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记

剧情片美国1960

主演:安东尼·博金斯,维拉·迈尔斯,约翰·加文,珍妮特·利,马丁·鲍尔萨姆,约翰·麦克因泰,西蒙·奥克兰,弗兰克·艾伯森,帕特里夏·希区柯克,沃恩·泰勒,卢伦·塔特尔,约翰·安德森,莫特·米尔斯,吉特·卡森,维吉尼亚·格雷格,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珍妮特·诺兰,罗伯特·奥斯本,海伦·华莱士,Fletcher Allen,沃尔特·培根,弗朗西斯·德塞尔斯,乔治·多克斯塔德,乔治·埃尔德雷奇,哈珀·弗莱厄蒂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播放地址

 剧照

惊魂记 剧照 NO.1惊魂记 剧照 NO.2惊魂记 剧照 NO.3惊魂记 剧照 NO.4惊魂记 剧照 NO.5惊魂记 剧照 NO.6惊魂记 剧照 NO.13惊魂记 剧照 NO.14惊魂记 剧照 NO.15惊魂记 剧照 NO.16惊魂记 剧照 NO.17惊魂记 剧照 NO.18惊魂记 剧照 NO.19惊魂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8:06

详细剧情

年轻的马里恩·克兰(珍妮特·利 饰)在Phoenix工作,深受老板洛厄里(沃恩·泰勒 饰)信任。男友萨姆·卢米斯(约翰·加文 饰)在Fairvale经营一家五金店,因要替亡父还债又要支付前妻赡养费而无力再婚,只能借出差的机会偶尔来与马里恩幽会。马里恩对此感到不满,于是在周五下午趁机携四万美元公款驾车潜逃。可是马里恩的潜逃之路并不顺利:先是在出城的时候被洛厄里目击,周六一大早又被警察怀疑。花了七百美元以旧车换新车之后,马里恩继续忐忑地行驶。入夜后,天降大雨,视线模糊,无法行驶,马里恩只得将车泊入路边的贝茨汽车旅馆投宿。老板诺尔曼(安东尼·珀金斯 饰)十分友善,试图邀请马里恩到家里共进晚餐,可惜被凶恶的母亲粗暴阻止,只得将晚餐端至旅馆客厅。马里恩在客厅一边进餐一边与诺尔曼交谈,终于决定周日返回Phoenix。用餐完毕,马里恩回房沐浴。这时,一个老妇的身影突然出现在卫生间……

 长篇影评

 1 ) 影片“PSYCHO” 听译记

一九八二年,大学毕业的我当上了电影资料翻译兼电影口译。那时的口译任务是“包产到户”的:“好片子”--有养眼的美女帅哥的爱情片,人见人爱的浪漫喜剧片,台词少易翻译的惊险动作片, 名气响当当的得奖片,有字幕的彩色片--早就有主儿了;“坏片子”嘛,是指那些里面没有一个美人的,甚至没有一个女人的,梆梆硬的全男人影片,那些没什么故事情节的散文哲理影片,剧情错综复杂的搞不清好人坏人的影片,那些节奏慢吞吞看得人不耐烦的、或者喋喋不休说个没完没了的影片,还有年代久远、一派陈词滥调的黑白影片等等。“坏片子”大家避之唯恐不及,因为即便费劲译出来了也不会有人看的。

本人进英文组时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连汤都没剩下。我只好眼巴巴地希望能得到一部新弄来的片子。 好像是快年底时,从北朝鲜搞来了希区柯克的著名惊悚片 “PSYCHO”(1960),黑白的。准确地讲,是 “交换” 来的。朝鲜人民的英明领袖金正日同志是西方电影迷,尤爱美国电影,只是苦于没有正常的关系和渠道。可以理解哈,向自己的 “敌人” 要电影看金口难开嘛。不过,金氏神通广大,派人搞了不少美国片藏在国库里自己独享。那时中国的美国电影渠道也不通畅:第一,美国佬一副商人嘴脸,很抠门,友好赠送基本没门儿;第二,影片的版权和拷贝价格昂贵,买不起。我们只能到香港依靠爱国华侨小打小闹弄一点。所以当时的北朝鲜还是我们收集内参电影的重要来源呢。不过,每次文化交流互访,他们就开始哭穷,希望我们赞助点美国电影;中方则两手一摊:我们也不富裕啊,你们路子粗,还请多帮忙。最后双方开始穷帮穷。整个交换过程是这样的:他们出五部片子,我们也出五部,写在纸上,互相交换看看有无看上眼的,如果没有就再写五部,直到能对等交换为止。因为都要藏着掖着,还要讨价还价,成功的交换还挺不容易。

从北朝鲜弄来的片子一般为 “三无” 片:无资料,无剧本,无字幕。也不知道金正日是怎么看美国电影的,有高手为他现场口译还是有自己的译制厂?难道他有本事在搞到片子的同时搞到电影剧本?那也忒神啦。我们单位倒是订了份每月新电影及剧情介绍的英文杂志《电影月报》,却常常因为里面有穿衣服太少的 “暴露性” 剧照而被扣在海关不予放行。我几次看到组长嘟嘟囔囔地拿着电影局的证明去交涉,一年能拿回几本就不错了。组里仅有的一部英文电影百科字典老掉了牙,除了常规项目,如导演、主要演员、出品年代、片长等外,剧情介绍只寥寥几行字,且只收录到50年代为止。就这么一丁点儿可怜有限的资料还要锁在柜子里,不让随便看。据称,电影学院有几本电影史类书籍,但被借阅者长期占有,打死也不拿出来。

信息的严重匮乏使我们差点冤枉错怪了朝鲜同志。片头象征精神分裂的黑白条纹一出现,大伙儿就强烈不满。我们以为原版的“PSYCHO” 应该是彩色的,理由是: 之前的《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是彩色的,之后的《群鸟》(The Birds,1963)也是彩色的,希区柯克怎会在1960年拍部黑白的?一定是北朝鲜穷,没钱印彩色拷贝,凑合印个黑白的糊弄应付我们。这事他们以前干过,所以我们自然而然想当然。后来不知是俄文组还是法文组发现了 “B/W”(黑白)字样,这才为朝鲜同志平了反。日后读到资料,希区柯克认为故事已够恐怖,观众看到彩色画面更受刺激,再说了,他还想用巧克力糖浆在浴盆里冒充血液忽悠观众呢。

那个下午,我们外国电影部集体看了 “PSYCHO”。老实说,英文翻译们个个一头雾水。他们都还挺清高,纷纷表示对此片不感兴趣。看来是个 “坏片子”。我竖着耳朵使出吃奶劲儿,对话顶多听懂了三成,大概齐知道最后杀人的是个精神病患者。只有法语组号称 “大拿” 的翻译事先阅览了法文资料,对剧情了解较多,成了临时权威。他意味深长地说,这片子够厉害的。潜台词是,英文组恐怕没人能揽下这瓷器活儿。有人问,片子的中文名叫什么?“《精神病患者》”。我闻言大惊,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了--上大学前,我在一家精神病院当过两年病房护士,这个经历,组里人人知道。事情的结果毫无悬念:口译 “PSYCHO” 的任务光荣地、历史地落到了我的肩上。

在没有任何外国专家帮忙的情况下,我靠一台砖头式 “三洋” 收录机来回倒着听录音磁带,苦战三个月,把90%的台词听写下来,而收录机则被我活活听坏了。幸亏有精神病院值夜班时练出的胆量,月黑风高的深夜听着录音机里传出赫尔曼的杰作--为浴室凶杀打造的小提琴尖叫,能够泰然自若,脸不变色心不跳。听译的那份辛苦就甭提了。

胶片可不比录像带或影碟,那时录像带未问世呢,不能来回倒着看,只能边听录音边绞尽脑汁回忆画面。回忆不出画面就卡死在那儿好几天。我那点精神科知识还真帮了大忙:因为最先听懂的段落是影片最后的精神分析,这使我找到了解开扑朔迷离剧情的钥匙。另外,职业敏感也让我受益无穷。看片时,诺曼 • 贝兹出场没几分钟我就断定这人精神有问题。演精神病人的最大难点是眼神,而安东尼 • 帕金斯演得实在是太棒了。

除了语言上的诸多难点外,更多的难题是我没有美国生活经历。比如,没跟车打过交道,自然不知道 “trade in” 是咋回事;没有刷卡写支票的概念,不懂为啥拿出七百块现金换辆车要引起怀疑;也不明白房地产公司里房子怎样买卖、钱如何经手;不清楚四万美金在当时是多大的一笔钱;还有,警察为什么要跟着玛丽安,她不能在自己的车里睡觉吗,她违反交通规则了吗,“hotel” 和 “汽车旅店”--“motel” 有什么区别,等等等等。

没有外国专家只好去街上找。街上任何一个能搭上三句话的老外都会被我缠住问问题:您看过“PSYCHO” 吗?玛丽安为什么要换车?私人侦探是干什么的?当时一辆新车大概多少钱?

影片翻好后一直呆在冷宫中。看片单位一听是黑白的、恐怖的就猛摇头。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牌子再怎么亮也没人买账。一年多以后我才有了口译的机会。那是电影学院观摩看片,大约是电影史课讲到了希区柯克。翻译的效果奇佳。影片里那些经典的悬念:哥特式小楼的黑暗剪影,旋转的楼梯,尘埃中的镜子,鸟类标本的阴影......把观众忽悠得死去活来。到最后揭谜底的时刻,全场观众并未如我想象的那样吓得惊恐尖叫,而是听得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我坐在黑暗的翻译台上,想起老希区柯克的话,“I play the audience like a piano",心领神会,象他一样坏坏地、得意地笑了。

......

十几年后在美国佛罗里达拜访环球影城。进门看到墙上老希的秃顶大脑袋照片好似见到亲人,我一头扎进“希区柯克电影世界”。里面有望远镜中窥视到的《后窗》(Rear Window,1954)置景:对面楼上家家户户大开的窗户里上演着一幕幕戏中戏;有老希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电影镜头:《西北偏北》里一架农用滑翔机几乎贴加里 • 格兰特头皮飞过;还有“PSYCHO” 中的著名特写:玛丽安在浴室里张大嘴巴惊恐万状。

为了向大师致敬,这里搞了百姓参与的表演活动:台上放了个带浴帘的大澡盆,一位金发女郎自告奋勇出演玛丽安。霎时,群情激动,手臂如林,一大堆各种肤色的男士争演恐怖杀人狂。表演生手们煞有介事的认真,配上那熟为人知的小提琴音乐,让各国游客们乐得前仰后合。

如果老希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影迷几十年后还这么乐意被忽悠被娱乐被操纵,肯定又坏坏地、得意地笑了......

 2 ) 《惊魂记》是长久的惊叹

希区柯克招牌中的经典一笔,做了一次超完美的数学卷,投入80万,首映盈利1500万,而那是在1960年。 光线暗影在眼眶中晃动,就如现实生活中闯进了陌生与焦灼,不舒服是因要被动地感受未知或伤害,而这种操控的力量似乎是神作的,精得密不透风,强得不惧骇浪。希区柯克的影片就散发着这样的魔力,他的随意可以轻松地把观众推到始料不及的某种情绪状态中。 《惊魂记》故事很简单,但内容很复杂,叙事结构也很精妙,不断变化故事主体。由设置的左右对行线两条,展开凶案的始末,再用架构于周围的人与物织成网状,查案,最后揭晓谜底。 简述故事内容,其一,从一心想要稳定感情与婚姻的女人出发,用钱说话,四万美金主宰了女主人公的命运,为了自己与情夫美好的未来,携公款逃跑,结果惹来“莫名”的杀身之祸。 其二,从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精神病男人说起,情感成了罪魁祸首,见到女主人公,因为有了爱的欲望,要化身母亲愤怒的冤魂,杀害让自己心动的女人。而这之前,他一直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被封藏在地下室。地下室里关着人格分裂,人鬼故事,及男孩儿到男人不幸的人生。 而帮助破案的智囊团也是身兼不同任务的“相关人员”,为了找到妹妹的姐姐,为了洗脱自己可能共谋的罪名的情人,为了替老板追回四万美金的侦探,从各自的身份及角度带动观众的思绪,抡圆了编个好听故事。 希区柯克的惊悚文艺片被捧上神坛,是智慧与艺术的精彩融合,靠大师强力胶般彪悍的技能,把悬念与惊悚这类边缘化的电影元素,粘贴成了上层的艺术品。放置于今日,这依然是对电影深刻的理解与诠释。 而上面简单的故事不过是电影真正要表达的冰山一角,最有价值的恐怕是把“精神”与“犯罪”极艺术地连在了一起。这改装了单纯唬人的惊悚装备,胸怀了人文关怀,融入了艺术家的文艺情感。利用商业的外包装托起了文艺与哲学的内核,这就是希区柯克的影片。即使超越了时限,曾经被惊叹为恐怖艳情的浴室惊魂渐渐消散了,但整个电影依然感染人的魅力则像陈酿的酒香,愈久愈浓,不会消逝。 还要多提几句,有关影片中细节的处理。从人的心理到肢体动作,从小道具到大远景,编排得都有科学的、可探讨的理论依据。而要达到悬疑效果的极致,一环扣一环的圈套是不容忽视的。最后揭底牌,也要讲究语言能表现出的感染力,而这一点其实在整部影片中都能感受到,台词用了不少功。 留给观众的空间也不小,整理线索,在脑中回放,与电影互动,美妙的观影历程。而电影除了因希区柯克成就其名外,也让人深深记住了男主人公安东尼.博金斯,有争议的传奇人物。惋惜于他的才艺,也不解于他不羁的私生活,二十多年的精神抑郁,直到患艾滋离世,迷一样的人,电影一样的人生。 时间无情,幸好人有感情。如浪花般的电影终究要为后来的精彩让路,《惊魂记》会隐没于江湖,但注定留下“经典”的身影。

 3 ) 爱的需求

   这部影片给我的最大印象是片尾处的心理学分析,真佩服大师希区考克的悬念安排。它是希区考克恐怖惊悚片的代表作,在1960年的当时,这部影片可谓好莱坞最暴力色情的电影。而我决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最近正在学习心理学的一些学说,想知道更多关于心理学的内容。关于这部电影里的恐怖的镜头,我是没有感觉的,因为现在的《咒怨》,《午夜凶铃》、《笔仙》等恐怖电影,已经远远超过了它。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恐怖免役能力。当然,要是你有点胆小的话,里面的玛莉莲和柯侦探被杀的镜头还是很刺激的。

    影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真相直到最后的心理学分析才大白。记得以前曾看过一部电视剧,武侠片,里面有个女人也跟贝斯一样,有双重性格。白天的时候是一个人的性格控制了她的肉体,晚上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人的性格。当时,我觉得这简直是拿观众开玩笑,世界上哪会有这样的事呢,太离奇了,纯粹是虚构的。所以,就没再看了,也记不得片名了。

    直到我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大,什么事都是有可能的,很多事自己都不知道。世界上真有那种精神病人,具有双重性格,一会儿是这个人,一会儿又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这也让我领略了心理学的伟大与神秘。

    影片里的心理学家说分析说,原本父亲死后,贝斯母子靠遗产俩过着平静的生活,尽管母亲有些专横,但俩人还是相互依靠地过着日子。后来,母亲结识了一个男人,贝斯感到自己被母亲遗弃了,心里受不了刺激,于是就把母亲和情人给杀死了。但同时,贝斯心里有无法承受的罪恶感,于是,他就把母亲的尸体从棺木中偷运出来,做了相当的防腐功夫后,收藏在地下室里。这样,母亲就依然“活着”,至少贝斯是这样认为的。但母亲只有尸体存在,于是贝斯就常常把自己代入母亲中。有时,他会变成两个人,并能进行对话,还能模仿母亲的声音。有时,则会完全变成母亲。当贝斯对住在旅馆里的女客人起色心时,“母亲”就会发狂,会把女客人杀了。

    这不禁令人恐惧,我们的心理是如此的脆弱。每个人都需要爱,需要别人的尊重与接受,一旦这个要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就会扭曲,人就会走向反面。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被爱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而爱的能力则是一个正常人的判断标准之一。这在Freud和Rogers的学说里,都有重要的体现。比如:Rogers认为,我们都有被接受与尊重的天生需求,而当这种要求的满足被有条件的提出的时候,常会使我们不自觉地去满足这种条件,以维持重要他人的尊重。这时,我们往往会以他人看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来行事,而不会再听从自己内心体验的指引,我们就越来越变成一个社会意识的产品,而这就是各种心理疾病的起源。
    
   

 4 ) 真正的大师希区柯克,意义绝不只在于同类开山

很遗憾一直对希区柯克的作品浅尝辄止,大概是个人受不了那个年代影片的慢节奏和黑白的色调。直至今日重温经典,看完一个多小时还是久久不能平静整个片子所带来的震撼。
的确,如今看了许多同类电影,悬疑犯罪的或者精神分裂的,自以为早已能看穿导演编剧在此类影片中安排的伎俩,观看《惊魂记》过程中也不免唏嘘,认为希区柯克恐怕确是此类影片开山之鼻祖,此之谓牛逼!然而其剧情安排放在今日就显得过于淳朴而耿直了。毕竟不论表现手法不如《拳击俱乐部》一般热血,人格分裂也不似《致命ID》一般复杂,似乎对脑力的考验也少了四五十年的进化发展。由于技术手段等问题的限制,虽然影片节奏的把握和悬疑的设置让人冷汗连连,但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仍然不免懊恼,毕竟经过了许多同类影片的熏陶,看这部片子早已经猜到了人格分裂的结局,最后心理医生的解释只是应正和修正自己的猜想。
但是!!!但是我批阅了豆友们的各种影评,比如“结尾处心理医生的解释若干若干”,“最后的头像重叠再一次余音绕梁”等等,我只能很遗憾的说一句,恐怕这部片子您没有真正看懂。
以下先由几点陈述开始本篇评论的重点部分:
1、我个人自认看过许多精神分裂题材电影,但是本片给我带来的震撼绝非《致命ID》《搏击俱乐部》所能比及;
2、希区柯克是大师!难道你认为大师会自己在片子结束的时候把事实真相借心理医生之口全盘说出么?这不是大师的做法;
3、影片最后裹着毯子的自述就是点睛之笔,但是如果你没有整个片子打8分,经过自述应该打16分的感慨,很抱歉,您恐怕真的没仔细看。
卖关子到此为止,详细解释之前,我先贴上心理医生自述和Norman裹毯子自述。
心理医生说“他偷了她的尸体,甚至把它当成活人对待。所以他开始为她思考和说话,给了她一半的生命以便她能说话。有时候他可能同时在对话中扮演两个人,其他时候,母亲占了全部角色。他从未是个完整的诺曼,但他却常是个完整的母亲。”
Norman内心独白“真悲哀一个母亲竟然要向全世界的人说他儿子是凶手,但我不能让他们认为我是个凶手。他们不会追究的——就跟几年前一样。他一直很坏,到现在他还说我杀了那个女孩,还有那个人。好像除了我坐在这,和那些标本鸟一样外,我也可以做其他任何事,他们知道我连手指头都无法动。我也不会动,我只要坐在这里不出声,以免他们真的怀疑我。他们可能在监视我。。。”
请注意此处心理医生的结论和最后老太婆口音的心里独白存在矛盾。
首先,心理医生的谈论结果是Norman的母亲人格自己承认杀了人,但是老人心理自述是自己没有杀人;
第二点,心理医生认为Norman易装并且老母亲出于情绪激愤操刀杀人,但是老人自述自己像标本鸟一样没有办法动,也不会说话辩驳,这实际上是一个弱势人格,弱势到不完整,不能说话不能动,不敢自我申诉,绝对不是心理专家所说的强势人格,强到可以吞并Norman自身的人格。
我们必须认定一个事实,那就是所谓的悬疑绝对不是瞎掰,根本的区别在于悬疑一定是严格符合自我逻辑的。显然以上从字面的分析矛盾不合逻辑,这也就意味着其实还有一套希区柯克自我设定的逻辑体系藏在背后。
鉴于我本人已经通过两遍重读结尾的两段自述梳理清楚了此处的逻辑,请原谅我的愚钝无法再现每一条思维的轨迹,但是最终得出的结论不妨放在这里以求讨论。
那就是,Norman的人格确实分裂成为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自己本身的人格,另一个是他母亲的人格。但是杀人不是Norman在母亲人格控制下的行为,而是Norman以自己的人格假借母亲的模样杀人。因此,Norman易装杀人,这都不是母亲人格控制下的行为,而是Norman自我人格控制之下可以伪装成母亲的行为,也就是说杀人行为不是人格分裂状态下的Norman无意识举动,而是Norman有意识杀人并且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可以伪装成母亲人格的样子。
再说白一点,其实Norman身上出现了三个人格,两个真实的分裂人格,一个在演戏的人格。Norman自己是一个真实的人格,最后那个不说话不动弱势的母性人格也是自然分裂出来的人格,杀人的、雨夜和自己对话的和向心理专家坦言的是Norman自己意识控制之下假装出来的母性“伪人格”。
思考至此,剩下最后一个疑问就是,既然杀人的是Norman自己假装母亲的行为,那么其杀人动机是什么?对此我的理解是,Norman母亲的严苛的形象让他自己认为母亲会要求他去杀人,出于对母亲的畏惧等原因Norman只好照做,并且为了自我保护自导自演了易装的戏码。
俗话说“精神病人思路广,弱智儿童快乐多”,Norman自导自演的戏码确实足够以假乱真,真到骗过了所有现实生活当中的人和心理专家,只有依照剧情设定者的逻辑去判断最后那一段Norman不为人知的自述,揭开这一层的恍然大悟才是本片最让人心惊之处。
其实说了再多也难尽其意,各位看官如若对此片解析许多存疑或者难明其意,您不妨回头再看一遍,不妨重放几次结尾两段陈述,掉一地鸡皮疙瘩,这才是正解!

 5 ) 永远的大师:纪念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

最近,豆瓣上正开展“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希区柯克作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悬疑大师,开创了一系列用电影语言讲故事的方法,这些方法至今还被无数的影人不断效仿。

希区柯克最擅长的,就是用电影的方式“惊吓”观众,这种惊吓,不是用血腥暴力的画面来刺激观众,而是基于他对人的心理的深度洞察。所以他的故事不仅好看,而且耐人寻味,他的“惊悚片”不止于恐怖娱乐,更是电影艺术。

希区柯克与米高梅片头狮子合影 | 图片来自: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S5I1VP10518D10O.html

没有哪部作品比《惊魂记》更适合了解希区柯克的艺术特点。《惊魂记》是一部典型的希区柯克式悬疑片,在这部作品中,他亲手“杀死”了一种惊悚片类型,又开创了全新的另一种。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窥见,作为导演,希区柯克如何讲一个恐怖故事,以及,他的惊悚片为什么能称之为艺术。

注:本文对电影《惊魂记》评论的主要观点,来自戴锦华教授的豆瓣时间专栏《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戴锦华教授对这部电影作了十分详尽而有深度的解读,原文稿近8000字。本文摘选提炼了其中一些观点整理成文。

这个故事开始于一对男女的约会,女主玛丽安的男友山姆在费贝尔城经营一家五金店,因要替亡父还债又要支付前妻赡养费,没有经济能力再婚,玛丽安对此很不满。

玛丽安迫切想和男友结婚,就把公司客户的4万美金私自带走,打算驾车潜逃。

潜逃的路上被老板和警察看到,玛丽安换了一部新车继续潜逃之路。

当天晚上遭遇暴雨,玛丽安到路边的贝茨旅馆投宿。

旅馆老板诺曼十分友善,想邀请玛丽安到家里共进晚餐,却被诺曼凶恶的母亲粗暴阻止,只好将晚餐移至旅馆客厅。

在旅馆用餐交谈中,玛丽安意识到自己正步入歧途,醒悟过来,并决定次日返回公司把钱还回去。

然而,用餐完毕,正当玛丽安回房沐浴时,一个老妇的黑影出现,拉开了浴帘,用一把尖刀将她杀死在浴室中。

到这里,电影进行到48分钟,女主被杀死,故事从一个因贪财窃取金钱逃走的盗窃案急转向一个谋杀案。

通过上文对故事的简单文字叙述,也许你的好奇心就已经被吊起来了。而在电影中,希区柯克通过视听语言,更是将故事的悬念和惊悚氛围渲染到了极致。我们来看看,导演是怎么通过电影语言讲故事的。

1. 造型空间和视觉元素 希区柯克曾经做过布景设计师,他很善于为故事搭建一个“空间”,从空间中获取灵感。希区柯克的悬念和惊悚感常常是在空间中产生的,并且由空间支撑。

希区柯克耗时6周为《后窗》搭建的单元楼布景,《后窗》的全部故事都发生在这个“舞台”中

据说《惊魂记》的故事产生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有一天他路过一座路边的汽车旅馆,同时注意到那个汽车旅馆旁有一座非常奇特的、诡异的哥特风格小楼,这个故事就开始在他的头脑中形成。

影片中,几乎每一个戏剧性的时刻都出现在这两个空间的调度之间。 塔楼亮起的窗口上映出老妇人消瘦高大的身影,不同的人物一次又一次试图进入那座哥特式的建筑,进入之后又发生不同的故事。

造型空间奠定了故事的基调,并且提供了故事的可信度。而且,希区柯克还很善于利用造型构建隐喻。 在诺尔曼的办公室里面,布满了邪恶的猛禽标本。

猛禽的标本不断和诺曼处在同一个画框中,构成一个非常直接的视觉阐释,就是这个看似无害、软弱、无助的儿子,事实上是一只邪恶的猛禽。

2. 画的选择与拼接 但是另一方面,希区柯克对视觉元素的使用又很克制。 这部电影制作于60年代,那时彩色电影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了,但是希区柯克还是用了黑白电影。原因是,希区柯克不希望观众看到鲜红色的血在浴缸中流淌,因为他不希望这是一个单纯的感官刺激。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银幕上的“血喷泉”,有太多的导演崇尚这种直接的视觉刺激,不过希区柯克认为,这种刺激是针对感官的而不是针对心理的,血腥的画面反而会妨碍他讲好一个纯粹的心理故事。

同样有趣的是,希区柯克想通过这部电影试试看,一部低成本的黑白电影在那个时代能不能卖座,结果他极为成功,这部电影只用了80万美元的成本,却获得了15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但是,低成本绝不意味着粗糙。电影中被写进教科书的“浴室谋杀”场景中, 40几秒的画面里剪入了78个镜头,这些镜头中没有一个“刀落血出”的暴力画面,只通过极短极快的剪辑让观众仿佛亲身经历一样感受被杀害的女孩内心受到的冲击感。

因为希区柯克相信,最恐怖的场景永远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存在于想象中的。 40几秒的画面拍摄了7天,剪入了 78个镜头,包含了60多个机位,这意味着数十次的重复拍摄和剪辑上的精工细作。 与其说希区柯克对画面的使用是克制,不如说是极其挑剔。

希区柯克为电影《西北偏北》“飞机追人”场景绘制的摄影机位图 | 图片来自淘梦:希区柯克的电影分镜表

3. 念的重重逆转 层层推进的悬念贯穿了希区柯克式叙事的始终。 《惊魂记》的叙事线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女主盗取巨款潜逃的盗窃罪故事线。第二个层次是在贝茨旅馆中发生的,懦弱的儿子和他凶恶母亲的故事线。第三个层次是黑影杀害女主的谋杀罪故事线。 在电影开始阶段,我们的注意力会被携款逃跑的女主吸引,直到女主进入贝茨旅馆,又开启一个新的“故事空间”。然后,我们又开始被“谁杀死女主”这个更大的悬念吸引。 剧情一层一层地展开,每一次展开都是对此前剧情的揭秘,同时又开启一个新的悬念。

前一个层次的故事线又推动后一个层次的故事发展,“三个层次的故事不断地交替延续,形成观众心理预期的不断的叠加和紧张,通过一层一层相互揭示又相互遮蔽的悬念线索,来彼此交错彼此交织,不断地把观众带入心理的误区,又不断给我们新的破解悬念的期待。” “而每一种预期,每一种悬念,本身是互相遮蔽的,使我们难于去破解,难于猜透真相,直到真相在我们面前展露出来的时刻,那个时刻三条线索相汇在了一起。” 好故事能开启一个时代的隐喻 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一个典型的犯罪故事,少女窃取巨款潜逃,这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犯罪,是被金钱、欲望、利益驱使的犯罪。 而后,女主被杀害,犯罪的故事转向为另一种没有目的的、由心理动机、精神伤害导致的犯罪故事。 故事从一个女性的有目的的欲望开始,转向一个男(女)性的无目的的心理阴暗。从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金钱犯罪,转变成一种更深层的、更内在的心理黑暗导致的犯罪。

戴锦华教授认为,这反映了二战前后整个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变化,那就是古典时期的“盗窃、抢劫”故事成为了过去,根源于现代社会的一种内心的阴暗、内心的匮乏涌现出来。 “影片的绝妙之处,不仅仅在于它表现了这样一种内心黑暗如何制造现实罪行,以致这种罪行在现实的逻辑中无法索解。” “影片最为绝妙之处是:它巧妙地利用“电影”这种浅白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一种难以描述的人格分裂,一种深藏在自我内心中的对峙,一种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邪恶与邪恶之间的厮杀,而最后又被更大的邪恶吞噬。” 在这个故事中,希区柯克“杀死”了一种犯罪叙事形式,又开创了全新的另一种。 同时,“希区柯克的这个故事预示着一个文化史的时刻,就是在这个时刻,精神分析理论开始占据了文化的舞台。在这以后,一种纯粹社会性的现实主义叙事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现实在整个世界上依旧沉重。”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豆瓣时间专栏《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

共105期,168元,每期仅需1.6元

只需要一支口红的价格,你将收获:

  • 105节北大学生排队两小时才能听到的大师电影课
  • 105篇电影课程重点的文字整理,包括导演介绍、相关作品、专业名词和金句整理,可以反复听反复读;
  • 52部必看电影的观影陪伴和大师视角的解读
  • 1份人生中不可错过的必看影单
  • 1份如何欣赏电影、读懂电影的权威观影地图
  • 1次读懂电影艺术的深度成长

点击《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或长按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课程详情

扫描👆二维码,「目录-第1课“导读”」页面

可获取完整的52部电影片单

现有2期课程可以免费试听

参考资料:

 6 ) 其实女主角激怒了山姆母亲的人格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其实在女主角和山姆对话的过程中,就是吃三明治的时候,当女主角谈起把山姆妈妈送精神病院时山姆在椅子上市一会身子往前,一会身子往后的,其实哪时候他和他妈妈两个人格同时存在,反应很凶的是他的母亲,而身子靠后的是他自己的人格让人看来很温和;
         

       还有就是山姆为什么杀女主角,我觉得并不是最后心理学家说的他母亲的嫉妒那么简单,在影片中档那个私家侦探问山姆女主角的时候他无意中说过他母亲见过她,就说明在女主角和山姆谈话的时候,激怒了他体内母亲的人格。
  
       还有当侦探问是不是山姆喜欢女主角而包庇女主角时,山姆突然说没有一个女人会影响他,这时候的山姆其实是他母亲的人格。双重人格并不是像最后心理学家说的那么简单,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交换,很难分辨。


       最后在说说片尾那个笑脸,个人感觉这才是恐怖的地方,心理学家说最好的人格占了上风,意味着他们相信山姆现在变善良了,其实他母亲的那个人格才是最坏的本我,如果他以后出去这会有人接着被杀害,这有点像致命ID最后那个小男孩最后把心理学家杀死,然后所有的人格将重新全部组合,他将继续杀人

 短评

妈呀,(影史)知名酒店竟用拖把清洗浴缸!!

5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80W成本的电影业同样可以做到流芳百世,希区柯克缜密的思维、独特的运镜,加重了对细节的刻画,其隐喻也值得回味,结尾那具骷髅头更让人不寒而栗。据说此片开创了人格分裂电影的先河,同时也暗示了希区柯克本人的“厌女癖”。

9分钟前
  • Spotless Mind
  • 力荐

我杀了我妈妈,我妈妈杀了我。

1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重看#作为爱伦坡的粉,希胖圆了惊惧而癫狂的梦,夜色笼罩下的“荒凉山庄”成为谜团中心,用阴影和巧妙机位砌出双重人格(镜像的利用),分割式构图勾勒出分裂的灵魂;数次特写眼睛的凝视,瞳孔的倒影,以及偷窥的视角,都宛如死神的觊觎;悬念高挂,层层推进,无法喘息。希胖曾坦言此片的深层逻辑是“让观众痛苦”。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老希让人最意想不到的悬疑经典之一。将故事串联起来,本来以为会是与这件事相关,但最终却变成了旅馆中的凶杀:对母亲话语唯命是从的儿子。然后竟又将一切推翻,转变为警局中冰冷的表述。经典的镜头:雨中行车(这里迎接了转变),浴室谋杀(唯美),早已死去的XX的骷髅孔洞的双眼(最大震撼)

20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悬疑成分就差一些,还是很好看哈

2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细节部分处理地相当细腻,特别是母亲房间和儿子房间的对比。这片对于几重人格及犯罪后心理创伤的运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犯罪心理里有一集也是杀人狂儿子将母亲的遗骨保留到发霉,韩国那部老师的恩惠也是。

27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剧本和细节真是绝了,对性别的理解更是超前时代。万圣节去看希区柯克就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惊恐交加中居然错抓了邻座小哥的手... o(>﹏<)o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这片儿唯一的败笔是最后那位表情夸张、装腔作势的心理学家,一看就是演戏演过了的主。其实这片不被剧透的情况下看肯定很吓人(很难做到了吧),尤其是最后女主角单身去大屋里寻找诺曼的母亲那一段。浴室那场戏现在看也很吓人。

35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几处吓点被吓:大雨迷离、浴室杀人、骷髅、片尾变态镜头。过誉经典。

3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紧张的气氛营造得真棒!!!

40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且看诺曼的last smile 毛骨悚然!

42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伪"的就是"娘"!

46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推荐

最后那一抹笑容堪称经典。

51分钟前
  • 孙此方
  • 推荐

神作。全面滿分。如果有任何不被打動的理由,那就是觀眾晚生了50年,受到太多這部電影50年來泛濫的影響,就像一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英國老婦不會覺得沙劇牛逼一樣。

56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呃,有那么神么……顶多是意义重大吧……

57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看这部电影必须回答一个经典的问题:女主角遭到刺杀时,镜头直面花洒,花洒每一条水痕都清晰无误如同肉眼看着一样上镜。请问,摄影机是如何做到的?

59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力荐

多年媒体的剧透轰炸让我一直没兴趣完整看完此片。希区考克这次把自己的蠢桥段藏的很好,当然,我说的是如果没有最后那个画蛇添足的Shrink.

1小时前
  • Rust
  • 推荐

人格分裂的鼻祖,试想60年代人们看到这部电影时能有几个不喊牛逼的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一个男孩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母亲” 诺曼上楼扭屁股…等细节虽然早就猜到了结局,但今天第一次看依然被震撼到。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