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狗启事

喜剧片大陆2018

主演:丁鹤,黄靖芯

导演:蒋佳辰

 剧照

寻狗启事 剧照 NO.1寻狗启事 剧照 NO.2寻狗启事 剧照 NO.3寻狗启事 剧照 NO.4寻狗启事 剧照 NO.5寻狗启事 剧照 NO.6寻狗启事 剧照 NO.13寻狗启事 剧照 NO.14寻狗启事 剧照 NO.15寻狗启事 剧照 NO.16寻狗启事 剧照 NO.17寻狗启事 剧照 NO.18寻狗启事 剧照 NO.19寻狗启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2

详细剧情

  即将硕士毕业的张广胜不慎将教授的狗丢失。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去寻找,进而却引发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影片中几个长镜头场景手法娴熟,通过琐碎繁杂的生活场景很好地表现了普通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心路历程。

 长篇影评

 1 ) 何时才能超越一地鸡毛的生活?[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7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影评圈又在过度吹捧新导演的新片,《寻狗启示》。寻找丢失的狗只是开头,寻狗的,是一名像“狗”那样卑微活着的硕士毕业生广胜,他鞍前马后地伺候导师,希图一个留校任教的名额,他自知下岗的单亲爹带来的家境太贫寒,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姑娘,他也像“狗”一样叫嚣着维护不求人、不搞潜规则的自尊心,他爹则希望他像“狗”一样活得自在自然,不强求他所渴望的一切。这里的“狗”,是通常意义上人贴给这种动物的人性化标签。

此片可跟去年评论圈微热的《学区房72小时》结对看,主角是大学教授,正好拥有广胜渴望的稳定职业、社会地位、美丽姑娘,却同样落入被收割的韭菜命,身不由己,疲于奔命,我们甚至可以把《寻狗启示》认作其前传,直接取名“留校名额72小时”。它们说的是同一个生活平面的男性故事,代表不同年龄段中国男性的现实困境。两位导演同样迷恋长镜头,并把剧情编写得环环相扣,毫无赘笔,有硬朗的男性风格,但镜头都没有欧美某些著名长镜头导演善于表现的宽阔、飘逸或静穆之美,即便心理逼促如《鸟人》,也在飞翔中释放了人物和观众的情绪。

这些长镜头,只具备很强的叙事和展现主角心理的功能。广胜借醉向暗恋的姑娘倾诉、表白,姑娘在出租车上复杂的表情,引人猜想她到底在纠结什么,为广胜最后发现她赶时间行性贿赂的情节埋下伏笔。幻灭之后,广胜在公交车上吹风又关窗的表情镜头,真实到位。观众全程都能参与广胜在毕业前最后几日为定不下来的稳定工作梦、为不靠谱的父亲焦虑的心理。父子关系是影片暗线,不只展现儿子从无奈、到发现误解、最终拥抱父亲的亲情修复过程,还像其毕业论文一样“偏激”,认定这是“靠爹”社会,请客、送礼、行贿是唯一通行证,“靠自己努力”是骗人骗己的幻想,最后只剩“靠运气”这个童话。

我们的新导演,真的只能写这种一地鸡毛的表象生活吗?我想起杜琪峰的《夺命金》,写的是人们被股市这个金钱骗局操纵的卑微起伏,杜导也给主角们安排了好运童话,却突破了浮云尘俗里的鸡毛蒜皮。我们看到银行职员在签合约的录音上如何哄骗老人买基金,镜头悄悄牵动我们和小职员一起遭遇良心纠结,也和老人一起战战兢兢触碰欲望和失落的边缘。我们看到,黑帮小混混的举止言行,在众人面前有多不合时宜,便轻轻笑看自己在人世间的单纯迷惑、手足无措。也许,跳出凡尘,站在岸边,能更清醒地书写凡尘。这,就是几位新导演,与同样写过小人物的杜琪峰的距离。

 2 ) 寻狗启事后的启示:东北振兴中的快乐与忧伤

因为这是学长拍的电影,所所以很早就听说了,这次在网上上映,才终于看了全片。学长拍的,就好像离自己更近,好的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学习;不好的直接吐槽,也少了些“我觉得不好,是不是我水平太低了,看不懂导演高深的艺术表达”之类的心态。于是我抱着“学习”和“找茬”的心情,度过了“快乐”又“忧伤”的100多分钟。

“学习”到的:1、这部电影的地域风格极其明显,东北,一个具有喜剧血统的地方。全片连珠炮似的东北话,语言的力量高密度发射,承担了“幽默”部分;东北衰落的大背景承担了“黑色”部分。有人批评这部电影不是好电影,只能算是好小品,我不否认,我甚至觉得可以把这当成东北电影的特色研究发展,走出区别于其他地域电影的一条路。东北人的乐观与幽默,和他们在东北衰落下的痛苦与挣扎,这本就是巨大的反差,只有东北人自己能拍出来。“独特”太宝贵了。

2:直接。这部电影的力量来自于直接。台词上直接,输出能量密度大;摄影上直接,一场一镜的方式,离人物足够近,有很强的临场感。这也符合电影的气质,爽利,干脆,酣畅淋漓。

3、小。它的落点足够小——找狗,能够以小见大,更好去把握。从细微之处有所发现,并延伸出更多思考,这是创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要“找茬”的:1、有的地方处理稍显草率了,比如女学生和教授的不正当关系交代不足,前面大概只有她扶张广胜回家那场有所反映。所以看到最后两人一起下楼摘狗毛,我确实是没想到。结尾处通过电话交代两人被发现,给我一种“报应来得太快太简单了”的感觉。

2、片名是《寻狗启事》,可是狗却在第40多分钟的时候就找到了,对于全片来说太小了。

“快乐”不必多说,这个电影确实是好看好笑的。似乎东北人的幽默天赋是刻在基因里的,东北话不管是语音腔调还是生动的词汇,都极具喜剧力量。作为一部作者电影,我觉得这部的可看性足够,足够生活化,接地气。影片所展现的这个沈阳,够真实,够引发共鸣。我原以为在我们艺术院校的教育下,出来的学生大多追求有所表达,不屑于能让大众看得懂,甚至是玩概念,自命清高到矫情(我也有这毛病),现在觉得,做出一部“好看”的电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寻狗启事》当然是有所“表达”的,有了“好看”,“表达”才能更好地传达。

让我“忧伤”的,电影里处处有妥协,少有抗争。看似在抗争,实际为妥协。张广胜,与没钱没背景的命运抗争,求一个好工作,用的是跪舔导师的方式。张广胜父亲,与大妈、无赖、兽医抗争,常常坏事,也是为了留钱给儿子的工作“通关系”。

大环境使然,大家都这么想,于是张广胜眼里美好的未来也就是“铁饭碗”。即使是想要抗争,他这只青蛙最终也是陷入温水里。消极来说,振兴中的东北,可能就是一锅煮不沸的汤。

看到一句话,“我们骂公务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不干活吃白饭,讽刺的是,这也是家长希望我们考公务员的原因”。而且,我们也大概率将成为这样的家长。电影里说“不要拿你那套歪风邪气当人之常情”,我觉得是反话正说,太多人把这当人之常情了,东北的经济难有活力,东北的振兴与发展任重道远。

我不知道张广胜的论文内容,但就题目来说,确实显空泛,可讲的东西太多,容易观点不明确和偏激。东北要怎么振兴与发展?这也是当下东北年轻人的茫然困惑吧。

 3 ) 顶替这件事,什么时候是个头

最近频繁爆出的高考冒名顶替事件,让人悲愤,更让人不寒而栗。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作为普通人的我都会有种无力感,我不知道是因为无力而更加愤怒,还是愤怒加剧了我的无力。

教育是国之根本,正义和公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所坚信的一种力量。

当这类不公平事件发生时,像是把那些我们或许知道但不全相信的丑恶和黑暗,赤裸裸铺在眼前,像是把我们心中的一个东西给撕裂了...

陈春秀和苟晶等事件的处理结果已经公布,我们看到了迟到的正义!

但是还有那些以前被爆出来的和我们所不知道的,这背后可能形成的链条以及如何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才是更需要关注的点。

此次陈春秀事件有不少人觉得处分偏轻,不少人都赞同,冒名顶替上学应当入刑。

要知道,在清朝,科考舞弊是仅次于谋反的重罪。

当然,今天的情况不一样了,但不应该变的是对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问责,但是让人欣慰的一点是,看到了“立法机关建议将「冒名顶替上学」入刑”和刑法修改的消息,但愿以后这些社会问题能够改进和减少。

其实,让人感伤的是,被偷窃人生的事,并不是最近才被爆出来。以前就有过,不过不被重视不了了之...

最近,经过多方面原因才终于引起了关注。其中,像胡锡进、赵蕊蕊等大V名人勇敢发声,也发挥了不少作用,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来维护公道。

其实,在生活中被窃取的事屡见不鲜,高考被顶替,留校名额被取代,荣誉或工作机会被关系户夺去,就连去亲朋家拜访也有临近门口借着帮你拿着的人和事...

今天推荐一部国产新片,同样是关于「窃取」和「顶替」这件事。

影片无明星无名编导,但故事拍得接地气,借喜剧的壳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结合当下看更有感触。

这部影片推荐给大家——《寻狗启事》。

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下岗工人家庭的大学生张广胜(丁溪鹤 饰),没钱,没关系,没背景,为了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留校当老师,三年来一直鞍前马后,小心翼翼地讨好自己的教授...

眼见毕业即将来临,各种事情却轮番爆发,先是帮出差的教授暂时照顾斗牛犬,却被不知实情而做事散漫的父亲(于海 饰)遛狗时给弄丢了,他们不得不去想尽各种办法找狗:

贴寻人启事,找朋友帮忙,甚至是找算命先生求助,却被告知:顺其自然...

期间,广胜一直看不惯的父亲,不仅在这个关键节点帮不上自己的忙,反而尽是给他惹麻烦,因找狗又多次和他人产生冲突,同彪悍的大妈吵架,被无赖的年轻人碰瓷索要钱,喝酒了后同宠物店的医生打架...

另一边,一直笃行着「我从小到大一直靠自己努力走到今天」的张广胜却在不断经历的琐事中,渐渐发现了生活的部分真相。

他不得不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到处奔走应对,折腾了几日,寝食难安,却在给教授赔礼道歉时,发现了狗自己跑回来了,一直在隔壁的女邻居家...

真的是应了算命先生的一句「顺其自然」。

虽然虚惊一场,但接下来留校和毕业等事将成为广胜步入社会的重要一课。

广胜身边的人,父母,朋友,同学,教授和喜欢的女生等,都给了他生活的暴击,一点点蚕食他那单纯的理想主义,逼着他认清「何为现实」。

教授在口头承诺他之后出尔反尔,他不明白其中缘由,开始渐渐接受身边的人所说的「这年头,找个好工作,要花不少钱」这类靠关系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下,利益交换的事情并不少见,越是小城往往更讲究关系和人情,公平可能更少,而阶级跃迁难度更大。

广胜眼中那个一直瞧不上的父亲,早早下岗,整天不务正业,却也曾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也有「靠自己」的傲气和信念。

用广胜妈妈的话就是:「你爸就是个失败的典型,技术大拿,脾气犟,当初如果给领导送礼啥的,兴许就不下岗了,这不耽误一辈子了。」

原来,经过被生活的一点点打压,父亲才慢慢变成了那个向命运低头的男人,变得像大多数人一样无奈接受了「只有花钱走关系才能办成事」。

广胜的母亲更是深谙生活的门道,在她看来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就是大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

她将生活的残酷铺开在处世未深的儿子面前:「你当干部三好学生,拿奖学金之类的,不是都靠你自己,你爸爸在背后也出了不少力。你要是不知道这些,将来工作、生活不是要吃亏嘛...」

广胜苦心追求的留校任教的「铁饭碗」,在他的富二代同学刘洋看来有点可笑:「都什么年代了...」。

对于身边资源富足的人而言,自然拥有更多的选择性,有看不上「铁饭碗」的资本,而对于贫苦出身的人来说,这份安稳可能是他需要奋斗大半辈子都无法企及的追求。

当一个人被生活限制时,他内心的底气就会不足,更不太敢去尝试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因为他拥有很少的试错成本,因为他要先解决吃饭问题,有不少人毕业了却因为迫于生存,只能先做着一份自己不太喜欢的,也没有认真想好的工作...很多时候啊,底层的人根本没太多选择。

广胜对于喜欢的女同学一直都因为自卑而羞于告白,他知道自己家庭条件不好,连带着他都不好意思对她说出自己的心意,唯一勇敢一次还是在被告知留校有变后借着酒精的力量,说了自己内心的话,并劝她:「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大千世界,网络中多的是繁华和光鲜,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像广胜这样的青年,因出生因各种原因而年少无为又自卑,更悲哀的是,在生活重负面前连一句喜欢都成为了奢侈。

经过这一系列生活的重锤,而在「靠关系还是靠自己」摇摆不定,广胜最终迈向了成年人的世界,从他对靠自己这般信仰和理想化的幻想破灭开始。

更加可悲的是,当他好不容易下定了决心去将母亲为她准备的钱送给教授时,却意外发现了自己心中的「女神」先他一步搞定了教授,他暗自伤神坐着公交回家...

广胜第一次开始理解自己的父亲,主动为他递烟点烟,这预示着他和父亲的和解,更是他对无力改变的社会的接纳。

结尾,广胜打算离开东北,到南方闯荡,当他和父亲坐上出租车后,镜头给了两个象征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烟囱,这一幕让人看的有点伤感。

一个曾经的辉煌老城,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渐行渐远,「东北振兴」短时间内真的如同电影中的口号一般,只是种美好的幻想,而无力改变的是,一个又一个少年为了更好的生活奔向他方...

如果影片到这里结束,可能效果会更好。

最后呢,则是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这交由你们去观看、品味。

影片《寻狗启事》作为蒋佳辰导演的处女作。在「早鸟计划」的创投中,脱颖而出,历经波折,终于,在近期以网播的方式与我们见面。

它的手持跟拍,自带幽默的东北方言,台词上的呼应和情节上的打脸设计等,都为其增添了看点,但也存在场景转换有点生涩,对台词的依赖偏重而对人物的内心深入刻画不够等问题,但总体值得一看,尤其是对部分现实的呈现,很容易引起联想,启发思考。

或许,生活过于残酷,只好撒上了黑色幽默,喜剧之外,尽是悲剧和无力。

影片通过呈现一个青年面临毕业这一人生重要关口的小事,而勾勒出大多数人渐渐从理想主义到放弃部分自我,再到向残酷的成人社会迈进的苦楚。

以小见大的生活故事,映射出对东北没落的反思,全国各地理不清的人情和「关系至上」,对故乡的逃离对现实的迷茫等问题。

可以说,广胜这一角色太有代表性了,他的迷茫和无奈,东北的迷茫和无奈都极具时代性。

这背后折射的是,年轻的一代人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面对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阶级固化所产生的迷茫,以及底层人的无力甚至是内卷的悲剧现实。

其实,在生活中有不少人,都经历了本该属于他的荣誉和机会,被比他有权或比他会送礼的人而抢走的打击。

对于普通人而言,可能人生节点中的一些机会被顶替了,人生的差距也就一点点被拉开了。

「顶替」和「窃取」是非常大的恶,是非常大的不公平,但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往往还不知道,就被改变了人生,这细思极恐...

而有些知道真相的人,可能也多的是无力,除了「顺其自然」和对人生的失望又能怎样呢?

其中,有些人会像广胜的父亲一样,在见多了黑暗和无力改变的社会与人情之后,放弃去维系和坚守那个破碎的自我,而选择了屈服,选择了认命,然后渐渐默认和习惯了社会上这套法则...

随着太多人将歪风邪气当作人之常情,少有抗争,又加剧了这种不公平和黑暗。

虽然城市比小镇要公平些,但这个世界上哪有真正的公平,你可能同样会经历「靠关系」顶替「靠自己」的幻灭。我看到有网友说了更扎心的话:

「有些事不是没有,只是你还没有接触或进入那个圈子和利益中心里,而暂时没有被波及而已。」

或许,在人生的成长中,很多人都会经历「很多事靠自己和努力并不一定会有结果」,接着仍然要面对惨烈而无力改变的现实,挣脱不了,发现原来仅是生存就不易了。

当诸多的人生梦想和理想主义的热情幻灭后,一个又一个人在现实中放弃了自我。

更可悲的是,这些人中的部分人又会因「反正这个世界已经这么糟糕而我又无力改变,不如我就改变自己去享受好了。」

于是,很多人的价值观里「钱才是真的,只有钱才能带给我快乐」越来越深入内心,甚至有些人羡慕和希望自己像那些网络上传出来的「成功者」一样,有一天也能够「美女相伴,到处旅游」和「包养年轻的网红」...

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对钱的过度崇拜,不同观念的结合可以催生很多东西,还比如,对「老实人」的调侃,以及当一个人开始质疑自己的「实在」不是优点而是缺点...

每当看见这样的字眼,我的心里都有一种隐隐的难受和悲哀之感。

这不是个体的悲哀,也是社会发展不均衡的悲哀。

我想,总有人会发声,会抗争,会坚守自己,捍卫正义和公平。

尽管这个世界不完美,但这不应该是我们放弃自我的理由,比起被迫的沉沦,我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去试图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4 ) 如果觉得生活不会再好了,那就顺其自然吧

虽然年龄和地域都不太一样,但是全片看下来作为东北人也找到了很多共鸣点,电影里的人和事、景与物,都和小时候记忆里的东北很像很像。

虽然所有剧情都能很轻易被猜中,但是我个人很喜欢影片里的那种镜头,所以看得也还蛮有意思。

去狗市找狗那部分,感觉特别像《卡拉是条狗》。但是两部电影中间隔了快二十年,不知道这里是不是也带了一点表达东北落后的意思…

大部分剧情都看得人心里沉重又苦涩,也许是对男主这种糟心满满、残酷又现实的普通人遭遇感到同情与共鸣吧:被人三番五次讹钱,动了恻隐之心养的小狗最后也被装在雪蟹盒子里埋了,被导师白白利用三年,被条件好的同学明里暗里的挤兑,已经没法理解儿子但仍然笨拙地爱儿子的父亲,就连自己一直喜欢又胆怯的女同学也是为了同一个名额和导师一直勾结。这世界好像一直在惩罚善良又本分努力的人:不顺遂心意的事情太多太多,烦恼的事情太多太多,父母不理解自己只会帮倒忙,好在还有一个能陪着聊心事的兄弟,也许这也是大部分年轻人现在的处境吧。

最后男主走投无路去找妈妈和继父,继父的反应也很现实,弟弟找继父要钱那个情节更是讽刺得很巧妙。直到妈妈在车上那番话,男主才和父亲真正和解,也许很多东北小孩都有这样一个父亲,他不够有威严,因为他也没什么本事和底气;他不肯承认自己已不再威风,但在孩子面前更多的是出糗;他很固执,哪怕自己已经真的老了,却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在默默地保护你。

男主的揭发大概是表明他决心不再做一个窝囊的老实软蛋的开始,虽然感觉有点突然,不过我还是好喜欢这个结局啊……

有时候也许会觉得生活不可能会再变好了,但还是要听他丁叔的 ,要顺其自然啊!

 5 ) 《寻狗启事》

影片以找狗这件小事为切入点,最后落在东北的振兴与发展的社会问题上。总体来看,这是一部带有现实主义意味的黑色喜剧,他的幽默感来自于很多的反转式的转场、大量方言对白,形成了东北特有的风格;现实主义来自于即兴式的对白、摇晃逼真的手持拍摄、生活化的琐事描绘等,力图展现社会边缘等小人物对生活的抗争,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首先,开篇的长镜头设计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近距离的跟拍、群众围观、中年男女在公园的口角矛盾,制造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开头,牢牢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

影片很多剧作上的细节设计的很好,比如“十万块”这个数额出现了很多次:买狗钱十万,找狗赏金十万,买个留校名额十万,买老爸的自由十万。对于有钱人来说不值一提,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确是一个望尘莫及的数额。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再有,“顺其自然”出现了两次:丢狗的时候父亲说要顺其自然,最后教授东窗事发父亲也说是顺其自然,像这些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在面对无能为力的事情时,只能依赖于“顺其自然”,寄希望于命运的眷顾。

选景也做了精心的设计。主人公家外面的街有两个大烟囱,是标志性的建筑物,一次是主人公晚上找狗,镜头最后停留在烟囱上,另一次是主人公坐出租车里离开这座城市,镜头再次停留在烟囱上。两个烟囱像是一个年长稳重的东北历史的见证者,坐落在那里安静的看着时代的更替与社会的兴衰。

最后,影片设计了一个见仁见智的结尾。如果张广胜厌倦体制内撕扯不断的裙带关系,那他大概率不会下车;可稳定的工作是他的追求,举报教授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这份工作。最后张广胜到底有没有下车,不同的想法会得到不同的结局。

 6 ) 人艰不拆

影片中有许多的东北元素,沈阳口音和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感可能是标签是喜剧的主要来源。这部电影实质是披着喜剧皮的批判现实主义“悲剧”。片中使用了多次“真香”式的喜剧转折手法,但也有使用次数过多导致的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缺点。

影片提及到的元素非常繁杂,有意或无意的刺讽了很多东北文化中的“传统艺能”,比如东北人的聒噪,贫嘴,爱吹牛,尤其是动不动就和人撕吧。还有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的迷信,官僚主义,爱走后门,溜须拍马,医闹,劝酒,麻将文化等现象。剧的标题主旨是“寻狗”,那么这个“狗”是否仅仅表达的含义只是占据整个篇幅前半段的那个作为名词的“狗”,还是动词和形容词的那个“狗”的意思呢。

大部分导演会让自己电影的第一个镜头非常考究来以此表达全篇的主旨,这部片的第一段男主人公在寻找的长镜头在后面也多次运用,原本可以一笔带过的镜头导演却使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手法,我相信是导演希望表达男主人公迷茫,没有目标,前途灰暗的“等待戈多”式的处境。

影片的节奏控制的不错,从开篇寻找时的静到和人讲理时的吵闹,再到找狗,影片没有一直处于一直大吵大闹让观众厌烦或者一直安静使观众感觉到无聊,虽然是蒋佳辰导演的处女座,但影片严格按照剧本写作的格式,意外、高潮、高塔危机、以及结局的出乎意料安排的非常合理,能看出导演的功底非常扎实牢固。结尾处导演用了一个镜头——有“河蟹”字眼的埋狗的泡沫箱转到沈阳彩电塔,不知导演是否有意使用“河蟹”这一有特殊含义的字眼来暗示什么。电影的最后一段镜头让人感觉有一种男主已经大彻大悟接受现实的悲凉感,随着出租车开走,电话响起又给人了一股新的希望,但结尾处导师和女学生受到了惩罚也没有让人有一种大仇得报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更加唏嘘不已。

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处境与父子关系的冲突贯穿全剧,看片的时候有一条弹幕让我非常在意,说这部电影让寒门学子感到没有希望,我可以理解这种心情,有些许欺诈性的标签让许多奔着喜剧标签来看电影的人看完电影以后更加难受。毕竟人生已经如此艰难,还需要电影来重新告诉你一遍吗。

 短评

太能唠了

6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粗糙也是一种生活化吧

10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我也从小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985本硕博,大学期间奖学金,还公派出国留学,我以为都是我自己的努力,但后来发现这背后都有我父母在做工作。最后他们尊重我,没有留校,其实我可能也留不下,背景不如人家硬,如今在广州,很庆幸。

12分钟前
  • WashBean
  • 推荐

中间看到有些较为冗长的戏份有些坐不住,例如用东北话翻来覆去吵架的场景(其实那些吵的嘴都差不多一个意思),和广胜夜晚在大街上烂醉如泥的桥段(因为人物状态大于戏剧事件)。除此之外的部分其实还蛮有观赏性的。

14分钟前
  • 豆友壹零零肆
  • 还行

残酷的现实,夹着尾巴做人是常态

16分钟前
  • MY BMM
  • 还行

蒙吉写了个剧本,翻译成东北话,交给一快手知名Up主拍成了电影。

1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好玩倒是好玩,非常东北,加上东北话自带喜剧效果,还挺有趣的,尤其对东北观众,自然更加亲切。不过剧情整体还是略嫌随意,有点太依赖东北话了。哦,有个呕吐的长镜头还挺好玩的,感觉演员那场戏很辛苦。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龙斌大话电影,男演员歪头时酷似李佳航

26分钟前
  • 弹涂鱼
  • 还行

方言电影,过分依赖台词带来的喜剧效果,整个故事架构也比较依赖地域性特色,虽然也乐得挺开心,但如果换一个环境的话大概就索然无味了吧。

3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好久没看过这么纯正东北基因的电影了,《钢的琴》以来吧,而且这部比《钢的琴》更加生猛和愤怒,感觉是踩着线过审的,寻狗,也是寻路东北。下岗大潮,就业困难,人情社会,阶级固化带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无力和迷惘。成长伴随着理想的崩坏,年轻学子的最终抉择似乎也呼之欲出。

33分钟前
  • m89
  • 推荐

和《学区房72小时》同一个平面的直男风现实主义电影,可直接命名为“留校名额72小时”,对长镜头同样迷恋,而这些镜头同样只有叙事及心理表现的功能,没什么美感。对父子关系的描摹比较真实。但,我们的新导演,就只能写这种一地鸡毛的表象生活吗?

38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虽然没什么突破性,但拍得真是好!开头跟拍美如李沧东,那对话,那小长镜用的都挺不错。就是片名和内容有点跑题,然后转场方式有点儿重复。整体能看出想往达内的路上靠。

41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纯正东北风味的影片,环境、人物、台词、观念等,都百分百东北风味。也很写实,只是,贫嘴有余,格局有限。

45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顺其自然”的牌匾搬不上公交,人生低谷还需有个打印店兄弟,对酒吹一瓶吐一路的沈阳达内兄弟长镜,河蟹泡沫棺材,无法说出的话和清晨小黄车的背叛,娘们唧唧父子情深……咱个假东北银看着那是相当舒服,但小兄弟,你研究生答辩都不整个PPT,也别怪评审不让过

4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我一直以为我看了个加长版的小品,电影的有趣完全是依赖东北话,换成普通话,这歌故事得无聊死,以及过于依赖东北话,就让这里的东北话变得有点刻意,因为我们生活中真的不这么说话。

49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真的挺好看,东北风情浓郁,台词又接地气又很逗哏。以寻狗事件为引,反映了工人下岗、高校黑幕等现实问题,最后落脚在父爱的核心命题,导演思路清晰得很,而且长镜头玩得也不错。男主醉酒那块感觉不像演的,呕吐的也太真实了吧,跟我呕吐状简直一样。

52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如果特殊的语言并不能强化表达,那就是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东北话在本片的重要性并不大,反倒限制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台词部分。

53分钟前
  • NinianYann
  • 还行

东北黑色幽默。好高兴参与了优酷组织的主创线上交流,疫情以来久违了的与电影人交流的机会。

57分钟前
  • 黑色大丽花
  • 还行

以摄影代替剪辑的意图是好的,但拙劣的技术与现场调度功力实在难以撑起这一野心。#实在不喜男主,表演完全不知收放。

60分钟前
  • 还行

1,剧情过于真实,值得点称赞。2,摄影,但是摇晃的镜头是我最讨厌的,愚以为除了两场接电话去公园找他爸的情景可以用手持外,其他部分都该正常话拍摄。3,浓浓的东北味,也是个人最不喜欢的地方。4,缺少电影味

1小时前
  • 云图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