinger认可的Dusting Hoffman不得不伪装成个流浪汉取与导演碰面,让对方了解他愿意做的牺牲和能够达到的表演程度。至于Jon Voight,他先于Dusting Hoffman出现在电影圈。自《The Graduate》以后,两人的境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Jon Voight比Dusting Hoffman要更为紧张而迫切地希望得到Joe Buck的角色,因为他那时的境况已经的确和Joe Buck没有什么两样。

第一部涉及到同性恋的影片,第一部X级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几年后取消了本片的X级分级,那时分级制度出现不满一年),《Midnight Cowboy》真正成为一部划时代的影片。以前的电影是纯粹的“艺术”,之后的电影成为了“社会”作品。John Schlesinger自己表示再拿着类似本片的剧本,会直接被电影公司扫地出门,因为他自己也知道同性恋和底层人物的题材在当下已经不再令人惊奇。

关于本片的8g还有诸如Dusting Hoffman追问导演为什么不结婚(Schlesinger是gay);Ratso对一辆要撞上他的汽车嚷嚷“I’m walkin’heah!”的场景是他们在纽约大街上偷拍的;Tiffany店前的仆街(见图)的场景,非植入广告,是Schlesinger将他在其它地方看到的画面搬上了银幕。



牛仔变牛郎,电影多了Joe Buck在纽约试图从事的职业的粉色味道。牛仔帽下穿着带有流苏的牛仔服,格格不入地走在时髦的纽约街道,一张张风情画里,牛仔Joe Buck的摸样突兀在色声光影的大都市。抬头仰望着穿行在高楼之间的阳光,用于表现新人来到一个城市时具有的希望,本片没有。除了Joe Buck冒失地搭讪之外,他与城市的第一次交流是蹲下来与宠物狗打照呼。电影还好没有更为直白地把拿到Joe Buck20美金车钱之后Cass的嘴脸呈现。虽然她流着眼泪哀怨地表示着她和Joe Buck发生关系是“郎情妾意”,但她放荡风骚边打电话边与Joe Buck调情的举动,宣布着欺骗和谎言对她如呼吸般自然,自然她的眼泪和辩解,用以骗取土老帽的20刀的伎俩都属于有买有赠的范畴。

前往迈阿密的大巴,Ratso没有坚持到终点。司机发现了死亡,找了个理由继续开车,因为很快就会到达目的地。发现异常的乘客转过头来看坐在最后一排的二人。从场面调度而言,仿佛是Joe Buck怕乘客看出Ratso已经死去,而用手将Ratso搂在怀中。“He knew this wasn’t doing Ratso any good. It was for himself. Because he was scared now, scared to death.”时代周刊的《Midnight Cowboy》书评如是道。看不见的情感,需要闭上眼睛用心体会。

与之类似的表象是Joe Buck的一路走来。包括Ratso在内,生活是一再的欺骗了这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因为他不怀好意地前往纽约,因为他想要仅仅依赖天赋的本钱,因为他想要不劳而获,因为他粗鄙笨拙厚颜,在情爱方面没有尊严,如刻薄的美国影评人所说的那样,Joe Buck,“Too gentle to take revenge, too stupid to see what is coming。”这样一个乡巴佬被伪善浮华的纽约客戏弄,一出出笑料正好上演一幕滑稽喜剧,看客们不正好乐见其成。

如果不够坏,不是向善,而是可以做得更坏一些?丛林法则只认宁我负天下人的弱肉强食,将Joe Buck逼向获得成功的不法之徒的道路,成就一个字头诞生似的故事,那是另外的电影故事。出发点不好,手段、过程、结局等等一无是处,但在冷漠的城市之中,他对人一直怀揣着善意,讨好纽约上流社会女性的方式和他出自天性的善良一样直接。因为他是一个想要谋生,想要拥有丰富物质生活的于连,他太过明显的意图被人所鄙弃,但若当他拥有了不再需为生活而营营苟苟的物质基础后,他在穷困之中表现的天性,也必然让他闪亮出一个典雅克制的绅士的人性光芒,与Ratso在一起的艰难已经考验了人性。

大善大德和大奸大恶都不是常人所能为。Joe Buck都丢掉了他的牛仔装饰——他在纽约的作案工具——因此,如果不够坏,那就做个好人,把人生遥控器放在我们做爱的屁股下,安心地变换着体位,等待上演一出出如未知的人生戏码,有些还是精彩可期的。

Midnight.Cowboy.1969.720p.BluRay.X264-AMIABLE

 2 ) 朝不保夕者的蝴蝶梦

新好莱坞电影的翘楚之作。同性恋、男妓、嬉皮士的异峰突起、越战给社会的失调秩序和精神紊乱、性自由的泛滥,种种元素都让这部R级电影饱受殉道者的责难,可也抵挡不了它折桂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的荣耀。电影里大多长镜头和主观镜头都有深刻聚焦纽约底层小人物的意向,其中乔做梦的大量快接,酒吧聚会的大俯仰镜头和广角处理都让电影有一种“用纪实逼近虚无主义”的展示态度。一个象征没落美国精神的加州牛仔,当大量闪回镜头都在重现那句“You are the only one” 时,实则是在反衬他在纽约的久屈下僚。(很容易让我想到涅槃唱“I'm not the only one”的时候)。里佐因为在纽约朝不保夕的阴郁,所以向往迈阿密阳光海滩的域仔梦,结尾对于里佐病死的淡处理很克制,完美的贴合了整部电影的情感走向和影像基调。无论两个人怎么无声息的关照对方,在那样的时代和等级框定下,惺惺相惜实则有了个妥当的背景勾勒和情感预设。ps:乔的一个挑逗视角镜头是在致敬两年前同样由达斯汀霍夫曼出演的《毕业生》么?

 3 ) 谈人生谈理想

“你有理想吗?你的理想是什么?”这俩问题我已经很久没想过了,好像以前我还会问别人。其实现在,有时候我迷茫的时候,我还是会想要问问身边的人。只是,话到嘴边总是重新又吞回去。

电影的开头悠悠扬扬,Harry Nilsson的《Everybody's Talkin'》飘进我的耳朵,让我想起高中时常听的《Hotel California》、《It never rai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California Dreamin'》。现在,我只是模糊地记得。
年轻牛仔穿上那双战靴,在镜子面前悉心打点自己,他看起来意气风发,他看起来傻乎乎的。他抱着收音机坐上汽车出发了,我喜欢他抱着收音机的样子,让我觉得他好像拥有全世界。直到他到了纽约,我才知道,他是要从事性产业。因为他觉得他有天赋……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男人都觉得自己有从事性产业的天赋。可好像一切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顺利。他在大街上游荡,寻找“自由女神”,好不容易勾搭上一个,睡完之后反倒给那女人骗了钱。他太善良了,在纽约,只有他这个初来乍到者会犹疑要不要帮助骤然倒地的人。这原本两眼亮晶晶一心想勾搭到富婆的牛仔无奈之下只得接待男客人。可他硬着头皮接完客后,嫖客还都是身无分文的家伙。没有收入,他被迫搬离了旅馆,好歹骗过他的跛子Ratso收留了他。Ratso身体不行,每天靠坑蒙拐骗偷过日子。他会收留牛仔,应该也是知晓牛仔实在是个善良的青年。看他们生活在即将被拆除的屋子里,心里……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都非易事。我们一贯是看不起那些偷蒙拐骗的坏人,可你让他怎么办呢?
电影的结尾,牛仔带着Ratso去迈阿密,因为Ratso向往着迈阿密,就像当初牛仔向往纽约那样。在前往迈阿密的途中,他扔掉战靴,穿上嫩黄色白条纹Polo衫。快餐店的女店员问他:“你来自哪里?”他笑着说:“纽约。”而现在,离开纽约,他们快到迈阿密了,只是Ratso死在了车上。

整部电影我都在因为牛仔的善良和淳朴而惋惜。他好不容易接到个富婆,拿到钱就立马买阿司匹林给Ratso……他没钱带Ratso去迈阿密,他狠下心来抢了男客人的钱。他脸上凶狠的表情还没做足,他的身体就心慈手软了。只是,我还是不明白他的那些梦魇。他的奶奶到底对他做了什么,他的前女友到底对他做了什么……

对了,牛仔后来当掉了他常常抱在怀里的收音机。

 4 ) 说说男主角--Jon Voight

   首先,这位伟大的演员是安吉丽娜-朱莉的父亲。

   乔恩-沃伊特(Jon Voight)与大多数好莱坞明星一样,演艺事业起步于舞台和电视。他所不同的是很快就受到了学院的认可,四获奥斯卡奖提名,一次封王。他与女儿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的张狂、性感不同,他更多的是一种沉稳与儒雅,好似一瓶美酒,越久越淳,侵入心脾。他有着强壮的体魄、开朗的性格、富有魅力的个性,是当代美国人梦想的化身。

 
  1938年12月29日,乔恩-沃伊特出生于美国纽约州扬克斯(Yonkers),是一位捷克裔美国高尔夫球迷的儿子。他从小生性腼腆,但却爱上了表演艺术,他还在高中和天主教大学上学时就活跃于学生戏剧界。1960年毕业于天主教大学,并开始向邻居幼儿园老师桑福德-迈斯勒(Sanford Meisner)悄悄学习表演,并于这一年在纽约牡蛎剧场(Oysters)进行了他第一场非百老汇喜剧的表演。人们对他在这场表演中的评论是好象"既不会走,也不会讲话"。幸运的是,他坚持了下去,后在"纽约社区剧团"接受表演训练。1961年,他在百老汇名躁一时的歌舞剧《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中饰演一个歌手角色。由于天生具有北欧血统,相貌英俊,所以他一直在一些电视连续剧中担任配角。1966年,他参加了加州全国莎士比亚节。第二年,由于他在《那个夏天》(“That Summer”)和《那个秋天》(“That Fall”)中的出色表演而获得了世界戏剧奖(Theatre World Award)。

  1967年,沃伊特上演了他的银幕处女作,在被誉为“新西部片旗手”的约翰-斯特奇斯(John Sturges)执导的西部片《龙虎山大决斗》(“Hour of the Gun”)中饰演一个土匪小角色。接着他出演了讽刺片《勇敢的弗兰克》(“Fearless Frank”)。1969,沃伊特主演了奥斯卡金牌导演约翰-施莱辛格(John Schlesinger)的剧情片《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在剧中饰演了一个梦想到纽约挣大钱的大眼睛皮条客乔-巴克(Joe Buck),作为新人的沃伊特将精力旺盛的得克萨斯州青年巴克塑造得栩栩如生,而一夜成名。此片的成功使他被授予纽约影评协会和全美影评协会的最佳男演员奖,并首次获得了第42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这也将他的二部60年代中期拍摄而从未发行过的影片迅速推向市场。

  进入70年代,他的片约不断。但是他拒绝接受那些只注重青春和相貌的影片。相反他选择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角色,如德国金像奖导演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执导的黑色反战喜剧片《第22条军规》(“Catch-22”,1970)中的陆军军官米洛,《革命者》(“The Revolutionary”,1970)中的政治活动家A,而1972年约翰-保曼(John Boorman)执导的冒险惊悚片《激流四勇士》(“Deliverance”)中那个自私自利的艾德-金特里(Ed Gentry)则是他早期最被人看好的角色之一。

  1978年,沃伊特在哈尔-阿什比(Hal Ashby)执导的战争剧情片《归家》(“Coming Home”)中塑造了一个越南战场上归来的伤兵路克-马丁(Luke Martin)。影片探讨越战给美国人带来的微妙影响,具有相当高的代表性。沃伊特片中的戏绝大多数是在轮椅上拍摄的,但由于他较好地把握了路克-马丁这个人物身残,但头脑清晰、毅力惊人、浑身充满活力的性格特征,因而演来挥洒自如。从而使他获得了1978年第31届戛纳电影节和1979年第36届金球奖、第51届奥斯卡三项最佳男主角的桂冠。从影十年,即获影帝称号,一时傲视众雄,赞誉不断。

  80年代和90年代,沃伊特更致力于各种社会政治活动,拍电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1983年他拍摄的《五口之家》(“Table for Five”)使他成为了票房上的明星。1985年,他又在苏联导演安德里-康查罗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执导的冒险动作巨片《暴走列车》(“Runaway Train”)中饰演罪犯曼尼,出色的表演,再次获得第58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1990年又推出了《永恒》(“Eternity”),他还在该片中担任了编剧。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电视记者的故事,他试图揭露政府的腐败行为,并爱上了一个模特,碰巧这个模特也是他想要爆光的这支力量的工具。此片一直没有广泛发行,但是其内容充分反映了沃伊特的世界观。这以后他参加了一系列的电视片拍摄工作。

  90年代后期,他先是推出了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的动作惊险片《热力》(“Heat”,1995),这是一部十分卖座的警匪动作片,影片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入的探索和展示。由奥斯卡影帝艾尔-帕西诺(Al Pacino)和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主演,加上沃伊特,此片有三位奥斯卡影帝加盟,难怪如此卖座。接下来,1996年,沃伊特又与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合演了另一部卖座大片----由布赖恩-德帕尔马(Brian De Palma)执导的冒险片《碟中碟》(“Mission:Impossible”),在剧中饰演叛徒吉姆(Jim)。1997年,沃伊特一口气上映了数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影片:路易斯-罗萨(Luis Llosa)的恐怖惊悚片《狂蟒之灾》(“Anaconda”)、名导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惊悚片《U形转弯》(“U-Turn”)、戴维-霍根(David Hogan)的动作片《一号通缉令》(“Most Wanted”)和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讽刺片《播雨者》(“The Rainmaker”),这些影片是既叫座又叫好,显示了沃伊特的演绎功力和影响力。

  1998年,沃伊特在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执导的动作惊悚片《全民公敌》(“Enemy Of The State”)中饰演美国安全局的情报头子托马斯(Thomas),与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和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联袂出演。本片着重描写了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腐败黑幕,利用高科技的手法将层出不穷的跟踪与反跟踪演示得让人眼界大开。1999年,沃伊特又在布莱恩-罗宾斯(Brian Robbins)执导的剧情片《球队的荣耀》(“Varsity Blues”)中饰演作风严厉的铁血足球教练巴德(Bud)。这是一部迎合美国青少年的口味的影片,通过一个高中美式足球队的故事,将他们的喜怒哀乐及二代人所不同的观念进行了诠释,体现了所谓的"美国精神",因而赢得了年轻一代影迷的青睐。

  2001年,沃伊特参加了迈克尔-贝(Michael Bay)执导的史诗战争巨片《珍珠港》(“Pearl Harbor”)的拍摄,从吉恩-哈克曼手中争得罗斯福总统的角色,尝试了一回当总统的经历。之后,他又与女儿安吉丽娜-朱莉合作推出了西蒙-韦斯特(Simon West)执导的动作惊险片《古墓丽影》(“Lara Croft: Tomb Raider”)。影片改编自著名的流行电脑游戏《古墓丽影》,他在剧中饰演劳拉的父亲考古学家克罗夫特(Croft)公爵。接着,他在本-斯蒂勒(Ben Stiller)执导的男模喜剧片《祖兰德》(“Zoolander”)中有令人忍俊不禁的表演。

  2001年,沃伊特最精彩的表演是在迈克尔-曼导演的传记片《拳王阿里》(“Ali”)中,他在剧中饰演长期与阿里合作的王牌评论员霍华德-科塞尔(Howard Cosell),与威尔-史密斯一起共同演绎了传奇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在60、70年代拳坛上的拼搏历程,将这一位美国体育史上最伟大的斗士人生轨迹再在于银幕之上。他因此片的精彩表现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乔恩-沃伊特的第一任妻子是1962年结婚的劳里-彼得斯(Lauri Peters),后两人于1967年离婚。第二任妻子马奇琳-伯特兰(Marcheline Bertrand)1973年与沃伊特结合,5年后又各奔东西。但生有两个孩子:安吉丽娜-朱莉和詹姆斯-黑文(James Haven)。其中的安吉丽娜-朱莉子承父业,在银幕上的风头绝不亚于沃伊特,频频爆光媒体的安吉丽娜-朱莉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获奖记录:
  2002年因《拳王阿里》获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1986年因《暴走列车》获第58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1986年因《暴走列车》获第43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剧情类)

  1979年因《归家》获第51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1979年因《归家》获第36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剧情类)

  1978年因《归家》获第3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70年因《午夜牛郎》获第42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1970年因《午夜牛郎》获第27届金球奖最有前途新人奖

  1970年因《午夜牛郎》获第23届英国电影学院最有前途新人奖

  1970年因《午夜牛郎》获全美影评协会的最佳男演员奖

  1970年因《午夜牛郎》获纽约影评协会最佳男主角奖

 5 ) 《午夜牛郎》

1963年约翰 肯尼迪遇刺,同年,美国政府增兵越南,随后的一系列政治谋杀和越南战争的继续,使得这一时期的青年不再相信自己的政府,他们视政治为政治家的把戏,在美国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同时各种民权运动纷纷兴起:妇女解放、反人种歧视、反对越战反同性恋歧视。游行乃至由此上升的暴动事件似乎每天都在发生。1969年发生了由同性恋者与警察的“石墙事件”。而巧的是影片《午夜牛郎》就诞生于这一年。 看过许多关于该片的评论,几乎很多人都将此片贴上“同志电影”的标签,而在中国也不知道是谁将影片片名“Mdnightcowboy”翻译成“午夜牛郎”,而这样将原本的“牛仔”译作“牛郎”就不免多了一层暧昧的含义。其实“牛仔”在美国代表着以西部牛仔为代表的一种美国精神,以我的理解,这种精神更多的来自好莱坞电影早期对“牛仔”这一形象的英雄主义的渲染。 影片主角巴克(强 沃特主演,他就是著名影星朱莉 安吉丽娜的父亲)从德州穿着一身传统牛仔装扮从德州来到纽约,梦想着成为一名出色的“男妓”。在纽约他遇到并结识了了肮脏的以偶尔偷骗点小钱为生的流浪汉里索(达斯汀霍夫曼主演),在花光自己不多的钱后,两个人在即将被拆迁的房子里艰难地生存。 这部在当年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以及“最佳改编剧本”三项重量级大奖的影片在当时很多人看起来是集“脏乱差”于一身的电影,但这也无法抹去该片在众多影迷心中的地位,因为首先达斯汀霍夫曼的表演实在让人在感觉震撼之后佩服的五体投地,他那不漏痕迹的表演甚至盖过了主角强沃特,虽然强 沃特的表演同样精彩。其次,这部影片很明显的受到当时法国新浪潮电影美学运动的影响,拍摄手法前卫大胆,又有着弗洛伊德的梦境式的意识流的回忆画面以及幻想未来场面的无痕迹剪辑。 很多人将影片中巴克和里索之间的友情定义为所谓的“同志关系”甚至有人将其中细节仔细玩味为此作出证据。这当然与颇具浪漫色彩的中国式译名“午夜牛郎”有一定关系,更多的是影片中无所不在的同性恋者和异装癖者有关。而我个人则认为,电影制作者似乎在这么一个动荡的社会,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所衍生的那些不良人群如变态版崇拜神的同性恋者、不伦男女关系中寻找一种平衡于这些复杂关系的纯真的友情。而这种友情则来自于巴克和里索的艰难为生之中。因为以巴克代表的美国传统牛仔精神已经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荡然无存,而他的做法并不是一开始就人云亦云,放弃这种精神代言,他一直在自恋的情绪状态中艰难地维持着这种精神代言者的角色,而对于男女感情的冷淡则来自于他早些年受到的精神打击:爱人被轮奸的事实。 霍夫曼饰演的流浪汉里索似乎并无对女性有任何幻想,但他曾在酒吧对同性恋者做着出言不逊的嘲讽。海滩幻想则属于小人物的白日梦,他似乎一直那样:似乎没脸没皮,偶尔做点偷蒙拐骗的小恶,但又永远对自己的生存担忧。他的幻想被巴克的“妓男美国梦”重新燃起,以至于不顾一切去维持朋友的梦想。最后当巴克拿来用自己第一笔“酬金”买来的阿司匹林时,他说:你能买到阿司匹林的时候,可能我早就挂了。似乎对朋友的妓男梦产生怀疑,实则此时对他们所处的社会产生怀疑,此时真正脏乱差的不是他们住的拆迁楼,而是这个已经产生诸多病态的美国社会。 最后,巴克杀人抢劫得到钱后,带着病重的里索踏上佛罗里达的旅程,路上他换了新装,将自己曾引以为傲的牛仔装扔进垃圾桶,他放弃了牛仔精神,而选择重新找正常工作,踏实做人。正当他在车上向里索讲述自己的计划时,里索已经死去......

 6 ) 人生来就应该享乐

萨冈作为一个才华四溢放荡不羁的女文青,在20世纪享乐主义被严重抨击的欧洲大地,一击致命的抛出了“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这样的话,直戳那些宣传苦难的人。

作为萨冈的忠实粉丝,我无比的认同她说出的每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对啊,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享乐主义者。我们同情穷者,是因为我们在吃肉的时候,才能看到在路边啃面包的人。我们同情穷人,是因为我们在午夜酒醉狂欢回高档公寓的途中,才能碰到衣不遮体蜷缩在路边的公共椅子上准备过夜的流浪汉。我们发出的这一点点的同情心,才换来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描述啊。
       
自古以来朱门里的酒肉才是真正促进社会发展的一剂猛药吧。

《午夜牛郎》中的达斯汀.霍夫曼,如果用文艺青年描述世俗生活中的人们的语句来描述他的话,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生下来就被父母抛弃的瘸子、一个为了十美元可以出卖自尊的穷鬼、一个低劣的骗子、一个寡廉鲜耻的偷窃者、一个不值得一提的流浪汉、一个穷困潦倒的隐藏版同性恋。
上面的形容多么符合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物质匮乏、生活拮据,三餐不知来处。瘸子找工作应该都会在还没有迈进门的时候就被果断的拒绝掉,更不要说住在自己付了头期款的花园洋房里享受着中产阶级的生活了。这样的人生,即使一个想要挑战人生极限的冒险者,也不希望自己身上披挂着这样的“光环”吧。

但生活糟糕到这种令人发指的程度,也不会让身处其中的主角放弃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你看,达斯汀.霍夫曼,为了可以奔向想象中的美好新生活,忽悠了一心想要通过当牛郎来摆脱贫困的生活的强尼.沃特,预谋着一起开发新客户。强尼挂着牛仔风的牌子没人摘,第一次做生意赔了20美元给老女人,极尽所能的想要在纽约的大街上勾搭上一个为情悲苦性生活不协调的中年妇女,但从来没有成功过。

霍夫曼为了这笔不用付出太多的生意,亲自上阵,不仅去洗衣店帮强尼洗衣服,还展示自己的理发、擦鞋以及偷帽子的高超手艺,开始了对强尼的形象设计。搞定这些后,就开始设想两人在弗罗里达的海滩上,穿着浮夸,被所有的女人艳羡和垂涎。

强尼问霍夫曼“这么好的擦皮鞋手艺,为什么不去靠着这个吃饭呢?”

霍夫曼不假思索的回“像我父亲一样,一辈子都弯下腰,手上永远洗不尽鞋油那样吗?那不是我要的生活。”

霍夫曼和强尼代表的不就是我们吗?期待着一份钱多活少离家近顺带还能实现梦想的好工作,不用辛辛苦苦的站在水池中三个小时就为了修好业主的水管,不用为了两美元在马路上坐一天低着头弯着腰给别人擦鞋理发,不用过这种听上去就可以看到末日的生活,哪怕现在吃完上餐不知下餐在哪里。

不知饥饿为何物的一本正经的人们要开始批判了,“你们这么懒活该没有钱“、”你们不知道人活着本来就是要承受苦难的吗?”

不不不,我觉得物质带来的匮乏和生命本身之中存在的苦难是两码事情。物质的匮乏让人们精神萎靡以及困苦不堪,陷入在一日三餐、房租、交通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人们生活下来就应该享受生活,享受那些轻松、快乐、舒服的东西。

这哪里是懒惰,这哪里是眼高手低,这分明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都想要追逐的生活啊。

对,你可以说我白日做梦被资本主义的思想所腐蚀,但我觉得这就是生活,我们穷尽一生要追求的生活:读自己喜欢的书、睡想睡觉、努力赚钱以及完好的 享受人生,就是如此简单。

我讨厌那些动不动将“年轻人,不要每天想着吃香喝辣轻轻松松,要学会接受贫困的生活”挂在嘴边的人。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人不真诚,对别人对自己没有真诚可言,他们被这些所谓的句子腐蚀,拿来灌输给那些并不需要这类有毒鸡汤的人们。他们哪怕开着玛莎拉蒂,也不会坦然的告诉你“我其实就是为了过更奢华的生活而奋斗的”,毕竟谈着理想主义可以忽悠更多的人,没有几个人可以像萨冈一样无所顾忌的说出“我要写一本书,我会赚很多钱,我要去买一辆雪豹”这样直面对物质的极大欲望的话了。

好了,你可以说我对物质的超强欲望让我显得世俗和卑鄙无耻。但对威士忌、美食、电影、音乐和旅游的热爱和享受让我感觉良好,对,我就是要要过一种卑鄙无耻的充满享乐的生活,这是我的理想。

人生匆匆,让我们来跳舞吧。

 短评

梦想总是被现实毁坏。在现实的重压之下只能依靠美好的臆想来支撑人生中卑微的快乐。乔与里佐的感情,我更愿意相信是友情。在残酷现实里诞生的一朵友情之花。

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4.5 对私密情感的挖掘、反讽美国梦、几段视觉爆炸都是亮点。当年奥斯卡真不错,这种异常独立气质的电影也能拿最佳影片。/2019.6上影重看,太好哭了。

11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8.2;我自问待人无大害,为何世界不容许我存在

15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2019上影节NO.05.这片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管你是男人和男人还是其他什么,弱化了性别对立之后,人与人在彼此依靠的日常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情感无比动人。大部分强化性别身份的gay片都没做到(同志电影大多都在争取平权,因为尤其强化直弯对立)。

20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心底/有你夢想的家園/腳底/有你故關的泥沙/只是歲月把你的眼睛/染成了灰色/你,仍就在找尋/那曾失落了的/你自己底心  沒有眼淚/因為/你還有明天」(林冷〈流浪人〉)

23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哎,那时候的美国感觉没跟现在的中国差几年啊。

28分钟前
  • 狼大疯
  • 还行

大致看了一下豆瓣上说法。没有中意的。通通好象忽略掉背景只对了少年心志横遇人情冷暖再至两人相XU以湿的温暖唏嘘感慨。。。我所注意的,却是那个时代大量美国导演所惯有的含混的影射。仿佛不提一下那些大事件,整个基调就出不来。你可以看到越战,看到危机,看到运动后的萧条,看到复苏后的紧张的乐观

32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维持生命的两个必要条件,阳光和椰汁。结尾阳光正好,椰子树立得挺拔,生命却到了终点。狂乱的剪辑对应癫狂的幻想,阴冷的陈述对应残酷的幻灭。我们生来都是孤独,孤独的gorgeous chick,孤独的信奉耶稣的老gay,孤独的穿貂女,在来回穿梭的城市里每一个孤独擦肩而过。

37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60年代到现在,纽约一点没有变。边缘人的生活会愈发边缘,他们一个或是两个一起,消失在大都会里,不会有人知道。你以为生活要开始的时候,或许已经结束了……那时候的奥斯卡还多么先锋迷幻啊。嗑药剪辑很容易让人想起逍遥骑士

4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虽然一开场就是茱莉他老爸在浴室捡肥皂,虽然全片的剪辑节奏诡异非常,那场嬉皮士派对也全然不知所云,但真TM忧伤,两位男主真是。。。甩开希斯·莱杰和杰克·格莱恩哈尔几条大街。(算了,拉踩不对)

44分钟前
  • 朱熠
  • 力荐

域仔和COWBOY,农民工的纽约梦。

46分钟前
  • Guide
  • 推荐

跨年放映的最后一部片子,其实前半段都淹没在新年祝福里没认真看。特别喜欢淡淡的不刻意的结尾,带着点忧伤和丧的调子中开始新的一年。二人的感情正像火花里的师傅和小林子,很难用庸俗的爱情去概括,而是更高级的理解,与更低级的陪伴吧。

48分钟前
  • acaleph
  • 还行

尽管达斯汀·霍夫曼在这里又矮又瘸,还是比一身土气而且恐同的男主角更有吸引力,不认为这是一部爱情片儿。

49分钟前
  • dotann
  • 还行

剧本无敌,剪辑神级,原声劲爆。对于牛仔的过去,我们只能从那幻觉式的剪辑去猜测,但无论如何牛仔(纯朴民风)始终是孤独的,怀着希望来到纽约(现代文明),而纽约的冷漠、颓废却在导演的镜头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繁华”下只有霍夫曼这小人物是唯一的同伴,并且这渺小的温暖最后也死在希望的路上……

51分钟前
  • Comel
  • 力荐

因达斯汀·霍夫曼而伟大

53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1.首部获奥斯卡的X级影片,题材与形式上均流溢着新好莱坞的反叛血脉。2.一个精神上“残疾”但踌躇满志的牛仔男妓与一位身体上残疾的穷困骗子/小偷间的兄弟情谊,令人动容;表面光鲜美好的美国梦也展露出了背后黑暗残酷的底质。3.社会历史分析的范本:60年代末的迷惘与激情,性解放,迷幻药派对,同性恋运动与恐同。4.精神分析范本:大量运用高速剪辑、跳切及黑白-彩色切换的碎片式闪回亦真亦幻,道出牛仔被“阉割”、被侮辱和被“同性恋化”的童年阴影与创伤记忆;与此相关的白日梦、幻想、联想与噩梦场景亦全然遵循精神分析的逻辑。5.配乐歌曲极佳,前半段始终乐观向上,激情洋溢,随后渐次低落转为悲剧,结尾则在忧伤中再次高扬希望,一如凄风苦雨的纽约之夜与阳光灿烂的佛罗里达之日。6.两次做爱:压在身下的遥控器&换台电视;拼字游戏块。(9.0/10)

5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无疑是我看过的最郁闷的电影之一:一个乡下蠢男想靠身体吃饭被老婊子骗,各种窝囊一阵子,终于开始狂怒要钱,人不坏真是干不了鸡鸭的活儿。可是他又充满同情或者什么奇怪的心理照顾着另一个半死不活的底层小坏人(达斯汀霍夫曼演的!)所有的镜头转化虽然是过去的时代,在美国,看得人却异常忧伤。

58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Dustin Hoffman演戏太精彩,能让人忽略他的貌不惊人~~

1小时前
  • 尼桑,都是尼桑的错
  • 还行

孤寂的灵魂迷茫地游走在喧嚣中,虽然身置其中却是格格不入;寒冷的心灵依偎取暖舔舐伤口,即便生死相隔依旧天长地久。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达斯丁霍夫曼是神。开场一段严重觉得摄影打光剪辑各种老派,但是到了后面就完全没有问题了,新好莱坞风范尽现。整部片始终很抓人,最后结局如果能再有力一点就完美了。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