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综艺美国2020

主演:乔治·麦凯,塔伊加·维迪提,蒂莫西·柴勒梅德,辛西娅·艾莉佛,汤姆·汉克斯,基努·里维斯,莎姬·贝兹,奥利维娅·科尔曼,盖尔·加朵,娜塔莉·波特曼,布丽·拉尔森,简·方达,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希亚·拉博夫,威尔·法瑞尔,萨尔玛·海耶克,拉米·马雷克,伊迪娜·门泽尔,奥斯卡·伊萨克,乔什·加德,佩内洛普·克鲁兹,克里斯汀·韦格,马赫沙拉·阿里,西格妮·韦弗,马克·鲁弗洛,茱莉亚·路易斯-德瑞弗斯,比妮·费尔德斯坦,蕾蓓尔·威尔森,黛安·基顿,林-曼努尔·米兰达,史蒂夫·马丁,克丽丝·梅斯,雷吉娜·金,玛娅·

导演:格伦·维斯

播放地址

 剧照

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2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3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4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5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6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3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4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5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6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7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8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9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0:13

详细剧情

  当地时间2月9日晚,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在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举办,24项大奖一一揭晓。最终,奉俊昊执导的电影《寄生虫》爆冷摘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成为当晚大赢家。华金·菲尼克斯和蕾妮·齐薇格凭借电影《小丑》、《朱迪》分别获得最佳男女主角,布拉德·皮特、劳拉·邓恩分享最佳男女配角。  【奖项条目】https://movie.douban.com/awards/Oscar/92/

 长篇影评

 1 ) [OSCARS-90th]:承认人家优秀实际上没那么丢人

「寄生虫」是回归到电影本身的一部作品,承认人家优秀没什么难的。92届奥斯卡,头一次把最佳影片颁给了非英语片,这算是创造了奥斯卡历史,对影片本身来说,也算实至名归。

寄生虫影评:

关于[기생충]为什么金司机会杀人杂谈 - 寄生虫

小丑影评:

[Joker]:电影评价+DCEU到底如何扑街分析 - 日记

它的主创团队全部由黄种人阵容组成,不符合ZZZQ 的多元化趋向。它的剧情并不压抑,而且还带着强烈的黑色幽默趣味,完全不像一部志在拿获大奖的严肃艺术作品。而且它还是一部正儿八经的商业电影,而奥斯卡各大主要奖项历来都更加中意文艺作品。

韩国电影的整体技术进步,不仅仅是因为起步早,而且他们基于本土市场制造了大量需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我们把电影看成是一种制造业,它是需要多个高度专业化和细分化的子系统才能完成最后的高质量成品。这种细分化和专业化环节,必须要给本土市场足够的市场空间和需求,才能培养出足够多的本土化专业公司。

电影,尤其是高成本的商业类型片,是对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做微妙平衡的巨大商业考验。某国电影打比方是一个成长的孩子,本身就从小营养不良,长大了还缺乏造血机制,被过于严厉保护限量吃饭,短期内很难有质的突破。

某国的电影和光电腙菊的关系像极了长发公主乐佩和后妈的关系:

很多人谈及国产电影必谈发现时间短,人家好莱坞发展百年不能比之类的,仿佛一开始就给自己找好了理直气壮的理由似的,我弱我有理,你不保护我你就是不对!好莱坞商业市场已有百年咱不敢跟他比,那我们来看看韩国影视工业发展:

中韩商业片市场同样历经数十年,人家腰板挺得笔直,有带领下层基础反抗上层建筑的柯蒂斯,有历史洪流中看相的小人物金乃敬,谍战中救国和自救的表宗盛,被国家抛弃数年内心无比挣扎的金秀贤,和恐怖分子殊死较量的男主播河正宇,哪个不是真的英雄?同样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入侵,韩国没有选择和复仇者联盟们正面硬钢,好莱坞特效和投资我们对抗不起,他们选择另辟蹊径创造自己的本土英雄。

韩国电影的崛起,有三个代表事件,98年的分级制代替审查制,99年的光头运动,以及最关键的06年电影界大规模示威,为了抵抗韩政将每年放映本土电影的天数削至70多天,后两个算是韩国本土电影人士为了保护本土电影,折腾了两次暴动,99年是韩政配合WTO引发,06年是韩政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引发,直接导致韩国电影和好莱坞正面较量。

某国呢,采用行政手段限制外国大片的进入,一面是对内严格设立条框,你要想引进赚我们的钱?有限额的!每年不超过三十部,你想合拍?有演员和投资门槛的,国产演员打一个酱油可不行!我们家的孩子都是花朵都是宝,还有,题材和故事必须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黑我们可不行,我们坚决不能当反派!啥啥啥?敢阴阳怪气的讽刺我们?信不信我们封杀了你!故事区域有许多红外线,这样就导致资本运作无人再敢冒险在一个注定赔本的生意上去投资,再看某国青春题材,打个胎就疼痛至死的青春,买不起驴牌就白活在这个时代,开个破车上个戈壁滩就是燃死的人生。某国不是没有好题材好演员,但是很难在剧本里看到深层的自我批判。缺乏了自我批判的精神,在立意上就很难有突破。

奥斯卡的反例:

电影目的不是愚民,而是探讨社会种种问题和本质,如果电影不能起到这种反思的作用,变成了郭嘉机器的传声筒,那么电影也会死去。某国想拿奥斯卡?很容易,拍一部电影[C-h-u-i-S-h-a-o-R-e-n]吧!

 2 ) 客观评价第92届奥斯卡

我知道很多人对《寄生虫》拿了最佳影片还是很不满的,于是就在豆瓣恶意评低分,恶意写不好影评。其实去主观的评论这部电影的好坏或者值不值得摘得此奖项,特别无聊,没用,在豆瓣上乱叫,那有本事就去美国赢得一票投票权啊?

好吧,不废话了,回归正题!既然这届“主观的好”,评论里都说的差不多了,那我就讲点“客观的好”。 1.布拉德皮特领奖时说:“里奥,我随时都愿意跟在你背后”,这份动人的兄弟情已经从戏里延续到戏外。 2.冰雪奇缘的“名利场”。 3.介绍影片时,重复剪辑,自带注评。 4.《美国工厂》剧组不忘感谢中国。 5.创新吐槽:说唱。创新娱乐:颁奖词戏精。创新主持:与乐队互动。 6.国际影片合集中,入围的国产电影有:《英雄》,《卧虎藏龙》,《霸王别姬》,《重庆森林》,《花样年华》。这些不带政治色彩的影片,才是真正国产佳片。 7.“致所有女孩,女人,致所有母亲和女儿,若你听到音乐涌上心头,请大声说出来,我们需要听听你们的声音”,为女性发声,特此立个Flag,下届奥斯卡必定会有大量女性入驻。 8.奉俊昊高光追星马丁,昆汀,还说要把小金人切成五块分给自己的竞争对手,瞬间对这导演肃然起敬。 9.缅怀高以翔,这事上我们应该感到自我惭愧。 10.华金菲尼克斯获奖感言,说为无法发声之人发声。这其实指的是前阵子在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的气候变化抗议活动。华金菲尼克斯参与了其中,因此被捕。这次再次出言发表并强调了自己的不满,只是用了很隐晦的话语发言。值得一提的是,该活动的组织者正是这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颁奖者——两次荣获奥斯卡影后的简·方达。

本届奥斯卡,最大的赢家就是韩国电影《寄生虫》,拿下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6提4中,毫无悬念地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大赢家。这是韩国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奖项,更是亚洲电影首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项,绝对是亚洲之光。在我印象里,之前没有不是英语的电影获最佳影片这个奖项。(《末代皇帝》不算是,因为它是英文对白) 最大输家绝对当属Netflix。获得24项奥斯卡提名,只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和最佳纪录长片两大奖项。在Netflix提交的电影作品中,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黑帮史诗《爱尔兰人》获得了10项提名,最终颗粒无收;《婚姻故事》获得了6项提名,仅获奖一项;《教宗的承继》获得了3项提名,同样颗粒无收。去年火爆网络的,由奥巴马夫妇投资的《美国工厂》最终成为了Netflix的遮羞布,获得了最佳记录长片。这个情况和金球奖很像啊(提名(17项),但只获得了两项大奖)。今年并没有太多奥斯卡评委明确表示反对网络电影获奖,并且上一届奥斯卡就把最佳导演颁发给了Netflix的网络电影《罗马》,但今年奥斯卡的确是不追捧Netflix的作品。但也不能排除“歧视”流媒体作品的观念,已经刻在美国人骨子里。

我个人十分心疼的是斯嘉丽·约翰逊和西尔莎·罗南。“寡姐”斯嘉丽·约翰逊《婚姻故事》角逐最佳女主角,《乔乔的异想世界》角逐最佳女配角,都没获奖。“寡姐”从未入围过奥斯卡的啊,这次一入围就有两个提名,但都失之交臂了,希望未来再接再厉吧。 西尔莎·罗南,这次是第四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了,可惜依然没“中奖”,不过她正值芳华年龄,未来有的是机会,我坚信。

综合来看,第92届奥斯卡不光是大爆冷那么一回事了,而是开创了历史。我们作为幸运的一代人,也见证了这份历史。 往年的最佳影片是力求四平八稳,今年的最佳影片首次颁发给了非英片,而且是主题尖锐针对贫富差距的影片。美国人和英国人从没想到过,自从最佳导演失守多年,现在连最佳影片也失守了。 走到92届的奥斯卡,仍然没有放弃求新求变,这一点值得肯定。不禁对奥斯卡下个100年充满信心和期待。 都说今年奥斯卡是大年,现在,必须要在大年前加两个字——奇迹大年!

最后,祝贺自己一下,21预测17中(可能是我这辈子猜的最准的一届),除了这次《寄生虫》超常发挥外,其它奖项基本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连续6年看奥斯卡,终于也算没白看。

个人预测结果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完整获奖名单

 3 ) 纪念自己第一次看直播

我起了个大早。原本以为有网课要上,但是后来并没有。九点十分左右我打开明珠台,当时颁奖典礼已经开始一阵子了,然后好快就颁男配了。后来我想调一下声音,结果遥控器有问题,直接把电视机按花了…中间我一直在尝试修复它,错过了一大段颁奖典礼。我放弃应该已经是十点十分左右了。我迅速跑去找直播地址,挂了vpn就开始看。后来电视修好了我就在电视上看了一会,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一直守在电视机旁。不过这个颁奖礼能颁这么久也是挺迷幻的,那个list上也没几个奖…

我想主要说一下女主。我这个人最喜欢的就是颁女主了,每一届都是。拉米上台念提名的时候直播卡了,我就跟疯了一样跑到电视房调台,还好只错过了一点点女主的视频混剪。今年的混剪真的很奇怪,四处穿插界限模糊,这样最不能体现每个人的moment…不过也不太影响观感,因为演技类大局已定。在念到Renée的名字时,我真的超级高兴,在电视机前疯狂鼓掌。虽然意料之中,但是真的太为她高兴了。蕾妮虽然好作品不多,但是每一部好作品都是上乘之作。单凭BJ系列和芝加哥我就会爱她一辈子。03年的女主大年给我我也选不出,我还宁愿来个双黄。但结果摆在那里还是会为她可惜。芝加哥是我最爱的音乐电影,她在里面也确实献上了贼nb的表演。这么好的演员果然不能一个女配打发,现在终于拿到女主,已是十六年以后了。真的没有什么比看着她带着强势作品重新杀回来,横扫颁奖季再封后更开心的事情了,她真的值得。

再来说一下Judy这部电影。颁奖礼前我只看了两部,Judy和爆炸新闻。颁奖礼之后又看了几部。我知道Judy和Bombshell国内铁定不会上,所以特地去看了。我真的挺喜欢Bombshell的,对于我这种阅历较浅并且在成长的女权主义者很有帮助。片子给我注满了热血,让我想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大展拳脚,为女性争夺权益。再说到Judy这部电影,其实看的时候觉得还行,但是感觉片长有点太长了,显得比较累赘。在看完Judy不久以后我又看了玫瑰人生,其实两个故事相差不会太大,都是一个模子的,但是玫瑰人生比前者要好很多。Judy的电影我是真没看过几部,只看过半部相逢圣路易,但是You Must Remember This的Judy单集帮我过了一遍她的人生,所以我对她的事情都略有耳闻。甚至连片中年轻Judy暗恋Micky Rooney我都看出来了lol。有了对Judy的知识储备,我看片子没有看不懂的地方。虽然导演功力有限,但是蕾妮的表演真的可以吹很久。把自己的人生阅历揉合到角色中去,再加上Judy的各种小动作小表情,她演活了Judy,也让大家透过Judy看到了她自己。过气的滋味她也尝过,也遇到过不靠谱的爱情。很多事情她和Judy都是共通的,难怪演出来这么打动人。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年轻演员不那么容易拿奥斯卡了。其实在每个行业都一样,你年纪越大阅历越丰富。只有遇到的事情足够多,碰到角色才可以做到感同身受。生活可以比电影更加狗血,但是你必须体验过生活中的狗血,才能吸收自己当时的感想,并选择在一个角色中放大或缩小这种感想。如果让没有经历过事业低谷的蕾妮来演Judy,她未必演得出这种感觉。这个角色除了献给Judy,也献给了她自己。希望她未来有更多好作品,我也会一直支持她!

最后我想来讲讲BP。宣布寄生虫的时候我也惊了,虽然我当时还没看,但是预测贴看得不少,基本都是预测1917。我基本没怎么看过韩国电影,但这是奥斯卡第一次把BP颁给外语片,而且还是亚洲国家。写文书做申请我才知道我们亚洲人团结在一起的重要性。在外国大家都只有一个统一的Asian的称呼,所以某种程度来说我们都是一样的。老白男投给亚洲人真的太不容易了,这一瞬间值得被记载。我们也没什么好酸的,毕竟只要censorship还在,征服外国电影界的使命就不会落到我们手中。希望亚洲电影都能走上更好的舞台吧,也幻想一下我们能重回90年代的艺术巅峰…

虽然过程十分曲折,但是第一次看直播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别人都觉得没劲,但可能是因为没有对比,影后又是喜欢的人拿,所以真觉得蛮有意思的。(我还数了一下,虽然妮可还是在家抠脚,但是还是有她的电影闪回,红磨坊和爆炸新闻。女人你能不能勤快些!) 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完整场颁奖礼。以前要不就是看片段要不就是直接看获奖名单,所以这样慢速下来真的太不容易了。希望还有很多很多很多个下次,在外国读书看奥斯卡应该会容易些。

 4 ) !

今天的奥斯卡把最佳影片刚颁给《寄生虫》虫,我真个脑袋都是懵的,甚至有点痛,我在去年八月看《寄生虫》时,觉得它很一般,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作为同主题的《燃烧》珠玉在前,使得《寄生虫》的光芒在我心里没有那么闪耀,那么突出。但不得不说《寄生虫》在这届提名当中算是很优秀的一部。 《1917》最佳摄影毋庸置疑,长镜头的运用十分优秀,但这样却会使故事线单一,压缩叙事空间。《爱尔兰人》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拍给马丁影迷的电影,并不能够带给多数人共情。《好莱坞往事》不能算是昆汀的水准之作,尚不能超过《低俗小说》等等,又怎么获得大奖?《小丑》尚能与《寄生虫》抗衡,但他的缺点却在于架空,对于现实的批判不够,并且在我认为对于小丑性格成因的刻画过于刻意,导致这一角色成了恶的符号,使角色扁平化,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成为“疯子”这一任务。《小妇人》《极速车王》《乔乔兔》《婚姻故事》就更是陪跑的了。 而反观《寄生虫》,商业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包着类型片的外壳,将两个阶级的矛盾展现的淋漓尽致,紧凑的节奏,大量的细节铺垫,符号的堆砌,从某种意义上,《寄生虫》代表着韩国电影冲奥的决心,和韩国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平。他的目的就是走向世界。及时他还有一些地方不够好,但瑕不遮瑜。韩国总统文在寅在《寄生虫》获奖后表示今后政府将进一步为广大电影人提供能够尽情发挥想象力并放心大胆制作电影的环境。而看国内却进入影视寒冬,令人唏嘘。《寄生虫》拿最佳影片是毋庸置疑的,他也代表着奥斯卡在想亚洲电影,世界电影释放一个讯号:只要你足够优秀,最佳影片向世界敞开。这一点也值得中国电影人和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反思。既然奥斯卡不欠《寄生虫》一个奖杯,那戛纳是否还欠《燃烧》一个最佳影片呢? 这次奥斯卡还有许多感动的细节,奉俊豪拿到最佳导演后向马丁,昆汀的致敬,碧梨献唱,纪念2019去世的电影人(包括高以翔),华金在拿到影帝后的获奖感言的结尾引用了亡兄瑞凡的诗句:Run to the rescue with love and peace will follow

最后我只想说:奉俊昊牛逼!中国电影加油!

 5 ) 一句话评2020奥斯卡获奖片

今年疫情,蝴蝶的翅膀在我这里变成了连续在线坐班。
上周一九点半,在线办公第二周,第92届奥斯卡颁奖礼开始。整个上午,在明星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中,我忙碌地穿梭于多个工作群组,噼里啪啦打字及语音。
社交媒体喜欢用“疫情时期的____”来当标题。
这让我想起有一年上海白天日全食。那天没上班,明晃晃的天空,忽然变黑。我跑下楼,不敢相信天真会变黑。看见天地异象,总觉得会有特别的事要发生,或者什么启示。当时,我记得自己很朴素地眯起双眼,在黑暗中,许了个愿。

以上是开场白

我将随感近期看的获奖和提名片,

一句话=100字。

开始前,

请让我戴上口罩。

最佳男主:华金 -菲尼克斯《小丑》

/\

毫无悬念的男主。

珠玉在前还能呼声震天。

小丑这个疯狂宿命的悲剧形象,

再次影史留名。

优秀的创作者多少都有些宿命感。

华金站在领奖台的一番演讲,

以及最后纪念哥哥River,

不禁让人觉得,

演员自身与悲情角色合二为一的气质,

如此明显,

仿佛,他仍在戏中。

最佳女主:蕾妮-齐薇格《朱迪》

/\

跟华金的小丑一样,

蕾妮演绎的美国已故传奇歌手朱迪也是悲剧。

伊人过世五十多年,

一曲传世的彩虹,今天被LGBT推崇。

开奖前一刻,蕾妮低调浅笑,

气势输了

谁知下一刻花落女主。

当时还在为寡姐不平,

前日看完朱迪,怅然失落。

片子一般,

但蕾妮最佳女主绝对担得起。

最佳女配:劳拉-邓恩《婚姻故事》

/\

大家惊艳于邓恩高挑纤瘦的外形和强悍气概,

其实早在《大小谎言》即有的鹤立鸡群感,

是连妮可基德曼也压得住的。

大家最爱的,

从不是朴素平实的邻家中二或中年loser,

而是,

从内而外,都能把你摧古拉朽、

一把年纪依然美瘦不可一世的

灭霸队友。

这里的你,是指离婚夫妇中的男性。

最佳男配:布拉德-皮特《好莱坞往事》

/\

正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正如金球颁奖礼上跟莱昂纳多自嘲过气,

如今年过半百的皮特确实是好莱坞

不当红演员。

他俩更像是本色出演,

让时光回溯到了1969年自由疯狂的洛杉矶,

演绎了替身和演员的风华正茂和狗血友情。

帅得出戏,才是我的最大观感。

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剧本等:奉俊昊《寄生虫》

/\

载誉无数,

韩国电影工业的集大成。

初看欲罢不能,

看完情感体验丰沛,刺激欢乐不沉重,

数次读懂导演,工整得出关键词条。

比起类似题材小偷家族,

简直是超级教科书剧本。

不过,

深度影评让我强烈意识到,

自己普通观众的视角浅薄。

也许西方评委看它,如同我们喜欢《何以为家》?

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

/\

猎奇而魔幻。

看完之后,像很多人那样,

总体感觉是悲伤的。

这种悲伤并不是对工业4.0时代下,

蓝领生存境遇普遍不幸的感叹,

而是对蓝领阶层在吃不上饭的窘况下,

放弃了曾争取到的工作权益,

向没那么先进的劳工制度集体投降的感伤。

论艺术性,更喜欢大热的提名片《蜂蜜之地》

有种

孤胆女侠道法自然,马其顿采蜜末路狂花

既视感。

最佳摄影&最佳视觉:《1917》

/\

此前印象最深的长镜头,

是《真探》第一季

Rust从毒贩那逃出的十几分钟。

《1917》的长镜头长得不可思议,

常让我担心摄影机调度。

枪火中穿越末日般的教堂,

飘浮在冰冷湍流上的花瓣,

尸骨堆旁被砍掉的粉白花木,

如梦如幻,

仿佛与战场亡灵的久别重逢。

最佳服装设计:《小妇人》

服装确实很美,

复古、繁复、优雅。

最佳动画片(提名):圣诞节的秘密

/\

从小长在冰天雪地,

并没有期待过圣诞老人,

更没有写下什么愿望,

寄信出去。

真希望,

从前多下几场大雪。

所以,

相比获奖玩具总动员,

我更喜欢这个冰雪故事的秘密。

遗珠之憾:《宗教的承继》

安东尼-霍普金斯 饰演本笃十六教宗

/\

如果没有最后十几分钟,

摄影画面和音乐都堪称完美,

优雅而沉重

(专业人士称尚不够沉重)。

信仰的消失和勇气的交付,震撼人心。

这是今年,个人层面最受触动的电影。

尽管,

最后部分让人也意识到确有宣传片嫌疑,

岁月忽然静好,

信仰的重力,

从地球升到了月球。

第二颗遗珠:《痛苦与荣耀》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

这也是一部以勇气回顾过往的故事。

所有的错失和过错,

都因年龄带来的身体伤痛,

放慢了脚步。

我们看到了影帝班德拉斯真实的精神和身体之痛,

以及阿莫多瓦最初和一直傍身的荣耀。

他抱着画留下泪水。

这为他的痛苦和孤独,

带来巨大的温柔的慰藉,

激荡人心。

而这一切,

在五六十年前,就已在前路绘成,

静静等待他的到来。

让我想起,

有个艺术家晚年说的那句,

悲欣交集。


最后

希望疫情早过去

赐予我们 疫情时期的勇气

 6 ) 《爱尔兰人》、《寄生虫》和《好莱坞往事》:民间社会学,学院社会学和“电影社会学”

The Irishman, Parasite and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Citizen Sociology, Academic Sociology and “Sociology of Cinema”

本文灵感来自于对第92届奥斯卡奖的一个小型观察,特别是一个有趣的联系: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一直被视为“电影社会学家(cinematic sociologist)”(Cashmore, 2009;以及华语世界累月经年的赞誉),而奉俊浩(Bong Joon-ho)这位社会学系出身的电影人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电影社会学家”之名(如“社会学吧”在《寄生虫》获四项大奖后发表的文章)。奉俊浩本人在致辞时引用斯科塞斯的一句话“The most personal is the most creative”致敬了后者(然而《爱尔兰人》在奖项上颗粒无收);更有意思的是,他接着感谢了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对其电影在北美发行(sounds familiar)的帮助(《好莱坞往事》仅获最佳男配角和最佳艺术指导两项)。在这样的微妙联系下,我们能否对上述三人的三部迥异之作(同时也几乎是颁奖礼上的三大热门):《爱尔兰人》/The Irish Man、《寄生虫》/Parasite和《好莱坞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进行一种(捎带上作者论的)寓言式解读呢?

民间社会学(Citizen Sociology)

我用民间社会学(Citizen Sociology)来描述《爱尔兰人》,以及斯科塞斯的大多数黑帮片。这个用法源自民间科学(Citizen Sociology)——并不完全等同于中文语境下的“民科”(crank science),即民间参与的科学研究活动(Hand, 2010)。《爱尔兰人》和斯科塞斯的大量黑帮片都有这种底层视角和对社会文化背景的考量,惯于采用一种个案研究(case study)的方式,关注单一主角如何与亲友、社会团体(帮派、皮包公司…)和(内部分裂的)国家机器协调和互动,来换取物质成功及与之相连的幸福(这种等式深深植根于美国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见Kord, 2016: 118-119)。这些灰色的社会关系和互动遵循着一种类似莫斯归纳的礼物交换经济(Mauss, 1950/2002),一些人提供(灰色/非法)服务,一些人提供不仅限于金钱的多种报酬(工作机会、社会地位等)。这种不成文、非强制、不合法、看似不求偿还的交换实际以绝对暴力保证其极强的约束力。每个处于这张网中的个体都被要求各司其职,如《爱尔兰人》里的Russel所言:“When I ask somebody to take care of something for me, I expect them to take care of it themselves ”。这种叙事模式,或可称为具有“差序格局”特点:它是“推己及人”的。每一个斯科塞斯黑帮故事都是一个秧歌star(gang star)的奋斗史(遑论成功与否)。《爱尔兰人》是一个“故事”。它虽然涉及美国社会在6、70年代的政治(肯尼迪竞选和遇刺,古巴导弹危机,猪湾行动)、经济(工会发展小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剧变背景;虽然展现了一副黑帮与资本主义民主的互惠图景(类似的图景也呈现在对日本帝国统治术的论述中,见Driscoll, 2010/2017),但并不表达甚至暗藏任何态度/评价/道德主题,亦即,这是一种没有“理论”的“社会学故事”,一种略去了模型和归纳的、参与观察式的黑帮田野笔记。在这样一种重复性中,《爱尔兰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帮派分子们的生命史从《好家伙》/Goodfellas中的青年-中年阶段后移向了中年-老年,并在惆怅落寞的孤老中结束。这种“老化”毫无疑问和斯科塞斯本人,以及其青睐的演职员们的衰老密不可分;这种老化策略,和与各角色初次登场并存的死亡宣言一道,在影片中做出了打破第四面墙的努力,并产生出一种黑帮片自反性:it is a story about living in a world, it is nostalgia。故事本身也会衰老。

学院社会学(Academic Sociology)

那么,为什么说《寄生虫》和奉俊昊或多或少代表了一种学院社会学呢?许多对于《寄生虫》的抱怨中都有这样的内容:“象征直白”“符号简单”,或者“剧情逻辑不通”“有违常识”,不是“真实”而是一种“隐喻”(详情可见豆瓣电影《寄生虫》影评页面)。这些差评其实相当好地反映出了该片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式设计逻辑(详见关于马克斯·韦伯那浩如烟海的一手和二手文献)。这既是说,《寄生虫》在关注某一个想法(idea, if it’s not a theory)的前提下,通过设限的人物,设限的空间,设限的故事,设限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削减和简化了许多细节的象征性叙事,制造了一场“设定好的”社会实验(或许类似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参见《〈小偷家族〉:一场银幕上的社会实验》)。因此,所谓朴社长一家富得过于单纯,全家传帮带的职业介绍过于夸张,水淹陋室和豪宅排队的对比过于刻意之类的“不真实”,恰好展现出了极端化的矛盾,展现出了一种人造的典型性,而非许多人要求的,“真实”的代表性。因此,《寄生虫》恰似一部探讨贫富差距、阶级差异,以及随之而来的惯习、行动、冲突等问题的“理论”电影,或者,至少是“理论化(抽象化,一般化,归纳推理)”的电影,这些主题得以体现的媒介不是一个个案,而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寄生虫》是非历史的,或者可称之为现代的(在最宽泛的生活意义上),这意味着你在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的语境下都可以构建出一个类似的故事或模型(对于《爱尔兰人》及下文要叙述的《好莱坞往事》则不太可行,因为其“美国性”是历史的),用来阐述相近的社会学主题。同时,本片也几乎没有对第四种观看的追求,它停留在文本自身,略微类似于停留在学院的象牙塔里。

“电影社会学” (Sociology of Cinema)

最后,当我们关注似乎与社会学完全搭不上边的昆汀,又可以发现,恰是这种非社会学性,为昆汀电影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可能。如果我们简单粗略地把社会学缩略成涂尔干(Durkheim, 1895/1982)所说的研究社会事实(social fact)的学科,那我们也可以类推地把电影本身作为一种“事实(cinematic fact)”,即一切电影的影像作为事实,其如何运用影像作为质料制造吸引力、快感和其他观看体验。由此我们就粗略地搭建起了一种昆汀的“电影的社会学(Sociology of Cinema)”,这个社会学的名头已经和那门学科无甚相关,而成为一种形态和方法上类同的比喻(你也可以凭喜好称之为Cinemalogy或其他)。具体而言,昆汀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如何玩弄、曲解和戏耍电影本身,以及相关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要素。《低俗小说》/Pulp Fiction玩弄的是叙事,《杀死比尔》/Kill Bill基本可以被视为在玩弄类型,《无耻混蛋》/Inglorious Basterds显然是在玩弄历史,《被解放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首要地在玩弄种族。这其中,昆汀又首推一种所谓暴力美学,使其作品成为一种玩转暴力-身体、诱导视觉快感的试验场/游乐园/沙盘游戏,而鲜少运用暴力引发罪疚和反思。这种实验看上去似乎和奉俊昊/是枝裕和式的社会实验略有相似,但其本质是无根的(rootless):不植根于任何确切的外部世界,或者仅仅是在外部世界的不同分支(社会、政治、流行文化…)中游离(flânerie);或是在本体论上关于身体-生命/死亡的。在《好莱坞往事》中,昆汀照旧塞入了大量基于个人兴趣爱好的要素:60年代流行文化(电影,电视,音乐,城市景观)大赏,自我指涉(昆汀的其他作品、foot fetish)和交叉指涉(通心粉西部片),由虚构片中片引领的叙事和空间转换,好莱坞电影内部的自反性等等。但略显吊诡的是,昆汀最重要的签名——暴力的存在感大减,取而代之的是结构上的“艺术片(arthouse)”策略:对暴力削减、隐藏、推延和保留,但其目的也并不在引人反思(仅就这一点而言,《好莱坞往事》逊色于三池崇史的《十三刺客》/13 Assassins——一部同样以艺术片策略调整“暴力过剩”的电影)。当这种极端的动作片趣味被削减甚至剥除后,昆汀的电影还剩下什么?或许就仅有道尔顿那虚构的生平、演出和作品集。这一点颇似《恶棍列传》或者《美洲纳粹文学》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采用的架空历史策略,但又欠缺前述“玩弄”电影的野心(对李小龙的嘲弄显得尤为蹩脚和令人迷惑)。在我看来,不同于只讲一个故事的斯科塞斯民间社会学,昆汀的“电影社会学”在失去最重要的方法论(玩弄-暴力)后,甚至有使《好莱坞往事》成为其bust of all time之危。

结论

经过一番生搬硬造,第92届奥斯卡的三大热门电影被证实可以被施加以不同的“社会学”隐喻来进行进一步的解读,乃至比较研究。必须声明的是,这种所谓的“社会学”话语加持没有完全着眼于其学科的意义,也并非完全挂羊头卖狗肉地挪用其外延,而是以一种类比的方式把“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内中零散的元素综合为一种界定工具。这或许能稍稍促进一些对电影的结构思考,驱散一点抒情影评的漫天大雾。

其他视角?

1. 作者论-奥斯卡:一种新的作者政治(La Politique des auteurs)?

斯科塞斯:美籍意大利裔纽约客,英语文学学士,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电影艺术硕士。学院派电影人,半路出家的社会观察者;经典好莱坞叙事电影(Classical Hollywood Narrative Cinema)继承者;对新媒体似乎持矛盾态度(攻击漫威,接受网飞)。

奉俊昊:大学教授之子,社会学系出身,电影爱好者起家,一种东亚经验的可能性。学院派(presumably)社会学学生和社会观察者,半路出家的(presumably)电影人。

昆汀:意大利裔,田纳西人士,高中辍学,片场杂工,编剧起家,然后大家都知道了。

2. E-motion

Scorsese: driving among different American cities as a clue or trace.

Bong: a film of urban (Seoul specifically) domicile (housed, spaced, domestic).

Tarantino: long sequence of driving in the company of selected scores; urban experience/vibe of 60s Hollywood.

详见Juliana Bruno (2002)。

Works Cited

Bruno, G. Atlas of Emotion: Journeys in Art, Architecture, and Film, (London: Verso, 2002).

Cashmore, E. Martin Scorsese's America, (Oxford: Polity Press, 2009).

Driscoll, M. Absolute Erotic, Absolute Grotesque the Living, Dead, and Undead in Japan's Imperialism, 1895-1945,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Durkheim, É., Lukes, S (ed.). 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and Selected Texts on Sociology and its Method, (New York: Free Press, 1982).

Hand, E. (2010). “Citizen science: People power”. Nature. 466 (7307): 685–687.

Kord, T. S. Little Horrors: How Cinema's Evil Children Play on Our Guilt, (Jefferson, NC: McFarland & Company, Inc., 2016).

Mauss, M. 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London: Routledge, 2002).

北河岸哲学评论:《〈小偷家族〉:一场银幕上的社会实验》,“北河岸哲学评论”微信公众号,2019年第3期。

社会学吧:《〈寄生虫〉:也许只有社会学毕业生,才能拍出这么深刻的电影》,“社会学吧”微信公众号。

 短评

《寄生虫》成为奥斯卡92年历史中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片。

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不知道为什么想喊一句 “热烈庆祝大东亚电影共荣圈繁荣昌盛!”

8分钟前
  • 荆棘
  • 力荐

寄生虫slay

11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全程下来,原以为是神仙打架,却差点被奉俊昊打成诸神黄昏。

15分钟前
  • 陈一恪
  • 力荐

非常疯狂的一届,虽然不喜欢看到韩国媒体开始各种吹牛的嘴脸,但必须承认奉俊昊牛逼,如果必须选一个亚洲人做到这件事,我也会希望有他

20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哈哈哈最佳影片爆大冷,吃瓜群众很满足;按获奖感言来看,这其实是一年一度的好莱坞说教大会

23分钟前
  • 影呆
  • 还行

这次奥斯卡的几个看点在于,它为韩国电影创造历史,它追忆了我挚爱的River,它还问候了浙江卫视,它在中国全民闭关期间完美贡献了一次话题转移。

2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拜NCP所赐,难得看了场直播……寄生虫居然大满贯了,简直寄生兽!这片真是太符合西方主流价值观了,搞不好会登上百老汇……异形女王左漫威右DC,又加调戏本届最佳男配(ref fight club);然后登场的埃尔顿·约翰(aka 亲吻狂魔),昨天看Come to Daddy时他还在里面贡献了个段子哈哈,配上这场景就哈哈哈……然后就是发言最棒的无疑小丑菲尼克斯,奉俊昊得最佳导演时向斯科塞斯和昆汀示爱也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3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奉俊昊太会说话了,在获得最佳导演的时候,他已经靠着谦逊将颁奖礼推向了最高潮。谁能想到,真正敬仰美国电影界前辈并串起电影血脉的,竟是这个韩国后生。《寄生虫》取得的所有荣耀都具有历史意义。华金的陈词方式,挺“小丑”的。当宣布《寄生虫》获得最佳影片时,他奋力鼓掌,也挺“小丑”的。可以说,华金活成了电影,他是全场最孤独的人。

32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小丑奥斯卡最佳男主

34分钟前
  • 马卢主义者
  • 推荐

《寄生虫》奉献了所有的高潮迭起……

38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不是为国争光而拍电影 但是拍电影真的可以为国争光 韩国电影 你们值得拥有今夜的荣耀

3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如果你对奥斯卡不满,不要一味地指责、谩骂、逃离,而是应该加入学院,去改造它,你在哪里,哪里就是好莱坞。

40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还行

你要不说是奥斯卡,我还以为这是釜山电影节……

44分钟前
  • 曹昂Hsiu
  • 还行

奥斯卡就像一个常年杨威的男人,终于硬了一次!寄生虫!寄生虫!寄生虫!让ZZZQ去死,让好电影重回应有的舞台!继续鄙视并diss某国那个🐔电影颁奖典礼,电影目的不是愚民,而是探讨社会种种问题和本质,如果电影不能起到这种反思的作用,变成了郭嘉机器的传声筒,那么电影也会死去。套用最近的经典句式造句“如果对奥斯卡的结果有什么不满,你就去当导演、当演员、当制片人,去建设它、改变它!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

46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奉俊昊封神的一年,韩国电影封神的一年。四大奖项,个个含金量十足。第一个外语片获得最佳影片,第二部金棕榈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今年真是妥妥大年,《1917》和《爱尔兰人》都太可惜了,放到往年绝不会(近乎)颗粒无收。

48分钟前
  • zykmilan
  • 推荐

在奥斯卡大年见证的奇迹才真的叫奇迹~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给奥斯卡彻底跪了,这么drama的颁奖除了把影迷搞疯,大概就是所有人的情绪都跟马丁老爷子实现同频了吧。当你觉得昏昏欲睡准备结束怒打一星并让奥斯卡彻底滚粗的时候,奥斯卡突然给你一记响亮的重锤,并告诉一众野鸡奖——“谁才是真正的皇后”!

55分钟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推荐

BP太惊喜,下一步就是防弹少年团勇夺格莱美年专

56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推荐

《寄生虫》既拿了欧洲金棕榈又拿了美国奥斯卡,相当于打破了竞赛片和商业片有壁的概念,“私密化”和“流行”不是反义词。更开心的是《小丑》《好莱坞往事》只拿了演技奖嘻嘻嘻嘻嘻。

58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