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

剧情片台湾2019

主演:游安顺,廖钦亮,黄采仪,丁小茜,刘明勋,张真诚,吴承晏,郑杰浩

导演:靳家驊

播放地址

 剧照

大吉 剧照 NO.1大吉 剧照 NO.2大吉 剧照 NO.3大吉 剧照 NO.4大吉 剧照 NO.5大吉 剧照 NO.6大吉 剧照 NO.13大吉 剧照 NO.14大吉 剧照 NO.15大吉 剧照 NO.16大吉 剧照 NO.17大吉 剧照 NO.18大吉 剧照 NO.19大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2

详细剧情

  法警信全的學弟抽到代表必須去執行槍決的「吉」籤,學弟老婆懷孕還不足 三個月,怕這個任務會帶來厄運,他不知道明天該不該幫學弟代班出任務。 然而信全早有與女兒的約定,無奈執行名單已經進入流程,進退兩難的他該 如何面對這漫漫長夜?

 长篇影评

 1 ) FIFF13丨DAY1《穿越大吉岭》:一场色彩斑斓的天竺之行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穿越大吉岭》,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难兄难弟们流浪异域的评价了!
Kai:

个人认为是韦斯安德森最矫揉造作的一部。

零星无名:

为什么不把它放在电脑桌面当动态壁纸呐,仅此而已。

Zzy花岗岩:

一场轻松又温情的旅行,掺杂着韦斯安德森独特的美学和冷幽默,这部电影古怪又可爱。

西北化为乌有:

“精致的花瓶”。优点全在人设,仍是一贯的韦式风格,对异域文化的猎奇程度快赶上徐峥和陈思诚了。

野凡:

在这里看到了徐峥的多个囧,加起来都比不上这一部,而且还是放在韦斯·安德森作品序列中较为平庸的一部。

Sparrow:

高饱和的色彩独具印度风味,一场在碰撞中寻找与回归的旅行。然而私人化的幽默则间离了大众,使故事显得闷然、刻意、单调。

Polaris.J:

还是很韦斯安德森风,配色、构图、布景、视觉还有他的冷幽默高度风格化,镜头运动精妙。很喜欢最后把所有场景都展示在列车上的那一段。感觉泰囧港囧这系列好像有模仿这部。

Supremacyacron:

感觉像是极具韦斯安德森风格化的一版雨人,故事背景以及人设间的关系均有相似之处,都是兄弟之间寻找失落手足情的故事,至于韦斯安德森擅长的黑色幽默部分,在本片中体现的部分不算太多,导致本片跟其他作品相较略显平庸。

子夜无人:

对于异域的展示很泰囧,1.0的优越感+猎奇式的猴把戏。娱乐效果马马虎虎,韦斯式审美对色彩的运用放在印度风情的呈现上还挺合,冷幽默的部分却仅仅点到为止,那些属于他的小刁钻、小搞怪在本片当中还没有被真正开发出来。兄弟三人的情感和解在剧作上当然是通顺甚至细腻的,只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这种用上路的经过来作为改变什么或者带来什么结果的方式,“迎刃而解”这四个字真的太难,我连看着电影里的发梦都无法短暂地拥有信心。

斯诺-纳什维尔:

Wes Anderson执导的第五部长片,它有着欢快又讽刺的幽默感,无可挑剔的情绪音乐,还有非凡的艺术指导。换句话说,一部Wes Anderson式的电影。Anderson在声音、视觉与戏剧情节上保持了令人愉悦的一致性。Anderson对复杂的角色描写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有着的特殊技巧,他精心地将角色的来历贯穿剧本的始终,随着故事的进展,他描绘了一幅中心人物形象逐渐鲜明丰满的肖像。尽管这部电影有些情节感觉有点拖拉,但总的来说不会让人失望,愿意欣赏这部电影的人将会享受到对家庭和生活的智慧和感人的精神沉思。

#FIFF13#DAY1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穿越大吉岭》的两次葬礼

看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观众很快乐,没有生活的忧伤和沉重,也没有人生的悲伤和绝望。它的颜色永远明媚,故事永远轻快,甚至连对死亡的畏惧也包裹在糖衣里,观众冲水服下,不仅人畜无害,还有点儿甜。

韦斯·安德森偏好明亮饱和的色调,宛如童话绘本,配上甜腻的流行小曲,喻示着导演总会给你一个明亮的结局:电影里,有矛盾会消除,有包袱会放下,有误会会达成和解。他给你的,有别于好莱坞那种全家喜乐、皆大欢喜、油腻腻的大团圆,是一个结结实实并且小清新的大团圆。

因而在他的电影里,死亡要极力避免,衰老要装扮为滑稽或者睿智,以便美化死亡投射的阴影。唯有如此,他才能让电影变成一场童话般的幻梦,让人暂时脱离生活沉重的负担。就像动画片《猫和老鼠》里Tom每每被玩得团团乱转甚至烧得焦透时,这本是极恐怖的画面,观众见了却哈哈大笑。因为观众知道,下一秒Tom又会健健康康、活蹦乱跳地出现在荧幕之上。观众只有在不感受到威胁的前提,才会感受到幸福,但人生的终极不安全感是来自于死亡。

在《天才一族》的结尾,父亲被不可逃避的绝症夺去了生命,但死之前,他促成了整个家庭的和解,电影也以他的葬礼结尾,每一位家庭成员出席了,并都获得了改变。《布达佩斯大饭店》古斯塔夫的蘧然去世,是另一种无法避免的死亡,应归咎于大魔王纳粹的过错。第一次,韦斯·安德森将目光投射至人类和历史的层面,也仅仅是蜻蜓点水般掠过而已。况且,他还为古斯塔夫(茨威格)留下了Zero这个传人,所以电影结束,观众只感到淡淡的忧伤和怅惘。

但《穿越大吉岭》中出现了两次葬礼,其中一场是以蒙太奇、闪回倒叙的方式出现。我们观察到,导演为什么要在电影的此时此刻出现或指涉死亡,并完整地拍摄一场葬礼的过程?难道他要表现的不仅是印度的异域风情,而是非常巧妙的别有所指?

弗朗西斯、彼得和杰克三兄弟一年没联系了,大哥弗朗西斯将他们召集到印度,准备开始一场心灵之旅。从对话中得知,三兄弟最后一次见面是在父亲的葬礼上(电影上频频出现由Marc Jacob设计的LV行李箱上刻的JLW,就是他们父亲的名字:J.L.惠特曼)。同时电影还表明父亲是死于交通意外,老二彼得赶到了现场,见到他最后一面时,他怀里抱着父亲,浑身是血。所以说,父亲的葬礼其实是兄弟不和的引爆点,也是电影时间的开始,而旅行的目的和终点是为了寻找母亲,达成和解。

旅行途中发生许多意外和不快,兄弟三人被扔下了「大吉岭号」列车,拖着行李在印度的沙土路上艰难前行。这时,他们看到几个印度儿童准备通过一条河流时发生意外,三人跃入水中救人。因河水湍急,筏子发生倾翻,彼得尽管拼尽全力,仍有一个儿童头部撞到石头不幸去世。第二场葬礼,便是为这位在电影中根本没有露脸的印度儿童举行。

很显然,导演安排的第二场葬礼是对第一场葬礼的映射,儿童的死亡过程是父亲死亡的重演:J.L.惠特曼死于一场交通意外,同样,印度儿童也是死于交通意外;父亲死在了彼得的怀里,浑身是血,印度儿童也同样浑身是血地死在彼得怀里;两个事件在文本上形成了对应。

不同的是,第一场交通事故他们失去了父亲,引发了兄弟积累已久的矛盾,在第二场交通事故中,三兄弟是以英雄的面目从天而降,拯救了多数落水儿童,并且受邀参加了葬礼(对比他们差点没有及时参加父亲的葬礼),在离开时,还受到全村人的致敬。

参加完充满异域风情和宗教感的第二场葬礼,兄弟三人的心灵似乎得到了净化,葬礼结束,他们兄弟间的矛盾、内疚和误会基本化解了一大半,顺利过渡到在电影结尾的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教堂,和母亲见面并达成和解。整个过程显得理所应当。

在这部电影里,韦斯·安德森设计了一个令冲突集中爆发的葬礼,又用另一个葬礼化解了冲突。而两场葬礼必须要经历的死亡被极力冲淡,印度儿童仅仅作为一具干净的尸体出现。逃避死亡的恐怖,逃避严肃和反思,是韦氏电影必须做出的牺牲和取舍。一句话,他不会让观众不舒服。但真正的大师会让同时代的观众感到不安。

一直以来韦斯·安德森被批为太资产阶级趣味,极度布尔乔亚,“too white”,因为这是他最擅长的东西,也限制了他。在他的电影里,你可以欣赏他优雅的品味,享受他漂亮的摄影,一丝不苟的美术和唯美的童话故事。他有不错的审美,会令你感到舒服、幸福和快乐,但你不要期待他是塞林格或者伍迪·艾伦,因为他跟愤世嫉俗、讽刺以及其他稍微严肃的一些东西,还有非常非常遥远的距离。

 3 ) 暖色调的心灵之旅

三兄弟穿越大吉岭的精神之旅。
这个口号一喊出来,总会让人感觉到苦行,沉重,茫然。
但这三兄弟的旅行中,在找寻自己,抛弃包袱的释放过程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诙谐。
印度+火车+音乐。
你还能激动什么。
在印度菩提梵音人仰马翻的车流街景集市的咖哩黄色调背景下,镜头上一出现横冲直撞的汽车,我知道,我会再看第二遍,第三遍。。。
在拥挤错乱的火车车厢里人头攒动,钻过一节一节不同class的车厢,经过别人诧异注视研究的眼神,穿过一年未见的生疏,逃过死结般凝住的关系。
你还能观望什么。
一切都会是明朗的黄色。

老大Francis
包裹着纱布看起来像不瘫也痪的脑袋,帅帅的鼻子上一个滑稽的狗皮膏药。
喜欢拄着拐杖,但其实紧急关头,也能健步如飞。
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的讲话,固执的依赖于一个周密的行程计划。
他的固执甚至延伸到2个弟弟身上,可以说是控制欲。

老二Peter
在印度教寺庙中,习惯性的划着十字祷告。
总是带着父亲的眼镜,刷牙的时候也不取下。
习惯性的穿着粉色四角内裤睡觉,跑跳,玩笑。
他时常无可奈何的耷拉着脑袋,摆着一副让人忍俊不禁的无力屈服。

老三Jack
一袭亮黄的长袍睡衣
写着半臭极短的短篇小说
固执的用第三人称来否认其实主角是自己。
在关键时刻,按下ipod进入沉默。
蘑菇式的浓密头发和小胡子很抢戏。

父亲过世一年后,他们重逢在开往大吉岭的特快列车上。找寻一个答案,为什么母亲不参加父亲的葬礼。火车上,他们讲话,斗嘴,调侃,抽烟,漠视,吵架,喝酒,睡觉。所有经历着的压抑在吵闹中带着小丑的面具压抑着。各自藏着自己的伤口和不安。若无其事挑起争端的面具下是他们对自己的茫然。有人想念已经分手的女友,有人对自己的感情维持度很没把握,有人对计划之外的旅程还是不如表面上的胸有成竹。
半路被赶下火车似乎是一个契机,一个终于可以不用带着面具嬉笑的契机,这个时间点上的沉默,伴随而至的是愤懑的爆发。
他们终将面对自己,在一年后的另一场葬礼中,回忆起不敢回想的那个葬礼。
伤疤暴露在印度热力的阳光下似乎不是那么的可怕,至少你敢揭开他。懦弱的是再次转身就逃的母亲。母亲的再次逃避,很讽刺的是,原来宗教并没有救赎她,只是变成了她的庇护借口。

不惊讶,谁找到了自己。是投奔于宗教事业当了修女的母亲。还是抛掉行李,再次跳上火车的三兄弟。

不甚特别的心灵之旅,甚至略微温情。因为赋予了多种标签而醒目。印度。梵音。逃离。寻找。放下。自我。火车。陌生。忧郁。冲着这些标签,这是部值得看的电影。
偶尔顿住的镜头,跳跃式的环视中,印度白袍的懵然,三张不知所以然的呆楞表情。如同1、2、3木头人似的幽默。多么讨喜和善的一部电影。
飞扬过身的尘土,黄得很和善。

(因为印度,因为大吉岭,链接到了这一部片。。惊讶的发现,老二是Andrien Brody饰演,那个总是忧郁着眼眸,沉重着身躯的Andrien,我的惊讶迅速的转变为惊喜。用眼神在演戏的演员越来越少了。)

印度。啊。印度。也是必行的一站。
穿越喀喇昆仑入巴基斯坦到印度。听起来多么美妙。。当梦想越发美味的时候,你越憎恨时间只是短暂的2个月。

 4 ) This Time Tomorrow, 我们还是兄弟

追火车的经历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但是收拾行囊出发是绝大多数人都体验过的。

《穿越大吉岭》算是韦斯·安德森早期作品,还是甜腻的色彩,对称美学依旧突出,那些平移镜头、冷幽默对话、极致的细节,无不彰显着安德森鲜明的个人风格和鬼才气质。

电影开始和结尾都有追赶列车的慢镜头,配合The Kinks的背景音乐,旅行在开头和结尾美好的一塌糊涂,恨不得时间冻结,慢镜头来回重放。当然,旅途未必全是浪漫和惊喜,大吉岭号也是,那些随之而来的意外、偶然和挫败让人狼狈不堪。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世界,风险和意外难以预测,孤独和飘零感如影随形。

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旅行,那些风景、意外和惊讶都将沉淀为记忆,重要的是,扔下包袱,再次奔跑。


故事讲了三兄弟在印度的一次心灵之旅行,为了去见多年未见的母亲,老大弗朗西斯精心牵头安排,甚至还雇佣了一名旅行的私人助理。

自从父亲葬礼之后,三兄弟一年未见,老大弗朗西斯因为车祸毁容了,老二皮特即将成为爸爸,老三因为爱情心碎,问题满满的三人在开往大吉岭的蓝色列车上会和。

弗朗西斯专制,会不征求对方意见,而强制为其他2兄弟点菜;老二皮特忧郁,强调自己是父亲最喜欢的孩子,私自拿了很多父亲的东西;老三杰克神经质,会偷偷检查女友家答录机的留言,仍旧强调自己的小说人物是虚构的。三兄弟互不信任,彼此忍受对方的臭毛病,俩俩背叛小秘密。

三人在火车上屡屡违规,最后以打架扰乱秩序为由被赶下火车,助理布兰登因为被弗朗西斯羞辱而离开,旅行中断。

然而,也恰巧是因为这场意外,三兄弟救了2名落水孩子,并因此受邀参加了一场印度当地的风俗葬礼。相比一年前父亲的葬礼,他们在印度这场葬礼上感受到了团结的温度,找回了迷失已久的inner peace,也终于找到了自己。

三兄弟决定继续旅行,前往去见母亲。仍旧,母亲仍然没有给予三兄弟期望的母爱,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无声的交流和一个规则性的协议。

这场和母亲的无声交流,在韦斯·安德森平移镜头的切换下,从三兄弟和母亲的面庞,到再次平移至大吉岭号上一节节载着鲜活生命的车厢,车厢里有孤寂,有迷茫,有欢乐,有窃喜,轰隆隆的列车继续前行,永不停歇。

三兄弟试图寻找答案,然而,那些困惑、不解、迷惘甚至痛苦、失败,都不曾远去,而最终让人释怀的是坦然接受一切生命未知和变化的勇气和决心。

电影里有一个孔雀羽毛的宗教仪式,需要三兄弟在一处地势开阔、风景优美的地方共同完成。

然而,各种意外总是不期而遇,仪式一波三折,几乎已经放弃,直到最后在尼泊尔山颠的和煦微风下,三兄弟用仅存的最后一片孔雀羽毛完成了仪式,为旅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这个孔雀羽毛的仪式,也许是为了祈祷许愿,也许是为了通过仪式达到内心平静,又或许跟三兄弟的这场穿越大吉岭的旅行一样,本身毫无意义,重要的是,这个仪式和这场旅行将三人拴在了一起。

一路上,他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也品尝了意外的酸楚,那独有的气味、光线、肌理的触感,以及萦绕在耳边的人们的话语,构成了三兄弟对那片土地独有的记忆。

整场旅行,各项精密安排被打乱,期待中的母爱也落空,这些意外和不确定让人心焦,也倍感失落。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意外,三兄弟收获了彼此间的信任,突破了隔阂,直至找到了自己。当三兄弟追赶回程的列车,将父亲的所有箱包都让扔下,便也是放下了执念和包袱,转身,回归各自生活,那原来的生活,也将是新的生活。

我写好了故事的结局,但是却不知道故事是如何开始的,这不曾料想的意外、偶然、惊喜,将作为记忆留存在心底,也将成为生命持续前进的节拍。

(完)

我给你煮碗面吃

Wechat ID: Lamotta_yajie

 5 ) 色谱教科书

韦斯安德森一贯的风格。
安德森绝逼是色彩美学的大师,这部片子没有故弄玄虚的暗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虽然最后强行升华,但有种磕了药般的迷幻吸引力可以让人忽略故事的走向。
老大Francis英国老绅士属性,虽然一出场鼻青脸肿,脑袋裹得像个粽子,但还是拄着拐棍,穿着三千块的乐福鞋,带着助手,每天早晨制定行程表,睡觉穿bundle pajamas。老二Peter标准老美,从头到脚一通混搭,乱服不用开处方的肌肉松弛剂,睡觉光个膀子穿着粉红底裤。老三Jack法式文艺闷骚青年,写小说,自带音乐,喜欢《Where Do You Go To》这种闷骚爵士,蓄着小胡子,披着骑士酒店的明黄色法兰绒浴袍,随时春心荡漾随时勾搭妹子。
三兄弟睡衣look


旅行一开始三兄弟各怀心事郁郁寡欢,Francis自恃大哥,口头禅是“let's make an agreement”,一心想给两个弟弟一个惊喜,带领他们重回从前的幸福时光,虽然在Peter和Jack眼里这个大哥不怎么靠谱也没什么号召力。去程中三兄弟搭的火车以蓝色为主色调,车厢上印着大象图案。色谱里蓝色是冷色调,Blue英文是沮丧悲伤,而大象,则代表着忧郁(雨果在1983年发表短片《忧郁的大象》意向)。在开始旅行的火车上他们也确实有够忧郁,Peter对婚姻生活一心逃避,Jack沉浸在上一段感情中走不出来,连列车长和乘务员也各有一段伤心往事,总之整个色彩布局就是在告诉观众他们的心情就是一滩狗屎。
去程蓝色基调车厢


因为买了条毒蛇被赶下火车之后Francis向两个弟弟坦白了此次旅行的目的,三兄弟坐着那几个LV定制的焦黄的行李箱上嗑完了非处方药决定各奔东西,此时色调发生了转折,意喻着三兄弟内心感情也发生着变化。这个转折是一个色彩的过渡。在这个过渡阶段当中,蓝色、黄色、白色交相出现,互为主次。比如在参加印度小孩葬礼时室内墙壁背景色是蓝色,前景人物是白色和鹅黄,室外墙壁背景色是橙黄色,前景则安排了靛蓝色衣服的孩子,加上参加葬礼时的纯白库尔塔,三种颜色平分秋色最后黄色作为主色调占据上风,韦斯安德森这个对称狂魔!
蓝黄中轴对称


葬礼结束后画面色调一举变为黄色。多种黄色的形成层次感,色度一下明艳了起来。是的,三兄弟成功开始走向阳光了。在喜马拉雅山下见到母亲时,这时画面黄色的饱和度整体还是偏低的,偏茶色和褐色,第二天一觉醒来,明亮度瞬间提升,三兄弟成功告别阴霾走向灿烂。
亮度up


返程火车上,暖色占领成功,车厢颜色变成了橙红,图案由大象变成了老虎,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饱和度极高。这时候三兄弟情绪应该达到嗨点了。于是影片在火车沿着一路旖旎风光向前中结束了。
回程橙红色基调车厢

韦斯安德森这个不用美术会死星人,用彩色讲完了一个故事!三兄弟什么的,最有爱了。

 6 ) 狂想的锋芒黯淡了些。

金黄色的滤镜,长镜头内急速却规则的摇移,随着《青春年少》《天才一族》《水中生活》的成就,已成为韦斯.安德森电影中一以贯之的风格了,在《穿越大吉岭》里,他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筵席了这种属于他的独特属性。然而可惜的是,本片并不如他前三部收入标准版的作品那么自然,他试图通过一次异域之旅展示家族兄弟之间情谊的失而复得,可旅途这样富有形式感的载体在这泛黄色的镜头里被演绎得有些做作,美式幽默的台词本是他的拿手好戏,在本片中成为了刻意为之的不好笑的冷笑话,故事相比之下稍显想象力匮乏,也许是《青春年少》中的师生情愫、《水中生活》中的家庭伦理被安德森充斥大脑的那种主宰一切的导演力量包装得过于惊心动魄了,于是被威尼斯冷落的《穿越大吉岭》,一旦收敛了那种肆无忌惮的狂想锋芒,就只能沦为一场豪门盛筵的鸡肋了。即便如此,这部影片仍以异域风情的绝妙摄影和灵光一闪的镜头捕捉能力抓住了观者的心。

 短评

白人男性对于 “神秘而充满灵性的东方世界” 的各种固有印象,以及自身在这片土地上的身份定位,透过该片可见一斑。

2分钟前
  • Andrew
  • 较差

回家前夜看到这片,一切无预设。一切都在暗合。宇宙给了我慷慨启示,散落的珍珠一粒粒,都从各自的偶然中汇聚,必然地串连在一起,发出互相辉映的光芒,这光芒比它们各自散落时明亮百倍。我携带着这样珍贵的礼物,即将坐一列火车回家。神请保佑我明天要买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我将重新看到沿路的风景。

6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游玩一场,插曲一场,错过一场,经历一场,然后抛下行李,回归故里,这才是旅行的意义.这部片怎能只是7.6分呢?

9分钟前
  • A-sun*
  • 力荐

屌丝之旅……屌丝的心灵之旅……屌丝千里寻母记……1h18'处有一组百态人生列车隔间蒙太奇,Community 201开场晨起NETA了这段,是怎样的上天力量让我在同一个晚上同时看见它们啊……韦斯·安德森真是很喜欢这种非典型家族剧啊。有谁知道最后出字幕那段列车开了多少公里?

1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奇葩典型韦斯安德斯

1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抱歉了,只感觉导演充分证明了自己在室内装潢设计领域的过人天赋。

1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除了称赞韦斯安德森拍得好之外,我还要感叹下AB穿长风衣太尼玛帅了!

2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闷骚喜剧!Wes_Anderson你这个闷蛋!

2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有人说,我们是不举的衰神,绝大多数人没有和这个社会较过一次真,只是选择默默地接受由别人创造的社会、思想、规则甚至邻居的看法。我们自己掂量了一下在斤毫,决定还是把头默默地低下去继续,其间用很多精神食粮和爱情信仰调调味,让它容易下咽一些。

28分钟前
  • 贾不许
  • 还行

《大吉岭》主要的亮点在于电影语言而不是剧情,在于开场的Zoom in,以及如何快速将观众置于张力之中,尽管这场旅行的确很Spritual,有着神秘学,家庭关系弥合的影子,但是,借助大吉岭快车有限的局促空间内近乎炫技的推拉摇移(甚至僭越了切镜头的作用)、镜内分屏,才是真正的华彩章节

3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很多导演都喜欢摆弄荒诞的形式感,但在搞怪之中还能精准表现常人情绪的不多,安德森就是一个。在这一点上,安德森的稳定性高于蒂姆伯顿,甚至科恩兄弟。

35分钟前
  • Ocap
  • 推荐

那些黄黄绿绿暖色调的印度房子实在太有爱了,三个囧人的表情太有爱了,洗涤心灵的旅程;生活虽是一团麻,换个角度看,或许正如那些直来直去的镜头那样,也能简单起来。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奇妙的旅程。奇妙又相似的旅伴。奇妙又相似又好奇的触感。印度之于我如同撒哈拉之于三毛。Brody小亲亲出现的那一刻起我的开关就坏掉了。

40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囧到死啊,Bill Murray赶不上火车就没他的戏份了!Wes Anderson真是太坏了!

42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力荐

其实在观影过程中始终萦绕在心头的是输入什么关键词才能在淘宝买到J.L.W.的箱子~!PS:一定要去看这部影片附属的短片《骑士酒店》,娜塔莉·波曼就这样侧面全裸了!

45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只有situation, 没有story

47分钟前
  • 玑衡
  • 推荐

三个郁郁寡欢的男人儿童.五官立体耸立,全然各有自己的意志而不甚和谐,显得倍感孤独.Owen Wilson被绷带包裹的脑袋垂头丧气竟全然看不出丁点原先帅气的痕迹来.Adrien Brody的五官为何看起来如此的孤立.Jason Schwartzman两撇英国式的胡子倒还有些印度风味.喋喋不休的神经质喜感

50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推荐

如果我以后要去一趟旅行,我希望会是如“穿越大吉岭”这样的一场。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永远都是那么赏心悦目精致细腻,虽然他这次走了和他之后几部惊世之作完全不同的叙事手法,但他的画面质感、摇镜头、冷幽默,也只有韦斯安德森拍得出来。

55分钟前
  • TWY
  • 推荐

维斯安德森这时候感觉恰到好处,之后的片就是一部比一部刹不住车的放私货

60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相比Bottle Rocket,这部Darjeeling较容易接受,风格化更明显。所有主角都像是穿越了其他十部电影而来,沉重,湿答答的,直到被一个印度旅程的烈日烤干,变得轻盈而艳丽。

1小时前
  • novic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