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3

主演:陈小艺,张涵予,佟丽娅,张国立,袁文康,许亚军,吴越,朱铁,王若心,关晓彤,毛晓彤

导演:姚曉峰

 剧照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2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3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4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5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6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3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4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5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6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7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8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9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5 16:11

详细剧情

1976年7月28日,惨烈的大地震突袭唐山。一夜之间城市化作废墟,在文化宫担任教师的李元妮(陈小艺 饰)的丈夫万大成(张涵予 饰),而这个身心饱受创伤的母亲还要被迫作出痛苦抉择:孪生姐弟万登和万达只能救助一人。被母亲“放弃”的万登侥幸活命,谁知从此和母亲生离死别。解放军王德清(张国立 饰)将万登收为养女,父女情深。另一边厢,元妮凭借一己之力艰苦生活,可是儿子不成器的表现让她忧伤不已,愈加思念那个生死未卜的女儿。时光流转,万登和万达两姐弟渐渐长大,共同经历着人生的苦辣酸甜。大地震留给他们的恰是永远无法抹灭的记忆和永远不能割舍的亲情羁绊……   本片根据华裔女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改编。

 长篇影评

 1 ) 别跟心较劲

在好朋友夫妇的极力蛊惑下,周日那天下午去悠唐看了《唐山大地震》。 ——是挺好看。 我是个比较容易被感动的人,但我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自己失态的一面。因此,看电影的时候,有好几次都憋的我嗓子发紧,眼睛酸疼。不过,在我们那间放映厅里,并没有听到很夸张的嚎啕大哭,只有几声低低的啜泣,其中有一份来自我的身旁。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一条线哗啦啦走完,徐帆、陈道明、李晨和小演员们演的都很棒,而那种微微泛黄的怀旧色彩很快就把人拉进了那个年代。当空气开始颤抖,大地开始咆哮,楼房开始坍塌,当那惨绝人寰一瞬间在银幕上重现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真真切切的恐惧与绝望。单单靠着那种恐惧与绝望,不需要其他的感情戏,就足以把观众煽下泪来。而地震过后,唐山人在废墟中哭喊着寻找亲人的时候,才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什么是大苦大悲。 其实原本是没打算去电影院里看的,因为我想抵制冯小刚。在北京台看到关于《唐山大地震》的采访,冯导说,自己无论把商业片拍成喜剧还是悲剧,票房都绝对是这个(竖起黄白斑驳的大拇指),我就是孤独求败! ——顿时大骂这人傻x,拍个大片至于狂成这样么?——后来又看到他放出话来,说去电影院看完《唐山大地震》而不哭的人,跟去幼儿园砍孩子的暴徒没什么两样。 ——虽然知道这句话是经过了媒体的曲解,但依然默默的诅咒这位白癜风病人早点儿被真正的暴徒砍死。——尽管如此,我还是屁颠屁颠的跑去看了。所以说,即便网上有九成以上的人都在说这是一部超级大烂片,但只要身边的好朋友大力举荐,那么这就不会是一部“烂片”。毕竟,大部分没脑子的家伙总爱去网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意见来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而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总有一些品味是相似的,即便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恶趣味。幸好,我去看了,而不是听信那些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的跟风者们的意见誓死抵制这部大片——在这个缺乏原则缺乏信仰的年代,并没有什么是值得誓死抵制或誓死捍卫的。 在我的眼中,它当然没有它们说的那么差,因为我没有带着一种看人出丑的心态去跟自己的心较劲,没有自始至终的对着自己默念“为了证明这是部烂片,为了看完之后破口大骂,千万不要哭”,也没有目不转睛的盯着电影里的所有细节去寻找传说中的广告。——老子花钱买票是来享受电影的,不是来当什么傻x影评人的——最鄙视那种骂遍了所有国产电影的电影批评家,成天无所事事,只会写些酸腐文章,搞点儿背后扎针的小阴谋,大半辈子了还一事无成,有劲么?就从广告植入这点来讲,许多外国大片里也有广告啊,很可惜这帮专业写手们的外语水平不够或是没有国外生活的机会与经历,所以很少见到过哪位影评人会对着一部好莱坞巨制喋喋不休地写字指责其中的广告植入过多过滥而导致它变成了一部傻啦吧唧的广告大片。 回到正题,《唐山大地震》的确有许多缺点,比如片名的刻意夸大,比如略显拖沓的情感细节,比如选了一个笨蛋来演一个坏蛋(不要误会,我说的就是路易十三)……但它的大部分还是好的,还是值得一看的,还是不应该被这样千夫所指的。或许,千夫所指的并不是电影本身吧?如果导演那一栏里的名字变成“宁浩”,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变成“罗永浩”呢?——好吧,既然大家的心灵深处都有着阴暗猥琐的小肮脏,干脆就谁也别骂谁,或者看完再骂好了。 看到片尾处,生离死别了二三十年的姐弟俩在汶川的救灾现场重逢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一阵后悔。我曾经在那个月下定了决心奔赴灾区贡献一些微薄的力量,可惜终究还是顾忌会失去工作而放弃了使人生猛然变得闪亮的机会。女友却是差一点儿就被她们公司派过去了,可惜,终究也是差一点儿。所以,看到热心的好人们救灾的画面,心中再次涌出一股暖意,好似看到别的人替自己完成了最初的梦想,险些喷出泪来。 不过,希望再也不要有这种机会出现在我面前了,老天保佑。 欢迎关注哟:@天亮天黑

 2 ) 渴望被感动的人们

按照朋友的说法,《非诚勿扰》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商业电影,它可以做到不需要导演、仅凭几个段子就能拼凑出一部电影,植入广告无孔不入,生怕别人不知道。也正是这种信手拈来的成功带给冯小刚莫大满足,《唐山大地震》要拿五亿票房自然不是话题炒作,熟悉冯小刚的人都知道他敢喊这话。

只作单纯比较的话,《唐山大地震》比《非诚勿扰》确实有进步,冯小刚成功地回到了导演的位置——可惜是个黄金八点档的电视剧导演。我的情感能接受这部电影,但我的理性不能,它其实不怎么好。再后退一步讲,《唐山大地震》终究是一部平庸的商业电影,手法平平无奇,不存在闪光亮点。可即便如此,《唐山大地震》依然能够如愿以偿,升级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主旋律电影。倒不是说冯小刚有故意的投机取巧,而是电影要讲的意思跟主旋律电影不谋而合,感谢解放军之前要先感谢国家。

时至今日,当评价一部电影是“把故事讲好”和“不哭不是人”之类的标准时,我们就知道中国电影其实已经病入膏肓了。讲好一个故事是起码的基本原则,能让观众哭否和电影的好坏完全是两码事。如果光追求这两件事的《唐山大地震》被捧上天,进而堆造出五亿票房,那这个市场确实有些恐怖,所有人只能愿赌服输。

影片的开场部分还可以,地震毕竟不是拉锯战,猛烈袭来又无情离去,留下了无数尸体和遍地废墟。光从看点来分析,《唐山大地震》下重金去打造的地震场面是电影的精华,IMAX巨幕同步发行看的也就这么十来分钟。如果对比《超强台风》之流的山寨特技场面,那受益于外来团队的《唐山大地震》还凑合,可实质上还是袭人故智,又一组视觉特效的流水作业。其余一个半小时,这部电影放在十寸上网本上观看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由于地震的短暂,《唐山大地震》把讲述中心放在了内心的余震上,一个拆散开来的家庭和几个阴影未退的亲人。试图以小见大,这个想法也没错,然而冯小刚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实在一般,他就是不停试图要打动你。当年哥能让你笑,这回要让你们哭。惨不忍睹的地震现场,步步紧追的生离死别,片中人物时不时会落泪,进而希望观众也跟着落泪。

电影有个不错的头,后来小孩开始长大就自乱阵脚,一会下海发了财,一会女儿生小孩,太过仓促。盘算下来,笑场的次数还真不少,至少可以跟植入广告们打个平手。最需要点睛一笔的高潮部分,影片卯足了劲要煽情,可徐帆的一跪和张静初的对不起都没能镇住场,情绪酝酿实在不够。如果说中国人懂中国人,天灾无情人有情,那么冯小刚的亲情牌打对了,可他打对牌就能赢取一切么?事实并非如此。这帮人想的也没错,渴望被感动的人们实在太多了,可惜里面真的没有我。【凤凰网】

 3 ) 姥姥说,姥爷说,妈妈说

姥姥说,姥爷说,妈妈说

——评电影《唐山大地震》

 

“那天特别热。入伏以来没那么热过。热得邪乎。”——我姥爷说。

“半夜两点多,总算睡着了。地光特别亮,当时我还跟你姥姥说:‘妈,开灯干啥呀?’你姥姥说了句‘地震了’,抱着我就往床底下钻。这时候就已经都(塌)下来了。”——我妈妈说。

“地声跟打雷似的,比打雷响。我还想:咋下这么大雨呢?”——我姥姥说。

“整一面墙把我拍在下面了。”——我姥爷说。

“根本来不及跑。几秒钟的事儿。”——我妈妈说。

“床边儿不是有角铁吗?断了,又把我大腿根卡住了。动不了了。我就只能抱着你妈。一块砖头就砸我脑袋上了。当时就是个大窟窿。你看,现在还有疤呢吧。”——我姥姥说。

“我琢磨着我肯定没希望了。跟你妈、你姥姥喊:别管我了!”——我姥爷说。

“当时(地上的东西)一蹦多老高。咱家的屋顶整个甩到隔壁去了,我跟你姥姥抬头能看见天。是,嗯,天是露着的,万幸。都塌完了之后,周围一点儿声儿没有。静着呢。”——我妈妈说。

“后来又震,角铁越卡越紧。你姥爷更动不了,整个都压下头了。后来幸亏邻居把你姥爷挖出来了。”——我姥姥说。

“几乎每家都死人了。就当时咱们住的那条街,家家都死人了。隔壁一家子都砸死了。当时我还听见隔壁的姑娘喊:‘妈,救我!妈,救我!’后来就没声儿了。”——我姥姥说。

 “担架?哪儿用担架啊!死人都流汤了,装在死尸袋里,用叉子一插,就往装死尸的大卡车上一扔——”——我姥爷说。

“那是24万人啊。出来之后根本不知道害怕,地上都是死尸,大夏天的,全都烂了、臭了。人人在尸体上迈着走。你知道在尸体上迈着走是啥感觉吗?”——我妈妈说。

“从飞机上往下扔面包。摔在地上哪儿还有整的,都碎了。还有外地的人给烙的饼。饼在飞机上捂得都发毛了。人家地震还给发水喝,我们那时候哪有人给你水喝?刚开始都是喝地沟里的水。后来有人分水了,得抢,使劲抢,晚了就没有了。”——我姥姥说。

 

那年我妈十岁,姥姥、姥爷正当年。

 

记事以来,他们在各种场合给我讲上面的故事——这些是我亲耳听到的。

每年清明、7·28,全唐山市都是烧纸的烟味儿,呛人。路口一堆一堆烦躁不安地跳跃着的火苗。从路的尽头望去,路的两边是无数闪动的光点。年年如此,年年如此。——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从记事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次小地震,最严重的一次,我面前的水杯晃出去了半杯水。——这是我亲身经历的。

 

唐山人多数活得安逸、踏实,因为他们都死过一次了。

 

观影诸君,你们看的是电影,而我们唐山人看的是自己的过去。

那天,我姥姥唯一的儿子,我妈妈唯一的哥哥,我唯一的亲舅舅——我的从没见过面的舅舅——没有住在家里,他就那样永远睡在了他同学的家里,没有再醒过来。

只有一次,我姥姥在谈到舅舅的时候流了泪,然而她最后还是擦干了眼泪,盯着地面,跟我说:嗨,都这么多年了。

一位唐山的老者亲口这样跟我说过:姑娘啊,死的人死了,活的人就得使劲儿活着。

 

有人说:我旁边的人看到一开始蜻蜓出来的时候就开始哭了。

我想问:他为什么不可以哭?这为什么可以被你用讽刺的语气说出?

那些慌乱奔逃的蜻蜓知道将发生什么,可是那些无辜的人呢?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中的许多人,就这样如往常一样躺下陷入酣睡,可是再也没能看到第二天的阳光。

 

这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命题。

 

 

我7月23日在唐山市新华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在那个大厅我曾经看过无数场电影,然而——我用性命担保——没有一场,观众会比看这一场的时候更安静。

我始终忘不了在过道里那些一直默默扶着轮椅扶手的截瘫病人,他们特意过来看这部电影,在这大厅里,他们显得分外苍老、沉默。

 

姥姥、姥爷、妈妈都说:“这电影我不看。我看不了。”

是的,他们看不了,因为太痛。

 

当我看到片头的特效时,姥姥姥爷和妈妈曾经讲过的所有的镜头都在我脑子里迅速复原归位——房子怎样坍塌、城市怎样在转瞬间夷为平地、无数生命如何无知无觉就失去了生命。在安坐在椅子上之前,我曾经试图用唐山人的目光来感动,用影评人的目光来吹毛求疵——然而从头到尾我的情绪都没有从电影中出来。我找不到任何方法来平复自己的心情。

难受。

 

观影后,我又回头梳理了电影的剧情,发现它确实有些失真和烂俗,张静初最后在墓地不断重复嘶吼“对不起”的那一段也有些过火。但我还是发自内心地爱着这部写唐山的电影。

唐山不是“魔都”也不是“帝都”,她只有那么一丁点大,她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唐山人深深熟悉。我们在电影屏幕上看到百货大楼和南湖时的情感,永远不可能和北京人看到中关村或者天安门时相同。

 

 

如果我的一生中只能有一部影片,是我不能从其中跳出来冷静客观地列举着一二三四的,那么只能是这一部——对不起,我真的做不到。

因为我是唐山人。









----------------------

2010-07-27 14:28:25
想补充几个信息:
一、电影由唐山市现任总书记赵勇担任总策划,冯作为商业片导演只是接下这一拍摄任务,将剑南春等植入式广告引入是后话,我觉得批判冯及其制作班底“用唐山人的痛苦卖钱”的说法可能忽略了这一事实。
二、电影根据小说《余震》改编,元文本故事就是如此,非剧组单方面杜撰,因此强烈批判电影故事方面欠妥的评论我个人认为方向失之偏颇,批评该片改编不合理或者剧本欠修饰方面的失当较为合适。
三、话题本身敏感,观点各不相同。我写这篇影评只是将我作为一个没有亲身经历那场大灾难的唐山人的真实感受,以及出生以来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给的5颗星并不针对电影本身,而是针对我对唐山的情感。而且这篇文章是情感型而非技术型影评的性质应该不难判别。本来不想给影片评星,但是豆瓣发布影评必须评星,所以作为一名唐山人,我给了5星。这一点是给批判我“认为这电影满足了情感,就全盘承认这电影各个方面都好”的各位影评人和网友一个解释。
四、我本身只是作为一个唐山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不能代表全部唐山人的想法。我热爱这电影,但并未说过认为这部电影十全十美。在此,这一点也特意作出解释。

 4 ) 豆瓣装逼一族的兴起(无剧透)

有哪一个人在讲故事的时候能让大家笑起来?又有哪一个人在讲故事的时候能让大家哭?国外的不说,国内的非冯小刚莫属。
在这片观后感里,我不许有任何人有反对意见,因为全场观众的反应就说明了一切,你有不同意见只说明你脑残,没别的解释。
在去影院之前,有同事说男的带一包纸巾,女的带两包。我当时还觉得稍稍有那么一点夸张。可到了后来忍耐实在是超出了自己的界限,眼泪一泻千里。很多人说“哭、眼泪只是个噱头”。我不禁要问问了,你懂得眼泪是什么?你只看到了代表结果的眼泪,可你不能体会撞击心灵的过程,人要是想哭,怎么都能哭出来,没必要花钱去电影院表演一把。对么?
还有人说冯小刚拿地震来赚钱,我试问那些打破脑袋迎合好莱坞口味,想冲出亚洲的导演们,有几个人的电影题材贴近老百姓了?我觉得用人民币来拍《无极》,倒不如多拍几部《唐山大地震》吧?
每个人的底线不一样,有的人从一开始就痛哭流涕的,有的人到最后才哽咽。有的人也许没有哭泣,这些都正常。可有的人却拿来炫耀:“我就没哭,有什么可哭的?”我只能说这样的人没脑子,自己整天都不知道自己干嘛呢。不用理会,直接忽略。
演艺界不装逼的人几乎没有了,可不装逼的冯小刚却被一群装逼的群众指三道四。你们什么都不干就坐在电脑前整天混日子,手指头一动就把谁谁都骂了,自己觉得有个性,自己觉得过瘾。有意思么?你觉得你提出的观点和别人不一样,你就另类了?你就牛逼了?还是说你可能就会出名了?
现在这个时代,被感动被打动不容易,甚至都没什么人爱搭理你,有这样一个导演,想着法儿的想让老百姓开心,变着样的让老百姓感动,你们还他妈拿上劲儿了,要脸么?难道看那些电视上哈韩哈日哈狗屎的超女超男满口港台腔的各省奶油男女你就觉得自己舒坦了?你以为自己超凡脱俗了,你以为你说的和别人不一样你就能咋地了?年轻、浮躁!
还有人质疑电影中某个细节如何如何,你是瞎呀,还是怎么的,没看过《余震》么?虽然电影改编自《余震》,也不能面目全非呀。脑子进水了才会有疑问。
我不在这里剧透,没看过的去影院感受,千万别连看都没看过呢,就跟着那些脑子有病的人一起走边缘路线,异类往往什么都得不到,非主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只一次的告诉我们:下场很惨。
感谢冯小刚把这么好的著作拍成了电影,感谢徐帆、陈道明这些刘德华、黎明等港台摆拍高手永远望尘莫及的好演员。感谢绝大多数的人能正确的欣赏这个作品。

另外,让我们为唐山地震中死难同胞表示哀悼,为汶川地震中的受灾人民表示缅怀!为我们至今能拥有身边的亲人爱人和朋友而感到庆幸并珍惜他们。

这部电影冯小刚只让我想到了这些
---------------------------------------------------------------------------------------------------------------年代分割线
时隔8年,才想起来看,那时出生的孩子现在都上小学2年级了。。。。
感谢大家的留言,谢谢,赞同的不赞同的都感谢看完这篇文章,谢谢

 5 ) 母女结,双生蔓——这明明是一部心理剧



全部剧透。





















我想大家都知道了,这不是一部灾难片,就算和唐山有点关系,也看着像宣传新唐山的广告片,因为这样的家庭伦理剧可以放在任何一个灾难或者非灾难的场景里,唐山大地震与构成这样的悲剧没有必要关系,所以冯导做的一件不厚道的事情就是篡改了小说的原名——《余震》,只有英文名字还比较老实,叫“After Shock”。

但这仍然是一部摆在国产片里水准不错的片子,情节很抓人,情绪很起伏,徐帆和道明叔叔的演技也很好,张静初和陆毅还是那样滴偶像派。不过和小说相比,我觉得电影拍得有点仓促,很多情节展开得不够饱满,年代和地点的转换也比较生硬,看上去更像是一部三四十集家庭伦理剧的梗概。

当然,原著小说就写得有点像小说提纲,许多语言和情节像压缩饼干。作者据说是旅美温州人,但能有这样一个故事的构思也算捷才,如果她能改出一个电视剧剧本应该更好。


说一说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这对母女之间存在一种双生藤蔓型心结,即彼此给对方折磨都是虚妄的,这种情绪持续了三十二年,就算最后是大团圆,这么长的时间仍然是一种悲剧,比大地震悲剧得多。

母亲保子弃女的选择,在我看来没有错。因为非此即彼,总要放
弃一个,放弃谁都是错,于是保住谁都是对。

小姑娘很聪明伶俐,也更厉害些,从她那么利落地帮弟弟抢回冰棒就看得出。所以按照她那么聪明,她应该能够明白母亲的苦心,就算当时不能明白,长大后总能想明白:当时那种情境,如果救她而不救弟弟,难道就不是错误么?恐怕小姑娘从母亲把西红柿先给了弟弟就开始了自我暗示:她开始一厢情愿地认为母亲极大地偏爱弟弟,并且
在日后的三十二年里不断以刻意回避、加深厌恶来灌溉这株自我暗示的情绪之苗,把它养成了一棵写着“抛弃”“背叛”、“冷漠”等不良暗示的参天之树。

母亲从来就没有抛弃过小姑娘,在后来的三十二年里她把小姑娘照片和亡夫并排安置,不改嫁、不搬家、像苦行一般“不许自己过得花红柳绿”。对小姑娘的思念和愧疚是刺入她背上的一把梨花针,痛苦难捱。但是小姑娘却始终觉得自己是被母亲抛弃的,于是小小年纪的她就颇有心机地装失忆,和家境宽裕的养父母过了十年。十年后远游求学,在我看来是一种刻意的回避,她要彻底忘记关于唐山并远离唐山。小姑娘啊,她不知道,其实她才是真正抛弃和背叛家人的那个人,所以母亲听说小姑娘远嫁加拿大后,叹了一口气,“原来她躲我躲得这么远”。

并不是说小姑娘不痛苦,她的痛苦和她的母亲等量,她拿自己的死亡折磨母亲,母亲拿她自以为的背弃折磨她,最后大团圆到来时,彼此才发现彼此折磨的桥段,竟然都是虚幻——她从未死去过,她的母亲也从未抛弃过她。这时的喜剧其实比悲剧更悲凉,毕竟中间隔了三十二年,人生还剩下多少时间?

小姑娘的痛苦和母亲的痛苦,有一种参差对照的效果。两者都是真实的痛苦,却用了不同的救赎方式:小姑娘急于在这个世界上抓住一个陌生的、血亲之外的人,努力和他发生各种关系,以期建立一种新的家人关系,比如她早早地和男友发生性关系(夫妻关系之基础),并且在怀孕后执拗地不肯堕胎(母女关系之基础),我相信她说的那句“你懂得什么是牺牲么?”潜台词其实是“我是被抛弃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抛弃我的孩子”。曾经看过一篇心理学的文章,说的是家庭破碎或者被遗弃的少女,做单亲妈妈或者早早失身于男人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她们柔弱无依,她们渴望重新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虽然她们大部分中的花朵很傻很天真,最后不过是让她们的孩子重蹈她们的悲剧覆辙。小姑娘的命倒还好,虽然被孩子父亲抛弃,但毕竟她有一个又帅又腔调又有两杠四星(正师级,大概是大校之类)的养父,后来又嫁了一个虽老犹帅、又有花园洋房的外国律师。小姑娘过得太折腾了,但在我看来有点作,她带着孩子时完全可以回到养父的羽翼下躲避风雨,她的颠沛流离在我看来是在消耗,她的内心始终有无法安生的力量,那是地震后始终没有释放掉的力量,只有消耗掉,她才能安宁。

母亲的痛苦的救赎,就是纯悲剧了。婆婆劝她改嫁,她不愿意;牛师傅是个实诚好人,看上她,她也不嫁。小说里写母亲在地震前是这条街上遭人嫉妒的一朵花,徐帆虽芳华老去,但也的确演出了小城少妇风韵犹存者不可一世的那点腔调。诚如小弟弟告诉姐姐的话,母亲心里早就塌了,崩为齑粉,在含辛茹苦到含饴弄孙的三十二年里,虽然母亲没有小姑娘那样的颠沛和挣扎,反而很安稳,但这种安稳更悲凉,因为她还是如花少妇时,这种安稳的守寡就降临了始终没有驱散过,如同天黑前的薄暮持续了三十二年。

因为有唐山地震的开始,所以汶川地震成了转折里必然的一环。这可不是应景,这大概是老天赐予的“现场重现”,给予小姑娘(已然是熟女)一次心理治疗的机会。只有在重现惨剧的现场上,小姑娘得以旁观者目睹一个母亲的艰难选择,她才能部分原谅母亲——诚如我在开头所说,地震时母亲的选择只是小姑娘自我心理暗示的催化剂之一。但有了原谅的契机,才可以有进一步原谅的可能——于是母女相见了,张静初的脸上还是淡淡的,直到她看到自己的墓碑里母亲准备的书,她才明白母亲从未背弃过她,而她,却用三十二年来隐匿生还消息的方法,给了母亲如此巨大的精神枷锁。

然后,从张静初抽泣的表情看得出,这位小姑娘的内心又经历了一次大地震。之前她活在被抛弃的憎恨里,虽然痛苦,但不会比知道真相后的内疚更痛苦。恨一个人,是一把刀戳在心里,而且被伤害的人总可以抬起头来说“我恨你”;但对一个人的内疚,却是绵里藏针,必须低下头去说,“我对不起你”。

我觉得母亲的结局是喜剧,然而小姑娘是过不好这辈子了。因为她太纠结,而且固执。或许冯导安排了一条暗线:小姑娘有个学心理学而且眼睛明亮没有创伤的女儿,或许她,可以用她的知识治愈好她的母亲,这将又是一个精彩的母女结的故事。


此外,最后一幕:唐山的地震纪念碑和王菲殿下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响起时,我才滴下第一滴眼泪。这一幕太美了,蓝天白云之下、碧水方碑之边,一个曾经阖家丧生的人面容平静地看着方碑上的名字,说过几天再来看你们,然后骑车离开。一切山崩地裂、撕心裂肺的惨剧,终于得这样宁静温柔的方式纪念——他终于可以活在正常的情绪里,安宁地生活,疮疤有了安慰,这才是正常人性的归属。

毕竟,哪怕受过伤害的人,不能走出来却总活在自己想象的伤害里,其实都有点“自作孽”的意思。宽恕与和解,才是人间正道。

 6 ) 《唐山大地震》的类型化叙事缺憾

(什么样的时代生产什么样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产品。别抱怨别愤慨别内疚,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你可以选择看或不看,但别道德绑架也别被绑架。)



作为一部“中国特色”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其实并不是一部很多人想象中的“灾难类型片”。虽然在影片开场借助外国特效团队再现的唐山大地震场景。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特效水平到目前为止的最高体现,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仍然不在于对灾难场面的展示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如同《唐山大地震》的英文片名《余震》一样,这部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普通人,如何在地震之后的漫长时光里,重新找回丢失的家庭亲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型片分类的话,它更应该算做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

但无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还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它都不是一部适合全家观影的影片。由于影片故事所涉及到的极端环境下的惨烈人性选择,以及微妙复杂的两性情感关系,加上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再现,我个人建议未成年观众不要观看本片。

但对于大多数成年观众来说,《唐山大地震》则可能是一部能够打开他们情感闸口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保持了冯小刚导演一贯的叙事风格和水准,对于那些期待看到一部艺术精品的观众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失望。整部电影除了开场大量借助外国特效团队才得以实现的地震灾难场面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技巧都没有超过《手机》和《集结号》这两部电影。

作为一部从小说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具有一个气势很大的片名,但它的故事却仍然没有完成类型化叙事的突破。原著小说《余震》以姐姐的故事为主线,完成了一个跨度三十年的故事;而电影《唐山大地震》则将故事主线分散为三条,分别是母亲、姐姐和弟弟,而且母亲的故事线索明显是支撑起整个电影故事的主线。这个电影故事的切入点和改编思路,很技巧地回避了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激荡变革,而是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变迁上。

作为一部有唐山市政府参与投资的大制作影片,这种改编思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自然是一种最为安全的叙事策略。整个故事的重心从姐姐转到母亲,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这部电影的市场切入点的改变。如果《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仍然以原著中姐姐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的曲折人生经历为主线,整部电影的故事格局就会落入到相对私人化的个人情感体验范畴,势必无法容纳各个投资方在叙事和资金方面的要求,无法成为一部“中国式大片”。而现在电影将故事重心放在母亲身上后,整个故事就从相对私人化的情感表述,转变为更加通俗的家庭伦理故事。从当下中国观众对于这种故事的接受度来说,虽然整个故事仍然停留在电视情感剧的层面,但无疑增加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认可程度,扩大了观影人群的基数。

作为一部目的明确的商业影片,《唐山大地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或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而是运用了大量通俗剧手法,渲染和强化了一个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奇情故事。整个电影故事的三条人物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平行铺开(但同时又非常技巧地错开了所有过去三十年中的重要标志性年份),三个主要人物几乎毫无变化地跳跃完成了三十年人生历程,浓缩了几乎所有人生苦情场面。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在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过程中,只要观众愿意在影院的黑暗中开闸泄洪,那么流泪这种生理反应几乎是不被个人主观意愿所控制的。换句话说,只要观众还是一个具有正常情感模式的人,只要观众不去故意违抗自然的生理反应,那么在看到《唐山大地震》中的诸多悲情段落时,流泪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观影反应。

这种配合商业策略的电影手法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对错之分,现在的观众需要一部能够让自己释放各种压抑情绪的催泪电影,市场就自然会提供。但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快速消费品,《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又要面对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巨大灾难和无法痊愈的心灵伤痛,都曾经真实地发生过,而且现在还在诸多普通人的心中悄然延续着。

《唐山大地震》等于是被迫遭遇了这样一个几乎是永恒的电影话题:如何完美地平衡一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元素。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来看,它明显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使命的。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元妮一家人,固然悲惨的身世令观众不得不哭,但如果我们将视野上升到民族集体回忆或者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我们就会疑惑地发现,这部电影中元妮一家人几乎完全是和真实社会隔绝开的,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甚至连元妮家的邻居都没有出现过。

虽然从叙事策略来看,这种几乎是架空的故事手法无论从审查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都相对安全,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点就成为这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的巨大缺憾了。片中和真实历史有密切相关的事件寥寥无几,除了直接构成叙事基础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外,就只剩下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了。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变成了一个和影片故事以及人物命运毫无关联的一个奇观性的视觉展示,从电影角度来说几乎是令人费解的: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却没有和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产生任何联系,那么在电影中对此事件的展示,其目的又是为何呢?

如果我们放弃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的要求,仅从文化消费产品的角度来看《唐山大地震》,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看出,它所有的叙事技巧都服务于一个明确目的: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看到一场真实灾难的再现并为之洒下同情泪水的欲望。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它的故事基础是一场发生在34年前的真实事件,如何处理大多数观众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必然产生的内疚或愤慨心理,则是《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营销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微妙平衡。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伤痛回忆,用何种历史观和态度来看待这场至今仍在悄然延续的集体伤痛,则会是观众能否和这部电影取得相互谅解的关键。而能够营造出一个适合全民参与的情感宣泄氛围,或许会是这部电影完成市场使命的关键所在。


 7 ) 《唐山大地震》:向前走,向后看

        关于冯小刚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他是最懂中国观众的本土导演,十多年来他在中国观众心中所积累的口碑和号召力让他的电影即使不借助明星和规模效应也能成为票房重磅。在我看来,冯小刚在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比起他艺术上的追求更加工于心计的,这虽然不是什么大智慧,但这点小聪明也足以让他独步中国影坛了,那些技术流的香港导演所欠缺的就是这个小聪明。
        我一直认为以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准和重大历史题材上的创作桎梏,拍摄《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电影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但冯小刚敢碰这个题材,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讨好观众,自有他自己的盘算。这一部《唐山大地震》,绝对不是灾难片,地震的场面和时间很短,从叙事上说,地震只是这个时间跨度为32年的一家人悲欢离合故事的一个起因,即使是把地震换成别的灾难性事件,这个故事本身也是成立的。冯小刚占用了《唐山大地震》这个博人眼球的片名,实在是有点太鸡贼了,我甚至在想,如果以后有人真要拍一个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名副其实的灾难片,至少这个最直接最有力的片名是不能用了。那么《唐山大地震》算悲剧吗?悲剧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要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用鲁迅的话说是要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唐山大地震》中虽然让剧中人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但维系人物情感归属的亲情始终都温暖地存在着,而且最终也迎来了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所以这也绝对算不上什么悲剧。
        如果从电影类型上来划分,《唐山大地震》只能算作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与充斥于中国电视屏幕上的大量苦情戏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区别只在于制作的精良程度而已。冯小刚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目的性,要么是要你笑的,如他的贺岁喜剧系列,要么是要你哭的,如《集结号》,而一旦失去了这样的目的性,他的作品就变得面目模糊,味同嚼蜡,如《夜宴》。而《唐山大地震》正是他所擅长的大开大合的剧情结构,催泪的企图很明确,效果也很无敌。如果把《唐山大地震》当作一个催泪产品的作业来看,它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而这个成功的主要归功于冯小刚一贯的对演员表演的把握和调教。徐帆的杀伤力太大了,一声声的哭喊都扎在观众的心中最柔软的部位,看着儿子被奶奶带走时,即使是一言未发,光是那佝偻着前倾的身躯也能让人感受到她心中被抽空和被压抑的痛苦。陈道明很压场,内敛中的爆发尤其有力,特别是在病房外看妻子和女儿对话,转过头来的老泪纵横。冯小刚确实知道长期在电视机前浸淫于肥皂剧中的中国观众需要什么和习惯于感受什么,单纯的悲喜,片面的爱恨,无因的背叛,永远的宽恕,这足以让观众在这一系列的叙事圈套中流连,在迸发的激情中感受自己的善良和悲悯。
        如果仅从这一点来判定这部电影,我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成功的类型商业片,不管我哭没哭,我都愿意承认其商业价值和普世情怀,中国也确实需要这样让人感到心灵净化和感情升华的电影。而且我觉得《唐山大地震》的意识形态层面比之《集结号》是有进步的,淡化政治背景,仅着眼于人性力量的开掘,让《唐山大地震》显得比《集结号》纯净了很多。不要因为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你哭而对其产生好奇或反感。这电影在发力方式上和《叶问2》属于同类,一个是让你嗨的,一个是让你悲的,都很单纯,这都是人类正常的情绪,接受就是了。但是《唐山大地震》还是有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叙事上的低效率是个大问题,并不复杂的故事,讲了两个多小时,话作料太多,人物反应和反应之反应此起彼伏,但这都不是关键问题。
        《唐山大地震》的文本原型名叫《余震》,主要内容是描述地震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及这种创伤在生活中的投射的。这让我想起了一部名为《无畏》(又名《空难遗梦》)的美国电影,说的是在一次空难事故后,分别丧失亲人的男女主人公如何战胜死亡阴影重新面对生活的故事,这里总体的基调是劝人不要耽于过去的伤痛,擦干眼泪向前走的。而在《唐山大地震》中,被讴歌的是徐帆扮演的元妮对丈夫和女儿永远的身心皈依和罪恶感,她拒绝杨立新扮演的电工师傅的示爱,为了坚守对故人的依恋而拒绝搬家,这种坚持向后看的生活态度其实可以用懦弱来形容,痛苦的执着虽然增加的悲情的效果,但在影片肆意的玩味之下,痛苦和痛苦之后的反思依然变了味道。其实刘莉莉扮演的汶川母亲的故事也有玩味痛苦的滥情嫌疑,这也犯了此类电影的大忌,我觉得他应该看看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类似场面是怎么处理的。冯小刚在拍摄机巧上一直是在向前走的,但他在立意和价值观的把握上却一直是向后看的,这让他的电影总透着那么一种庸俗的情怀和闪烁其词的投机。而影片中大量的植入广告更是让冯小刚显示出其建立在其对观众雄厚号召力基础上的无耻无畏,换一个人还真不敢这么干,想起他以前说的在拍《非诚勿扰》时因为公司大量植入广告而拍桌子表示不满的轶事,现在真觉得是段子了。
        

 短评

这不是有人性没人性的问题,是真的不好看。

5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强震23秒,余震32年。——憋开政治和商业,个人感觉电影还不错,自《妈妈在爱我一次》之后很少见观众挥泪影院有如此壮观场面的。那句话很好“活下去才是开始……”

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陈道明每次出场我都像一个花痴一样发出赞叹...

9分钟前
  • Autorun
  • 推荐

一个母亲真的很难抉择,哪个都是心头肉,但是一个女孩也真的不容易,最后温情的和好,可是却错过了最珍贵的时光,遗憾,悲凉,也有些许温暖。

12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推荐

是有感人的点,但达不到预期,浪费了好题材。

13分钟前
  • ᥫ᭡້໌
  • 还行

毛尖老师说《唐》:它挟持了一个民族最大的伤口

14分钟前
  • 成知默
  • 还行

唐山大地震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救姐姐还是救弟弟,对一个母亲还说太残忍了。

15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这电影如果叫《唐山一家人》或《天崩地裂一家亲》,可能大家接受起来心态会平和得多。其实我感到最可惜的是,以后再也不会有一部电影叫《唐山大地震》了。

19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帆姐,你迎来了人生最精彩的一个角色。

24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力荐

首先我并不认为冯导是利用地震来炒作挣钱,总有些特殊的时候需要用艺术的手段让那些未经历过的人们记住那一天。相反,我认为这种题材与内容还是很值得一看,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血浓与水的亲情。其次演员的演技都是可圈可点的,很投入很动情,有些桥段我甚至也会心酸心痛得差一点哭出来。~

25分钟前
  • Uncle Mario
  • 推荐

天灾地祸无法避免,受到的伤害也是惨痛的,我们能做的只有预防和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26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什么样的时代生产什么样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产品。别抱怨别愤慨别内疚,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你可以选择看或不看,但别道德绑架也别被绑架。

27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真是好片子,本来就是看了豆瓣影评差点打算不去看呢。结果根本不像影评里说的根本就没有刻意煽情,都是很合情合理的台词剧情,就象是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一样会做的事说的话。但是这才是最感人的。感谢导演能这么细腻的发掘出来,拍出这样的好片。   地震虽然不是好事,但是关联的是亲情。

32分钟前
  • 已经注销
  • 力荐

小的不用跑 大的你也跑不了

35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还行

把前十分钟拍成短片就行了,用特效再现了地震,震撼完了观众立马黑幕,上演职员名单。后面的也太八点档了,掉价了!

38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浪费好题材

41分钟前
  • fhskfdhlaksa
  • 还行

5分钟的灾难片+130分钟的家庭苦情肥皂电视剧。哭点又多又明显,但就是挤不出半滴眼泪。

4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首先是无法理解那些给予电影一星两星评价的人。当然,各人有各人喜好,不过,看了不少评价觉得实在是装逼装过头了……影片时间跨越很大,在这点上冯导做的不好,让人觉得有流水账之嫌。但就故事而言,我并不觉得是在打国难牌而刻意煽情,很多东西都是实实在在能够打动人心的。★★★★☆

47分钟前
  • Q。
  • 推荐

为什么不把原著里养父性侵犯那段演了啊 陈道明好符合那个角色。。。

48分钟前
  • 鲍小斯
  • 还行

很多人说冯小刚举着地震旗号卖亲情,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值得去看,因为处于这个嘈杂的社会里,人们已经很难平静下来思考亲情的伟大以及珍爱生命的意义,给这部片子两个小时,坐在电影院里认认真真看完,很多东西值得去想一想

51分钟前
  • 上发条的长头发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