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

欧美剧美国2023

主演:杰西·马丁,索玛·查亚,莫利·库斯

导演:大卫·弗兰科尔

 剧照

非理性 剧照 NO.1非理性 剧照 NO.2非理性 剧照 NO.3非理性 剧照 NO.4非理性 剧照 NO.5非理性 剧照 NO.6非理性 剧照 NO.13非理性 剧照 NO.14非理性 剧照 NO.15非理性 剧照 NO.16非理性 剧照 NO.17非理性 剧照 NO.18非理性 剧照 NO.19非理性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6 00:01

详细剧情

A master of human behavior finally meets his match, whose behavior is unable to predict.

 长篇影评

 1 ) 谷阿莫的建议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无趣
觉得自己好像很努力却无法影响世界
那我建议你可以先拿自己存的钱
白手起家开个公司当个小老板
然后想办法养活一些员工
保证很刺激
接着继续努力
让自己变成大老板
养活更多员工
这样你就背负很多人的家庭
影响很多人的死活
再来公司大了,有了资金
就开始也能影响政治
影响政治你就等于影响国家
影响国家你就会因为外交而跟别的国家接触,等于也影响别的国家
影响别的国家你就等于间接影响世界了
所以别再那么无病呻吟浪费时间
还有很多事情可以挑战的啊
还不快上

 2 ) 伍迪·艾伦是个什么样的人



情感或异性缘

1992年1月的一天,美国影星米娅·法罗来到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家中,和往常一样替他收拾房间。下午两点,她在打扫客厅时发现了一个盒子。假设时间在这一刻定格,那么在此之前,伍迪·艾伦和米娅·法罗还是一对交往了近11年的亲密情侣,两人虽然没有夫妻名分,却共同生育了一个儿子,另外还领养了两个小孩。工作上,两人合作的第13部电影《丈夫与妻子》正在拍摄当中,电影讲述的是美国传统中产阶级中年男女婚变的故事,米娅·法罗和伍迪·艾伦在片中饰演一对表面关系稳定却最终莫名分手的夫妻。而当客厅中的那个盒子被打开之后,一切就全都变了,因为盒子里面装的是米娅·法罗和前夫安德烈·普列文的韩裔养女宋宜的裸体照片。一段遮遮掩掩的私情就此浮出水面,这也使得米娅·法罗和伍迪·艾伦的关系急转直下,两人因此对簿公堂,最终形同陌路,伍迪·艾伦还失去了三个孩子的监视权(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养子女各一名)。这一年,宋宜刚刚年满20,伍迪·艾伦则已经五十有七。五年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并相伴至今。

这段老少配到底激发了老导演怎样的创作热情,此后年均一部且几乎从不失手的作品或许就是明证,但我们也无需因此歌颂爱情,因为就道德而言,这差不多也算是迄今为止伍迪艾伦八十年人生经历里的最大污点,它不涉及乱伦,但确实关乎背叛。可以肯定的是,米娅·法罗被这段情变伤得不轻,据传《丈夫与妻子》差点都没法杀青,两年后艾伦在《子弹横飞百老汇》的结尾借助片中出轨男主角之口向前女友喊出“我爱你,我不想当艺术家”的心声并祈求复合,好事者难免会从中品出些弦外之音,遗憾的是当事人这时显然已不吃他这套,穷追猛打的后续动作闹到2014年仍未见罢休,如此阴魂不散着实让人细想极恐,但从被伤害者的角度来看,这一切似乎又都情有可原。

与这段狗血剧几乎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黛安·基顿和伍迪·艾伦的相处之道。1970年,黛安·基顿出演了艾伦的百老汇剧《呆头鹅》,排练中两人相互吸引成为情侣,此后黛安·基顿正式成为伍迪电影的御用女主角,两人连续合作了五部影片,从1973年的《傻瓜大闹科学城》到1979年的《曼哈顿》,其中包括著名的《安妮·霍尔》(1977年)。1979年后,两人情侣关系宣告结束,朋友关系却继续保持。1987年,在米娅·法罗接班她成为伍迪影片新女神的时代,黛安·基顿还在《无线电时代》里打过一回酱油,那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三人合作的影片。1993年,当米亚·法罗和伍迪闹翻,黛安·基顿充当了救场角色,主演了伍迪的新片《曼哈顿神秘谋杀案》。2014年,金球奖决定将塞西尔·B·德米尔奖(终身成就奖)授予伍迪·艾伦,因为后者绝少参加颁奖礼,那一次,又是黛安·基顿出场为其代领。

同样的例子还有艾伦的第二任妻子路易斯·拉塞尔,两人的婚姻仅维持了三年,1969年离婚后,拉塞尔依然接连参演了艾伦的三部电影——《傻瓜入狱记》(1969年)、《傻瓜大闹香蕉城》(1971年)和《性爱宝典》(1972年),此后1980年的《星尘往事》也还有过客串。

综上所述,这到底说明什么呢?我也不知道。顺便提一句,米娅·法罗是水瓶座,黛安·基顿是摩羯座。



风格并综述

一般而言,人们惯于用“典型的伍迪·艾伦”或“不那么伍迪·艾伦”的评价来谈论其作品,这种判断显然是基于一种普遍认同之下的大而化之式反应。个人理解,所谓“典型的伍迪·艾伦”,宽泛所指大概就是话唠的那种,其主角(们)多是些中产阶级,说起话来语速飞快,絮絮叨叨又带点结结巴巴,行为畏畏缩缩而又神经兮兮(要么主演就是导演本人,要么换成他人基本上也还是如被导演附身),谈笑吐槽间,极尽讽刺幽默之能事,而且一个段子接一个段子,内容多半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高大上话题(有时也有隐晦的黄段子),人物的故事发展则不外乎恋爱婚姻家庭,只是晃晃悠悠一恍惚,情感莫名就失控,命运突然就无常,这类作品最多,《安妮霍尔》《曼哈顿》《怎样都行》《奇招尽出》《遭遇陌生人》等都属于标准的一路。而在同样的喋喋不休里,略有跑偏的一类则多半涉及技术上的稍稍变种,比如《汉娜姐妹》和《双生美莲达》,范儿还是这范儿,但它在结构上一分为二,左右手互搏,悲喜剧被揉合在了一起互为交织。《罪与错》也是因为结构上区分度明显,半部典型,半部反典型泾渭分明。又比如《丈夫与妻子》,内容还是这些内容,但它少有地用了手持摄影,访谈镜头的变焦推拉也偏向了伪纪录片风格。还比如《人人都说我爱你》《非强力春药》,多了个歌舞片、歌剧的形式包装。在《午夜巴塞罗那》,则是贯穿全片的《巴塞罗那小调》取代了惯常的爵士乐。

“不那么伍迪·艾伦”,宏观而言基本上就是指不怎么话唠或者故事取代话唠的这类。这里面自然又可细分,比如早期的傻瓜系列,彼时伍迪·艾伦的创作大概尚处于摸索阶段,风格还不明显,基本上以滑稽闹剧为主,动作多于语言,其最早期几部(《傻瓜入狱记》《香蕉》《傻瓜大闹科学城》《性爱宝典》)都应划归此列,多年以后的《业余小偷》算是少有的一次回归,当然这时他的手艺既多且巧,随意加点小动作也使回归变得没有十分纯粹。此外需要重点提及的则是《伦敦三部曲》(《赛末点》《独家新闻》《卡珊德拉之梦》),基本上都可以视作在《罪与错》基础之上的衍生变异,但它们都是尽可能地剔除喜剧的一面,而将悲剧的一面拓展延伸。又比如两部伪传记片《西力传》和《甜蜜与卑微》(用传记片的手法讲述虚构的人物),两片的话语都较为克制,《甜蜜与卑微》的女主甚至是个哑巴,这种角色设置大概也算是伍迪·艾伦和自己的一次较劲。除此之外,还有《我心深处》《情怀九月天》《另一个女人》《无线电时代》等如果不注明伍迪·艾伦出品,则完全让人对不上号的这类,它们甚至不能称之为“不那么伍迪·艾伦”,而更像是“反伍迪·艾伦”,虽然风格更加突出,但因为都另有出处,所以放在下一部分单说。



影响和被影响

伍迪·艾伦曾公开宣称伯格曼是自己永远的偶像,而在其个人影史Top10里,费里尼的作品更是独占两席(《阿玛柯德》和《八部半》)。所以整体而言,对伍迪·艾伦影响最大的导演非此二人莫属:《爱与死》里两张正侧脸重合的构图简直和《假面》如出一辙,深情的《无线电时代》显然也有着《阿玛柯德》的影子,《名人百态》可能脱胎于《甜蜜的生活》,《星尘往事》则是既模仿了《八部半》又照搬了《野草莓》,《仲夏夜性喜剧》是改编自《夏夜的微笑》,《汉娜姐妹》的结构和背景上也借鉴了《芬妮和亚历山大》,而《情怀九月天》则类似于《秋日奏鸣曲》。这里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野草莓》,除了《星尘往事》,后来还有《罪与错》、《奇招尽出》的场景手法和《解构爱情狂》的叙事要素,伍迪·艾伦对伯格曼的致敬简直称得上不厌其烦。

此外,在其成熟后的整体风格上,因为絮叨的对白、知识分子情怀及用简单的场景(运动和剪接方式)拍复杂的情事,伍迪·艾伦也经常被拿来和侯麦作比较,但较真点说,后者虽然年长15岁,但走上导演的道路属于中途转行,基本上得划入大器晚成这一拨,如此折抵换算,两人差不多也还算是处于同一时代,这种类似大概用惺惺相惜来解释才更为合适。2005年,《赛末点》横空出世,伍迪·艾伦挑战犯罪惊悚题材虽然早有《罪与错》铺垫,但纯正的黑色意味慢得惊心动魄,较之先前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说风格突变倒也有理有据,此后艾伦又连续拍摄了《独家新闻》和《卡珊德拉之梦》,其渊源除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应该还有来自希区柯克和比利怀德方面的灵感,《独家新闻》里怀疑加推理的演进模式,显然就和《后窗》脱不了干系。

另外还有一部用到手持仿舞台剧的《影与雾》,看得人如堕影雾,据说也有来头,是致敬的德国表现主义。

承接前人之外,伍迪·艾伦自然也影响后人,比如周星驰继承了其滑稽闹腾的一面,而科恩兄弟则拓展了黑色荒诞的那面:《九品芝麻官》里男女的虚情假意、《上海滩赌圣》里的掉头伪装、《审死官》的庭审辩论、《唐伯虎点秋香》里的杀人广告、《九品芝麻官》的拳击比赛等桥段,在《傻瓜大闹香蕉城》里都能找到类似的影子。而《老妇杀手》的部分故事情节对《业余小偷》前半段的借鉴,《逃狱三王》里犯人同戴脚镣桥段、《抚养亚利桑纳》的杀手角色则可能是对《傻瓜入狱记》的致敬,《谋杀绿脚趾》的歌舞形式包括类似上帝角色的设置,其灵感很可能也是来自于《非强力春药》。



地位及排名

就执导成就而言,伍迪·艾伦在电影史上到底可以居何等地位?按他自己的说法:“年轻的时候,我认为自己肯定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现在并不是,我有我的局限性。你不必一生都鞭挞自己,你又不是达芬奇,我也不是。”这话当然包含一定程度的自谦,当世尚还健在的电影导演里面,我们似乎也很难找出几个比他更配称大师的人物。那有朝一日,伍迪·艾伦能不能如塔可夫斯基、伯格曼、费里尼那般伟大呢?

个人看来,其作品数量也可观质量也稳定,就二者的平衡结合来整体考量,能拍到如他这般多且还这般好的,放在世影史的角度来评估,大概也真是凤毛鳞角了。要说欠缺处,最令人遗憾的大概还在于他一直无意宏大叙事,而更钟情剑走轻盈,以文学体裁来作比,就是他总醉心于小品而无意于长篇小说,如此一来就好像总差那么点份量,即很难找出一部所谓史诗级别真正集大成式的代表作。就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安妮霍尔》无疑首屈一指,但纵向来看,那仅是导演的第六部电影,更是其个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倘或它就代表着伍迪艾伦的最高成就,那此后近四十年,他难道都是躺在功劳薄上吃闲饭不成?这让到八十岁仍坚持工作的导演情何以堪!所以不妨这样来看,当我们谈及侯麦的代表作,似乎也更愿意以《人间四季》《六个道德故事》来概括形容其厚重深沉,那么,伍迪艾伦最具份量的作品是否也可以用“午夜系列”(或称“城市名片系列”)来代表呢?

2014年以前,我从未看过伍迪·艾伦,因为如此,也就有幸将其作品集中通览,从1969年的《傻瓜入狱记》到2014年的《魔力月光》,按编年的顺序逐年逐部看过来,45年间共计44部作品,其中打了五星的共计八部,分别是《曼哈顿》《西力传》《汉娜姐妹》《丈夫与妻子》《解构爱情狂》《双生美莲达》《赛末点》《午夜巴黎》。当然,观感其实只能代表当时,换个时间换种心境再看,或许就是另外几部了。

据说艾伦自己认为最好的三部影片,分别是《开罗紫玫瑰》、《星尘往事》和《赛末点》(这里的“最好”并非指质量,而是因为这三部影片最接近他的设想),最不喜欢的一部则是《曼哈顿》,原因是不满自己在片中的表演。



不是总结

伍迪·艾伦:男,犹太人,美国国籍,1935年出生,射手座,生于纽约并一辈子定居于此,著名电影导演、编剧、演员、作家,被挑剔的法国人称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酷爱爵士乐,是一名出色的单簧管乐手,每周一晚都会与他的新奥尔良爵士乐队在曼哈顿的卡莱尔酒店演出。平生几乎从不参加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各种电影颁奖典礼,少有的一次例外是出现在2002年第7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向电影人们请愿不要因为911事件而放弃纽约。至今为止共结婚三次,公开承认的情人也有三个。是一名幽闭恐惧症患者,并为此看了超过37年的精神分析师,直到和宋宜结婚为止。在养女状告他性侵的诉讼中,法官最终以“证据不足”判他胜诉,但同时法官也指出,被告确实是一个“固执自恋、不可信赖、麻木不仁”的家伙。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时,他还称自己是“Militant Freudian Atheist”(好战的弗洛伊德式无神论者)。

据黛安·基顿称,参演过伍迪作品的女演员达179位之多,其中不乏大牌,诸如凯特·布兰切特,佩内洛普·克鲁兹,朱莉娅·罗伯茨,梅丽尔·斯特里普,娜奥米·沃茨,斯嘉丽·约翰逊等,他是巨星推手,却几乎没捧红过什么新人。他的亲生儿子不认他并戏称他为“姐夫”,他的教子却力赞他是个好人并在其电影里参演。中国影迷亲切称呼他为无敌小老头,他回报以在片中植入中国(东方神秘)元素(详见《爱丽丝》《俄狄浦斯的烦恼》《玉蝎子的魔咒》《好莱坞结局》《独家新闻》《午夜巴塞罗那》《魔力月光》)。他的口头禅是“YOU KNOW”(参见他的电影和出席公开场合的讲话,《名人百态》可为代表)。

早在1977年《安妮霍尔》里,他就在影片开头用两个带有悖论的笑话表达过对这个世界(喧哗骚动却又毫无意义)的费解和纠结,到2003年《奇招尽出》的开头,这个疑问几乎被另外两个类似的笑话复述了一遍,何以解之呢?直到2010年《遭遇陌生人》,总算是给出了一个答案,即:幻想有时比药物更管用。再到2014年《魔力月光》,同样的问题被第三次提出,而同样的答案则是第二次回复:我们需要幻觉才能活得下去。类似的难题被再三强调,无疑会给人一种感觉,这就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但,经验就等同于真理吗?而且,用虚妄的答案来解决实际的困难,不是另一重悖论吗?谁知道呢。




 3 ) 一场游戏一场梦

伍迪·艾伦带着他的第四十八部电影来到戛纳,第十二次逍遥地游荡在主竞赛单元之外,不接受任何人随机的论资排辈。新片《无理之人》在气质上和《罪与错》、《赛末点》都很类似,但无疑是无敌大叔近几年来最为轻盈的一部——谈谈人生,抖抖机灵,小小悬疑当大菜,结尾反转似甜点。电影在校园师生恋的甜腻与意外凶杀的可怖中,调和出一种适中且怡人的情调,让不论爱情还是犯罪看起来都像是虚无主义者的酒后酣梦,一点即醉,醒来即散,来去匆忙,不着痕迹。

《无理之人》的确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无理”的气息。擅长将哲学当笑话讲的伍迪·艾伦请来了仿佛对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的杰昆·菲尼克斯,让他在一所虚构的高校中当起了邋遢额哲学老师。和早年电影中满嘴跑火车却自恃甚高的知识分子形象不同,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亚伯充满着自我否定的情绪,电影的开始部分即被这种厌恶感十足的负能量充斥。甫一登场的杰昆·菲尼克斯仿佛刚从《性本恶》片场跑出来,还能闻得到浑身的大麻味。而他的吊儿郎当却又偏偏引起了身边两位女性的兴趣,伍迪·艾伦擅长的男女情事也由此拉开帷幕。

·无理之人的爱情果实

在上一部电影《魔力月光》中,一身复古装扮的艾玛·斯通和科林·菲尔斯并未在风景娇艳的南法擦出任何火花。好在,这回和自己的美国老乡同台对戏,石头姐总算找回了学院女生既青春又冲动的气质。

伍迪·艾伦适时地将他的新晋缪斯打造成一位聪明的哲学系学生吉尔,她出身于学者家庭,又尽享生活的优渥。而位表面精致优雅、内心特立独行的女性,成就了一段柏拉图式的师生恋。《无理之人》通过男女主角之口,大肆引经据典,把康德、克尔凯郭尔、萨特的哲学思辨变成轻巧的人生金句,将有关存在、道德、必然性的深奥话题一一抛出。和伍迪的任何一部作品一样,这些只言片语旨在激发一种幽默的氛围,却并没有让这段师生恋摆脱庸俗的窠臼。画外音的加入为电影增添了一丝深情,但也仅仅止步于推动叙事的功用。相比之下,电影中的另一场风花雪月则有意思得多,亚伯寂寞的女同事瑞塔主动投怀送抱,以期借此逃离寡淡的婚姻生活。帕西·波西的表演充满神经质的张力,绝望之势喷薄而出。如要评选这部电影中最让人心服口服的“无理之人”,帕西·波西恐怕不输杰昆·菲尼克斯。

·一桩(并未)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在两段情感戏的双线叙事漩涡中徘徊了半部戏,《无理之人》的故事却突然因为一桩谋杀案的发生而变得有趣起来。偶然在快餐厅听闻邻桌女士在一桩离婚案中受到法官的不公待遇,亚伯迅速地萌发了替天行道、铲除法官的念头。即便手法老套,毫无作案动机的亚伯还是因此逍遥了一段时间。高举正义大旗,虚无主义者亚伯找到生活目标,而吉尔的生活却被彻底打乱。缺乏动机的剧情急转直下,恰如其分地点出了电影标题中“无理”二字的内涵,虽然给全身心沉浸于爱情叙事中的观众带来了片刻的震惊,但急于让真相水落石出的欲望,却帮助导演推动电影向结局进发。拥有全知视角的观众,仿佛伍迪实现安排好的上帝,冷眼观看事件一步步变成不可收拾的残局。

一个看似惩恶扬善的江湖好汉之举,却因为夺人性命的荒谬,被消解了全部的合法性。这个充满着黑色幽默的桥段,直接继承了伍迪·艾伦对于“正义”的一贯轻蔑。不过在《无理之人》中,凶杀案的悬疑不再是令人惶恐不安的源泉,亚伯凿凿有理的姿态为电影增添了一份喜剧色彩。他的无理之举,并非伍迪·艾伦带给观众唯一震惊,电影最后希区柯克式的剧情反转,更为成功引起了观众的莞尔的尖叫,这尖叫里,大概包含着如下复杂的情绪:对前述剧情伏线的赞叹、对故事戛然而止的遗憾,以及对伍迪·艾伦终于显示出某种批判的色彩而感到惊异。

对于伍迪·艾伦爱好者来说,《无理之人》是一部极度适合观赏的电影,它拥有导演一贯的标志性风格,能够调动观影过程中一切妙曼的遐思,同时,它又稍稍超出了其原有的创作边界,更为技巧、狡猾地在道德的成规中穿行游走。虽然和早期经典相比,《无理之人》质地颇轻,但诚如电影中所暗示的那样,人生种种,不过一场游戏一场梦,博君一笑,何必当真。

TIPS 伍迪·艾伦连连看
近年来几乎保持一年一部速度拍戏的伍迪·艾伦,拥有同辈导演难以匹敌的旺盛创作经历。虽然年近八旬的他承认,早已无法记清曾经拍过的每一部电影,但这丝毫不妨碍观众在观赏《无理之人》的时候,回顾那些耳熟能详的“伍迪式”瞬间。艾玛·斯通继续《魔力月光》中“危险关系爱好者”的身份,继续和中年大叔谈情说爱;悬疑谋杀的情节,又仿佛重回《赛末点》“激情杀人”犯罪现场;“存在主义”式命题的复现,秉承《爱与罪》中模糊的二元对立。电影中不绝于耳的爵士名曲《The ‘In’ Crowd》,早在1965年就在《非强力春药》中大肆登场,此番重装上阵,摇摆节奏让人心旌荡漾。老派又不羁的伍迪·艾伦,讽刺了一辈子知识分子,却丝毫不感疲倦。他层出不穷的小品,也在一轮又一轮的语言游戏中挑动观众笑的神经。

2015年7月《环球银幕》

 4 ) 意義與虛無:《愛情失控點》

《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 (2015)

看伍迪艾倫(Woody Allen)這部新作的困難在於,裏面關於哲學的引用我實在不熟悉,就好像當初看《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 2011)裏面一票文學名人典故都沒法讓我有會心的共鳴。面對這麼一位喜歡掉書袋的導演,不讀書的觀眾只能面目可憎。

故事關於一位中年哲學系教授和學生之間的不倫戀情,兩人各自另有對像正是伍迪艾倫常處理的愛情與人生的辯證;女學生不滿於和男友安穩的關係,反而被充滿虛無與自毀傾向的教授所吸引,教授以女學生只是愛上了師生戀的幻像拒絕對方進一步的追求,但又接受同校已婚化學老師的勾引,只是愛情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生命的激情,因為他正陷入找不到生命意義的中年憂鬱,活了大半輩子只換來破滅的婚姻和對整個世界深深的無力感,甚至片中教授一度在衝動之下拿起左輪手槍玩起俄羅斯輪盤的自殺遊戲。

電影在中段急轉直下,教授發現他有能力殺害一位與他毫無關係卻作惡多端的法官,經過這件謀殺行動這世界將會變得更好,那怕只有一點點,而這將成為他存在最重大的意義。我一度不理解連死亡都不怕的教授何以就此認為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而且是常理難以自圓其說的謀殺?這角色以哲學做為思考的準則或許提供了合理的動機(知識指向了真實還是迷障?),更有趣的是這必需是一件「完美」的謀殺,不著痕跡不引人懷疑,教授身為沒有合理動機的兇手正讓他站在最好的位置,在他小心的謀劃之下,這場謀殺將看來像是難解的自然機率,就像俄羅斯輪盤一般。

劇本在此把愛情與謀殺作了跨類型的混合與翻轉,教授跨過了「危險」的界線之後他找到了久違的生命熱情,也接受了女學生的追求,但女學生偏離了原本平淡的人生軌道之後,卻一步步地發現了謀殺的真相,這樣的危險真是她想要的嗎?相反地教授以自我的道德思考說服自已殺人,卻在無辜的人將被冤罪,自己的罪行可能被揭發之下,反過來屈服於生命的慾望而放棄了原本想要使世界更好的念頭。對愛情的幻想、對生命的自憐在伍迪艾倫的手中都成了虛無的嘲諷。
 
教授一廂情願地透過完美謀劃的犯罪所建構而成的偶然,也在另一連串偶然之下逐漸露出馬腳,所謂完美的結構與機運的捉弄又拉出了一層不同的命題對立,這自然令我想到《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 - 2005)中那顆擊中網子彈起的球,在舊作中警探天外飛來的靈感發現了犯罪的結構,卻隨即認為是偶然而輕巧放過,新作中則是因為種種偶然讓女學生發現了其中串接的線索,進而揭開了必然的真相。人透過思考與邏輯一步步地設計命運的走向,但真實的命運卻是受隨意的機運所擺弄,這是伍迪艾倫對意義與虛無的辯證。

整部片以伍迪艾倫式嘮嘮叨叨的節奏進行,大量的對白對於角色身為哲學系的教授和學生來說或許正是理所當然,兩位主角倒敘的旁白看來是導演寫劇本敘事的方便手法,卻在預期結局的悲劇之下,一度讓我困惑於角色最後的命運(因為我以為旁白是屬於活下來的人才有)。電影前後的情節丕變,風格卻依然維持一致,尤其不斷重覆輕鬆恢諧的爵士配樂,把原本被愛情捉弄的戲謔,變成導演對角色困惑與掙扎的冷笑,之前伍迪艾倫多部描寫犯罪與道德辯證的悲劇作品(包括我尚未看過的《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 - 1989),看劇情似乎是同一主題的變奏),同樣的命題在本片和他擅長的愛情諷刺劇拼貼之下,對熟悉導演的影迷來說有了另一層樂趣。愛情與謀殺,在道德與意義上的追尋或許對伍迪艾倫來說本就是徒勞無功的。

不過這畢竟是個發生在電影中的故事,作者自然可以安排種種的機緣來化解那看來像是意外的命運,在充滿喜劇基調的悲劇中,觀眾終究還是能安心地走出戲院,繼續面對生命中將來的未知。

(2015/12/13發表於個人網誌)

 5 ) 满腹经纶,一肚牢骚——伍迪.艾伦新片《无理之人》前瞻

满腹经纶,一肚牢骚 临近北美暑期档尾声,《终结者》和《蚁人》的热度刚过,《碟中谍5》和《新神奇四侠》又上,在被大片连番轰炸的院线里,有一部电影的海报上,既没有火爆的背景,也没有玩命儿的动作,更没有明星的露脸。画面中只有一片看似平静的大海,远景下的一位中年男子背对大海而站,立足于坚实的海岸之上,手中紧紧地握着酒壶一枚,眼神笃定的注视着前方,像是头也不回的背弃了这片汪洋。 海报下方大大的写着片名《IRRATIONAL MAN》Writen and Directed by WOODY ALLEN。这样简洁的画面,配上这样简单的文字排版,加上左上角,画面光源处罗列的,被闪耀的海浪衬托的四位主要演员名单:杰米·布莱克利,华金·菲尼克斯,帕克·波西,艾玛·斯通。老爷子就这样,又为我们带来了一段充满哲思的故事小品。 这部影片继嘎纳电影节展映后,7月底在多伦多地区,仅是小范围上映。赶上周二的下午场, 影院里坐着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黑漆漆的影院里,炯炯有神的盯着幕布,津津有味的品尝这道,每年一度的,艺术与思辨的盛宴。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 关于整部电影的观感,还是要回到这张看似没有设计,但却用一个镜头画面,表达了全片的故事背景和人物状态的宣传海报,不得不说,实在是高明之举。片名的《无理之人》,已经点名了本片的主人公:Abe,是个无法用道理言说,甚至有些荒谬的人物角色。作为一名哲学系聘请来的教授,学问虽高,威望不减,但是人到中年,对生活态度之消极,表现为终日喝着总也喝不够的酒,写着总也写不完的书,平日里挺着个大肚子,在校园里晃来晃去。 这样一位满腹经纶的人,内里却是一肚子牢骚,愤世嫉俗的混日子过活。一边在课堂上教着哲思理论,一边在私下里念叨着生活的无趣。这样一位顶尖的知识分子,已经将生活的本质看的过于透彻,注定是个孤独的男人,孤独到背弃了人生所有的热闹,坚定的站在原地,什么都不去追求,不追求名利,不追求金钱,也不追求情爱,就这样默默的等待,等待着每日被酒精迷醉,被生活蚕食。 这样的中产阶级在伍迪的笔下,角色从形象到对白都十分坚实,无论是将他归结为中产阶级的极端典型,还是透过他揭露中产阶级的通病,影片通过将两个极端,极端纯粹的哲思和极端消极的态度,同时放置在一个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上,为观者带来了一系列趣味的碰撞和鲜活的对比。 而就是这样的一位“无理之人”,影片中通过女主角的出现,由艾玛·斯通饰演的Jill,一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女大学生,生生用自己的主观意念,为这位在她心目中才华横溢的哲学导师,解释通了他的一切。从不羁的态度,消极的行为,到近乎疯狂的举动,都是源自于他年幼时期所经历的创伤和婚后经历的背叛,总之在她眼中,那都是生活的错和别人的错。 而片中的女配角,由帕克·波西饰演的Rita,先是为爱慕Abe的女性们打了前哨战,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同时铺垫了Abe对情爱和性的无感。而这里也让人们看到Abe本身的矛盾,虽然对一切提不起兴趣,但是他却从不说不。无论是对自己送上门来的女同事,还是主动邀约的女学生,还有自己并不想去参加的Party和自己本不想偷听的邻桌对话。也正是这样的不拒绝,让他碰到了自己预言中的:“上帝会给每个人的那一次机会。” 于是,剧情从两条截然不同的女追男爱情戏,直转急下,开始了调侃式的犯罪喜剧路线。全片在《The ‘In’ Crowd》的爵士韵律下,Abe突然从百无聊赖的生活中被惊醒,发现竟然有一件,法律有局限,而舆论正义需要伸张的事情。他觉得这是上天的使命,他的生活突然有了动力,他的存在也有了意义,于是一个高智商的犯罪分子就横空出世了。 这里既有对现实社会法律与正义的鄙夷,也有对自我意识膨胀和轻视旁人的抨击。故事的最后,Abe只看到了眼前上帝给自己的机会,却忽略了上帝也会给每个人一次机会。虽然Jill最后化身为正义的代表,嘴脸让人莫名的憎恶,但是,她也只是拿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宝贵的机会而已。 这样一位负面情绪爆棚的男导师,遇到了这样一位天真烂漫的女学生,当理性哲理遇上无脑爱情,当法律局限碰上舆论正义。到底谁胜谁负,中间又会有怎样的诙谐与火花。导演兼编剧的伍迪.艾伦总是能先让观众跟着主人公的话痨式旁白跌入沉闷的谷底,看似难以解扣的难题,突然间被一颗刻意外的石子激起千层浪,让人的内心像失而复明一样,找到了乐观的出口,开始重新看待生活,再次转身面对生活,忽略那些丑陋,贪婪,自私与无趣的真像。 可惜有些人就是学不会,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也要学会欺骗回生活。短暂的回归并不代表就此改变什么,无理的价值观和行为,注定了他的孤注一掷,早晚会被生活的汪洋吞没的结局,只不过一切来的太突然,太荒谬。那一刻,所有人为之一惊,张开了下颚,久久不能闭合。这样的一部戏剧小品,着实令人玩味。 伍迪老爷子每年的产出,即便被媒体和观众评说不一,但是他依然逍遥自在的写着自己的故事,拍着自己的电影,全然不顾舆论的左右。对他来说,每年一部这样的作品就是每年一次的工作,例行公事,并没有奔着绝世经典的力作而苦大仇深的绞尽脑汁,而是早就看清了经典之作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想必他也是在继续等待着自己的那一次,上帝给的机会而已。也许下一部作品就是了,所以,为什么不继续拍下去呢?而我们又为什么不继续看下去呢? 2015年8月9日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6 ) “非理性的人”引导我们思考“存在主义”

“非理性的人”引导我们思考“存在主义”

虽然《无理之人》(Irrational Man 2015)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非理性之人的非理性行为,但说本片目的是为了“批判”的观点是很难让人认同的。“非理性的人”是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主题,批判“非理性”无异于批判“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在西方知识分子中拥有广泛的市场,本片所提到的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他们都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巅峰人物,说本片编导伍迪•艾伦想通过本片来向他们致敬应当比较确切。非理性行为,尤其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非理性行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但整体来看,本片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通过非理性人的非理性行为来帮助我们理解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引导我们思考“存在”的意义。

本片的主人公埃布显然是个存在主义者。他不仅践行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而且时刻寻找着“存在”的意义。“践行”让他公然批评其他哲学多为“言语的自慰”,但“寻找”让他的情绪一开始就“处在某种崩溃的边缘”,因为他总是找不着。这里说的“存在的意义”当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存在感”或“存在的价值”(因为他在哲学界颇负盛名,且学生也都喜欢他),而是存在主义哲学层面上的“意义”。那么,他究竟是如何践行他的存在哲学,又如何在践行活动中找寻着存在的意义的呢?

他非常清楚,存在主义仍然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且也未脱离人本主义哲学范畴。所以,“在实践中关心人”成为他行为的目标和意义所在。他也的确非常重视“实践”,比如,相较于具体的实践工作而言,他斥责自己过去写书、写论文是一种“光说不练的装腔作势”;在奥尔良受飓风袭击时,他就到达现场,努力想做些什么;他也参加政治示威、游行,甚至出国到苏丹、孟加拉国以求在实践中拯救世界。然而这些实践活动虽都以“关心人”为目的,但都没有让他从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因为“官僚主义”和强大的“对手”使他无法在这些实践活动让“人”得到切实的“关心”,也就是说世界并未因为他的行为有丝毫改变。这就是他为什么一开始总对生活缺乏热忱,总说自己找不到“活着的理由”的原因了。此外,他也非常清楚,存在主义对人的关心与其他人道主义对人的关怀是有差别的:“存在主义者试图探寻的不仅是事物的意义,还有事物对自我的意义”。换句话说,比如同样是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存在主义不仅关心这种行为对受援者的意义,也在意它对援助者本身的意义。那么,这种“自我的意义”对于存在主义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存在主义是一种自由的哲学。在埃布看来,存在主义者无论实践什么样的行为,行为必须具有自由的意义,也就是遵循自由意志,自由选择,这应当就是“行为对自我的意义”吧。所谓“自由选择”,借克尔凯郭尔之口,他说:“在每一天做决定时,我们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你可以什么都不做,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同时他也认为,这种绝对的选择自由会让人产生恐惧的感觉,原因在于:一方面自由选项太多,不知如何选择,因而产生“自由的眩晕”,另一方面,你得敢于就某项选择做出决定,并坚持到底。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不能自由选择,都会让行为人产生“焦虑”,而焦虑的解除自然会让行为人产生兴奋的感觉。所谓“自由意志”,在他看来,所有行为必须出自行为人的真实意愿,绝对不应是别人影响的结果。他借萨特之口说:“他人即地狱!”

所以,当他发现他听到一位妇女因法官的腐败而不能跟孩子在一起时,他决定干掉这个法官,而且,他随后的确将这个决定成功付诸实施。为此,他感觉到自己寻找到了“存在”的意义。因为(1)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完成了一件值得做的事,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好歹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丁点美好”,因而这件事从决定到谋划到最后的实施成功整个过程都让他兴奋不已;(2)这个行动是自由意志基础上的自我选择的结果。完全按照自由意志行事,他觉得自己是个“真实”的人;不受他人影响的自我选择,让他感觉到人生充满了意义,从此他一改颓废的精神面貌。

存在主义也应是道德的哲学。虽然埃布的行为的确符合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但他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1)埃布认为自己的独自行动让一个妇女得到了公正的待遇,干掉一个腐败法官,除去了社会毒瘤,完全是一种正义行为,然而,这充其量是他的一种非常私性的正义,“私的正义”能让“公的正义”获得量上的增加吗?(2)他认为他消灭了腐败法官,是让社会减少了一项“平庸之恶”,但他自己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平庸之恶”,以一种恶来消除另一种恶能否使这个社会“恶”的总量有所减少?(3)按照康德的观念,“道德世界绝无谎言容身之处”,那么,埃布在找到他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后,需要不断用谎言来保证他的“恶”不露馅,他所践行的存在主义还能称得上道德吗?当他把求生本能视作最大的道德时,他的存在主义是不是显得非常自私?

存在主义本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自由哲学,被一个一心只想寻找“存在”意义的埃布教授实践得如此自私可恶,这是对存在主义的反讽还是对实践者的嘲弄?我想这也是本片有意要留我们的一点思考空间吧!(文/石板栽花 2016年1月2日星期六)

PS.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翻译人员:米粒@TLF/豆瓣 weibo@conanemily;喷子@豆瓣 weibo@豆瓣喷子

 7 ) 并不存在的有理之人

伍迪艾伦用片子里的前三句问句讲完了整个故事的动机和寓意:

1,「康德说,人类的理性,总被无法解决也无法回答的问题所困扰着。好吧,所以,我们这到底是在说什么?道德?选择?生活的随机性?美学?或是谋杀?」

好吧,开头就把本片的剧情归纳总结了一番:

a.人们对外,用理性语言输出的道德理论,并不一定是人类这个复杂的生物存在真正的约束自己的道德标准,当真正的抉择时刻来临,与头脑中理想中的有理之人相比,细胞核中亿万年来刻录下的生物本能往往才是最终的胜者,人类能做的选择又到底有多少自由度呢?

b.无论《赛末点》中的那枚戒指,还是本片的那把手电筒,都是伍迪艾伦人生充满了巨大偶然性这一观念的具体化物。没有人能完美控制世界发展的每一细节,毕竟休言世界,无助的人类甚至连自己的情绪、欲望和所思所想都无法自主掌控(有些人可能还要每周借助心理医生这个外力来辅助,来让系统不至于蓝屏崩溃死机);

c.哈哈接下来的确是要讲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

2,「我觉得Abe从一开始就疯了,是因为压力吗?还是愤怒?或是对其所见的生命中那无限的苦难感到厌恶?又或是他对这毫无意义且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感到无聊?他太有意思了,而且与众不同,而且特别好聊天,总能用寥寥数语让话题扑朔起来。」

第二句话一来是在讲Abe的动机,这些问句其实都是陈述句。

二来也是在解释女主迷恋上Abe的原因———存在主义者的身上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神秘感和浪漫主义形式总是能获得文艺女青年的青睐。

3,「从哪开始呢?除非你真的触及底线了,否则存在主义者,永远不会觉得发生了什么事。」

某种程度上,伍迪艾伦电影中所有批判,都是自我批判,所有嘲弄,都是自我厌恶。本片中哲学教授的存在主义观念,也是伍迪艾伦自己人生某一阶段所奉行的。他自己曾经(兴许现在也仍旧是)就是那个无理之人,不考虑责任和后果,靠自我当下的冲动去行事。所以围绕着电影主角和伍迪艾伦的,永远有各式各样的桃色花边,他们在瞎搞面前毫不犹豫,抓紧人生短短十万日,不错过任何一场欢愉,不管对方是自己的学生还是养女,也不管是做爱还是杀人(哦,现实中的伍迪艾伦还没有无理到杀人的程度)。

除非真正触及到了底线——女主不能接受Abe真的杀人了,米娅法罗也不能接受伍迪艾伦真的对自己的养女做了什么。

而存在主义者即使此时,也总能为自己的错误,编出一套一套的理论来圆。

可是,对于一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要是没有了生活的冲动,没有了勃起和还没到过的远方,这样活着又还能有多少快乐和意义呢?

 短评

伍迪·艾伦的电影世界里,一群中产阶级不仅爱情活在理论的可能性里,连犯罪也是,理论上解决了,现实的层面上还是流于理论上。我只是特别好奇,华金·菲尼克斯的肚子是真的吗?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伍迪艾伦随便说点啥都是牛逼本人

12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他再一次重申了他在Match Point的觀點,運氣決定你上天堂或下地獄,人生轉折就是機運與偶然所推動,哲學不過是打嘴砲的工具。什麼都諷刺了一點,但都不深入,感覺他近幾部甚有疲態

15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三星半。如果最后死的那个妹子,我给打五星。

20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以“反讽”方式来探讨严肃命题,效果确实很赞;与洪尚秀的迥异在于伍迪·艾伦毫无遮掩地表露这种娱乐性。

25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和赛末点的内核完全一样:人生不过是个俄罗斯轮盘,你永远不知道运气站在哪一边。对知识分子的调侃依然在,只是相比丢出的“存在主义”命题,既没深入探讨也没干脆利落地讥讽,老头真是日渐温和。结尾太弱了,但即便这样依然无法否认其叙事的超能力,看的过程还是很享受。

27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喜歡woody allen每次在劇本上的大膽與細膩。雖則故事類似《賽末點》,但這次卻嘗試用兩個人的vo敘事,表面上Emma Stone是第一主角,一頭一尾串起;實際的第一主角卻是Joaquin Phoenix。Emma Stone的故事中Emma擺脫危機,獲得成長,正常不過,是happy ending;而在Phoenix的故事中,結局則成了反高潮。

29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人啊,反正就是要摧毁别人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呗。

3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罪与罚”—轻松版的赛末点,对于一知半解的人哲学总是危险的。不过也因为这点,真正哲学教授是不会有如此天真行动,当然他们首先都怂。

35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人物塑造太到位,如果不是这个结局我可能会给五星。

37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教授Joaquin(。。)通过哲学思考(以及把妹)了大半部电影悟出了合理犯罪的道理,但是我不想管那些,听老头的各种机灵话就够,一个半小时嗖地一下就过去了。石头真的已经开始完全搭入了老头的节奏,眼珠滴溜溜地转,就是各种点子,衣服一套套地换,真是夏天最美的风景线啊~~

4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哈哈哈赞!简直完美融合了谋杀戏和幽默感,一个重生的woody!狠狠地把美国欧陆哲学家黑出了翔哈哈哈,在我看来所有法式浪漫主义+存在主义形式爱好者都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谋杀倾向,因为对自己所思所想的东西是不严肃的,而骨子里是听命于自己的身体激素。至于那个误读康德的段落更好体现了浮于表面的危险

46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推荐

伍迪艾伦有三宝,犯罪,出轨,绿茶婊。

50分钟前
  • 李拾肆
  • 推荐

老头儿绝对是被石头妹的腿给迷住了。凤凰的肚腩好评。电影到了30分钟的时候才进入正轨这个前戏有点漫长。起了杀意之后才开始好玩。外国佬真是实诚。下毒这个事情我也想过,哪用得着山埃啊。后面的收尾又太仓促。暗黑感总差了口气,没玩尽兴。女主的人设真是想糊她一脸。PS:根本上升不到哲学吧这个设定

54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伍迪.艾伦这回拍的很希区柯克——谋杀与爱情。尤其是在借鉴了《辣手摧花》,不仅饭桌上研究“完美谋杀”是借鉴《辣》姐夫和同事的谋杀讨论;吉尔愈加怀疑卢卡斯也是学习《辣》小查理怀疑大查理;结尾那段电梯凶杀戏更加肯定了我的想法。影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华金·菲尼克斯的肚子!

5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轻松悠闲,一个玩脱了的“赛末点”,以哲学之名把小资们又涮了一遍。话说伍迪老爷子近几年这么高产也不是个办法啊,就好像琳琅满目的菜式,但每道只有六七成熟就端了出来...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般来说,当你能够从伍迪艾伦的某部电影中提炼出一道主线时,这部作品往往是平庸的。伍迪的精髓在于人物的混沌,而非决策,最厉害的角色往往不会有任何行动,他只需杵在那儿,耍耍嘴皮子,都会让人不由拍案叫绝。唯一的例外是赛点,因为赛点够冷,冷的都不像是他拍出来的。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真的很牛逼,能拍一部没有一个角色讨喜的电影。

1小时前
  • 我对你的无语简直能沉默整个宇宙
  • 推荐

舌尖上的哲学,酒杯里的文化······所谓的知识分子,借助于话语的修辞,游离于现实之外,却无时不刻自我禁锢在意义的樊笼之中。

1小时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完蛋了我竟然觉得应该把女学生推下去,然后和荡妇去欧洲啊……请康德拯救我

1小时前
  • 4cat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