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城

恐怖片德国1985

主演:Claude-Oliver Rudolp,Isabelle Willer

导演:Eckhart Schmidt

播放地址

 剧照

阿尔法城 剧照 NO.1阿尔法城 剧照 NO.2阿尔法城 剧照 NO.3阿尔法城 剧照 NO.4阿尔法城 剧照 NO.5阿尔法城 剧照 NO.6阿尔法城 剧照 NO.13阿尔法城 剧照 NO.14阿尔法城 剧照 NO.15阿尔法城 剧照 NO.16阿尔法城 剧照 NO.17阿尔法城 剧照 NO.18阿尔法城 剧照 NO.19阿尔法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1 12:10

详细剧情

With "Der Fan" (1982) director Eckhart Schmidt had created an interesting type of cold thriller with 80s German New Wave pop music. "Alpha City" is probably the best among the bunch of his movies which followed "Der Fan". Shot in Berlin entirely at night, "Alpha City" tells the story of young Raphaela (Isabelle Gutzwiller) who is stalked by Frank (Claude-Oliver Rudolph) and fal...

 长篇影评

 1 ) 阿尔法60'

你的声音
你的眼睛
你的双手
你的嘴唇
我们的沉默
我们的言语
光明降临而后消失
我们之间遗失的微笑
我目送夜晚创造白天
我们却没有丝毫改变
被所有人爱
被一个人深爱
你的嘴唇以静默的方式给出幸福的承诺
离开 离开
说不爱
靠近 靠近 靠近
说爱
亲吻和爱抚带我们远离童真
渐渐地
我看到爱的语言
心情只有一个出口
一切随缘
所有的言语失去思想
情感随波逐流
人们在城市中漫步
一次凝视
一句祝福
只因我爱你
万物才有意义
我走向你
就像奔往无限的光明
假如你微笑
笑容就是我最好的归宿
你伸出的双臂宛若光环
刺穿了灰色的迷雾……

 2 ) 对该片的两种思考方式

从爱的角度,从社会规则的角度,来思考这部影片,刚刚看完,一点不成熟的感想。

在阿尔法60的控制下,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为什么,他们手中的字典会消失一些敏@感词,丈夫不能为死去的妻子流泪……在外来特工看来,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这里的人需要拯救。
阿尔法就像一个喻指,这是一个人们来维护的规则。想起年初看得《科技想要什么》,书中认为,人与科技是共生的,并不是人类创造了科技,而是人类依照规则创造了科技。阿尔法60只是规则的实体代表,人们制造了阿尔法60,阿尔法60的上头,就是这个社会的意志。这个意志,是这个流放的科学家制造的吗?我看影片不是很细,也还没有想明白。
人类是思考着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也因为能思考而变得伟大。当女主角和男主角说你来了让我觉得很害怕,在男主角的引导下,女主角发现自己了解纽约,并想起了刚到阿尔法的事情,最后,也是因为爱带领了两人逃离了阿尔法。
夜晚让你想到什么?诗歌。如果你不能想起来,你就会像城里的人一样。我,你,我爱你。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规则很难以改变,但是人终究不是呆板接受命令的个体。因为科技,因为诗,我们在成长。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规则,故事中的规则较为极端。然而人与人的相处,其实也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的规则,允许离开,允许改变。阿尔法城做的还是太过了,将意志强行灌输进子民身上,但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我们生活中的人与事,不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
社会规则是人一点点制定的,但是抽象地深究,社会的进程自有其合理的规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是互相包容,否则我们的国家不会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不会有那么高的福利。这些东西不是某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到了那个时候,有人应该提出来,最后成真,成为我们现在所在的世界。

 3 ) 戈达尔式诗意哲学

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午睡起来,想起刚刚做过的梦,梦中一个女人站在一个穿风衣的男人身后,伸出手掌,五指张开,挡在男人的脸庞前方,光影从女人的指尖投射在男人的脸上,他们静默着不说话。醒来后我把这一幕画了下来,跑到隔壁房间激动地对妈妈说我梦见了一个可以拍成电影的画面。八年前的我没有想到这一幕在戈达尔的电影中重现,说是巧合罢,十三岁时候的我梦见二十岁的我最喜欢的导演的电影画面,在一小时第十六分钟。

从精疲力竭开始接触戈达尔,起先只觉朦胧的喜爱,然后看了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罗,随心所欲,就彻底沦陷在他的先锋世界。阿尔法城比他别的电影更带有实验意味,讲了一个科幻悬疑的故事,但是内核却仍然是戈达尔式的哲学与诗意,很赞同这样的说法,阿尔法城就是戈达尔和观众开的一个玩笑。他不需要被理解,他的电影只是他个人哲学和光影玩的一个游戏。或许只有和戈达尔站在同一审美高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阿尔法城,我们仅做个看客罢了。

戈达尔说诗歌让黑暗变成光明,他相信良心是自然而然产生在人类身上的, 在他的世界里,“秋光”,“温柔”这样的词代表的是人性,而阿尔法城居民却被所谓的虚假的理性和逻辑而控制,没有诗意,进而也没有了人性。戈达尔的哲学和欧陆哲学所代表的诗意十分接近,之于我是一个迷人又空洞的存在,还没有接触过任何关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萨特的存在与时间,福柯意识形态的癫狂,而依浅薄之见,欧陆哲学和戈达尔式电影的共同点,是让世人对它们产生一种近乎崇敬的着迷,当谁接近他们哪怕一点点时,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惧,一部分人被这恐惧吓退,然后散布言论说它们是疯子,是沽名钓誉的假大师,一部分人从中发现美学的共情,进而成为它们的研究者,追随者。

事实上,我想说,戈达尔的电影是最接近电影的柏拉图式“完美理型”。没有哪个导演像他一样把拍电影当成光影的游戏,阿尔法城电影里光线的忽明忽暗,画面的负片效果,先锋的跳接和蒙太奇,演员直视镜头的强烈情绪表达,让戈达尔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真正能称为艺术的电影,是戈达尔这样拥有着超越时空的原创性,拥有哲学诗化的语言,和拥有非他所不能拥有的独特技巧的电影。

然而对于戈达尔这样超前于世人的导演,他的终结还是爱。如果不是的话,全片最后一个镜头不会是他最爱的安娜卡里娜一字一顿说出“Je vous aime”,我爱你。

 4 ) AI统治世界!AI统治世界?

之前对于世间种种无奈与荒诞悲剧反应过度,一度陷入了虚无主义。甚至将人类的希望寄托于AI的身上。

最近逐渐意识到:

人类的问题需要人类自己来解决。

人类的问题只能通过人类自己来解决。

人类的问题最好是由人类自己来解决。

如果将人类与AI对立起来看,那么其实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对立。

如果试图用绝对理性,严密逻辑来服务有着丰富感性的人类,那么注定是一场悲剧。

以上是集体的问题。

以下是个人的问题:存在于每个人思想里的感性与理智,我们该如何平衡呢?

我目前的答案是:不去区分自己的理性与感性,不将两者对立,不将任何一方常置于高地。

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尊重其复杂的形式。不能妄图简化,量化,科学化。我们发明科学,是为了更近一步,而绝对不是一劳永逸。

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答案。

不是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唯一。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着绝对无法磨灭的个性。

我相信爱。

 5 ) 【电影】《阿尔法城》

故事讲得很完整,对外的部分非常清晰。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一部最典型的反独裁/极权电影(尽管不可否认这是主题之一,只是这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比起对标独裁者,阿尔法60更像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未来ai,与其说是反独裁/极权,不如说是“反正确”,反规则、逻辑和理性。独裁和极权拥有“定义正确”的绝对权力,但我们仍能知道他是非理性的。但基于“理性”、逻辑和规则诞生,在“正确标准下绝对正确”的机器,这样的正确才是最无可辩驳的。然而人类最需要的东西并不是正确,或者至少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正确”并不等于“好”。人类当然需要一定的正确作为生活的基准线,不然就会迷失方向;但如果全部都要正确,那么人类同样会变得不正常。事实上,人类正是由错误和正确两个部分组成,绝对的正确就是绝对的错误。正是容许所谓“错误”、“非逻辑/非理性”、“浪费”等等的空间,构成了基准线以外的柔软和每个人的独特。 但是,这部电影最容易被人接受的部分可能还是“对外”的反独裁。对于国内观众来说,一部分因为提到了中国,而观众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必然会将此作为重点之一(尽管只是提到了一句,对于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提及,但既然是别的国家,作为中国观众反而不会敏感在意)。一部分是因为这样对外的话题才是观众更感兴趣、更容易看懂的。另一部分是因为,虽然戈达尔有一种强烈的向内窥视自己的欲望,可是对内表达的探索程度和表达水平都远不如对外,他的诗歌是意味不明(并不是难以读懂,而是因为表达者尚未明确自己究竟要表达什么,因而难以找到准确的词语和其他表达方式)的,一到这部分就显得水平不足。老实说,诗歌停留在摘抄水平。但即便如此,这部电影的戈达尔依旧是令人佩服的。因为这世上多的是连对外的部分都还需要靠“烟雾缭绕”来蒙混过关的导演和其他表达者。能把对外的故事表达得如此清晰本身就足够厉害了。

 6 ) 阿尔法城

戈达尔的这部黑色科幻片讲述了在科技极度发达的未来世界,A.I.阿尔法60不但控制了城市,而且更是严密监视了人们的思想,清除有异类思想的异己,阿尔法城的人们变得头脑空洞,外部世界的男主潜入后与阿尔法60发明者的女儿相爱,破除了种种阻碍而逃离。类似《1984》的政治寓言,整体压抑,对独裁极权的极端表现可谓淋漓尽致,而以浪漫主义情怀代的收尾似乎显得力度有些欠缺。

 短评

我还真看了。把1984、2001太空漫游、Matrix、痛苦之都搅拌后撒上诗意,就有了本片

5分钟前
  • tgm
  • 还行

疙瘩以为光年是时间单位。 2015-06-14 大银幕重温 ★★★★

10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15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戈达尔的反乌托邦科幻片,获柏林金熊奖。①阿尔法60的技术理性极权,沉默,死寂之城;②低成本黑色电影既视感,风扇,话筒,E=mc²霓虹灯;③跳跃剪辑+负片手法,奇诡突兀的音画分离,配乐足够先锋,滴滴声;④泳池枪决戏,魅惑无比;⑤粗重混浊的男声旁白;⑥艾吕雅[痛苦之都],以爱和诗对抗逻辑。(9.0/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呜呼!狗达在拍[阿尔法城]的时候一定是在恋爱,否则怎么会一反常态地把爱情塑造成一切的出路了呢?这样的陈词滥调也体现在他拿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结果自己的哲学思考显得亏欠。不过狗达的脑洞依然很大,他也意识到人类自己才是这堕落的始作俑者。只有靠反逻辑的诗歌与爱情,这一恶性循环才能被终结。

21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主要是在感受戈达尔对镜头处理的自由性和实验。画框外延续空间的表现是印象最深的点。

25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疙瘩儿的迷人仍然在他硬邦邦的浪漫。有一些段落镜头真是太可爱了,但烦人的也多。处决剧院的装置就很好

27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诗歌照亮了黑夜;一把手枪摧毁了阿尔法城!

3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这不是1984,α-60也不是老大哥,他只是个遵从人类逻辑的机器;这不是科幻片,戈达尔也不是奥威尔,相反,他心中的乌托邦幼稚的可笑,他把音画分离,玩转负片只是为了讲一个“烂俗”的爱情故事。人类需要自知,于是有了《飞向太空》;需要未来,于是有了《2001》;需要语言,于是有了本片。

31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初看还以为是控诉文科生建立的政治极权主义,细看才知道是吐槽理科生建立的工具理性极权主义。。一笑。以及,在美国会被拍成超人或英雄的故事,被戈达尔变成了冷冷的黑色电影。

35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戈达尔说过,声音可以独立于影像之外,尤其是音乐,“音乐有自己的生命与世界,像车子或街道是活的元素”音乐与影像 「以对位并行,音乐甚至可以否定影像。音乐是来自外面的 世界」。阿尔法里的配乐甚至里面的对话和影像几乎是脱离的,这个虚构的城的主脑一台名为Alpha 60的中央处理器,发出指令的声音更是令人感觉置身于噩梦中。声音在该片中起到了极重要的效果,当然我并不是说画面不再重要。大胆的跳切、演员直视镜头的表现力,負片效果,以及其他特效。 还是倾向于认为戈达尔的影片解构了经验世界,解构了Orpheus。以符

36分钟前
  • paracelsus
  • 推荐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这样一部电影,真是非常有意思啊,很多地方现在想想都很值得玩味,像是1984却多了浓烈的幽默感。虽然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没有完全看明白吧。。。但“我爱你”我看明白了。<3

4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对工具理性的指控是明白易见的:堆砌E=mc²、ε=hf、海森堡、费米等符号,指向原子能这一现代性的终极武器,多少有些简单粗暴(工科出身的观众看来尤其如此),以爱之名的反抗也皆在意料之中; 但影像演证(demonstration)的手段依旧亮眼:人们常聚焦于戈达尔早期作品中的跳切,却易忽视他同时也是一位长镜头大师――本片严肃阴郁的气氛正是由多处一场一镜的手段不露声色地构建起来,其并不以摄影机复杂的运动技巧取胜,而总是简洁、果断而有力的; 声画对立的运用承接自《女人就是女人》,戈达尔无疑极爱卡里娜,以至于不惜用类似巴赫《马太受难曲》中的手法,为她的段落加上特别的背景――它由阿尔法城的第二主题变形而来,是弦乐奏出的"光环",是照亮黑夜的诗歌.

44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SIFF 重看。大型神棍,有很多奇怪的东西混进这片,这片自己后来又混进别人拍的很多奇怪的东西。谜之爱情故事,neon sign addiction晚期患者。将黑夜照亮的,是诗。

47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我怎么看出天朝的影子。。。他犯了什么罪?他们的行为不符合逻辑,他在妻子去世时哭泣;每天都有词汇从书本中消失,敏感词咩【例如“良知”】。。。

48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重看#SIFF@环艺;音画分离玩得溜,平移镜头随手来,背景色切换,负片影像效果,与画框外的沉默时间同步;一个反乌托邦的理想国故事,一次精神漫游的黑色科幻,不无戏谑,全无正经,疙瘩就要逗你们玩。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阿尔法60是一台飞利浦电风扇加灯泡,价值3美元。其声音来自某个刚做完声带手术,正学说话的人。黑色科幻电影,比2001太空漫游早3年,同样早于塔可夫斯基。有1984的影子,反乌托邦嘛。他那时仍爱卡里娜。粗糙不真实的动作戏现在已然风格化。他看穿了苏联,怎么若干年后被文革骗的晕头转向?

52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戈达尔标志性的无缘由画面乱入在本片中竟然产生了更接近传统叙事的效果——较比贴合这座乌托邦都市的神秘幻灭感。但感受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你不会被其他那些叙事手法以及阿尔法60的模糊混浊单声调画外音早早引入困倦状态。

57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在阿尔法城收到两颗小豆,从零到无。太空歌剧背景下亲王《寂静之城》式圣经即字典每天删减的超级电脑控制下的小城,游泳池中正在行刑,诸如因妻亡而落泪之丈夫犯人们,枪响跳入池中,一群美少女接着跳入,将之淹死……随时有“今晚我们学习了生与死、两者同处于一个循环中”这样耐人寻味台词。

5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SIFF# 环艺/九成。 戈达尔极具前瞻性(1965年就洞悉了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的科幻电影:对技术的统治(服从机器逻辑)、时间(过去和未来不存在,只有现在)、技术对精神(自由意志)的控制、艺术的沦陷皆有哲学层面的探讨。只是结尾爱拯救一切太过简单化。

1小时前
  • bt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