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记录片美国2016

主演:孙启诚,曾慧琳,孙仪芬,孙仪文,孙仪珍,孙仪琳,凯文·普瓦罗斯基,尼尔·巴罗夫斯基,玛格丽特·柯林,贾斯汀·迪斯,张体华

导演:斯蒂夫·詹姆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1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2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3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4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5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6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13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14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15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16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17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18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19国宝银行:小可入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2-24 16:33

详细剧情

  纽约唐人街一家社区银行2015年被联邦检察官起诉,成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唯一一家被起诉的银行。这个故事拍成了一部纪录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有个关键词叫“大不能倒” (Too Big to Fail),指的是因滥发房屋次级贷款导致危机的美国大金融机构太大而不能倒 闭。实际上危机过后没有一家大金融机构或个人对那次危机承担法律责任。  一部最近公映的由独立制片人制作的纪录片,记录了金融危机后联邦政府起诉的唯一一家银行——由华人移民创办的纽约唐人街社区银行——国宝银行,以及它的创办人孙启诚和他家人赢得官司的过程。相对于“大不能倒”,记录片取名“小须入狱” (Small Enough to Jail)。  2012年5月31日,总部在纽约唐人街的国宝银行连同两名贷款主管,被纽约曼哈顿地区检察官办公室起诉,罪名从伪造商业记录、民用贷款欺诈、严重盗窃、串谋等共182项。纽约曼哈顿地区检察官万斯:“我认为这是长时期系统性欺诈,把风险转移到不知情的第三者身上。”检察官:“被告国宝银行涉入一起正在进行的贷款欺诈阴谋,他们不断篡改和伪造贷款文件,然后欺骗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众所周知的房利美。”  国宝银行创办人孙启诚 : “这个话对我们来讲就荒唐了。为什么?第一我们根本没有次级贷款。而且我们没有倒账(坏账)。国宝银行的律师普瓦洛斯基:“在被指控的5年时间里,国宝总共卖了3000个贷款给房利美,3000个里只有9个有问题。”余启斌,一名被国宝银行开除的问题员工成为检察官办公室的主要污点证人,指控国宝银行贷款部伪造文件骗取贷款。但他的证词受到法官的质疑,最终也没有被陪审团采信。  影片导演詹姆斯在案件还在审理的时候就开始了拍摄。他说,他相信国宝银行是清白的。《小须入狱》导演詹姆斯:“认识了这个家庭,了解了他们的为人,我不相信他们有罪。不过我告诉他们,如果我们真的要讲这个故事,我们也要看另一方,如果有过硬的证据,证明你们有罪,那会包括在影片中,我们会直接面对你们。但我从未感到检察官的起诉具有说服力。”  孙启诚:“2015年6月5日,纽约时报报道,经过一个月的审理,陪审团认定两名被告和国宝银行无罪。”但对孙启诚来说,他们全家,他的妻子和4位女儿,经历了长达5年的煎熬,银行贷款业务完全停摆;官司花费总共超过1000万美元。孙启诚:“所以说,我在官司打完时,有一句话我说,公理是看你能付出多大代价,到底你能够承担多少?这个道理我说我懂了。”  孙启诚说,国宝银行的官司虽然赢了,但已认罪的10名员工罪名依然成立;而不愿认罪的9名女员工加两名男主管,在5月31日起诉那天,受到了侮辱性对待。孙启诚: “检察官很容易地选了华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华人不投票,没有政治力量,冤枉你们是没事情的,没有后果的。”82岁的孙启诚,1952年从香港移民美国,年轻时就立志要当律师、办银行,为华人服务。1984年他创办了国宝银行。  孙启诚说,这次官司给他最大的教训是华人要参政,要运用投票权,要显示力量,不能自顾自。他说这个话是有原因的,因为从始至终,甚至在他赢了官司后,都没有得到社区民选官员对他,或至少对国宝银行受侮辱员工的支持。他认为,如果这场官司能唤起华人参政的热情,那么他和他的家庭所付出的代价也就算值了。

 长篇影评

 1 ) 巴别塔重修?

看了《国宝银行》让我想起巴别塔,《圣经 旧约 创世纪》记载到,当时人类联合起来新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此事件,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

《国宝银行》虽然孙家华裔在美国多年,但骨子却还是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虽然孙家对当地法律、金融等方面都有很深的了解,但还会遇到由各种种族文化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因为一场官司,在美国定居多年的华裔孙启诚一家却让美国人重新认识。对于中国文化的不理解,也是引发这次“沟通”危机的因素之一。中国家庭之间血浓于水,互相送“礼物”用作贷款,却被美国人深感怀疑,怀疑它的不合法。因为在什么都要证据,都要签约的资本大国,互相赠送礼物作为贷款却没有证据,简直是疑点重重的事。孙家心中的“公平公正,为华人着想”对于那些美国人来说却很难被理解。如果不抗争到底,坚持自己心中的公平公正,别人就不会被说服,所谓的“沟通”就不能因此而变得平等。特别是在海外的那些中国人,备受外国人歧视,甚至连同胞都会觉得中国人没有诚信。也正因为此,被抓住尾巴,可以觉得中国人软柿子随便捏,反正大家都觉得没诚信,所以不妨多捏几下。沟通的鸿沟再次扩大。正因为此,只要孙家、国宝银行是正义的一方,就算花一千万美元,这官司也得打。值得庆幸的是,国宝银行被判无罪,挽回了中国人的信誉,挽救了千千万万在美的华人的尊严。这一千万美元,不是个小数字,而比数字更可贵的是它背后的所代表的“小人物”对抗“巨头”的强大勇气!不过可能这一切,就是"巴别塔"的尴尬之处。

有时候就算语言相通,因为文化和种族的不同,良好沟通依然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鸿沟。

 2 ) 如果你要造剑的那种尖铁,那就要入火

影片描述了孙先生及其家人在一场因为政治而非基于事实的控告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及其抗争,最终无罪释放,以及他们的感悟。

过程的艰难外人无法去感知,孙先生结案后的一些话让人深思:

“这是个开心的日子,我应该感谢大家这五年来的贡献以及支持,我们一起经历这不寻常的经验,而我们希望以后未来有很多开心的日子等着我们。”

“如果你要造剑的那种尖铁,那就要入火。这个经验应该让我的女儿们都更坚强,让她们成为更好的人!”

——学会感恩,即便是苦难,也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这些让人愤怒、沮丧的事情发生时,才能显得正义、坚持的可贵。这样想会好受一点,让自己能更理智,更具备勇气的去面对,而不仅仅被愤怒淹没自己的大脑。另外,乐观的去看待生活,感恩亲人一直的支持!没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亲亲热热更重要。

 3 ) 中国人总以为自己没有受到种族歧视

在我还生活在中国的时候,世界很大·,我的城市很小,几乎没有什么外国人。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种族歧视这个问题。 这是我来美国读研究生之后才意识到的问题。原因很简单。有一件小事。我读的专业是电影。班上有个三十多岁的美国女生,就叫她L吧。L平时看上去总是酷酷的,自己本身也在行业内工作,又是纽约出生的人,所以很多中国人都对她有好感。这种好感呢,大概有点小小的崇拜的意味。像我一个中国女生同学S就跟我说“L看上去好酷好帅啊!” 然后L在家办了一个party,这件事情我并不知情,因为我们系很小,她家又很大,几乎系里面所有人都被邀请了,我说的几乎,是因为没有一个中国人被邀请!!!我也是后来翻到很多同学的facebook才发现的。 这件事情让我很愤怒所以我跟剩下四个中国学生讲这件事情,并且问他们你们都没被邀请没有感到被歧视么?结果出人意外的,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没关系啊,你想太多了。”“并没有吧。”之类的,没有一个人因为这样的事情而感到愤怒甚至小小的不爽。每个人都又大方,又无所谓。 正如片中讲的,种族歧视分为两种,一种是overt racism(明显的种族歧视);另一种是covert racism(隐晦的种族歧视)。其实每天明目张胆地说“yes, I hate Chinese people. ”的人没有很多,更多的是这种隐晦的种族歧视。 但他们在这个party的时候,所有被邀请的同学难道不会意识到这个party上面没有中国学生。无形默认地,他们加入了一个“None Chinese Students”的联盟。而这样的活动,谁能否认十足的歧视的意味呢? 我当时对美国人的游戏规则知之甚少,经过跟其他中国同学的讨论也以为可能是自己想太多了。可是在美国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想多。很多默认的,无形的,像一块黏在你鞋子上的口香糖一样让人讨厌,但又难以反抗的事情一件件的发生在你身边。 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为什么偏偏挑了一个在次贷危机这件事情上面最本分的银行下手?这个问题不言自明。因为这是一个好掐的软柿子。比起其他滔天大物来讲,更容易对付。更美国黑人的百年抗争史来讲,华人的抗争史太短也太弱。 而且人家其少数族裔并没有想要分享他们的胜利果实。所以每个少数族裔都要从头再打这场战争。片中的家族银行用了一千万美金,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虽然代价沉重,可毕竟获得了胜利。但是历史不会就此打住,种族歧视现在正在也还会继续发生。每个海外华人都有一个小小的战争要打。 黑人连被称为黑人都要在那里说“This is racism”,甚至为次大打出手,可是我们非要损失个一千万才能意识到么? 对每件隐晦的种族歧视的小事说不,是任何一个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的道路,这条路还有很长。共勉之。 万一你对电影和海外生活感兴趣,扫一扫公众号:

 4 ) You can still get justice in America, but it will cost you 10 million dollars.

这句话很讽刺,没错,在执法者想要你入罪,并且你花了五年时间加上1000万美元得以脱罪,无论如何看起来代价过于大了。影片2016年上的,可是

奶奶在最后说but i was told not to express any feelings给我笑坏了。 自始至终也说了银行属于有罪的,因为法律不允许的情况下放了贷款,并且没有告知客户。但是就像纪录片名一样,这个是不公平的,如果无罪显得情大于法,如果有罪就是程序正义。可是在他的出生地,执法者想要你做这个替罪羔羊,你有1000万是否可以脱罪呢?不管脱罪与否,民众是否可知呢? 在影片中有罪与否相对于是否公平显得没那么重要,从锁链式羁押,到Small Enough to Jail 都是告诉你这件事根本就不是有罪无罪那么简单。美国在平权之路上需要走的路还很多,黑人,女权,已经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 相对来说,你可以说这些人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受到了歧视,我只能说美国歧视有色人种,在大陆,也可以歧视河南,歧视河北,歧视安徽...

地域歧视不算什么,没有什么实质性伤害。可是就像谁说的,不管

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最近用了很多年的微信号被封了,没啥敢说的,就这样吧。

 5 ) 华人投身到政治中,才是可以挺胸抬头的开始。

1. 中国人在皇权、威权的铁拳下生存的太久了,我们习惯于猫着腰、低眉顺眼的面对这个世界。

2. 孙家为这个案子花费了1000万美金的诉讼费用,他们不是穷人,但是全程丝毫看不到他们的富贵气质,从银行装修到他们的着装。华人虽说好面子,但其实不注重外在形象的打造,如银行的装修,着装等等。门面的钱,真是该花的时候不要吝啬。

3. 如果是黑人,只那个银行职员低头被链子川成串的镜头就足够能够把案子翻转过来,哪里还用得着5年的时间。

4.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是一条虫,现在还是正确的。

 6 ) 看了本片就以为你了解了事实真相?

《国宝银行》是个很有意思的片子。

倒不是说它本身拍得有多好,怎样平衡地呈现了双方的立场,怎样无限地接近了真相。而是说这个案子本身就足够有趣,内里的细节展示了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根本的冲突——这个意义上国宝银行案可谓之于美国华人社会的“辛普森案”

新闻学有个很操作层面的概念叫frame。同一个事件,放到不同的“框架”中去理解,结论大相径庭。而大众通常缺乏批判精神,习惯于接受传媒先入为主给出的“框架”。因此,从公关的角度看,围绕新闻如何“呈现”,背后本质上是不同利益方如何主动与媒介机构互动,让媒介接受有利于己方的“框架”,从而赢得舆论制高点的角力。从报道者的角度看,则是谨慎比照各方“说法”,捕捉各自漏洞,透过重重迷雾尽力靠近真相,得出自己的narrative。核心在于不偏不倚、明察秋毫、无私为公。

这一过程也同样适合形容英美法系的法庭抗辩过程——只不过角色换成了原告和被告律师、法官、陪审团成员。过程更为严肃严谨,误判的后果更严重。在现实层面,能够靠近—别说抵达—司法级别严肃性的新闻报道1%都没有。

在看完《国宝银行》,加上一番纯兴趣基础上的文献研究后,我的结论是,不管中文语境中的frame: 抗争美国政府对华人社群的欺负、歧视,还是英语语境中的frame: 欺软怕硬的美国检察官为解民众在次贷危机后对银行的愤怒,拿国宝银行当替罪羊——都是不合适的,甚至是误导性的。

不能说这些frame全无道理,凭空捏造——这也是“真相”的诱人之处:太过复杂以至同一个案子可以找到至少五个还算靠谱的frames。但从更公正无私的角度看,这都不是最好的frame。过度沉浸于让自己舒适的frame的后果就是无视现实的复杂,略过inconvenient truth,于自己知识体系的精进毫无益处。

破解之道在于多听反对方的声音。在此案中就是D.A的辩词,以及无利益攸关者的看法。可惜的是此片虽然有呈现,但不多,并且只言片语建立在整个片子的基调是支持孙家、美国少数族裔的立场。

建构主义者云narrative matters more than the truth. 看了此片则觉真相并非不可及, but it requires confrontation of competing narratives. It is expensive, and take time to sort out.

首先,刻意针对华人社群的说法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如D.A在片中所说:“我们并不是因为国宝银行是一家华人银行才对它这么严格,即使是一家印度银行,或者南美的银行我们也都会如此处理”。在美国移民社会的大背景中我不怀疑此话的真诚。

其次,是否是“拣软柿子捏”,寻找easy scapegoat,比较复杂。我的判断是肯定是有的,但,首先,美国司法体系的逻辑是“就事论事”,只要罪名成立,你再以“别人都这么干,为啥找我”喊冤都没用,美国警方和检察官甚至常常搞钓鱼执法,大家也不能说什么;其次,不起诉大银行固然因为他们不好惹,另一个重大的考量则是他们是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起诉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太大——当然too big to fail是另一个更大更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

此案真正的hardcore question,我以为,不是如孙家一直强调的Abacus贷款的总体违约率很低,也不是即使虚报收入但贷款大多正常偿还(明显的以结果无差为违规辩护,华人的普遍思维)。真正的问题是,银行的高层有没有系统性地、刻意地包庇纵容、甚至鼓励基层信贷员虚报借款人收入?

在国宝银行的这个具体个案中,确实是没有找到高层有包庇纵容的证据(需注意“没有证据证明”和“没有”是两回事)。但是,其他运作在华人社区中的银行存不存在这样的系统性问题?《纽约客》的长篇报道The Accused(有一篇中文翻译题名《审判唐人街》,我觉得非常之到位)是唯一一家引用Abacus内部员工指出“潜规则”问题的:

  对于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高层指示员工进行信息造假这件事他(前内部员工)也并不吃惊。“没有人明确地告诉你究竟该怎么做,”他说。“你在银行内部工作时,会看到别人是怎么做的。我们的雇员可都是中国移民,学这点事儿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说实话,我们不觉得我们在违规,与其说违规不如说是绕过规则——你知道的,这是中国人做事的方式。”

该文引用该员工的话,更指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即Abacus是在怎样的一个制度、文化环境中运作的,即informal economy, cash society,no documentation,借和赠的界限不清等等,最要命的问题是避税的问题。

在他看来,案件在审理方向上就错了:“唐人街的逃税问题是更根本、更系统性的问题,检察机关应该把焦点放在这上面,警戒华人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但他们却一直愚蠢地把国宝银行和金融危机扯在一起。”

如果审判可以更进一步,分出“善意”和“恶意”的虚报:前者是信贷官知道借款人的账面收入不符合信贷标准,但实际收入符合,因此判断借贷没有风险;后者是信贷官知道借款人实际收入也达不到信贷标准,和借贷人串通一气一个骗贷一个谋回扣,那肯定能离真相更近一步。如果大多数是“善意”的,则又涉及到华人的逃税文化——你可以把“逃税”当作另一个frame,但至少这个frame比其他的frame更切中要害。

纽约客文章比这个纪录片好的地方在于它通过更细致的采访,揭示了一个更本质、更系统性的问题,即华人文化与WASP主流文化重契约、重documentation、重税收作为整个社会运行基础的格格不入;往更大的格局看,可能重社会关系中的“信用”、缺乏文书材料、重个人对家族的奉献而不是更大社会的奉献(tax)也不是华人社会独有的,广泛存在于许多非西方、前现代社会——请注意这里的“前现代”不一定是贬义词。

对于孙家,我没有恶意但也没法把自己的认同建立在他们家身上——一个可以付出1000万美元打官司的家庭,很难把它和“弱者”挂上钩,尽管我同意即使他们赢了这个官司,仍是美国充满弊端的司法体系的“输家”。一案的胜诉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因为打不起官司,纽约州95%的受到检方起诉的被告都直接认罪或认罚了。那些做公关的人倒真该学学孙家怎么做PR——律师、银行家、地产商,你在几个报道中看过对他们毫不保留的同情?

最后还是很感谢这部片子与我机会一窥美国司法体系的运转——那些法庭抗辩虽然只有模拟画和配音,但足以感受到气氛的紧张、原被告双方智慧的迸发、洋人毫不含糊、死磕事实的精神……相比之下,华人社会不缺saga和drama,但多是幕后运筹帷幄、勾心斗角,到正面对峙时结局已定。

这部片子里说You can still get justice in America, but it will cost you 10 million dollars。其实西谚还有一句叫Justice should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also be seen to be done.

PS:行文至此想到当下最热的MWZ案。若有心者拍个纪录片或做个大paper当是极有趣的——中西方完全是在鸡同鸭讲。国人喜强调语境,什么politically motivated,什么美国人自己不肯跟伊朗做生意还霸道不准其他国家和它做生意。西人则咬紧一个事实穷追猛打:did you lie?

PS:这里是纽约客文章的翻译。条件允许的话推荐阅读原文,因为译文中有许多遗漏和错误http://news.sohu.com/20151105/n425275960.shtml

 7 ) 缺乏润滑的华人存在

缺乏润滑的华人存在 Abacus: Small enough to jail 1/26/2020

这家家教真好啊,父亲是传统的好人、以what a wonderful life中的George Bailey为榜样、并且真正做了服务华人社区的事,母亲谈吐也很自然舒坦。

好人坏人似乎很鲜明,prosecutor再怎么有理、撼动不了大银行、转而拿软柿子捏欺负小银行的事实都一目了然。但Abacus也不是绝对不染纤尘,greedy的本质并不弱于其他银行,知道借款人的shady claims却选择play along,在纪录片里借由“文化差异”来解释,都被有正义感的jury小姐姐看在眼里。当有利可图,当每一个参与经济行为的链条一截都想要让这件事成,大概也难以要求银行去做那个扫兴的人。

在美华人不参政于是成为没人爱没人疼的受气包,是一个屡屡被提起的事情... Democracy doesn't happen on its own. 华人的隐忍,“勿谈国事”过自己小日子的态度,和这几十年里积累的对政治的天然恐惧,都让这个现状难以得到改变。我佩服纪录片里的这四位华人女性,她们的个人能力和fight spirit让我看到第二代第N+1代华人精英的力量,希望在接下来的decade里看到更自信勇敢的华人形象。

 短评

时长特别短,层次却不可置信地丰富,令人感到宛如看了个纪录剧集。看似枯燥的中国人在美国开银行、打官司之事,切入口和运作一丝不苟起来照样奥提。不仅是美国华人社区面面观,更是司法正义、资本运作面面观,这些议题被套在家庭奋斗史和抽丝剥茧案件的主线上,还外带个犯罪类型片的悬疑氛围。

6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内容没有想象的好,不过算不错的纪实片。本来简单的小银行自保反击,扯出背后个人、家庭、整个Chinatown,甚至华裔群体的利益。精英女儿们、社会活动家们、还有话语权等等内容基本流于刻板印象。倒是孙先生本人的担当、后期的哲人态度、流利的上海话,急脾气的老伴儿,还有陪审团的意见分歧很有看头。

8分钟前
  • yum
  • 推荐

不确定里面多少是真实情况,但挺有意思的似乎是本来你想找个软柿子捏一捏,结果被喷出来的汁儿溅了一脸

11分钟前
  • 荆棘
  • 推荐

整个孙家的形象都刻画得特别完整--被《生活多美好》启发的孙老先生、整件事成功的关键点--三个超级优秀的女儿、默默支持代表态度的老婆还有要帮助更多人理解“community”概念的活动家--看到最后我都竟然觉得reletable了,用1000万诉讼费去换自由或许比用100万去“赎”罪更值得让人尊敬。

1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资本

18分钟前
  • 空语因明
  • 较差

You can still get justice in America, but it will cost you 10 million dollars.

20分钟前
  • 安德
  • 力荐

故事講述在紐約唐人街一個華人家族經營的小銀行如何在08經濟危機成為眾矢之的又絕處逢生,乍看以為是商業科普片,其實真正的內容是關注種族,偏見和正義⋯也是屬於中國城的故事。可惜整場電影觀眾席裡只有寥寥幾個亞洲面孔。在遙遠的美國看到了真正的天下為公,也看到了華人堅持到底的硬氣。

24分钟前
  • 维妮小姐
  • 力荐

洛杉矶Nuart电影院座无虚席 导演和制片最后又在现场做了很久的对答 前期是制片人自己先投的钱 双双做这个项目都是"a labor of love" 真的是一股清流。可以买票的朋友一定要支持!看的我几次哽咽!We have a voice!

28分钟前
  • Yijun
  • 力荐

You can still get justice in America, but it will cost you 10 million dollars.

31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大不能倒和小须入狱,孙家人开办银行的初衷和在整个案件审理过程中表现出的沉稳坚韧让人尤为动容。精英家庭用一场得来不易的胜利告诉所有华人,我们站起来的时间很短,要走的路还很长。

34分钟前
  • 當缘
  • 推荐

有的银行因为太大,所以不能倒;有的银行因为太小,所以成被告。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虚伪和司法体系的种族歧视刻画得很到位。因为被告是唐人街小银行,还展示了华人的家庭观和海外创业的艰难。美国当然可以给你正义,只要你有一千万 :(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并没有哪一方值得同情,也没有哪一方就有足够的底气证明自己是对的。只是谁更有理由罢了。

43分钟前
  • LoVe
  • 还行

3.5 作为一个纪录片脉络还是很清楚的。但整个电影都在为资本家洗白+强调“得有钱”...

46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1. 中国人在皇权、威权的铁拳下生存的太久了,我们习惯于猫着腰、低眉顺眼的面对这个世界。2. 孙家为这个案子花费了1000万美金的诉讼费用,他们不是穷人,但是全程丝毫看不到他们的富贵气质,从银行装修到他们的着装。华人虽说好面子,但其实不注重外在形象的打造,如银行的装修,着装等等。

4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上海裔移民的家族银行,因为发现有员工欺诈,主动上报监管部门。联邦政府竟借机欺负这家银行,想挑软柿子捏。这家小银行居然成了08年次贷危机的替罪羊。很不巧,银行的创始人是律师出身,女儿还是当地公诉人。联邦政府拿着法律来欺压懂法的人...这真是自找麻烦了。美国政府是真不要脸。4.5星

52分钟前
  • bugz
  • 力荐

又煽情嫌疑。DA有些无聊,而且有些杀鸡儆猴的意味。但是国宝也不是完全无罪的。而且用什么“就算我下面人造假了但是我们最后还是盈利了”来作为开脱借口,怎么都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小格局不足以撑起涉及面如此之广的一个话题,但是拍得算是比较成功的。最后哪句正义要花你1000万真是意味深长啊,推荐

57分钟前
  • Abe
  • 推荐

最震惊的画面是把华裔员工拷成一条人链一起带走。确实很容易升华成为种族事件,相关一个社群,一个民族在美国的荣辱。纪录片里特别有趣的是导演转述了对立双方说的话,让他们再作出反应,直接看吵架。结尾令人感慨:“一个人可以在美国获得公正,只要他有一千万美元”

60分钟前
  • Medea
  • 还行

一个人可以在美国获得公正,只要他有一千万美元。

1小时前
  • 搬砖侠
  • 推荐

脉络清晰,以一己之力对抗体制性的偏见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公;不过呢,房利美、地检署、评审团都难以理解的中国式人情,主创似乎也不太懂,另外对亚裔歧视的双向剖析也远不如同类型非裔歧视的纪录片来的深刻。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简单的案子,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什么重大的社会影响,所以也不晓得拍出来有多大的社会意义。如果是想怼美国政府欺软怕硬那么请更详细的列出其他大银行诉讼的结果,如果是想怼对华人的种族歧视那么是不是可以多举些例子。总而言之影片焦点模糊,抗辩过程也没多大趣味。

1小时前
  • lixunhua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