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世界尽头

科幻片法国2016

主演: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蕾雅·赛杜,文森特·卡索,玛丽昂·歌迪亚,西奥多·佩尔兰

导演:泽维尔·多兰

播放地址

 剧照

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7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8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9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20:06

详细剧情

时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只有在与家人重逢后,才能感受到就算不断争吵也遮掩不了心中的爱意,而怨恨则以疑虑和孤独的情感所诠释。本片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

 长篇影评

 1 ) 多兰戛纳获奖感言

第69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式多兰获奖感言视频(中法双语字幕@XD字幕组):http://weibo.com/3853333257/DyfMjDwzX?type=comment



《只是世界尽头》是伟大的剧作家Jean-Luc Lagarce创作的无数印象深刻的作品中的其中一部,无论他现在身在何处,我希望我的这部作品都没有让他失望。通过这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我努力尝试去挖掘电影本身,给大家展现剧情的发展以及还原各色人物的情绪。这些人时而可恶,时而尖叫,却总是深受伤害。他们活在我们当中,正如千千万万活在害怕、卑微和怀疑爱情中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们。

碌碌一生人事繁杂,终究还是为了相爱。我,也是如此。我多么希望能够被人所爱和接受。巧妙地创造了这些角色,他们在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蕾雅·赛杜,文森特·卡索和玛丽昂·歌迪亚如此形象和完美的演绎下,也无法避免这个最基本的人生诉求。

越长大,我才越了解,被理解是多么不容易;才知道,要看清自我,更是困难得令人难以置信。现在,我终于明白自己到底是谁。今晚,你们的见证、理解以及爱,让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创作与我们回声的电影,仍带着一颗向现实永不妥协、向粗制滥造永不低头的决心。即使在各种情感里漫游是一场时而迷失方向的冒险,但是这场冒险终会到岸。

……

两年前我曾经站在这里,当时我经历了人生的转折点,今天将是另一个改变我生命的重要时刻。然而战斗仍然继续,我的一生都将贡献给电影,无论它是否被人们接受和喜爱。正如法郎士所说的:与冷漠的睿智相比,我钟爱热情的疯狂。




重要内容的英文(闭幕式现场同传):
I hope I won’t have disappointed anyone. I tried to make a film of this to talk about a story and emotions to convey characters that are sometimes loud and nasty but who are in fact hurt. They live like us, like many mothers, brothers, sisters. They live in fear, lack of trust, lack of certainty. Everything we do in life, we do it to be loved. That’s what I do in the event, to be accepted.

My characters are like us, so human, beautifully played by Gaspard Ulliel, Nathalie Baye, Léa Seydoux, Vincent Cassel and Marion Cotillard.

The older I get, the more I realize it’s difficult to be understood, and strangely enough, I understand myself better now. I know who I am. Your testimony, your love encourages me to make films that resemble me, without any compromise solution, without giving in to what is easy. Even if the emotion is something that’s hard to convey to others, it always reaches its destination in the end.

…….

I prefer the maximum of emotion to the minimum of indifference.

 2 ) 《只是世界尽头》:你低估的不仅仅是泽维尔多兰

《只是世界尽头》剧照

前两天,我总算把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看了。看完激动,发动态把“世界“打成“时间”。后来想想也没什么不对。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尽头,也无异于是生命的终端,时间的结点 。

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点观看本片,无疑是一场重大的考验和洗礼。因为你根本不知道,看完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家//

本片讲述一位同性恋作家,在独自离家12年后,再次重回故乡,打算告诉家人自己即将离世的故事。

在这十二年的时间里,主角路易斯没有和任何一位亲人见面,没有电话联络,只有在重大节日和生日上,他们会陆续收到他那短短的三两字亦或是一个微笑表情的明信片。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落叶归根”,人之将死,即使无法做到真正的归根,但主人公也想要在自己患上癌症以后,回到这个自己生活近二十多年的地方看看。

每个人对家的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观影过程中,我脑子里不止一次想到一个朋友圈的女孩,她曾多次形容生养自己的土地:她唾弃这个地方,她厌恶十八线以外的小县城,她恨这里的人们所拥有的劣根性。

她偶尔会发动态嘲讽自己的所在地,以及发着再也不愿回去的誓言。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往前冲的动力,只希望在她冲往理想生活的大都市以后,能回过头看看身后那片事实上不那么讨人厌的地方。

最近看《软埋》,末章有段话让我十分动容:所有的历史,最核心的部分,都是不为人知的。而所有的推测,又是那么不可靠。世上很多事情,我们都无须知道。因为你以为你知道,但实际上你所知的或许根本不是原来的样子。

某天,我在翻刷社交动态时,看见这样一条信息:一个电影从业者,他自曝自己的父亲把他当作提款机,母亲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自己曾抑郁快到自杀。最终和世界妥协的办法是,拒绝回家,以及痛恨地接受这样一个原生家庭。

无数句抱怨,简单的百来字,彷佛就已经能看见了他前几十年生活的不快。家,一个看似温馨柔软的字眼,却总是藏着无数不为外人所知道的故事。

多兰此次跳出了母亲与儿子的单线关系,而是以一对多,来展现整个家庭的全貌。

//你了解我吗?//

电影开初,在主人公路易斯回家后和与家人短短相处的一个小时内,便发生了无数场可大可小的争吵。

女儿与母亲的争吵——

为了迎接儿子/哥哥,两人在房间悉心打扮,女儿不满意母亲的浓妆艳抹,母亲厌烦女儿打扮时间过长。

哥哥和嫂子的争吵——

嫂子和这位素未谋面的弟弟聊孩子,遭到了丈夫的反对。以及单方面认为没人对“孩子”的话题产生兴趣。

哥哥和妹妹的争吵——

妹妹认为哥哥行事无理,哥哥则为妹妹一反常态的抱怨和教训感到生气。

母亲和哥哥的争吵——

在母亲眼中,哥哥是无理的、莽撞的,而哥哥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揭穿母亲,认为她总是无聊地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

母亲对儿子的表白

在这个充满戏剧化的电影中,所有人的情绪都被无限放大,每个人心中的恶魔都从身体里跑了出来,在不断叫嚣、发狂,甚至于带着毁灭性的冲击在对待身边的一切。

所有的矛盾都不是没有由来的,大家的异常也正是由于路易斯的突然回归。没人知道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此次归来的缘由,大家依旧不敢过问下次见面的时间。而这十二年的猜测、妒忌、憎恨、埋怨,以及所有的不理解,都在看见真人的那一刻,统统爆发。

全片中我最喜欢母亲和儿子单独在房间聊天的部分。作为一家之主,她保留了所有的情绪宣泄,而是一种迂回无奈的方式与儿子沟通。她请求路易斯对家人的原谅,希望他能鼓励每一个人,鼓励每一个人拥有自由的权利。

像路易斯本人一样,做他自己。

即使哥哥把弟弟当“陌生人”,即使他错过了妹妹的成长期,只能在电话这边摇头说“我不了她”,即使在嫂子说哥哥“几乎从来不曾提起你”时,路易斯依旧能清楚感受到,这种“谁也不能夺走的爱”,又让真正的了解与否,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同性恋//

提到多兰电影,就不得不把视线聚焦在“同性恋”和“母亲”身上。很多人说,由于导演本人是同性恋兼单亲家庭孩子的缘故,所以他的拍摄题材是离不开这两样东西的。

不管是像《我杀了我妈妈》和《妈咪》这样强烈打上“母亲”标签的电影,还是像《汤姆的农场旅行》这样同性恋题材鲜明的作品,甚至在他后来出演的我本人十分喜欢但依旧不被大众叫好的《大象之歌》里面,也同样能感受到,多兰在对待女性时候的特殊处理。

这部《只是世界尽头》,作为导演兼编剧的他依旧着眼于同性恋主角,并将“母亲”的话题探讨扩大到“家庭”以及“亲人”。

该片在去年戛纳电影节放映后,很多媒体人及影迷纷纷给恶评:电影试听不行、大量特写处理及mv拍摄风各让人不知所云,更有言辞犀利者,认为《只是世界尽头》的故事结构混乱,只是一场大型的集体狂飙。

当然原话我忘了,也根本没想去记住。多兰在回答某记者的采访时说,这是我电影中我觉得拍得最完整的。所有因素都到位了。

我同意“完整”这样一种说法。家庭话题本自是一项经久不衰的讨论题材,而有关于同性恋的表现手法,多兰则在不断尝试用新的视角与家庭结合。

最近在豆瓣看见一个因教科书污名同性恋而三诉教育部的大学生的故事,所有人都清楚正名同性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难道不是每条路走的人多了,才渐渐形成路的吗。生而为人,势必需要在紧张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找一个活下去的平衡点和支撑。

《只是世界尽头》是一次很好的与自我对话的电影,我喜欢多兰在这部电影里的表达,喜欢那些混乱而繁杂的情绪,喜欢压抑覆盖全身到最后终于能大舒一口气的快感。甚至我开始庆幸,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时间观影。

大年初一晚,偷偷更了一条微博:

这话我已经不止说一年,每年春节我都想哭一场,外加再次肯定,春节是狗屎。我真的不适合过春节,平常日子比春节开心。春节让人变得焦躁、烦闷、不能自己。

我知道,很多人对春节的感受比我还糟糕,对于家庭、亲人、朋友,甚至对任何“旧”字有关的人事都无比厌恶。

事实上,看完电影我的状态已经好很多了。

 3 ) 这部多兰饱受争议之作,是我2017年看过最丧的电影

2016年戛纳电影节,“戛纳宠儿”泽维尔·多兰获得“评审团大奖”。

然而他获奖的电影《只是世界尽头》口碑褒贬不一,场刊《银幕》打分仅1.4(满分4分),是本届倒数第二。 《只是世界尽头》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又译为《恰逢世界末日》),一个离家12年的作家在患病即将离世前,回家的故事。男主角路易斯身上有拉戛尔斯本人的影子,剧作家1995年因艾滋病去世。 拉戛尔斯在剧作中写说:“死亡既是生命的终结,又是对生命的回眸”,“我决定回去看看他们,回头寻踪追影,做一场旅行”。 久别重逢,来告诉你们我的死期。

《只是世界尽头》从上午路易斯回家拍到下午他离家,短短数小时,却经历了重逢、争执、苦痛、分离,背负了太多的时光,还有更沉重的生死。 多兰就聚焦了这一天,除了几段MV式的主角的回忆闪回,没有过分铺陈往事。 白先勇有个短篇小说叫《秋思》,也是这样。他就写了女主人公华夫人去万公馆打麻将前的那一小段时光,然而小说背后却隐藏着庞大的关于家国、关于爱恨的背景。 作家欧阳子评价说:“然而这个‘袖珍’短篇,却也和别篇一样,具有《台北人》整体的一贯特色,兼具生动的社会写实和深刻的象征含义。” 《秋思》中万夫人妆扮、与人闲聊、赏菊花……中间也穿插回忆未去台北前、丈夫仍健在时候的风光。 李碧华说:“美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永远在心头上的。” 《只是世界尽头》中,只有心头的回忆是美好的。现实,要么针锋相对,要么怨气沉沉,要么生死永隔。 路易斯回忆中的哥哥安东尼强壮温柔,将孩童的他扛上肩头……而现实里,他作为路易斯离家后仅剩的男性对他充满了敌意,性格变得暴烈。 路易斯回忆中的初恋男友长发飘飘,深夜翻窗与他缠绵,无害的笑容与青春的身体……然而安东尼告诉路易斯:他已经死了。

一个离家12年的人,与家人的关系注定是疏离又亲密的,在这种两极的拉扯里,每个人的痛楚都显而易见。伤人者亦自伤。 就像电影《八月:奥色治郡》,所有最难听,最伤人的话都被用在了自己本应最亲密的家人身上。 不过,多兰被诟病最多的也正是他拍的路易斯家人的争执,台词日常且繁琐,甚至有人拿《小时代》作比,说他是加拿大的郭敬明。 可能因为没有像《八月:奥色治郡》那样吵架时金句频出。那个梅丽尔·斯特里普演的母亲,十分毒舌,对她不化妆的女儿说:“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化妆的女人是伊丽莎白•泰勒,但她化浓妆。”说女儿:“削肩、直发、不化妆,所以你是女同吗?” 而《只是世界尽头》中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可能是安东尼拒绝与路易斯交流后说的那句话:“人们总认为安静的人是好的倾听者,可我不说话是想让人们远离我。”

但也正是这份对话的日常显出了电影中的他们的口不择言和爱恨交织。 多兰对剧作做了一个改动,在拉戛尔斯的原作中,路易斯是长子,安东尼是他的弟弟。路易斯的远离家庭,其实是逃避了长子的责任,于是这份责任就落在了安东尼的身上。他走了,他就把自己留下来的责任全怪罪于他。 电影中兄弟关系的改动,就让许多人不太能理解安东尼对弟弟路易斯如此这般巨大的怨恨。

路易斯的母亲是想要表现出对路易斯的爱的,然而面对12年没有回家的儿子,她所能想出的办法是努力地谈论过往,忽略现在。 她甚至笨拙地跳起她年轻时候跳的健美操,拉上女儿一起。女儿起先是不愿意的,后来也加入了,这一段就已经算是电影中最明快的一幕了。 然而于事无补。

说到底,路易斯此行回家是“为了宣告,述说,只是述说,我已不可救药,死期将近。” 当妹妹苏珊抱怨他缺席了她的成长时,他无法启齿自己的死期。 当哥哥安东尼和他吵架时,他无法启齿自己的死期。 当面对嫂子卡特琳娜这样才见第一面的外人,他更是无法启齿。 当母亲跳起健美操,紧张的气氛有所缓和,他还是无法启齿。这样欢快而滑稽的一刻,如此令人绝望的话题。 所以电影中路易斯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恍神的状态,而这份恍神更是让他显得是这个家中的局外人。他的心不在焉,又成为家人矛盾爆发的导火线……

男主角路易斯的扮演者加斯帕德·尤利尔有一双忧伤的蓝眼睛,这个角色很多时候要归功于多兰对他眼睛的特写。 我觉得电影中演得最好的是嫂子卡特琳娜的扮演者玛丽昂·歌迪亚。卡特琳娜是这个剑拔弩张家中唯一的润滑剂。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她和路易斯一样,是这个家中的外人。然而,她又与路易斯是不同的,路易斯选择了从这个家离开,而她是选择进入这个家的。 所以相对其他家庭成员,她最难表现,甚至没有一场爆发的戏,可是玛丽昂·歌迪亚却精准地演绎出了这个人物的刻意亲密与无力疏离。

电影的最后,路易斯离开家前对卡特琳娜以手抵唇,卡特琳娜回以的眼神真正叫人难过。 是的,直到最后,路易斯离去,他也没有能对家人说出他的死期……

很多人说,《只是世界尽头》不如多兰的另一部作品《妈咪》,那部作品精巧、丰厚、有层次感。 确实,相较之下,《只是世界尽头》少了一般电影该有的起承转合。可,这就是《只是世界尽头》该有的情绪啊。就那样对峙了、结束了,甚至不像《八月:奥色治郡》,连架都没有能打起来,让人一口气吊起在了那里,却不给你落下来。要直到你看完之后,巨大的悲伤才真正袭来。 我是在一个晚上看的《只是世界尽头》,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心里十分难过,了无睡意,绝望如同窗外茫茫的黑夜。虽然2017年才刚刚开了个头,但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今年看得最丧的一部电影了。

我想起我的一个Gay朋友,他一直想跟家里出柜,但是一直也不敢跟家里出柜。有一天他和我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梦里,他患上了绝症。他的第一反应却是开心,因为觉得这下终于可以有勇气向家人出柜了……而且因为绝症,家人应该相对更能接受自己是Gay这件事吧。可是,他又说:“我很快就又伤心起来,因为我发现我也并不敢告诉他们我得了绝症。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4 ) 餐桌的边缘亦是世界的尽头——多兰新片《只是世界尽头》漫谈

我们到底想从多兰的作品里看到什么?这是周末在多伦多的电影院里看完多兰的新片《只是世界尽头》后,我一直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是更期待当年那个19岁的天才再一次带我们感官和视觉的惊喜?还是期待他经过这几年一跃成为大师级的潜力股?还是我们更期待一个带有伤痛的作者型导演,再次为我们讲述一个充满个人色彩的私人故事?亦或者,一小部分观众们仅仅是单纯的期待,从他的电影里感受到自身的影子,从而寻找内心的共鸣而已。

整部《只是世界尽头》充满了缓慢、伤感、压抑的镜头语言,承载在97分钟的35mm胶片上。97分钟是个令人欣慰的数字,不是2小时,甚至3小时的冗长对话,其中充满了生活场景和人物局部的细节。就连被影评人们纷纷诟病的大量特写镜头,也许是因为观看距离稍远,以小玄儿个人来讲,并没有觉得太过抑郁,而是刚好体现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面对面交谈,焦灼对话和尴尬场景的视线角度。

也许这也是导演从其个人经历中,延展出的影像解读,这是多兰看世界的方式,你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抵触。虽然有些刻意和矫情,但是那份失焦又聚焦,游离在脸孔和环境之间的视线,不断的在用力表达男主角路易斯和每一位家庭成员之间,亦近亦远的疏离关系。那些窗帘的摆动,女性脸上和身上的局部,这细碎的角落,吸引着路易斯的目光,但是他又不敢直视她们,因为12年的离别,让他们彼此之间,本该熟悉,但却又是那么的陌生。

在电影的预告片中有一句旁白,只身站在后院的路易斯抽着烟在内心默念:“这不过是一顿家庭聚餐, 不是世界末日。”,但是在他的心中,其实感受是正相反的。这一刻,家庭的餐桌已然变成了世界的尽头,你身在其中,生怕触碰到边缘,无法真正靠近每一个人,坐在餐桌上,看着家人对话,却仿佛身处世界的尽头,这是整部电影不断传递给观众的感觉和主题。

从尴尬的回归,到漠然的逃离。 先来说说,故事的架构。影片有个简短的开篇,男主角路易斯坐在回家的飞机上,他的内心独白以旁白的形式,交代了他回家的原因和背景。这里也是影片海报的出处,一双小孩子的手,蒙住了路易斯的双眼,他微微抬着头,看不见眼前的事物,周围一片漆黑。仿佛一个人在不经意间,总会被自己的童年和过去捂住了双眼,从而陷入黑暗的包围,无法前行,也无处可去。

在这之后,路易斯走出了机场,踏上了回家的最后一段旅程。画面开始交叉剪辑家中母亲准备食物的情景,一上来的MV形式处理,就令人十分亲切的感受到多兰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影片中这样的插入音乐和画面剪辑的桥段,至少还有两处,用来将人物的回忆和内心感受拉长,男主角路易斯关于父亲和初恋男友的回忆,都被这样陆续的,从他思绪里解放出来。 而影片从路易斯走进家门的虚焦全景,再到特写镜头开始,到他下午四点独自走出家门,从特写到全景的镜头虚化,形成了一个重复的闭环。讲述了他时隔12年,再一次回到家中,与家人包括母亲、哥哥、嫂子、妹妹一起,共度的可能都不到12小时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

还原家庭对话表象与本质 故事的场景都设置在室内狭小空间里,一对一、一对多的对话和戏剧性的争吵,都是很舞台化的,整部电影最多不超过13个场景,镜头语言也很简化。如大家所知,其中充斥了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多兰说他第一次读到了让-吕克·拉加斯的戏剧时,就被其中的人物打动了:“他们太过真实,充满了人性。”,多兰在采访中说道:“他更注重的是电影的表现形式是否符合剧本的精神,而他只是希望能够使电影本身运作起来,让故事在恰当的节点展开,让电影去好好讲述一个故事。”。

他说:“在准备拍摄这个故事时,就决定要用贴近面部的方式拍摄。影片中用镜头去表现了生活中,一个人是如何观看另一个人的,而在他们的目光中,他们彼此思考、理解、确认。”。他也承认,在拍摄时并不是因为想要摆脱戏剧感而故意过多使用特写,反而更多地是出于剧情的需要,特写能够更加完美地表现脸部细微的动作,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即便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很笨拙的处理方式,但是多兰坚持用这样的镜头,去呈现这场特殊的家庭聚会。

人与人之间无用的沟通 路易斯一个人来,一个人走,即便最后是被哥哥哄走的,母亲和妹妹哭过后,更是不敢面对他的离别,纷纷躲到地下室里和后院去抽烟。路易斯从进门时的一脸尴尬,到出门前的汗流浃背,一天下来其实没有怎么说话的他,反而像经历了一场激战,当然更多的是在他心中。妹妹的埋怨、母亲的要求、哥哥的无理,再加上嫂子的善良建议,构成了这个家庭与路易斯之间,相互拉扯的关系。

路易斯对于家人的对话,除了聆听,大部分也在走神,因为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吐露自己已经患有绝症的消息。虽然到了临走前,也没能找到机会说出来,因为没有人真正想聆听他想说的事情。即便作为旁观者的嫂子,想让他说出来,却也在关键时候打断了他,她对路易斯说道,你应该直接和你的哥哥说,而不是我。这部影片的家庭关系,用极少的人物,展现了个体的多样性。12年的时间,改变了一些事情,也改变了一些人。但是某种程度上,一切也都没有变,大家还是都有着血缘的连接,但却没有亲情的联系。整部影片,蓝色和棕色的基础色调,高饱和度的浓郁画面里,人物之间情感却是无比的寡淡,在黄昏时离去的路易斯,再温暖的光包围他,你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冰冷,这样的对比给人一种莫名的平衡感。

影片的最后,还特意引入了一只误入房间的小鸟,她撞上了时钟,在屋里频频碰壁,最后跌落在房间的门口、路易斯的脚下,路易斯低头看看它,又看看后门外远处的家人,脸上挂着谈谈的微笑,默默转身离开,仿佛离开家12年的路易斯,本就再也回不来了,而他正在经历着这小山雀的命运,在家庭的壁垒里试图寻找落脚的地方,却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最后终将孤独的死去,如此而已。

当大人变成孩子, 孩子只能变成大人 影片大量的家庭对话,介于尴尬和强撑之间。几位男女演员:加斯帕德·尤利尔、玛丽昂·歌迪亚、蕾雅·赛杜、文森·卡索、还有娜塔莉·贝伊,分别扮演路易斯、嫂子凯瑟琳、妹妹苏珊娜、哥哥安托万,还有母亲。她们这样老中青三代的戏骨,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什么样的对话都可以演绎的恰到好处,有语塞、有停顿、有为难、有不舍,每个角色都很到位的令人感到讨喜、厌恶或者同情。

相比之前,多兰拍摄的非自我经验影片《双面劳伦斯》,这部《只是世界尽头》更加适合他来进行改编和创作。电影中再一次呈现了,单身母亲的人物形象和脆弱内心,集合幼稚与强势于一身。多兰用力去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状态,人们彼此间是无法真正交流和沟通的主题。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的沟通,大多时候都是无用的。尽管无数的对话,却没有人能说出重点。

他说主人公路易斯就像是另一个时空的人,12年后归来,他所在的这个家里,没有人在他说什么,也没有人打算聆听,每个人都在聊自己的事情,说着对路易斯的埋怨和期待,甚至是指责,实际上家人都在等待路易斯说点什么,但是又怕他开口,说出一些严重的事情来,而路易斯也说不出对家人的爱。每个人物的角色,都充满着人性不同的侧面,他们会哭泣、爆发、逃避,想方设法打断别人、不听别人想说的话。

人们一天到晚说了那么那么多的话,却没有人在听,一天到头好似把所有的事都说了,而真正重要的事却被遗漏。这样的感觉要如何保留在电影中?是多兰给自己的命题,人们用一种浮于表面、无用的方式交流,他们表达了很多,却忽略了最真实的感受,没有人去真正思考路易回家的原因。只有玛丽昂·歌迪亚饰演的嫂子凯瑟琳,在顾及家中每个人的感受,尤其是路易斯在想什么,沉默的路易斯心底有什么秘密?

多兰在采访中解释道:“主人公路易斯,像鬼魂一样游离在这个世界上,他是身处家庭之外的,但却也是唯一一个真正活着的人。他陷入家庭的漩涡,试图挣扎突破,最后却又不得不从中逃离。”,多兰说,他在影片前期准备时,就决定了原声配乐。他说在不断的创作中,他发现作为一个导演选用的不应该是自己喜欢的音乐,而应该是选择那些片中,角色真正会在生活中听到的音乐。

这次《只是世界尽头》,开篇的一首《Home is where it hurts》也是一样。每次听了都令人心碎,在此把歌词分享给大家。关于这部电影,相信每个人看完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即便多兰选择了一种笨拙的方式去表现这个主题,但是其镜头背后,要表达的家庭命题和人物情感,更加的令人伤感。当母亲像孩子一样对孩子进行渴求,孩子只能像成年人一样,变得独立,独自离开也许是脱下重负最好的选择。

My home has no door My home has no roof My home has no windows It ain't water proof My home has no handles My home has no keys If you're here to rob me There's nothing to steal A la maison Dans ma maison C’est là que j’ai peur Home is not a harbour Home home home Is where it hurts My home has no heart My home has no veins If you try to break in It bleeds with no stains My brain has no corridors My walls have no skin You can lose your life here 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 2016年9月28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5 ) 改名叫做家庭伦理剧吧

影片所展现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虽然很多人都爱用官方发布的这样一段剧情简介“一个同性恋的作家路易斯在漂泊12年后重返故乡,准备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但实际上影片剧情完全没有触及男主角向家人宣布自己将死这一内容,他的同性恋身份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影片主要还是展现男主角离家12年之后突然回家,老妈、哥哥、妹妹面对他所产生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如果说帅哥导演多兰在本片中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的话,那就是剧本中表现一家人的不同性格以及亲情关系的部分写得还算细腻吧,一家人上一分钟还在争吵,下一分钟就风平浪静,然后再爆发矛盾、再回复平静,直到最后一家人眼看要达成和解,但男主角告知家人他要“离开”的决定瞬间将矛盾引爆到不可挽回的境地,影片最后以悲剧收场。导演多兰在用生活化的情节营造剧情波折和矛盾冲突的手法十分自然,展现角色间爱恨交织的亲情细致入微。片中几位明星主演的表演都值得称赞,镜头总用特写也可以理解,因为整部影片就是要靠主演们细腻表演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撑起来的,演员们对于角色塑造和情感把控都很棒!

 6 ) Home is where it hurts

My home has no door My home has no roof My home has no windows It ain't water proof My home has no handles My home has no keys If you're here to rob me There's nothing to steal Home is not a harbor Home is where it hurts 聽到這樣的開場歌曲,你就會知道, 這個家對主角是一個傷心地。 因為同是遊子,感受特別深。 時隔12年未回家,偶爾寄寄讓妹妹覺得好像不是很重要連郵差都可以看到內容的明信片,內容簡短扼要,就是一兩句話。 從機場回到家,再從家裡離開,短短約4-5個小時,每個人的情緒起伏之大。男主彷彿是龍捲風過境,回到家掀起一陣颶風,擾亂每個人的內心,撥弄完後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為什麼一部看似很平淡的電影卻讓我如此心痛,難過的情緒難以排解,每個畫面都令人溢滿淚水)

故事沒有說明男主為什麼在22歲時離開了家;我看不懂哥哥不叫做Louis如果是長子都要叫Louis的話為什麼哥哥不是這個名字?我不懂為什麼媽媽口中美好的星期日在男主的回憶中只有他跟爸媽而沒有哥哥。為什麼爸爸不在了?為什麼男主會回憶起長髮的男友?為什麼男主要請大嫂保密?最後死去的小鳥又代表什麼意思? 我有很多困惑,但這並不影響我去感受這部電影。 每個人的個性都非常鮮明。 多藍在演繹母子之間的情感之細膩。 先從不熟悉的妹妹開始說起吧。

非常坦率、崇拜男主,愛著哥哥。藉由媽媽的口中來認識這個哥哥,一聽到哥哥回來她是最開心的,在房間內她直接跟哥哥抱怨對他的不滿,都沒回家,寄著不太重要的明信片,但哥哥到底什麼時候要回來?而她是否能夠去找哥哥? 與大哥和媽媽對罵的場景真的非常精彩,這大概就是多藍最會的地方。 一聽到哥哥馬上又要回去了,立馬哭了起來。 離別,如果不要參雜不捨,是否能夠減少大部分的淚水。

如父親般存在的大哥,背負最重的責任,嘴賤的極致,握緊的拳頭是他快潰堤的12年壓抑。 潑冷水、嘲諷、放冷箭、愛大小聲,大哥的情緒從一開始不斷亂回嘴愛碎碎念到車內的不樂,甚至到最後哭泣著對媽媽及妹妹怒吼說好人都弟弟當就好了之只想揍弟弟一拳。 你就會明白哥哥是一個多麼壓抑的人,且背負著整個家庭的壓力。 他愛著弟弟、也恨著弟弟。所以他無法忍受弟弟在車內跟他說他在機場等待著時間,一個人在機場的咖啡廳很舒服這樣的話。 "難道家人就這麼令你難以面對跟不想面對嗎?我們守在這個小鎮到底算什麼?對,我是沒去過機場,我喜歡城市但我守在這個家,因為你自私的離開了又長年不回來,我能離開嗎?我有這個權利奔向自由嗎?我一開始就沒有選擇權,就因為你這個自私的弟弟,我只能在這裡,就算我熱愛城市但我連機場都沒去過。"

這一段真的是讓人鼻酸哪! "兒子喜歡搬家不讓媽媽知道。"看不到媽媽的表情,但從他的口氣裡可以聽見悲傷,參雜著可悲感。 "我不瞭解你,但媽媽愛你。"這裡的擁抱,讓男主有了兒子的感覺,可以跟媽媽撒嬌、示弱,媽媽會全盤接受他的一切。這句話,口氣很平淡,但是愛,排山倒海湧現,淹沒了男主,也淹沒了我。所以男主的眼眶中溢滿了淚水,媽媽說他這樣像極了他爸爸。 "下一次我們會準備好。"最後離別的擁抱,媽媽對兒子說抱歉,說他下一次會準備好,這是個多麼令人悲傷的一句話,無奈的媽媽,心疼兩個兒子,都很愛,但必須安撫的是大兒子,所以只能跟男主說抱歉,轉身平撫大兒子。 為什麼大家一副被困在這個家一樣,所以媽媽希望男主可以多push哥哥跟妹妹去外面,感覺大家因為男主的離開,而變得不敢離開這個家,變得綁手綁腳。

我最喜歡最後大家吵架的場面還有男主的告白。 "我有事情要跟大家說,我會常回來,比之前更常回來,我會寫信而不是明信片,妹妹可以常來看我,周末可以來找我,哥喜歡城市,週末也都可以來找我。......還有,我要走了。" 這樣的告白及告別,讓人太心酸了。 一聽到他要走了,哥哥一怒之下就拉著男主說要送她去機場,媽媽及妹妹則阻止著大哥,哭著要男主吃完晚餐再走,妹妹也可以載她去機場,但哥哥不知到哪來的理由說男主晚上有約,然後媽媽就問了男主說你到底怎麼了,男主很緩慢的回答說他有約。 妹妹哭到不行,滿臉的淚水讓我心疼得也滿臉淚水,因為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們多希望男主可以多待一下,這麼久沒見面,整整12年,誰知道他下次再回來會是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他? 所以妹妹和大哥拉扯著男主,不願意被剝奪。 這裡是全片的高潮。 每個人都悲傷。 每個人都難過。 每個人都受傷了,大哥跟媽媽去後院抽菸、妹妹衝回地下室的房間、大嫂驚慌的看著一切而回到廚房、男主戴上帽子轉身離開了這個家。

回歸到男主,令人心痛的男主。 每個人都在抽菸,男主只有在告白前,在庭院裡抽了唯一的一根菸,那象徵著決心,可他的神情太過悲傷,讓我覺得難受。 他的神情裡,有道不盡無奈及悲傷,他也愛家人,只是這個家令人太想逃離了! 我不明白他當年離開家的原因,或許有更多的故事,但我只能就我知道的劇情去理解他的感受。 這一趟回家,就是要跟家告別。 告別這一切。 我的立場: 如果家裡這麼吵鬧,誰還會想回家? 這大概是我18歲最大的心願,就是趕快畢業去台北念書逃離這個總是在爭吵的家,不想再聽到媽媽的哭泣以及爸爸的怒吼。 因為太心有戚戚焉了,所以哭慘了!理解每個人,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男主。 我曾針對《媽咪》寫過一篇影評叫做「家人,就是讓你很難去愛又不得不愛的人」 家,對我而言太沉重,太多不開心的回憶,我也不喜歡回家。 但,我今天時隔半年為了朋友婚禮, 正在回家的高鐵上。

 短评

影史上都很难找比Vincent Cassel这个角色更令人生厌的了。影片中大家对Cassel说“你在干嘛,你为啥要这么说话,我啥也听不懂。”——这番话我想复述给所有主创。2星给仅剩的那点视觉风格。

6分钟前
  • 小A
  • 较差

或许是年龄的问题吧,这类题材处理的实在是太浅了,于是只能不断用升格、音乐、局部特写来弥补这些不足

9分钟前
  • 穿羊毛的背心
  • 还行

继续不可能之爱主题,发生在一个离家十二年的男子回家探亲过程里。镜头语言依旧多兰,故事却争议很大,大概因为人物不具备普世价值,这极小群人因为取向或其他与家庭疏离,进入一种明明有爱却难表达,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境地。主题让经过的人感同身受,没有经历的人莫名其妙。看哭,自荐但不广泛推荐。

13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多兰还我机票钱!!!!!

16分钟前
  • toska
  • 很差

多兰作品内部比较的确不算出挑,但总体还是上乘之作。很多人因为不适应这部片子的话剧感强于电影感而直接否定了它,然而用这种美学上的保守主义来评判艺术电影明显是非常不妥当的。多兰采访说话剧感和近镜头都是为了强调语言之无用与身体之实感的对比。这也是多兰电影里第一次集中处理阶级问题。

20分钟前
  • 流风揽湖
  • 推荐

看完了,甭管你们怎么说,这竟是我最喜欢多兰的一次。就是那种内心充满着爱与厌恶的感受,离开时我给了自己万千确凿的理由,再回头才知道已无归路。拍完《步履不停》说,家人真是很想亲近,却又很遥远的存在。

23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拍家庭题材还是要看亚洲人的,如父如子,饮食男女,四两拨千斤。而小多兰眼里的家庭问题就是撕逼撕逼再撕逼。PS:最爱的马良果然杀出重围演技担当,爱她爱她爱爱爱

24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我已经想到评论会两极分化。理性地说,wuli多兰再执迷于青少年和家庭的紧张关系的话就要变成下一个肯洛奇,或者干脆是加拿大笛安了。但是那毕竟是多兰啊,表达能力好到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多兰,如果你也曾经觉得家是你的世界尽头,这部片绝对看到心碎了又碎如坐针毡。

28分钟前
  • 💛
  • 力荐

多兰已经彻底把电影当成MV在拍了,全片都是夸张的光源光比,人物自带夜店妆发,大半篇幅都是人脸特写,也没什么情节,就是絮絮叨叨莫名其妙吵架拌嘴泪流满面,还有若干诸如郭美美名曲不怕不怕等DJ段落,演员个个走神经质路线,反正我是欣赏不来。(要伤仲永了吗难道

3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较差

戛纳评委团:给他个奖怎么啦?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3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色调不如前几部。牺牲构图换来加斯帕的特写,先减一星再加一星。最后两幕戏一直在哭,嫌太吵打低分的人都家庭美满吧。

37分钟前
  • 张维托
  • 推荐

脱帽戴帽,钟表特写,几组一对一,一对多对话,简洁的冲突。感情就是不告诉他们是欺骗,告诉他们是伤害,格格不入的人,千万种的孤独,最终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每一个人都不能做自己。[B+]

42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少时离,经年归。“我病得要死了”的话总归说不出。所有人只顾表达,谁也没有真的听进去。在一起喘不上气,分开了nostalgie。太私密,也太压抑了。关起门来自己作就算罢,把这作死作活影像化,就只能挑经历过的观众了。被阵容骗进影院的肯定要骂人。Ulliel用两年推翻了我对他持久的偏见。

47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胶片电影的画面就已经赢了!每个人物都很鲜活,跟男主的对手戏碰擦出的都是不一样的火花,但每个都让人觉得不腻。多兰就是多兰。

49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或许是多兰最差的一部。情绪表达很有问题,大量的脸部特写,以及让人昏睡的对白,很难让人代入。讲死亡不如《时光留驻》,讲家庭不如《八月:奥色治郡》,不该在周五晚上看,看完觉得筋疲力竭。。。

5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其实他是回来宣布自己死讯的:一旦把所有冲突放入这个设定,就能感受到那些欲言又止的细节的力量。后30分钟情感爆发戏是多兰最擅长的,就像巨浪拍打长堤。亲情说到底是一种无奈的感情,因为人们只能被动接受。餐桌两头隔着世界的距离。

5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小孩遮眼。闪回。“我有一个会议”。

6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放映结束后,我留下对多兰说,我今天真的很失落,这大概是我来到美国来后最失落的一天。但我还是出门来看这部电影了。然后他给了我一个特别紧的拥抱。

1小时前
  • 初三夜
  • 推荐

甜点界新秀决定挑战水煮牛肉 结果滋味是有的 但料放得让人龇牙咧嘴

1小时前
  • RITA
  • 还行

维系亲密的不是获得,是付出;支撑家庭的不是喜爱,是讨厌。多兰持续表达对家庭强烈的厌恶和一丝带着奶味的依赖。餐桌的两头是彼此完全曲解的两个世界,而镜头却贴近每一个人的表情,让人心生抗拒,几近控诉地道出家庭给人带来的尴尬、聒噪、虚伪和无效的沟通。我不认为这是多兰最差的作品。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