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物质

剧情片法国2009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克里斯多弗·兰伯特  尼古拉斯·迪佛休尔  威廉·纳迪兰  米歇尔·索博  伊萨赫·德·班克尔  Adèle Ado  Ali Barkai  Thomas Dumerchez  Jean-Marie Ahanda  Martin Poulibe  Patrice Eya  Serge Mong  Mama Njouam  Christine-Ange Tatah  

导演:克莱尔·德尼

播放地址

 剧照

白色物质 剧照 NO.1白色物质 剧照 NO.2白色物质 剧照 NO.3白色物质 剧照 NO.4白色物质 剧照 NO.5白色物质 剧照 NO.6白色物质 剧照 NO.13白色物质 剧照 NO.14白色物质 剧照 NO.15白色物质 剧照 NO.16白色物质 剧照 NO.17白色物质 剧照 NO.18白色物质 剧照 NO.19白色物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3 12:06

详细剧情

  西非尚处于后殖民时代,法国政府急于想从非洲大陆抽身。虽然士兵仓皇撤退,但是他们并没有放过玛利亚(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的种植园,因为传闻叛军头目——拳击手(伊萨赫•德•班克尔 Issach De Bankole 饰)就藏身于此。战火被引到了这里,但却赶上咖啡丰收的时刻。玛利亚手下的黑人雇工为了躲避战乱,逃匿得无影无踪。而当初与玛利亚共筑非洲梦的前夫安德烈(克里斯托弗•兰伯特 Christopher Lambert 饰),早已另有新欢。安德烈娶了当地黑人女子,还生养了孩子,并准备偷偷卖掉种植园。家园危在旦夕,玛利亚赫然发现好吃懒做的独生子曼努埃尔(尼古拉斯•迪富修尔 Nicholas Duvauchelle 饰)剃了光头,骑着摩托车,叫嚷着要加入叛军。灼热的土地上,似乎只剩下玛利亚她一个人在战斗……

 长篇影评

 1 ) 那是一条救赎的不归路

想起这部影片,是因为此片的编剧,玛丽·恩迪雅前日刚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故事出自一位塞内加尔裔女作家之手,但她的叙述者,确是地地道道的白人,伊莎贝尔·于贝尔。当然,于贝尔是那种典型的左翼人士,她会像勒克莱齐奥那样关心第三世界,为黑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奔波。 在观赏《白色物质》时,总能感受到一份厚重感,哪怕克莱尔·丹尼斯的镜头在土路上不停地奔波、抖动,可要把手持做到凝重并不容易。影片中几乎没有镜头失焦,穿着白色单裙的于贝尔,总有种强烈的目的感,虽然她的行为可能全是徒劳。 大屠杀的场面,当然是震惊的高潮,却能让我的眼睛接受,并没有那种不敢目睹的煽情和惨烈。还是因为丹尼斯一直在铺垫,毫无瑕疵的铺垫。也因为,那是非洲的现实。 我记得,当年,李安说没能给这片子一个奖,他很遗憾。私底下他还透露,是评委中有人不同意,于贝尔的功力,随便一抖就无人能比。 这下,龚古尔把2009年的最高荣誉献给了恩迪雅,算是一个补偿吧。 Luc,2009年11月于巴黎

 2 ) 《白色物质》

在我心目中无疑这部影片是阿姨《钢琴教师》后最好的作品。

影片所呈现的状态是那样的无状态,甚至没有任何的时代性,所有人物的目的性都被降到最底线,另一方面反而显得很可疑。那种来自政治、文化、人性、生存的讨论都被高高挂起。如此题材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现实在是很特别且难得。

虽然克莱尔·丹尼斯多次说这部影片是属于于佩尔,但是她的跨越艰深和浮躁的影像和音乐还是赋予了影片层次。其实她还是非常传统的影像叙事主义者。

阿姨的表演现在真的是拍个后脑勺都有戏,导演也真没少拍她的背影,而在影片中她的活力甚至表现得超越20岁的年轻人。

 3 ) 法国人还是这么的拖沓

不小心下的法国电影
还是没变,一样的拖沓
拖沓的主题都模糊了,于是乎就让观众自己总结
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故事和任何一个革命时期的电影一样
反映了革命
可这很不够
对于非洲来说太不够了
对于一个在非洲的白种女人就愈加的不够
那些冲突都不是矛盾的核心
矛盾的核心还不如《血钻》深刻
这些枪从哪里来?
我至今都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没有强奸她
因为她太明显了
而强奸和轮奸正是非洲女性每天要面对的——
无论年龄
从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来

 4 ) 感官派

Claire Denis的电影一向难以归类。她的几部名作都不是以叙事为主要线索,她擅长描述各种感官触觉,以及自然风景。在风格化的摄影镜头下,不仅人物的听觉、嗅觉、心理感受变得栩栩如生,就连单调枯燥的景物也似乎有了生命,焕发出不一样的味道。再加上Tindersticks的缓慢忧伤配乐,给电影作品增添了无穷无尽的诗意。所有这些特点都能在这部新作White Material中找出线索,然而导演这回却选择了非洲大陆内战这种宏观题材,还请来法国龚古尔获奖作家编写剧本。故事里冲斥着后殖民地、贫富差距、种族问题、政治争端等各类“话题”。

但全片看下来,这场战争发生的背景是模糊的,某些人物关系交待不清,叙事也经常出现断节,只能隐约地看到故事的轮廓:女主角拒绝离开自己的咖啡种植园,即使面临着即将到来的可怖的战争。在我看来,这些复杂的“话题”并非导演的着眼点,她只想描绘出一位坚韧不屈的白人女性,她注定生存在非州这片大陆上,她无俱各种艰辛困境,她心里只有咖啡种植园。作为妻子她或许是不及格的,但身为母亲,她付出的堪称伟大,她对儿子的溺爱令人心碎不安。导演在影片中给她的镜头是最多的,即使拍的是她后背,我也仿佛能听到角色的呼吸声,也能感受到她的心情在发生着变化…

她是当代世界影坛上不可多得的演员Isabelle Huppert。

 5 ) 还不是蓝山的

于佩尔,这个法国女人,真是越老越有味道。当年只看到她骨子里有一种倔强,很少看到她的笑,如今依然很少看到她的笑,那份倔强却在时间的老坛子中孕育出一份说不出的美丽气质。难道是因为法国也跟中国一样,明星青黄不接,年轻一代徒具外表,连花瓶的位置都是抬举,还得那些老帮菜出来铁肩担道义,力挽狂澜?
由于影片的故事背景牵扯到中国影迷最难以理解的西方种族问题以及非洲部落冲突问题,所以对于剧情理解基本上都是浮云,只能看看女主角长的怎么样。
此外,喜欢咖啡的朋友倒不妨看一下这个片子,里面有阿拉比卡咖啡从采摘到烘焙的全过程。话说当年我还年轻那会儿,有一天突发奇想,打算将来有一天在中国混不下去了就去非洲种咖啡。看了这部片,我决定还是在中国好好混吧。
在一个放眼望去,街上拿枪的人比拿手机的人还多的国家种咖啡,简直就是找死。我还不想为了那一杯纯正的阿拉比卡咖啡,就冒险去给黑人当活靶子。
还不是蓝山的。

 6 ) 历史外的人生



电影没有明示时代背景,但在《白色物质》里,跨过这块殖民地上的各种无法解决的历史冲突,显明的是生活里另一个密实存在,秘密实在而又很难公开遭遇的存在。更多是通过Marie N'Diaye的镜头——也许过分地带有呼吸感了,我以为对准的是那些历史之外的事物:它依附在那块土地上每一个表面,大气,植物作物,水以及对它们直截的接触。
    
    
玛利亚是在一个资本主义上升期确立信念的人物,她的父亲像是一个关键,给予她种植园甚至她存在的一切——如果这么说不算太严重的话。但在历史,传续中的种植园是它跌宕行进的一个小小平台,翻云覆雨手下没有什么是恒久的。玛利亚认可种植园——那种令人感动的劳作-收获的天经地义——其实是不认可历史跌宕。所以她的儿子受辱以后要去摆脱白色物质去加入未来;玛利亚在困境中和儿子一样加入了历史,可加入的是过去。她用大棒敲毙父亲——不管是为了自己信念的坍塌还是为了被父亲“谋杀”的孱头丈夫。在这里,历史或很有疑问了。
    
    
可能不同于小说,影片最后揭开个人历史因果时一下子变得含蓄抽象,那也许是因为摄影机无法记录事情太多。比如屠杀根本不是可以记录的——面对屠杀,你只有受死或反抗,此时摄影机何其虚伪呢。于是在这么抽象的镜头中,生存的具体困难必须抽象为必须的历史抉择,不过在此之前,风景已经通过Marie N'Diaye眼中的密实存在,不再教人去抉择。
    
    
美妙的场景之一是,或者唯一美妙的场景是,在劳作了一天的夜晚,玛利亚吃着简单的卤汁拌米饭闭目休息,而一直通过牙买加音乐为义/叛军宣扬正义的DJ忽然迷失在雷鬼音乐本身里。让我不避俗套地说一句:这如许一夜,是秘密而又实在的存在,一瞬历史外的人生。

 短评

比《血钻》内敛且更给力。

5分钟前
  • 空羽
  • 推荐

4.5,德尼的非洲如同赫尔佐格的南美,白人的主流叙事被表述为少数族群,在画面上成为一个刺点,一个Material。《白色物质》绕过了宏大的殖民史,直接将人物置于他者空间并放大了主观意志,表面上看,是南方哥特在后殖民时期的影像对等物,但所谓“本真性”——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的二分法在影片中已经消失,历史并不存在,叛乱仅仅正在以电影的形式发生。殖民者/原住民的结构处于一种动态,导致了宏观与微观的分裂。于佩尔饰演的Maria是一个幽灵,在影片中,她拒认了法国,又无法像她的儿子一样通过剃发完成一个对异于自身的身份的认同,外界的一切却始终像她确认着陌异性。其面部的明星光环则是一种厄运的标记,不断以此为平面向观看者生成disturbing image。

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暴乱下的极度精神压力让正常人一个一个变得疯狂。故事有些地方讲得有些跳跃,除此以外情绪渲染与节奏画面都不错。

12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同步推荐库切《耻》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再好的鏡頭與表演,沒有context和文化背景接受起來依然不那麼容易。

20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还行

huppert真是没話说啊...

22分钟前
  • Leau
  • 推荐

10威尼斯竞赛单元

23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主题不错,画面很普通。AND,也许他们在经历的事,偶们也会经历。

26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还行

大背景交代得很糟糕 主人公线索也比较混乱

30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欧美国家对殖民地的一厢情愿? 除去这个因素外,电影语言还是很生动的。

35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这个疯狂的女人。

37分钟前
  • 拜访者
  • 还行

色物质》:太平淡的叙事,于佩尔阿姨一个人的内心戏,把背景弱化了,其实可以更好的

38分钟前
  • 八月
  • 还行

四星电影,但是豆瓣评分太过分了,这样的背景不带说教色彩,没有patronizing真是难能可贵。

41分钟前
  • \t^h/
  • 力荐

虚假调子

46分钟前
  • hitlike
  • 较差

导演只知道挖掘女性内心戏,弃时代背景的营造于不顾,就剩下一个女人的独角戏。★★★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失水准

51分钟前
  • 胖大海
  • 较差

要是能再癫狂些就好了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相当标志性的法国片,既写意又沉重,只可惜这种套路的电影太多了

60分钟前
  • 大灰狼
  • 还行

1.克莱尔·德尼又一部扎根于非洲地土的电影,关于后殖民时代秩序的倾覆、洗牌与混乱战火中的众生。2.影片自始至终都在混沌与清晰间摆荡沉浮:全片抽空时间与环境的寓言架构+象征式的人物设定vs.对具体女性角色的关注、追随与体察;手持晃镜中猝然登场又退散的人物或突发的事件vs.贯穿始终的中近景镜头及对身体与大地的持续贴近注视;碎片化、散落着留白、未知与暧昧的叙事结构(甚或连首尾都称不上呼应契合,而是断裂错开)vs.明确的主线和逐渐趋近于毁灭的已知走向+结局。3.于佩尔再一次塑造了一个令人心颤的角色,大部分时间都抱持着良善、共情与庇护他者的态度,同时又倔强而执拗地坚守于这片男性彼此倾轧残杀或逃之夭夭的土地上。她的决绝坚毅、温柔动情、无奈落泪与崩溃杀戮都被演绎得如此真实,自然若一呼一吸。4.凯迪收音机是亮点。(8.3/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真闷...

1小时前
  • 一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