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

大陆剧大陆2015

主演:吕树廷,让波拉,班么扎西,艾力江库尔班,刘川,张喜,缪晓东,叶敬

导演:王新建,赵启辰

 剧照

河西走廊 剧照 NO.1河西走廊 剧照 NO.2河西走廊 剧照 NO.3河西走廊 剧照 NO.4河西走廊 剧照 NO.5河西走廊 剧照 NO.6河西走廊 剧照 NO.13河西走廊 剧照 NO.14河西走廊 剧照 NO.15河西走廊 剧照 NO.16河西走廊 剧照 NO.17河西走廊 剧照 NO.18河西走廊 剧照 NO.19河西走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0:12

详细剧情

  《河西走廊》是一部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十集系列纪录片。该片以位于中国西部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河西走廊为讲述对象,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多角度呈现了从汉代开始直至今天,河西走廊及其连接的中国 西部 的历史,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是贯穿全篇的主题。

 长篇影评

 1 )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十) | 宝 藏

公元1949年6月。中国西部的夏天意味深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入攻击线。他们的任务是解放中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

毛泽东指示说:“希望本年年底能解决甘青宁三省并直达甘凉肃三州,取得油源。

”这个“油源”,指的就是河西走廊西端茫茫戈壁滩上的油矿。骤然之间,玉门成为大军挥师西进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

1898年11月,清帝国的光绪皇帝曾经下达了这样一道圣旨:闻甘肃各种矿产甚富,自来未经开采。着陶模拣派妥员,认真踏勘。毋令货弃野地,转令外人垂涎。但,遗憾的是,这次奉旨勘查甘肃矿产资源的活动,因为当时的内忧外患毫无悬念地搁浅了。

直到20世纪中期,河西走廊才迎来了真正的工业化浪潮。在共和国经济建设序列中,河西走廊因为它丰富的地下矿藏,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地方。

1949年的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解放了兰州、西宁后向着河西走廊全面推进。此刻,距离新中国的诞生已经越来越近,而能源成为共和国缔造者极为关注的头等大事。一野第二兵团的二军四师向玉门方向快速机动。9月25日,玉门和平解放。而这里,就是毛泽东在电报中所特别强调的“油源”——祁连山下的老君庙油矿。日后,它有了一个更加为人熟知的名字,玉门油田。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内燃机的发明,石油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乃至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对于这一点,新中国的缔造者们非常清楚。此前的中国,一度被世界地质学界称为贫油国家。曾有西方学者说,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地下几乎不可能有石油存在。

1921年,年轻的地质学家翁文灏派遣刚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硕士毕业的学生谢家荣到河西走廊西部的玉门一带进行油田地质调查。他的到来,成为一个清晰的标志——有史以来,第一批中国自己的地质学家穿越了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他们是循着古老的历史线索来到这里的。

甘肃玉门一带出露石油的迹象,早有史书记载。公元267年,西晋人张华在他的《博物志》中就描述过:“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燃极明。”唐朝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也留下了对玉门石油的记载。这些从地下缓慢涌出的石油,千百年来被当地老百姓土法捞取,用来照明、配药。

谢家荣的调查进行得很艰苦。20世纪初的河西走廊清冷荒凉,繁华不再,他们只得借助毛驴,往返于采集点之间。半年后,《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完成。这个报告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关注。只是,此时的中国处在异常动荡的政治局势下,军阀混战,没有能力继续开展针对玉门的石油勘测。这一等,又是16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军队封锁了中国沿海的港口,这让始终依靠原油进口的国民政府不得不寄希望于在中国内地寻找石油资源,他们将目光对准了河西走廊。

1937年夏,作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设置的“甘肃油矿筹备处”的一员,40岁的孙建初带队前往玉门寻找石油。这一次,他们收获巨大。孙建初在考察队撰写的《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中激动地写道:“已可断言,石油即将出现于甘肃之西部,如具备良好条件,可望获致极佳的产量。”并明确建议,以老君庙为中心,立即施工钻探。

玉门油矿的第一口油井,人们亲切地称它为“老一井”。1939年3月,孙建初主持启动了这口油井的钻探工作。1939年8月11日,老君庙一号井喷涌出工业油流,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日产10吨原油,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截至1949年玉门解放,老君庙油矿共钻探成功44口油井,共生产原油50万吨,这占当时中国石油总产量的90%以上。孙建初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

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以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建设即将展开,沉寂了许久的河西走廊。又一次迎来了它重新崛起的契机。1950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制定的《西北区经济建设三年计划草案提要》中,明确提出“西北地理环境和经济资源,决定了它是我国最巩固的、最有希望的国防建设和工业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

工业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石油,加强石油的勘探、开采,成为了一件头等大事。1951年的5月27日,中共中央收到一封来自西北局第二书记习仲勋的信件。

信中说:“经过一年来石油地质的勘测,现已就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详测了十一个储油构造,其储量约有二亿五千万吨。”这封信所传递的信息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当时,全国对石油的实际年需求量约50万吨,而1950年全年实际开采量还不足10万吨。在这封信中,习仲勋还提出了详细的开发计划,建议1953年起开矿及建厂,争取在1955年底开始出油,年产原油六百万桶,这样就首先满足了全国目前的石油年需求量。同时建议,在兰州修建炼油厂。第二年的2月,毛泽东签发命令,将解放军19军57师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数千名征尘未洗的官兵成为新中国在河西走廊的第一批城市移民。

1952年岁末,玉门油田和兰州炼油厂被同时列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5年后。1957年12月,新华社正式向世界宣布: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的玉门建成。这个油田在万众瞩目中迅速成长壮大为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石油工业基地。经过几代石油人的努力,玉门油田总计勘探并开采的17个区块资源总量9.56亿吨。玉门油田,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而王进喜则是从这里走出的传奇。这个15岁走进玉门油矿当童工的玉门当地人,在新中国的石油钻井岁月中,创造出惊人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并在大庆石油会战中一举成名。而诗人李季更是充满激情地赞颂这座地处西北的石油基地发挥的巨大作用是——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玉门油田成为河西走廊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发的宝藏。但这片无言的土地蕴藏的能量远不止于此。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河西走廊中段,距张掖市西北13公里的黑水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古代冶炼的历史遗迹。这意味着,早在4000年前,河西走廊就已经出现了人类自主的冶炼活动。雷台汉墓中出土的铜车马阵列就是当年河西走廊冶金工艺的最好注脚。但,生活在这条通道上的古代先民采挖矿石的地点却始终没有找到。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急需大量钢铁支撑建设,寻找铁矿资源就成为重中之重。1955年夏季,西北地质局编号645的地质队连续派出两个分队进入祁连山寻找铁矿。他们是年轻的共和国工业先锋。地质队员们先是在藏族牧民柴昂阿莱什登带领下找到了头道沟铁矿露头。

接着,年仅21岁的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生秦士伟带领一个小组冒着严寒和给养中断的危险孤军深人祁连山,在几乎弹尽粮绝的时刻,他们坚持继续寻找。终于,秦士伟小组在一个叫桦树沟的山岩上发现了赤红色的铁矿露头带。那一天是1955年10月23日。这一年的12月,甘肃省政府正式把桦树沟命名为“镜铁山”。一个新地名就此在河西走廊诞生。

为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战略布局,匆匆组建的634地质队,在风雪弥漫的12月火速开赴矿区,一场惊心动魄的探矿会战在祁连山中全面展开。几乎所有的矿区钻孔都布设在陡峭的山崖上。年轻的地质勘探工作者和时间赛跑,和死神较量,从发现铁矿露头到提交给国家一个大型铁矿的勘探报告,他们只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

代价同样是巨大的。为了共和国矿山勘探,先后有11名年轻的地质队员献出了生命。杨守林21岁、白兴民21岁、李敬君32岁、郑存江27岁;孟子明37岁、段文19岁、辛立国30岁、马汉民26岁。王宏江27岁、宋尚仁30岁、计进伦年龄不详。

这里是嘉峪关市的地质工作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讲述的是中国年轻的地质工作者和一个工业城市诞生的故事。1958年1月。国家冶金部在酒泉城以西22公里的戈壁滩上确定了酒泉钢铁厂的选址。一座中国西北地区的大型钢铁企业的建设工程随即展开。7年后,1965年,一个因铁矿而兴起的现代工业城市在河西走廊上正式诞生,因为靠近古嘉峪关城,它被命名为——嘉峪关市。

乌鞘岭

马蹄山

临松薤谷

焉支山

胡杨林

就在镜铁山勘探进入尾声的时候,来自河西走廊祁连山北缘的一个意外发现震惊了整个中国。两年前,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的汤中立被分配到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工作。1958年10月7日,已经是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队长、技术负责人的汤中立,带领巡回检查组来到永昌县河西堡,一个生活在永昌当地的老乡拿着一块泛绿的石头找到地质队来主动报矿。这块被地质学术语叫作“孔雀石”的矿石标本引起汤中立的特别关注。

问清矿石标本的来历后,汤中立和其他同事立即驱车赶到永昌县,然后又追踪到宁远堡报矿人的住地,找到了一个叫“白家嘴子”的起伏山冈。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含有孔雀石露头的岩体。在其后的两天时间里,汤中立等人对此处的岩体进行了初步勘查,并勾绘了地质草图。正在检查找矿工作的地质部总工程师陈鑫恰好看到了这块矿石,做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指示——要特别注意,化验矿石中是否含有镍元素。几天后,陈鑫来到河西堡,带来一份化验单。

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金川铜镍矿床最早的一份矿石标本分析报告。河西走廊上的这次重大发现,是上天的恩赐。镍,一种银白色金属,由于它具有良好延展性和稳定性,难熔耐高温,在空气中不易氧化,因此是—-种十分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料,被用来制造不锈钢等高强度钢材,广泛用于雷达、导弹、坦克、航空与航天器、原子反应堆等军工制造业。

中国一直被视为“贫镍国”,镍成为新中国唯一凭特别票证供应的金属产品,可谓是“黄金可求,镍难求”。因为这是战略资源,西方世界对此始终严密封锁与禁运,年轻的共和国急需镍矿资源。

1958年冬季,一场大规模的镍矿勘探会战在河西走廊的龙首山下旋即展开。此时,他们还不知道,在这片荒凉的戈壁滩与起伏不定的祁连山北缘地带,他们工作的意义不亚于紧随其后中国大庆油田的发现。但,起初的收获却令人失望。7年后的l965年,被命名为“金川镍矿”的第一和第三矿区勘探结束,第四矿区勘探同样证实是规模有限的贫矿。何去何从,年轻的中国地质勘探者面临抉择。

此时,汤中立受命主持编制金川二矿区深部找矿的设计方案,计划打一批深度四五百米的钻孔,找岩体深部的矿体。其中在12线ZK22孔的钻探施工中,汤中立执拗而倔强地顶着巨大风险一再修改530米的原定深度,深入挖掘,并更换了一台千米钻机施工,终于发现了深部岩枝中隐藏的富矿体。最终的勘探报告显示,发现的镍矿矿体厚度达到358.16米。

这次惊险的地质勘探,取得了对祁连山地质探索的重大突破,对中国地质勘探界具有划时代意义。而且,这份最终勘探报告所涉及的矿种远不止铜镍这两类。其中,铁、铬、铜、锌、萤石、水晶和铀等38种矿产蕴藏丰富。金川由此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的复合型超级铜镍矿床。

这里就是金川的人造天坑——露天开采镍矿坑。在为中国工业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后,这座露天矿在河西走廊上留下了一个长1300米、宽700米、深310余米的椭圆形矿坑。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深的人造天坑,也因此成为人类留在地球上的一大记忆景观。直到今天,对于河西走廊宝藏的挖掘工作仍在地底深处继续。这是金川矿区的主要坑口。每天,上下班的矿工们都要沿着这条斜坡道来往于井上井下。

当摄制组乘坐专车穿过全长7公里的亚洲最长斜坡道,走进镍矿深处时,不能不惊叹金川人的开拓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开采,金川镍矿的地下巷道已累计达到近千公里,相当于金昌到北京的距离。当地质勘探刚刚展开的时候,金川镍矿的建设者便已经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了。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创业者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史。金川镍矿从正式开采矿石,到建立起一座全部利用国产设备的大型电解镍采选冶联合企业。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在昔日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上,一座中外闻名的新兴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

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八下金川,组织全国50多家科研院所和建设单位联合攻关,解决了制约金川发展的大量关键性技术难题,使金川公司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在很短时间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成功跻身世界镍钻工业技术大国的行列,在遨游苍穹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中,在一杆杆入地的钻机中,在一艘艘下海的轮船中,都有金川人生产的产品。一块无意中发现的孔雀石也改变了这片土地原本荒凉的命运,一代人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河西走廊上,曾经的荒漠变成了新的家园。

1981年2月9日,为加速金川镍基地建设,国务院决定正式设立金昌市,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上,又一座蜚声国内外的新兴工业城市——镍都金昌自此崛起。今天的金昌,不仅是一座工业城市,更是一座绿色宜居的园林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继续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因河西走廊矿产开发而新设立的城市嘉峪关和金昌,使延续了两千年的河西四郡变为今天的五座城市,由此形成了甘肃行政区划的新格局。

石羊河上游星空

焉支古城星空

月牙泉 鸣沙山星空

月牙泉 鸣沙山星空

八一冰川星空

平山湖丹霞星空

平山湖丹霞星空

今天,我们沿着贯穿河西走廊的连霍高速一路行驶,茫茫的戈壁上出现了新的景观,它同样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由于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的北支西风带上,风向稳定、风力充足,是中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许多地方都具备建设大中型风力发电站的良好条件。

如果能利用河西走廊地区每年一半时间的风量,发电量就能达到约4000亿千瓦时,这相当于全国一个月的用电总量。与此同时,河西走廊平原区为温带半荒漠和荒漠气候,光热资源丰富。2015年,这里将建成风力发电和光能发电的“陆上三峡”,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巨大宝库。

河西走廊,因为丰饶,所以美丽;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沉厚包容。当它的潜能被充分发掘的时候.必将带给中国与世界更大的贡献。 若是人们从空中俯瞰这里,最能清晰感受到河西走廊的通道价值——这条得天独厚的走廊深居内陆腹地。独特的地理布局造就了中原与西域的理想联络方式。古往今来,打造并维护这条交通动脉,始终是中国的国家战略。

1952年10月1日,是新中国的第三个国庆日。天水到兰州的铁路通车。毛泽东欣然题词:“庆祝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就在这一天,兰州至新疆的兰新铁路破土动工。建设穿越河西走廊、连接新疆的铁路是中国人多年的梦想。

兰新铁路所经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恶劣,大部分线路经过戈壁荒滩,工程分散,严重缺水,冬季漫长,运输困难。广大工程建设人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多项建设奇迹。

1953年,在河西走廊东端的乌鞘岭,三万劳动大军正在鏖战当年中国铁路历史上最大的工程。这是当时《人民画报》上的一张照片。英姿勃勃驾驶推土机的年轻姑娘叫胡友梅。这位21岁的兰新铁路建设者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女推土机手。

1953年4月,胡友梅出席了在北京怀仁堂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和刘少奇副主席的亲切接见。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马兰花开》,片中主人公的原型正是奋战在兰新铁路上的女推土机司机胡友梅。

1958年12月,兰新铁路的钢轨穿越河西走廊甘肃、新疆交界的红柳河,进入开阔的西域。四年后,1962年,兰新铁路全线竣工。这条铁路东起兰州西站,向西跨黄河,穿越海拔3000米的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沿祁连山北麓、马鬃山南麓西进,跨红柳河进入新疆,再沿天山南麓经哈密、鄯善,过“百里风区”及吐鲁番盆地北缘,在达坂城穿越天山到达乌鲁木齐,全长1903公里,是新中国投资建设的一条最长的铁路干线。河西走廊没有铁路的历史,至此永远结束了。此时,距1876年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开通,已经过去了86年。

又过了28年。1990年9月,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第二座欧亚大陆桥穿过河西走廊,全线贯通。2014年岁末。横贯中国西北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交通战略的变革在21世纪尤其显得意义非凡。不仅如此,在这条中国西部陆路大通道上,还有人们看不到的通道正在持续运行。

2000年2月。与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并称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的“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中国迄今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河西走廊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战略大通道和中国西部重要的管廊带,是中亚和新疆的油气资源进入中国内地的中转站,也是油气产品进入川渝、中原等地区的重要集散地,在中国能源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天,河西走廊已经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及天然气管道有十几条之多。这条宽阔平坦的走廊正在成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通道。

在曾经的历史通道上,作为通往广阔西部的咽喉,河西走廊是那么的意气飞扬,更洒下过无数先輩的血汗,沉淀了太多的期待与渴望。

而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这条横贯东西、扼控咽喉的超级通道,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也必将肩负起更多使命。

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别开生面。

从走廊东西两端同时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着古老的典籍和经书,穿越乱世动荡的年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

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到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让河西大地变得博大、宽容。

河西走廊像一个楔子,楔入了中国广袤的西部。和平的使者纷至沓来,以会谈与结盟的方式,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袤西部和遥远欧洲海岸的人们,也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踏上了东行的路途。

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路绵延伸展,马帮与驼队日夜兼程。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财富与憧憬成为漫漫旅途中坚持的梦想。

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联络成一个更加宏大的格局:天下。

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在世界版图上,两条丝绸之路,恢宏而壮美。

陆上丝路,从中国西安出发,一路向西,跨越高原峡谷,穿越沙漠盆地,经过河西走廊,深入中亚腹地,通连欧洲;海上丝路,从中国东南沿海,沿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直抵大西洋岸边。千年前的丝路辉煌,张骞策马西行,郑和扬帆西下,一段久远的故事,一段让人感怀的沧桑岁月。

2013年9月,瓜果飘香之际,习近平主席来到中亚,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不到一个月,在椰树芃芃的东南亚,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3年11月“一带一路”,写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草原黄了又绿,海上潮涨潮落。中国,从强盛到衰落,又从抗争到复兴。今天,我们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未如此之近;中国同周边国家携手圆梦的意愿,从未如此之真。而河西走廊,作为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也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时光一去不返。但河西走廊始终就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2 ) 我只是来做笔记的

看完第一集,豆瓣诚不欺我也。

一,使者

1,地理:“河西走廊”之名,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通塔里木盆地和黄土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断,印度洋湿暖空气隔绝,大漠戈壁。

而祁连山有山脉积雪和史前冰川形成的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水量丰沛。中原往中西亚必经之路。

2,BC138,刘彻19岁,张骞27岁,甘泉宫送别出使西域。目的:联合月氏部落,东西夹击匈奴,解决汉帝国5代人的匈奴问题。(刘邦白登山7日之围遗留问题)随从:匈奴俘虏堂邑父,向导+翻译。

匈奴冒顿单于,崛起于秦末中原战乱时。

3,时河西走廊由匈奴右贤王部掌控。翻越祁连山中部扁都口大峡谷后,张骞被匈奴俘。“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军臣单于赐婚。

4,BC133(出使5年)汉朝廷一致同意转守为攻,马邑之谋未成。BC129年,“龙城之战”,四路大军,一路无功,两路折损,缺乏对敌人的了解。唯车骑将军卫青深入匈奴祭天圣地,俘敌近千,打破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

5,张骞打猎时逃跑继续往西,穿过塔克拉玛干和帕米尔高原,来到大月氏。大月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不愿再复仇。张骞停留一年多后,游历中西亚及天山南北各国,了解西域社会习俗,草木,畜养等,收集丰富西域情报资料。

6,归途再次被匈奴俘,趁军臣单于之死逃脱,回到中原。历时13年,带回关于西域物产地貌重要资料,汉王朝的地理大发现,军事外交的重要情报和信心。《史记·大宛列传》称“凿空之功”。汉王朝确立国家战略,取得河西走廊,断匈奴右翼。

7,3年后,大将军卫青率六路大军两次攻打匈奴,张骞校尉,随军漠北。熟悉匈奴习惯+有沙漠行军经验+丰富地理知识。《史记》“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广博瞻望”,封博望候。

二,通道

1,BC140年(刘彻登基第二年),平阳公主府女仆卫少儿生下霍去病。其姨母卫子夫(皇后),舅舅卫青。

2,时河西走廊西北由浑邪王部掌控,东南由休屠王部掌控。BC124,卫青帅十万兵进攻,主力重伤。骠姚校尉霍去病帅800轻骑突袭立功,封冠军侯(17岁)。

3,国力强盛,战马成为国策,军队职业化,骑兵战术逐渐成熟。45万甲兵,60万军马,相当于现役部队总兵力1/5。

4,BC121春,霍去病带一万精兵,急速转战六天,扫荡匈奴5部落,越过焉支山500公里,斩折兰王,卢胡王,灭匈奴近万人,追击休屠王及浑邪王至敦煌。

5,BC121夏,河西之战。老将公孙敖诱敌,霍去病绕过贺兰山,居延泽抵敌军后方。李广张骞切断粮草。结果:公孙敖迷路,霍去病独自歼灭主力,取得焉支山牧场。逆转攻守态势。

刘彻赐豪宅,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张骞被围困贬为庶民。休屠王浑邪王投降,霍去病受降。BC121年末,河西走廊全线打通,霍去病19岁。

6,BC119,漠北大战直击匈奴本部。霍去病直击匈奴祭天圣地狼居胥山,封狼居胥。彻底击垮匈奴。

7,BC119,张骞任中郎将再次出使西域,携带丝绸茶叶瓷器,与乌孙,大宛,安息,大月氏,身毒,西羌建交。开始中原王朝对新疆的开发。

8,BC117,霍去病23岁死,国礼葬之,马踏匈奴雕塑。

9,BC115,张骞返回,第二年死。

10,BC111,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敦煌西设玉门关,阳关,分扼天山南北咽喉。建长城防御工事。东起永登,中酒泉,西玉门。BC102,居延塞长城,居延泽~酒泉~张掖,人字形防御工事。

11,BC105,安息国(伊朗)建交,西部商贸大开发。1877年,李希霍芬首次命名为丝绸之路。

12,BC60年,设固城都护府,辖新疆+部分中亚地区。长城继续沿疏勒河延伸至古盐泽(罗布泊),并建立中央邮驿体系(鄯善,楼兰驿)。

汉帝国完成西部经营开发,坚守河西走廊,打通至地中海全线丝绸之路,统辖新疆,实现宏大经略。

三,驿站

1,张骞记载“西域36国”,汉武帝希望联合西域诸国东西夹击抵制匈奴。 BC119,张骞二次出使西域,邀请乌孙国派使者往中原考察,确定和亲。汉武帝派细君公主联姻乌孙领袖猎骄靡。 细君公主及猎骄靡死后,军须靡继位,楚王孙女解忧公主和亲。军须靡一年死,弟弟翁归靡继位,解忧嫁翁须靡。 乌孙一直在汉匈间摇摆不定,同时迎娶汉女及匈女。

2,BC74,匈奴+车师联合攻乌孙,解忧公主求助汉,汉宣帝初继位,派常惠出使。BC71汉匈之战,匈奴逃遁,常惠帅五万乌孙军大胜。建立军事联盟。

3,自汉武帝至昭帝,惠帝,沿用右将军赵充国屯垦戍边制度,军事移民实现军事+经济价值,“人民炽盛,牛马遍野”。(相当于建国后的新疆建设兵团) 匈奴慌,使龟兹BC76(昭帝时)偷袭轮台,杀校尉赖丹,驱逐屯边士卒。BC70常惠使团返程,得解忧支持,联合西域各国攻龟兹。第一次实现东西联合夹击匈奴。

4,BC64,解忧儿子元贵靡立为乌孙太子,迎娶汉公主。联盟坚固。

5,BC60,设西域都护府,官员,驻军,政令,正式行使国家主权。属国逐渐由36国扩大到48国。悬泉置往来使者车水马龙,河西为西部边陲重地。汉王朝与西域共同和平繁荣。

6,BC51,解忧70岁,领袖+儿子元贵靡病逝,要求落叶归根。两年后终老长安。

四,根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陷入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部分中原人士南迁,即晋人南迁,建立东晋。另外部分西迁进入河西走廊,即凉州。中原士人的大量移民中,其中有许多名儒典籍,成为“河西望族”。武威文庙仅次于曲阜和北京,名列第三。

如名儒郭荷及其弟子郭瑀。郭瑀帅弟子在张掖马蹄山林松薤谷开凿石窟安身。郭死后女婿兼弟子刘昞承衣钵。

河西经历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始终保持尊儒重教风气。在中原战乱时保存大量失传古籍名著典籍。北魏拓跋氏统一北方,入主中原后,推行汉化政策,河西望族工匠近三万人迁入平城(山西大同),>70岁可免迁。80多岁刘昞回到林松薤谷终老。

河西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为隋唐文化渊源。

五,造像 1,产生: 释迦摩尼不主张设立偶像,故在世及圆寂后很长时间无佛像,只有佛塔,法轮等象征性表现。至亚历山大东征,带来古希腊雕塑人像艺术。印度西北的犍陀罗受希腊艺术影响,开始用石雕圣人像。释迦摩尼圆寂后600年,开始出现佛像,披着希腊大褂。 将印度用于修行的石窟和巨型佛像结合,产生佛教石窟艺术。 2,传播。

2-3世纪,罗马安息贵霜汉帝国四足鼎立,丝绸之路繁盛。僧侣来到中原,时逢魏晋南北朝,战争混乱的迷惘痛苦+弱肉强食的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儒家等级忠孝观念难以认同,寻找生命意义,解脱痛苦,令社会平稳安定的价值体系得到迅速接受传播。 3,译经。

鸠摩罗什,佛经翻译史上第一大家。推动汉地佛教发展,改变今天的汉语。 父亲印度贵族,母亲龟兹公主。佛教从古印度传入龟兹,龟兹人大规模开凿石窟,母亲带着7岁的鸠摩罗什出家。12岁开坛讲经,声名远播。 AD385,前秦将军吕光入主河西建立后凉,俘虏鸠摩罗什作为战利品监禁17年。向周围监禁人员学习多种中原方言并传法,对中原文化深刻了解。 AD401,后秦国君姚兴崇拜鸠摩罗什,领十万军队伐凉州,迎至长安,成为后秦精神领袖。时年58岁。 长安逍遥园开坛讲课,设立800人译经场,史上第一次国家设立大规模译经场。对佛教所有关键词汇给出详细准确解释,涉及佛经浩繁典籍各方面,译著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立派的经典依据。1600年来无人增删改一字。影响超出佛教,影响今天汉语,诸如烦恼,苦海,未来,心田等词语均由其创造。 汉传佛教历史上,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不空五大译经师,三人经过河西走廊,鸠摩罗什最早。 AD413年70岁圆寂逍遥园,武威鸠摩罗什寺舌舍利塔。“若我所译经文无误,火化后舌头不烂。” 4,石窟

AD411,匈奴人沮渠蒙逊攻克凉州,建立北凉,自称河西王。大力扶持佛,儒文化。请天竺高僧昙元谶至凉州翻译讲授古老佛经涅槃经。昙曜来到凉州跟从学习。 佛教通过禅修修行,为禅修场所,选定祁连山造宏伟石窟,在天梯山大规模开凿。后来考古学家宿白确认,天梯山为石窟“凉州模式”的起点。 河西早期石窟于五凉时期在祁连山沿线开凿,成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清晰线索。承袭龟兹于阗造像传统,具有鲜明西域印度色彩,融合汉地艺术,形成独具特色的石窟样式。又称“石窟走廊” 昙曜等后来来到北魏都城平城开凿云冈石窟。传播途径为:天梯山-云冈-龙门-长安-陇东及天水麦积山。 河西为佛教进入中原第一站,至南北朝,各代帝王大兴石窟寺院,内地僧人开始沿河西走廊西行回溯佛教起源地。 三国高僧朱士行后,4-5世纪有竺法护,法显,宋云,惠生,玄奘。 5,AD561年,建瑞像寺,西行僧人刘萨诃的预言。AD609,隋统一中国,杨广西巡至瑞像寺,9个月西行,随从10w+,成为唯一亲临河西走廊的中国帝王。

六,丝路 AD589,隋统一中国。 AD604,杨广登基年号“大业”,营造大运河,重视经济发展,恢复西域贸易。派裴矩重开边境互市。 裴矩,参与文帝礼制建设,参加平城战役,分裂东西突厥,使东突归顺隋。杰出的外交家,了解西域民族矛盾。 裴矩绘《西域图记》,介绍西域44国,标明三条地中海通行敦煌通道,为今日绘制当年丝绸之路的依据。 裴矩修驿站,减免税负,鼓励政府贸易,提供食宿保护,商贸繁荣。胡商以粟特人为主,昭武九姓,纯商业民族,擅长手工艺。 AD609,隋炀帝西巡,御驾亲征打败吐谷浑,可汗逃至西宁,扫除丝路上的障碍,设立四郡。邀请西域各国会盟,焉支山参天禅地。丝路中西贸易史里程碑。开通西域往洛阳长安道路,减免税负,商贸繁盛。 AD618,隋灭,登基14年的杨广被叛军斩杀。杨广表兄李渊建唐。“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不失为一代有为之君。为唐盛世奠定基础。 七,敦煌

发端: AD344,乐僔和尚经过宕泉河谷,见鸣沙山在金光中千佛显现,以为佛教圣地,在此开凿石窟。

传播:丝路咽喉,西去大漠,生死未卜。临行前捐窟祈福,回来后还愿,世家大族供养等。

代表: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北壁药师佛经变,东壁维摩诘经变。巅峰之作,阎立本《历代帝王图》风格。属翟家窟。内容体现了胡旋舞,上元踏歌灯轮等风貌。吴道子作品已无存,220窟被认为吴带当风,满壁风动的代表,美术生范本。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长220窟认为达到文艺复兴水平。

翟家窟:当地望族翟氏。AD642(贞观16年),朝议郎敦煌郡司仓参军翟通始建220窟。早期家族石窟的代表。AD755安史之乱,吐蕃攻占河西,统治70+。AD925,唐末五代,翟通九代孙奉达重修为家族祈福。将家族画像+检家谱题于壁上记载家窟300年经营史。

过程:打窟-楼阁-地仗-白灰-塑像-彩绘。矿物颜料+植物胶。

保存:4-14世纪,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现存812座,莫高窟735。1900年道士王圆箓无意间打开藏经阁,内有经卷绣5万多件。1908法探险家伯希和带走6000多件。敦煌学现为国际显学。

八,会盟 1,AD1218,成吉思汗帅20万军队开始7年西征。蒙古帝国版图北至俄罗斯海,南至阿拉伯,冬至汴梁,西至维也纳。被称为“上帝之鞭” 2,AD1226,蒙古攻西夏(河西走廊),成吉思汗意外坠马而亡。西夏灭。 3,AD1234,蒙古联合南宋灭金。AD1235,蒙古二次西征欧洲,同时南下攻南宋,受蜀地顽抗。决定经吐蕃转攻大理,由大理攻陇蜀。但自AD877年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分裂五大宗派,不进贡蒙古帝国,关系紧张。 4,AD1236,窝阔台次子阔端入主凉州,派将领多尔达攻至藏北,停留拉萨两年。了解吐蕃政治宗教文化。多尔达认为海拔高,气候差,难以驻军戍卫,建议和谈。 5,AD1241,窝阔台病逝,阔端邀请凉州会谈。推荐对象萨迦班智达,萨迦派第四祖,学识丰富,智慧受藏地各派尊崇。 6,AD1243,阔端派多达那步将军为金字使者,赴后藏萨迦寺邀请萨班,时年63岁,带2侄子八思巴及恰那多吉同行。 7,AD1244,萨班出发,沿途拜会各宗派领袖,收集谈判条件。AD1243达凉州。 8,AD1247,幻化寺谈判,达成一致:官职不变;官员名称,百姓及贡品数目抄送三份;全境地图;所有事宜与金字使者商议。 阔端皈依藏传佛教,吐蕃归蒙古政权统治。萨迦管理吐蕃事物。颁布《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免战火,结束吐蕃400年分裂。为青藏并入元帝国版图奠定基础。 9,萨班留河西传教。蒙古人原始信仰萨满教,征战中接纳各宗教仅用于占卜祈福,并不遵守教规。自从藏传佛教开始认真思考宗教问题。阔端视萨班为宗教导师,开蒙古王室尊佛教高僧为“上师”的传统。佛教文化深刻影响蒙人精神世界。 10,AD1251,萨班die,传位17岁八思巴。武威白塔寺,元代凉州最大藏传佛教寺庙。同年阔端死,蒙哥即位,结束窝阔台死后蒙古10年内部纷争,重启对外扩张。 11,解决吐蕃问题后,灭大理,夹击南宋。疆土扩张,部族增多使蒙古人需要新的精神资源。 12,哥弟弟忽必烈选择了藏传佛教,接受八思巴灌顶仪式。AD1256,八思巴随忽必烈至开平府,成为精神导师和亲密伙伴。 13,AD1265,八思巴回萨迦协助蒙古治理吐蕃。建立地方行省政权。 14,AD1270,八思巴成为帝师,掌管全国宗教事务,元中央政府吐蕃最高行政长官。中华史上伟大藏族政治家,藏传佛教一代宗师。 15,AD1271,元建立。AD1276,元灭南宋,中国重新大一统。西藏正式纳入元帝国版图。 16,AD1280,46岁八思巴病逝。在八思巴和忽必烈推动下,藏传佛教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主流,影响蒙古文学,宗教,医学,哲学,艺术至清末,延续至今。(青花中的八思巴文!) 这集记得比较多,因为对藏蒙两族的关系和背景不熟悉,记不清楚怕以后想不起来。

九,苍生 1,明帝国统治后,朝贡贸易+大型防御城堡+海禁政策,全面收缩。中亚战乱+奥斯曼帝国阻断欧亚道路,东西连接中断。十五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90年后达伽马发现印欧海上航路。航海时代开启,利玛窦从海路来到中国。 2,AD1596,耶稣会罗马总会收到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信,认为中国即马可波罗笔下“契丹”,决定派鄂本笃探寻陆上丝绸之路。 3,AD1603,鄂本笃到达嘉峪关。嘉峪关即原玉门关,朱元璋时期重修扩建,从山海关至嘉峪关,6000公里明长城,坚固至今。 4,朝贡贸易为唯一合法形式。朝廷垄断贸易,外交与贸易合一。由于没有使者名额,鄂本笃被困3年。丝路已无鼎盛时的通行便利。鄂本笃求助利玛窦,使者到达后11天,鄂本笃病故。《鄂本笃访契丹记》收入《利玛窦中国札记》。 5,AD1842,鸦片战争的替罪羊林则徐被发配嘉峪关,意识到沙俄南下,西北局势不乐观,战略地位重要。AD1850回程,在岳麓山见左宗棠,认为“西定新疆,非君莫属”,托付书籍,手记,地图。 6,AD1865,浩罕国军官阿古柏趁太平天国之乱占领新疆。1874,日本攻台湾。边疆海疆同时危机。李鸿章等主张放弃新疆,左宗棠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调湘军于兰州,兰州制造局仿制德国枪炮,洋务运动。“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公柳至今仍在。AD1880,68岁的左宗棠抬着棺材往哈密,以决一死战的气势,收复所有新疆失地。题匾“天下第一雄关”。重新开关通埠。 7,1868,李希霍芬首次命名丝绸之路。19-20世纪大量西方探险家涌入。如发现西夏“黑水城”的俄国人科兹洛夫,发现居延汉简的瑞典人斯文赫定,使敦煌闻名于世的斯坦因,伯希和等人。 十,宝藏 1,石油 1949.9.25解放玉门,取得老君庙油矿。 西晋张华《博物志》,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均有载。1937国民政府甘肃油矿筹备处孙建初《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1939老一井钻探。中国石油之父。1950西北局工作会议,确立国防工业基地。1951,习仲勋提出开发计划。第一个五年工作计划中156项重点之一。中国首个石油工业基地,石油工业的摇篮。 2,金属矿 1955地质局秦士伟21岁,发现桦树沟铁矿。1958冶金部在酒泉西建立酒泉钢铁厂,1965立市。 1958,汤中立在龙首山根据孔雀石发现铜矿,总工陈鑫测镍含量。镍用于制造高强度钢,用于军事。7年后,汤中立在1000米深处发现富矿体,成为世界第二大复合型超级铜镍矿床。 3,风力及光能资源丰富。 4,交通 1962,兰新铁路通车。 1990,连云港到鹿特丹,第二欧亚大陆桥,通过河西,全线贯通。 2014,兰新高铁全线通车。 西部陆路大通道,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重要通道。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二。 2013.9 习主席在哈萨克提出丝路经济带构想。 2013.10 海南亚太经合会,海丝倡议 2013.11 一带一路写进十三大。

 3 ) 盘点本剧泪点

第一集:
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囚禁九年后同随从堂邑父出逃,继续西行,靠强大意志力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帕米尔高原,到达西域。回程再次被俘,数年后带匈奴妻子和堂邑父又一次出逃东归。十三年后,终于再次望到长安城,张骞匍匐在地,长跪不起。

第二集:没有呀。霍去病死因正史鲜有提及。专门去看了法律讲堂文史版,讲西汉霍氏。

第三集:
解忧公主乌苏和亲,儿时好友常惠五十岁第一次出使乌苏,再次相见时解忧公主和常惠互相凝视的眼神。两位演员演得好传神,一眼道尽几十年沧桑。
常惠最后一次出使西域,归途最后一次经过悬泉置。
没有留下名字的置啬夫,和他曾经生机勃勃的悬泉置。
解忧公主在儿子死后叶落归根,终老长安。

第四集:
郭瑀为老师郭荷服丧三年:“父生之,师成之,君爵之,而五服之制,师不服重,盖圣人之谦也。”
北魏东迁,八十多岁的刘昞决定返回敦煌,途经张掖,魂归于曾与师父郭瑀谈经论道的马蹄寺临松薤谷。

总结:怎么这么爱哭~~~~(>_<)~~~~

 4 ) 河西走廊—不是影评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
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
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由来及萨迦班智达,即蒙古国师八思巴的师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的火车入夜才到山丹,山丹县城少有游人问津,一片黑灯瞎火,还有零星的本地人盯着我们窃窃私语,心里平添几分慌乱。好不容易在县城中心找到一处所谓最好的宾馆,要了两间房,房间很脏,一间的卫生间完全不能用,没有水;另一间只有一股涓涓细流,我们只好轮流去冲了冲脚,和衣而眠。我们来山丹是为了去这里的军马场,自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据说当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处圈地养马,西逐匈奴。我们一早起身,却被冻了个透彻。时值五月,山下却只有十来度,当地人说山上更冷,没什么好看的,还有人传言连马都没有。我虽带了羽绒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没带,只得灰溜溜作罢。虽然后来听一个去了的学弟辟谣,说五月也是有马的。无论如何,这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也成为了一个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张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们起了一个大早,整个景区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六人,天空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那种天地辽阔,唯我独存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独自前往甘肃天水麦积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个景区就我一人,独自面对岩壁上容色庄严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战战兢兢。嘉峪关有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还可以挑战横跨黄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再往前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连接着罗布泊的雅丹地质公园,说过它们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也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质公园的路十分颠簸,我们几乎是睡过去,被抖起来撞上车顶,醒来,再睡去,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鸣沙山离敦煌市区就很近了,租自行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笔直的长路人烟稀少,向前骑行,上一秒还是两道延伸交汇的线条,下一秒便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


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么多的细节,可见当初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那群人,一个去了法兰西留学,一个选择去和袋鼠浣熊作伴,两个投奔日不落的大学,还有一个断了联系,不知去向。还好,因为有共同的回忆,大多数人一直联络着,来日相聚的机会还多。


《河西走廊》其实还是以历史为主的纪录片,按时序推进。虽然一向不太喜欢以演义的手法来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至少,这部不让人感到怪异和腻烦,而且地图画得很详细,再佐以当今的地理风光,风光摄影尤其优美,显得整部片子内容扎实。文案优美且不矫情,雅尼的音乐更是没话说。其中对博望侯、骠骑将军、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热血沸腾的独到之处。
片子里说,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韵,还有郭瑀隐居的临松薤谷,敦煌旁的党河风光,还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当时未能一晤,盼望将来能有机缘。

 5 ) 转一篇博客

现在怎么不爱写东西了,书看多了该想要输出才是,许多观点总觉得它们还未形成,因为我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就不敢说,怕它们漏洞百出,比如上一篇未完成。所以就在博客写一写吧,这大概是个只有韩寒还在怀念的地方。下午没去和朋友们K歌而是看完了这部十集纪录片,其中多次感动流泪,现在写读后感的冲动已经过去了,就是和自己聊一聊。

西北是我的家乡。之前长安与河西走廊是对立的,一个是中原都城,一个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对象,宋迁都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长安和河西走廊就成一体了,落后的西北五省。虽然作为一个西安人,从小并没有对故乡感到有什么自豪的,生长在古城又不是就代表我有底蕴有文化,相反我倒是觉得身边的人天然有种固步自封,毕竟八百里秦川是富饶安逸之地,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也情有可原。可是每每看到唐朝的文字或者画面,总是忍不住落泪,好怀念那个我并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我几乎确信现在这里的人没有把当时的精神继承下来,虽然城墙还在,不是唐朝的,虽然西市重新建起来了,但只觉得蹩脚,还有曲江、大唐芙蓉园,即便就是大明宫也被复原出来,这个城市还是不及当年长安的十一,因为她的精神内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长安,包容万象,万国来朝,天下第一。当年长安城的少年,一胸腔的山河锦绣,心系苍生,广博而自由。那种自信是因为大唐引领时代的风潮,代表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发达的生产力,就如现今的欧美。人类文明数千年,多少朝代更替,人们还是在不懈地违反着发展和繁荣的定律,也许就是人性吧,然而世界大势偏偏是逆着人性而行的,所以繁荣和倒退才能如此匪夷所思地不断更替。

我总希望那股千年前的汉唐心气还是存在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虽然也说不上那到底是什么,就比如大唐的自信豪迈如今体现为不卑不亢,自由广博体现为温和宽厚,虽然被时代被环境压抑制约,但内核的东西还是一路的。只要内核的东西还在,千百年后仍能回到文明的最前列,但如今这内核已经不见了,我再没有见过心中山河锦绣的少年,人们竟不再宽容自由而是相信绝对真理,不再勇敢探索追求真知而是习惯于照抄照搬,感觉像是自折双翼而不觉其痛。

 6 ) 这一生 一定要走一趟河西走廊

这一生 一定要走一趟河西走廊

历史从未消失,只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

2015年夏天,我从甘肃陇南短暂停留,看到了秦巴山地的巍峨曲折,见到了白龙江澈绿的水,却同河西走廊遗憾的擦肩而过。

两年后,我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对两年前的那趟擦肩而过的旅行,愈发的可惜了。

我看过的纪录片不算多,却也不少。让我感到惊艳的更是屈指可数,而《河西走廊》就是其中的一部。我遗憾,遗憾时隔两年才看到这部纪录片,但我有庆幸,能有这样一部纪录片,绝美的镜头,梦幻的音乐,细致的故事,落泪的情节,让我每一集都细细品味,期待着珍惜着,沉溺其中。

当我开始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我抬头看到地图上中国西北那道狭长的走廊,伴着雅尼大师的【河西走廊之梦】,好似置身在那段连接西域和中原,伟大神秘的通道上,思绪如风,极目若梦,让人无法醒来。

我看到漫天风雪中的张骞,执着地拿着汉朝的符节,纵使千难险阻,也要向远方的未知开凿而去。十三年的杳无音讯,九年身处匈奴的羁押,时光却无法泯灭他的忠诚,岁月也无法湮没他的理想。我看到他手持残破的符节向东跪拜,他是中华文明的《使者》,打通西域则是他名垂千古的使命…………

祁连山下,那是年轻的将军纵横驰骋。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征匈奴,大漠风沙中是旌旗猎猎的嘶吼,金戈铁马声中是汉军对位置无所畏惧的军歌。那是一段怎样的峥嵘岁月,又是一段如何的壮怀激烈。霍去病奔驰在由他打通的《通道》上,不回头地奔向远方的夕阳,奔向历史的长河…………

悬泉置忙碌的脚步,中华文明的邮驿系统直到西域。常惠一次次出使西域的外交,解忧公主家国大义的牺牲,那是无数先驱者的缩影。当常惠最后经过那个最西端的《驿站》,身后的西域的道路是毕生难忘的辉煌。

丛山之中的洞窟,见证了大儒郭瑀师徒三代的纷乱韶华,他们的文士风骨。在中原战火纷飞之时,儒家文化在河西走廊扎根发芽,最终反哺中原。这是我们民族的《根脉》,也是我们守护传承的未来。

无边的戈壁滩上,鸠摩罗什缓缓走来,那是无数僧侣走过的路,也是佛教流传而来的路。无数僧侣怀着无比虔诚的心,看淡了风沙,看破了苦难,或是译经,或是《造像》,或是弘扬佛法,让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更加炫目多彩。

堵塞的丝绸之路,隋炀帝西征吐谷浑重新疏通河西走廊,召见西域诸国,尽显中华雄风。三朝外交家裴矩,风烛残年在长安西眺,那是对河西走廊不舍的眷恋。历史应该被铭记,被正视,因为在那《丝路》之上,驼铃依旧。

盛唐的莫高窟,敦煌文化的盛世。无数不知名的工匠和画师,将河西走廊上最美的画卷留予后人。而这美轮美奂的艺术时代,正是千年前那个盛唐的缩影,让人神往,让人敬仰。而《敦煌》属于中国,也同样属于世界。

转金桶前滑过念珠的声音,河西走廊将南北一分为二,一面是青藏高原,一面是蒙古高原。是风,吹过八思巴的面颊,是诵经的声音,净化着那雪山之巅。凉州《会盟》,连接起两个民族的信仰,更拉近了中华民族的心。当忽必烈汗和帝师八思巴相视而笑之时,那是跨越时空的热血。

嘉峪关拔地而起,却阻隔了帝国的西方世界,风雨飘摇的清朝,忘不了林则徐被贬河西的无奈和愤懑,也忘不了左宗棠抬棺出征新疆的视死如归,天下《苍生》该何去何从。听,新时代的号角声,那时将是一片将要用红色染就的神州。

河西走廊蕴藏着无数《宝藏》,石油,镍矿,铜矿,钢铁……孙建初,王进喜,一个个新中国的先驱者,向着河西走廊恶劣的环境义无反顾,才有了今日新中国的日新月异。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十个历史的节点,十篇精彩纷呈的故事,汇成了这条河西走廊,让我动容流泪。

如果真的有时光机器,我多么想让这些在河西走廊留下足迹的人到今天看看,张骞,霍去病,常惠,鸠摩罗什,裴矩,八思巴,左宗棠,和我一同去看一看今天的河西走廊,看一看今天飞速发展的中国。告诉他们,你们的辛苦值得了。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

这一生,一定要带着最爱的人走一趟河西走廊。去看那荒凉的戈壁,去看那延绵的青山,去看那烽烟中的古道,去看那敦煌壁上的飞仙,还有那雪山,流水,星河,日月。重走前人走过的路,听历史流过的歌……

这一生,一定要带着最爱的人走一趟河西走廊。

这一生,一定会怀揣这中华民族的骄傲,昂首阔步地走下去。

 短评

1.本片最大的特色是极佳的场景再现 演员气质超接近历史人物 比单纯的影视剧好看 2.汉代一段最激动人心 有时候几百年的时间里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异军突起势不可挡就像开挂一样 这是很神奇的 3.从此大西北在我心中已上线 变得魂牵梦绕起来

9分钟前
  • 韵外之致
  • 力荐

片子最大的看点是场景再现,演员气质服饰造型和历史人物相似,画面配乐搭配极佳,有大片既视感,片子带你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旁观去感受这一切。

11分钟前
  • 青山绿水
  • 力荐

关注度怎么这么低?非要吃吃喝喝的纪录片才有人看么?

16分钟前
  • 宇文宙
  • 推荐

只有亲身走在河西走廊,体会这苍茫大地,巍峨雪山,丹霞戈壁,大漠草原!才能感受霍去病将军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言是何等的悲壮!泱泱华夏,惟有这西部广阔的大地能带给我如此强烈的认同感。三千年丝绸之路的兴衰,河西走廊——这丝路的摇篮,如今又将沐浴着复兴的朝阳!

18分钟前
  • 挨踢影评人
  • 力荐

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单就这部片子说,音乐很美,摄影也很美,我想很多去过河西的人也未必会看到片中的不同的地理地貌。爱西北这片神奇的土地。

22分钟前
  • 撒哈拉没有沙漠
  • 力荐

中国有这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这么多默默为国家传承奉献的普通人,有这么令人称道的奇闻异事,却鲜有电影拍出史诗般的气势,无非是些儿女情长,卿卿我我。可叹,可惜,可悲。虽然自己已无成为导演的可能,但我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制片人,拍出我心中的史诗。

27分钟前
  • 海淀动物园园长
  • 力荐

兰州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直到嘉峪关 早晚有一天我会一路走下来

31分钟前
  • Jinsy
  • 力荐

大赞的纪录片,最好的一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太棒了,有生之年要去的的地方太多了。

34分钟前
  • 阿妖、
  • 力荐

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忍不住拉开一听啤酒,为这西汉时期的年轻气盛和四海为家。这一天,我们喝雪花,勇闯天涯。

38分钟前
  • 小南姐姐
  • 力荐

就前三集看来 演员选择跪!画质跪!配乐跪!美术跪!服装跪!造型跪!解说词跪! 确定了是我看过最牛逼的央视纪录片!!已经震撼感动得五体投地!

39分钟前
  • 天地孤影
  • 力荐

自己给自己打80分!

41分钟前
  • 赵启辰
  • 力荐

张骞,堂邑父,汉武帝,霍去病,置啬夫,常惠,解忧公主,郭瑀,刘昞,鸠摩罗什,昙无曜,杨广,裴矩,李工,萨班,阔端,八思巴,林则徐,左宗棠。沿着河西走廊边走边看,走走停停,雅尼主题曲催泪!

4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汉帝国抵御匈奴、驰骋边疆的大快人心,到唐宋元中原文化与西部民族的宗教信仰相融合,这部纪录片一气呵成,大气磅礴。文案极其优美有韵味,音乐更是加分不少。就是最后一集现代化的进程让人在期盼中又有点失落,历史已经回不去了,希望往后能再看到中华儿女那种坚韧勇敢的品质。

48分钟前
  • 面白饭Θ☉Θ
  • 力荐

1.使者:汉武帝 博望侯张骞2.通道:冠军侯霍去病3.驿站:解忧公主 长罗侯常惠 赵充国4.根脉:郭瑀 李暠 刘昞5.造像:昙曜 鸠摩罗什 刘萨诃6.丝路:隋炀帝 裴矩 仓慈7.敦煌:8.会盟:阔端 萨班 八思巴9.苍生:鄂本笃 利玛窦 林则徐 左宗棠10.宝藏:

53分钟前
  • kenn
  • 力荐

都说最后一集鸡肋,我请问纪录片仅仅是给你自己看的吗?你的孙子,你的孙子的孙子,你孙子的孙子的孙子不看吗?拜托,我们现在经历的正是后人们回忆的历史!

56分钟前
  • 楼先生
  • 力荐

最近流行的演绎式纪录片,专业演员的演绎很到位,帅气的鸠摩罗什印象深刻。小小河西走廊完全就是丝绸之路的缩小版。雅尼配乐的雄浑和英美风光摄影的大气,让略显枯燥的剧情层次高了不止一筹。最值得称道的是编剧不贪多,哪怕伟大的敦煌,也只量力而为的讲了一个窟,足矣。

1小时前
  • daangel
  • 推荐

4.5,最后一集扣半星;气势壮阔磅礴,文案流光溢彩,演绎式复现历史碾压一众古装剧,历史因个体的存在而具有温度,纪录片催泪甚是罕见;河西走廊的特殊位置决定其成为军事政治要塞、贸易文化通道,见证沧海桑田,将朝代更替与地点流徙结合,呈现时空并置;最爱汉代、莫高窟与两晋十六国的儒学传承。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当我们谈论河西走廊时,我们缅怀、慨叹的不仅仅是马踏飞燕、天下雄关、大漠孤烟、丝路古道与石窟洞天,更是时不我待的开拓者与耕耘者,还有漫漫长夜中的守夜人。

1小时前
  • HUO
  • 力荐

张骞,堂邑父,汉武帝,霍去病,置啬夫,常惠,解忧公主,郭瑀,刘昞,鸠摩罗什,昙无曜,杨广,裴矩,李工,萨班,阔端,八思巴,林则徐,左宗棠

1小时前
  • JAMY
  • 力荐

只看了前九集,由此引发的感慨和豪情不足为外人道也,英雄被重新定义,张骞的壮举和隋炀帝的功绩有了重新的认识,喜欢这种按时间推移的叙事手法,实在有点短,明清两朝只有一集。河西走廊,历史地位,我的感受,140字也太少,我只知道,早早晚晚,我肯定要去的

1小时前
  • huakaiyanra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