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多

剧情片印度2019

主演:萨尔曼·汗,卡特莉娜·卡芙,迪莎·帕塔尼,塔布,瓦伦·达万,马纳夫·维吉,杰奇·史洛夫,沙沙恩·阿罗拉,阿南特·维哈特·夏尔马,Nora Fatehi,Sunil Grover,Aashif Sheikh

导演:阿里·阿巴斯·札法

 剧照

婆罗多 剧照 NO.1婆罗多 剧照 NO.2婆罗多 剧照 NO.3婆罗多 剧照 NO.4婆罗多 剧照 NO.5婆罗多 剧照 NO.6婆罗多 剧照 NO.13婆罗多 剧照 NO.14婆罗多 剧照 NO.15婆罗多 剧照 NO.16婆罗多 剧照 NO.17婆罗多 剧照 NO.18婆罗多 剧照 NO.19婆罗多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2

详细剧情

  巴拉特(萨尔曼·汗 Salman Khan 饰)成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之中,父母恩爱,有两个听话的弟弟和一个可爱的妹妹。身为家中的长子,巴拉特十分早熟,深深知道自己肩上所背负的家庭责任。  印巴分治导致了国家陷入了一片骚乱之中,全家人打算搭乘火车离开这片是非之地。和巴拉特一家人有着相同想法的家庭亦有很多,所有的人都像疯了一样试图爬上驶往自由的车厢。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父亲为了找落单的妹妹,同巴拉特他们分开了。分别之际,父亲叮嘱巴拉特一定要照顾好母亲和弟弟们,他们终将有一天还会再见。为了信守和父亲的约定,巴拉特几乎放弃了之后人生中的一切机会。

 长篇影评

 1 ) 小葵花语录

祈祷的含义是将一个人的畏惧、忧愁、决心、选择和谋划,置于至高神的支配之下,也就是说不再忧心自己的举动将会产生何种后果,而是践行正法。将神的意旨视为自己的命运,这才是祈祷。最高神的意旨最终导致我们行动的结果,但如果人们全然弃绝了行动,又算什么祈祷呢?事实是行动即是人生,不贪求成果,才是真正的祈祷。如果祈祷祝告,会使一个人消极处世,无所作为,那这究竟是祈祷还是投降呢?

所谓未来,无非是我们今日的决定与行为的后果。如果你为今日的决定感到满足,那么就请坚信,你一定会被赐予幸福的未来。

你是选择攥成拳的傲慢,还是掬起双手的奉献,你能参悟这种智慧吗?


数论瑜伽
肉身既不界定自我与他人,也不是人际关联的基石。区分自我与他人的是人自身的秉性、举止和作为。那么秉性、举止和作为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的生命,只是二十种可见和不可见之物的调和,但显然,每个人的秉性和他的作为差异显著。其根源在于“三性”【注:三性,或三德,是原质的三种物质。数论派哲学内,三性同时存在于人性中,每个人的人性取决于这三性的配比】:暗性、忧性和善性。“暗性”就是昏聩。【注:也指黑暗,以及(通常是因傲慢而达到的)盲目且无知的状态】人若不辨善恶地度过一生,便是受暗性主导,他活着好似鸟兽,只为满足肉身的本能需求。“善性”是指智慧之光。人若任何境况下都先考虑正法、真理和规则,再付诸行动,那就是受善性主导的人生。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那些人,他们拥有智慧,但受缚于身心之欲,当人受到“忧性”主导,就会活得傲慢自负。暗性、忧性、善性互相调和,它们的多寡,奠定了一个人的秉性。
【注:原人指代精神、意识、普遍公理以及宇宙的终极原因;原质指代物质现实的起源及本身,且能经历改变。此外,原人/原质的配对可以指代类似精神/物质的对应关系】

人是什么?人不仅是五大(即地、水、风、火、空,五种元素),不仅是五唯(即形、味、香、触、声,五种精细成分),也不只是五知根(即眼、耳、鼻、舌、皮,指感觉器官)、五业根(即口、手、足、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指行动器官)和三性。人不仅是这些内容的组合,人若要产生行动,还需要一种力量,这力量叫做“觉”【注:智慧、觉识、意识、感知能力】。与“觉”一起,凡此二十三谛,构成“原质”。寄宿于这二十四谛构成的人体之内的就是“原人”,即“无上我”的分体【注:无上我,指宇宙灵魂】,我们将其称之为“灵魂”。当原质与原人合二为一时,也就是当无上我的分体作为灵魂寄宿于肉身之中时,人就获得了生命。
【注:“二十三谛”,数论哲学认为,世界由原质和原人两大本质构成,其中原质在三性作用下失去平衡产生二十三谛。二十三谛为觉、我慢(我执)、心(思维器官)、五大、五唯、五知根、五业根。二十三谛再加非显(即原质)和原人即为数论二十五谛,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因素】
【注:《薄伽梵歌》认为众生的灵魂是无上我的一部分,灵魂之间本质上没有区别】

灵魂是什么?【注:灵魂,通常译成“我”。有时可以指宇宙灵魂(大我),等同于“无上我”,有时则指个体灵魂(自我)】如同人驾驶战车,灵魂驾驭肉身,通过肉身这一媒介,灵魂体验肉身的喜乐悲苦,但灵魂不是肉身。肉身会消亡,但灵魂不灭。“唯斯刃不能刊兮,唯斯火不能焚;唯斯木不能湿兮,唯斯风不能干。”灵魂纵然寄宿于肉体,但它是永恒的。“身虽戮兮彼不毁”。肉身并不是人(肉身非人,因为肉体可能失去感知能力,而人不会),人若失去知觉,或是失去意识,也一样存活。由此可知,人的知觉意识,也不是肉身。人若是像这样看待自身,“我非感官,亦非肉身”【注:感官,佛经旧译“根”,感觉器官和行动器官的总称】,“不是情感,亦非思想,亦非智慧”,有这种理解的人,最终便能领悟自身亦即灵魂。
【注:《薄伽梵 歌》不认为意识等同人的生命,而将意识解释为永远被动的、由灵魂(自我)派生的原质表现】

灵魂的目标又是什么?当无上我分离,原人和原质诞生,原人,也就是无上我的分体,成为灵魂,寓居在每一个生灵之内,灵魂被依恋和昏聩包围。【注:依恋,也有“迷惑”之意;昏聩,也有“盲目、无知”之意】。从这些混沌中觉醒,领悟自身乃无上我的一部分,便是灵魂的职责、目的 以及一生要务。
珠宝沾染尘土,就丧失光泽,同样,被原质二十四谛环绕的灵魂,也会忘记自己乃是无上我的分体。不灭的灵魂误把可灭的肉身视为一切,无法领悟自我与肉身的区别,肉身感受到的乐、悲、香、味,凡此种种,都被灵魂误当作自身经历,而且从不勉力超越自身。若灵魂不思自修,不断作恶,就必须实施惩戒,唤醒它们。


正法与非法又是什么?【注:正法,本意“支撑、维持事物固有秩序”,延伸含义包含“道德、法律、伦理、规则、人的社会义务、职责”;非法,即其对立概念】
认清自己是不灭的灵魂,并且知晓自身乃无上我的分体,此道便为“正法”。当知晓自身乃无上我的分体时,便会感知,万物皆为无上我,无上我亦是万物,万物与无上我毫无差别。领悟这一点的人,不会对其他生灵施加暴行。【注:据《薄伽梵歌》的等同论观点,世界万物都是等同的、无差别的。你等于我,我也等于你;一等于多,多也等于一】【注:比对老子齐物论】。他明白,切断舌头,痛的不仅是舌头,这痛楚遍及全身。同样,若一人遭受痛苦,全世界也都承其痛楚。只要世上尚有一人承受痛苦,就没有人能享受真正的快乐。参悟了这一点,人便充满同情,这便可称为“正法”。【注:同情心是正法的根基】

若是受“暗性”影响,人就会苛刻、残暴且自私地对待他人,只为自己的喜乐,将悲苦强加于人,这种人无法接近无上我,也就是说,非法使人忽视无上我。(也就是说,非法也是无知的后果。这么说,我们应该怜悯无知者啊,为何要惩罚他们?)当无知之人不承认真理之智的价值,甚至不屑一睹智慧的真容,那么惩罚就是一种怜悯。是对无知之人的怜悯,也是对他人的怜悯。

万物演变,最终走向无上我,乃是必然。但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无知、耽溺、非法滋生,对于“正法绝迹”的恐惧蔓延,世间正法殆亡,同情和真理俱遭毁灭,为了让后代重获正义,诛灭罪恶并重振正法,就势在必行。

行动有束缚,但作为无束缚,了解行动和作为的差异也很必要。所有行动均是作为,但并非所有作为皆为行动。行动是渴望得到结果的作为,当人渴望收获喜乐、财富、褒奖而有所作为,那他的作为便受结果约束。从事行动,而期待果报,我们称它为“自私行动瑜伽”。从事行动,不计果报,那就是“无私行动瑜伽”。对“果”的贪求,就是人反复投生的原因。事实上,人并非被行动本身束缚,而是被对“果”的期许束缚。
【注:行动,也称“业”,指身、口、意的活动,指人的行动,也指人的本职工作。印度许多宗教哲学思想认为,“业”一定会产生“果”,在意识到“果”的前提下,从事“业”就带有目的性,行动的束缚就来源于这种目的性。这里“行动”指人的本职工作,而“作为”指人的所有动作。】
【注:行动瑜伽,也叫“业瑜伽”,指以超然态度履行个人的义务和职责,不怀私欲,不求私利,不计成败得失。】

如果你期待赢得此战,那么,倘若失败,你就会感受莫大伤悲,这种伤悲将驱使你做出更多的作为,如此往复,你就不得不从生死轮回中能够解脱。而如果你胜利了,你就会滋生傲慢,那份傲慢,将最终驱使你征服世界,你会杀戮无度,罪孽将紧缚住你。想想吧,如果你对胜利毫无希求,同时也不惧怕落败,那么你在战后,会体验喜乐还是悲伤?……也就是说,你的喜乐、悲伤、绝望、沮丧、傲慢,并不是这场战争本身引起的,而是起因于你对战争结果的期许。“平等于苦乐,得失胜败兮,乃备而赴战,如果尔不得罪”。也就是说,对悲喜一视同仁,不计较得失成败,若你这般投身战斗,你便可不染罪孽。这便是行动瑜伽。懂得“数论”智慧的人,知晓自己,并非肉身,乃是灵魂。肉身的感受和体验最终会随死亡消散。因此,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不过是幻影。体悟到这些都人更容易成为“行动瑜伽行者”。

(如果“作为”注定会受到束缚,那么弃绝于世岂不更合事理,更明智?)【注:弃绝于世,放弃本应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权利、财产等】正是这种想法导致今日之战。当由善性主导的人以及知晓正法的人放弃行动,那么奸恶之徒,便会掌管世界。……但苦涩的现实是,只有由善性主导的人,才能造福世界,但恰恰是这些人,最容易萌生弃绝的念头。就好比清水蒸腾散尽,而淤泥则留在原处。同样,由善性主导的人纷纷弃绝于世,剩下由暗性主导的恶徒,在世间作恶。这便是罪恶与不义在世间滋长的原因。但行动瑜伽能从这怪诞境况中拯救世界,行动瑜伽行者放弃的,是对果报的期许,而不是放弃行动本身。他入世,形同出世。他从事行动,但也不湎于行动。行动瑜伽行者从不抱有期许,无论是对他的孩子还是亲属,甚至对他的从属,也无期许,他获得弃绝者的果报,却也如入世者一般造福世人。【注:弃绝者追求完全不造业,即“不造成任何果报”。“获得弃绝者的果报”就等于不受“果报”的束缚。】

(世人皆为造福子孙而操劳,我们又怎么做到对子孙也不期许欢愉呢?)人们为后代付出,是一笔生意,还是爱意的体现?(是爱。)那为何还要期许回报呢?计较得失的,是生意,而不是爱意。人若是好好教导后代,向后代传授爱与正法的知识,那么他必将收获后代的关爱。儿女的行动、亲属的行动,是他们的行动。既然我们无法左右他们的行动,那为何还要对他们怀抱期许呢?生命中没有什么行动是必然与希望和期许挂钩的。既然万物皆为无上我,世人也是无上我的分体,人的所有行动也都出自无上我,那么人本身,其实就什么也没做。这便是行动瑜伽的基本理论。

“三性为境吠陀言,超乎三性。超脱双昧永存善,无心得守为自我。”摈弃三性,超脱三性。摆脱两难的困境,始终保持良善,将灵魂寄予无上我。攫取外物的欲望,守护所得的念头,必须舍弃。“尔之分唯在于行兮,无时或在其果;勿因业果故为兮,亦毋以无为而自裹。”你的职责只是行动,而结果掌握在神手中,所以,既不要放弃行动,也不要对行动的结果有所期许。“物境则离兮,离彼无耽执之有身;犹存之味想亦离兮,傥有见乎至真。”为了逃避滋味,而放弃进食,这种人实际上从未脱离对滋味的渴望。他面临两方面的损失。首先,不进食,他会变虚弱,以至于无力接近无上我;其次,他心中仍旧充满对滋味的渴望。……与其放弃进食,不如放弃对滋味的期许。行动瑜伽行者摒弃心中一切渴望,他视生命为己任,并且从事作为,但他从不被作为所缚。对自己的作为不求果报的人,他的行动不会落空。一个失败后仍不动摇的人,一个得胜后仍不自负的人,这样的人便是行动瑜伽者。
【注:《薄伽梵歌》认为三性既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及其运动变化的决定因素,又是束缚灵魂(自我)的桎梏。超脱三性:指没有特征的、无形的、无德性的,此处意译为“超脱三性”。】

 2 ) bheeshma

发誓这件事,在印度神话里是非常严肃的事。就像说有就有的诅咒一样,不能轻易说出口。

摩诃婆罗多中的誓言之最,便是福身王之子天誓在贞信面前,以恒河起誓,宣布终身不娶妻,不生子,不称王,对象城王座尽忠。
原著中的王子说,“从此我将修持梵行,...但天上的不朽世界将是属于我的。”而誓言既立,众神现身散花,赞美他的牺牲与美德。在13版的电视剧中,天地变色雷霆闪烁,仿佛是为这个可怕的誓言而震撼。从此人们唤他为bheeshma,立下可怕誓言的人。

就和封神演义仙界传中的闻仲一样,这样的孤注一掷的坚持到最后却很讽刺地成了一个冷笑话。纵横天下难有敌手也是徒然。爱让人盲目,而仁慈使人软弱,因为这些而作茧自缚,一步一步走下去,不过是愈陷愈深再难回头,走到了尽头,唯有毁灭可以终结这一切苦难折磨。

bheeshma并不害怕死亡,但他害怕自己的誓言和责任。所以他不但不能阻止俱卢族的内战,自己还要在这场腥风血雨中添加重重的一笔。

总觉得毗湿摩每次做选择的时候都对人性有过高的期待。指望别人觉悟高看来是不太靠谱的。就如他将王位拱手让人,却没想未来上司可能会是个混蛋。
每当朝代新旧交替,总有那么几个如毗湿摩的人物,他们自己是行得正站得端,却无力阻止一切滑入混乱与黑暗。盖因他们归根只是王权的看守,而非朝堂的主人,当家的要怎么糟践他的天下也只能满腔悲痛地看着,而困于自己的身份无能为力。
bheeshma的双手也同样染上了来自王座的罪恶的血。
而一切错误,一切罪过,一切诅咒,在箭床上终结。
既是神,也是人,更是一个刹帝利。


      



看剧的一点个人闲扯,见笑。
        







 3 ) 一点随笔

只看了13版,所以只针对13版的剧情做评论,与原著请分离来看

束发越是高大威武,就越衬出前世那个娇小的安芭她心中的恨意和勇气。安芭出场时为了见心上人不惜烧田的飞扬跋扈又义无反顾,像极了华妃,但一个恐怕从未接触过武器的女子,却遭受了巨大的不公后试图反抗,整个剧里做到这一点的女性恐怕只有她:甘陀丽发誓此生蒙眼,黑公主嫁了五位丈夫,但只有她在无法得到应有的正法的庇佑时去找持斧罗摩、去找大天,最终无法寻求正法只好跳进火堆。

而安芭越是各方苦求,就越衬出那个为了复仇而生束发的执着,只有已婚女子才会将头发束起,而这名字却证实她此生的追求恐怕除了复仇无他。她的复仇对于给她带来种种苦难的毗湿摩却是解脱,正如奎师那对黑公主说的那样“并不该因为自己的仇恨才发动战争”她做到的对毗湿摩对五子对世间苍生都是拯救。

我不觉得毗湿摩与安芭有什么感情,虽然我也想吃这对的糖,但是在战场看到前来了解自己余生的束发时的毗湿摩,眼里流露出的因为即将得到解脱和救赎而生的安稳和幸福感,只能由她带来。不论她现在是男是女,是束发还是安芭。

 4 ) 一部妈妈洗的史诗

终于把摩诃婆罗多看完了,267集,是我看过最长的剧。

这部剧,讲的是从福身王到俱卢大战的印度历史,但更像豪华版的加长家庭剧,因为各个国家之间都有姻亲关系,所有人都沾亲带故,所以最后的大战,就是各种手足相残,简直是”一场妈妈洗的战争“(妈妈洗是印度语”舅舅“)。

因为本身对佛教感兴趣,我觉得这部剧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展现了很多印度教的思想,比如业果、比如世界皆归于无上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是“命中注定之事不需要邀请”“世人总想掌控行动的结果,而我则掌控自己的行动”。

整部剧里,最让我泪目的是大伯父毗湿摩和激昂小天使。大伯父被他最疼爱的五子钉在箭床上,他的母亲恒河女神对他说”孩子,我给了你生命和强大,但没有给你任何弱点,所以你才不能理解别人的弱点,对别人缺乏包容“。激昂被虐杀的时候全程含笑,临终前说”请告诉我的父亲,我没有令他的威名蒙羞。请告诉我的母亲,我……我至死也没有落败投降“。

完结的一刻心里好失落,追了四个月,要告别了好不舍。

别了,全剧第一总攻黑公主;

别了,全剧第一玛丽苏”女“主角阿周那;

别了,演技和神性都爆棚的小葵花奎师那;

别了,贱萌贱萌的猫头鹰妈妈洗;

别了,嫁人当嫁怖胖胖的怖军;

别了,我最爱的小葵花课堂,和在这里上的每一节梵学课……

 5 ) 美赫巴巴解释阿瓦塔

8月10日,巴巴建议满德里:

切勿从外部表现及行动来判断完人。主奎师那不但要阿朱那开战并杀死亲属,甚至还激发他使用暴力。杀死一条疯狗其实是慈悲。这使它避免了咬人引起的相关业相,这种业相会严重阻碍它向前进化。杀死这种疯狗乃是帮助它进化。

……


次日,7月18日,在别墅饭厅,巴巴解释了阿瓦塔的工作,援引《摩诃婆罗多》中奎师那和阿诸那的一个事件:

奎师那令阿诸那杀库如族人,阿诸那先是犹豫,接着拒绝,问奎师那,“我怎么能杀害自己的兄弟?”奎师那张嘴,叫阿诸那往里看。阿诸那看见奎师那口含整个宇宙,包括千百万云彩般出现又消失的库如族人。这才让阿诸那确信奎师那的大能,他投入战斗,杀敌无数。

这件事让阿诸那完全信任奎师那。接着奎师那给他看其宇宙身体,囊括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形体。这种见被称作未拉塔达善——大见。但这不是真达善。只是对大师宇宙身体的达善。阿瓦塔还有一个宇宙心,宇宙中的一切个体心皆与之相连。

由此你们会知道,连大师最亲近的弟子都会误解他的工作。为说服和赋予他们信心,大师们只好诉诸于奇迹。这就是奎师那如此做的原因。

……

有人问为什么耶稣不结婚。巴巴给出详细解释:

阿瓦塔的外部生活方式,由他所处时代的习惯风俗决定,他采用最适宜作为同时代榜样的态度。但本质上,所有的阿瓦塔都体现同样的生活理想。

琐罗亚斯德时代,人类犹豫不定,缺乏平衡。那时的波斯人既不是彻底的物质主义者,也不真正向往灵光。他教导他们做称职的户主,结婚,不垂涎人家的妻子,要崇拜神。他自己的生活就是基于这个准则:善念,善言和善行。琐罗亚斯德结婚有家庭。

奎师那时代,印度教徒内战争斗。嫉妒和贪婪盛行,灵性生活和爱的真正概念不为人知。奎师那将其灵性教导建立在爱、纯洁和无邪娱乐的法则上。把人类快乐地引向无私利的爱之理想。

佛陀时代,印度人深陷物质。为了表明其价值观念是错的,他们是幻相女神摩耶的牺牲品,佛陀舍弃妻子家庭和世间财富,把教导建立在弃世基础上。

在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部落男子性欲很强,和几个妻子同居不被视作不好或违法。倘若穆罕默德象耶稣一样不结婚,倡导独身禁欲;或者即便他强加绝对克制,那也定会产生危险反应。很少有人会遵从他的教导,更少有人会被这种理想吸引。穆罕默德有6个妻子,但他跟她们没有身体接触。

在耶稣时代,骄横残忍是大众的特点。但他们对女人和婚姻却抱有公正看法;因而没有必要,象在阿拉伯那样,做出婚姻表率。耶稣过着谦卑、简单、贫穷的生活,忍受痛苦,以便把人类引向最纯的理想——至爱之神。

阿瓦塔于不同时代化现世间,他们的教导也因而必须符合其时代的心理。有时候,阿瓦塔的教导建立于对人格神的寻求,另一些时候,则是基于对非人格神的寻求。

就好比在医院,病人不同时间说口渴。上午说口渴的,医生给他开茶或咖啡,下午给水或果汁,晚间是脱脂乳,睡前是热奶。医生是同一个,口渴也相同,但解渴方式却依不同时间不同条件而不同。

神在不同的时期显现为阿瓦塔,以不同的方式为人类解渴。每一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对真理有着同样的渴望。

……

琐罗亚斯德把夏里亚特给予大众,因为那个时代,他们能明白善念、善言和善行。他没有直言表明:“行动而不管结果”——因为他们接受不了。因此琐罗亚斯德用不同方式,说同样的话。

穆罕默德说:“只要专注行动。行善上天堂;行恶下地狱。”

奎师那说:“行动,但别管结果。把结果献给我。”——为什么?因为当时的风气很好战。

耶稣也说:“行动,但以牺牲精神。”

阿瓦塔给的这些教导,都是根据当时的迫切需要。

——《美赫主》

 6 ) 神与人的无奈与悲哀

本篇文章写于2015年12月27日。

2015年12月27日.《摩诃婆罗多》字幕更新完结。一年零五天,370个日日夜夜,267集,《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正式落幕。我不敢说自己从没有跳过剧情,但是追着看这部剧,几乎贯穿了我的2015年的生活。

首先谢谢字幕组,靠着简陋的英文字幕和自己对印度语及印度教资料的搜索研究努力完成了字幕,从未拖延过更新时间。作为一个外语专业的人我真的很敬佩字幕组的成员,这部剧中涉及了太多晦涩的教义,字幕组却始终能以高质量的阐释让我们这些门外汉更轻松地接受这些陌生的东西。我想这部剧的翻译大概真的做到了“信、达、雅”三个字,希望我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把日语学习到这种程度。

其次,来谈一谈这部剧和其原作。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印度剧,讲述了印度神话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故事,类比中国的话,大概就是类似于《封神榜》那样的故事吧。这部剧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词:宿命感。宿命,或者说是誓言和诅咒,几乎贯穿了印度教的所有神话故事。《摩诃婆罗多》也不例外,它可以说是起始于一个誓言,结束于一个诅咒。誓言带来了俱卢王朝的繁荣、征战与重生,诅咒带来了雅度王朝的覆灭与二分时代的结束。印度从此政权大一统,成立了真正的婆罗多王国。遗憾的是,古印度的历史文献实在少的可怜,只能从这一部神话史诗里窥见历史的冰山一角,想必真正的历史要比这本书中描述的更加惊心动魄,风谲云诡。另外这部剧也极大程度地改变了我对印度的一些看法。不要一味地相信别人的言论和看法,不了解的东西也千万不要妄下结论,否则就和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可笑。

最后,是今天看最后一集的想法。经过了前面266集的阐述和铺垫,这个故事终于迎来了结局。般度五子获得了大战的胜利,坚战位称尊王,持国放下执念,俱卢王朝的百年王位之争尘埃落定。然后,伟大的导师奎师那,坦然接受了来自俱卢国母甘陀丽的诅咒。我看着屏幕里面带微笑拥抱着这个可怜的母亲、用坚定的声音说着“我接受这个来自母亲的诅咒”的他,哭到不能自已。奎师那温柔而包容的微笑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他”——世尊毗湿奴。

印度教的传说中,奎师那是毗湿奴的第八化身,降临人世,匡扶正法,洗涤罪恶。然而,在我心里,他和世尊毗湿奴始终是不同的。毗湿奴是入世者是守护神,卧坐于乳海之上,用温柔悲悯的眼神注视世界,用慈悲仁爱守护世界,化解灾难。而奎师那,虽然因为是世尊的化身而拥有神通知晓过去未来,然而他比起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尊更多了一种人性。他在母腹中就已直面罪恶与鲜血,刚刚诞生就与血亲分离,童年中屡次遭受磨难,成年后更是肩挑起一个王朝的荣辱兴衰。他始终是乐观的,甚至带着一点淘气的。他爱吃甜食,偷牛奶的小黑天形象至今仍然流传于印度民间;他爱与牧女歌舞,手中的金笛是他的象征;他爱流浪,白色的战车是人们寻觅他踪迹的向导。他是无所不能的智者黑天,被无数人热爱敬仰的奎师那。

但我一直觉得奎师那是带点悲剧色彩的。他在一开始就知晓所有人的结局,却仍要亲手把自己的亲人、朋友、后生带上战场,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失去生机,看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眼前被无情收割,然后自己承担下所有的罪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然而奎师那不是那个已见证过无数个时代起落的世尊毗湿奴,不是那个心中装满世界的上主那罗延,他此时是一个身处红尘中的普通人类,午夜梦回,他会为自己的亲人落泪,会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悔恨。所以他面对不了黑公主的质问,他在激昂成婚时只能在无人看到的角落目含悲哀。他知晓世事,却不能点破更不能改变,只能一步步向前走向既定的命运。所以看到他劝解甘陀丽时,我心疼他。甘陀丽问他,为什么偏偏是俱卢一族承受这样的命运,为什么他明明知道一切却不阻止而是把所有人都当成棋子木偶一样来摆布。这正是我最心疼他的地方。还是世尊毗湿奴的他,为了众生给自己的转世设计了这样一条严苛的道路;已成为奎师那的他,为了众生把自己也当作棋子,面不改色地走上了这样一条孤独的道路,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决绝的吗?

再回到前面我说奎师那接受诅咒让我想起毗湿奴的地方。如果说激昂死时他不能自已的悲伤是奎师那最具人性的时刻,那么面带微笑接受诅咒时则是他最具神性的时刻。在神话中,毗湿奴也接受过好几次来自自己信徒的诅咒。毗湿奴他明明知道自己即将面对信徒的指责,但是身为维护者,他还是选择为了世界伤害自己的信徒,然后坦然接受诅咒作为惩罚,也由此推动下一个历史事件的进程。他从不后悔与逃避这一切,这是他身为维护者的担当。他是世界的主宰,也是自己手中的一枚棋子。面对甘陀丽的奎师那也是这样,不后悔不逃避,接受控诉与诅咒,然后温柔地安慰后悔的她。所以此时此刻的奎师那在我眼里俨然就是世尊毗湿奴。我想,他之所以会那样平静地接受这一切,是因为他早已明白雅度的覆灭是不可逆的事实,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也想早早解脱吧。强悍如他也会觉得累啊,毕竟他只是一个人类,有心有情感的人类。我希望如果真有神灵的存在,请让他听到我的心声:愿您有一世化身得以做一个平安喜乐的凡人。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结束了,但我还会一遍又一遍地回顾它,回顾起剧中那人无法言说的喜怒哀乐。

 短评

我居然开始追印度剧了!267集!!五毛特效+无力吐槽的武打动作+各种神力乱开挂……但是史诗巨著的奠基,印度文化的包装让情节还是很有看头的,葵花课堂里面的内容,很多都有现代意义的生活哲学。演员真的很养眼,服装配饰有看头,配乐不错,就是切换的很任性。总之,追了就不后悔,干了这碗恒河水!

5分钟前
  • Venus as a boy
  • 推荐

来自字幕组内部人员的水军

7分钟前
  • Zigar
  • 力荐

怎么说呢,感觉和权力的游戏以及大奥不相上下呀

12分钟前
  • dedlite
  • 力荐

这个真好看= =

13分钟前
  • 一个康波的游戏
  • 力荐

神剧共赏

15分钟前
  • 海蚀我心
  • 力荐

恒河女神来看受尽苦难的儿子,有了如下一段对话“儿子,在你眼里,正法就如太阳,清晰明辨,因此你理解不了那些不辨正邪的人。这一生,你严于律己,对自己都不曾宽容,也难以对他人宽容,孩子,你从未被世间依恋所束缚,因此对那些为依恋所苦的人,你只给予惩戒,不给教诲”

18分钟前
  • DDB
  • 推荐

看前四十集的时候,被剧情和塑造吸引,无视配乐和镜头打了个5星,但是主线一开始,可能是因为编剧洗地洗不过来的原因,已经越来越经不起推敲,逻辑也越来越奇葩,最终只能给个还行,着实忍不了黑天那神性十足的可怕做派,对此细思恐极。

23分钟前
  • VATA
  • 还行

这是一部精心雕琢与粗制滥造并存、大投资制作与小作坊特效同在的神奇影片。一方面人物的造型服装精美绝伦,场景奢华气势恢弘,一看就是舍得下血本的;另一方面画风常常不统一,人物配音突然变声,BGM切换像是给新人练手的等等低级错误不断……背景设定有史诗感,带有悲剧色彩,剧情强大,人物繁多。

28分钟前
  • Youzen
  • 力荐

看出来印度人是很认真对待他们的史诗的,而且相对于希腊神话的三观,他的三观已经脱离动物到达了某种意义上的悲天悯人。我们可以不习惯某种文化,但不能否定这种文化,更不是匆忙打一星的理由。

29分钟前
  • xz
  • 推荐

央八为何不引进人家这部名著史诗剧?!

32分钟前
  • 厄庇墨透斯
  • 力荐

267集!我!看!完!了!诚然有许多一分钱特效以及拖沓剧情,但千锤百炼的印度神话还是太迷人了,无敌的想象力,全员悲剧的史诗。看的久了也爱上黑黝黝、肉墩墩的印度兄贵们,迦尔纳,奎师那,我的阿周那,都是心头朱砂痣。礼赞三无字幕组,也感谢在B站发弹幕的大家,一起度过这么奇妙的旅程。

37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想给剧组技术支援……

42分钟前
  • 平_[bingz]
  • 力荐

267集(并不嫌长)。就此掉进印度神话剧的大坑里。

47分钟前
  • 忘记
  • 力荐

如此神剧,说还不如国产片的我也是呵呵了

51分钟前
  • 山洋芋
  • 力荐

我看见了一个已消失的灿烂文明。辉煌但不合时宜。故事真挚又狗血,非常分裂。

53分钟前
  • 包子真菌
  • 还行

即使是五毛特效我也要给这个剧五星!演员颜值高,剧情节奏神,还有各种诗一样的台词!总之能激发人去补原著欲望的剧都是好剧!

56分钟前
  • 国民彼氏爱拔困
  • 力荐

从未分清过印度神仙的人有救了~

60分钟前
  • 马里扬泊列的树
  • 力荐

步步生莲,字字珠玑

1小时前
  • LIAR
  • 力荐

首先,这部剧267集! 万万没想到有生之年男神来自印度! 审美已经偏向圆、壮、肉了....

1小时前
  • 神涅
  • 力荐

看完后心中正法的种子发没发芽我不知道,但审美确实走向了膀大腰圆又黑又糙的奇异方向

1小时前
  • Cvis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