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

台湾剧台湾2011

主演:宗华,沈世朋,楚宣,方馨,傅子纯,苏晏霈,陈宇风,叶家妤

导演:王为

播放地址

 剧照

父与子 剧照 NO.1父与子 剧照 NO.2父与子 剧照 NO.3父与子 剧照 NO.4父与子 剧照 NO.5父与子 剧照 NO.6父与子 剧照 NO.13父与子 剧照 NO.14父与子 剧照 NO.15父与子 剧照 NO.16父与子 剧照 NO.17父与子 剧照 NO.18父与子 剧照 NO.19父与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20 04:06

详细剧情

  台湾家庭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往往比较含蓄,但父亲的一言一行却深深影响著孩子,父与子是描述纺织大亨与5位孩子的家庭亲情大戏,希望把父子间的亲情关系,真实呈现给台湾观众。  开镜记者会上,民视总经理陈刚信将剧中代表治家家训的「通情达变」演员阵容派出超强卡司,有幽默逗趣的朱慧珍,还有刚拍完军中大戏的李兴文、方馨、柯叔元、陈宇风、唐丰饰演企业大亨的五名子女。  台湾家庭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总是一切尽在不言中,透过戏剧,将呈现出深沉内敛的父子亲情。

 长篇影评

 1 ) are you there ? no, I'm alone

  以一个梦境开始 又以一个梦境结束
 梦里面是父亲和儿子耳语般的对白
 应该说 这部片子的剧本并不好 没多少故事情节 比较枯燥和无序 但是真正当你置身于那个场景的时候 那种清冷和飘逸之感会沾满所有感官 这就是一部简单的叙事电影 没有跌宕的情节 没有鲜明的人物性格 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其最终传达出来的效果 清新 朦胧 画意 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 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副画 看着让人觉得十分舒服 或者说 这样的剧本 只有俄罗斯人 在俄罗斯 才会拍出那样的感觉 同样的剧本 如果换作世界上其他地方拍摄 可能效果会大不相同
 看完电影 你会明白俄罗斯这个国家的一些特质 那里的人的生活方式 性格等等 俄罗斯人刚烈但是含蓄 他们内心有非常强烈的情感 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阴郁而寡言 所以在本片中 你能感受到的和你所看到的是不成比例的 也就是说电影本身表现出来的不多 留给人遐想的空间很多 主人公把最深沉的感情留给了时间 留给了空白 或者说留给了观众 这和欧美电影的架构有很大不同 但是我们不能说俄罗斯人不懂的渲染感情
 这部电影就情节确实没有出彩之处 但是画面感特别强 让人回味悠长
 

 2 ) 时间流转也是琐碎

在所有看过的电影里,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作品总能够挑起我心中最强烈又持久的观感。将这种观感推向极致的,是那部长达340分钟的纪录片《Spiritual Voice》。直到几年之后,那陈旧的黯黄色调和寂静飞沙的荒凉气氛不时浮现,演化成一种勾引。

看他的片子,必须心里有鬼--你要有准备,但不能带期望。因为他的片子永远只能给你比期望抽象的东西。在大多数时候牺牲了话语这一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他让你走进环境,重塑长镜头和互动剪辑中的时空关联,体会他规避世间悲剧寻求人性永恒的渴望。

《父与子》像他的其它作品一样,尽管略显艰涩,但在剔除了琐碎的现实后,影片在简单的情节和沉湎的色彩下被修饰成一件人间艺术品,细腻而不失大气。

开场,儿子又一次煎熬于惯常的噩梦中,父亲紧紧地抱着他,不断给他安慰。随着儿子的挣扎,身体互相摩擦纠缠着,梦醒之间两人用近乎气声的交流确认着彼此的存在,俨然一对恋人。他们是父子,有时则像兄弟,更有时俨然恋人。在军校读医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和母亲的美貌。母亲的早逝从来不曾干扰父子平静而贫穷的生活,却是父亲心中深埋的痛。久而久之,貌似母亲的儿子成了父亲的双重寄托,而儿子也深深地依赖着父亲。对于父亲来讲,在这样一个充盈着爱的封闭的世界里,生活是平坦的。除了彼此,没有什么能够影响自己。贫穷,爱情,友谊,真相,沟通……所有这些碰到他们的世界边缘都会被蒸发殆尽。

在副情节里,一个深爱儿子的美丽女子因为无法得到和他对父亲那般的爱,而谎称自己另有新欢并痛苦地提出分手;一个父亲已故战友的儿子至今不知真相,每年前来拜访,打听关于自己父亲的一点一滴;一个同样年纪的邻居是和儿子打打闹闹一起长大的孤儿,在见证了父子的感情誓言后,终于提出希望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心愿。三段情节穿插在父子生活的主线中,让浅尝辄止的现实卑微地升华了这段不食人间烟火的父子迷情。仅此,剧本已经发挥了导演掌控中的全部价值。

自始至终,凌驾于剧本,演员之上的依然是索科洛夫独巨匠心的视觉表达。

故事发生在圣彼得堡,但外景却拍于依山临海的里斯本。室内的镜头在封闭昏暗的空间是静止的记录,户外的场景却每每被拉扯得偏离比例而显得扭曲异常。磨砂玻璃般柔和华美的画面搭配昏黄的色调更给人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些都是在《母与子》中我所熟知的。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影片里男性角色的服装都是当代的款式,而儿子女友的衣着则非常复古。时空上的恍惚和细节上的抽象都给影片笼罩了一层童话般不真实的色彩。

父子的生活丝毫不受任何束缚。省略了一日三餐和睡眠等等生活琐事,取而代之的是间歇的对话,亲昵和冲突。无论是白天或者黑夜,窗外昏黄的光线总是将人物的影子拉得明晰而斜长。其实,这个环境里根本没有黑夜,也同样没有清晨正午和傍晚的区别。在虚幻的世界,时间的更替都变得琐碎--也许这是导演的暗示。

虽然已经看过很多遍,但还是会混淆父子之间的对话,他们的声音掺杂在一起时太像了。本来父亲的声音流畅而柔韧,儿子的声音倒更加粗旷,但当两人激动起来时,语速固然快了,就连平时的嗓音区别也被中和掉了。其实这也不重要,情节很简单,很多话语对于这对暧昧的父子来说是完全可以互换的。于是父亲那浅浅的笑容反复出现在影片中,想象这样一个让你爱得迷失的儿子突然意识到彼此将要分开的未来,面对他的抵触又不知所措的混乱,谁又能有多少实质的反馈呢?角色的不断变换终会有停滞的时候,而微笑就是父亲在臆想的疼爱与现实的尊严中无奈的妥协。

结尾,里斯本飘起西伯利亚的雪。父亲的冬天已经到来,孩子的梦境仍在继续。

将事物推向某种极致是为了更好地审视它的真实状态。这对父子的感情也许已经超越了“爱”这个字在人类词汇中的定义范畴,所以我们只能将其依次分割开定义为亲情,友情,爱情抑或其它什么,却无法做整体的理解和概括。就像索科洛夫所说:“这是一种在美德和情感的尺度上近乎神话般的爱。”

我不知道其他爱(不止喜欢)这部片子的人是怎么想的,但在imdb的网站上,18岁以下的男孩竟是给这部片子评分最高的。我想,他们一定将自己投入到了儿子的角色中,享受着这种理想化的感情,获得心灵上的补足。那其他不置可否甚至感到抵触的人是单纯因为它的艰涩还是一种对内心现实的保护呢?宁愿答案是前者,否则就太令人遗憾了。

我也渴望拥有那样一个可以当游乐场的房顶,依邻是无垠的海边,闲暇时分和我爱的人一起玩耍嬉戏;我更渴望拥有一个那样爱我的父亲,让我甘愿抛开一切凡俗,却已然拥有整个世界。是的,我心里有鬼,不止一个,而且根深蒂固。很幸运索科洛夫知道怎么和它交谈,怎么将它们安抚。

(原载于《看电影》某年某期上,做了些必要的修改)

 3 ) 情感的极致


文/鬼脚七

   索科洛夫毫无疑问是可以用“极致”来形容的导演,《精神之歌》长达300多分钟的沉吟悱恻,《俄罗斯方舟》一镜到底的流畅自然,都不是普通导演们敢于随便尝试的。再加之师从塔可夫斯基,他的影片里流淌的诗意和颇具寓言色彩的意向随处可见,在这个角度上,称他为塔可夫斯基精神的继承者毫不为过。2003年,索科洛夫拍出《父子迷情》,评论界一片叫好,昏黄的画面,呓语般的对话,缓慢的情节和略带惆怅的感情,追求极致和酝酿诗意仍然是索科洛夫影片的中心,而他用《父子迷情》讲述的,正是被抽象化和提纯到极致的父子情感,这种纯粹,与多年前的《母与子》如出一辙。
  
   看索科洛夫的影片从来都是一种挑战,他始终会给你预料之外的东西,也始终会勾起你不曾期待的情绪,正是这样,索科洛夫显得艰涩而不便于理解,有时候,在混沌的叙事状态和漫长的镜语中,你甚至会觉得他似乎忘记了观众的存在而独自在和永恒对话。这样的索科洛夫,无形中给了评论者尽可能多的角度。而回到《父子情迷》,从中读解出性暗示的评论却被索科洛夫本人一口否认,这也难怪,这并不是一部关于弗氏心理学理论的影片,亚历克斯与父亲构成了最简单的人物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理解,甚至是相互竞争,但是并无同性爱情的因素作祟。回头看看开场,黑幕后粗重的喘息声,亚历克斯从梦魇中惊醒,父亲紧紧拥抱着他,肉体紧绷,手脚交织,一瞬间让人想起被蛇紧缚的拉奥孔,那是关于生的绝望和挣扎。正如亚历克斯与父亲一样,他们彼此从对方身上证明自己的意义,不断更深爱对方,也更坚定自己,这种关系已经不简单地是情欲可及的了。开场的结尾处,背景深处隐隐传来女人吃吃地笑声,好像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女性在一开始就成了影片中的背景,父子俩的关系中缺少女性,但是却不乏温柔婉转,我们通常所接受的性别差异的这里被消解掉了。他们不再是父子,在这一刻,更像是两个相爱的人,仅此而已,而索科洛夫紧紧逼近的特写镜头一刻也没有放松过,甚至还有一个父亲看向观众略带挑衅的镜头,这一切无不在说明,这两个人就将如此紧密,无法分离。
   但是我们也能轻易看出这种亲密中的不完整性,两个人只能组成关系,不能组成家庭,缺少第三方的平衡让这对关系始终无法稳定,这种不断的摇摆和偏移成了全片不断来回拉扯的中心。父亲和儿子都心知肚明总有一天对方会离自己而去,而理智与情感的纠缠又是那么难以轻易平复。儿子的女友、父亲战友的儿子、和邻居的男孩,都成了想要介入这对关系而不得其门而入的无奈退出者。索科洛夫把这段关系极端化到容不得任何分享和展示,同时,也把父子之间本来难于描述的感情更加私人化和神圣化。在这样的细微的角度里,我们也许很难解释亚历克斯为什么不和女友和好,他和父亲战友的儿子之间那种似乎同病相怜的感情又是什么,我们只能在父子间的私语、动作、玩闹中去体会他们是怎么样绝望但是又彼此难以分离地相互依赖的。在《父子情迷》的每一个镜头中,索科洛夫都带有一种淡淡的怨而不怒的忧伤感,谁都知道故事的结局不会是俗世所理解的那种“幸福”,当亚历克斯在屋顶上对邻居男孩坦白:“这是我父亲……我非常爱他”,这意味深长的告白背后,父子之间那道终究无法回避的差异最终显露出来。片尾父亲在梦中回到下满雪的屋顶,阿历克斯在画外问到“那里有我吗?”父亲回答“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和片头亚历克斯叙述的梦境想对应,儿子的梦中没有父亲,父亲的梦中也最后没有儿子。他们心中都熟谙这种别离,也只有坦然接受。
  
   描述父子感情的电影并不算少见,但是相比《那人那山那狗》的理解、《千里走单骑》的包容、《当幸福来敲门》的希望,《父子迷情》显得“另类”了太多。偏黄的昏暗色调显然来自塔可夫斯基所热衷的对于朦胧情感的表现,始终如黄昏的光线让人分不清时间,对于影片所展示的圣洁的父子关系来说,确实也不需要时间。索科洛夫并不排斥把这段父子情赋以宗教色彩的倾向,亚历克斯借圣人之言说出,“一个爱父亲的儿子,将会受尽折磨”,而影片中教堂般的打光、脸部特写以及略带压迫感的室内空间,都把这段关系最深处的神圣一面表露无疑。而说到为了父亲受尽折磨的儿子,最大的对应无非正是为了上帝而受难的耶稣,作为上帝之子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大概是最适合用来描摹这种父子情感的了,影片正是在这个点上完成了情感的升华,索科洛夫不是一个小格局的导演,《母与子》讲述自然和生命,《俄罗斯方舟》关乎苏俄两百年历史,最近的《浮士德》谈论灵魂的价值,《父子迷情》并不简单记叙一对父子的深情厚谊,正如导演消除性别只想让他们还原成两个“人”一样,影片在把父子关系神圣化的同时,实际上也将之普世化了。影片中封闭的环境,镜头营造的回忆式的朦胧感,都在试图保持父子关系的私密性,正是在这种私密性中,导演和观众才有可能提纯出和自身情感共鸣的那部分内容。而身在东方文化下的我们,大多数人成长于对父母连“我爱你”也说不出口的传统中,要带入索科洛夫营造的身份关系中或许并不容易。好在电影从来不强求理解,索科洛夫在把这段父子情感剥除杂质,推向极端之后,展示给我们的,正是这段难以割舍,却也难以轻易品味的父子情感。
  
  原载于《看电影》2013年4月上,有删改

 4 ) 奇怪的暧昧?

   这部电影看起来真是怪级了
   不知是否真有这样的父子,基本在国人的惯性思维里,说父子无非要和父权冲突深重的人性压抑联系起来。就连蔡明亮那厮说到父子乱伦都是父权丧失后,也要将父亲对儿子的情欲急冲冲的表现出来,那种隐忍的压抑之痛在沉闷中爆发或瓦解。
   而这部电影却完全没有压抑的色彩,明亮的微微发黄的光彩笼罩圣彼得堡,电影只是一遍一遍说这对父子怎样极度的爱着对方。却时不时要伤害对方,以便检验另一个对自己的爱,却在这个当中伤害和利用到其他人。儿子在有父亲观看训练中的屡屡失手,父亲为了自己没有出现在儿子的梦中而暗暗生气,儿子讨厌父亲提到自己小时侯的事,原因就是他是父亲一手拉扯大的,事实的提醒他与他爱的人是父子关系。我想他们之间的感情,应该就是比其他父子更亲密的一种感情吧,包含了父子之情,也包含了兄弟和朋友的感情,而且非常浓烈。至于有没有乱伦电影没说,我猜要是捅破说了也就失去电影现在这种统一而温暖的基调了吧。

   儿子女友妒忌男友和父亲过于亲密那段拍的非常美,两张美丽的脸在隔着那扇不停说着情话,儿子痛苦矛盾的表情都抓的到位,父亲的演员非常英俊,级有成熟男人的feel。

 5 ) Phantom of the Sacred

1. Notice the framing strategy used by the director. The Son's dream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Father's dream that ends the movie. Rain in spring vs. winter snow. Life vs. death. The presence of Father figure in the son's dream and the closed window (the absence of the peeping Son) dreamed by the Father. Every son is destined to shed off his son-hood to become a father, whereas the father faces death alone. The missing mother is the regeneration principle, but it is missing. Mother died; she is incapable of giving further birth.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can only be lineal and one-directional. That means, the predicaments of time, decay and loss are irredeemable.
Herein we touch the very root of human suffering. This movie is all about pain and our struggle against it. Irony is: our resistance itself is painful as well, although poetic at the same time. The lyrical is the only possibility of impossible redemption. Hence the very value of this movie. It has to be beautiful, painstakingly beautiful.

2. What is the thematic thread of this movie? Allusion to God the Father and Jesus Christ. Crucifying love. In-between the Father and the Son. Sokurov is re-inventing THE myth. How ambitious! The movie is about our fall from grace, whereas the movie intends to reverse that fall by installing in and with everyday details the mythical, the arch-typical, the eternal, and the prelapsarian. The Father and the Son have to be perfect; their intimacy has to be embodied. So, our eyes that see sex or any inklings of sex are the postlapsarian eyes, the eyes of Adam and Eve out of Paradise. Remember the skull that has to be there in any portrait of Crucifiction? That is the skull of Adam, symbol of our mortal existence and the very mortality of that existence. It is to be annihilated by the passion and resurrection of Jesus. While mis-watching Sokurov's movie, we are that skull, we annihilate the work of Jesus, of the Father and the Son. Got it?

3. Of course this movie is anti-Freudian (no sex, not homoerotic, stop that misreading, no matter how productive!), anti-Bildung (the Son refuses to grow up and leave his Father; the former is a rebel against time), anti-socialization (even though the Father eventually forces the Son to part from him; the former's kneeing alone in snow is heartrending) and anti-whatever. It is about what has been lost, irretrievable, maybe forever. Ironic again: Loss is eternal; eternity is merely THE loss. The gist of the movie is "anti-". By reversing the worldly orders, it invokes the phantom of the Sacred. The Father is ultimately all alone, kneeing in snow, wrapped up in solitude. The Son is about to go, into the world. This is a myth of our world. Our world is the Son forsaken by his Father, out of love. The last cry of Jesus: Father, Father, why have thou forsaken me? The response of the Father as offered by Sorukov's movie is: I am all alone. They are in love; love crucifies them both and redeems us all.

p.s.
Another episode worth our attention. When the Son takes the other son for sightseeing in the city, he points at the barking dog and comments that it barked when he was a child. Nothing changes in the city, for the Son, who views the city as timeless. What comes next? The other son sees a plane overhead, above those surrounding buildings that seemingly freeze the flow of time. There is another world outside. THE world, in time, in history, in human collectivities, encroaching upon the phantom realm of the sacred.

In addition to Sasha, there is still an unknown boy who spies on the Father and Son! He first appears when Father works out on the roof and the other son knocks. Also, when the Son plays with Sasha between their windows.
When the Son drags the other son out onto the stepping platform, the sound of plane can be heard.

p.p.s. I hate my Christian vocabulary and category of mind. But anyway in this case it fits. Should write something for a serious journal.

 6 ) 《父子迷情》——父子?情人?

作废言论:http://shawnj.blogone.net


到了今天,我几乎忘光了《父子迷情》的所有情节,这在多年的看片经历中还尚属首例。我只记得自己用了两个晚上看完这部片子,第一次在25分的时候停了下来,两天后又从22分看起直至结束。这两天恰巧自己都困得难受,眼皮始终在睁与不睁的问题上徘徊,再加上生疏了的俄语让我如坠五里雾,挺好的片子就这么浑浑噩噩给看完了。每当想起亚历山大·苏古诺夫曾为我等小民拍过《俄罗斯方舟》这样的强片(那可真是让人振奋的看片经历!),而如今竟以这种态度对待他另一部作品,我不觉愧疚起来。

《父子迷情》的宣传语这样写道,“有时他们像兄弟,有时他们又像情人”,此语准确道出了父子俩之间的暧昧。但影片又绝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出禁忌和色欲的同性恋大戏。全片只在开场时有一段父子裸体拥抱的镜头,两人的肌肤细滑而有光泽,画面被处理的纯洁朦胧,没有一丝猥亵之感。而剩下的部分便再找不到任何情欲的戏份,故事围绕父子的日常生活展开,就像世上任何一对平凡的父子那样平淡过活,唯一泄漏天机的则是他们的眼睛。当初片子送审的时候,审查官员就说“这父子俩肯定关系不正常,从他们看对方的眼神就能看出。”审片的大人们不全是酒囊饭袋,轻而易举抓住了父子的七寸。因此你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借以表达内心活动的眼睛所传达出来的东西,要比实际通过行动所表达出来的多得多,即使你把它称作俄罗斯的《花样年华》也不为过。

苏古诺夫的作品兼顾光彩与诗意,拿《俄罗斯方舟》为例,这部用DV拍摄的单镜头长片(全片98分钟一镜到底)从头到尾都不见丝毫粗砺。除去长达8个月的辛苦调度和计算之外,单就画面而言它便足够精致华美。无论是对梦境的表现,还是现实世界的折射,通过后期的精雕细琢它一扫DV固有的缺憾,将最完美的画面呈现出来。而他的诗意部分就一如数百年历史的横断跳跃,洋洋洒洒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生存发展史浓缩在98分钟的影片里,有如一首绵长的史诗,厚重不失典雅。

在《父子迷情》中,苏古诺夫抛弃前作的浩大,而将目光放在小人物的身上。一般来说俄罗斯导演的作品趋于温和、平淡,偶尔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题材也给处理得温文尔雅。没有豪言壮语和曲折离奇,最普通的语言和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反而最能反映父子内心深处的强烈激荡。看他们在黄昏的屋顶上嬉戏,远处是被夕阳染成金色的大海,那画面竟是如此感人。这时才发现,原来以前一切海誓山盟的台词是如此可笑。那拙劣的对话远远抵不上这一幕的力道,父子情深尽现于此,还真得是大师的功力。

 短评

长评已写在别处,这里不再赘述。想说,这是纯粹的爱,又不仅仅是爱。难怪有影评人说,看过这部电影,所有人都是凡夫俗子。也难怪电影审查委员会说,他们一定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的眼睛。太美太美,也太悲哀太忧愁。父之爱是折磨,子之爱是甘愿被折磨,而折磨的爱是因为不平等。

5分钟前
  • 莫歌
  • 力荐

像兄弟像情人一般相处的父与子,是俄罗斯对于苏联老大哥的留恋

7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力荐

索科洛夫如塔氏复活,混淆梦与现实,恋父恋子情结。总令人觉得是个政治片,纯粹与否,打个问号。

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看不懂,可能演员也不晓得自己在演什么。(画面美是真的,5年后翻到这片,情节已经记不住了,但对画面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

11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还行

因为多是在室内空间及屋顶,光线控制要比《母与子》多很多变数。色彩如此之美,构图静如油画。可能这里某些地方的音乐表现力要逊于《母与子》的自然声响。扭曲的画面,但我们真的能说这对父子关系扭曲吗? 父爱, 是愿施予折磨子爱,是愿受折磨

1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暧昧的至高境界

2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观感非常奇特,整部影片采用黄色滤镜和柔光处理营造出一种复古和如梦似幻的观感,人物对白如同耳边呓语般如诗如歌,片中描述了一段非同一般的父子情,但却没有突破伦理道德限制,父子情始终遮遮掩掩,儿子受虐于自己的情感纠结之中噩梦连连,唯有在噩梦初醒的夜晚才感受到父亲让人暖到融化的安抚相拥。

23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父与子彼此深厚的眷恋,父亲与战友之间维系了一生深沉的爱,画面流动着无尽的情思,俄罗斯男性情谊电影的经典之作

28分钟前
  • 冉笛
  • 力荐

先锋派、诗性语言、作者电影。剧情令人想起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文译名里的迷情两字真乃败笔,令观众先入为主地有暧昧的联想,翻译成父与子既简练,又可承接导演先前拍的母与子

32分钟前
  • 丁卯
  • 推荐

纠结的感情,现实生活中他们没有冲破世俗的阻力在一起,在梦里他们却彼此拥有。看到了结局才恍然明白影片开始的那场情欲戏的内涵,好美!★★★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No, don't wanna be the only one you know, I wanna be the place you call home. --Hamburg Song, Keane

34分钟前
  • Irgendwann
  • 力荐

看不懂,就像我读不懂大多数现代诗一样。

37分钟前
  • dormant
  • 较差

【B-】金色滤镜+斑驳的光影,画面超级漂亮,内容却有些空泛,父子始终以“亲密距离”拍摄,暧昧至极,总觉得下一秒他们就要疯狂地做爱了

3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好好的《父与子》非要翻译成《父子迷情》搞成同性影片也是醉了 混淆视听能力一流 | 在观影过程中捕捉到了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父亲 整部电影中女性角色是看似缺席的 但是儿子若即若离的女朋友 和只在记忆中出现的逝去的母亲 却都是对父子关系以及主体叙事(父亲的角色\父权\男性气质\成长)的缝合

42分钟前
  • takyo
  • 力荐

华美。阳光里浮着灰尘,照耀这漂浮着那些不知道如何面对的爱和过去。

44分钟前
  • 榕十三
  • 力荐

9,昏黄犹如油画般的画面,呓语式的对白,弗洛伊德式结构下是一种另类父子情感的解构,与其说是性,到更像是依恋。索科洛夫彻底地给恋父情结套上了哲学意味。解体以后,真正还能接上老塔衣钵的看来还得是索科洛夫

45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极少数讲述父子的作品能像[父与子]这样兼具感官性和深度。在梦一样无时的框架下,这对父子被塑造成神话,因此儿子雨中的生发和父亲雪里的solitude才那样震撼。影片似乎凝结在二者永恒分离的前一秒里,一边展现二者的依恋,一边又宣判他们的不对等。这之间不停歇的流转便是父与子牵扯一生的羁绊。

49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挺美的 这样的父子 在一起都是风景

5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56th金棕榈提名;相对于母子关系的“脐带”“哺育”等更具实体性的联结,父子关系则更虚无缥缈,就像梦境,就像幻想,更缺乏像母子血脉关系般的具象性,之于父子双方,这种爱的开始,来源,挣脱,束缚,撕扯,更像欲望一般在社会关系里挣扎,电影里始终强烈的张力,就像是那些渴求,抗拒,挣扎;自始至终强烈的情感与欲望的张力,让人深陷;幻象,梦境,与现实交织;

55分钟前
  • Foriverwx
  • 力荐

父子俩都太可口了,为什么还要拍各种有的没的,就给我拍两个人在房间里昏天黑地地做爱就好了啊!

56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