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情片美国,英国,法国2009

主演:迈克尔·辛,弗兰克·兰格拉,马修·麦克费登,帕蒂·麦克马科,凯文·贝肯,托比·琼斯,奥利弗·普莱特,山姆·洛克威尔,丽贝卡·豪尔,凯特·詹宁斯·格兰特,霍莉·韦伯

导演:朗·霍华德

播放地址

 剧照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2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3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4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5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6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3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4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5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6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7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8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9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2

详细剧情

尼克松(弗兰克·兰格拉饰)在水门事件后下台,却始终未曾对公众承认过自己的错误,欠美国人民一个道ddd。福斯特(迈克尔·辛饰)是一个在澳大利亚主持脱口秀的英国花花公子,在直播中看见尼克松搭乘直升飞机离开白宫时萌生采访他的意念并决定付诸实践。没有人对福斯特抱有期望,没有电视公司愿意出钱购买他的采访,朋友约翰(马修·麦克费登饰)找来业内著名的新闻人鲍勃(奥利弗·普莱特饰)和对尼克松研究颇深的詹姆斯(山姆·洛克威尔饰)来组成一个小组,开始进行资料挖掘。福斯特自己掏钱付了头笔的采访费,获得了与尼克松见面的机会,并且敲定了连续采访的日子。小组拼命准备问题以便逼尼克松在采访中认罪。尼克松的智囊团也在忙碌地准备应答,他们从不把福斯特放在眼内。正式采访开始,福斯特招架不住尼克松滔滔不绝的自辩,这一切让福斯特破釜沉舟,寻找突破口……

 长篇影评

 1 ) 尼克松

一场政治斗争中,政敌总是假人民和信念之名,让你低头,然后把你象鼻涕一样在地上用脚抹。。错是对人民认的,原因是背叛了先人的政治信念。难能可贵的是在强大的外部压力和心理压力下,他坚持清晰的信念界定这两者的区别,所以即便这么大的一个错误上他也是斗志和忏悔同在,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喜欢他,因为他高超的斗争技巧、高傲的心。 他是选择了要认错的,从他漫天要价、独自离开访谈中期庆祝会、醉酒之后的电话、感谢助手保护自己来看,他只是在选择一个方式和情景来认错。一个无关的,也不构成对手的Frost是个合理的选择... 这部电影的其它部分我不喜欢:小人得志的英国人,比较低劣的电影技巧。有几处安排,总是试图说明这是一场斗争,而Frost是胜方——开始是尼克松看着Frost到来,最后是Frost看尼克松走;开始是尼克松开场前问Frost有没有婚前性行为,后来是Frost开场前问尼克松一个什么问题;最后的那次沟通,纯粹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当然刻画一下尼克松对女人和金钱的兴趣,倒是挺好。林肯也教育儿子要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卖给给价最高的人,关键是卖脑不卖心。

 2 ) 沉痛的错误,落寞的眼神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电影,一开始不把身边人当回事儿的人,惹众人怒目,突然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最后在山呼海啸中铸就励志传奇。电影归电影,但是实际上,我们知道,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不信去问问九泉之下的尼克松先生,一遭犯错,永远难得其国民原谅。看很多电影,提到尼克松都是嘲讽和斥责语气,而斯通一部《尼克松传》下,见到一个处处受制,颓废无比的昏庸尼克松形象,让不少人都感觉斯通有些过分。相对而言,这部《福斯特对话尼克松》显得更中庸人性一些,但是同时不失锐利,以尼克松水门事件后的首次电视访谈表现着他更复杂的内心世界。

    本片的主人公除了尼克松外,就是主持人福斯特了,那次电视访谈成就了他最辉煌的一刻,这是多么富于戏剧性,一个英国八卦娱乐类主持人突然自己筹措资金,去采访一位当时臭名昭著的下台总统,比如,你能想象昨天还在编辑某明星“爆乳”八卦的网站记者,突然去采访某国政要吗?在片中,福斯特的如此想法显然起初令同僚不解,令尼克松团队不屑,隔行如隔山,虽然管他八卦类节目还是政论类节目都是糊弄人的,甚至可以说起码前者真诚的娱乐大众,但是后者还是要摆出足够矜持面孔的。但是后来,尼克松团队想通了,他们伟大的落难总统正是需要一次舆论的复出,拿一个政论领域的菜鸟祭旗,以完成尼克松的形象重塑,于是好戏上演了。在我看来,本片一大亮点,就是让一次电视访谈充满了悬疑感和紧张感,一方是虽然口碑极臭,却是大名鼎鼎的前总统,他在这次访谈中显然有着先天弱势,但是老奸巨猾,有经验丰富的强大的团队支持。而另一方相对而言声名不大,经验不足,但是有先天道德优势,何况他和身后的团队充满激情,毫无包袱。

    片中,双方交锋数轮,还有零星的“前戏”和暗手,如访谈收费的谈判,问题顺序的排列,水门事件在访谈中百分比的分配,等等,让我也更了解了一些访谈节目的细节。尼克松确实老到和自信,还没开战就以福斯特的皮鞋戏耍了他一番,接着几场,我们看到福斯特处处受制,比如想以问尼克松水门事件下台的感受来刺激他,结果尼克松反倒接过话茬,动情的描述自己的不易和与女儿的感情,让福斯特尴尬的傻看,让他背后的团队着急的要崩溃。而福斯特也渐渐跌入心灵的低谷,整个团队士气低靡,我们知道这个时候重要有些桥段来反戈一击的,于是,编剧制造了一个桥段,尼克松突然给福斯特打了一个电话,无比坦诚,又无比失态,一副濒临崩溃的样子,而福斯特也突然发飙,在最后一轮采访录制中,让尼克松伤感的承认了自己“让美国人民失望”,而那定格的不甘、伤感而又落寞的眼神更是成为经典的一刻。这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影确实制造了十足的紧张感,很多细节把握精到,当高潮处,福斯特紧张的等待着沉默的尼克松回话时,我也向前探头,紧张的等待着这个片中在我看来不那么可恶的老人的回应。本片更大的看点还是表演,话剧原班人马出演本片保证的表演的上乘,曾经在《女王》中扮演布莱尔的迈克辛将整个访谈过程中,福斯特的心理起伏表现的张力十足,那种神经质般的激情很有魅力。

    而本片最打动我的还是兰格拉扮演的尼克松,对于一个曾经荣耀一时的总统来说,黯然下台让他不甘,打心底里,他认为他在做正确的事情,哪怕这事是非法的。和很多在权力下找不着北的人一样,他固执的认为他代表着美国人的利益,法律甚至是他的束缚,所以总统窃听在他看来是合法的,干涉司法在他看来是可行的,谎言在他看来是达到正确路径的一个必要手段,甚至是政治上不可避免的阳谋。哪怕已经成为一个前总统,他仍然带着一种冤屈感,兰格特很好的表现着他内心的这种交织恐惧和不甘的心理,他恐惧着留下一世骂名,他不甘自己的所有成就被一次水门事件抹杀,所以,与福斯特的交锋中,他自信而又自大的要反戈一击,老道的他几乎做到了,但是最终还是不得不带着无助的眼神苍凉的落败。片中与福斯特电话交谈一节虽属杜撰,但是那尼克松濒临崩溃的心理焦灼被表现的直入人心,同时也给他的败退留下的一个台阶,这个老人太累了,太落寞了,承认他让人民的失望,对他也是卸下了心灵上的重担。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政治阴谋本比后来克林顿的下半身冲动更容易让国民愤慨,更何况干涉调查和欺骗结合,让他真的一生没有被国民原谅,只是去世时才得到些形式上的荣耀,可悲可叹。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是部有奥斯卡范儿的片子,对于喜欢政治题材的观众是不可错过的佳作,尼克松已经作古成为历史人物,而这次访谈作为他人生的一次重要见证,却将和种种可能还未开封的资料一样,成为他一生的注脚,他势必还将在将来被一再讨论,他被解读的历史还在继续。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74d7d0f97ec1e25e242df2af.html

 3 ) 战争《Frost/Nixon[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http://axinlove.com/2008/12/frost-nixon/
图文解说版

战争《Frost/Nixon[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by @xinl.ve 081221

理解可深可浅的一部电影。

英国脱口秀主持人Frost(Michael Sheen[麦克·辛]饰)采访因水门事件下台的美国总统Nixon(Frank Langella[弗兰克·兰格拉]饰),电影再现了两人“对话”前的方方面面。这种非常Shallow的说法,但也未尝不是轻松去看待此部电影的一种态度,既然电影属于娱乐范畴。

若抛开导演重现历史的做法,贯穿影片始终的(对话)战争,极致地展现一个花花公子,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是如何与一个缄默的前总统,一个美国政治史上最大丑闻的当事人进行交锋的过程,那本片的意义除了提供给熟悉那段历史的美国人,关于中美建交、越南战争、Cambodia事件等历史事件的一种解读角度,也是提供一个饶有兴趣的观察范本。

电影的深度在于二人没有硝烟的机锋对决的精妙,还在于Nixon在结束访谈录像的前一天晚上打给Frost的电话,Nixon对电话事件的认知的吊诡(最后老人Nixon向Frost确认是否存在这个重要电话)。电话里Nixon独白的意义(导演编剧对于Nixon这个人物的一种演绎),已经可以与华盛顿的就职演说、林肯在葛底斯堡的胜利发言、奥巴马在芝加哥的当选演讲相提并论,独一无二的历史创造者的证言。

菩提本非树,明镜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俗语里的斗嘴皮子,在五祖和慧能和尚佛语禅机里,也在“秃驴何在,东坡吃草”的友人调侃中。华人世界里的访谈,既有CCAV的某人硬要逼出受访者眼泪的做法,也有胆大无忌,任何问题都敢提的小S和不时打冷枪的蔡康永,主持人和来宾共同的智商与情商决定了访谈节目的深度。需要肤浅的眼泪,还是直面自我内心的勇气,《F》片给出优秀的答案。再插一句:猪性主持人可以一个人搞垮一个平台,也属难得。

Frost/Nixon战争进程:
序幕(Prelude)
值得一提的是战争的缘起,不再赘述Nixon下台的过程和Frost的身份。为什么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会有兴趣去采访一个政治人物?电影用Frost的眼睛记录下了一幕,Nixon乘直升机离开白宫从强作欢颜到落寞的一幕,仿佛Nixon在对电视荧幕外的Frost倾诉着繁华散尽后的落寞。

 

过分解释片中人的心境的说法:这种从万众瞩目的焦点归于平淡后的失落,Frost也心怀恐惧和敬畏,所以他在那一瞬间理解了Nixon的emptiness(片中语)。在继续做一名带给人欢乐的娱乐节目主持人之外,Frost也想留下一些历史的脚印,因此Frost要采访Nixon,甚至不惜自己支付费用。

第1幕 探营
冲动做出采访决定的Frost,前去拜访Nixon,二人的第一次面对面。在这一幕中,导演插入了一个看法,Nixon对于金钱的态度,他的经纪人和他讨论关于自传的版税多少时,曾经的美国总统也对金钱数值游戏很是敏感。这个看法,不知道真实与否,是否真实里的Nixon也有那么些“贪财”。

单纯只是想去完成交纳部分定金任务的Frost,根本没有做好任何的准备去迎接两人的战争。他对于Nixon的观察几乎为零,而阅历丰富的Nixon对他的初次印象,Frost的皮鞋纹带,签署支票时的窘迫,还有他与Miss Cushing的关系等,认知很多且判断非常准确。

战争的硝烟已经升起,要进行深度访谈的二人第一回合,强势而主动的Nixon压倒性击倒Frost,把对方的底细了解的清清楚楚。

第2幕 交易
没有永恒的敌人,在访谈的时候要成为对手的双方,必然考虑着这次访谈/战争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双方有着使自己利益最大的愿望,而要达到这个自私目的(有可能最后形成双赢),双方的交易成为可能。

Frost需要一次证明自己可以严肃的事件,不然在娱乐圈里他永远只能一个红鼻子的小丑,知性的一面不会被人了解,这是他决定采访Nixon的出发点。对于因水门事件下台,又逃脱了道德和法律双重审判的Nixon来说,他欠追寻事件真相的人们一个说法,也需要一个正名,“It’s probably the only chance I’m gonna get to put the recored straight and remind people the Nixon years weren’t all bad.”。

达成交易的二人,没有直接面对产生碰撞,但发生了一次Frost与Nixon的影子战争。需要注意的镜头:Frost做出留下年轻作家Jim Reston决定时模糊的影像,马上转成迷雾里Nixon在宴会上的演讲。两人的影像的重叠意味着两人的利益的重叠,交易达成,访谈必须成功。



在这个时候,导演用电影语言明确交待Nixon的底线—-拒绝回答关于水门事件的提问,方式是让Nixon在晚宴的后场大发雷霆。这幕,导演也附带了影片的一点甜点,Nixon半真半假的提出让人窃听在宾馆房间里的Frost,使得助手Jack Brennan都愣了下。

第3幕 谋定后动
多算胜,少算不胜,战争中胜利的天平总会偏向于思虑周详和准备细致的一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这次访谈,Frost的准备工作在影片得以直接呈现。他招揽了两个助手,强势而过分自信的Reston的出现,烘托了Frost的量才为用,也埋下了一个伏笔(Reston希望离开团队一个星期去查阅某个资料)。

电影的设置仿佛一切正常,没有遗漏,跟着导演思路走的惯性,忽略了Nixon一方的准备工作。没有重复交待Nixon招兵买马的过程,而是利用后续的某个时机,让Nixon的智囊团现身。观众认可了成熟老练的Nixon的必然举动,也凸显了Nixon并没有对一个娱乐主持人的轻视。

第4幕 短兵相接
双方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虽然电影是以Frost为视角,显示了他遇到的困难,但可以判断Nixon一方也出现了问题。转移内部矛盾的办法是对外进行战争,双方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攻防,Nixon派出了先锋大将,自己的助手Jack Brennan,直接单挑对方主帅Frost。Brennan打电话给Frost,(不是那个狡诈的经纪人),争议的焦点是水门事件。

首先,Brennan表示Nixon会拒绝回答所有可能会引到水门事件的问题—-这种“有关”的主观判断会造成几乎没有任何问题可以询问,Frost予以拒绝。主动进攻没有占到便宜的Brennan,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退一步与Frost讨论水门事件的定义。当Frost讲水门事件的内容涵盖着几乎所有的问题作为反击时,Brennan打出要取消协议最后的王牌,但针锋相对的Frost即说要提起诉讼—-可能巨额的毁约赔偿,让他彻底失败。如战场上未能取胜勇夫一样,恼羞成怒的Brennan恐吓着Frost的余生表明着他的这次出击完全失败。

从这次Brennan和Frost的这一回合来看,Nixon输掉了一场战役,还未输掉整个战争。首先,Brennan只能是马前卒、先锋将领,对抗对方主帅失败是可以接受的结果。其次,对手反馈回来的信息非常重要,Frost的准备进展程度如何,焦点是否如他预期。最后,放出一个信号,不管毁约代价如何高昂,采访流产的可能性一直存在,这一点给了Frost最大压力。

总结:Brennan和Frost电话里的短兵相接中Nixon输了一阵,但他完成了战略目标,探测Frost的底线。

第5幕 故布疑云
“I just thought it was a phrase that might appeal to you!”参加电影首映的Frost在被记者问到,是否会对前总统太温柔时回答的一句话。不官方语言,也没有正面回答,游刃有余地完成了快速访问。将这段画面收入眼中的Nixon,没有和他的智囊团成员一样流露不以为意的微笑,依然保持严肃认真,“a strange fellow”是他给Frost的判断。

战术上的轻视、战略上的重视,Nixon及其同伴的表现,Nixon的智囊团也第一次正式现身。这个阶段,故作轻松的Frost放出烟雾弹,Nixon没有接招,战争继续平稳发展。

第6幕 剑拔弩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即将出征的双方在轻快的音乐伴奏下分别与妻子或友伴吻别,双方仿佛都成竹在胸,但这场战争必定需要一个人倒下。

剑拔弩张的气氛马上击碎了双方在众人面前碰头时的祥和,双方谋士的照面是战争双方势力的列阵,第一天的访问开始,标志二人间战争的正式启动。

妄想以走温情路线打开对方心扉的Frost,以Nixon夫人的病情开始话题,未曾料到Nixon会主动出击。在轻松带过妻子身体恢复后,马上以老朋友的模样“关切地”询问Frost准备现场的花费。绝对的一次重击,Nixon得分。采访所有的费用都还是垫付的情况致使Frost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轻松。一个被掌握弱点的人,气势上输人一等,在后面对话中双方已经不处于平等状况,天平向Nixon倾倒过去。

滔滔不绝的Nixon解释了手帕、回答问题的停顿,甚至还包括Frost的皮鞋。双方之间所有的话题都是有Nixon开始,掌握主动的一方进而掌握了正式的访谈,Nixon所有的目的都完成,Frost节节败退。对话战争中的机锋对决凸显了本片的魅力,回应了片名《Frost/Nixon》。

正式交战,Frost一触即败!

第7幕 曙光乍现
战争从协议签订时即开始,并一直持续。5、4、3、2、1的访谈录像开始,是双方的战争准备在镜头前的延续,战争的胜负在某时其实已经注定。访谈的录像不过是给世人一块被战火焚毁的高地,让他们想像着当时的战斗的激烈。

总结了第一天失败的Frost一方,继续解决经费问题,也作出要主动和毫不留情地攻击对方弱点的决定。
Nixon在第二天录影见面时的问候,“The Grand Inquisitor![大审判者]”,依然表示Nixon准备倚老卖老地把Frost逼进死胡同。但是已有一番心理准备的Frost回应“No,just your friendly neighborhood confidant.[不,只是您友好的邻里友人]”,故意标示决断关系的Nixon和依然要保持亲密友人的Frost,两人之间的应答已经超过第一天一个大人在逗一个孩子玩耍的程度。灯泡破损的惊讶,表示着两人心中对于对方的重现审视的开始。

表现的更为主动的Frost,开篇即提出尖锐问题,在Nixon要岔开话题时,强势的截断对方无意义的废话,事先准备的素材—-战争录像的放映,赢得了Nixon手帕的“紧张”,反复是转机,胜利的曙光在黑暗中指明方向。但是,第二天的结局,仍然是Frost被杀的丢盔弃甲,原因何在?

强势而自信的Nixon远远超过了Frost们的准备,敌人的实力远超过预先估计,赛亚人变身。

第8幕 鸣金收兵 来日再战
冷兵器时代,对阵双方以防天黑带来不测,总要鸣金收兵埋锅做饭,休息过一晚后待天亮再战,至于夜晚偷营,那不在本片范畴之中。

Frost无论如何都要进行的生日Party,与家人在一起的Nixon,双方都在休养生息,但表情都不轻松。前一次访谈中被激起情绪的Nixon把弱点暴露,寻不到出路的Frost在电话里失去了澳大利亚的节目,战争进入胶着期,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法在广漠的大地上进行的堑壕战。

第9幕 转折之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拖住了德国陆军;中途岛海战完成日美海上实力对比;诺曼底登陆表明盟军再次踏上欧洲陆地。第二次世界的转折点改变了整个战争进程,转折颠覆原有的运动趋势,让战争双方的态势发生变化,原本实力较弱的一方要赢得整个战争。

一个吊诡的电话成为Frost/Nixon战争的转折点。Cheese汉堡打开了的话匣,特别是主动打电话Nixon的一方。卸下防备的总统Nixon,背负了无尽道德压力却宁折勿弯的强硬老人,一早便知道访谈的二人之间有人会光芒耀眼,另一方会进入荒野无人同行。(美妙的语言,关于人生精彩的独白,不再重复,请细看电影)

老人强势的表态在电影表象上是激起了Frost的斗志,深夜把Reston叫醒开始工作,实质是把老人内心的“虚弱”暴露,转化了战争中双方的心理态势的高低,成为Frost赢得战争的转折点。

尾声
战争的结果在电话之后已经注定,“I’m saying that when the President does it, that means it’s not illegal.”看似让对话双方的矛盾达到顶点,其实电影的高潮在Nixon电话的独白里已经达到。



回到总统Nixon为什么要打这个电话?为什么要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之下,悄悄挂起白旗?把自己置于失败的聚光灯下。

美国总统,古稀老人,他的经验早以告诉他:任何一个审判庭都已经宣判他有罪。被大赦的罪行,并不能消除他给美国带来的伤害,他需要一个平台和机会给人民解释,虽然Sorry一直没有从他口中突出,但背负的压力让他倨偻着背,甚至无法轻松打一场高尔夫。势均力敌的Frost是一个值得托付的对手,年轻有着无限的前途,“牺牲”老年的自己成就有为“年轻人”是老人NIXON的选择。

剧情的发展其实并没有完全按照上文所述的一幕幕进行,只是为了方便解读本片,进行了人为的截断和划分。每一幕的标题可能适用于Frost/Nixon双方,也可能只适用于一方。

题外话:
1979年邓小平访美,是邓小平坚持邀请尼克松——这位因“水门事件”黯然去职被冷落一边的前总统——出席白宫的晚宴。中国对于Nixon有特别的感情。

Frost.Nixon.LiMiTED.DVDSCR.XviD-DoNE

 4 ) 性格互换与法庭剧

本片在叙事和角色塑造方面都很有特点。

首先是叙事。导演以纪录片手法反复穿插了对两位参与者,同时也是尼克松的坚定的反对者的访谈,大有一副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架势。可真正的采访过程是在照在搬美式法庭剧类型片模式: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年轻律师(偶尔也会是嗜酒意志消沉的过气老律师)一定要出师不利处于明显下风。随后也一定要因受到了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召鼓舞,或是某位正义人士的鼎力相助而发现强有力的新的证人或证物从而一举反败为胜打赢官司。诸如我的表哥尼文,义海雄风等……。本片中的脱口秀主持出身的英国人福克斯显然就相当于年轻律师,而他的采访对象——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则是老奸巨猾的检控官或控方律师。

角色塑造方面的有趣之处则在于,福克斯和尼克松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出现了戏剧性的互换。作为知名的英国脱口秀主播,福克斯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英国人所特有的幽默感和善辩(当然后者多少因为他临时改变跑道所致)。这一角色在片中被极力刻画的反而更像是他的对手尼克松所应该具备的。他不计较对方的冷嘲热讽而将山姆·罗克韦尔所扮演的美国记者招入团队,可谓心胸宽广、知人善任;第二阶段采访效果依然不佳罗克韦尔再度发难时,果断平息内讧。“如果你们当中有人心存怀疑,请现在就退出!”,更显成熟稳重的领袖气质。

而尼克松,这位美国前总统,反而却在片中提供着本该属于福克斯的幽默与观察力:访谈开始前戏谑评价一把对方的女友(福克斯的女友一角,不知是照搬真人真事,还是纯粹虚构出来的。如果是后者,似乎有花瓶之嫌。因为此女在影片后半程唯一可能具有的戏剧性功效,即以爱的力量鼓励初战失利的主人公振作精神重新再战,还被酒后失控的尼克松所取代),同时,对于对方脚上的那双无带意大利名牌皮鞋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

但遗憾地是,法庭剧模式所提供的情节上的跌宕起伏,以及角色性格特征上的“颠覆”,并没有使得影片的两位主人公的塑造更具感染力。其中,福克斯的问题在于,所谓的领袖气质与其在故事进程中所作所为发生了矛盾。照理,自掏腰包百万美元、被各大的电视网拒绝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足以促使其从一开始就全力以赴。可从头三天的初战表现来看,这个英国佬更像是一种心不在焉和敷衍了事,而并非出于经验不足。此外,他慧眼识得罗克韦尔,却在大段时间内不与其进行深入交流,不知对方握有对尼克松一击制胜的杀手锏。而非要等到那个诡异的电话之后,才如如梦初醒般地深夜电话联系?

对于尼克松一角,观众看到的则已不是单纯的人性化,而是非常明显的“戏说”痕迹。比如,因情绪失控而失言并最终导致满盘皆输的情节,便很容易使人想起5、60年好莱坞影片《写在风中》和《叛舰凯恩号》。特别是后者。精神状态失控下的尼克松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细节都和鲍嘉所扮演的老舰长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唯一差别是他手里没有那对铁球。

虽然必须承认,这种表现手法使角色本身更为生动。但同时不可否认,也会让人开始怀疑此角色在“神似”方面较之真实的尼克松相去更远。即使那些并不在意演员是否形似的观众。

而尼克松当时的精神状态,也正好呼应了之前他打给福克斯的那个电话。这个纯粹虚构出来的情节,除了在叙事上面较夸张地挽救了逆境中的福克斯之外,也巧妙地在历史层面上美化了一把这个美国历史上唯一辞职下野的总统形象。因为当酒后行为失常并且事后还不知道自己干过什么的秘密曝光后,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将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所作所为与此精神状态进行联想,并进而推论出他是在一时糊涂才渎职犯罪。

是否应该以某种虚构的艺术手法为尼克松这样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开脱,身为局外人的中国观众其实并不在意——更何况在打开中美外交大门这一层面上,尼克松的确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相反,本人倒是更加注影片通过访谈所透露出的某些让第三世界人民十分敏感的美式理念和价值观。

当福克斯尖锐指出“柬埔寨”问题时,尼克松平静答道:无论当时如何心存怀疑,首先想起到了还是费城的建筑工人。因为他对我说,如果你早点介入,就能发现打死我儿子的武器!所以我不会对入侵柬埔寨感到后悔。相反,我甚至认为应该更早更有力!

这段情节给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并不在尼克松的回答本身,而是之后福克斯的哑口无言,及其罗克韦尔的“他很有自信”的评价。他们的反映充分说明了即使是那些最强烈反对尼克松的美国人,在是否应该仅仅是出于怀疑自身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即可对外动用武力甚至不惜牺牲大量无辜平民这个问题上,都和美国政府持有相同的立场。而正是因为上至政府下至普通民众,对于战争本质的思考都是建立在错误立场(至少是从美国人之外的角度上看)和较低的道德立足点上,所以才造成了尽管半个多世纪来涌现大批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反战作品,美国这个国家却是越反越战,从韩战一直打到了伊战……

 5 ) 最好的电影都是灰色的

最好的电影都是灰色的。
没有英雄,没有反角,没有是非的价值判断,没有对错的道德说教,只有一件事:宿命。逃也好,斗也罢,再有逻辑剧本说死你你就得一头撞死。
人在一起缠斗,撕咬,挣扎,但是仇恨憎恶缺席,怜悯同情缺席。
影像需要揭示这样一种生活的常态。
《FROST/NIXON》有五项奥斯卡提名,皆是空欢喜一场。BEST ACTOR输给《MILK》,肖恩潘确实出色,但BEST PICTURE输给《SLUMDOG》只能让人感叹这世界还是蠢人多,对于想象和成见的偏好也许是甄别一个人智慧高低的重要标准。
《FROST/NIXON》比《MILK》还多了一个人名,而且不似MILK能让那股在社会领域涌动了多年的渐成气候的暗流利比多飙升,这多出来的人名还只是停在史书上的一个过客,尽管显赫,但我们只愿意提到一件事,那由他人生最大的污点所引申出的流行语:凡有丑闻,我们皆冠以“××门”。
被纽约电台扫地出门的脱口秀主持人,被民意逼出华府的总统,怎么看都搭不上边。但我们知道 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一旦凑到一起就总会冒出点命中注定的合理性。要不怎么有人鼓捣出“蝴蝶效应”这一说呢。更何况这一取材真实事件,由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还在它那两张70年代精英标准脸主打的海报下打上这么一行字:有关四亿人曾期待的真相(论人数的话有点寒颤,郑智打孙继海都有好几亿人期待成绩)。
既然叫“对话”,影片到也名副其实,从头到尾都是台词,对话,独白。但两个多小时过得真像坐在炉边和美女聊天那样快。从情节方面讲,电影欲施加给人的视觉刺激总是有限制的,就好象警察局某部门的人员在审某种类型片之后总会叫苦不迭一样。真正能让你欲罢不能,触发你每根神经的是导演脑子里擦出的火花(通常需要高数值智商才能达到燃点)。《2001年漫游太空》被帝国周刊评为人类电影史上最性感的电影,抱歉的是那里既没型男也没女优。
本片即是语言智力角逐的典范之作(个人偏好此方面)。一方想要揭露真相、诉诸公众借争议人物之名重回中心舞台,另一方想隐瞒事实,保全颜面外加赚点外块。我们顺利地进入灰色电影的情景:各看个的都挺合理,连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那是怎么回事?这种“个中玄机”通常都是要预预热,加加温才能让剧中人“认识”到剧本的残酷,尤其是你还改编真实事件,要是开宗明义那不就等于放记录片了么。说白了就是那么点意思,但你得绕着他来事,那些永远都不会有真相的历史才会真正印上你的烙印。最后要做的就是挑个时间点推出高潮。当然历史上是认为当尼克松说出那句“一旦总统窃听就意味着窃听不再是非法”是高潮,但划拉到胶片上,你就架不住我编了,你怎么知道我复杂的内心世界呢,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就有了尼克松那通“莫须有”的电话,由于过于引起我的同感,现摘抄如下:
Die the snobs there look down on you?
那里(指剑桥)的势力鬼也瞧不起你吧?
Of course they did
当然瞧不起
That's our tragedy isn't it, Frost?
这不正是我们的悲剧么,福斯特?
No matter how high we get, they still look down on us
无论我们爬得多高,他们还是看不起我们.
no matter how many awards or column inches are written about you
不管你得过多少奖,有多少专栏写过你
or how high the elected office is for me it's still not enough
或者我当选的职位有多高,都不够。
we still feel like little men
我们仍然觉得我们是小人物
the loser they told us we were a hundred times
就像那些输家反反复复告诉我们的那样
the smart-asses at college, the high-ups , the well-born, the people whose respect we really wanted,really craved. And isn't that why we work so hard now why we fight for every inch, scrambling our way up in undignified fashion? 大学里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那些身居高位的,那些出身名门的,他们所享有的崇敬才我们真正想要的,那不正是我们今日玩命工作,分号必争,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原因么?
If we're honest for a minute, if we reflect privately just for a moment,
if we allow ourselver a glimpse into that shadowy place we call our soul, isn't that why we're here now?
让我们都别再装了,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往内心那个叫做灵魂的阴暗角落瞥上一眼,那不正是我们有今日的原因么?
The two of us?
Looking for a way back into the sun, into the limelight, back onto the winner's podium
Because we could feel it slipping away. We were heanded, both of us, for the dirt!
找一条路重试阳光,成为大众的焦点,再次坐上赢家宝座,因为我们感觉到他正在渐行渐远,而我们正朝真尘埃而去。
A place the snobs always told us that we'd end up
势力鬼总说那就是我们的下场。
Face in the dust
我们灰头土脸
Humiliated all the more for having tried so pitifully hard.
干得越多,羞辱就越多。
Well, to hell with that.
好吧,随他妈去吧
Wr're not gonna let that happen either of us.
我们绝不会让他发生
Wr're gonna show those bums.
我们要让那些白痴看看
Wr're gonna make them choke on our continued success,
our continued headlines, our continued awards and power and glory
让他们在我们不停的头条,不断的奖杯权势和荣耀面前喘不过气。


不能比这再赤裸地真诚了,可惜的是,不是“我们俩”不能,只是“我”不能。所以高水准的角逐才会不止是华丽的SHOW,更是场赤膊上阵的决斗。
有这样一些电影,接近灰色。写大盗的,但他们总有着乌托邦似的“盗亦有道”的信条,所以斗智斗勇就只是在跳探戈而已;写小人物的,但他们总是要对抗万恶的制度,所以矛盾扭转处不过一场泥潭里的死磕。不管别人看上《FORST/NIXON》什么,我就看一点:锦衣华服,但惶惶不可终日,推杯换盏间即可定下生死,回头看看,倒在刀下的却还是难得的知己。
人生还有比这更大的绝望么?


 6 ) 一段歷史的重新創造

    熬夜看完了《Frost/Nixon》。很棒,真的很棒,從很多方面來說出色得都足以作為教科書使用。而且是一部真正配得上Ron Howard的名聲的電影。
    先說說Hans Zimmer的OST吧,其實好幾個月之前很早很早就聽過了,笑。當時覺得不過是一則平庸之作,然而看完之後不得不說這其實是很棒的OST,和電影配合得那么好。并不複雜的旋律,或許其實也并沒有真的能夠算上旋律的樂句,只是在微弱的伴奏下一遍遍用不同的樂器的低音區重複著帶著緊張感的幾個音符,卻一步步地伴隨著畫面讓觀眾的心也悄悄地揪緊。初聽并不一定出色,但是和電影放在一起能夠很好地隨著電影的步伐改變而沒有喧賓奪主,這也是優秀的OST的特點之一吧。
    回到電影本身,Langela和Sheen的表演則可以說是令人驚嘆。他們的表演是那么的準確、流暢、自然和充滿著華麗的氣度,Nixon抑或是Frost,上風抑或是劣勢。無論是前三場訪談時Nixon的自信和內斂的微微的咄咄逼人,還是此時Frost的失措和強自撐起來的笑臉之下的緊張,都是一種如同噴涌而出的感覺。深夜的電話是那么的讓人感到不知所措,兩個人的聲音微微地扭曲后來到對方耳畔,依舊帶著那么些微的疲憊,兩個人都是。最後一場訪談,那最緊張的高潮的一場,Nixon承認了自己對美國人民所犯下的錯誤,此時Langela身上飽含著的是如此充沛的情感,攝像機裡面Nixon的特寫中是那樣一個帶著疲憊和愧疚的老人,完全不復之前自信和強勢,以至結束拍攝走出房間的時候那佝僂的背影突然讓人覺得他又蒼老了許多。兩個人在訪談中的這些表演是那樣的精準,甚至精準到了過於精緻的程度,然人感到缺乏了真實世界的粗糙。然而我們并不能對此表示不滿,因為如此出色的表演是那么地讓人沉迷其中呢。他們不是在模仿Nixon或者Frost,他們是在創造Nixon和Frost。看完了這部電影,不禁有些期待還放在硬盤裡面沒有來得及看得Doubt呢。
    剛開始的時候劇情是不急不緩的徐行,而後在逐漸陷入了困境的訪談中衝突、壓力和緊張逐漸堆積起來,帶領著影片的節奏開始帶有緩慢而不可逆轉地加速,直至在最後一次帶著巨大的震撼地崩塌。或許有一點點的慢熱,然而過了前四分之一之後便開始有了一些欲罷不能的感覺在裡面,期待著之後兩個人之間會有怎么樣的交錯的機鋒。整個故事——包括所有的細節——都如同經過了仔細雕琢一般的精美。插入的一些對當事人的采訪讓電影帶有了一絲紀錄片的味道,讓電影的基調無疑更加靠近歷史的角度。
    然而這部電影并不是紀錄片,也沒有在單純地模仿或者重現歷史,而是想要創造歷史。出色的節奏掌握,精確的鏡頭調度,精緻的表演——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這部電影的確成功地創造了歷史,而且非常出色。

 短评

教科书般华丽。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镜头的调度。

7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推荐

破釜沉舟,绝处逢生,时来运转,功成名就~~

10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前50分钟的铺垫有点冗长。最后的采访部分十分精彩。

11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很不错

12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早已看透,尼克松的粉饰就如系着鞋带的意大利皮鞋,用措手不及的方式解开他的鞋带,才能在这场别致的访谈战争中取胜。用纪录片采访的解读方式引导了全片的节奏,抽动的嘴角落寞的神态无法被消弭的道歉,是一个曾挥斥方遒也自作聪明的政治家留给世人评说的谈资,坦白后的释然让他不必如小丑般苟活余生。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节奏有些不好,后段精彩

22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典型的荷李活式情節..中規中矩..本想只給三星..但Frank Langella的演出很出色..給多一粒星給他..

25分钟前
  • l.m.
  • 推荐

只有一人能重返荣光,另一人必永世不得翻身。尼克松的性格与功过永远都不简单,对他的情绪仇恨与怜悯共存是再正常不过的,电影只是再次提醒了我们这一点。80%的精彩应该是属于事件本身以及话剧的,这就是为什么作为电影拿不到五颗星的缘故。

26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拍的很好.... 只是我不好这口

28分钟前
  • 🌙e-L°。
  • 还行

Frank Langella的表演感动了我。。。居然这种类型片最后把我看哭了。。。

29分钟前
  • 霍伯森的选择
  • 推荐

两主角都演的挺好,就是就是霍华德讲得太老套了

33分钟前
  • 利奥波德
  • 还行

商业政治题材的典范

3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流畅 自然 行货

4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好看

41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蛮稳的,奥斯卡应该有所斩获吧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五星级的剧本,纪录片形式还原这一次对谈,精准的节奏让人喘不过气,就算是前半段的铺垫我也看得目不转睛,到了最后,主角说出的每句话都是影片高潮!一瞬间细微的心理变化,呈现在演员脸上,一秒的镜头可有无数种解读,演员太棒。最后的疑问更是发人深省,我们是否都在做适合自己的事?

4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很棒

53分钟前
  • 夏局中年爱jazz
  • 推荐

又是真实历史,尼克松的演员长得一点也不像尼克松,但是演出了他所理解的尼克松的内心世界。中国人对水门事件不感冒的一大原因是,他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件事何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和长久影响。

57分钟前
  • 叶洲
  • 推荐

今年提名里其实我最爱这部

58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与政治无关,甚至与史实无关;即便除去其他细节,仅仅对比真实的四集尼克松访谈,片中的改动和描述也是更加富有戏剧感;其实朗·霍华德不过是借用这一事件来打造一部步步为营的充满张力的电影,并借此展示一个他自己心中的尼克松形象;朗格拉的表演真是令人赞叹,内敛中却有着可以随时爆发的激情。

6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