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的情人

剧情片法国1990

主演:让·雷谢夫 / 安娜·加列娜 / 罗兰·伯汀 / 莫里斯·舍维 / 菲利普·克利夫诺 / 更多...

导演:帕特里斯·勒孔特

播放地址

 剧照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2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3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4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5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6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3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4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5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6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7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8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9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7 04:08

详细剧情

 安东尼(让·雷谢夫 Jean Rochefort 饰)从小就对理发师这个职业情有独钟,在他所暗恋的理发师雪弗夫人(Anne-Marie Pisani 饰)猝死后,他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娶一个理发师为妻。长大后的安东尼遇见了马蒂德(安娜·加列娜 Anna Galiena 饰),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虽然母亲不愿承认儿媳妇的存在而父亲又在重要关头心脏病突发过世,但安东尼要将马蒂德娶回家的信念从未动摇。  婚后的两人过着如胶似漆的幸福生活,甚至要比婚前更加甜蜜。他们整日黏在一起,用尽了各种方法探索彼此的精神和肉体,而就在这段美满的爱情即将到达顶峰的时候,马蒂德的自杀给予了安东尼沉重的一击,也让他迅速的陷入了困惑之中。 

 长篇影评

 1 ) 十个词帮你看懂西伯利亚理发师

1. Цирюльник 理发师。不同于парикмахер,原本是指中世纪一种身兼理发和外科手术的职业。本片中的含义分为三层:McCraken博士研发的伐木机被命名为Сибирский цирюльник,因为其高效的伐木速度如同理发一般,可以"Straight to the Pacific Ocean";Алексей Толстой在军校的歌剧表演《费加罗的婚礼》中出演费加罗,塞维利亚理发师(Севильский цирюльник);Толстой被流放,在完成了自己的苦役以后定居,也以理发为营生,在家门口挂上了Цирюльник的招牌。
  
2. Юнкер (мн. ч. юнкера) 士官生。沙俄时期的军衔。在片中皇家军校的学生也是这个军衔。

3. Свадьба Фигаро 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的四幕歌剧。费加罗与恋人苏珊在伯爵家结婚,但伯爵对其也动了心。当时贵族享有对下人结婚时的“初夜权”,但是费加罗设计让伯爵放弃了“初夜权”,全剧戏剧结尾。
作为贯穿全剧的重要线索,《费加罗的婚礼》与作者莫扎特反复出现在影片的两条故事线中:Jane与Алескей Толстой在火车上第一次见面,Алексей就为她清唱了歌剧中《从军歌》的片段。作为军校中唯一能演费加罗一角的人,他也因此在搅了Радлов的求婚之后还能暂时免于处罚,因此也有了演出前一天与Jane坦诚相见互诉衷肠的可能。而Алексей与Фигаро遭遇上的暗合("Графу понравилась моя невеста")却没有带来同样的喜剧结尾。

4. Дуэль 决斗。俄罗斯的决斗传统很大程度上还是传承自西方,自叶卡捷琳娜时期被定性为违法,但地下的私自决斗依然不止,而且愈演愈盛,在1894年出台了专门的法律,对军官间的决斗作出了规定,必须通过法庭裁决,有决斗的必要方可决斗,造成重伤的还要判监禁。足见当时决斗风气之盛、情况之惨烈。这也就是为什么众人听闻营房里有击剑之声就非常紧张,甚至惊动了校长Радлов上将。非法决斗不仅人命关天(其实这是次要的),更会危及到学校的名声。

5. Масленица, Великий пост 谢肉节,大斋期。影片中集中展示俄罗斯民俗的场景就要算谢肉节的场景了。虽然谢肉节也算是东正教节日,但带有浓重的古代多神教色彩,诸如焚烧稻草人,占卜习俗等等。影片中提及的Широкая масленица,是指谢肉节这一周的后四天,结束之后,便是大斋期。谢肉节可以说是斋戒前的狂欢,除了有集市、гуляние之外,还要吃Блины,在冰天雪地中打架(кулачные бои)。。
大斋期,为迎接复活节到来而进行的斋戒。具体的计算方法复杂,只要看教历就可以了。

6.Наполеон и Потемкин 拿破仑与波将金。同样在谢肉节的场景中,有个扮作拿破仑的侏儒,遭到了喝醉的Радлов上将追逐,后者还喊道Я к тебе на помощь, Потемкин!不过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时代其实并不相关。波将金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宠臣、陆军总司令,而拿破仑进攻沙俄则是亚历山大一世时期。关于拿破仑,影片另一处提及则是在随堂测试中,教授问及拿破仑最后的流放地圣赫勒那岛Остров Святой Елены在哪里。Толстой没法在地图上指出,而他的同学Палиевский则借机开了一个和Jane有关的不敬的玩笑,直接导致了后来两人之间的决斗。

7. Прощеное воскресенье (中文没想出来)谢肉节的最后一天(星期天)为Прощеное воскресенье,这一天大家见面要相互道歉(Простите меня.)而对方则要回答上帝宽恕你(Бог простит.)。

8. Ссылка, каторга 流放,苦役。几乎是所有封建皇帝的惯用刑法。俄罗斯的流放地随着疆域的扩大也从最初的北方、乌拉尔,到后来的高加索,征服西伯利亚后就发配到西伯利亚。应该说除了发配终身流放和苦役的犯人需要单独关押、劳动,其他犯人常有家属陪伴,托尔斯泰在《复活》中Дмитрий Нехлюдов也选择了甘愿同Катюша Маслова一起流放以赎罪的经历。因此也就可以假设Толстой家的女仆Дуняша选择了跟随主人,在他结束了刑期后一起在附近的村子(Овсянко)安顿下来。

9. Александр III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1881年到1894年在为的沙皇。在影片中则是由导演Никита Михалков客串(惊人相似)。而他带着的小男孩就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Николай II)了。妻子为丹麦公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是用英文交流的了(汗)。他在位的时期是俄罗斯革命前的宁静,表面上的欣欣向荣暗含了经济、外交上的暗流涌动。因此被称为Миротворец。

10. Толстой 托尔斯泰。虽然主人公Андрей与这位文学巨匠没有任何关系,但与他相关的元素在片中还是出现了一处。自火车上相遇后,Толстой所有的朋友都戏称Jane为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也许是因为当时她恰好在读这本书,或者因为她是托翁笔下为数不多的女主角?

西伯利亚理发师是我的俄罗斯电影启蒙。这是关于俄罗斯的电影,哪怕都不太能够算一部俄语电影(几乎所有关键的台词、对白都是用英语说的),但这丝毫不妨碍它成为你为这个国家、民族癫狂痴迷的理由。

 2 ) 因为高贵,所以陡峭

爱情与两样东西发生关系时,会变得荡气回肠,一样是死亡,另一样是时间。《西伯利亚理发师》属于后者。但同时,它又具有一种冰雪般凛冽与高原般广袤的感觉。我想,那是因为安德烈.托尔斯泰,这个俄罗斯军人身上有着罕见的高贵气质,这使得他与珍的爱情成为一段与时代洪流交相辉映的旷世传说,即使经过岁月洗礼而显得厚重与悲悯,但骨子里仍是青春无悔的酣畅淋漓。
在安德烈与珍初次见面的火车上,他为她高歌一曲《费加罗的婚礼》选段《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去当兵》。珍对他说:安德烈,我不值得,我是那种你母亲会让你小心提防的女人。在安德烈知道她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贷款而迷惑军校校长雷诺上将时,他为了她与同学保利决斗而右臂骨折。为了她而袭击雷诺,使自己前途尽毁。他明白,当他操起大提琴弓打向雷诺的时候,无疑是在重创自己。但他愿与这份爱情一同毁灭。因此,当雷诺对外宣称自己是为保护公爵而挡住安德烈的“刺杀”时,安德烈明明知道行刺罪名更重,但他没有申辩,直至苦役后流放西伯利亚。
在我看来,所谓悲剧,正是一个原本可以主宰自己纵意驰骋的人,却因为一种如同使命般强大的情感而交出了手中的马鞭,心甘情愿地被抛掷到荒无人烟的角落,用此后无边无际的孤独绘出一个令人唏嘘的背影。十年后,他已经从当年英气勃勃的军人变成满脸胡须、满面尘土的农户,他望着远处乘马车飞驰而过的珍,他知道她来找他,却没有叫住她,纵使心中百味杂陈,如同虫噬咬,他也一动不动,直到她的身影在他的视野里消失不见。他点了一支烟,眼神中混合着依恋、感慨、陌生、悲痛种种复杂情绪,但又好似一片惘然。
想起拜伦的诗:假使我又见你,隔了悠长的岁月,我如何致意,以沉默,以眼泪。这部电影中,光阴流逝,人事变迁,都在后半段匆匆而过,仿佛那十年又十年是弹指刹那,安德烈的一生,几句话就可以交代,军校毕业那年,他遇见了她,于是他完了。可是,他却用他的沉默,用他看不见的眼泪,把爱情提升到了一个令人正襟危坐却又泪流满面的高度。就像《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一书中说:缺席让爱意更浓。对安德烈与珍一夕相聚终生分离的最大回报,就是他们的儿子——在军营里因为不愿随着长官一起侮辱莫扎特而宁愿戴着防毒面具训练、睡觉的孩子,他的坚持终于使长官服输,他把父亲身上的不卑不亢与母亲内心仁慈在此融合在一起,为父母那段陡峭的爱情最后再画上一个高贵的句号。
张爱玲说,隔了三十年的时光,再好的月光也未免有些凄凉。但对于我等中毒较深的人来说,却是:隔了数十年的时光,再凄凉的月色也是美好的。因为还未曾经历,还未活到那把年纪,因此总是对道听途说的爱情故事怀有无穷好奇心追根究底:他们究竟有没有在一起?或者,分开了的他们是否还会彼此思念?期望以此肯定这个世界的确存在永恒的爱情,而自己也心怀侥幸想要跃跃欲试。幸而无论如何,那些爱情电影的导演多数是宅心仁厚的,伤感处总留下一个温暖人心的尾巴,告诉我们,总有些东西是时间无法带走、无法打败的,即使此刻它消失了,也必会在未来另一时刻以另一形式与你不期而遇。

 3 ) 任是稚拙也动人

将近夜半,带着些睡意,在老公推荐下看碟。the Barber of Siberia?看到片头古典的红色幕布,我忍不住问,不是Siviglia?老公对着幕布拉开后的那一大片亚寒带森林说,不,就是西伯利亚。
影片开头珍给儿子写信,这个倒叙结构给我一个明白的信号,本片是个悲剧。其实就故事主线来讲,不过是个不大新鲜的爱情故事罢了。邂逅,迷恋,误会+三角,错过,追忆,无非这些。就是男女主人公的搭配――年轻冲动的俄国士官生和风情万种的美国寡妇,也不是什么出奇的组合。
但是,竟然还是被打动了。回想原因,大约一是氛围,二是细节,噢,还有角色。
所谓氛围,嗯,那种冰凉清冷干脆的空气,人们脸上带着点儿傻劲儿的傲气,贵族舞会和平民狂欢中相近的疯狂,交织成一种集体白日梦似的景象。这就是所谓不是西方人,也不是东方人的俄罗斯民族吗?
有人说男主角安德寄托了导演对俄罗斯人的理想。我所记得的是他总是傲然昂起的下巴,执著的眼神,开始的时候挺好笑,后来越看越可爱,最后则让人心痛,最后的最后还加了一分敬意。如果说他有什么让我吃惊的举动,就是随雷诺上将去向珍求婚的那段。我大约是受中国闷骚人士毒害太深,以为会是这样的场景:安德替上将念着英文情诗,用别人指定的台词倾诉自己的心声,眼神深情而幽怨……但我猜到了开始,却没猜对结局――念了一半,安德愤然脱稿,清晰坚定地说自己的心里话:自从在火车车厢见到你,我就一见钟情;我刚毕业薪水不高,还没有能力结婚,但是未来我愿意努力……旁边的将军愕然停下了演奏,珍和冒牌老爸也尴尬无言,小伙子却自顾自地把要说的说完,昂着下巴一个立正出去了。是啊,他就是这么不留余地,不搞黯然自伤那一套。他还是个孩子呢,才这么任性地不顾后果不看对象地要求纯粹的感情吧?真傻,真可爱。
女主角一开始明显是逢场作戏,到后来才被她本来蔑视的孩子气的安德所震撼,发现世上真的有交易之外的东西。Julia Ormond把珍演得很有魅力,妩媚伶俐,但偶尔一阵粗野的大笑不免揭示出她并非一个标准的淑女。估计就是这点让人意外的野性对血管中涌动着疯狂的俄罗斯人有致命吸引力。
其他的,喝醉了酒的上将好玩极了,突然成了超人,像酱爆一样burning了。去求婚,郑重地从大公事包里拿出父母的画像展示给冒牌父女看,认真劲儿让我对他有点同情。
有个细节不知为何印象很深。沙皇阅兵那段,致辞之后沙皇离开,士官生们干了杯摔杯子扔帽子欢呼拥抱,一片杂乱喧闹场景中,沙皇用过的高脚杯静静立在桌角,无限沉静。潜意识里觉得这是个象征:这些热血沸腾的宣誓效忠的士官生们不过是些易碎的玻璃杯,面目相似、层出不穷,而沙皇则像那只金银高脚杯,独一无二,冷眼睥睨。但他皇位面临的已经是盛世的余晖,像独立于桌角一般,孤傲中透着不安。
西伯利亚那场木屋搜寻的戏,镜头很有心计,稍显刻意,不过还是很好地配合了珍心境的一步一步变化。最后一扇门打开后,紧张的寂静中,一个青苹果滚落。珍捡起果子,眼泪挂下来,而此时门后的母子数人屏息拥立,母亲手中的镰刀光亮闪闪,大人孩子脸上早已泪痕斑斑,――真不知谁更委屈难过。而男主角一直不出现。直到最后,当女主角终于说出了她的我早就明白了的秘密之后,才回放了当年的一幕:安德似有所感地冲出森林,看到珍驾着马车横穿过荒野,他没有一丝青春剩余的面孔毫无表情,点着一根烟沉默着。而此时,镜头叠加至因得到胜利而欢快奔跑的阴阳头美国大兵安德罗•麦加勒处,在他的俄国生父沧桑的脸衬托下,摘下防毒面具的正是个重生的安德。老实说,俗套,但看着解气。
安德的人生沉寂于西伯利亚,但他的青春却照亮了珍的生命,是这个白日梦中最灿烂的梦境。稚拙的执著,原来最动人。

 4 ) 当你的马车在西伯利亚原野上疾驰而过

假如我又遇见你
隔着悠长的岁月
我将如何致候
以沉默以眼泪


实际上。
我只是静静的点了一支烟。
当我循你的气息翻滚下山。
当我的容貌已无法辨认。
当你的马车在西伯利亚原野上疾驰而过。
当懊热的空气如往事般瞬间淹没我。
假如你还记得那首曲子。
它像你一样欢快美好。
它像你一样温柔倔强。
它像我们的爱情一样。
将被记念。
将被遗忘。

 5 )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

        
【这是一年还是两年前的一次电影课的课程作业,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安娜卡列尼娜,突然想起它来,翻出来一看觉得还行,就贴出来了~】


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俄罗斯这个民族,印象中那片土地广袤但却寒冷,凌晨三四点的雪迹虽是纯洁得无暇,但不久就会随着破裂的晨光染上泥土的印辙,浅薄的雪面覆盖不了荒草的枯根,而伏特加的干冽也只消暂时抚慰那些在漫长黑暗中孤寂的灵魂,就好像柴可夫斯基,就好像叶赛宁,都是一干的忧郁、敏感,把苦难当做对生命的感知,沉浸在无休止的漫长冬季的寒冷轮回中,就好像西伯利亚对俄罗斯的意义,那是一种悲壮的美,从十二月党人到陀斯妥耶夫斯基,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到列宁,那些在西伯利亚度过生命中最好的年华的人们,他们用短暂的青春燃烧出俄罗斯人的爱恨,就好像那些十二月党人年轻的妻子,未曾多想过前路的艰险,甚至未曾真正衡量过自己对丈夫的爱,就只为着那一份壮烈,就奋不顾身地投身进去。那些感情炽热明亮,好像冬日里的一把烈火,那红色的火焰照亮了你蓝灰色的眼睛,而最后剩下的,只是一地残骸。
尽管如此,我依然无法否认俄罗斯的美,就如我不能否认我在看这部电影时,这种美所带给我的感动。
骑着白马的沙皇在红场检阅他骄傲的年轻士兵,而所有青春的热忱都随着那一只只漂亮的玻璃杯破碎成晶莹的短暂,脖子挂满面包圈的人们欢快地游荡在俄罗斯民族传统的谢肉节上,喝酒的熊庞大而无力地依偎在一边的车架子上,赤膊的男人们在冰天雪地的莫斯科河畔相互用力地砸着拳头,而每次亲吻面颊都要满三次才算真正完成。他们喜欢狂饮和圆圈歌舞,对纵酒和缺乏纪律的无政府主义状态的喜好也是人所共知;他们简朴粗野,讨厌繁文缛节,而另一面却又崇尚这种场面所带来的高贵,这就是古典时代的俄罗斯,米哈尔科夫幻想中的俄罗斯,生机勃勃、美丽好看的俄罗斯。
而正是这样的俄罗斯,才可以诞生沙皇手下那批高昂着骄傲的头颅、散发着年轻得光彩夺目的气息的士官们,才可以诞生认真起来不可一世、单纯起来却又像个孩子的安德烈·托尔斯泰,才可以诞生托尔斯泰以为自己的爱情受到玷污之后、在滂沱的大雨中躲在墙角瑟瑟发抖的纯粹。

影片中首先出现的是莫扎特的音乐,在缓缓的音乐中,导演通过大远景及广角镜头在观众眼前缓缓展开俄罗斯广袤的森林大地。虽然我不知道确切,但从这部电影来看,米哈尔科夫无疑是深爱莫扎特的,他用一场“费加罗的婚礼”,串起一个俄罗斯的爱恨,他用一句“莫扎特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支撑一个对美好事物单纯的偏执,这是老导演最后一部电影,没有送去任何电影节,我想,米哈尔科夫大概也只单纯地想用自己的喜好拍一部电影,这个出身在文化大家、对俄罗斯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热爱的人,大概也只是如莫扎特般保存着孩童似的纯真、不断地追求着他心中的美吧,而电影中那些被大家理解为美化的兴高采烈和恶作剧,我觉得也可以意化成导演心中莫扎特的影子,那种不切实际的顽劣,对规则的破坏,对美和纯粹的追求,甚至具化成托尔斯泰和珍的爱情,都是莫扎特。
整部片子揉捻了不少东西在里面,如米哈尔科夫对俄国(十月革命之前)帝国的辉煌和对俄罗斯精神的迷恋,以及对这种旧精神中专制一面的批判,再有,就是西方文明对俄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典型的表象是那台巨大的被叫做“西伯利亚理发师”的机器)。然而,电影中让我动容的,却始终是托尔斯泰那近乎赤子的爱恨,他可以用自己的前途乃至生命来捍卫爱的纯洁和高贵,在托尔斯泰身上,爱情和他内在的精神气质高度统一,所以,他捍卫爱情,就像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我后来甚至都觉得他爱得不是珍,而是他的爱情本身,一种理想主义的纯粹的爱情。
有人说,爱情并不值得我们歌颂,因为爱上一个人太简单了,你处在人生的岔口,选择往左或是往右,会爱上一个不同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件荒谬的事情。而我觉得爱情之所以美丽,就在于你在一个时候,遇见一个人,而那个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就像歌里唱的“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托尔斯泰和珍在火车车厢里相遇了,他说“从此我再也不会爱其他人,因为我已经不能够爱其他人了”,这是他的爱情,简单直接、赤裸明白,遇上了、爱上了,逃不开、躲不掉,或者,也没想过要逃、要躲,因这都是冥冥之中那个人“眉一皱、头一点”,于是我们热热烈烈地奔赴其中,用青春的注脚,写下没有结局的诗篇。“我曾经幼稚地以为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现在我才知道,生活是一个等待着鲜花的花瓶”,五十岁的珍在给儿子的信中写下这句话。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安德烈·托尔斯泰看着珍驾车的背影在西伯利亚的大草原上渐渐远去,眼睛抽搐了一下,然后慢慢地,点了一根烟。我的眼眶热了一下,把那一段倒回来又看了一遍。
突然想起不知哪儿看到的一句话,“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用死来句读”,而故事的最后其实你们都还在,我们的镜头甚至叠加着到了因得到胜利而欢快奔跑的美国大兵安德烈•麦加勒处,在他的俄国生父沧桑的面庞衬托下,摘下防毒面具的他恰似个重生的安德烈,年轻、骄傲、单纯、热烈。老实说,这样的结局,俗套,但作为观众,又看着解气。于是我说,伟大的爱情在于,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并为他生了一个长得跟他一样的孩子,当然,这一半是笑谈。
        
        

 6 ) 西伯利亚传奇

我从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故事,抑或,这只是虚构出来的一个传奇。10年以后,西伯利亚茫茫的大地上,珍妮驾着马车在针叶林间狂奔。她以为,这次的造访将是属于她内心里永远的秘密。珍妮不知道的是,托尔斯泰如有神启般的在远方注视着她。多年又多年以后,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应该将这段故事在内心里酿成了甜蜜的忧愁,伴随着岁月悠悠而消逝罢?

无法重来一次的生命无法承担后知后觉的后果。无力摆脱宿命的人们注定要忍受冲动带来的惩罚。托尔斯泰不知道,在他举起琴弓向将军抽去之前,他和珍妮即将得到永远的厮守——珍妮将完成任务,将军也答应要原谅他,他们很快就可以长相守。

或许,这就是命,就像他们两个人在火车上的相识一样,没有人说得清。

我们注定要吞下性格的弱点与现实的矛盾之间的苦果。

我无法描述我心里的震撼。从来我都喜欢悲剧,因为它可以让我更深的体味人性与现实。可是,我又害怕悲剧,只因天生的不能对悲剧免疫。

珍妮对事情有着极强的掌控力,只是这一切在她明白对托尔斯泰的爱之后开始慢慢崩溃。托尔斯泰的任性执着,在这一场爱恋中更加得明显。我无法说清在这场爱中,谁为谁做出的牺牲更多。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爱,又要承担这样多的伤害?

珍妮说,有时候我们认为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很久以后才发现是我们背叛了我们自己。10年后,当托尔斯泰静静的注视着远去的珍妮,他终于只是静静的看着。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妻儿,他终于懂得了责任的意义。

这一切,足足耗费掉了10年的光阴和世纪末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7 ) 决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什么是西伯利亚理发师?那是一种大型伐木机的名字,它在西伯利亚广袤的大地上出现,高大的树木应声而倒,大工业时代的先行官进入了俄罗斯大地,纯朴的俄罗斯人们四散惊逃。

    西伯利亚,寒冷,荒凉,流放之地。美国女子珍妮驾着马车寻找她的爱人,那个年轻英俊的俄罗斯军官,她找到了他简陋的房子,茶还是热的,可是却没有人,在储藏室,她发现了托尔斯泰以前的女仆露娅,她的旁边是两个年幼的孩子,他们都很惊恐,露娅的手里还拿着一把镰刀。珍妮是威胁,正是珍妮葬送了安德烈·托尔斯泰的远大前程,屋子里都是陌生的味道,他被一个真正的俄罗斯女人照顾的很好,珍妮只好离开,十年的等待和想念都失去了意义,她来晚了,她没有见到安德烈,就等于她没有来过。

    但是安德烈见到了她,远远的看见了心爱的女人驾着马车飞奔,十年过去了,安德烈不再是那个英俊而热烈的军官,他满脸胡子,贫穷,成了一位猎人,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太多沧桑的痕迹,只是,他还活着,并且学会了点燃一支烟,慢慢抽。

    影片的名字或许是来自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吧,由《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衍化来的片名,《费加罗的婚礼》是安德烈排练的剧目,当珍妮给儿子讲述往事时,她是《有罪的母亲》。

    俄罗斯,就像她的地理位置一样,处于东西方的交流和碰撞中。珍妮,来自西方世界的女人,她可以征服一个俄罗斯男人,可是却不理解他,最后也得不到他。

    安德烈执着的像是挺拔的白桦,决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他对珍妮萌发的是古典主义的爱情,宁可为了爱情去决斗,去自寻死路,也不容许任何杂质玷污了爱情的纯洁。

    片子讲的不是爱情,而是俄罗斯的民族。伏特加、英俊的军官为了爱情挥剑决斗,华丽的舞会、热闹的集市、跳舞的吉普赛人、精壮的男人们赤裸上身在雪地上殴斗,然后擦干血迹互相庆祝,这都是“俄罗斯民族古老的习俗”。

    这段爱情因为发生在那个遥远的寒冷的国度才显得与众不同。我想,珍妮离去的那天,安德烈回到家里,他和塞娅都不会提到珍妮,他们会吃一点蘑菇拌小牛肉,喝一点酒,然后平静的过完这一天。

 短评

以一个蹩脚的爱情故事引出俄国人灼热的浪漫情怀,他们在特定时代遭遇的困境,以及他们的矛盾性。他们向往西方的自由,却又热爱着自己的土地。面对伐木机颤抖的树林,在悬崖上弹奏莫扎特,那些画面极富生命力。反衬着爱情的苍白,和西方女人在这个故事中的格格不入。引出这一切华彩的东西却最缺乏说服力

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悲剧不是一副活不下去的苦逼相,喜剧也不是没完没了的呵你痒。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生命的悲剧,才是大手笔。让你笑到抽筋,痛彻肺腑!

1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那个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少年军官,变成了目光呆滞十指黢黑的中年猎人,一次无意的嘲讽,换来的是此生永诀。他的爱太认真也太沉重了。最打动我的是士兵们齐声高唱满含热泪送别他们的兄弟,比爱情还要凄绝。

12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推荐

最后一个镜头,我缓缓吐出七个字:“针叶阔叶混合林”

13分钟前
  • 老袁
  • 力荐

看完最深的感受就是那张年轻略带张狂的面孔,高抬的下巴,骄傲的眼神,还有执着。爱情在这里没有太让我动容,可以用看到的这句话来说明:“爱情本身并不值得我们歌颂,因为爱上一个人太简单了,你处在人生的岔口,选择往左或是往右,会爱上一个不同的人。”在内个青春,谁都会有爱上的人吧。不知道十年之后,他在西伯利亚的树下回忆过去时会怎么想。管它呢。也许就是因为不再相遇,才显得那么美好。

16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推荐

火热、冲动、赤诚、无暇,用生命去捍卫的古典式爱情和尊严,大概已经失却并遗留在了那个时代。此片唤回了我对俄罗斯的热爱。

20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我用全部生命爱过你,用荒凉的残生感应到你,却始终没有跨出那一步,在余生都错过你。

22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爱情还是太迷人 只要你肯等

24分钟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力荐

坚持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有意义吗?十年的苦苦追寻有意义吗?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有意义吗?"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活背叛了我们,其实是自己背叛了自己"。即便一切都化为远望时吐出的那口香烟,如果能像<下一站天国>那样,在离世时选择生前的一段记忆留下,我想他们都会选择在车厢里喝香槟,这就是意义。

27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和妈妈早晨起来一起看的好片子~多么美妙的星期天呀~我喜欢大雨把我们都关在家里~09.5.10

30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笑着开始,沉默结束…

34分钟前
  • sherrylee
  • 力荐

⒈一直以为这是讲述「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故事,结果「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竟-然-是-台-伐-木-机-器-,瞬间有点囧到了;⒉前面是滑稽浪漫的青春爱情喜剧,后面则是相爱的人却无法厮守终生的爱情悲剧;⒊看着临近结尾的那些风景空镜,突然好想戴上耳机、听着音乐,一个人在那片秋季的落叶阔叶林漫步。

3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篇幅冗长也就罢了,关键还处理的如此喧闹、浮夸、肉麻、煽情,让人看的有些尴尬。而且主要人物也都很不讨喜,男主甚至比女主更令人厌恶。一个大小伙子动辄就妒火中烧、任性胡为,这与小人何异?总之,不管结尾再怎么渲染怎么悲情,都没法打动我分毫。

41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这部片子非常大气,俄罗斯电影就是不一样啊

46分钟前
  • LipingTaBaBa
  • 推荐

即便是在向好莱坞靠近的俄罗斯复兴电影中,依然能够看到“诗电影”的美学传统。

50分钟前
  • Nakedself
  • 推荐

好假的高分。

51分钟前
  • 大 象
  • 还行

我曾经幼稚的以为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现在我才知道,生活是一个等待着鲜花的花瓶。

52分钟前
  • 沈书君
  • 力荐

为了爱你,我情愿餐风宿露,不可一世

55分钟前
  • 绿音儿&外星兔
  • 还行

你闪亮一下子,我晕眩一辈子。

56分钟前
  • 宸伊
  • 推荐

她说:“我从没想过我的一生中还能够有一个人这样的爱我”。她说的一定是真的。

58分钟前
  • 卡帕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